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5791A - 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的收发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的收发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5791A
CN104685791A CN201280076030.XA CN201280076030A CN104685791A CN 104685791 A CN104685791 A CN 104685791A CN 201280076030 A CN201280076030 A CN 201280076030A CN 104685791 A CN104685791 A CN 104685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ceiver devices
band
frequency
receiver portion
communication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60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5791B (zh
Inventor
皮埃尔·博丹
拉尔比·阿祖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Zyray Wireles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yray Wireless Inc filed Critical Zyray Wireles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685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7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57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579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6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switche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9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by improving strong signal performance of the receiver when strong unwanted signals are present at the receive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收发器装置,包括:发射器部、接收器部和多掷开关,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该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一通信模式的区别在于预期在第二通信模式下存在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第一频率。该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波复用-解复用装置,连接至多掷开关的第一掷点;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多掷开关的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专用于高带信号或低带信号的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接口,其中,所述第一块硬件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波复用-解复用装置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第一频率。

Description

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的收发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包括发射器部、接收器部和多掷开关(multiplethrow switch)的收发器装置,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该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一通信模式的区别在于预期在第二通信模式下存在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desensitizing)的频率。
背景技术
在无线电信系统中,一些收发器装置能够使用单个天线同时发射和接收信号。实施双工器(duplexer)以便对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和发射器部执行隔离,同时允许所述接收器部和所述发射器部共享共用天线。
图1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现有技术的前端架构的状态。收发器装置包括被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105与发射器部106共享的天线101。收发器装置包括多掷开关,比如单刀多掷(Single Pole Multiple Throw)(SPxT)开关102。天线101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单极点。SPxT开关102的一个掷点(throw)连接至高带(high band)双工器103并且SPxT开关102的另一个掷点连接至低带(low band)双工器104。接收器部105连接至高带双工器103和低带双工器104。发射器部106同样连接至高带双工器103和低带双工器104。
SPxT开关102允许将处理不同频带的前端单元连接至同一天线101。SPxT开关102的剩余掷点可以连接至其他发射器部或接收器部以便允许收发器装置实施各个其他无线通信协议。
鉴于收发器装置是用户设备(UE)类型,图1中所示的架构一方面由于高带双工器103而允许发射器部106以为上行通信保留的高频带的一部分来发射信号并允许接收器部105以为下行通信保留的高频带的一部分来接收信号,而另一方面,图1中所示的架构允许发射器部106以为上行通信保留的低频带的一部分来发射信号并允许接收器部105以为下行通信保留的低频带的一部分来接收信号。这样的频分双工(FDD)架构例如在第三代(3G)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或长期演进(LTE)3GPP技术的环境下实施。
在一种变形中,鉴于收发器装置是基站类型,发射器部106与下行通信相关联而接收器部105与上行通信相关联。
高频带(还被简称为高带)与大于给定阈值的频谱部分相对应,低频带(还被简称为低带)与小于此给定阈值的频谱部分相对应。例如,考虑到全球授权的3G/LTE频带,可以认为此阈值等于1.6Ghz。然而可以使用所述给定阈值的其他值。在这种情况下,高带例如是带B4,其中,上行通信建立在1.710GHz至1.755GHz的范围内而下行通信建立在2.110GHz至2.155GHz的范围内。低带例如是带B5,其中,上行通信建立在824MHz至849MHz的范围内而下行通信建立在869MHz至894MHz的范围内。
分别用于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的频谱部分通常彼此足够远,以允许双工器执行前述隔离,但彼此足够近则会避免由发射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harmonic)使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
根据第一灵敏度降低的情况,当发射器部106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与接收器部105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相对应时,可能会降低接收器部105的灵敏度。进一步意味着,根据第二灵敏度降低的情况,当发射器部106使用的载波频率,或所述载波频率的谐波与熟知的降低接收器部105的灵敏度的预定义频率(诸如接收器部105的杂散响应频率(spurious responsefrequency))相对应时,可能会降低接收器部105的灵敏度。特别地,考虑到直接转换接收器(direct conversion receiver),此杂散响应频率通常可以与接收器部105的本地振荡器的标称频率的谐波(即,接收器部105使用的载波频率)相对应。在所述第一灵敏度降低的情况下,灵敏度降低被称为直接灵敏度降低。在所述第二灵敏度降低的情况下,由于谐波本地振荡器的混频问题而降低灵敏度,即,由发射器部105使用的载波频率,或其谐波,与接收器部105的本地振荡器的标称频率的谐波相对应。
人们可能注意到,只要实施了UMTS和LTE技术,通过使用具有典型性能的现成双工器而使上行通信和下行通信会同时发生,而没有这些灵敏度降低的问题出现。然而,新兴的3GPP LTE演进技术介绍了下行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原理,这意味着收发器装置甚至应该能够接收两个不同的频带中的两个载波上的信号。当两个载波在两个不同的带中时,载波聚合被称为带内载波聚合(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这可能会导致前述灵敏度降低的情况。例如,参照全球授权的3G/LTE频带,当发射器部106以频带B17发射信号并且接收器部105以频带B4以及以频带B17接收信号时,会出现第一灵敏度降低的情况。类似地,当在直接转换接收器方案中发射器部106以频带B4发射信号并且接收器部105以频带B5并以频带B4接收信号时,会出现第二灵敏度降低的情况。类似的灵敏度降低问题例如可以随频带B3和B5以及B3和B19出现。
应该注意,在上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类似灵敏度降低的情况。
当接收器部必须处理由附近的其他传输系统产生的干扰信号(一般被称为阻断者(blocker))时,会进一步出现类似灵敏度降低的情况。阻断者指的是干扰信号。在接收器必须处理的所有阻断者中,位于接收器的杂散响应频率上的阻断者可能是问题最多的。
发明内容
期望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缺点。
更特别期望提供一种无论是否期望存在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至少一个频率都允许收发器装置有效接收信号的解决方案。
更特别期望提供一种允许收发器装置在两种通信模式下有效操作的解决方案,其中,在通信模式中的一个下,期望存在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至少一个频率。
更特别期望提供一种无论收发器装置的发射器部使用的载波频率和所述所接收的信号的载波频率之间是否存在谐波关系(harmonicrelationship)都允许收发器装置有效接收信号的解决方案。
更特别期望提供一种无论是否存在干扰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使用的载波频率或其谐波的阻断者都允许收发器装置有效接收信号的解决方案。
此外,期望提供一种简单且划算的解决方案。
此外,期望提供一种依赖图1中所示的架构的适配性(adaptation)以实现上文所述的目的的解决方案。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收发器装置,包括:发射器部、接收器部和单刀多掷开关,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一通信模式的区别在于预期在第二通信模式下存在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第一频率。此外,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极点(pole)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波复用-解复用装置,连接至多掷开关的第一掷点;第一块硬件(a first piece of hardware),在一侧连接至多掷开关的第二掷点并在另一侧连接至专用于高带信号或低带信号的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接口,其中,所述第一块硬件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波复用-解复用装置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trap)第一频率。
因此,收发器装置在两个通信模式下有效地操作,但是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预期存在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频率。此外,收发器装置的实现简单且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从阅读实施例的实例的以下描述中,本发明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参照附图产生,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现有技术前端架构;
-图2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一实施例;
-图3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4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三实施例;
-图5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四实施例;
-图6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五实施例;
-图7A示意性地表示图2或图4的收发器装置的开关的接口的放大视图;
-图7B示意性地表示图3或图5的收发器装置的开关的接口的放大视图;
-图7C示意性地表示图6的收发器装置的开关的接口的放大视图;
-图8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六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然而,本发明在下文中更具体地在载波聚合机制的环境下进行描述,同样的原理更加普遍地应用在两个通信模式共存的收发器装置的环境中,其中,预期在通信模式之一下存在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频率。这样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可以与收发器装置的发射器部使用的载波频率和被称为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预定义频率(诸如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之间的谐波关系相关。此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还可以与位于所述预定义频率处的阻断者相关。
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8示意性地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多个实施例。优选地,收发器装置是移动站,还被称为用户设备。可替换地,收发器装置还可以是作为移动站或用户设备的一部分进行安装的调制解调器装置,但还可以是可以附接至为这些装置提供无线通信能力的各个装置的独立模块。根据本发明的收发器装置可以为收发器装置可以出于此目的进行安装的任何合适的装置,比如计算机装置、机器,例如自动售货机、或车辆(如汽车或卡车)提供通信能力。在一种变形中,收发器装置是基站。
这三个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的前端架构都适配于在以下两个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
-第一通信模式,在该模式下不预期存在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至少一个频率;以及
-第二通信模式,在该模式下预期存在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至少一个频率。
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通信模式与同一频带的互补部分中的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对应,并且第二通信模式与使用不同频带的下行载波聚合和/或上行载波聚合相对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预期存在的使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频率与由收发器装置的发射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和接收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之间存在谐波关系的情况有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预期存在的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频率与发射器部发射包括使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预定义频率的信号的情况有关。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预期存在的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频率与存在位于预定义频率处的阻断者有关。灵敏度降低的阻断者通常位于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处。然而,在如3G或LTE中一样的全双工系统中,阻断者可以位于其他特征频率处,例如,位于等于发射器部106使用的载波频率和接收器部105使用的载波频率之和的频率处,所述载波频率可以通过非线性并降低接收器部105的灵敏度来与发射器部106传输的信号进行内部调制。
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的任意一个的前端架构包括天线101、诸如SPxT开关102的多掷开关。前端架构进一步包括已经参照图1介绍的接收器部105和发射器部106。根据所考虑的实施例,收发器装置包括同样已经参照图1介绍的高带双工器103和/或低带双工器104。收发器装置的这些项的互连与图1中所示的现有技术架构的区别在于此后描述的方式。
可替换地,收发器还可以具有多根天线,其中不同的天线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优化。在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多掷开关102因此可以以各种方式实现,即,其可以具有多个极点。
应该注意,SPxT开关102可以是图2、图3、图4和图5中所示的架构中的具有两个掷点的开关并且可以是图6和图8中所示的架构中的具有三个掷点的开关。
为了允许使用单个天线以不同的频带同时传输和/或接收信号,将波复用-解复用装置212放置在一侧的高带双工器103和低带双工器104与另一侧的SPxT开关102之间。波复用-解复用装置212可以是同向双工器(diplexer)、单纤三重波分复用器或能够是多路传输频域中的信号的任意其他种微波复用-解复用装置。此后说明性地认定波复用-解复用装置212是同向双工器。
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同向双工器212是在信号的一个方向上实现频域复用并在信号的另一个方向上实现解复用的无源器件。因此,在同向双工器212中,来自SPxT开关102的信号被解复用为经由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传输的高带信号并被解复用为经由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传输的低带信号。此外,来自高带双工器103和低带双工器104的信号被多路复用以形成传输至SPxT开关102的信号。
通过增设同向双工器212导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对收发器架构做出其他布置,则第一通信模式下的收发器装置的性能低于图1中所示的架构的性能,因为同向双工器引入了插入损耗。通过增设同向双工器212导致的第二问题是:因为第二通信模式引入了预期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的灵敏度的频率,所以同向双工器212不能防止朝向接收器部105传播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并且接收器部105可有效地发生灵敏度降低。为了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硬件将SPxT开关102的另一个掷点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或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被配置为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所述这块硬件被适配于允许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当收发器装置配置为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所述这块硬件被适配于限制住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因此,第一通信模式下的收发器装置的性能与图1中所示的架构的性能相当。而且意味着由于硬件相同而避免了灵敏度降低。
因为这个硬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通过未连接开关掷点而与电路断开,所以所述这个硬件看起来像电路中的短截线(stub)。
所述这个硬件优选是印刷线路板(PWB)的线路,还被称为印刷电路板(PCB),所述线路具有根据将被限制住的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限定的长度。在一种变形中,所述这个硬件可以是任何结构,当与另一端断开时,该结构可以充当短截线,比如电线、传输线、微波波导和波导,该短截线的长度类似地根据要限制住的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在另一种变形中,所述这个硬件可以是任何结构,当与另一端断开时,该结构可以充当短截线,比如至少包括电线和传输线和微波波导和波导中的一个,例如进一步包括此后参照图8详述的阻抗匹配滤波器和多掷开关的布置的结构。在又一种变形中,所述这个硬件是微带滤波器,其是一连串不同特征阻抗的微带部分。
例如,当第二掷点被打开时具有高阻抗,即,PWB线路看起来像断开,PWB线路的长度L估算如下:
L = λ 4
其中,λ是与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相对应的波长。然而,精确长度L取决于掷点的精确阻抗。
图2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高带元件(subpart)RXHB 201。同向双工器212进一步连接至低带双工器104。该低带双工器104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低带元件RXLB 202并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低带元件TXLB 204。
如图7A中所示,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702。使用SPxT开关102的第二掷点700,如稍后所述。因此,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700,并且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702。
第一块硬件210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掷点700,而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和低带双工器104之间的连接点(connection),即,连接至专用于低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配置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时,第一块硬件210对同向双工器212执行旁路。正如已经提到的,第一块硬件210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根据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传输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旨在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传输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至少旨在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下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旨在高带元件RXHB 201和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该实例中,低带元件TXLB 204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与预期降低高带元件RXHB 201的灵敏度的频率(例如,高带元件RXHB 201的杂散响应频率)对应。例如,低带元件TXLB 204将频带B17用于上行通信,低带元件RXLB 202将频带B17用于下行通信并且高带元件RXHB 201将频带B4用于下行通信。第一块硬件210因此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被适配于限制住由低带元件TXLB 204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所述谐波,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根据另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至少用于低带元件RXHB 202的信号。在下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和用于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阻断者位于预期降低低带元件RXLB 202的灵敏度的频率处,例如位于低带元件RXLB 202的杂散响应频率处。第一块硬件210然后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被适配于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所述阻断者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图3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低带元件RXLB 202。同向双工器212进一步连接至高带双工器103。高带双工器103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高带元件RXHB 201并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高带元件TXHB 203。
如图7B中所示,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702。如稍后所述使用SPxT开关102的第三掷点701。因此,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三掷点701,并且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702。
第二块硬件211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掷点701,而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与高带双工器104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专用于高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配置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时,第二块硬件211对同向双工器212执行旁路。正如已经提到的,第二块硬件211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根据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LB 201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传输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至少用于低带元件RXHB 202的信号。在下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和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该实例中,高带元件TXHB 203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与预期降低低带元件RXHB 202的灵敏度的频率(例如,低带元件RXHB 202的杂散响应频率)相对应。例如,当实现直接转换接收器方案时,高带元件TXHB使用的载波频率的第二谐波与低带元件RXLB 202的本地振荡器的第五谐波相对应,即:
2×FTXHB=5×FRXLB
其中,FTXHB表示高带元件TXHB 203所使用的载波频率并且FRXLB表示低带元件RXLB 202的本地振荡器的标称频率。第二块硬件211然后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被适配于限制住由高带元件TXHB 203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所述谐波,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根据另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至少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下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和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阻断者位于预期降低高带元件RXHB 201的灵敏度的频率处,例如位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杂散响应频率处。第二块硬件211然后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被适配于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所述阻断者,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图4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高带元件TXHB 203。同向双工器212进一步连接至低带双工器104。低带双工器104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低带元件RXLB 202并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低带元件TXLB 204。
如图7A中所示,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702。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700,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702。第一块硬件210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掷点700并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与低带双工器104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专用于低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配置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时,第一块硬件210允许旁路同向双工器212。正如已经提到的,第一块硬件210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根据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旨在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上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和低带元件TXLB204产生的信号。在该实例中,高带元件TXHB 204所使用的载波频率或其谐波与低带元件RXLB 202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相对应。例如,低带元件TXLB 204将频带B17用于上行通信,低带元件RXLB 202将频带B17用于下行通信并且高带元件TXHB 203将频带B4用于上行通信。第一块硬件210然后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适配于限制住由高带元件TXHB 203使用的载波频率,或其谐波,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图5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四实施例。
在第四实施例中,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低带元件TXLB 204。同向双工器212进一步连接至高带双工器103。高带双工器103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高带元件RXHB 201并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高带元件TXHB 203。
如图7B中所示,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702。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三掷点701,并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702。第二块硬件211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掷点701并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和高带双工器103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专用于高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被配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中时,第二块硬件211允许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正如已经提到的,第二块硬件211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根据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至少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至少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上行载波聚合的情况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和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在该实例中,低带元件TXLB 204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与高带元件RXHB 201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相对应。例如,当实现直接转换接收器方案时,低带元件TXLB 204使用的载波频率的第五谐波与高带元件RXHB 201的本地振荡器的标称频率的第二谐波对应,即:
5×FTXHB=2×FRXLB
其中,FTXLB表示由低带元件TXLB 204所使用的载波频率并且FRXHB表示高带元件RXHB 201的本地振荡器的标称频率。第二块硬件211然后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被适配于限制住由低带元件TXLB 204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所述谐波,以便避免灵敏度降低。
图6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五实施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高带双工器103并且连接至低带双工器104。高带双工器103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高带元件RXHB 201并且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高带元件TXHB 203。低带双工器104进一步连接至接收器部105的低带元件RXLB 202并且连接至发射器部106的低带元件TXLB 204。
如图7C中所示,同向双工器212连接至SPxT开关102的第一掷点702。
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700,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702。第一块硬件210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掷点700,而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与低带双工器104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专用于低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被配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时,第一块硬件210允许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第一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类似地,正如已经描述的,第一块硬件210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第一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SPxT开关102的极点在第三通信模式下进一步连接至第三掷点701。第三通信模式与第一通信模式的类似之处在于不预期使用降低收发器装置的接收器部105的灵敏度的频率。第二块硬件211在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掷点701并在另一侧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和高带双工器103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专用于高带信号的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当收发器装置在被配置在第三通信模式中时,第二块硬件211允许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限制住第二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正如已经提到的,第二块硬件211优选是PWB线路,其长度根据第二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进行限定。
根据一个实例,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低带元件TXLB 204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旨在低带元件RXLB 202的信号。在第三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朝向天线101发射由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发射由低带元件TXLB 204和高带元件TXHB 203产生的信号,并且被适配于从天线101接收用于低带元件RXLB 202和高带元件RXHB 201的信号。该实例与上行载波聚合和下行载波聚合相对应。第一块硬件210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被适配于限制住第一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第二块硬件211被适配于在第三通信模式下旁路同向双工器212并且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被适配于限制住第二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
图6中所示的架构是已经参照图2至图6呈现的架构的混合并允许在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两个所预期的灵敏度降低频率的限制住。
图8示意性地表示收发器装置的前端架构的第六实施例。
图8中所示的架构的基础与图6中所示的架构相对应,其中,增设了阻抗匹配网络802、803、812、813。这些阻抗匹配网络旨在由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同向双工器212而进一步降低插入损耗。此后说明性地认定,阻抗匹配网络802、803、812、813是LC匹配网络(matchingnetwork)。
LC匹配网络812被限定为补偿由第二掷点700所呈现的阻抗在第二通信模式下(即,当SPxT开关102的极点连接至第一掷点702时)不是真正无限大的并且因此会存在针对低带信号的一些插入损耗的事实。
类似地,LC匹配网络802被限定为补偿由第三掷点701所呈现的阻抗在第二通信模式下(即,当SPxT开关102的极点连接至第一掷点702时)不是真正无限大的并且因此会存在针对高带信号的一些插入损耗的事实。
LC匹配网络813被限定为补偿由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所呈现的阻抗在第一通信模式下(即,当SPxT开关102的极点连接至第二掷点702时)不是真正无限大的并且因此会存在一些插入损耗的事实。
类似地,LC匹配网络803限定为补偿由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展示的阻抗在第三通信模式下(即,当SPxT开关102的极点连接至第三掷点702时)不是真正无限大的并且因此会存在一些插入损耗的事实。
单刀双掷(SPDT)开关因此一方面可以用于从LC匹配网络803切换至LC匹配网络802,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可以用于从LC匹配网络813切换至LC匹配网络812,反之亦然。可替换地,单刀多掷开关可被用于在匹配网络之间切换。在实例中,当出于任何原因需要两个以上的不同LC匹配网络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进一步增设第一SPDT开关811,其中,第一SPDT开关811的单极点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与低带双工器104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第一SPDT开关811的一个掷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12并且第一SPDT开关811的另一个掷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13。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第一SPDT开关811被配置为使得单极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12,并且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第一SPDT开关811被配置为使得单极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13。
进一步增设第二SPDT开关801,其中,第二SPDT开关801的单极点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与高带双工器103之间的连接点,即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第二SPDT开关801的一个掷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02并且第二SPDT开关801的另一个掷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03。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一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第二SPDT开关801被配置为使得单极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02,并且当收发器装置在第二通信模式下进行操作时,第二SPDT开关801被配置为使得单极点连接至LC匹配网络803。
图8示出了两组LC匹配网络,一组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另一组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事实上,图8示出了源自图6中所示架构的架构。应该理解,此LC匹配网络可以在图2、图3、图4或图5中所示的架构中实现。因此只实现一组LC匹配网络,所述组连接至同向双工器212的接口,硬件210或211连接至该接口。

Claims (17)

1.一种收发器装置,包括:发射器部、接收器部和多掷开关,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式的区别在于预期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存在使所述收发器装置的所述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第一频率;
并且其中,所述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极点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一掷点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二掷点,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
-波复用-解复用装置,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一掷点;
-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或低带信号的接口,其中,所述第一块硬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旁路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所述第一频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硬件至少包括印刷线路板线、电线、传输线、波导以及微波导中的一个,其长度被定义为所述第一频率的函数。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是由所述发射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所述第一频率等于由所述接收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发射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低带信号,所述接收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接收低带信号并且所述接收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高带信号,所述高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低带双工器,所述低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低带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是由所述发射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所述第一频率与预期使所述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预定义频率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由所述发射器部所使用的载波频率的所述第一频率与所述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相对应,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接收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低带信号,所述发射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发射低带信号并且所述发射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高带信号,所述高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低带双工器,所述低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所述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低带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频率是由所述发射器部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所述第一频率与预期使所述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预定义频率相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由所述发射器部使用的载波频率的谐波的所述第一频率与所述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相对应,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发射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高带信号,所述接收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接收高带信号,并且所述接收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低带信号,所述低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高带双工器,所述高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所述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高带元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接收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高带信号,所述发射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发射高带信号,并且所述发射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低带信号,所述低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高带双工器,所述高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高带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预期使所述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预定义频率,所述第一频率是阻断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阻断者的所述第一频率位于所述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处,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发射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低带信号,所述接收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接收高带信号,并且所述接收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低带信号,所述高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低带双工器,所述低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低带元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阻断者的所述第一频率位于所述接收器部的杂散响应频率处,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
其中,所述发射器部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发射高带信号,所述接收器部的低带元件被适配于至少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接收低带信号并且所述接收器部的高带元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接收高带信号,所述低带元件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高带双工器,所述高带双工器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所述接口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发射器部和所述接收器部的所述高带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多掷开关;
-第一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二多掷开关的一个掷点;
-第二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二多掷开关的另一个掷点;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或低带信号的所述接口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进一步连接至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第三通信模式下操作,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与所述第三通信模式的区别在于预期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存在使所述收发器装置的所述接收器部的灵敏度降低的第二频率,
其中,所述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极点在所述第三通信模式下连接至第三掷点,
其中,所述第一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二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
并且其中,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块硬件,在一侧上连接至所述多掷开关的所述第三掷点并且在另一侧上连接至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其中,所述第二块硬件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三通信模式下旁路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限制住所述第二频率。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多掷开关;
-第三多掷开关;
-第一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二多掷开关的一个掷点;
-第二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二多掷开关的另一个掷点;
-第三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三多掷开关的一个掷点;
-第四阻抗匹配网络,连接至所述第三多掷开关的另一个掷点;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低带信号的接口在所述第一通信模式下进一步连接至所述第一阻抗匹配网络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所述第二阻抗匹配网络,
并且其中,所述第三多掷开关被配置为使得所述波复用-解复用装置的专用于高带信号的接口在所述第三通信模式下进一步连接至所述第三阻抗匹配网络并且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连接至所述第四阻抗匹配网络。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器装置被适配于在所述第二通信模式下执行载波聚合。
17.一种移动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站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发器装置。
CN201280076030.XA 2012-09-26 2012-09-26 收发器装置和移动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7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IB2012/002217 WO2014049381A1 (en) 2012-09-26 2012-09-26 Transceiver device adapted to operate in a first communication mode and a second communication mod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5791A true CN104685791A (zh) 2015-06-03
CN104685791B CN104685791B (zh) 2016-12-14

Family

ID=47291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603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685791B (zh) 2012-09-26 2012-09-26 收发器装置和移动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00350B2 (zh)
CN (1) CN104685791B (zh)
DE (1) DE112012006941B4 (zh)
HK (1) HK1206498A1 (zh)
WO (1) WO201404938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7113A (zh) * 2016-05-12 2016-10-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天线稳定性的方法及终端
CN106341150A (zh) * 2016-10-12 2017-0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的射频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2260710A (zh) * 2019-07-02 2021-01-22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配置射频前端开关的方法、射频前端开关及通信设备
WO2021109111A1 (zh) * 2019-12-06 2021-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终端设备及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7397A1 (en) * 2013-07-30 2015-02-05 Entropic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ined access network and home network using a dual-role device
US9887462B2 (en) * 2013-10-31 2018-02-06 Motorola Solutions, Inc. Antenna with embedded wideband matching substrate
CN106299682A (zh) * 2015-05-26 2017-01-04 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天线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16194470A1 (ja) * 2015-06-01 2016-12-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アンテナ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0432235B2 (en) * 2015-06-09 2019-10-01 Skyworks Solutions,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using diplexers
CN104980262B (zh) * 2015-06-11 2018-06-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的装置及其方法
US10182403B2 (en) * 2015-09-30 2019-01-15 Skyworks Solutions, Inc. Diplexed coupler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206135901U (zh) * 2016-08-23 2017-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非异频上行载波聚合电路及装置
KR102573878B1 (ko) * 2017-01-17 2023-09-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처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2423049B1 (ko) * 2018-02-23 2022-07-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안테나 튜닝(tuning)을 수행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10284244B1 (en) * 2018-05-24 2019-05-0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one or more transceivers to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9946A (en) * 2002-07-25 2004-10-01 Qualcomm Inc Radio with duplexer bypass capability
EP1887706A1 (en) * 2005-05-30 2008-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posite duplexer
US20090075608A1 (en) * 2007-09-19 2009-03-19 Ikuroh Ichitsubo Multi-band amplifier module with harmonic suppression
CN101641868A (zh) * 2007-03-28 2010-02-03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利用单个接收端口在umts频带ⅰ和ⅳ中进行无线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US20110204991A1 (en) * 2010-02-24 2011-08-25 Rf Micro Devices, Inc. Filtering circuit topology
CN102510297A (zh) * 2011-11-04 2012-06-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放大模块、多模射频收发器、双工器和多模终端
WO2012109262A1 (en) * 2011-02-07 2012-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sertion loss improvement in a multi-band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25472B2 (en) * 2011-05-16 2014-01-0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cessing time-division signals and frequency-division signals
GB2512586B (en) * 2013-04-02 2015-08-12 Broadcom Corp Switch arrangement
US9548522B2 (en) * 2013-11-22 2017-01-17 Skyworks Solutions, Inc. Systems, circuit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low-loss bypass of a radio-frequency filter or diplex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9946A (en) * 2002-07-25 2004-10-01 Qualcomm Inc Radio with duplexer bypass capability
EP1887706A1 (en) * 2005-05-30 2008-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posite duplexer
CN101641868A (zh) * 2007-03-28 2010-02-03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利用单个接收端口在umts频带ⅰ和ⅳ中进行无线操作的系统和方法
US20090075608A1 (en) * 2007-09-19 2009-03-19 Ikuroh Ichitsubo Multi-band amplifier module with harmonic suppression
US20110204991A1 (en) * 2010-02-24 2011-08-25 Rf Micro Devices, Inc. Filtering circuit topology
WO2012109262A1 (en) * 2011-02-07 2012-08-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sertion loss improvement in a multi-band device
CN102510297A (zh) * 2011-11-04 2012-06-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放大模块、多模射频收发器、双工器和多模终端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7113A (zh) * 2016-05-12 2016-10-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天线稳定性的方法及终端
CN106027113B (zh) * 2016-05-12 2019-03-1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天线稳定性的方法及终端
CN106341150A (zh) * 2016-10-12 2017-0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的射频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6341150B (zh) * 2016-10-12 2019-07-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的射频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2260710A (zh) * 2019-07-02 2021-01-22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配置射频前端开关的方法、射频前端开关及通信设备
WO2021109111A1 (zh) * 2019-12-06 2021-06-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终端设备及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6941T5 (de) 2015-06-11
WO2014049381A1 (en) 2014-04-03
US20150236747A1 (en) 2015-08-20
DE112012006941B4 (de) 2018-02-15
HK1206498A1 (zh) 2016-01-08
CN104685791B (zh) 2016-12-14
US9300350B2 (en) 2016-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5791A (zh) 适配于在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下操作的收发器装置
AU2002251189B2 (en) Transmit network for a cellular base-station
US8892057B2 (en) Carrier aggregation radio system
AU2002251189A1 (en) Transmit network for a cellular base-station
CN104054278A (zh) 点对多点微波通信
CN102739280A (zh) 发射机/接收机电路和发射/接收方法
WO2005008908A1 (en) Antenna switch with adaptive filter
US8144060B2 (en) Multiple feedpoint antenna
CN105432017A (zh) 自适应滤波器响应系统和方法
US11303043B2 (en) Antenna arrangement for multiple frequency band operation
EP2351233B1 (en) Shared rf front-end module for cellular application
CN111800160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1669199A (zh) 功率检测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3879818U (zh) 一种支持mimo的5g室分装置
EP2966785B1 (en) Antenna sharing device for wireless access node system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1934708B (zh) 一种应用于射频收发链路的信号处理模块
CN101371450A (zh) 多波段天线开关
KR102211745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US8099133B2 (e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directing a received signal in an antenna system
CN106936463B (zh) 双工滤波装置、rru系统及无线射频系统
KR102058060B1 (ko) 무선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무선 접속 노드 시스템의 안테나 공용화 장치
JP2008066815A (ja) 無線通信装置
EP2178153A1 (en) Network element for a multiband mobile coomunications system
KR100358381B1 (ko) 무선가입자망 시스템에서 송신신호의 결합없이 주파수증설이 가능한 안테나 공유장치
KR100318478B1 (ko) 무선가입자망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064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309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before: Zyray Wireles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018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Annwa high tech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Singapor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0649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