CN104717018B - 一种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7018B
CN104717018B CN201510133857.5A CN201510133857A CN104717018B CN 104717018 B CN104717018 B CN 104717018B CN 201510133857 A CN201510133857 A CN 201510133857A CN 104717018 B CN104717018 B CN 1047170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c
laser
chip
mcu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3385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7018A (zh
Inventor
张强
赵其圣
金成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Broadb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3385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7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18A/zh
Priority to US14/886,906 priority patent/US988235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70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7018B/zh
Priority to US15/839,543 priority patent/US10224696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e.g. by operating on the active medium
    • H01S5/068Stabilisation of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 H01S5/06804Stabilisation of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by monitoring an external parameter, e.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208Mountings;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housings
    • H01S5/02212Can-type, e.g. TO-CAN housings with emission along or parallel to symmetry ax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2Mountings; Housings
    • H01S5/0225Out-coupling of light
    • H01S5/02251Out-coupling of light using optical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4Arrangement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 H01S5/02407Active cooling, e.g. the laser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by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or water cooling
    • H01S5/02415Active cooling, e.g. the laser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by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or water cooling by using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TEC], e.g. Peltier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40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semiconductor las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S5/02 - H01S5/30
    • H01S5/4012Beam combining, e.g. by the use of fibres, gratings, polarisers, pris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模块,主要包括: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第一TEC以及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采用该方法,能够维持光模块的工作温度维持在恒定范围内,从而避免引起光模块工作失效。

Description

一种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以太网无源光网络)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光模块通常是集成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的多路收发光器件。
图1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非对称模式10G EPON OLT结构示意图,该结构示意图包括单光纤10、同轴封装DFB(Distributed Feed Back,分布反馈激光器)11、第一滤波片12、同轴封装光接收组件13、第二滤波片14、外置透镜15、EML激光器16和水平轴17。其中,EML(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ed laser,制冷型激光器)16用于发射汇聚光10Gb/s速率的第一下行光信号λ1,其波长为1577±3nm。单光纤10与EML激光器16沿水平轴17相对设置,用于双向传输至少一对上、下行光信号。第一滤波片12、第二滤波片14位于水平轴17上,其中,与EML激光器16相邻的第二滤波片14水平轴17呈近似136°倾斜角,与光纤10相邻的第一滤波片12与水平轴17呈近似45°倾斜角,第一下行光信号λ1先后经第二滤波片14、第一滤波片12透射后汇聚至光纤10输出。位于水平轴17一侧的同轴封装DFB 11用于发射汇聚光1.25Gb/s速率的第二下行光信号λ2,其波长为1490±20nm,该光信号入射至第二滤波片14后反射至第一滤波片12,经其透射后汇聚至光纤10输出。来自单光纤10输入的1.25Gb/s速率的第一上行光信号λ3,其波长为1310±50nm,经光纤10出射后入射至第一滤波片12,经反射后入射至位于水平轴17另一侧的同轴封装光接收组件13接收。
图2实例示出了包括EML激光器的光模块部分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EML激光器和驱动电路包括激热敏电阻21、激光器芯片22、热电制冷器(Thermoelectric Cooler,TEC)23、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24、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25、微程序控制器(Micro ControlUnit,MCU)26、探测器27和光纤出口28。其中,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24用于维持激光器内的温度恒定,即维持激光器芯片22的工作温度恒定。探测器27用于监测激光器工作时的背向光源,并将激光器工作时的背向光源反馈给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25,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25根据探测器27反馈的信息,确定向激光器芯片提供的工作电流的大小;进一步的,MCU26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提供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确定是否开启热电制冷器。热敏电阻21和激光器芯片22贴装在热电制冷器23上,热敏电阻21随时采集激光器芯片22的工作温度,并将采集的激光器芯片22的工作温度反馈给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24。当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24收到MCU26发送的开启热电制冷器的信号之后,热电制冷器驱动电路24根据热敏电阻21反馈的激光器芯片22的工作温度,确定向热电制冷器23输入加热或制冷的电流,从而可以使得激光器芯片22的工作温度维持恒定。
然而,在70℃以上的高温环境或-5℃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如果采用上述的加热或制冷的方法使光模块的工作温度保持恒定,则需要耗用较大的电流。
表1示出了不同温度下,对光模块所消耗最大电流的限制:
温度范围 最大电流
-5~+70(商业级) <450mA
-40~+85(工业级) >570mA
采用上述方法维持光模块中激光器温度恒定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工作时,比如,工业级温度(-40℃~+85℃),70℃以上的高温环境或-5℃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工作时,用来给激光器进行加热和制冷的热电制冷器的工作电流超过光模块内部热电制冷器功能电路的极限,容易导致热电制冷器电路失效,从而导致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再维持目标温度不变,所以会引起光模块工作失效,更甚情况下会损坏光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无法满足工业级工作温度范围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模块,包括:
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所述第一TEC以及所述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模块,包括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第一TEC以及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上述实施例中,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第一TEC和第二TEC能够根据MUC输入的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制冷工作,其中,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控制第一TEC和第二TEC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使得光模块具有更宽泛的工作温度。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光模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无法满足工业级工作温度范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非对称模式10G EPON OLT结构示意图;
图2本现有技术中EML激光器的光模块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光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模块,包括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第一TEC以及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上述实施例中,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第一TEC和第二TEC能够根据MUC输入的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制冷工作,其中,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控制第一TEC和第二TEC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使得光模块具有更宽泛的工作温度。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光模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无法满足工业级工作温度范围的问题。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3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包括:第一热电制冷TEC,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第二TEC,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第二TEC用于根据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第一TEC以及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
进一步地,第一TEC可以与激光器芯片贴合设置,第一TEC的温控面上设置有孔,该孔能够容纳激光器芯片的管脚穿过第一TEC从而使得激光器芯片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第一TEC的温控面上。第一TEC能够实现电制热或制冷作用,此外,第一TEC的制热或者制冷可以根据光模块设置的温度范围及激光器内部的工作温度自动设定。
进一步的,第一TEC温控面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孔,该多个孔可以分别于激光器芯片的多个管脚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第二TEC温控面上设置有孔,该孔能够容纳激光器的管脚穿过第一TEC从而使得激光器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第一TEC的温控面上。第二TEC能够实现电制热或制冷作用,并且,第二TEC的制热或者制冷可以根据光模块设置的温度范围自动设定。
进一步的,第二TEC温控面上可以设置有多个孔,该多个孔可以分别于激光器的多个管脚一一对应。
MCU主要通过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总线或SPI(Serial Peripheral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总线与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进行通信,并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是否开启第一TEC,或者同时开始第一TEC和第二TEC,或者在开启第一TEC的基础上开启第二TEC。
进一步地,在激光器内第一TEC上还设置有温度检测器(图3中未示出)。温度检测器用于监测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反馈给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
进一步地,在激光器内还设置有背光探测器,用于检测激光器的背向电流。背光探测将检测到的激光器的背向电流反馈给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
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根据采样上报的激光器工作温度、背光电流、功率等参数确定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TEC驱动电路,第一TEC驱动电路用于根据MCU输入的开启或关闭信号,开启第一TEC或者关闭第一TEC。其中,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确定第一TEC驱动电路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TEC驱动电路,第二TEC驱动电路用于根据MCU输入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其中,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确定第二TEC驱动电路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第二TEC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将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留出能够容纳激光器的管脚的空隙,将激光器的管脚穿过留出的空隙,使得激光器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于两个或多个第二TEC的温控面上。
进一步地,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可以分别与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也可以分别各自独立连接一个第二TEC驱动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光模块的一部分封装有激光器,所以激光器的工作温度可以包括激光器所在环境的温度,可以包括激光器的外壳温度,激光器所在的环境温度会比激光器外壳温度低5°~10°,激光器的外壳温度同样会比激光器芯片的温度低5°~10°。本发明实施例对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光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当设定光模块中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在40°~45°之间,且第一TEC的温度控制范围在-10°~80°之间时,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根据背光探测器上报的激光器背向电流,或者激光器工作温度等参数确定需要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发生变化,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与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进行比对,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超过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需要向第一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向第一TEC输入开启信号,并且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MCU确定的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MCU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进一步地,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不但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并且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二电流范围时,即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仅超过了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而且超过了第一TEC所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工作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二TEC驱动电路向第二TEC输入开启信号,并且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确定的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MCU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关闭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一TEC驱动电路和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并且向第一TEC驱动电路和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MCU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一中,MCU会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与MCU中存储的两个电流范围进行比对,其中,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一TEC,第二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一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低于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一TEC发送关闭信号;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二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二TEC发送关闭信号。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在实施例一提供的光模块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第一TEC上,与激光器芯片并排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激光器的工作温度,并将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传输给第一TEC驱动电路。
进一步的,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若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超过第一TEC驱动电路存储的第一温度范围时,第一TEC驱动电路确定为第一TEC输出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一TEC驱动电路、第一TEC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构成一个闭环的工作状态,则第一TEC驱动电路会根据MCU发送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一TEC或者关闭第一TEC,但是第一TEC驱动电路在开启第一TEC的时候,会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与第一TEC中存储的第一温度范围进行比对,确定需要为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第二TEC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一个,则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与第二TEC驱动电路相连接,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输入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并且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根据MCE确定的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向第二TEC输入相应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多个,将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留出能够容纳激光器的管脚的空隙,将激光器的管脚穿过留出的空隙,使得激光器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于两个或多个第二TEC的温控面上。
进一步地,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可以分别可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也可以分别各自独立连接一个第二TEC驱动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光模块的工作过程为:当设定光模块中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在40°~45°之间,且第一TEC的温度控制范围在-10°~80°之间时,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根据背光探测器上报的激光器背向电流,或者激光器工作温度等参数确定需要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发生变化,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与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进行比对,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超过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需要向第一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第一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进一步地,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不但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并且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二电流范围时,即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仅超过了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而且超过了第一TEC所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工作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二TEC驱动电路向第二TEC输入开启信号,并且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确定的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MCU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关闭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一TEC驱动电路和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第一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输入开启信号及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向第二TEC输入开启信号及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二中,MCU会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与MCU中存储的两个电流范围进行比对,其中,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一TEC,第二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一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低于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一TEC发送关闭信号;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二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二TEC发送关闭信号。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光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在实施例二提供的光模块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以及与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
进一步的,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若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超过第二TEC驱动电路存储的第二温度范围时,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为第二TEC输出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TEC驱动电路、第二TEC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构成一个闭环的工作状态,则第二TEC驱动电路会根据MCU发送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但是第二TEC驱动电路在开启第二TEC的时候,会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与第二TEC中存储的第二温度范围进行比对,确定需要为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第二TEC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一个,则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与第二TEC驱动电路相连接,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输入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并且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根据MCE确定的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向第二TEC输入相应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多个,将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留出能够容纳激光器的管脚的空隙,将激光器的管脚穿过留出的空隙,使得激光器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于两个或多个第二TEC的温控面上。
进一步地,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可以分别可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也可以分别各自独立连接一个第二TEC驱动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光模块的工作过程为:当设定光模块中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在40°~45°之间,且第一TEC的温度控制范围在-10°~80°之间时,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根据背光探测器上报的激光器背向电流,或者激光器工作温度等参数确定需要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发生变化,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与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进行比对,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超过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需要向第一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第一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进一步地,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不但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并且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二电流范围时,即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仅超过了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而且超过了第一TEC所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工作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关闭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一TEC驱动电路和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第一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三中,MCU会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与MCU中存储的两个电流范围进行比对,其中,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一TEC,第二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一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低于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一TEC发送关闭信号;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二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二TEC发送关闭信号。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光模块。
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光模块在实施例一提供的光模块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其中,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以及与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
进一步的,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若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超过第二TEC驱动电路存储的第二温度范围时,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为第二TEC输出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第二TEC驱动电路、第二TEC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构成一个闭环的工作状态,则第二TEC驱动电路会根据MCU发送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但是第二TEC驱动电路在开启第二TEC的时候,会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与第二TEC中存储的第二温度范围进行比对,确定需要为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进一步地,第二TEC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或一个。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一个,则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与第二TEC驱动电路相连接,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MCU输入的开启或者关闭信号,开启第二TEC或者关闭第二TEC,并且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根据MCE确定的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向第二TEC输入相应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若第二TEC的数量为多个,将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设置于同一平面上,且留出能够容纳激光器的管脚的空隙,将激光器的管脚穿过留出的空隙,使得激光器设置有管脚的表面贴合与于两个或多个第二TEC的温控面上。
进一步地,两个或者多个第二TEC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可以分别可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也可以分别各自独立连接一个第二TEC驱动电路,本发明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实施例中的光模块的工作过程为:当设定光模块中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在40°~45°之间,且第一TEC的温度控制范围在-10°~80°之间时,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根据背光探测器上报的激光器背向电流,或者激光器工作温度等参数确定需要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发生变化,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与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进行比对,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超过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需要向第一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向第一TEC输入开启信号,并且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MCU确定的向第一TEC输入的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MCU确定的制冷电流。
进一步地,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的大小,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输入给激光器芯片的工作电流不但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一电流范围,并且超过存储在MCU中的第二电流范围时,即激光器的工作温度不仅超过了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而且超过了第一TEC所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工作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若MCU确定第一TEC为关闭状态,则MCU确定向第一TEC驱动电路和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开启信号,第一TEC驱动电路根据MCU确定的向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一TEC的同时,向第一TEC输入MCU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第二TEC驱动电路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确定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在开启第二TEC的同时,向第二TEC输入第二TEC驱动电路确定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
在本发明实施例四中,MCU会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与MCU中存储的两个电流范围进行比对,其中,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一TEC,第二电流范围对应开启或关闭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一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低于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时,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一TEC发送关闭信号;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的大小在MCU存储的第二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开启第二TEC;若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MCU存储的第一电流范围内,则MCU确定需要向第二TEC发送关闭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光模块,包括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第一TEC以及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上述实施例中,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第二TEC设置在激光器外壳上,第一TEC和第二TEC能够根据MUC输入的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制冷工作,其中,MCU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控制第一TEC和第二TEC的工作状态,从而能够使得光模块具有更宽泛的工作温度。因此,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光模块,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光模块的工作温度无法满足工业级工作温度范围的问题。

Claims (9)

1.一种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热电制冷TEC,所述第一TEC设置在激光器内部,所述第一TEC用于根据微程序控制器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第二TEC,所述第二TEC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TEC用于根据所述MCU输入开启信号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所述MCU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向所述第一TEC以及所述第二TEC输入开启或者关闭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TEC驱动电路;
所述第一TEC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确定为所述第一TEC输入的制冷或者制热电流的大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激光器芯片上以及与所述第一TEC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激光器的工作温度;
所述第一TEC驱动电路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所述激光器的工作温度超过第一温度范围时,确定为所述第一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4.如权利要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TEC驱动电路;
所述MCU还用于根据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确定所述第二TEC驱动电路向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光探测器;
所述背光探测器与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监测所述激光器的背向电流;
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背光探测器监测到的所述激光器的背向电流,确定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大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MCU还用于根据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开启或关闭第一TEC;若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超过第一电流范围时,向所述第一TEC输入关闭信号;
若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第一电流范围内时,向所述第一TEC输入开启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MCU还用于根据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工作电流大小,确定开启或关闭第二TEC;若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超过第二电流范围时,向所述第二TEC输入关闭信号;
若所述激光器芯片驱动电路向所述激光器芯片输入的工作电流在第二电流范围时,向所述第二TEC输入开启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TEC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第二TEC分别设置在所述激光器的外壳上,与所述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用于根据第二TEC驱动电路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为所述光模块外壳进行加热或者制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激光器外壳上以及与所述第二TEC驱动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激光器外壳的工作温度;
所述第二TEC驱动电路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所述激光器芯片的工作温度超过第二温度范围时,确定为所述第二TEC输入的制热或者制冷电流的大小。
CN201510133857.5A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光模块 Active CN1047170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33857.5A CN104717018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光模块
US14/886,906 US9882350B2 (en) 2015-03-25 2015-10-19 Optical module
US15/839,543 US10224696B2 (en) 2015-03-25 2017-12-12 Optical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33857.5A CN104717018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光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018A CN104717018A (zh) 2015-06-17
CN104717018B true CN104717018B (zh) 2017-07-11

Family

ID=53416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33857.5A Active CN104717018B (zh) 2015-03-25 2015-03-25 一种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9882350B2 (zh)
CN (1) CN1047170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17018B (zh) * 2015-03-25 2017-07-11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CN106059673A (zh) * 2016-05-18 2016-10-26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及光线路终端设备
CN106125212B (zh) * 2016-08-05 2019-01-01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光模块
CN107045219A (zh) * 2017-06-05 2017-08-15 合肥芯福传感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超宽温域的lcd显示屏系统
CN107703590A (zh) * 2017-09-27 2018-02-16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CN108469851B (zh) * 2018-05-22 2020-12-29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684298A (zh) * 2019-01-09 2020-09-18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测距装置及移动平台
CN110224757A (zh) * 2019-05-13 2019-09-10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电磁干扰的激光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445252A (zh) * 2019-08-30 2021-03-05 武汉永鼎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tec的激光器管壳温度调节控制方法
GB2591728A (en) * 2019-12-05 2021-08-11 Bae Systems Plc Thermal management apparatus
US11789221B2 (en) * 2021-10-05 2023-10-17 Aeva, Inc. Techniques for device cooling in an optical sub-assembly
CN116015470A (zh) * 2022-12-30 2023-04-25 深圳市光为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400g光通信模块及信号优化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269A (zh) * 2013-09-18 2014-01-01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热电制冷器的温度控制电路
CN203562639U (zh) * 2013-11-12 2014-04-23 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eml激光器的tec控制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9541A (en) * 1981-02-17 1983-08-16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having combined heater/cooler
US5704213A (en) * 1995-08-15 1998-01-06 Raytheon E-System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device using independent multi-stage thermoelectric coolers
US6888875B2 (en) * 2002-01-28 2005-05-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ight source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a GaN type semiconductor laser, a method of eliminating stray ligh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081712B2 (en) * 2003-12-30 2006-07-25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Thermal cooler for a laser diode package
US20060227824A1 (en) * 2005-03-29 2006-10-12 Dyer Peter J Spectral conditioning mechanism
US7940822B1 (en) * 2009-11-18 2011-05-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Tracking injection seeding power based on back facet monitoring (BFM) of an injection seeded laser
US8976824B2 (en) * 2012-02-09 2015-03-10 Finisar Corporation Heat-swap device and method
CN104717018B (zh) * 2015-03-25 2017-07-11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0269A (zh) * 2013-09-18 2014-01-01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热电制冷器的温度控制电路
CN203562639U (zh) * 2013-11-12 2014-04-23 深圳新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eml激光器的tec控制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7018A (zh) 2015-06-17
US10224696B2 (en) 2019-03-05
US20180102629A1 (en) 2018-04-12
US20160285224A1 (en) 2016-09-29
US9882350B2 (en) 2018-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17018B (zh) 一种光模块
EP3777051B1 (en) Interface module for combined delivery power, data, and cooling at a network device
US11191189B2 (en) Splitting of combined delivery power, data, and cooling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1093012B2 (en) Combined power, data, and cooling delivery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849250B2 (en) Integration of power, data, cooling, and management in a network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676998A (zh) 温度控制系统及其温度控制方法
US9083467B2 (en) Optic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9901639A (zh) 一种飞机模型电加热防/除冰控制系统结构
CN206806719U (zh) 一种qcw光纤激光器
CN108900141A (zh) 一种激光供能通信设备及其通信方法和供电方法
CN107203236A (zh) 温度控制电路
CN113725504A (zh) 一种应用于储能电池包的直冷系统及方法
CN105261918A (zh) 一种自动切换散热方式的泵浦耦合器
CN107387340A (zh) 风电机组叶片加热除冰系统和方法、加热系统
CN106091240B (zh) 空调控制装置、空调及智能家电系统的控制装置
CN208739050U (zh) 一种激光供能通信设备
CN205283455U (zh) 电机控制系统温度故障监控系统
CN208351616U (zh) 一种分布式加热的食品加热贩卖机
CN206620137U (zh) 一种基于ux3460的低功耗光收发模块
CN108460923A (zh) 一种分布式加热的食品加热贩卖机及加热方法
CN110201310A (zh) 一种可联机组合控制的半导体冷水机及其工作方法
CN107763858A (zh) 一种空气能热水器增容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9149017A (zh) 电池热管理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8867909A (zh) 光伏系统
CN214155179U (zh) 一种微模块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