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2238A -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42238A
CN104642238A CN201510099188.4A CN201510099188A CN104642238A CN 104642238 A CN104642238 A CN 104642238A CN 201510099188 A CN201510099188 A CN 201510099188A CN 104642238 A CN104642238 A CN 1046422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ing pool
pond
regulation
height
sewage dr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991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42238B (zh
Inventor
李勇
张璐
刘辉芬
米海峰
陈静
李明
庄之栋
方陈
李莉
王修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we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w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w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w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991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42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42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2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42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42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03Aquaria; Terraria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3/00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e.g. aquaria; Terraria
    • A01K63/04Arrangements for treating water specially adapted to receptacles for live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 Zo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池塘设置、池塘尺寸设置、混养、底部排污以及调控循环步骤。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养殖方式以及现有技术中养殖设施的问题,采用特定的三池结构,分成两个养殖池和调控池,水体进行立体定期循环调控,底部排污,顶部抽水,结构合理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施,应用广泛,调控池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水资源不断进行调节,可循环使用,实现一池水养一塘鱼。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主要养殖方式有:淡水池塘养殖、淡水大水面养殖、浅海养殖、海洋滩涂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五种。前四种面积占我国养殖总面积92.7%,产量占91.1%。目前淡水养殖模式上没有突破祖辈遗留下的养殖形式,有如下缺陷:
1、一直受困于天气、水源、人工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困扰;
2、池塘租金越来越贵,打捞成本不断攀高,养殖成本相对较高;
3、养殖靠经验,盲目进行增加水体肥度,往往造成整塘重大经济损失;
4、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5、残饵、鱼粪便利用不充分,造成较大资源浪费;
6、养殖密度较低,土地利用率较低;
目前工厂化水产养殖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由于需要设备先进,技术要求高,投资高等因素,未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12.25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3461263A,名称为“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的发明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在长条形的养殖池塘内,沿其长度方向布置一道“T”字形的隔水墙,将养殖池塘分割为吃食性鱼类养殖区和滤食性鱼类养殖区,两区之间通过捕鱼闸门和进水闸门、集污管和曝气管连通,在吃食性鱼类养殖区靠近捕鱼闸门的一端池底上开设锥形的集污坑作为鱼类的吃食和排泄区。该发明将池塘中不同生态位的鱼类分开饲养,将吃食性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等集中并通过气提水流输入到滤食性鱼类养殖区,在滤食鱼类养殖区得到鱼类再食、净化、分解或被藻类吸收等,既保障了吃食鱼类养殖区的良好水质要求,有利于吃食鱼类生长,又将吃食鱼类产生的粪便残饵养殖了滤食性鱼类,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生态效果,减少了养殖污染。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存在以下问题:
1、吃食性鱼养殖区的面积大于滤食性鱼养殖区的面积。由于养殖水体调节到水体有益藻菌、营养丰富的状态需要3到5天时间,而一般养殖密度和养殖情况下,对于已经调节好的养殖水体,水体营养消耗殆尽需要2到3天时间,而对比文件中两个区域面积的设置无法满足上述时间差的要求,且无法提供足够下次水体调节的水源。
2、将养殖区用隔水墙隔开了一部分,形成了U型的养殖池。设置隔水墙是用于水体循环,但是养殖水体一直处于快速循环状态,造成水体浑浊,不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
3、将养殖池的底部设置成低于调控池的底部(集污坑),然后依靠集污机、集污井、输污管以及曝气管等被动方式将养殖池中的污物输送到调控池进行调控;上述设置较为复杂,实施较为困难,成本较高,且水体处于流动状态不易控制残饵等集中于集污口。
4、对比文件为一个养殖池和一个调控池,调控池利用率不高,且增加了土地的使用面积。
发明内容
本方面旨在解决传统养殖方式的问题以及现有技术中多池养殖设施结构复杂、不合理,无法满足营养消耗时间差且无法提供下次水体调节水源,不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污物不易控制以及成本较高,土地使用面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使养殖设施结构简单,降低成本,减少土地使用面积的同时,结构更加合理,满足营养消耗时间差的要求,提供充足的水体调节水源,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污物易于控制,整个方法易于实施,应用广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池塘设置
分别设置养殖池、调控池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设置在所述调控池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和第二隔水侧壁与所述调控池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所述第一养殖池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和第二养殖池池底,所述调控池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所述第一隔水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和第二抽水设备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上的抽水管伸入所述调控池的水体中;
B、池塘尺寸设置
设置第一隔水侧壁的长度、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调控池的长度、第一养殖池的长度和第二养殖池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养殖池的宽度、第二养殖池的宽度和调控池的宽度;设置第一养殖池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的宽度均为1.5-3m,调控池的宽度为2-6m;设置第一养殖池池底和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低点均与调控池池底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调控池池底到调控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一养殖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二养殖池池底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二养殖池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为0.8-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1.5m;设置排污口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第一隔水侧壁和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排污口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一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二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
C、混养
在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中放养杂食性鱼类,在调控池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加入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
D、底部排污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和第二抽水设备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将调控池中的上层水体抽入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为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进行排污,污水经过排污口排至调控池;
E、调控循环
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对排入调控池的污水进行调控,直至抽入第一养殖池或者第二养殖池的水体使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再度达到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进行下一次排污,形成第一养殖池、第二养殖池和调控池的水体循环。
本发明在步骤A中,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开闭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中。
本发明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和第二养殖池池底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5-30度。
本发明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和所述第二养殖池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2500-6000kg/亩。
本发明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的鱼类养殖密度为500-1500kg/亩。
本发明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和第二抽水设备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2-3天开启一次。
本发明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或者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排污口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之间的间距为10-20m。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养殖方式以及现有技术中养殖设施的问题,采用特定的三池结构,分成两个养殖池和调控池,水体进行立体定期排污调控,底部排污,顶部抽水,结构合理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施,应用广泛,调控池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本发明养殖池面积小于调控池面积,能够很好满足营养消耗时间差,且能够为下一次水体调控提供足够的水源;本发明的养殖池池底为斜面,并采用可开闭的排污口以及抽水设备,能够定期进行水体循环,由底部排放污水、残饵等,无需单设额外的隔水墙,养殖水体不是一直处于循环状态,不会造成水体浑浊,利于养殖鱼类的生长和有益藻菌的繁殖,抽水设备抽水还能够增加水体溶氧量;另外,本发明的循环、排污方式和结构使得残饵、粪便等污物易于集中和控制。
2、本发明有微孔增氧机提供氧气,不受天气影响;水资源不断进行调节,可循环使用,实现一池水养一塘鱼;本发明实现了高密度养殖,养殖面积相对降低,节约土地,土地利用率提高,且不需要打捞成本,节约了成本;本发明依靠高效的水体循环方式,水体指标具有可控性,更不会因为盲目增加水体肥度,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发明采用自我调控技术,使已污染的水体再度恢复可使用养殖水体,循环使用,不会造成水体污染;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残饵、鱼粪便等有机物,为藻类、浮游动物等有益微生物所用,有益微生物又可以为养殖池中的鱼类吸收利用。
3、本发明两个养殖池的宽度都小于所述调控池的宽度,进一步的,两个养殖池的宽度和所述调控池的宽度比分别都为1.5-3m:2-6m。上述宽度比考虑生产建设费用、生产品种、养殖效益等综合因素,较为合理,亦便于投饵、增氧和捕捞。
4、本发明两个养殖池池底的最低点与所述调控池池底都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都为0.1-0.2m。上述方案留出的距离以及参数的选择便于排污,防止排污口的堵塞。
5、本发明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与所述调控池水体高度的比都为0.8-2m:0.7-1.5m。养殖池和调控池水位高度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上述设置便于快速提高水温,提高调水效率。
6、本发明所述排污口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所述第一隔水侧壁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的长度方向上,所述每个排污口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所述第一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所述第二隔水侧壁上的排污口长度方向上的边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上述排污口的设置可有效将附近沉于底部的残饵、粪便等排出。
7、本发明所述排污口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开闭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能够侦测出养殖池的水位高度的变化造成的压力变化,由此自动控制排污口的开闭,保持两池的水位高度,控制排污的时机。
8、本发明两个养殖池池底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为5-30度。上述倾斜角度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底部排污。
9、本发明根据不同养殖品种两个养殖池的养殖密度分别都控制为2500-6000kg/亩,调控池的养殖密度控制为500-1500kg/亩。上述养殖密度的设置加上调控池调控水体作用,通过调节水体,调控池溶氧充足,营养丰富,首先能够保证养殖池中鱼类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其次使调控池中混养的滤食性鱼类达到产生附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主养品种和滤食性品种养殖密度大大的得到提高,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且养殖环节得到控制,养殖风险降低。该种养殖方式由于溶氧可控,不受天气影响,所以可以大大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
10、由于养殖水体调节到水体有益藻菌、营养丰富的状态需要3到5天时间,而一般养殖密度和养殖情况下,对于已经调节好的养殖水体,水体营养消耗殆尽需要1到3天时间,综合考虑,2-3天进行排污一次,将污水排至调控池。任何生物的粪便都是不利于本体生长的,所以即使排出粪便、残饵,有利于养殖对象的生长,但是考虑排污系统,本发明通过控制抽水设备的单位时间抽水量来控制2-3天排污一次,达到最佳的排污效果。
11、本发明所述的每次排污只开启一个排污口,排污口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之间的间距为10-20m。每次只开启一个排污口,采用轮流排污的方式能够使水体压力达到一定要求,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养殖池中的污物都排至调控池,其次这样排污在尽可能排尽污物的同时使得每次排污的排水量不大,利于调控池的水体调控;另外每相邻两个排污口之间的间距为10-20m,这样设置既避免了设置过于密集造成的成本上升,又能够防止设置过于稀疏造成的排污不均和不完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排污口分布的结构示意图(正面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排污口的长度方向上的边与养殖池池底最低点上的边齐平时的结构示意图(正面剖视图);
附图标记:1为调控池、2为第一养殖池、3为第二养殖池、4为第一隔水侧壁、5为第二隔水侧壁、6为第一养殖池池底、7为第二养殖池池底、8为调控池池底、9为排污口、10为第一抽水设备、11为第二抽水设备、12为抽水管、13为压力传感器、14为微孔增氧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池塘设置
分别设置养殖池、调控池1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设置在所述调控池1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与所述调控池1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3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1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1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所述调控池1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8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9,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3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上的抽水管12伸入所述调控池1的水体中;
B、池塘尺寸设置
设置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调控池1的长度、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和调控池1的宽度;设置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为1.5-3m,调控池1的宽度为2-6m;设置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低点均与调控池池底8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调控池池底8到调控池1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一养殖池2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二养殖池3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为0.8-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1.5m;设置排污口9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排污口9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一养殖池池底6最低点上的边齐平,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二养殖池池底7最低点上的边齐平;
C、混养
在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放养杂食性鱼类,在调控池1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加入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
D、底部排污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12将调控池1中的上层水体抽入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为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排污,污水经过排污口9排至调控池1;
E、调控循环
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对排入调控池1的污水进行调控,直至抽入第一养殖池2或者第二养殖池3的水体使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再度达到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下一次排污,形成第一养殖池2、第二养殖池3和调控池1的水体循环。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养殖设施的问题,采用特定的三池结构,分成两个养殖池和调控池1,水体进行立体定期循环调控,底部排污,顶部抽水,结构合理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施,应用广泛,调控池利用率提高,减少了土地使用面积。
在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养殖杂食性鱼类(主养鱼即鲤鱼、鲫鱼等),在调控池1中养殖滤食性鱼类(花白鲢等),两个养殖池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其电机部分设置在养殖池的宽度的一边外,通过一根主管道和多根分管道进入养殖池池底处,沿长度方向延伸至另一宽度边,可在分管道上设置多个曝气盘,也可在分管道上设置多个曝气孔。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10以及第二抽水设备11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12将调控池1中的上层水体抽入到两个养殖池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第一隔水侧壁4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多个排污口9中的一个排污口(可以按照顺序,从左边第一个或者右边第一个开始;两个养殖池的排污口9有可能同时打开,也可能不同时打开,排污口9打开相对独立)打开,进行排污,带有污物(残饵、粪便等)的污水能够顺利的从呈斜面的两个养殖池池底经过排污口9排至调控池1,在调控池1中进行各项调控,污物为调控池1提供大量有机物,并为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所用,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再提供给两个养殖池。经过调控的水体处于调控池1的上层,不断被抽水设备抽回两个养殖池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降到一定高度或者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降到一定高度或者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排污过程两个养殖池相对独立,只要有一个养殖池达到关闭排污口9的要求就关闭排污口9);保持两个养殖池水位高于调控池1水位,直至两个养殖池的水体高度再次达到使排污口9打开的高度。下次排污为相邻的排污口9打开,以此类推,排污口9按照顺序打开,每次排污打开不同的排污口9。
本发明的对排入调控池1的污水进行调控为常规技术手段即可:
调控池1利用水体残饵、有机物等,适当泼洒有益菌进行分解,再根据当地气候、水体的酸碱度、盐度等因素,放入适合生长的有益于鱼体生长的藻类和放养有益的浮游动物,排至调控池1的污物为上述藻类、浮游动物以及益生菌提供有机物,从而达到废物再度利用的作用。
调控是人工干预进行调控,可利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各种菌体对污水进行处理,后引进适合生长的有益于鱼体生长的藻类和放养有益的浮游动物。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池塘设置
分别设置养殖池、调控池1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设置在所述调控池1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与所述调控池1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3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1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1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所述调控池1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8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9,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3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上的抽水管12伸入所述调控池1的水体中;
B、池塘尺寸设置
设置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调控池1的长度、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和调控池1的宽度;设置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为1.5-3m,调控池1的宽度为2-6m;设置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低点均与调控池池底8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该距离可以为0.1m、0.15m、0.2m或者0.18m);调控池池底8到调控池1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一养殖池2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二养殖池3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为0.8-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1.5m;设置排污口9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排污口9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一养殖池池底6最低点上的边齐平,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二养殖池池底7最低点上的边齐平;
在附图中,两个养殖池的宽度都表示为W1,调控池1的宽度表示为W2。
根据上述比例以及三池宽度的关系,实际养殖中可以设置为:两个养殖池的宽度均为1.5m,调控池1的宽度为2m;两个养殖池的宽度均为3m,调控池1的宽度为6m;两个养殖池的宽度均为2.5m,调控池1的宽度为4m;两个养殖池的宽度为2m,调控池1的宽度为4m。
最优宽度比为2.5m:4m。考虑生产建设费用、生产品种、养殖效益等综合因素,宽度比为2.5m:4m最为合理,最便于投饵、增氧、捕捞。
在附图中,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都表示为H1,调控池水体高度表示为H2。
根据上述比例,实际养殖中可以设置为: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均为0.8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m;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均为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1.5m;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均为1.4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1.1m;两个养殖池水体高度均为1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1.3m。
C、混养
在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放养杂食性鱼类,在调控池1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加入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
D、底部排污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12将调控池1中的上层水体抽入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为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排污,污水经过排污口9排至调控池1;
E、调控循环
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对排入调控池1的污水进行调控,直至抽入第一养殖池2或者第二养殖池3的水体使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再度达到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下一次排污,形成第一养殖池2、第二养殖池3和调控池1的水体循环。
实施例3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池塘设置
分别设置养殖池、调控池1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设置在所述调控池1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与所述调控池1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3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1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1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所述调控池1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8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9,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3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上的抽水管12伸入所述调控池1的水体中;
B、池塘尺寸设置
设置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调控池1的长度、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和调控池1的宽度;设置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为1.5-3m,调控池1的宽度为2-6m;设置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低点均与调控池池底8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调控池池底8到调控池1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一养殖池2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二养殖池3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为0.8-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1.5m;设置排污口9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排污口9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一养殖池池底6最低点上的边齐平,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二养殖池池底7最低点上的边齐平;
C、混养
在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放养杂食性鱼类,在调控池1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加入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
D、底部排污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12将调控池1中的上层水体抽入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为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排污,污水经过排污口9排至调控池1;
E、调控循环
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对排入调控池1的污水进行调控,直至抽入第一养殖池2或者第二养殖池3的水体使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再度达到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下一次排污,形成第一养殖池2、第二养殖池3和调控池1的水体循环。
优选的,在步骤A中,所述排污口9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9开闭的压力传感器13,所述压力传感器13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由于养殖池水体高度的变化为排污口9开闭的依据,而且养殖池水体高度的变化能够引起两个养殖池中水体压力的变化,所以在排污口9处设置压力传感器13,能够自动控制排污口9的开闭。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优选的,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5。(一定的倾斜角是为了更好的底部排污,综合考虑倾斜角与养殖空间的关系,最优倾斜角为15度。)
优选的,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2500kg/亩。
进一步的,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1的鱼类养殖密度为500kg/亩。
优选的,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9 2天开启一次。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9,排污口9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9之间的间距为10m。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优选的,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30度。(一定的倾斜角是为了更好的底部排污,综合考虑倾斜角与养殖空间的关系,最优倾斜角为15度。)
优选的,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6000kg/亩。
进一步的,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1的鱼类养殖密度为1500kg/亩。
优选的,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9 3天开启一次。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9,排污口9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9之间的间距为20m。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优选的,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18度。(一定的倾斜角是为了更好的底部排污,综合考虑倾斜角与养殖空间的关系,最优倾斜角为15度。)
优选的,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4250kg/亩。
进一步的,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1的鱼类养殖密度为1000kg/亩。
优选的,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9 2.5天开启一次。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9,排污口9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9之间的间距为15m。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优选的,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10度。(一定的倾斜角是为了更好的底部排污,综合考虑倾斜角与养殖空间的关系,最优倾斜角为15度。)
优选的,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3000kg/亩。
进一步的,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1的鱼类养殖密度为1400kg/亩。
优选的,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9 3天开启一次。
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9,排污口9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9之间的间距为17m。

Claims (7)

1.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池塘设置
分别设置养殖池、调控池(1)和抽水设备,所述养殖池由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组成,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设置在所述调控池(1)两侧且相对设置,分别由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与所述调控池(1)隔开,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分别设置有微孔增氧机(14);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最高水位和第二养殖池(3)的最高水位均高于所述调控池(1)的最高水位;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和所述调控池(1)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小于所述调控池(1)的宽度;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所述调控池(1)的底部设置有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均为向所述调控池池底(8)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均高于所述调控池池底(8);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和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均设置有多个可开闭的排污口(9),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所述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所述抽水设备由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组成,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上,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设置在所述第二养殖池(3)上,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所述第二抽水设备(11)上的抽水管(12)伸入所述调控池(1)的水体中;
B、池塘尺寸设置
设置第一隔水侧壁(4)的长度、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调控池(1)的长度、第一养殖池(2)的长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长度均大于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和调控池(1)的宽度;设置第一养殖池(2)的宽度和第二养殖池(3)的宽度均为1.5-3m,调控池(1)的宽度为2-6m;设置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低点均与调控池池底(8)留有一段距离,该距离分别都为0.1-0.2m;调控池池底(8)到调控池(1)最高水位的高度为调控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池底(6)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一养殖池(2)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二养殖池池底(7)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点到第二养殖池(3)最高水位的高度为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和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相等,该水体高度为0.8-2m,调控池水体高度为0.7-1.5m;设置排污口(9)为一排设置,等距分布在第一隔水侧壁(4)和第二隔水侧壁(5)的长度方向上,每个排污口(9)都是宽度为10cm,长度为20cm的长方形,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一养殖池池底(6)最低点上的边齐平,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长度方向上的边与第二养殖池池底(7)最低点上的边齐平;
C、混养
在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放养杂食性鱼类,在调控池(1)中放养滤食性鱼类并加入藻类、浮游动物和有益菌;
D、底部排污
在养殖过程中,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一直开启,通过抽水管(12)将调控池(1)中的上层水体抽入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为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排污,污水经过排污口(9)排至调控池(1);
E、调控循环
当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当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低于0.8m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与调控池水体高度相等时,关闭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完成一次底部排污;对排入调控池(1)的污水进行调控,直至抽入第一养殖池(2)或者第二养殖池(3)的水体使第一养殖池水体高度或者第二养殖池水体高度再度达到1.6-2m时,开启相应的排污口(9)进行下一次排污,形成第一养殖池(2)、第二养殖池(3)和调控池(1)的水体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述排污口(9)处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排污口(9)开闭的压力传感器(13),所述压力传感器(13)设置在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第二养殖池(3)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所述第一养殖池池底(6)和第二养殖池池底(7)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分别都为5-3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所述第一养殖池(2)和所述第二养殖池(3)的鱼类养殖密度分别都为2500-6000kg/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所述调控池(1)的鱼类养殖密度为500-1500kg/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所述第一抽水设备(10)和第二抽水设备(11)的单位时间抽水量都为使所述排污口(9)2-3天开启一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水侧壁(4)上的排污口(9)或者第二隔水侧壁(5)上的排污口(9)在每次排污时都只开启一个排污口(9),排污口(9)轮流排污,且每相邻两个排污口(9)之间的间距为10-20m。
CN201510099188.4A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Active CN104642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9188.4A CN104642238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9188.4A CN104642238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2238A true CN104642238A (zh) 2015-05-27
CN104642238B CN104642238B (zh) 2017-02-01

Family

ID=53234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99188.4A Active CN104642238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4223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0187A (zh) * 2015-06-18 2016-02-10 浙江海洋学院 梭子蟹幼苗培养液监测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519482A (zh) * 2016-01-08 2016-04-27 厦门人天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虾类养殖配置系统
CN115088671A (zh) * 2022-07-11 2022-09-23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53673A1 (en) * 1997-05-30 1998-12-03 Schmitt Mark A Fish tank bridg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20050028746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Mitz Howard S. Aquatic habitat
CN1911003A (zh) * 2006-08-02 2007-02-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
CN2888866Y (zh) * 2006-04-24 2007-04-18 白植庆 一种再循环水产养殖装置
CN202085606U (zh) * 2011-05-27 2011-12-28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
KR20120035087A (ko) * 2010-10-04 2012-04-13 임정아 제어형 수족관 살균 여과기
CN202456127U (zh) * 2012-03-10 2012-10-03 刘婷婷 鱼池水循环过滤装置
CN103299943A (zh) * 2013-05-10 2013-09-18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一种高效节能型工厂化双循环养殖系统
CN104326630A (zh) * 2014-10-27 2015-02-04 叶剑 循环水养殖水产品的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8053673A1 (en) * 1997-05-30 1998-12-03 Schmitt Mark A Fish tank bridg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20050028746A1 (en) * 2003-08-08 2005-02-10 Mitz Howard S. Aquatic habitat
CN2888866Y (zh) * 2006-04-24 2007-04-18 白植庆 一种再循环水产养殖装置
CN1911003A (zh) * 2006-08-02 2007-02-1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
KR20120035087A (ko) * 2010-10-04 2012-04-13 임정아 제어형 수족관 살균 여과기
CN202085606U (zh) * 2011-05-27 2011-12-28 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双循环零排放的健康养殖系统
CN202456127U (zh) * 2012-03-10 2012-10-03 刘婷婷 鱼池水循环过滤装置
CN103299943A (zh) * 2013-05-10 2013-09-18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 一种高效节能型工厂化双循环养殖系统
CN104326630A (zh) * 2014-10-27 2015-02-04 叶剑 循环水养殖水产品的养殖系统及其养殖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20187A (zh) * 2015-06-18 2016-02-10 浙江海洋学院 梭子蟹幼苗培养液监测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519482A (zh) * 2016-01-08 2016-04-27 厦门人天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虾类养殖配置系统
CN115088671A (zh) * 2022-07-11 2022-09-23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
CN115088671B (zh) * 2022-07-11 2023-11-07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42238B (zh)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04666B (zh) 一种花鳗苗种标粗培育的养殖方法
CN103461263B (zh) 一种池塘异位生态水处理设施
CN205596919U (zh) 一种集聚式内循环养鱼设备
CN104737949B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双池循环养殖方法
CN103931541B (zh) 一种大宗淡水鱼养殖功能池塘
CN107410140A (zh) 一种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
CN100475030C (zh) 水产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流水装置
KR101508055B1 (ko) 생물학적 스키머를 이용한 바이오플락용 복합양식수조
CN106922592A (zh) 一种集聚式内循环养鱼设备及养鱼方法
CN101828538A (zh) 一种箱式生物浮床及其使用方法
CN211881774U (zh) 一种水产养殖装置
CN101664003A (zh) 一种虾苗工厂化繁育养殖模式
KR101950140B1 (ko) 미세버블을 이용한 회류식 바이오플락용 양식 수조
CN106259102A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系统及其培育方法
CN205233182U (zh) 蟹虾鱼循环养殖系统
CN109673543A (zh) 一种海水池塘设施化养殖系统及其综合养殖方法
CN104642238B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三池循环养殖方法
CN106689017A (zh) 一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自动排污装置
CN104255671A (zh) 褶皱臂尾轮虫人工水循环高产培育系统及培育方法
CN105613397A (zh) 一种水产养殖系统
CN106577445B (zh) 海水大棚以及利用该大棚进行综合生态养殖的方法
CN2694747Y (zh) 立体多层式高密度养虾的设备
CN204466623U (zh) 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双池循环养殖系统
CN106069985A (zh) 一种并联式循环流水养殖容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5993395U (zh) 一种并联式循环流水养殖容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2

Address after: No. 588, Middle Tianfu Avenue, Chengdu Hi tech Zone, China (Sichu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610000, Sichuan

Patentee after: Tongwe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41 11, South four section, two ring road,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before: TONGWEI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