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0373B -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0373B
CN104660373B CN201510098110.0A CN201510098110A CN104660373B CN 104660373 B CN104660373 B CN 104660373B CN 201510098110 A CN201510098110 A CN 201510098110A CN 104660373 B CN104660373 B CN 1046603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terior communication
transmitting terminal
data frame
real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81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0373A (zh
Inventor
裘坤
朱燕萍
平志明
章凌
吴洁芸
林加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c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c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c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9811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603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60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03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03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03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3Formatting with frames or packets; Protocol or part of protocol for 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volving special memory structures, e.g.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3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上述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大型工业控制系统中,控制应用程序的数据通常分散在多个控制站。因此,控制站之间需通过站间通信的方法实现站间数据交互。
具体地说,站间通信是发送站以特定的通信协议向接收站发送站间通信数据,而接收站依据通信协议接收并使用站间通信数据,从而完成站间通信数据的交互。
目前业界主要的站间通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方式一:发送站通过网络传输通道向控制系统内的接收站进行一对多组播通信,相应的接收站通过功能块接收数据。站间通信数据量越多,接收站所需功能块越多,这会导致接收站的负荷较大,进而导致站间通信的效率低下。
方式二:接收站通过网络传输通道定时向发送站请求数据,发送站被动接受请求,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通道发送给接收站。收发双方采用点对点方式通信,若存在至少两个接收站向同一发送站请求相同数据,则站间通信数据量倍增,增加网络负荷。另外,若在某个时刻发送站的请求数据较多,无法及时响应,将导致接收站未能及时接收到数据,进而导致站间通信的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包括:
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优选的,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优选的,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
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包括:
目标接收端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目标接收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时,所述目标接收端将接收表中的实时数据置为预设的故障值。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写入单元,用于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添加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添加单元,用于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优选的,还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第一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第二识别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缓存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引用位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读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一种站间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为上面所述的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所述接收端为上面所述的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上述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站间通信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站间通信的系统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发送表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实施例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这仅仅是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相同属性的对象在描述时所采用的区分方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以便包含一系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那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单元。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上述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下面首先对上述方法及相关设备的应用场景进行简单介绍。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所述方法及相关设备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站间通信的系统,该站间通信的系统至少包含两个站间通信站,以及若干站间通信网络。每个站间通信站至少包含一个配置器,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一个或多个接收端。其中,站间通信的系统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如图2所示,发送端至少包含一份或多份发送表,以及发送服务。发送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发送表的配置以及通信方式的配置。按配置整合数据并发送到站间通信网络。接收端至少包含一份或多份接收表,以及接收服务。接收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通信方式的配置,以及完成站间通信应用程序的配置;接收、校验、并缓存来自站间通信网络的数据。
请参阅附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1: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组态工程师以表格化的方式选择要发送的变量,配置器将它们转换为如图4所示的发送表。发送表一般划分为若干子区域,比如BOOL区和INT区。发送表中的每一项登记了要发送的变量,如发送表项BOOL1登记了要发送的变量TagB1,变量地址为0x10000。发送端从发送表中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这些实时数据具体包括数据的类型、地址,比如TagB1、0x10000该获取的步骤可以是周期性的。
一般的控制系统包含一个发送端和接收端。每个控制系统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处理能力等分配一定数量的发送表和接收表。如图5,1#发送端包含1个发送表(1#,地址为1.1),2#接收端包含2个接收表(1#接收表地址为2.1,2#接收表地址为2.2)。假设1#发送表配置为周期性点对点发送,且发送周期为500ms,那么1#发送端的发送服务主动每隔500ms会根据1#发送表中登记的变量收集这些变量的实时值
S102: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
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S103: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S104: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数据版本号表征数据的特性,比如数据的数量、类型、地址等。
S105: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S106: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S107: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S108: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在S108之前,还可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或者,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上述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在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下面将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附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1:目标接收端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S202: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目标接收端可按特定的站间通信协议解析数据帧,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S203: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S204: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S205: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S206: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S207: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
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S208: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S209: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需要说明的是,当目标接收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时,所述目标接收端将接收表中的实时数据置为预设的故障值。例如,若发送站超负荷,停止数据发送,则接收站超时接收后置实时数据为故障值,确保接收站实时数据的有效性能被及时监测。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该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了方法,对于本发明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装置及系统实现,因此本发明还公开了对应的装置及系统,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附图7、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实施例1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具体包括如下单元:
第一获取单元11,用于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第一确定单元12,用于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写入单元13,用于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14,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添加单元15,用于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第二获取单元16,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添加单元17,用于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发送单元18,用于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或者,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请参阅附图8,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21,用于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第一识别单元22,用于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判断单元23,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第二识别单元24,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判断单元25,用于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缓存单元26,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引用位置确定单元27,用于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读取单元28,用于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更新单元29,用于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另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所述发送端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及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单元的具体功能实现已在方法实施例部分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不再赘述,具体请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
综上所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发送端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上述方法及相关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站间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发明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综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站间通信系统,所述站间通信系统至少包含两个站间通信站以及若干站间通信网络;每个站间通信站包含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含一份或多份发送表,所述接收端包含一份或多份接收表;每个站间通信站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处理能力分配自身包含的发送表和接收表的数量;所述发送方法包括:
发送端从发送表中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
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
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4.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站间通信系统,所述站间通信系统至少包含两个站间通信站以及若干站间通信网络;每个站间通信站包含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含一份或多份发送表,所述接收端包含一份或多份接收表;每个站间通信站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处理能力分配自身包含的发送表和接收表的数量;所述接收方法包括:
目标接收端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目标接收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未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时,所述目标接收端将接收表中的实时数据置为预设的故障值。
6.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站间通信系统,所述站间通信系统至少包含两个站间通信站以及若干站间通信网络;每个站间通信站包含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含一份或多份发送表,所述接收端包含一份或多份接收表;每个站间通信站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处理能力分配自身包含的发送表和接收表的数量;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从发送表中获取需要发送的变量的实时数据;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实时数据对应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写入单元,用于将所述实时数据写入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添加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版本号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添加单元,用于将所述发送端地址添加至所述数据帧中;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送端的第一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一负荷状态,判断所述发送端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监测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第二负荷状态;根据所述第二负荷状态,判断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是否超出上限,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站间通信网络的负荷超出上限时,停止执行所述将所述数据帧以组播或点对点方式发送至站间通信网络的步骤。
9.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站间通信系统,所述站间通信系统至少包含两个站间通信站以及若干站间通信网络;每个站间通信站包含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端;所述发送端包含一份或多份发送表,所述接收端包含一份或多份接收表;每个站间通信站根据自身的数据处理能力、通信处理能力分配自身包含的发送表和接收表的数量;所述接收装置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站间通信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
第一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数据版本号;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数据版本号是否与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得到第一判断结果;
第二识别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示所述数据版本号与所述目标接收端的接收表的数据版本号相同时,识别所述数据帧包含的发送端地址;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发送端地址是否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
缓存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示所述发送端地址与预先设置的发送端地址相同时,缓存所述数据帧;
引用位置确定单元,用于确定需要引用的实时数据的引用位置;所述引用位置为所述实时数据在目标接收端接收到的所述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帧中的位置;
读取单元,用于从所述数据帧中的所述引用位置读取所述实时数据;
更新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实时数据,更新所述接收表。
10.一种站间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装置,以及权利要求9所述的站间通信数据的接收装置。
CN201510098110.0A 2015-03-05 2015-03-05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46603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8110.0A CN104660373B (zh) 2015-03-05 2015-03-05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8110.0A CN104660373B (zh) 2015-03-05 2015-03-05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0373A CN104660373A (zh) 2015-05-27
CN104660373B true CN104660373B (zh) 2018-05-18

Family

ID=53251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8110.0A Active CN104660373B (zh) 2015-03-05 2015-03-05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037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571A (zh) * 2004-04-21 2005-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数据同步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62971A (zh) * 2007-10-30 2008-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977094A (zh) * 2010-10-18 2011-02-16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一种适于多主通信的星载can总线通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045098D1 (de) * 2000-08-04 2010-11-25 Alcatel Lucent Verfahren für Echtzeit Daten-Kommunik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571A (zh) * 2004-04-21 2005-1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中数据同步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62971A (zh) * 2007-10-30 2008-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1977094A (zh) * 2010-10-18 2011-02-16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一种适于多主通信的星载can总线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0373A (zh) 2015-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00050B (zh)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173938B (zh) 服务器负载分流方法及装置
CN106549878B (zh) 一种业务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02916854B (zh) 流量统计方法、装置及代理服务器
CN104125307A (zh) 一种数据流量分享方法和装置
CN106101264A (zh) 内容分发网络日志推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125559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259428A (zh) 数据访问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03228005A (zh) 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业务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4462033A (zh) 在设备间实现编辑操作的方法及设备
CN107370685A (zh) 一种物联网终端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4095567A (zh) 数据访问请求的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CN103856959A (zh) 无线局域网络质量监控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6992893A (zh) 路由器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4660373B (zh) 一种站间通信数据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737084B (zh) 信息的监控方法、装置、智能设备、计算机设备和介质
CN112422485A (zh) 一种传输控制协议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071547B (zh) QoE测量配置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795032B (zh) 室分隐形故障的判断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8737223B (zh) 基于负载均衡的健康咨询方法、装置、平台和存储介质
CN109392196A (zh) 基于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3501231B (zh) 业务服务方法、网络分析装置和计费系统
KR20140060637A (ko) 부하 분산 방법, 시스템 및 장치
CN103188213B (zh) 服务器和网络交互控制方法
CN113472846A (zh) 消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