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7019B - 混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7019B
CN104697019B CN201510127168.3A CN201510127168A CN104697019B CN 104697019 B CN104697019 B CN 104697019B CN 201510127168 A CN201510127168 A CN 201510127168A CN 104697019 B CN104697019 B CN 1046970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iler
water inlet
cavity
pipe
inner barr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71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7019A (zh
Inventor
何宗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Constan energy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何宗衡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何宗衡 filed Critical 何宗衡
Priority to CN20151012716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970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97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7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70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70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暖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混能装置,其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回水管、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固定安装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回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内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分离,实现了锅炉对回水进行大温差加热,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Description

混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混能装置。
背景技术
授权公告号为CN20398039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热源流量平衡控制装置,该热源流量平衡控制装置将回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回水不经加热直接输送到混能装置中,另一部分回水通过锅炉循环泵输送到燃气锅炉中进行加热,最后两部分回水在混能装置中混合,并由外网循环泵输送到供水总管中。
如附图1所示,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混能装置,包括筒体10、锅炉进水管20、锅炉出水管30、回水管40、供水管50,回水通过回水管40进入筒体10内部,锅炉60从筒体10内部抽水进行加热,并把加热后的水泵回到筒体10内部,同时供水管50从筒体内部抽水并泵出,附图1中所示箭头为水的流向。这种混能装置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封闭的筒体10,没有实现低温回水和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的分离,这就存在如下问题:锅炉60从筒体10内部抽出的水可能是混合后的温水,将混合后的温水抽入锅炉60后,进入锅炉60的水和从锅炉60流出的水的温差小,锅炉60的燃烧效率较低,不节能环保;供水管50从筒体10内部抽出的水可能是回水,即供水管50的出水温度低,影响供热服务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能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供暖系统中对回水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锅炉的功率大、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以及回水泵的功率大、耗电量大的问题,和锅炉工作效率低、耗能大、不节能环保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混能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回水管、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固定安装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回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内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混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外筒体为圆柱筒形,内筒体为圆柱筒形,外筒体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左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盘的右端面上,外筒体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右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左端面上。
上述回水管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右端并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依次穿过外筒体的筒壁、第二腔体、内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
上述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分布的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第一锅炉进水管、第二锅炉进水管、第三锅炉进水管、第四锅炉进水管、第五锅炉进水管,锅炉出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的第一锅炉出水管、第二锅炉出水管、第三锅炉出水管、第四锅炉出水管、第五锅炉出水管。
上述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上述间隙为环形间隙。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内筒体和外筒体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分离,保证锅炉抽取到的回水是低温的,实现了锅炉对回水进行大温差加热,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在内筒体上设置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混合,保证了供水管的出水温度符合供热要求;同时,内筒体上设置的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还实现了回水的自动分配,即一部分通过锅炉进水管进入锅炉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与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进行混合,实现了该混能装置内部的压力平衡,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相关技术中混能装置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2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1中的编码分别为:10为筒体,20为锅炉进水管,30为锅炉出水管,40为回水管,50为供水管,60为锅炉。
附图2、3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外筒体,2为内筒体,3为回水管,4为第一腔体,5为第二腔体,6为出水孔,7为第一连接盘,8为第二连接盘,9为第一供水管,11为第一锅炉进水管,12为第二锅炉进水管,13为第三锅炉进水管,14为第四锅炉进水管,15为第五锅炉进水管,16为第二供水管,17为第一锅炉出水管,18为第二锅炉出水管,19为第三锅炉出水管,21为第四锅炉出水管,22为第五锅炉出水管,α为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γ为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4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2、3、4所示,该混能装置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2、回水管3、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2固定安装在外筒体1的内部,内筒体2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4,内筒体2的外壁与外筒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5,回水管3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4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5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5连通,内筒体2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6,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6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6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间隙。在使用时,锅炉进水管的出水口与锅炉连接,锅炉出水管的进水口与锅炉连接,回水通过回水管3进入第一腔体4内部,锅炉通过锅炉进水管从第一腔体4内抽水并在锅炉内部进行加热,在锅炉内被加热后的热水通过锅炉出水管进入第二腔体5内部,同时,第一腔体4内部的回水可以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内部并和锅炉出水管流出的热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水从第二腔体5通过供水管流出。该混能装置采用了内筒和外筒的结构,将回水和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分离,使得抽入锅炉内部加热的水是低温的回水,同时,回水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内与经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进行混合,使得从供水管流出的水是混合后的水。这样,保证了进入锅炉的回水温度较低,实现了锅炉对回水的大温差加热,显著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混能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2、4所示,上述混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盘7和第二连接盘8,外筒体1为圆柱筒形,内筒体2为圆柱筒形,外筒体1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7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2的左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盘7的右端面上,外筒体1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8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2的右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8的左端面上。这样,内筒体2为一个空心圆柱体,外筒体1为一个空心圆柱体,内筒体2的左端焊接在第一连接盘7上,内筒体2的右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盘8上,外筒体1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7的外壁焊接,外筒体1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8的外壁焊接,第一连接盘7和第二连接盘8起到支承内筒体2和外筒体1的作用;采用内外两个圆柱筒和两个连接盘进行焊接组成该混能装置的主体部分,加工方便,便于搬运,占用空间小,同时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容量大,能够使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充分混合。
如附图2、3、4所示,上述回水管3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8的右端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外筒体1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5连通,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依次穿过外筒体1的筒壁、第二腔体5、内筒体2的筒壁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穿过外筒体1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5连通。这样,回水管3穿过第二连接盘8即可与第一腔体4的内部连通,回水管3沿内筒体2的轴线方向固定,锅炉进水管、锅炉出水管、供水管均沿内筒体2的径向固定,更加有利于管路的布局。
如附图2、3、4所示,上述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2的轴线的直线分布的第一供水管9和第二供水管16,锅炉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2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第一锅炉进水管11、第二锅炉进水管12、第三锅炉进水管13、第四锅炉进水管14、第五锅炉进水管15,锅炉出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2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的第一锅炉出水管17、第二锅炉出水管18、第三锅炉出水管19、第四锅炉出水管21、第五锅炉出水管22。这样,该混能装置可以同时与五个锅炉配合使用,第一锅炉进水管11的出水口、第一锅炉出水管17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一锅炉连通,第二锅炉进水管12的出水口、第二锅炉出水管18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二锅炉连通,第三锅炉进水管13的出水口、第三锅炉出水管19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三锅炉连通,第四锅炉进水管14的出水口、第四锅炉出水管21的进水口分别与第四锅炉连通,第五锅炉进水管15的出水口、第五锅炉出水管22的进水口分别与第五锅炉连通,五个锅炉分别从第一腔体4内抽取回水,并分别将加热后的热水泵出到第二腔体5内,第一腔体4内的回水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内与加热后的热水混合,第一供水管9和第二供水管16分别从第二腔体5内抽取混合后的水。
如附图2、3、4所示,上述第一供水管9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α为90°,第一供水管9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17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45°,第一锅炉进水管11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17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γ为45°。这样,供水管、锅炉出水管、锅炉进水管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方便安装、检测和维修,同时管路布局清晰,降低安装难度。
如附图2、4所示,上述间隙为环形间隙。出水孔6为圆孔,锅炉进水管为圆管,因此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6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为环形间隙,环形间隙能够使得第一腔体4内的回水均匀地进入第二腔体5内,与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混合。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本发明最佳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内筒体2和外筒体1均采用圆形钢管,第一连接盘7和第二连接盘8为钢制圆盘,在内筒体2上开设沿平行于内筒体2的轴线的直线分布的五个出水孔6,在外筒体1上沿平行于外筒体1的轴线的直线焊接两个供水管,在外筒体1上沿平行于外筒体1的轴线的直线开设五个锅炉出水管安装孔,在外筒体1上沿平行于外筒体1的轴线的直线开设五个锅炉进水管安装孔,内筒体2的左端焊接在第一连接盘7的右端面上,内筒体2的右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盘8的左端面上,第二连接盘8的左端面上焊接有回水管3,外筒体1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7的外壁焊接在一起,外筒体1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8的外壁焊接在一起,第一锅炉出水管17、第二锅炉出水管18、第三锅炉出水管19、第四锅炉出水管21、第五锅炉出水管22分别插入一个锅炉出水管安装孔中并和锅炉出水管安装孔焊接在一起,第一锅炉进水管11、第二锅炉进水管12、第三锅炉进水管13、第四锅炉进水管14、第五锅炉进水管15分别插入一个锅炉进水管安装孔中并和锅炉进水管安装孔焊接在一起,同时第一锅炉进水管11、第二锅炉进水管12、第三锅炉进水管13、第四锅炉进水管14、第五锅炉进水管15分别穿过一个出水孔6与第一腔体4连通,锅炉进水管与出水孔6之间有环形间隙,第一锅炉进水管11、第一锅炉出水管17分别与第一锅炉连通,第二锅炉进水管12、第二锅炉出水管18分别与第二锅炉连通,第三锅炉进水管13、第三锅炉出水管19分别与第三锅炉连通,第四锅炉进水管14、第四锅炉出水管21分别与第四锅炉连通,第五锅炉进水管15、第五锅炉出水管22分别与第五锅炉连通。
工作时,回水通过回水管3进入第一腔体4,第一锅炉进水管11、第二锅炉进水管12、第三锅炉进水管13、第四锅炉进水管14、第五锅炉进水管15分别从第一腔体4内抽取回水,并输送到锅炉内进行加热,第一锅炉出水管17、第二锅炉出水管18、第三锅炉出水管19、第四锅炉出水管21、第五锅炉出水管22分别将经过锅炉加热后的热水输送到第二腔体5内,第一供水管9、第二供水管16从第二腔体5内抽取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同时,第一供水管9、第二供水管16还可通过第二腔体5和间隙从第一腔体4内抽取回水,第一供水管9、第二供水管16抽取到的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和从第一腔体4内抽取到的回水在第二腔体5内混合,混合后的水通过第一供水管9、第二供水管16泵出。
该混能装置通过内筒体2和外筒体1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分离,保证锅炉抽取到的回水是低温的,实现了锅炉对回水进行大温差加热,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在内筒体2上设置连通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间隙,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混合,保证了供水管的出水温度符合供热要求;同时,内筒体2上设置的连通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间隙,还实现了回水的自动分配,即一部分通过锅炉进水管进入锅炉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与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进行混合,实现了该混能装置内部的压力平衡。

Claims (6)

1.一种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回水管、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固定安装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回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内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混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外筒体为圆柱筒形,内筒体为圆柱筒形,外筒体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左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盘的右端面上,外筒体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右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左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回水管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右端并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依次穿过外筒体的筒壁、第二腔体、内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分布的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第一锅炉进水管、第二锅炉进水管、第三锅炉进水管、第四锅炉进水管、第五锅炉进水管,锅炉出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的第一锅炉出水管、第二锅炉出水管、第三锅炉出水管、第四锅炉出水管、第五锅炉出水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混能装置,其特征在于间隙为环形间隙。
CN201510127168.3A 2015-03-23 2015-03-23 混能装置 Active CN1046970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7168.3A CN104697019B (zh) 2015-03-23 2015-03-23 混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7168.3A CN104697019B (zh) 2015-03-23 2015-03-23 混能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7019A CN104697019A (zh) 2015-06-10
CN104697019B true CN104697019B (zh) 2017-06-23

Family

ID=53344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7168.3A Active CN104697019B (zh) 2015-03-23 2015-03-23 混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9701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83690A (en) * 1971-12-15 1974-02-12 Stord Bartz Industri As Heat exchangers
DE4241139A1 (de) * 1992-12-07 1994-06-09 Harald Trillitzsch Mischerverteiler, für Heizungsanlagen, best. aus Vorlaufverteiler (2) mit Anschlußstutzen, Rücklaufsammler mit Anschlußstutzen und Mischeinrichtung
EP2014992A1 (de) * 2007-07-13 2009-01-14 Helmut Burtscher Temperieranlagenverteiler
CN201688587U (zh) * 2010-02-01 2010-12-29 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 横置集热管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01973773U (zh) * 2010-12-02 2011-09-14 天津市雷尼艾尔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钢制分水器
CN202938395U (zh) * 2012-10-27 2013-05-15 浙江鑫帆铜业有限公司 用于混水的水力分配系统
CN203704102U (zh) * 2013-12-13 2014-07-09 浙江灵铭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阀温控混水中心
CN204574192U (zh) * 2015-03-23 2015-08-19 何宗衡 混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83690A (en) * 1971-12-15 1974-02-12 Stord Bartz Industri As Heat exchangers
DE4241139A1 (de) * 1992-12-07 1994-06-09 Harald Trillitzsch Mischerverteiler, für Heizungsanlagen, best. aus Vorlaufverteiler (2) mit Anschlußstutzen, Rücklaufsammler mit Anschlußstutzen und Mischeinrichtung
EP2014992A1 (de) * 2007-07-13 2009-01-14 Helmut Burtscher Temperieranlagenverteiler
CN201688587U (zh) * 2010-02-01 2010-12-29 北京华业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 横置集热管太阳能热水系统
CN201973773U (zh) * 2010-12-02 2011-09-14 天津市雷尼艾尔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钢制分水器
CN202938395U (zh) * 2012-10-27 2013-05-15 浙江鑫帆铜业有限公司 用于混水的水力分配系统
CN203704102U (zh) * 2013-12-13 2014-07-09 浙江灵铭管道科技有限公司 电磁阀温控混水中心
CN204574192U (zh) * 2015-03-23 2015-08-19 何宗衡 混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7019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1356B (zh) 燃气热水器
CN203364399U (zh) 燃烧室及使用该燃烧室的热交换器
CN106091357A (zh) 燃气热水器
CN104697019B (zh) 混能装置
CN204574192U (zh) 混能装置
CN107449152A (zh) 燃气热水器用预热水路控制装置和燃气热水器系统
CN209116539U (zh) 燃气热水器
JP2018084395A (ja) 暖房給湯装置
CN105423537A (zh) 带储热水箱的加热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1771616B1 (ko) 보일러 열교환장치
EP3356747B1 (en) A fired water heater
CN205332502U (zh) 带储热水箱的加热装置
CN100390460C (zh) 用于将热气输入余热锅炉的加热管中的装置
CN207778397U (zh) 一种预热式导热锅炉
CN206377834U (zh) 一种高效燃气热水器
CN201875685U (zh) 锅炉双节能、循环污水离心机粘磨灰尘处理组合机
CN205262249U (zh) 蒸汽式水加热装置
CN208635617U (zh) 一种钛扭曲管换热器
CN102607279B (zh) 长寿命均流式高温下料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00504235C (zh) 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器系统
CN104633950B (zh) 一种太阳空气能真空热水器
CN202582208U (zh) 长寿命均流式高温下料装置
CN220017700U (zh) 零冷水供水系统
CN104913668B (zh) 一种炕道烟气热水换热器
CN211650237U (zh) 一种两用烧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03

Address after: 830000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ew Urban District) North District 21

Patentee after: Xinjiang Constan energy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830000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High-tech Zone North District 21 Xinjiang Kangsjia Cold and Heating Equipment Company

Patentee before: He Zo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