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8076B -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8076B
CN104618076B CN201310539249.5A CN201310539249A CN104618076B CN 104618076 B CN104618076 B CN 104618076B CN 201310539249 A CN201310539249 A CN 201310539249A CN 104618076 B CN104618076 B CN 104618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mission mode
reception pattern
receiving device
acquisi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92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18076A (zh
Inventor
吴涛
卢伟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3924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1807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5545 priority patent/WO2015062216A1/zh
Priority to EP14857075.7A priority patent/EP3065330A4/en
Publication of CN104618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18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包括: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用于提高数据重传性能。

Description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环境中,无线传输信道可能由于信道噪声、衰落或干扰的影响导致信道传输质量较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可能存在错误,因此,在无线通信中需要使用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ARQ)技术。
现有的ARQ技术有两种机制,一种是当接收端设备接收到发射端设备发射的一个数据包后,通过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等校验手段发现接收到的数据包存在错误时,通知发射端设备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接收端设备通过符号合并等手段将两次或多次接收到的相同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得到合并后的数据包,从而可以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性能。另一种是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一个数据包后,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时,自动重新发送该数据包,接收端设备通过符号合并等手段将两次或多次接收到的相同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得到合并后的数据包,同样可以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性能。
目前的ARQ技术中,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重传数据包使用的发射模式与正常发送该数据包使用的发射模式相同,但使用相同的发射模式发送的数据包可能收到相同的干扰,导致将多次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后仍无法消除数据包中的错误,从而影响数据重传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用于提升数据重传性能。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结合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或者所述发射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端设备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结合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
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与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结合第二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模块,用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在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
所述发射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在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结合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结合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三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
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结合第三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接收模块,用于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在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
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
在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模式与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结合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至第四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
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结合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射第一数据集合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使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后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由于两个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因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可以消除第一数据集合的衰落和干扰,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中数据重传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图;
图9为ESPAR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EBG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天线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信令流程图;
图13为图11所示天线系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的效果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ARQ技术中,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重传数据包使用的发射模式与正常发送该数据包使用的发射模式相同,但使用相同的发射模式发送的数据包可能收到相同的干扰,导致将多次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合并后仍无法消除数据包中的错误,并且多次重传数据包会消耗系统资源并造成延迟。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重传方法,使发射端设备使用与正常发送数据的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重传数据,由于使用不同发射模式发射的数据受到的干扰可能不同,因此在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数据进行合并后可以有效地消除干扰,并且只需要进行一次重传即可,节约了系统资源。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发射端设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1,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均可以为基站等网络端设备或手机等用户端设备,本实施例的方法为发射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本实施例的方法不限制发射端设备的类型,只要其执行的为发射端设备操作即可。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两个发射模式集合,每个发射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发射模式。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数据。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时,具体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的一个发射模式发射第一数据集合中的一个数据,也就是说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发射模式的数量不少于第一数据集合中数据的数量。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对应的接收模式组成的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第一数据集合。
步骤S102,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接收端设备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可能无法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发射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与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时,发射端设备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则能够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对应的接收模式组成的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集合。
本实施例,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射第一数据集合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使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后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由于两个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因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可以消除第一数据集合的衰落和干扰,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中数据重传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后,若接收端设备正常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则会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而在两种场景下,发射端设备会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分别为:第一,发射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第二,发射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其中,第一种场景中,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后,若接收端设备判断该第一数据集合的误码率过高,则接收端设备会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消息,发射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消息后再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在第二种场景中,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后,若接收端设备未正常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则无法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发射端设备在预设的时间内若未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再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发射模式,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发射模式。下面分别以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一个发射模式、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两个发射模式为例,对图1所示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201,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需要发送的仅为一个数据流,即第一数据,因此发射端设备仅需要使用一个发射模式发送该第一数据,发射端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两个发射模式。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第一数据。
步骤S202,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以使接收端设备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可能无法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发射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第二发射模式与第一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时,发射端设备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则能够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二接收模式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
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射端设备仅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并仅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正交的第二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发射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无特殊要求,只要是能够使用至少两种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即可。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第四发射模式,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301,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需要发送两个数据流,即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由于一个发射模式仅能发射一个数据流的数据,因此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两个发射模式分别发送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本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第一数据,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第二数据。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三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第二数据。
步骤S302,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并使用第四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二数据,以使接收端设备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第三发射模式与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可能无法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发射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并使用第四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二数据,第二发射模式与第一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第三发射模式与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时,发射端设备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和使用与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则能够被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二接收模式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四发射模式对应的第四接收模式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二数据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合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一个发射模式和分别包括两个发射模式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不以此为限,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包括两个以上的发射模式并传输两个以上的数据流的具体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401,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二数据。
具体地,本步骤与步骤S301相同。
步骤S402,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二数据,以使接收端设备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
具体地,由于本实施例在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而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2中,重传第一数据使用的第二发射模式和重传第二数据使用的第四发射模式分别与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因此若在重传第一数据时使用第三发射模式而在重传第二数据时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则仍然可以实现与图3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三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三接收模式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一接收模式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二数据后,将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合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选择发射模式互相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并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发送第一数据集合,这样在重传第一数据集合时仍然可以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只是将发送第一数据集合中不同数据的发射模式进行互换即可,这样可以仅使用一个发射模式集合完成对数据的发送和重传,节约了系统资源。
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和重传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发射模式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集合中仅包括一个数据流的数据时,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和重传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两个数据流的数据时,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和重传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发射端设备需要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该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进一步地,在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之前,发射端设备需要生成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中,两个发射模式相互正交是指两个发射模式满足∫g1(θ)g2(θ)dθ=0,其中g1(θ)表示一个发射模式,g2(θ)表示另一个发射模式。两个发射模式相互准正交是指两个发射模式满足∫g1(θ)g2(θ)dθ≤e,其中g1(θ)表示一个发射模式,g2(θ)表示另一个发射模式,e为一个较小的预设阈值。也就是说当两个发射模式相互正交时,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可以实现,当两个发射模式与正交关系存在一定偏差时,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可以实现。接收模式相互正交的情况与发射模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五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为接收端设备,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501,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均可以为基站等网络端设备或手机等用户端设备,本实施例的方法为发射端设备所执行的操作,本实施例的方法不限制接收端设备的类型,只要其执行的为接收端设备操作即可。本实施例中的接收端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两个接收模式集合,每个接收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接收模式。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数据。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时,具体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的一个接收模式接收第一数据集合中的一个数据,也就是说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接收模式的数量不少于第一数据集合中数据的数量。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对应的发射模式组成的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发射第一数据集合。
步骤S502,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可能无法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接收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时,接收端设备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则能够接收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对应的发射模式组成的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第一数据集合。
步骤S503,接收端设备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后,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集合。
本实施例,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后,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并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后解调出第一数据集合,由于两个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因此两次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接收端设备将两次接收到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可以消除第一数据集合的衰落和干扰,从而提高了无线网络中数据重传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时,若接收端设备正常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则会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而在两种场景下,接收端设备会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分别为:第一,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第二,接收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其中,第一种场景中,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第一数据集合后,若接收端设备判断该第一数据集合的误码率过高,则接收端设备会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消息,发射端设备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消息后再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在第二种场景中,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后,若接收端设备未正常接收到该第一数据集合,则无法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接收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发射端设备再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重传第一数据集合,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接收模式,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包括至少一个接收模式。下面分别以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一个接收模式、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两个接收模式为例,对图5所示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六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601,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需要接收的仅为一个数据流,即第一数据,因此接收端设备仅需要使用一个接收模式接收该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可以提供至少两个接收模式。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对应的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第一数据。
步骤S602,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可能无法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接收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第二接收模式与第一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时,接收端设备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接收模式则能够接收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接收模式对应的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第一数据。
步骤S603,接收端设备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
本实施例中,由于接收端设备仅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并仅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接收端设备与发射端设备无特殊要求,只要是能够使用至少两种传输模式进行数据传输即可。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七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5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701,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需要发送两个数据流,即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由于一个发射模式仅能发射一个数据流的数据,因此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两个发射模式分别发送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本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第一数据,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第二数据。相应地,接收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一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三发射模式对应的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第二数据。
步骤S702,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并使用第四发射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二数据,第一发射模式与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第三发射模式与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具体地,由于无线网络的衰落或者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可能无法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使用第三接收模式可能无法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或者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误码率过高而无法正常解调。此时接收端设备可以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并使用第四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使用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第二接收模式与第一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第四接收模式与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由于无线网络受到的衰落或者干扰与数据的传输模式有关,不同的传输模式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不同,因此当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无法正常接收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时,接收端设备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二接收模式则能够接收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使用与第二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的第四接收模式则能够接收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二数据。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二接收模式对应的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四接收模式对应的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第一数据。
步骤S703,接收端设备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
具体地,接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二数据后,将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图6和图7所示实施例中分别以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分别包括一个接收模式和分别包括两个接收模式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不以此为限,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包括两个以上的接收模式并传输两个以上的数据流的具体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八的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方法在图7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式与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801,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数据。
具体地,本步骤与步骤S701相同。
步骤S802,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二数据。
具体地,由于本实施例在图7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接收模式与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而图7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702中,接收端设备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一数据使用的第二接收模式和接收发射端设备重传的第二数据使用的第四接收模式分别与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因此若在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时使用第三接收模式而在接收重传的第二数据时使用第一接收模式,则仍然可以实现与图7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效果。相应地,发射端设备需要使用与第三接收模式对应的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第一数据,并使用与第一接收模式对应的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第一数据。
步骤S803,接收端设备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将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后,将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一数据;接收端设备接收到两次发送的第二数据后,将使用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使用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第二数据。将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可以消除两次发送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分别受到的衰落和干扰,从而使接收端设备从合并后的数据中解调出完整的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选择接收模式互相正交的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并使用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接收第一数据集合,这样在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时仍然可以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只是将接收第一数据集合中不同数据的接收模式进行互换即可,这样可以仅使用一个接收模式集合完成对数据的接收和重传数据的接收,节约了系统资源。
图6至图8所示实施例中,接收端设备接收第一数据集合和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接收模式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集合中仅包括一个数据流的数据时,接收第一数据集合和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在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两个数据流的数据时,接收第一数据集合和接收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需要使用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接收端设备需要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该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进一步地,在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之前,接收端设备需要生成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图5至图8所示实施例中,两个发射模式相互正交是指两个发射模式满足∫g1(θ)g2(θ)dθ=0,其中g1(θ)表示一个发射模式,g2(θ)表示另一个发射模式。两个发射模式相互准正交是指两个发射模式满足∫g1(θ)g2(θ)dθ≤e,其中g1(θ)表示一个发射模式,g2(θ)表示另一个发射模式,e为一个较小的预设阈值。也就是说当两个发射模式相互正交时,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可以实现,当两个发射模式与正交关系存在一定偏差时,本发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可以实现。接收模式相互正交的情况与发射模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均以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包括两个发射模式,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两个数据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的发射端设备进行了说明。图7和图8所示实施例中均以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包括两个接收模式,第一数据集合中包括两个数据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的接收端设备进行了说明。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场景,对图3和图4、图7和图8所示的数据重传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
传统的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线技术能够通过发射波束成型或接收波束成型从而获取额外的功率增益,因此能够有效地对抗无线衰落环境。但是,每一根天线需要与一个射频(Radio Frequency,RF)链路连接,用于相位和幅度的控制,所以成本相对较大。为了降低成本,目前主要使用两种天线,一种称为电子可调寄生阵列(Electronically Steerable Parasitic Array Radiator,ESPAR)天线技术,另一种称为电磁带隙(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天线技术。
ESPAR天线技术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由一根有源天线和多根寄生天线组成,并只需要一个RF链路;2、通过调整寄生天线阵子相连的可调负载,利用天线阵子之间的互耦实现发射或接收方向图的调整。而EBG天线技术则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由单个中心阵子和多个阵子组成发射面,并只需要一个RF链路;2、通过调节发射阵子的二极管开关,调整阵子长度及反射面,实现发射或接收方向图的调整。总的来说,ESPAR天线技术和EBG天线技术均只需要一个RF链路,因此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通过控制物理硬件电路来实现发射或接收方向图的调整,从而获取功率增益。
由于ESPAR天线技术与EBG天线技术均可以实现发射或者接收方向图的调整,从而可以产生多个发射模式,因此可以将ESPAR天线技术与EBG天线技术结合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中,从而进一步地提升系统性能。
图9为ESPAR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ESPAR天线包括波束成形控制电路901,主动天线902,寄生天线903,可控负载904,射频端口905。
其中主动天线902通过射频端口905与射频链路连接,寄生天线903通过可控负载904和波束成形控制电路901与射频链路连接,ESPAR天线中包括一个主动天线902和多个寄生天线903,每个寄生天线903都通过一个可控负载904与波束成形控制电路901连接,可控负载904通过波束成形控制电路901进行控制。本实施例中以两个寄生天线903为例,但寄生天线903的数量不以本实施例为限。设主动天线902与寄生天线903之间的距离为d,当该天线为发射天线时,设发射天线的离开角为θ,则该天线的发射方向图G(θ)可以建模为:
其中vs为输送到主动天线902的信号,k=2π/λ,λ为发射波长。
上式中zxy表示第x根天线与第y根天线之间的阻抗,主动天线902为第1根天线,左边的寄生天线903为第2根天线,右边的寄生天线903为第3根天线。上式中对角线为天线的自阻抗,非对角线为天线之间的互阻抗。
上式中jX1和jX2分别表示寄生天线的可调电抗值,其中jX1表示与左边的寄生天线903连接的可控负载904的电抗值,jX2表示与右边的寄生天线903连接的可控负载904的电抗值。
通过控制与寄生天线903连接的可控负载904的电抗值,可以控制发射方向图G(θ),这称之为ESPAR天线发射波束成形技术。
根据天线方向图的互易性理论,若图5所示ESPAR天线工作在接收模式,设接收天线的入射角为δ,则射频链路的输出电压为:
其中w=(Z+X)-1[1 0 0]T,s(t)表示幅度和相位在方向角δ的远场电流。通过控制与寄生天线903连接的可控负载904的电抗值,从而控制权值向量w,实现接收方向图的调整,这称之为ESPAR天线的接收波束成形技术。
图10为EBG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EBG天线包括数个阵子1001,场源1002位于天线阵中间且与射频链路连接,阵子1001围绕场源1002分布,阵子1001之间通过二极管连接,通过控制阵子1001之间的二级管的通断可以控制阵子1001之间的通断,当阵子1001之间的二极管打开时,阵子1001连接形成反射面,天线波束从未联通的阵子1001处发射出去。因此EBG天线可以根据实际发射(接收)需要调整阵子1001之间的二极管的通断从而实现发射(接收)方向图的调整。图10中实心点表示的阵子1001表示联通的阵子,空心点表示的阵子1001表示断开的阵子,图10中的EBG天线可以产生方向图1003所示的天线方向图。
下面将ESPAR天线技术与MIMO天线技术相结合,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进行说明。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天线系统结构示意图,图11中将ESPAR天线与两入两出MIMO系统相结合,其中每个ESPAR天线包括一根主动天线和两根寄生天线。
设主动天线1101和主动天线1102之间的距离为d2,主动天线1101与射频端口1103相连,主动天线1102与射频端口1104相连,主动天线1101和主动天线1102分别独立发射数据流。寄生天线1105和寄生天线1106位于主动天线1101旁边,与主动天线1101的距离均为d1,寄生天线1105连接电抗值为jX1的可控负载1107,寄生天线1106连接电抗值为jX2的可控负载1108;寄生天线1109和寄生天线1110位于主动天线1102旁边,与主动天线1102的距离均为d1,寄生天线1109连接电抗值为jX3的可控负载1111,寄生天线1110连接电抗值为jX4的可控负载1112。可控负载1107、可控负载1108、可控负载1111、可控负载1112分别与控制电路1113连接。主动天线1101发送数据s1,主动天线1102发送数据s2。该天线的发射方向图G(θ)可以建模为:
G(θ)=aT(θ)w[s1 0 0 s2 0 0]T
=aT(θ)[w(1) w(4)][s1 s2]T
=aT(θ)[g1 g2][s1 s2]T
其中
w=(Z+X)-1,w(1)为w的第一列,w(4)为w的第四列;
g1=w(1)为数据s1的可调向量,g2=w(4)为数据s2的可调向量;
zxy表示第x根天线与第y根天线之间的阻抗,主动天线1101为第1根天线,寄生天线1105为第2根天线,寄生天线1106为第3根天线,主动天线1102为第4根天线,寄生天线1109为第5根天线,寄生天线1110为第6根天线。上式中对角线为天线的自阻抗,非对角线为天线之间的互阻抗。
假设不考虑接收端设备天线之间的互耦,信道传输矩阵可以建模为:
其中H为非互耦信道,假设系统有K条路径存在,第i条路径的离开角为θT,i,入射角为θR,i,路径增益为bi,那么H可以建模为:
通过(1)式可知,分别调整数据s1的向量g1和数据s2的向量g2能够改变信道的相关性,从而增强MIMO系统的容量性能。使∫g1(θ)g2(θ)dθ=0可以使发送数据s1的数据s2的发射模式相互正交,使∫g1(θ)g2(θ)dθ≤e,e为预设的一个较小的阈值,则认为数据s1的数据s2的发射模式相互准正交。
需要说明的是,图11仅示出发射端设备的天线系统结构示意图,接收端设备的天线系统结构与发射端设备类似,其区别仅在于数据的收发方向不同,此处不再赘述。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实施例九的信令流程图,本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基于图11所示的天线系统,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
步骤S1201,发射端设备选择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具体地,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图11所示天线系统可以发送s1和s2两个数据流的数据,通过调整向量g1和向量g2可以得到发送数据s1和数据s2的多组相互正交的发射模式。假定发射端设备天线有N组发射模式,分别为其中对应主动天线1101(数据s1)对应的发射模式,对应主动天线1102(数据s2)对应的发射模式。
本步骤中,第一数据集合包括数据s1和数据s2,在第n次发送数据时,发射端设备选择发射模式为发送数据s1和数据s2,k=1,2,...,N,n=1,2,...。也就是说发射端设备可以选择发射端设备天线提供的N组发射模式中的任一种发射模式发送数据s1和数据s2
步骤S1202,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
具体地,发射端设备使用选定的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在接收端设备接收到的第n组数据可以表示为:
其中:rn为接收端设备第n次接收到的信号;代表第n次发送数据时从第j个发射天线到第i根接收天线的信道,i,j=0,1;s1和s2为发射端设备发射的两个数据流;Wn为接收端设备的噪声。
步骤S1203,接收端设备接收数据失败。
步骤S1204,接收端设备通知发射端设备重传数据。
具体地,接收端设备接收到发射端设备使用发射模式集合gn(θ)发送的数据后,当接收端设备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或其他校验手段发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数据s1和数据s2存在错误或者误码率过高等问题时,接收端设备向发射端设备发送数据重传请求,请求发射端设备重传数据s1和数据s2。或者当发射端设备发送数据s1和数据s2后,在预设时间内未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消息后,发射端设备主动重传数据s1和数据s2
步骤S1205,发射端设备选择第二发射模式集合。
具体地,发射端设备在第n+1次发送数据时重新传输第n次发送的数据,但发射端设备选择跟gn(θ)不同的发射模式为发射数据s1和数据s2,l=1,2,...,Ngn+1(θ)的选择有如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情况是:实际上就是交换数据s1和数据s2发射天线的位置。跟传统的天线旋转方式不同的是,天线位置的交换不需要更改基带信号处理的流程。这种情况下不需要选择新的发射模式,而是在第n+1次发送数据时,使用第n次发送数据时发送数据s1的发射模式发送数据s2,而使用第n次发送数据时发送数据s2的发射模式发送数据s1
第二种情况是:其中⊥表示正交。同样天线模式的选择不需要更改现有的基带信号处理过程。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发射端设备天线提供的N组发射模式中选择另一种发射模式集合,新的发射模式集合中其中中的任意一个正交,和另一个正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示出中的任意一个正交,和另一个正交的情况,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不以此为限,中的任意一个准正交,和另一个准正交同样可以实现本实施例的数据重传方法。
步骤S1206,发射端设备重传数据。
具体地,发射端设备使用步骤S1205中选定的发射模式集合重传数据s1和数据s2
步骤S1207,接收端设备合并数据。
具体地,接收机接收到的第n+1组数据可以表示为:
其中:rn+1为接收端设备第n+1次接收到的信号;代表第n+1次发送数据时从第j个发射天线到第i根接收天线的信道,i,j=0,1;s1和s2为发射端设备发射的两个数据流;Wn+1为接收端设备的噪声。
接收端设备可以采用符号合并的方法来合并两次接收到的数据,两次接收的信号可以合并表示为:
对上式采用传统的最小均分误差(L-MMSE)/迫零(Zero forcing)等解调算法可以获得合并两次发送数据的解调结果。
图13为图11所示天线系统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的效果示意图,如图13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信噪比,单位为dB,纵坐标表示误码率。曲线data1表示未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而是在重传数据时使用与正常发送数据时相同的发射模式。曲线data2至曲线data10表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在重传数据时使用与正常发送数据正交的发射模式。从图13中可以看出,在信噪比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接收到的数据的误码率更低。
本实施例将ESPAR天线与两入两出MIMO系统相结合,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将EBG天线与MIMO系统结合同样可以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重传方法。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为发射端设备,如图14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
发射模块141,用于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模块142,用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用于实现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14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则:
发射模块141,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重传模块142,具体用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进一步地,图14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则:
发射模块141,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重传模块14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进一步地,图14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三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重传模块14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模块141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142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重传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地,图14所示实施例中,重传模块142,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在图14的基础上,还包括:
生成模块143,用于生成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进一步地,图15所示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中,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为接收端设备,如图16所示,该通信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161,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接收模块162,用于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处理模块163,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用于实现图5所示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图16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则:
接收模块161,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重传接收模块16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处理模块163,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
进一步地,图16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则:
接收模块161,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重传接收模块16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处理模块163,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地,图16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接收模式与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则:
重传接收模块16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处理模块163,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接收模块161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162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地,图16所示实施例中,重传接收模块162,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设备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在图16的基础上,还包括:
生成模块164,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进一步地,图17所示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中,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第四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所述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或者所述发射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设备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
所述发射端设备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发射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5.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接收模式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接收模式与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将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和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和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或者所述接收端设备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
所述接收端设备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之前,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生成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9.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模块,用于使用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向接收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模块,用于使用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中的发射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一发射模式和第三发射模式,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包括第二发射模式和第四发射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发射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二数据,以使所述接收端设备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一发射模式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发射模块使用所述第三发射模式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模块使用所述第四发射模式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发射模式与所述第二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发射模式与所述第四发射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具体用于接收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接收到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接收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发射模式集合向所述接收端设备重传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发射模式;
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第一发射模式集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13.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使用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数据集合;
重传接收模块,用于使用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中的接收模式一一对应正交或准正交;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一接收模式和第三接收模式,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包括第二接收模式和第四接收模式,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并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二数据,所述第一接收模式与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三接收模式与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一数据、将所述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三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和所述重传接收模块使用所述第四接收模式接收的所述第二数据进行合并并解调出所述第二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接收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集合后,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重传请求,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或者在预设时间范围内未向所述发射端设备发送第一数据集合反馈消息后,使用所述第二接收模式集合接收所述发射端设备重传的所述第一数据集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至少两个相互正交或准正交的接收模式;
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所述第一接收模式集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式可调的天线包括电子可调寄生阵列天线ESPAR或电磁带隙EBG天线。
CN201310539249.5A 2013-11-04 2013-11-04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Active CN1046180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9249.5A CN104618076B (zh) 2013-11-04 2013-11-04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PCT/CN2014/075545 WO2015062216A1 (zh) 2013-11-04 2014-04-17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EP14857075.7A EP3065330A4 (en) 2013-11-04 2014-04-17 DATA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9249.5A CN104618076B (zh) 2013-11-04 2013-11-04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8076A CN104618076A (zh) 2015-05-13
CN104618076B true CN104618076B (zh) 2018-05-18

Family

ID=53003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9249.5A Active CN104618076B (zh) 2013-11-04 2013-11-04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65330A4 (zh)
CN (1) CN104618076B (zh)
WO (1) WO20150622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71279B (en) 2018-02-21 2022-03-09 Pet Tech Limited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associated method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3163A (zh) * 2002-05-29 2005-08-31 诺基亚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2098139A (zh) * 2009-12-15 2011-06-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非正交协作通信网络中的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8510A (en) * 1984-03-06 1992-12-01 Comsource Systems Spread spectrum-time diversity communications systems and transceivers for multidrop area networks
US20070091786A1 (en) * 2005-10-21 2007-04-26 Shupeng Li Transmitting data from a mobile station on an uplink in a spread spectrum cellular system
TW200835217A (en) * 2006-08-30 2008-08-16 Qual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KCH with repetition in orthogonal systems
EA201270029A1 (ru) * 2009-06-17 2012-07-3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мобильной станци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система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и управляющая программа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63163A (zh) * 2002-05-29 2005-08-31 诺基亚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2098139A (zh) * 2009-12-15 2011-06-15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非正交协作通信网络中的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Space–Time Precoder With Hybrid ARQ Transmission;Kan Zheng等;《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20090531;第58卷(第4期);第1816-182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8076A (zh) 2015-05-13
EP3065330A1 (en) 2016-09-07
EP3065330A4 (en) 2016-12-14
WO2015062216A1 (zh) 2015-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hen et al. Multi-antenna relay aided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KR100704676B1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 안테나의 전력 할당을 제어하는다이버서티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전송기
CN101517919B (zh) 实现发射及接收分集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103703695B (zh) 增强性能的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无线电链路
CN102369675A (zh) 用于支持多个反向链路数据流的系统和方法
CN10512269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050042988A1 (en) Combined open and closed loop transmission diversity system
CN110521132A (zh) 多波束csi报告
CN110463072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5637773A (zh) 发射天线选择
CN103222201A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码本子集限制位图的方法和设备
CN108352877A (zh) 共享参考信号的动态预编码
WO2011137829A1 (zh) 干扰对齐方法和设备及多信道通信系统
CN106470064A (zh) 发送分集方法及设备
CN104170274B (zh) 处理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879341B (zh) 利用多路输出移动通信系统的信号处理装置和方法
JP612295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下りリンク信号送信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WO2013107377A1 (zh) 码本反馈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de Almeida et al. Space-time multiplexing codes: A tensor modeling approach
US20090022049A1 (en) Novel security enhancement structure for mimo wireless network
CN104618076B (zh) 数据重传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3905161A (zh) 一种预编码矩阵的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530889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发射装置
CN107094124A (zh) 一种下行多用户多天线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982437A (zh) 一种实现毫米波通讯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