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8257A -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8257A
CN104688257A CN201410731301.1A CN201410731301A CN104688257A CN 104688257 A CN104688257 A CN 104688257A CN 201410731301 A CN201410731301 A CN 201410731301A CN 104688257 A CN104688257 A CN 104688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mator
collimator plate
plate
radiation
rod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3130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加藤舞
能势胜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Original Assignee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filed Critical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 LLC
Publication of CN104688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82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KTECHNIQUE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RRADIATION DEVICES; GAMMA RAY OR X-RAY MICROSCOPES
    • G21K1/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e.g. focusing or moderating
    • G21K1/02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e.g. focusing or moderating using diaphragms, collimators
    • G21K1/025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particles or ionising radiation, e.g. focusing or moderating using diaphragms, collimators using multiple collimators, e.g. Bucky screens; other devices for eliminating undesired or dispersed radi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223/00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 G01N2223/30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 G01N2223/316Accessories,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features collim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Y10T156/1062Prior to assembly
    • Y10T156/1064Partial cutting [e.g., grooving or inci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作方法制作准直器模块:位置对齐步骤,使分别沿一个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实质长方体形的多个准直器板(3)位置对齐;以及粘接步骤,对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第1棒状构件(4),该第1棒状构件(4)从多个准直器板(3)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并且对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第2棒状构件(5),该第2棒状构件(5)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从而简便地实现位置对齐精度良好且刚性高的准直器模块。

Description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线检测装置中的准直器模块(collimator module)的改良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放射线检测装置中的准直器模块,提出有利用夹具来位置对齐多个准直器板,通过粘接剂向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下边缘(edge)粘贴碳纤维强化塑料(carbon-fiber-reinforced plastic,CFRP)等放射线透射性的片(sheet)的模块。
这样的准直器模块,由于构造简单(simple),所以制作比较容易。另外,由于位置对齐精度高、重量轻,所以也容易设置到放射线检测装置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878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如上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中,通过夹具来位置对齐多个准直器板时,为了提高位置对齐精度,往往对于各个准直器板,使若干部位抵接到夹具上的既定基准面。
在该方法中,夹具的一部分会覆盖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下边缘的一部分,不能对这些上下边缘粘贴1块连续的单一片。因此,实际上,仅对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下边缘中未以夹具覆盖的部分粘贴片。或者,从夹具取下粘贴该片的多个准直器板后,对于剩余的部分再粘贴片。
然而,这样在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下边缘中局部地粘贴片,或者分割片后粘贴时,刚性会相应地变弱。特别是,在准直器模块用于放射线断层摄影装置中的放射线检测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搭载放射线检测装置的旋转部高速旋转,所以容易产生应变,无法忽视对耐久性、散射线除去能力的稳定性等的影响。
另一方面,若想随便提高准直器模块的刚性,则制作工序会越来越复杂,或者要多安装多个部件或高价的部件,导致成本(cost)升高,另外,制作不易。
因为这样的情况而希望简便实现位置对齐精度好、刚性高的准直器模块的技术。
第1观点的发明提供一种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具备:
位置对齐步骤,使分别沿一个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实质上长方体形的多个准直器板位置对齐;以及
粘接步骤,对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棒状构件,该第1棒状构件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并且对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棒状构件,该第2棒状构件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
在此,上侧是指放射线入射侧,下侧是指放射线出射侧。
第2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及下侧边缘各自分别形成有切口(notch),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分别收纳于所述切口。
在此,切口是切口部或凹部。
第3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位置对齐步骤之前,具备:
设置步骤,沿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隔着间隔而设置一对末端块;以及
排列步骤,在所述一对末端块(end block)之间排列所述多个准直器板,
所述粘接步骤包含将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粘接到所述一对末端块的工序。
第4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3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一对末端块的互相对置的两个面各自形成有沿放射线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
所述排列步骤包含将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插入互相对置的一对切槽(slot)的工序。
第5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观点至第4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粘接步骤之后,还具备:
粘贴步骤,对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以覆盖该上侧边缘的方式粘贴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单一片,并且对该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以覆盖该下侧边缘的方式粘贴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单一片。
第6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5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位置对齐步骤为利用夹具来位置对齐所述多个准直器的步骤,
在所述粘接步骤之后,且,所述粘贴步骤之前,具备拆卸步骤,从所述夹具拆卸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
第7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观点到第6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夹具包含: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插入的至少一对第1梳状构件;以及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插入的至少一对第2梳状构件,
所述位置对齐步骤包含将成对的所述第1梳状构件的一个和成对的所述第2梳状构件的一个固定的状态下,使成对的所述第1梳状构件的另一个和成对的所述2的梳状构件的另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个方向滑动而夹入所述多个准直器板,从而进行位置对齐的工序。
第8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7观点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粘接步骤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对第1梳状构件的附近和所述至少一对第2梳状构件的附近,粘接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工序。
第9观点的发明提供一种准直器模块,具备:
实质上长方体形的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沿一个方向隔着间隔而排列;
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棒状构件,粘接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
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棒状构件,粘接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以及
一对末端块,沿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夹着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并与该多个准直器板粘接。
第10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9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沿所述排列方向延伸。
第11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9观点或第10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及下侧边缘各自分别形成有切口,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分别收纳于所述切口。
第12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9观点到第11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一对末端块的互相对置的两个面各自形成有沿放射线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
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插入互相对置的一对切槽,并粘接。
第13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9观点到第12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还包括:
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单一片,以覆盖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的方式粘贴到该上侧边缘;以及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单一片,以覆盖该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的方式粘贴到该下侧边缘。
第14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3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单一片以覆盖所述多个切槽的方式粘贴。
第15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3观点或上述第14观点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第1单一片中覆盖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的一侧的片面,形成有该上侧边缘插入的多个槽,
在所述第2单一片中覆盖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的一侧的片面,形成有该下侧边缘插入的多个槽。
第16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3观点至第15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单一片由碳树脂(碳(carbon)树脂)构成。
第17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9观点到第16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由碳(carbon)构成。
第18观点的发明提供一种放射线检测装置,具备:
多个准直器模块,圆弧状或直线状的沿既定方向排列的该多个准直器模块各自为上述第11观点到第17观点的任一观点的准直器模块;以及
多个检测器模块,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模块的放射线出射侧沿所述既定方向排列。
第19观点的发明提供一种放射线摄影装置,具备:
放射线源;以及上述第18观点的放射线检测装置,利用该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装置对摄影对象进行摄影。
第20观点的发明提供根据上述第19观点的放射线摄影装置,其中,
使所述放射线源和所述放射线检测装置围绕所述摄影对象旋转的同时放射放射线,从而进行所述摄影对象的断层摄影。
依据上述观点的发明,能够得到一种准直器模块,对于沿板厚方向隔着间隔而位置对齐的多个准直器板,在其上侧边缘及下侧边缘,粘接固定有从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的上侧固定杆及下侧固定杆。因此,不仅不需要特殊的操作工序、部件,并且能够保持多个准直器板的位置对齐状态,从而能够简便地实现位置对齐精度好、刚性高的准直器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示出X射线CT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X射线检测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从I方向、CH方向、SL方向观看准直器模块时的图。
图4是准直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准直器模块的制作用夹具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将末端块固定于固定夹具的情况的图。
图7是示出将准直器板插入末端块的切槽的情况的图。
图8是示出向准直器板的切口插入固定杆的情况的图。
图9是示出对准直器板粘贴固定片的情况的图。
图10是利用制作用夹具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标号说明]
1 准直器模块;2 末端块;2a 切槽;3 准直器板;3a 板面;3b 上侧边缘;3c 下侧边缘;3d 左侧边缘;3e 右侧边缘;3n 切口;4 上侧固定杆;5 下侧固定杆;6 上侧固定片;6a 片面;6b 槽;7 下侧固定片;7a 片面;7b 槽;10 制作用夹具;20 固定夹具;21 框架基台;22 固定部;30 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1 上侧基台;32 上侧接受部;33 上侧基准部;33a 下侧边缘;33b 切口槽;33c 基准面;34 上侧按压部;34a 下侧边缘;34b 切口槽;40 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1 下侧基台;42 下侧接受部;43 下侧基准部;43a 上侧边缘;43b 切口槽;43c 基准面;44 下侧按压部;44a 上侧边缘;44b 切口槽;100 X射线CT装置;200 操作控制台;201 输入装置;202 中央处理装置;203 数据收集缓冲器;204 监视器;205 存储装置;300 摄影台;301 支架;400 扫描门架;401 开口部;402 旋转部;403 X射线管;403x X射线;404 X射线控制器;405 孔径;406 X射线检测装置;406f 框架;407 数据收集装置;408 旋转部控制器;409 控制器;410 集电环;411 X射线检测器;412 准直器装置;500 摄影对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1是概略示出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X射线CT(计算机断层照相:Computed Tomography)装置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X射线CT装置100具备:操作控制台(console)200、摄影台(table)300和扫描门架(gantry)400。
操作控制台200具备: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输入的输入装置201;进行用于进行摄影对象500的摄影的各部分的控制或用于生成图像的数据(data)处理等的中央处理装置202;收集由扫描门架400取得的数据的数据收集缓冲器(buffer)203;显示图像的监视器(monitor)204;以及存储程序(program)、数据等的存储装置205。
摄影台300具备承载摄影对象500并使之出入扫描门架400的开口部401的支架(cradle)301。支架301用内置于摄影台300的电动机(motor)来升降及水平直线移动。此外,在此,将摄影对象500的体轴方向即支架301的水平直线移动方向设为z方向,将铅垂方向设为y方向,将垂直于z方向及y方向的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
扫描门架400具有被支撑为能够围绕开口部401而旋转的圆环状的旋转部402。在旋转部402,搭载有X射线管403;控制X射线管403的X射线控制器(controller)404;将X射线管403产生的X射线403x整形为扇形波束(fan beam)或者锥面波束(cone beam)的孔径(aperture)405;检测透射摄影对象500的X射线403x的X射线检测装置406;将X射线检测装置406的输出转换为X射线投影数据并收集的数据收集装置(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407;以及进行X射线控制器404、孔径405、X射线检测装置406、数据收集装置407的控制的旋转部控制器408。扫描门架400具备将控制信号等与操作控制台200、摄影台300通信的控制器409。旋转部402经由集电环(slip ring)410与支撑旋转部402的部分电连接。
X射线管403及X射线检测装置406隔着承载摄影对象500的摄影空间、即扫描门架400的开口部401而互相对置地配置。旋转部402旋转时,X射线管403及X射线检测装置406维持该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围绕摄影对象500旋转。从X射线管403放射并且由孔径405整形的扇形波束或者锥面波束的X射线403x,透射摄影对象500,并照射到X射线检测装置406的检测面。将该扇形波束或者锥面波束的X射线403x在xy平面上的扩展方向称为通道方向(CH方向),将z方向上的扩展方向或z方向的波束称为切片(slice)方向(SL方向)。另外,将X射线从X射线管403放射的方向称为X射线放射方向(I方向)。
在此,对X射线检测装置406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X射线检测装置406的结构的图。图2(a)是沿I方向观看X射线检测装置406时的图(正视图),图2(b)是沿SL方向观看X射线检测装置406时的图(侧面图)。
如图2所示,X射线检测装置406具备:框架406f和安装在该框架406f的X射线检测器411及准直器装置412。
X射线检测器411具有沿CH方向并排排列的多个检测器模块411a。检测器模块41la具有沿CH方向及SL方向以矩阵(matrix)状排列的多个检测元件,通过这些多个检测元件构成大致长方体形的检测面。
准直器装置412配置在X射线检测器411的X射线入射侧。准直器装置412具有沿CH方向并排排列的多个准直器模块1。
下面,对准直器模块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及图4是示出准直器模块1的结构的图。图3的(a)、(b)、(c)分别是从I方向、CH方向、SL方向观看准直器模块1时的图。图4是准直器模块1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此示出的各图仅示出各构成的主要部分。另外,要留意的是各图夸大示出各构成的特征,与实际的结构、尺寸、数量不同。
准直器模块1具有:一对(2个)末端块2;多个准直器板3;2根上侧固定杆(rod)4;2根下侧固定杆5;1块上侧固定片6;和1块下侧固定片7。此外,上侧固定杆4是发明中的第1棒状构件的一个例子。下侧固定杆5是发明中的第2棒状构件的一个例子。上侧固定片6是发明中的第1单一片的一个例子。另外,下侧固定片7是发明中的第2单一片的一个例子。
一对末端块2是刚性高、重量轻且易于加工的材料,例如由铝(aluminimi)合金等构成。一对末端块2沿SL方向仅隔着比准直器板3的SL方向的宽度稍短的距离间隔而配置。一对末端块2在SL方向具有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一对末端块2是分别在CH方向、SL方向及I方向具有宽度的大致长方体形的构件。在该一对末端块2的互相对置的2个面的每一个面,分别在CH方向具有宽度并且沿I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2a在CH方向隔着一定的间隔而形成。在末端块2的上侧的面,设有定位销(未图示)。设计成为:通过将该定位销插入形成于X射线检测装置406的框架(frame)406f的孔(未图示)中,从而使准直器模块1对于框架406f进行定位。此外,在1个末端块2形成的切槽2a的数量,例如为32条。切槽2a的CH方向的宽度是比准直器板3的板厚宽的宽度,例如为0.4mm。切槽2a的SL方向的深度,例如为1.0mm。邻接的切槽2a彼此的CH方向的间隔,与检测元件的排列间隔大致相同,例如为1.0mm。
多个准直器板3除了制作/加工时的误差外,均有相同材料、相同形状。准直器板3由具有X射线屏蔽性即X射线高吸收性的材料例如钨(tungsten)、钼(molybdenum)等构成。准直器板3具有大致或者实质上长方体形的板形状。多个准直器板3配置成为:该板面3a的短边、即左侧边缘3d及右侧边缘3e与I方向平行,板面3a的长边、即上侧边缘b及下侧边缘c与SL方向平行。在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及下侧边缘3c,分别形成有两个切口3n。上侧边缘3b的两个切口3n处于夹着上侧边缘3b的SL方向的中央而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下侧边缘3c的两个切口3n也同样如此,处于夹着下侧边缘3c的SL方向的中央而大致左右对称的位置。此外,上侧边缘3b的切口3n位于后述的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中的上侧基准部33及上侧按压部34的附近。另外,下侧边缘3c的切口3n位于后述的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中的下侧基准部43及下侧按压部44的附近。切口3n的形状为例如圆弧状,但是也可为矩形(“コ”字形)或楔形(“V”字形)等。多个准直器板3以按每个一对对置的切槽3a插入1块准直器板3的SL方向上的左侧边缘3d及右侧边缘3e的方式在CH方向隔着大致一定的间隔而配置。此外,多个准直器板3的数量为例如32块。准直器板3的板厚为例如0.2mm。切口3n的宽度为例如0.35mm。邻接的准直器板3彼此的CH方向的配置间隔与检测元件的排列间隔实质上相同,例如为1.0mm。
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由X射线透射性且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碳(carbon)构成。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具有沿CH方向延伸的棒状。这些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的轴截面例如为圆,但是也可为矩形、多边形、椭圆等。上侧固定杆4被收纳于形成在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切口3n中,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多个准直器板3。下侧固定杆5也同样如此,被收纳于形成在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切口3n中,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多个准直器板3。这些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的CH方向的长度为与末端块2的CH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这些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的轴截面的宽度为比切口3n的宽度稍小的宽度,例如为0.3mm。
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由具有X射线透射性且刚性较高的材料例如碳纤维强化塑料(CFRP;Carbon-Fiber-Reinforced Plastic)等碳树脂构成。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为大致或者实质上长方体形。这些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是CH方向及SL方向上大宽度的片状。这些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作为SL方向的宽度,具有在准直器板3插入一对切槽2a的状态下能够在SL方向覆盖准直器板3及一对切槽2a的宽度。上侧固定片6具有覆盖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一侧的片面即下侧片面6a。在下侧片面6a,以能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方式沿CH方向隔着一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在CH方向具有宽度并在SL方向延伸的多个槽6b。同样如此,下侧固定片7具有覆盖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一侧的片面即上侧片面7a。在上侧片面7a,以能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e的方式沿CH方向隔着一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在CH方向具有宽度并在SL方向延伸的多个槽7b。此外,形成在一个固定片的槽的数量为例如32条。槽6b、7b的CH方向的宽度为比准直器板3的板厚稍宽的宽度,例如为0.3mm。槽6b、7b的I方向的深度为例如0.5mm。邻接的槽6b彼此及槽7b彼此的CH方向的间隔与检测元件的排列间隔大致相同,例如为1.0mm。上侧固定片6在向多个槽6b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状态下,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多个准直器板3及一对末端块2。下侧固定片7也同样如此,在向多个槽7b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状态下,用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多个准直器板3及一对末端块2。
接着,对准直器模块的制作用夹具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准直器模块的制作用夹具10的结构的图。
准直器模块的制作用夹具10主要由固定夹具20、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及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构成。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和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夹入固定夹具20而组合。这些夹具主要用例如钢铁、不锈钢、弹簧钢等材料加工/成形。此外,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及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是发明中的夹具的一个例子。
固定夹具20具有框架基台21和两个固定部22。框架基台21是在CH方向大致平行延伸的2根柱状构件和在SL方向大致平行延伸的2根柱状构件在端部中连接的框架状的构件。固定部22在框架基台21的SL方向的两端部各一个地配置。两个固定部22构成为在多个切槽2a互相对置的方向上能够将一对末端块2沿SL方向隔开既定间隔能够拆卸地支撑/固定。固定夹具20构成为在固定部22设置有末端块2的状态下能够接近(access)切槽2a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另外,固定夹具20构成为在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准直器板3的状态下,能够接近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及下侧边缘3c。
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主要由下侧基台41、两个下侧接受部42、两个下侧基准部43、和两个下侧按压部44构成。此外,下侧基准部43及下侧按压部44是发明中的一对第2梳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下侧基台41具有大概在CH方向及SL方向大宽度的长方体形,是在中央形成有接近用的开口的构件。
下侧接受部42连接并固定于下侧基台41。下侧接受部42构成为接受并支撑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的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两个下侧接受部42设于夹着下侧基台41的SL方向上的中央左右对称的位置。
下侧基准部43连接并固定于下侧基台41。下侧基准部43具有大概以CH方向为长边方向、以I方向为短边方向、以SL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长方体形。在下侧基准部43的上侧边缘43a,以插入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的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切口槽43b。即,下侧基准部43的上侧边缘43a以沿准直器板3的板厚方向即CH方向覆盖上述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方式形成为梳状。在各切口槽43b的内壁之中CH方向的规定的一侧(例如+CH方向侧)成为对于制作用夹具10在特定的相对位置被精度良好地加工且位置对齐的基准面43c。准直器板3的板面3a抵接到该基准面43c时,准直器板3能精度良好地位置对齐。
下侧按压部44具有大概以CH方向为长边方向、以I方向为短边方向、以SL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长方体形。在下侧按压部44的上侧边缘44a,与下侧基准部43同样地,以插入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的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切口槽44b。即,下侧按压部44的上侧边缘44a以沿准直器板3的板厚方向即CH方向覆盖上述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方式形成为梳状。但是,下侧按压部44中的至少构成切口槽44b的部分,由具有弹簧性的弹簧钢等材料构成。下侧按压部44在SL方向靠近下侧基准部43地配置,并且能够在CH方向滑动(slide)地被支撑。下侧按压部44通过该滑动,能够在下侧基准部43和下侧按压部44的切口槽43b、44b彼此大致重叠而成为切口槽的上侧打开的状态的“开”位置,与切口槽43b、44b彼此偏离而成为切口槽的上侧关闭的状态的“闭”位置之间移动。
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是与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大致上下对照的构造。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主要由上侧基台31、两个上侧接受部32、两个上侧基准部33、和两个上侧按压部34构成。此外,上侧基准部33及上侧按压部34是发明中的一对第1梳状构件的一个例子。
上侧基台31具有大概在CH方向及SL方向大宽度的长方体形,是在中央形成有接近用的开口的构件。
上侧接受部32连接并固定于上侧基台31。上侧接受部32构成为在插入末端块2的切槽2a的多个准直器板3粘接固定于末端块2之前,将该制作用夹具10上下倒转的情况下,以使多个准直器板3不会脱落的方式接受其上侧边缘3b而支撑。两个上侧接受部32设置在夹着上侧基台31的SL方向上的中央的左右对称的位置。
上侧基准部33连接并固定于上侧基台31。上侧基准部33具有大概以CH方向为长边方向、以I方向为短边方向、以SL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长方体形。在上侧基准部33的下侧边缘33a,以插入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的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切口槽33b。即,上侧基准部33的下侧边缘33a以沿准直器板3的板厚方向即CH方向覆盖上述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方式形成为梳状。各切口槽33b的内壁之中CH方向的规定的一侧(例如+CH方向侧),成为对于制作用夹具10在特定的相对位置精度良好地位置对齐的基准面33c。准直器板3的板面3a抵接到该基准面33c时,准直器板3被精度良好地位置对齐。
上侧按压部34具有大概以CH方向为长边方向、以I方向为短边方向、以SL方向为厚度方向的长方体形。在上侧按压部34的下侧边缘34a,与上侧基准部33同样地,以插入向末端块2的切槽2a插入的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方式,多个切口槽34b形成为梳状。即,上侧按压部34的下侧边缘34a以沿准直器板3的板厚方向即CH方向覆盖上述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方式形成为梳状。但是,上侧按压部34中的至少构成切口槽34b的部分,由具有弹簧性的弹簧钢等的材料构成。上侧按压部34在SL方向靠近上侧基准部33地配置,并且能够在CH方向滑动地被支撑。上侧按压部34通过该滑动,能够在上侧基准部33和上侧按压部34的切口槽34b彼此大致重叠而切口槽的下侧成为打开的状态的“开”位置,与切口槽34b彼此偏离而切口槽的下侧成为关闭的状态的“闭”位置之间移动。
此外,在本例中,对于1个上侧基准部33靠近设置了1个上侧按压部34,但是也可以这样构成:例如对于两个上侧基准部33在其间靠近设置1个上侧按压部34。对于下侧基准部34及下侧按压部44也同样。
下面,对使用制作用夹具10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图10是使用制作用夹具10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的流程(flow)图。
步骤S1中,以组合固定夹具20和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的状态进行准备。
步骤S2中,如图6所示,将一对末端块2固定于固定夹具20的固定部22。
步骤S3中,如图7所示,将多个准直器板3插入末端块2的切槽2a中。即,将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中的下侧按压部44置于“开”位置。而且,一对末端块2中,以按每个一对对置的切槽2a插入1块准直器板3的方式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b插入下侧基准部43及下侧按压部44的切口槽44b,通过下侧接受部42接受并支撑。由此,多个准直器板3暂时沿CH方向隔着间隔而排列。
步骤S4中,如图7所示,将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组合到固定夹具20。即,将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中的上侧按压部34置于“开”位置。而且,对于固定夹具20,从上组合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由此,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插入上侧基准部33及上侧按压部34的切口槽33b、43b。
步骤S5中,利用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及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进行准直器板3的位置对齐。即,使上侧按压部34及下侧按压部44朝着“闭”位置滑动,将多个准直器板3的板面3a沿CH方向按压,从而抵接到上侧基准部33及下侧基准部43的基准面43c。由此,多个准直器板3在CH方向精度良好地位置对齐。
步骤S6中,如图8所示,向多个准直器板3中的上侧边缘3b的切口3n插入上侧固定杆4。此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理解,对于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省略图示。
步骤S7中,粘接上侧固定杆4、准直器板3及末端块2。即,用粘接剂来粘接固定2根上侧固定杆4和多个准直器板3。另外,用粘接剂来粘接固定多个准直器板3和一对末端块2。粘接剂使用例如光硬化型、紫外线硬化型、或2液混合型等比较短时间内硬化的粘接剂。如果使用这样的粘接剂,就能缩短粘接所需要的时间,并且能够提高生产性。
步骤S8中,将制作用夹具10上下倒转。而且,向多个准直器板3中的下侧边缘3c的切口3n插入下侧固定杆5。
步骤S9中,粘接下侧固定杆5、准直器板3及末端块2。即,用粘接剂来粘接固定2根下侧固定杆5和多个准直器板3。另外,用粘接剂来粘接固定多个准直器板3和一对末端块2。由此,一对末端块2和多个准直器板3以位置对齐的状态固定。此外,多个准直器板3在SL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以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固定。因此,即便从固定夹具20取下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及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准直器板3的SL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也难以挠曲(应变),在准直器板3的大致整体上能保持位置对齐状态。
步骤S10中,从固定夹具20卸下位置对齐夹具。即,使上侧按压部34及下侧按压部44滑动而回到“开”位置。而且,从固定夹具20卸下上侧位置对齐夹具30及下侧位置对齐夹具40。
步骤S11中,如图9所示,在准直器板3的上侧及下侧粘贴固定片。即,以覆盖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及一对末端块2的切槽2a的上侧部分的方式,配置1块连续的单一的上侧固定片6,用粘接剂来粘贴。同样如此,以覆盖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及一对末端块2的切槽2a的下侧部分的方式,配置1块连续的单一的下侧固定片7,用粘接剂来粘贴。由此,完成准直器模块1。此外,在此,将多个准直器板3及多个切槽2a的上侧及下侧的整体,以用1块连续的单一的上侧及下侧固定片6、7覆盖的方式粘贴,因此刚性变得非常高。
步骤S12中,将完成的准直器模块1从固定夹具20拆下。
以上,依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这样的准直器模块1,即,对于沿CH方向隔着间隔而位置对齐的多个准直器板3,在其上侧边缘3b及下侧边缘3c,粘接固定从CH方向的一端的准直器板3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3地延伸的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因此,不需要特殊的操作工序、部件,而能够保持多个准直器板3的位置对齐状态,能够简便地实现位置对齐精度良好且刚性高的准直器模块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的粘接固定,在从多个准直器板3拆下位置对齐夹具30、40之前,能够保持其位置对齐状态,在拆下位置对齐夹具30、40而使位置对齐夹具30、40不会妨碍的状态下,能够粘贴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其结果是,作为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能够使用覆盖多个准直器板3及多个切槽2a的整体的1块连续的单一片,能够非常地提高准直器模块1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中,作为将多个准直器板3位置对齐后用其他部件粘接固定的制作方法,与一般想到的制作方法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仅增加了将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粘接固定于准直器板3的工序,因此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另外,无需将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分别分割后粘贴,因此工时数、成本也几乎不会增大。
此外,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追加/变更等。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准直器板3设置切口3n,向该切口3n嵌入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而进行粘接固定,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切口3n,而将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原样承载于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及下侧边缘3c后粘接固定,并从其上以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粘接固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的片面设置切口3n,向该切口3n插入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准直器板3中的上侧边缘3b的切口3n和上侧固定杆4的组合、准直器板3中的下侧边缘3c的切口3n和下侧固定杆5的组合,分别有多个,但是也可以使至少任意一个组合仅为一个。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粘贴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但是取代粘贴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增加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及下侧边缘3c的切口3n和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的数量,以多个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固定多个准直器板3,从而提高刚性也可。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侧固定杆4及下侧固定杆5是沿多个准直器板3的排列方向即CH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但是也可为相对于CH方向沿倾斜方向延伸的棒状构件。
另外例如,在上侧固定片6形成有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上侧边缘3b的多个槽,在下侧固定片7形成有插入多个准直器板3的下侧边缘3c的多个槽,但是作为上侧固定片6及下侧固定片7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使用未形成槽的平坦的固定片。
另外例如,在一对末端块2的互相对置的两个面的每一个面,形成有沿I方向的多个切槽2a,但是作为一对末端块2,也可以使用未形成切槽的末端块。
另外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X射线CT装置,但是也可以适用在用于摄影胸部等的X射线普通摄影装置、或用于摄影乳房的乳腺摄影装置、用于造影摄影血管的血管造影摄影装置、组合X射线CT装置和PET(正电子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或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的PET-CT装置或SPECT-CT装置等其他放射线摄影装置。

Claims (20)

1. 一种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具备:
位置对齐步骤,使分别沿一个方向隔着间隔排列的实质上长方体形的多个准直器板位置对齐;以及
粘接步骤,对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棒状构件,该第1棒状构件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并且对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粘接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棒状构件,该第2棒状构件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及下侧边缘各自分别形成有切口,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分别收纳于所述切口。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位置对齐步骤之前,具备:
设置步骤,沿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隔着间隔而设置一对末端块;以及
排列步骤,在所述一对末端块之间排列所述多个准直器板,
所述粘接步骤包含将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粘接到所述一对末端块的工序。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一对末端块的互相对置的两个面各自形成有沿放射线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
所述排列步骤包含将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插入互相对置的一对切槽的工序。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在所述粘接步骤之后,还具备:
粘贴步骤,对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以覆盖该上侧边缘的方式粘贴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单一片,并且对该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以覆盖该下侧边缘的方式粘贴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单一片。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位置对齐步骤为利用夹具来位置对齐所述多个准直器的步骤,
在所述粘接步骤之后,且所述粘贴步骤之前,具备拆卸步骤,从所述夹具拆卸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夹具包含: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插入的至少一对第1梳状构件;以及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插入的至少一对第2梳状构件,
所述位置对齐步骤包含将成对的所述第1梳状构件的一个和成对的所述第2梳状构件的一个固定的状态下,使成对的所述第1梳状构件的另一个和成对的所述2的梳状构件的另一个沿所述排列方向的一个方向滑动而夹入所述多个准直器板,从而进行位置对齐的工序。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准直器模块的制作方法,其中,
所述粘接步骤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对第1梳状构件的附近和所述至少一对第2梳状构件的附近,粘接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工序。
9. 一种准直器模块,具备:
实质上长方体形的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沿一个方向隔着间隔而排列;
放射线透射性的至少一个第1棒状构件,粘接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从该多个准直器板的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
放射线透射性的至少一个第2棒状构件,粘接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一端的准直器板过到另一端的准直器板地延伸;以及
一对末端块,沿与所述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夹着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并与该多个准直器板粘接。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沿所述排列方向延伸。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及下侧边缘各自分别形成有切口,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分别收纳于所述切口。
12.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一对末端块的互相对置的两个面各自形成有沿放射线放射方向延伸的多个切槽,
所述多个准直器板分别插入互相对置的一对切槽,并粘接。
13.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放射线透射性的第1单一片,以覆盖粘接有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的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的方式粘贴到该上侧边缘;以及放射线透射性的第2单一片,以覆盖该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的方式粘贴到该下侧边缘。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单一片以覆盖所述多个切槽的方式粘贴。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在所述第1单一片中覆盖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上侧边缘的一侧的片面,形成有该上侧边缘插入的多个槽,
在所述第2单一片中覆盖所述多个准直器板的下侧边缘的一侧的片面,形成有该下侧边缘插入的多个槽。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单一片由碳树脂构成。
17.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准直器模块,其中,
所述第1及第2棒状构件由碳构成。
18. 一种放射线检测装置,具备:
多个准直器模块,圆弧状或直线状的沿既定方向排列的该多个准直器模块各自为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准直器模块;以及
多个检测器模块,在所述多个准直器模块的放射线出射侧沿所述既定方向排列。
19. 一种放射线摄影装置,具备:放射线源;以及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放射线检测装置,利用该放射线源及放射线检测装置对摄影对象进行摄影。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放射线摄影装置,其中,
使所述放射线源和所述放射线检测装置围绕所述摄影对象旋转的同时放射放射线,从而进行所述摄影对象的断层摄影。
CN201410731301.1A 2013-12-05 2014-12-05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Pending CN1046882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2278 2013-12-05
JP2013252278A JP2015108587A (ja) 2013-12-05 2013-12-05 コリメータモジュールの製作方法、コリメータモジュール及び放射線検出装置並びに放射線撮影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8257A true CN104688257A (zh) 2015-06-10

Family

ID=53271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31301.1A Pending CN104688257A (zh) 2013-12-05 2014-12-05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62107A1 (zh)
JP (1) JP2015108587A (zh)
CN (1) CN10468825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6838A (zh) * 2017-10-25 2018-03-13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后准直器以及扫描成像设备
CN110709945A (zh) * 2017-05-11 2020-01-17 模拟技术公司 用于辐射成像模式的防散射准直器
CN111388881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限束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系统
CN113017661A (zh) * 2019-12-25 2021-06-25 通用电气公司 准直器模块、医疗装置以及制备准直器模块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0815B (zh) * 2017-02-16 2023-10-20 模拟技术公司 用于辐射成像模式的防散射准直器
US11211180B2 (en) * 2017-04-28 2021-12-28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Anti-scatter grid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DE102017216434A1 (de) * 2017-09-15 2019-03-21 Siemens Healthcare Gmbh Streustrahlenkollimator mit Versteifungselement
JP7187408B2 (ja) * 2019-09-06 2022-1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トモシンセシス撮影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3548A1 (en) * 2002-05-31 2003-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X-ray collimator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101385650A (zh) * 2007-09-10 2009-03-18 通用电气公司 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和装置
US20110096895A1 (en) * 2009-10-23 2011-04-28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Collimator module, x-ray detector, x-ray ct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collimator module
EP2669897A2 (en) * 2012-05-29 2013-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limator plate, collimator module, radiation detecting device, radiography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collimator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17946B2 (en) * 2009-12-16 2014-08-26 Hitachi Medical Corporation X-ray detector and X-ray CT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3548A1 (en) * 2002-05-31 2003-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X-ray collimator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on
CN101385650A (zh) * 2007-09-10 2009-03-18 通用电气公司 计算机断层摄影系统和装置
US20110096895A1 (en) * 2009-10-23 2011-04-28 Ge Medical Systems Global Technology Company, Llc Collimator module, x-ray detector, x-ray ct device,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collimator module
EP2669897A2 (en) * 2012-05-29 2013-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limator plate, collimator module, radiation detecting device, radiography apparatus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collimator modul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9945A (zh) * 2017-05-11 2020-01-17 模拟技术公司 用于辐射成像模式的防散射准直器
CN107796838A (zh) * 2017-10-25 2018-03-13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后准直器以及扫描成像设备
CN113017661A (zh) * 2019-12-25 2021-06-25 通用电气公司 准直器模块、医疗装置以及制备准直器模块的方法
CN111388881A (zh) * 2020-03-23 2020-07-10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限束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08587A (ja) 2015-06-11
US20150162107A1 (en)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8257A (zh) 准直器模块及其制法、放射线检测装置、放射线摄影装置
US7560698B2 (en) Medical imaging unit
JP6224352B2 (ja) コリメータ板、コリメータ・モジュール、放射線検出装置、放射線撮影装置、及びコリメータ・モジュールの組み立て方法
US7569829B2 (en)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calibration of PET/CT systems
CN100500098C (zh) 自动调准的闪烁器-射线准直仪组合件
US20030058984A1 (en) Retractable collimator apparatus for a CT-PET system
US8890079B2 (en) Radiation detection device and radiation tom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adiation detection device
EP2638858B1 (en) Diagnostic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US2005003529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epth of interactions in a detector for three-dimensional complete body screening
CN101443856A (zh) 用于选择性吸收电磁辐射的格栅及其制造方法
RU2629801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с множеством средств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CN108291972A (zh) 具有拼接的图像传感器的方法和设备
DE112014003207T5 (de) Systeme und Verfahren zur Integration eines Positronen-Emissions-Tomographie(PET)-Detektors mit einer Computertomographie(CT)-Gantry
CN102446573A (zh) X射线的混合准直器及其制作方法
EP2704155B1 (en) Radiation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radiation imaging apparatus
CN104825185A (zh) 一种pet成像棒源装置及pet设备
US20070258566A1 (en) Anti-Scatter-Grid
Rino Neto et al. Evaluation of radiographic magnification in lateral cephalograms obtained with different X-ray devices: experimental study in human dry skull
Massari et al. Super Spatial Resolution (SSR) method for small animal SPECT imaging: A Monte Carlo study
JP2012045318A (ja) 放射線イメージング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8183530B2 (en)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optical tissue imaging
CN105074501B (zh) 放射线检测器和具备该放射线检测器的x射线ct装置
JP6559926B2 (ja) 核医学診断装置
CN105496438A (zh) 多模态医学图像重合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6094005B (zh) 一种辐射探测测量和成像方法及变结构pet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