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2484A -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02484A
CN104602484A CN201310534436.4A CN201310534436A CN104602484A CN 104602484 A CN104602484 A CN 104602484A CN 201310534436 A CN201310534436 A CN 201310534436A CN 104602484 A CN104602484 A CN 104602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ortion
covers
thermoelectric
portable
heat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443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02484B (zh
Inventor
王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53443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02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02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02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02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第一、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第一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三端部相接触,第一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的第四端部相接触;第一热电制冷材料的第五端部与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的第七端部相接触,第一热电制冷材料的第六端部与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的第八端部相接触,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的第三、第四端与电源相连接;第一、第三、第五和第七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发热器件相接触,第二、第四、第六、第八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壳体相接触。本发明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便携式设备的散热问题。

Description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便携式设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智能手机为例,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芯片的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也伴随着芯片的发热功耗持续增长。芯片开发人员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芯片散热。采用稳定、可靠的散热技术为CPU等发热元器件的正常工作保驾护航,已经成为手机芯片设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考虑到便携式设备体型小巧的特点,安装PC系统中的主动式散热系统(风扇+散热片)比较不现实。因此,常规的便携式设备散热途径是采用被动式散热,即自然冷却。通过敷设高导热系数的石墨膜,把热量从发热元器件传递到设备的其他部位,并最终通过外壳释放热量,达到芯片散热的目的。但是,伴随着便携式设备发热功耗的不断提升,采用以石墨膜为主的自然冷却方法,也遇到了瓶颈。因此,为便携式设备探寻更为安全、高效的散热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技术方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高效地为便携式设备散热。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
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热电产生材料;
具有第三端部、第四端部、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热电产生材料;
具有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第一热电制冷材料;
具有第七端部、第八端部、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热电制冷材料;
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三端部相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相接触;
所述第五端部与第七端部相接触,所述第六端部与第八端部相接触,所述第三端和第四端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源相连接;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二热电产生材料为不同的材料,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为不同的材料;
所述第一端部、第三端部、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便携式设备内的发热器件相接触;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相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二端部和第六端部为同一端部,所述第四端部和第八端部为同一端部。
可选的,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可选的,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第三端部、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均为薄片结构。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或者,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三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或者,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或者所述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或者,
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或者,
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或者,
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一制冷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二制冷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负载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为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充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至少一发热器件;还包括如前所述的散热装置。
可选的,所述便携式设备为移动终端。
可选的,所述发热器件为CPU芯片或存储器芯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构成的热电制冷器(TEG,Thermoelectric Generator)冷却便携式设备内的发热器件;并且,因发热器件与便携式设备的壳体间存在温差,利用这一温差,结合第一热电发生材料和第二热电发生材料构成的热电发生器(TEC,Thermoelectric Cooler),将发热器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来供电或给电池充电,一方面辅助降温,简单、高效地解决了便携式设备的散热问题;另一方面回收能量,提高了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构成热电产生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构成热电制冷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TEG技术和TEC技术而形成一种结构简单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可以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中。所述便携式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例如手机等,也可以为小型电子设备,例如多媒体播放器等。所述便携式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例如PCB板),所述电路板上布局有诸如电源电路、功能电路等电子电路,所述电路包含发热器件,所述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组热电发生器和热电制冷器,每组热电发生器和热电制冷器可以对应于一个发热器件,为所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用于构成TEG的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和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用于构成TEC的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部分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设于电路板P1上。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具有第一端部XA和第二端部XB;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材料为X的第一端部XA和材料为X的第二端部XB通过材料为X的导线连接。
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具有第三端部YA、第四端部YB、第一端a和第二端b;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分成两段:材料为Y的第三端部YA和材料为Y的第一端a通过材料为Y的导线连接;材料为Y的第四端部YB和材料为Y的第二端b通过材料为Y的导线连接。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和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为不同的材料。
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具有第五端部xC和第六端部xD;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材料为x的第五端部xC和材料为x的第六端部xD通过材料为x的导线连接。
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具有第七端部yC、第八端部yD、第三端c和第四端d;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可以是半导体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金属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分成两段:材料为y的第七端部yC和材料为y的第三端c通过材料为y的导线连接;材料为y的第八端部yD和材料为y的第四端d通过材料为y的导线连接。
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为不同的材料。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可以为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可以为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
可以为便携式设备的每一发热器件对应配置一组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第一热电产生材料、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但考虑到成本的问题,本实施例仅为便携式设备中几个主要的发热器件分别配置散热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为CPU芯片C1和存储器芯片C2分别配置散热结构。
以CPU芯片C1的散热结构为例: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的第一端部XA与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的第三端部YA相接触,所述第一端部XA和第三端部YA中至少一端部与所述CPU芯片C1相接触;所述接触可以是点接触,也可以是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部XA和第三端部YA做成薄片结构,所述第一端部XA覆盖所述CPU芯片C1的表面(覆盖的区域可以称为第一区域),所述第三端部YA覆盖所述第一端部XA,相比之下,面接触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表面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或者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三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的第二端部XB与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的第四端部YB相接触,所述第二端部XB和第四端部YB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XB和第四端部YB做成薄片结构,所述第二端部XB和第四端部YB相接,并贴附在壳体的内表面,以手机为例,可以贴附在手机背面壳体内侧的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部和第四端部也可以叠成如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三端部组成的层叠式结构;另外,所述第二端部和第四端部也可以作为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的第五端部xC与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的第七端部yC相接触,所述第五端部xC和第七端部yC中至少一端部与所述CPU芯片C1相接触;所述接触可以是点接触,也可以是面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端部xC和第七端部yC做成薄片结构,所述第五端部xC覆盖所述CPU芯片C1的表面(覆盖的区域可以称为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不同于第一区域),所述第七端部yC覆盖所述第五端部xC,相比之下,面接触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表面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或者也可以是所述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的第六端部xD与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的第八端部yD相接触,所述第六端部xD和第八端部yD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相接触。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端部xD和第八端部yD做成薄片结构,所述第六端部xD和第八端部yD相接,并贴附在壳体的内表面,以手机为例,可以贴附在手机背面壳体内侧的表面。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也可以叠成如所述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组成的层叠式结构;另外,所述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也可以作为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制冷材料y的第三端c和第四端d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源Vin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c接电源Vin的正极,所述第四端d接电源Vin的负极。所述电源Vin可以是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池,也可以是电池经过电源电路处理后输出的供电电源。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用于构成TEG,TEG技术的原理是赛贝克(Seebeck)效应。请结合参考图2,以端点A表示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的第一端部XA和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的第三端部YA相接触,以端点B表示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X的第二端部XB和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的第四端部YB相接触。
在实际应用中,当发热器件工作产生热量,A端(也称为热端)被加热,B端(也称为冷端)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因此,在第一端a和第二端b之间会产生一个电压差V0,这个电压差V0也被称为塞贝克电动势,可以表示为:V0=axy×(Th–Tc),其中,V0是输出电压,单位是伏特(V);axy代表两种材料的塞贝克系数之差,单位是伏特/开尔文(V/K);Th和Tc分别表示热端的温度和冷端的温度,单位是开尔文(K)。
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端a和第二端b与负载相连接,利用产生的电压差V0为所述负载供电,以第一端a的电压高于第二端b的电压为例,可以将第一端a与电路板上的功能电路的电源端VDD电性连接,将第二端b与所述功能电路的接地端GND电性连接,这样所述功能电路可以不需要电池供电,节省了电池电量的消耗。或者,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a和第二端b为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充电,例如可以将所述第一端a和第二端b应用于电池的充电电路。
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用于构成TEC,TEC技术的原理是珀尔帖(Peltier)效应,是赛贝克效应的反效应。请结合参考图3,以端点C表示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的第五端部xC和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y的第七端部yC相接触,以端点D表示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的第六端部xD和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的第八端部yD相接触。
当设备工作时,在第三端c和第四端d输入一个电压Vin,回路中会产生一个相应的电流I,端点C处的热量即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会被吸收,从而产生一个微弱的制冷现象,而在另一个端点D处,随着热量流入,温度会升高。鉴于这个效应是可逆的,所以如果将电流反向,热流的方向也随之反向。可以根据第一热电制冷材料x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y具体为什么材料,结合对热流方向的实际要求,确定第三端c、第四端d与电源正极、负极的连接。珀尔帖效应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成:Qc或者Qh=pxy×I,其中,pxy代表两种材料x和y的珀尔帖系数之差,单位是伏特(V);I是电流,单位是安培(A);Qc和Qh分别代表制冷的速率和加热的速率,单位是瓦特(W)。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采用热电制冷技术冷却便携式设备内的发热器件;并且,因发热器件与便携式设备的壳体间存在温差,利用这一温差,结合热电发生技术,将发热器件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来供电或给电池充电,一方面辅助降温,简单和高效地解决了便携式设备的散热问题;另一方面回收能量,提高了便携式设备的电池的续航能力。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中,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一热电制冷材料是相同的材料,因此,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二端部XB和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的第六端部xD可以共用,即所述第二端部和第六端部为同一端部;第二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是相同的材料,因此,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的第四端部YB和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的第八端部yD可以共用,即所述第四端部和第八端部为同一端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请参考实施例一中相应的说明。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结合热电制冷技术和热电发生技术,一方面对发热器件进行简单和有效地降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并且,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采用端部共用,使散热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也简化了电路板的布线,节省了电路板的布线面积。
实施例三
图2所示的发热器件上的两个层叠式结构还可以进一步简化成一个层叠式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仅以发热器件C1上的材料叠层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的第五端部xC覆盖所述发热器件C1,所述第二热电制冷材料的第七端部yC覆盖所述第五端部xC;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一端部XA覆盖所述第七端部yC,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的第三端部YA覆盖所述第一端部XA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层叠式结构还可以列举如下:
例如,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
或者,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
或者,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
本实施例的其他内容请参考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相应的说明。另外,可以理解,与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部、第三端部、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叠成的层叠式结构类似,实施例一中的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也可以叠成层叠式结构。
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结合热电制冷技术和热电发生技术,一方面对发热器件进行简单和有效地降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电池的续航能力。
并且,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采用一个层叠式结构和端部共用,使散热装置的结构更为简单,也简化了电路板的布线,节省了电路板的布线面积。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第一热电产生材料;
具有第三端部、第四端部、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二热电产生材料;
具有第五端部和第六端部的第一热电制冷材料;
具有第七端部、第八端部、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热电制冷材料;
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三端部相接触,所述第二端部与第四端部相接触;
所述第五端部与第七端部相接触,所述第六端部与第八端部相接触,所述第三端和第四端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源相连接;
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和第二热电产生材料为不同的材料,所述第一热电制冷材料和第二热电制冷材料为不同的材料;
所述第一端部、第三端部、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便携式设备内的发热器件相接触;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与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壳体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和第六端部为同一端部,所述第四端部和第八端部为同一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为所述壳体的一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部、第四端部、第六端部和第八端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第三端部、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均为薄片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或者,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或者,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三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或者,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或者所述第五端部和第七端部均覆盖所述发热器件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或者,
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或者,
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一端部;或者,
所述第七端部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五端部覆盖所述第七端部,所述第三端部覆盖所述第五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覆盖所述第三端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电产生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二热电产生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一制冷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所述第二制冷材料为半导体材料或金属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与负载相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用于为所述便携式设备的电池充电。
12.一种便携式设备,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至少一发热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设备为移动终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为CPU芯片或存储器芯片。
CN201310534436.4A 2013-10-31 2013-10-31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Active CN104602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4436.4A CN104602484B (zh) 2013-10-31 2013-10-31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34436.4A CN104602484B (zh) 2013-10-31 2013-10-31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2484A true CN104602484A (zh) 2015-05-06
CN104602484B CN104602484B (zh) 2017-04-26

Family

ID=53127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4436.4A Active CN104602484B (zh) 2013-10-31 2013-10-31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0248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8181A (zh) * 2016-11-25 2017-04-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982542A (zh) * 2017-05-23 2017-07-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方法、装置
US11961988B1 (en) * 2023-05-26 2024-04-16 William N. Carr Hybrid battery system comprising a continuous power source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1087A (en) * 1997-04-22 1999-07-1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a thermoelectric module
US6246100B1 (en) * 1999-02-03 2001-06-12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 Thermal coupler utilizing peltier and seebeck effects
JP3219055B2 (ja) * 1998-06-26 2001-10-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CN1509516A (zh) * 2000-08-22 2004-06-30 Ħ��������˾ 具有增强的电池寿命和冷却的便携电子器件
CN1515066A (zh) * 2001-06-07 2004-07-21 ������������ʽ���� 热电效应装置、能量直接转换系统、能量转换系统
US20080136364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Russell Calvarese Battery charging using thermoelectric devices
US20080239672A1 (en) * 2004-01-23 2008-10-02 Nanocoolers, Inc. Cooling of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U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s
CN101335324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格哈德·斯番 热电元件、热电发生器和热电冷却器
JP2012196081A (ja) * 2011-03-17 2012-10-11 Fujifilm Corp 熱電発電装置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02790167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热电转换模块
CN103137577A (zh) * 2011-12-01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电冷却封装件及其热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1087A (en) * 1997-04-22 1999-07-13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a thermoelectric module
JP3219055B2 (ja) * 1998-06-26 2001-10-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電子装置
US6246100B1 (en) * 1999-02-03 2001-06-12 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 Thermal coupler utilizing peltier and seebeck effects
CN1509516A (zh) * 2000-08-22 2004-06-30 Ħ��������˾ 具有增强的电池寿命和冷却的便携电子器件
CN1515066A (zh) * 2001-06-07 2004-07-21 ������������ʽ���� 热电效应装置、能量直接转换系统、能量转换系统
US20080239672A1 (en) * 2004-01-23 2008-10-02 Nanocoolers, Inc. Cooling of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Us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Fluids
US20080136364A1 (en) * 2006-12-08 2008-06-12 Russell Calvarese Battery charging using thermoelectric devices
CN101335324A (zh) * 2007-06-29 2008-12-31 格哈德·斯番 热电元件、热电发生器和热电冷却器
JP2012196081A (ja) * 2011-03-17 2012-10-11 Fujifilm Corp 熱電発電装置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02790167A (zh) * 2011-05-17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热电转换模块
CN103137577A (zh) * 2011-12-01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电冷却封装件及其热管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98181A (zh) * 2016-11-25 2017-04-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598181B (zh) * 2016-11-25 2020-06-2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982542A (zh) * 2017-05-23 2017-07-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方法、装置
US11961988B1 (en) * 2023-05-26 2024-04-16 William N. Carr Hybrid battery system comprising a continuous power sour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02484B (zh)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96868B2 (ja) 電子回路構造、該構造を備える電子機器、熱起電力発生方法、補助電力発生方法、及び半導体ベアチップ
US7939743B2 (en) Computer with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JP5564455B2 (ja) 熱電発電装置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CN104221144B (zh) 热耗散特征、包含热耗散特征的电子设备以及制造热耗散特征的方法
US2008022975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using recycled power
JP2001282396A (ja) 発電機構、コンピュータ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20096871A1 (en) Dynamic switching thermoelectric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267545B2 (en) In-plane active cooling device for mobile electronics
CN106598181B (zh) 一种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19185036A1 (zh) Vr一体机及其运行方法
CN104602484B (zh) 便携式设备及其散热装置
US20110303258A1 (en) System for reclamation of waste thermal energy
US20240333018A1 (en) Energy recover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7464795B (zh) 热电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874082A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内部废热回收装置
Choday et al. On-chip energy harvesting using thin-film thermoelectric materials
US20090007954A1 (en) Temperature differential panel
CN100388161C (zh) 具有热电转换的计算机
JP3142173U (ja) 熱電気変換機能を有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ー
US20140293849A1 (en) Powering a network device with converted electrical power
CN217064420U (zh) 一种散热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7825805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JP2007072846A (ja) 熱電気変換機能を有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ー
CN102263529A (zh) 热电转换模块
US7952880B2 (en) Graphics card and heat dissipation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417

Address after: 300456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free trade pilot area (Dongjiang Bonded Port Area), Asia Road 6865 financial and Trade Center North District 1 Building 1 door 1802 room -7

Patentee after: Xinji Lease (Tianjin) Co.,Ltd.

Address before: Zuchongzhi road in Pudong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Shanghai 201203 Lane 2288 Pudong New Area Spreadtrum Center Building 1

Patentee befor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06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Ltd.

Assignor: Xinji Lease (Tianjin)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8990000196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Portable apparatus and cooling device thereof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80801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5

Address after: 201203 Shanghai city Zuchongzhi road Pudong New Area Zhangjiang hi tech park, Spreadtrum Center Building 1, Lane 2288

Patentee after: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456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free trade pilot area (Dongjiang Bonded Port Area), Asia Road 6865 financial and Trade Center North District 1 Building 1 door 1802 room -7

Patentee before: Xinji Lease (Tianji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