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81334B -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81334B
CN104681334B CN201510085530.5A CN201510085530A CN104681334B CN 104681334 B CN104681334 B CN 104681334B CN 201510085530 A CN201510085530 A CN 201510085530A CN 104681334 B CN104681334 B CN 1046813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ath
contact portion
piezo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55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81334A (zh
Inventor
陈湘凤
吴健民
赵张凯
陈飞雅
王治安
高黄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855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813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81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1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81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81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8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 H01H13/8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ergonomic functions, e.g. for miniature keyboards; characterised by operational sensory functions, e.g. sound feedback characterised by tactile feedback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5Tactile feedback electromechanical
    • H01H2215/052Tactile feedback electromechanical piezoelectric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震动回馈的按键结构及其输入装置。按键结构包含电路支撑结构、压电致动器、感应单元以及控制电路。电路支撑结构具有容置空间、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压电致动器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并具有电连接第二接点部的被驱动部及电连接第一接点部的压电部。感应单元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下方,用以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电路耦接于感应单元与压电致动器,以接收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压电致动器。外界施加按压力以透过压电致动器、电路支撑结构触发感应单元输出触发信号,进而使压电致动器接收到驱动信号而震动。本发明藉由层叠结构达到薄型化的特性,同时藉由压电致动器提供按压回馈作为使用者操作提示。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震动回馈的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及其压电致动器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装置的薄型化要求日益增高,适用的按键结构高度显著缩小。因此,习知按压行程较大的机械式按键结构已逐渐为小行程按键或触碰式按键所取代。然而,随着行程的缩小或采用触碰式输入,使用者通常难以感受到按压回馈,导致使用者无法确认按压操作是否完成,造成操作上的困扰。
目前已有以震动器产生震动以提供使用者按压回馈的设计,但此设计通常是在既有的按键结构加设震动器,或是震动器与按键结构的整合具有复杂的电路及支撑设计,不利于薄型化。再者,行动装置,例如平板电脑或智慧型手机的屏幕键盘,在手指触碰时虽然会提供震动回馈,提示使用者已完成按压操作。然而,此类提供震动回馈的装置通常是使整个装置一起震动,或是使装置的某个面震动,无法提供独立与局部的回馈,不利于操作确认。
因此,如何在薄型化同时达到有效的震动回馈为按键结构设计的主要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震动回馈功能的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以提供独立及局部的按压回馈,提升使用者的使用经验。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其具有多层式薄膜结构,有效缩小按键尺寸,增加可应用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震动回馈的按键结构,其包含电路支撑结构、压电致动器、感应单元以及控制电路。电路支撑结构具有容置空间、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一接点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接点部与该第二接点部电性隔离;压电致动器叠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上,该压电致动器具有被驱动部及压电部,该压电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该压电部供电连接该第一接点部,该被驱动部受该电路支撑结构所支撑并供电连接该第二接点部;感应单元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下方,当该感应单元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电路耦接于该感应单元与该压电致动器,该控制电路接收该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该压电致动器;其中当外界施加按压力时,该按压力透过该压电致动器及该电路支撑结构而向下传递以触发该感应单元,使该感应单元输出该触发信号,进而使该压电致动器接收到该驱动信号而震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基底层,该基底层设置于该感应单元下方,以增进该按键结构的结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包覆层,该包覆层覆盖于该压电致动器上,该包覆层具有字符或图案以作为键帽层。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包覆层,其中该压电致动器、该电路支撑结构、该感应单元及该基底层完全被包覆于该包覆层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包含支撑层和电路径层。支撑层具有容置部;电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以与该容置部形成该容置空间,该电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第一接点部,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第二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径层具有开口及舌部,该开口对应该容置部以与该容置部形成该容置空间,该舌部自该开口的一侧朝该开口突伸,该第一接点部设置于该舌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电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包含支撑层、第一路径层和第二路径层。支撑层具有容置部;第一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该第一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第一接点部;第二路径层具有第二电路径,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第二接点部,其中该第二路径层叠置于该第一路径层上并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与该容置部共同形成该容置空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第二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容置部为形成于该支撑层的开口或凹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路径层具有第一开口及舌部,该第一开口对应该容置部,该舌部自该第一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一开口突伸,该第一接点部设置于该舌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路径层具有第二开口及延伸部,该第二开口对应该第一开口及该容置部以共同形成该容置空间,该延伸部自该第二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二开口突伸,且该延伸部遮蔽该舌部的一部分以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还包含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之间以电隔离该第一电路径及该第二电路径,其中该隔离层具有第三开口及遮蔽部,该第三开口对应该第一开口、该第二开口及该容置部以共同形成该容置空间,该遮蔽部设置于该第三开口的一侧,以遮蔽该舌部的一部分并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路径层具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对应该容置部以裸露出该遮蔽部。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输入装置,其包含电路支撑结构层、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感应层。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各电路支撑结构具有容置空间、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一接点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接点部与该第二接点部电性隔离;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上,各压电致动器具有被驱动部及压电部,该压电部设置于该被驱动部上以对应该容置空间并供电连接该第一接点部,且该被驱动部受该电路支撑结构所支撑并供电连接该第二接点部;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以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当各个该感应单元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信号;控制电路,耦接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与复数个该压电致动器,该控制电路接收该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其中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对应构成复数个按键结构,其中当外界施加按压力给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其中之一时,该按压力透过该压电致动器及该电路支撑结构而向下传递以触发该感应单元,使该感应单元输出该触发信号,进而使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接收到该驱动信号而震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阵列方式排列,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的该被驱动部于一侧相互连接形成压电致动器组合。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基底层,该基底层设置于该感应层下方,以增进该输入装置的结构强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包覆层,该包覆层覆盖于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上,该包覆层具有复数个字符或图案以作为键帽层。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包覆层,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感应层及该基底层完全被包覆于该包覆层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含支撑层以及电路径层。支撑层具有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容置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电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以与该复数个容置部分别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电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径层具有复数个开口及复数个舌部,该复数个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共同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舌部分别自对应的该开口的一侧朝该开口突伸,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舌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层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电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含支撑层、第一路径层以及第二路径层。支撑层具有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容置空间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第一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该第一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第二路径层具有第二电路径,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其中该第二路径层叠置于该第一路径层上并裸露出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与该复数个容置部共同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层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第二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复数个容置部为形成于该支撑层的复数个开口或凹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及复数个舌部,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舌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且该复数个舌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一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一开口突伸,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舌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及复数个延伸部,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分别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延伸部对应该复数个第二开口且该复数个延伸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二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二开口突伸,且该延伸部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以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多层结构还包含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之间以电隔离该第一电路径及该第二电路径,其中该隔离层具有复数个第三开口及复数个遮蔽部,该复数个第三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三开口且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三开口的一侧,以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并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以裸露出该复数个遮蔽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组为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包含第一路径甲层及第一路径乙层,该第一路径甲层具有第一电路径甲,该第一路径乙层具有第一电路径乙,该第一电路径甲包含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电路径乙包含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甲层及该第一路径乙层层叠设置以使得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于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输入装置的压电致动器组合,其包含: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连接件,各压电致动器具有被驱动部及压电部,该压电部设置于该被驱动部上;连接件连接于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的该被驱动部的同一侧,以使得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阵列方式排列连接。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输入装置的压电致动器组合,其包含导电片以及复数个压电件,导电片具有复数个切割槽以定义出复数个被驱动部,该复数个被驱动部以一侧相互连接;复数个压电件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被驱动部,以形成复数个压电致动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各该被驱动部为矩形形状,且该复数个被驱动部仅以该矩形形状的一侧边相互连接。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复数个切割槽包含至少一梳齿状切割槽,该梳齿状切割槽具有主槽及复数个梳齿槽,该复数个梳齿槽连通该主槽并沿该主槽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层叠结构达到薄型化的特性,同时藉由压电致动器提供按压回馈作为使用者操作提示。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整合电路径于支撑结构而成为模组化多层堆叠的电路支撑结构(层),不仅增加电路支撑结构(层)的可制造性,更可藉由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堆叠而有效达到不同电路径层的电性隔离,有效防止短路发生。此外,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藉由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整合为单一部件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使压电致动器可轻易地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而达到电性连接及支撑目的,以简化制造程序及节省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及剖截面示意图;
图1C为图1B的按键结构的按压作动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A的电路支撑结构的爆炸图;
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爆炸图及立体图;
图3C及图3D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的爆炸图及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的爆炸图;
图5A至图5D分别为图5A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层、第二路径层及保护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5E至图5F分别为图5A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透视图及平面图;
图6A至图6E分别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第一路径甲层、第一路径乙层、第二路径层及保护层的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压电致动器组合的示意图;
图8A至图8C分别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支撑层、电路径层及保护层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8D为图8A至图8C的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组合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震动回馈功能的按键结构及具有此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及其压电致动器组合。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可为任何具有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例如独立的键盘装置、整合于电子产品的输入装置(例如行动装置、平板电脑等配备的按键或键盘等),但不以此为限。于后以键盘为例,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的细节。
如图1A及图1B所示,于一实施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0包含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及控制电路160(见图1B),其中压电致动器110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感应单元130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下方,且控制电路160耦接感应单元130及压电致动器110。具体而言,电路支撑结构120用以支撑压电致动器110并提供驱动压电致动器110的电路径,使得控制电路160可透过电路支撑结构120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感应单元130为开关式感应单元,当感应单元130被按压触发时,感应单元130可输出触发信号T,进而使控制电路160产生(1)使用者输入字符或指令的感应信号,及(2)驱动压电致动器110震动的驱动信号D(如后详述)。电路支撑结构120具有容置空间120a、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第一接点部120b与第二接点部120c电性隔离。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其中压电部112设置于容置空间120a内且供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被驱动部114受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并供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感应单元130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信号T,而控制电路160于接收触发信号T后,会输出驱动信号D给压电致动器110,以驱动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详述于图1C的相关说明)。
此外,如图1A及图1B所示,按键结构100进一步可包含基底层140、包覆层150。于一实施例,基底层140设置于感应单元130下方,以增进按键结构100的整体结构强度。换言之,基底层140较佳为相对刚性较大的材质(例如金属板材,硬质塑料或聚合物层),以维持按键结构100的强度而不至于弯折损坏。基底层140可依据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强度选择性设置。换言之,当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强度足以支撑按键结构100不至于弯折损坏时,则无需设置基底层140。于一实施例,如图1B所示,包覆层150覆盖于压电致动器110上,其中包覆层150具有字符或图案150a(见图1A)以作为按键结构100的键帽层。字符或图案150a可藉由印刷、压印、粘贴等方式形成于包覆层150,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如图1D所示,包覆层150’设计为使得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及基底层140(或甚至连同控制电路160)完全被包覆于包覆层150’内。换言之,包覆层150、150’不仅可作为按键结构100的键帽层,同时可用以保护构成按键结构的其他元件(例如压电致动器、电路支撑结构、感应单元、基底层、及控制电路)。包覆层150、150’较佳为挠性材质(例如硅胶垫),以增加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0的舒适感。于一实施例(未图示),当包覆层150仅覆盖于压电致动器110上作为键帽层时,按键结构100可选择性具有将各元件(例如110、120、130、140、150、160)整合的壳体,使得各元件设置于壳体中且裸露出包覆层150供使用者操作。此外,上述壳体亦可与基底层140整合在一起,使得壳体的底部作为基底层。
再者,控制电路160可依据实际应用需求设置于任何合宜的位置,例如亦被包覆于包覆层150’中,或设置于包覆层150之外。举例而言,控制电路160可设置于基底层140上、包覆层150、150’下;或控制电路160可设置于包覆层150、150’中,但不以此为限。压电致动器110可藉由粘着方式固定于电路支撑结构120及/或包覆层150、150’,或可藉由包覆层150、150’夹设于包覆层150、150’及电路支撑结构120之间,但不以此为限。于此实施例,压电致动器110较佳为部分固定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于容置空间120a的一侧,使得压电致动器110在保持元件间的相对设置位置的情况下,仍保有相当程度的悬臂弹性。再者,按键结构100的各元件(例如包覆层150、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基底层140等)之间亦可藉由粘着方式固定,以定位各元件间的相对位置。于后详述各元件的细部结构及相互作用。
于一实施例,如图1A及图1B所示,压电致动器110为薄膜型压电致动器,其包含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被驱动部114可为导电薄膜/薄板形式,且压电部112由压电材料形成并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于此实施例,被驱动部114较佳为导电金属层,例如但不限于铜片。于其他实施例,被驱动部114可为导电非金属层。于此实施例,压电部112可为陶瓷压电材料层且设置于被驱动部114的一侧形成单侧压电致动器,但不以此为限。依实际需求,于其他实施例,压电部112可设置于被驱动部114的两侧而形成双侧压电致动器。如图1B所示,当压电致动器110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时,被驱动部114的周围部分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上,并由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以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而位于被驱动部114下表面中央部分的压电部112朝向容置空间120a突伸,并实质悬空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120的容置空间120a中以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
电路支撑结构120可为具有容置空间120a的矩形、圆形或任何合宜形状的电路支撑结构。于此实施例,容置空间120a可为形成于电路支撑结构120的凹槽或开口,且容置空间120a的形状、大小较佳以容置压电部112为设计考量。第一接点120b及第二接点120c分别为传递驱动信号的电路径上电性隔离的两个接点。换言之,第一接点120b为电连接压电部112的第一电路径(例如压电路径)的接点,而第二接点120c为电连接被驱动部114的第二电路径(例如被驱动路径)的接点。于此实施例,如图1A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较佳具有突出部120d,其中突出部120d自容置空间120a的一侧朝容置空间120a中央突出形成悬臂结构,使得突出部120d可相对于电路支撑结构120本体在容置空间120a中上/下位移。第一接点部120b设置于突出部120d上(较佳位于突出部120d末端),使得第一接点部120b伸入容置空间120a。第二接点部120c可设置于容置空间120a周围的电路支撑结构120上。于此实施例,被驱动部114未被压电部112覆盖的部分藉由电路支撑结构120支撑并同时用以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而压电部112朝下面对容置空间120a并电连接伸入容置空间120a的第一接点部120b。藉由悬臂式突出部120d可提供的弹性位移特性,当压电致动器110震动时,突出部120d及其上设置的第一接点部120b可随着压电致动器110于容置空间120a中震动,增加结构弹性。
如图1C所示,当外界施加按压力F时,按压力F透过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向下传递以触发感应单元130,使得感应单元130输出触发信号T到控制电路160。控制电路160接收触发信号T而可输出驱动信号D给压电致动器110进而驱动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亦即,当使用者按压按键结构100时(例如按压于包覆层150、150’时),藉由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结构特性向下压抵触发感应单元130发出触发信号T,触发信号T一方面作为操作按键结构100以输入相应的字符或指令的感应信号,同时亦作为产生驱动信号D的指示信号,使得控制电路160接收触发信号T而发出驱动信号D。当压电致动器110经由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电路径(例如于后叙述的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接收到来自控制电路160的驱动信号D时,压电致动器110可于容置空间120a中产生震动,以提供使用者确认按压的震动回馈。
于此实施例,如图2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可为多层结构,其包含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以及第二路径层126,其中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以及第二路径层126较佳以粘着方式固定,以整合成模组化多层式电路支撑结构。具体而言,支撑层122具有容置部122a,以提供压电致动器110支撑及震动空间。支撑层122较佳具有相对较大的刚性且具有预设的厚度,以限制压电致动器110受到按压时的变形极限,使得压电致动器110不至于受巨大外力而过度变形损坏。换言之,压电致动器110相对于电路支撑结构120震动的变形量,较佳由支撑层122的刚性及厚度(或容置部122a的深度)来控制。在此需注意,当支撑层122的结构强度足以支撑按键结构不因按压而弯折损坏时,支撑层122可同时提供基底层140的作用而使得按键结构不需要设置基底层140。第一路径层124叠置于支撑层122上,且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以提供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的电路径。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的电路径设计为两层的路径层,其中第一路径层124具有第一电路径124c,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电路径126b。第一路径层124为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一电路径124c的可挠性薄膜路径层,第二路径层126为绝缘层上形成有第二电路径126b的可挠性薄膜路径层。第一电路径124c为连接压电部112的电路径,其包含第一接点部120b,而第二电路径126b为连接被驱动部114的电路径,其包含第二接点部120c。
具体而言,支撑层122的容置部122a可为形成于支撑层122的开口或凹槽。第一路径层124具有第一开口124a及舌部124b,其中第一开口124a对应支撑层122的容置部122a。舌部124b自第一开口124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124a中央突伸而形成悬臂结构,且舌部124b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底层部分。第一电路径124c延伸至舌部124b以形成第一接点部120b于舌部124b的末端。相应地,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开口126a,其中第二开口126a对应第一开口124a及容置部122a。第二开口126a、第一开口124a及容置部122a较佳为大小、形状实质相同,但不以此为限。第二路径层126较佳更具有延伸部126c,其中延伸部126c自第二开口126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126a中央突伸,且延伸部126c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亦即,延伸部126c的延伸长度小于舌部124b的延伸长度,以裸露出设置于舌部124b末端的第一接点部120b。于此实施例,延伸部126c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
参考图1A及图2,当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及第二开口126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且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时,第二路径层126较佳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外的第一电路径124c,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以分别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的压电部112及被驱动部114。亦即,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较佳具有实质相同的外型,使得各层主体相互叠合,且第二路径层126的延伸部126c叠合于第一路径层124的舌部124b。于此实施例,藉由第二路径层的薄膜绝缘层覆盖第一路径层的第一电路径,可有效电性隔离第二电路径及第一电路径,使得电路径分布得到较佳的配置。
在此需注意,电路支撑结构依据电路径设计及支撑强度的要求可具有不同实施方式。如图3A及图3B所示,于另一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120’除上述的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第二路径层126’,更包含隔离层128,其中隔离层128设置于第一路径层124及第二路径层126’之间以电隔离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于此实施例,配合隔离层128的设置,第二路径层126’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第二路径层126’具有第二开口126a’,且第二开口126a’对应容置部122a。隔离层128具有第三开口128a及遮蔽部128b,其中第三开口128a对应第一开口124a、第二开口126a’及容置部122a。遮蔽部128b设置于第三开口128a的一侧,以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于此实施例,遮蔽部128b作为上述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当支撑层122、第一路径层124、隔离层128及第二路径层126’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第三开口128a及第二开口126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其中隔离层128叠置于第一路径层124上时,遮蔽部128b叠合于舌部124b且隔离层128较佳为实质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以外的第一电路径124c。于此实施例,藉由隔离层的设置,不仅可达到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的电隔离,更可进一步增加电路支撑结构的结构强度,以免压电致动器过度变形损坏。
在此需注意,于图3A及图3B的实施例中,第二路径层126’选择不设置上述的延伸部126c,而使得第二路径层126’叠置于隔离层128上时,第二路径层126’较佳为裸露出遮蔽部128b、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以保持突出部120d的弹性。然而,于其他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可藉由图2的第二路径层126的延伸部126c及图3B的隔离层128的遮蔽部128b的至少其中之一,来遮蔽部分舌部124b上的第一电路径124c并裸露出舌部124b末端的第一接点部120b。当同时使用延伸部126c及遮蔽部128b来遮蔽部分舌部124b时,遮蔽部128b为突出部120d的中间层部分,而延伸部126c为突出部120d的上层部分。
再者,当电路支撑结构作为电路径的面积够大或电路径较简单时,可将上述的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整合于同一个电路径层,以减少电路径层数进而节省成本。于另一实施例,如图3C及图3D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0”包含上述的支撑层122及电路径层124’,其中电路径层124’叠置于支撑层122上以与容置部122a形成容置空间120a,且电路径层124’同时具有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类似地,第一电路径124c包含第一接点部120b,且第二电路径126b包含第二接点部120c。具体而言,电路径层124’具有第一开口124a及舌部124b,其中第一开口124a对应容置部122a,且舌部124b自第一开口124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124a中央突伸形成悬臂结构,而第一接点部120b设置于舌部124b。于此实施例,第一电路径124c自电路径层124’的一侧延伸至舌部124b而于其末端形成第一接点部120b。第二电路径126b较佳为设置于电路径层124’的另一侧(例如邻侧),以在简化电路径层数的同时达到第一电路径124c及第二电路径126b的电性隔离,且不显著影响压电致动器110与电路支撑结构120”电连接时的震动弹性。
此外,电路支撑结构120”还包含保护层129,其中保护层129设置于电路径层124’上以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的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126b及第一电路径124c。于此实施例,保护层129为绝缘层,且具有第四开口129a及遮蔽部129b,其中开口129a对应容置部122a及第一开口124a,遮蔽部129b设置于第四开口129a的一侧且自该侧向第四开口129b中央延伸。当支撑层122、电路径层124’及保护层129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容置部122a、第一开口124a及第四开口129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其中遮蔽部129b叠合于舌部124b,以遮蔽舌部124b的一部分并裸露出第一接点部120b。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保护层129的第四开口129a大于电路径层124’的第一开口124a,使得保护层129叠置于电路径层124’时,可裸露出设置于第一接点部120b相邻侧的第二接点部120c,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未图示),保护层除对应容置部122a的开口外,还可具有额外的接点窗,其中接点窗设置于对应第二接点部120c的位置,以裸露出第二接点部120c。此外,依据电路设计需求,电路支撑结构120、120’亦可进一步包含类似上述的保护层,以遮蔽除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126b及第一电路径124c。
再者,如图4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多个前述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1。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输入装置1为包含9个按键结构以3x 3阵列方式排列设置进行说明,但于其他实施例,输入装置可包含一个以上的按键结构且以任何合宜的方式配置,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再者,于此实施例,输入装置1以图1A及图1B具有电路支撑结构120的按键结构为例说明,但不以此为限。亦即,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可由具有电路支撑结构120、120’及/或120”的多个按键结构所组成。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输入装置1包含复数个(例如9个)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层12、感应层13以及控制电路16。电路支撑结构层12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层13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130。换言之,当多个按键结构整合成输入装置1(例如键盘)时,各按键结构的元件可对应整合成单一部件层,例如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可整合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复数个感应单元130可整合于感应层13等,且可藉由单一控制电路16控制多个按键,以简化制造程序及组装程序,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4所示,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分别对应设置于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上。感应层13设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下方,使得复数个感应单元130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且各感应单元130可被独立触发以产生相应的触发信号。控制电路16耦接于复数个感应单元130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具体而言,控制电路16藉由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分别电连接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使得控制电路16接收感应单元130的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进而驱动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发生震动。于此实施例,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及复数个感应单元130较佳为一对一相互对应以构成类似上述的复数个按键结构100,且藉由控制电路16独立控制多个按键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于其他实施例,依据按键的大小、数量及电路复杂度,一个电路支撑结构120可支撑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参见图6A至图6E的实施例),且可藉由一个以上的控制电路控制多个按键结构。
再者,类似上述,输入装置1可还包含基底层14及包覆层15,其中基底层14设置于感应层13的下方,以增进输入装置1的结构强度。在此需注意,基底层14较佳具有对应感应层13的尺寸(即输入装置1的尺寸),且具有与上述基底层140相似的性质,于此不再赘述。包覆层15覆盖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上,且包覆层15具有复数个字符或图案150a分别设置于复数个键帽区152,其中复数个键帽区152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使得包覆层15可作为键帽层。在此需注意,包覆层15可具有类似于包覆层150或150”的结构及性质,例如包覆层15可仅覆盖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上,或者设计为将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层12、感应层13及基底层14(或甚至包含控制电路16)完全被包覆于包覆层内,于此不再赘述。
类似图2的实施例,各电路支撑结构120具有容置空间120a、第一接点部120b及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第一接点部120b伸入容置空间120a且与第二接点部120c电性隔离。各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其中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以对应容置空间120a并供电连接第一接点部120b,且被驱动部114受电路支撑结构120所支撑并供电连接第二接点部120c。当外界施加按压力给复数个按键结构其中一个时,按压力透过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而向下传递以触发感应单元130,使感应单元130输出触发信号,进而使对应的压电致动器110接收到控制电路16输出的驱动信号而发生震动。在此需注意,各按键结构的压电致动器110、电路支撑结构120、感应单元130的结构细节及其相互之间与控制电路16之间的作动方式可参考上述图1A至图1C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以下的实施例着重在于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电路径配置及支撑结构细节。
如图4及图5A至图5F所示,电路支撑结构层12为多层结构,其包含支撑层210、第一路径层220以及第二路径层230。如图5A所示,支撑层210具有复数个(例如9个)容置部210a分别对应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复数个容置部210a为形成于支撑层220的复数个开口或凹槽。于一实施例,复数个容置部210a较佳为形成于支撑层220上实质相同的开口或凹槽,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据设计需求,复数个容置部210a可为形成于支撑层220上相同或不同形状、大小的开口或凹槽(参考图6A)。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电路径设计为两层的路径层(例如第一路径层220及第二路径层230),其中第一路径层220叠置于支撑层210上,且第二路径层230叠置于第一路径层220上。如图5B所示,第一路径层220具有第一电路径222,且第一电路径222包含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如图5C所示,第二路径层230具有第二电路径232,且第二电路径232包含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
类似图2的实施例,第一路径层220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舌部226,其中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210a。换言之,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的数目、大小、位置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舌部226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且自对应的第一开口2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220a中央突伸。亦即,各第一开口220a较佳具有一个舌部226自开口侧缘朝开口中央突出形成悬臂结构。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分别设置于复数个舌部226。换言之,如图5B所示,第一电路径222具有对应按键数目的电路径(例如9条),分别电性隔离地延伸至各舌部226以于舌部226末端形成对应的第一接点部120b。
如图5C所示,第二路径层230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及复数个延伸部234,其中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延伸部234对应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并自对应的第二开口230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230a中央突伸。于此实施例,第二电路径232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232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232至少分布于各第二开口230a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120c。
如图5E的透视图及如图5F的上视图所示,当支撑层210、第一路径层220及第二路径层230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复数个容置部210a、复数个第一开口220a及复数个第二开口230a分别相互对准连通,且对应的容置部210a、第一开口220a及第二开口230a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0a。第二路径层230叠置于第一路径层220时,构成第二路径层230的绝缘层覆盖于第一路径层220的第一电路径222,且裸露出形成于绝缘层上的第二电路径232及其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其中各舌部226仅被对应延伸部234部分覆盖,而裸露出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
如图5D所示,电路支撑结构12可还包含保护层240,其中保护层240设置于第二路径层230上以遮蔽除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的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232及第一电路径222(若未被第二路径层230遮蔽),以保护电路径避免形成短路或因裸露而受到损坏。于此实施例,保护层240具有一个开口240a,且开口240a设计为使得复数个(例如9个)电路支撑结构120皆自同一开口240a裸露出。然而,于其他实施例,保护层可具有复数个开口,以分别对应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120,而使得电路支撑结构120自对应的开口中裸露出(详见图8A至图8D的实施例)。此外,类似于图3A及图3B的电路支撑结构,电路支撑结构层12可进一步包含隔离层,其中隔离层设置于第一路径层及第二路径层之间,以电性隔离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于此不再赘述。
此外,当输入装置的按键结构数目增加而使得第一电路径布局更加复杂,而无法配置于单一第一路径层时,电路支撑结构层可设计为具有多层堆叠的第一路径层。如图6A至图6E所示,于一实施例,电路径支撑结构层用于具有81个按键结构的输入装置,且包含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被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在此需注意,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被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的结构细节及作用可参考上述电路支撑结构层12的各对应元件的说明,于后仅就本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支撑层310具有复数个容置部310a,其中依据对应按键结构的大小,复数个容置部(例如310a、310a’、310a”)可具有不同的尺寸及不同的形状。
再者,于此实施例,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第一路径层布局为两层的第一路径层,例如第一路径甲层320及第一路径乙层330,进而使得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的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组为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如图6B所示,第一路径甲层320具有第一电路径甲322,其中第一电路径甲322包含第一组的第一接点部324。具体而言,第一路径甲层320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例如320a、320b),以分别对应支撑层310的复数个容置部310a,其中第一开口320a为设置有舌部326的开口,而第二开口320b为未设置舌部326的开口。至少一第一舌部326自第一开口3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320a中央突伸,以供设置第一接点部324。换言之,于此实施例,第一路径甲层320较佳仅在欲设置第一接点部324的对应开口(例如320a)设置第一舌部326,而在不设置第一接点部的其余开口(例如320b)则不设置第一舌部。此外,依据按键尺寸,相应于大容置部310a’的大第一开口320a’可设置有复数个第一舌部326,以供电连接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110。
类似地,如图6C所示,第一路径乙层330具有第一电路径乙332,其中第一电路径乙332包含第二组的第一接点部334。具体而言,第一路径乙层330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330a、330b,以分别对应第一路径甲层320的复数个第一开口320b、320a,其中第二开口330a为设置第二舌部336的开口,而第二开口330b为设置遮蔽部338的开口。至少一第二舌部336自第二开口330a的一侧朝第二开口330a中央突伸,以供设置第一接点部334。再者,至少一遮蔽部338自第二开口330b的一侧朝第二开口330b开口中央突伸,以供遮蔽第一路径甲层320的第一舌部324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324。换言之,第二舌部336设置于与第一路径甲层320未设置舌部的开口(例如320b)对应的第二开口(例如330a)的一侧,而遮蔽部338设置于与第一路径甲层320设置有第一舌部326的第一开口(例如320a)对应的第二开口(例如330b)的一侧。于此实施例,对应的第一开口320a、320b及第二开口330b、330a较佳具有相同的形状、尺寸,而第一舌部326及第二舌部336较佳具有相同的延伸长度。相应于此,遮蔽部338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舌部336的延伸长度。类似地,依据按键尺寸,相应于大容置部310a”的大第二开口330a’可设置有复数个第二舌部336,以供电连接一个以上的压电致动器110,而相应于大第一开口320a’的第二开口330b’可设置有对应数目的遮蔽部338,以分别遮蔽对应的第一舌部326的一部分而使其上的第一接点部324裸露出。
如图6D所示,第二路径层340具有复数个第三开口340a、340b,以分别对应复数个第二开口330a、330b,其中第三开口340a为设置有延伸部346的开口,而第三开口340b为未设置延伸部346的开口。至少一遮蔽部346自第三开口340a的一侧朝第三开口340a中央突伸,以供遮蔽第一路径乙层330的第二舌部336的一部分以裸露出第一接点334。换言之,延伸部346设置于与第一路径乙层330设置有第二舌部336的第二开口(例如330a)对应的第三开口(例如340a)的一侧。第二路径层340具有第二电路径342以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342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342至少分布于各第三开口340a、340b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344。
如图6E所示,保护层350叠置于第二路径层340上,以遮蔽除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第一组第二接点部334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344以外裸露的电路径(例如第二电路径342、第一电路径乙332、第一电路径甲322)。保护层350可依据欲遮蔽/保护的裸露电路径的分布而具有不同的形状,且保护层350可为单一连续层或由多个分离保护段所组成的组合层。
当支撑层310、第一路径甲层320、第一路径乙层330、第二路径层340以及保护层350由下而上依序叠置时,复数个容置部310a、第一开口320a、320b、第二开口330b、330a、第三开口340b、340a相互对准连通以共同形成对应的容置空间120a,且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较佳于复数个按键结构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以使得第一电路径甲322及第一电路径乙332具有较佳的布局分布。换言之,以第一路径甲层320而言,复数个第一开口320a及第一开口320b较佳间隔设置,而第一路径乙层330的第二开口330a及第二开口330b对应地间隔设置,而使得复杂的第一电路径具有较宽松的布局面积,增加电路支撑结构的可制造性。在此需注意,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的配置方式可依实际设计而变化。举例而言,于其他实施例,第一组第一接点部324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334可配置为间隔成行或成列交错间隔的方式,或每两个接点间隔交错的方式,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当输入装置具有少数按键结构而使电路支撑结构层的电路径设计相对简单时,电路支撑结构层可具有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整合于单一层的电路径层。如图8A至图8D所示,电路支撑结构层12’包含支撑层710、电路径层720及保护层730。在此需注意,支撑层710、电路径层720及保护层730的结构细节及作用可参考上述电路支撑结构层12的各对应元件的说明,于后仅就本实施例不同的处进行说明。如图8A所示,支撑层710具有复数个(例如9个)容置部710a。如图8B所示,电路层720叠置于支撑层710上,并具有对应数目的第一开口720a及复数个舌部726。复数个第一开口720a分别对应复数个容置部710a,以共同形成复数个容置空间120a。复数个舌部726分别自对应的第一开口720a的一侧朝第一开口720a中央突伸。第一电路径722包含复数条(例如9条)电路径分别延伸至第一开口720a中的对应舌部726,以于舌部末端形成第一接点120b。第二电路径728作为接地路径,因此第二电路径728设计成网状电路径,使得第二电路径728至少分布于各开口710a的一侧,以形成对应的第二接点部120c。于此实施例,第一电路径722较佳集中设置电路径层720的一侧(例如左侧),而第二电路径728自电路径层720的另一侧(例如右侧)伸入相邻开口710a之间,使得第一电路径722及第二电路径728彼此电性隔离。
如图8C所示,保护层730设置于电路径层720上,以遮蔽除复数个第一接点部120b及复数个第二接点部120c之外裸露的第二电路径728及第一电路径722。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保护层730具有复数个第四开口730a及复数个遮蔽部734,其中复数个第四开口730a分别对应电路径层720的第一开口720a,以使各电路径支撑结构自对应的第四开口730a裸露出以供电连接压电致动器110,如图8D所示。
再者,输入装置的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亦可整合成单一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以简化组装程序。如图7所示,压电致动器组合11对应于图6A至图6E的电路支撑结构层,其包含复数个(例如82个)压电致动器110及连接件116,其中连接件116连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如图所示,各压电致动器110具有被驱动部114及压电部112,且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此外,依据对应按键的尺寸,压电致动器110可具有一个以上的压电部112设置于被驱动部114上。连接件116连接于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的被驱动部114的同一侧,以使得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以阵列方式排列连接且各压电致动器110可相对于连接件116独立地摆动。于此实施例,连接件116可为具有复数条平行连接条116a的框形连接件。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沿连接条116a相互间隔,且较佳以被驱动部114的同一侧(例如上侧)与连接条116a相接。如图所示,各被驱动部114为矩形形状,且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仅以矩形形状的一侧边(例如水平上侧边)与连接条116a相互连接。在此需注意,连接件116的形状及连接条116a的数目及配置,可依据设计需求而变化,不以实施例所示为限。
再者,从另一观点而言,图7所示的压电致动器组合可视为包含导电片11a(例如但不限于铜片)及复数个压电件(即压电部112),其中导电片11a具有复数个切割槽118以定义出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且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以一侧相互连接,形成悬臂式的复数片体。复数个压电件112分别设置于复数个被驱动部114上,以形成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换言之,复数个切割槽118将导电片11a切割为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及连接件116。以矩形被驱动部为例,复数个切割槽118包含至少一梳齿状切割槽,其中梳齿状切割槽118具有主槽118a及复数个梳齿槽118b。复数个梳齿槽118b连通主槽118a并沿主槽118a的延伸方向平行排列,其中主槽118a位于复数个被驱动部114的一侧,而梳齿槽118b伸入相邻被驱动部114之间。当压电致动器组合11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层时,可藉由固定连接条116a或导电片11a位于主槽118a相对侧的部分于电路支撑结构层,即可达到复数个压电致动器110与对应电路支撑结构120的连接。
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层叠结构达到薄型化的特性,同时藉由压电致动器提供按压回馈作为使用者操作提示。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藉由整合电路径于支撑结构而成为模组化多层堆叠的电路支撑结构(层),不仅增加电路支撑结构(层)的可制造性,更可藉由层与层之间的相互堆叠而有效达到不同电路径层的电性隔离,有效防止短路发生。此外,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藉由复数个压电致动器整合为单一部件的压电致动器组合,使压电致动器可轻易地叠置于电路支撑结构而达到电性连接及支撑目的,以简化制造程序及节省成本。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各电路支撑结构具有容置空间、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一接点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接点部与该第二接点部电性隔离;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上,各压电致动器具有被驱动部及压电部,该压电部设置于该被驱动部上以对应该容置空间并供电连接该第一接点部,且该被驱动部受该电路支撑结构所支撑并供电连接该第二接点部;以及
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以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当各个该感应单元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信号;
控制电路,耦接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与复数个该压电致动器,该控制电路接收该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
其中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对应构成复数个按键结构,其中当外界施加按压力给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其中之一时,该按压力透过该压电致动器及该电路支撑结构而向下传递以触发该感应单元,使该感应单元输出该触发信号,进而使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接收到该驱动信号而震动;
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含:
支撑层,具有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容置空间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
第一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该第一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以及
第二路径层,具有第二电路径,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
其中该第二路径层叠置于该第一路径层上并裸露出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与该复数个容置部共同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
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组为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包含第一路径甲层及第一路径乙层,该第一路径甲层具有第一电路径甲,该第一路径乙层具有第一电路径乙,该第一电路径甲包含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电路径乙包含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甲层及该第一路径乙层层叠设置以使得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于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阵列方式排列,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的该被驱动部于一侧相互连接形成压电致动器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基底层,该基底层设置于该感应层下方,以增进该输入装置的结构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包覆层,该包覆层覆盖于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上,该包覆层具有复数个字符或图案以作为键帽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还包含包覆层,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该电路支撑结构层、该感应层及该基底层完全被包覆于该包覆层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层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第二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容置部为形成于该支撑层的复数个开口或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及复数个舌部,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舌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且该复数个舌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一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一开口突伸,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舌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及复数个延伸部,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分别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延伸部对应该复数个第二开口且该复数个延伸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二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二开口突伸,且该延伸部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以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层结构还包含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之间以电隔离该第一电路径及该第二电路径,其中该隔离层具有复数个第三开口及复数个遮蔽部,该复数个第三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三开口且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三开口的一侧,以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并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以裸露出该复数个遮蔽部。
12.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电路支撑结构层,具有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且各电路支撑结构具有容置空间、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该第一接点部伸入该容置空间且该第一接点部与该第二接点部电性隔离;
复数个压电致动器,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上,各压电致动器具有被驱动部及压电部,该压电部设置于该被驱动部上以对应该容置空间并供电连接该第一接点部,且该被驱动部受该电路支撑结构所支撑并供电连接该第二接点部;以及
感应层,设置于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下方,该感应层包含复数个感应单元以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当各个该感应单元被触发时可输出触发信号;
控制电路,耦接于该复数个感应单元与复数个该压电致动器,该控制电路接收该触发信号而可输出驱动信号给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
其中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该复数个电路支撑结构及该复数个感应单元对应构成复数个按键结构,其中当外界施加按压力给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其中之一时,该按压力透过该压电致动器及该电路支撑结构而向下传递以触发该感应单元,使该感应单元输出该触发信号,进而使对应的该压电致动器接收到该驱动信号而震动;
该电路支撑结构层为多层结构,该多层结构包含:
支撑层,具有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容置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压电致动器;以及
电路径层,叠置于该支撑层上以与该复数个容置部分别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电路径层具有第一电路径及第二电路径,该第一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该第二电路径包含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
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组为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层包含第一路径甲层及第一路径乙层,该第一路径甲层具有第一电路径甲,该第一路径乙层具有第一电路径乙,该第一电路径甲包含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电路径乙包含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该第一路径甲层及该第一路径乙层层叠设置以使得该第一组第一接点部及该第二组第一接点部于该复数个按键结构的排列方向上交错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径层具有复数个开口及复数个舌部,该复数个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共同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舌部分别自对应的该开口的一侧朝该开口突伸,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舌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层结构还包含保护层,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电路径层上以遮蔽除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及该复数个第二接点部之外裸露的该第二电路径及该第一电路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复数个容置部为形成于该支撑层的复数个开口或凹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一开口及复数个舌部,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该复数个舌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且该复数个舌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一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一开口突伸,该复数个第一接点部分别设置于该复数个舌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及复数个延伸部,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分别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延伸部对应该复数个第二开口且该复数个延伸部分别自对应的该第二开口的一侧朝该第二开口突伸,且该延伸部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以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层结构还包含隔离层,该隔离层设置于该第一路径层及该第二路径层之间以电隔离该第一电路径及该第二电路径,其中该隔离层具有复数个第三开口及复数个遮蔽部,该复数个第三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一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及该复数个容置部以形成该复数个容置空间,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对应该复数个第三开口且该复数个遮蔽部分别设置于对应的该第三开口的一侧,以遮蔽对应的该舌部的一部分并裸露出该第一接点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路径层具有复数个第二开口,该复数个第二开口分别对应该复数个容置部以裸露出该复数个遮蔽部。
CN201510085530.5A 2015-02-17 2015-02-17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Active CN1046813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5530.5A CN104681334B (zh) 2015-02-17 2015-02-17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5530.5A CN104681334B (zh) 2015-02-17 2015-02-17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1334A CN104681334A (zh) 2015-06-03
CN104681334B true CN104681334B (zh) 2017-10-03

Family

ID=53316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5530.5A Active CN104681334B (zh) 2015-02-17 2015-02-17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813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1289B (zh) * 2015-06-05 2017-05-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I578360B (zh) * 2015-06-05 2017-04-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I578361B (zh) 2015-06-05 2017-04-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TWI578351B (zh) * 2015-06-05 2017-04-1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CN105097339B (zh) * 2015-06-23 2017-08-2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105185631B (zh) * 2015-06-23 2017-07-2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105097340B (zh) * 2015-06-23 2017-12-0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105097341B (zh) * 2015-06-23 2017-06-2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111725018B (zh) * 2020-06-22 2022-08-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按键、控制电路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19A (zh) * 2004-01-12 2007-02-07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电容传感器元件的操作装置和具有这种操作装置的电器
CN103165328A (zh) * 2013-02-25 2013-06-1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力回馈键盘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68051B2 (ja) * 2009-10-23 2012-02-0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856104B (zh) * 2011-07-01 2015-05-06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薄型按键及具有薄型按键的电子装置
CN103354185B (zh) * 2013-07-16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819A (zh) * 2004-01-12 2007-02-07 E.G.O.电气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电容传感器元件的操作装置和具有这种操作装置的电器
CN103165328A (zh) * 2013-02-25 2013-06-19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力回馈键盘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81334A (zh)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81334B (zh)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105097341B (zh)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US7227537B2 (en) Touch panel
US10303253B2 (en) Display device with localized haptic effect
US20030133278A1 (en)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having an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inuity function,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structure
KR980005130A (ko) 매트 스위치
CN104701053B (zh) 输入装置及输入装置的电路支撑结构
KR20060113978A (ko) 인쇄가능한 전자기계 입력 수단 및 그와 같은 입력 수단을포함하는 전자 디바이스
KR101404279B1 (ko) 복수의 부품을 구비한 칩 카드
CN104702262B (zh) 回避感应误判结构及输入装置
US6365848B1 (en) Key panel and strip switch assembly configurations having variable aspect ratios and method of making
JP6097581B2 (ja) キーボード装置
CN112420425A (zh) 键盘电路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5900050A (zh) 电容传感器元件以及用于制造电容传感器元件的方法
TWI533164B (zh) 按鍵結構及輸入裝置
CN106898508B (zh) 开关内置线缆
TWI523059B (zh) 迴避感應誤判結構
US9875865B2 (en) Haptic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input device
JP3146054U (ja) 発電シート
TWI559173B (zh) 輸入裝置之電路結構
CN103531388A (zh) 一种多dome片的FPC按键装置
US10395861B2 (en) Key structure
CN105097339B (zh) 按键结构及输入装置
CN213635790U (zh) 无电极键盘电路薄膜及使用该薄膜的键盘装置
CN213601799U (zh) 键盘电路薄膜及使用该薄膜的触控面板键盘模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