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94865A -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94865A
CN104594865A CN201410685297.XA CN201410685297A CN104594865A CN 104594865 A CN104594865 A CN 104594865A CN 201410685297 A CN201410685297 A CN 201410685297A CN 104594865 A CN104594865 A CN 1045948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idation reaction
oxygen
well
gas
reaction inhib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852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94865B (zh
Inventor
吴永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8529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948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94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4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94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94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4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using heat, e.g. steam injection
    • E21B43/243Combustion in situ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部署注气井、生产井以及监测井,注气井和生产井的平面距离为100-300米;点燃生产井井底的油层;向油层中连续注入含氧气体;实时监测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生产井连续采油。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可有效的控制因注入井到燃烧前缘氧化反应升温耗氧、燃烧前缘氧气浓度过低导致的燃烧熄灭,注入井附近氧化反应热积累过高而自发燃烧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可控的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特稠油及超稠油油藏的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火驱技术按注入空气方向和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可分为正向燃烧和反向燃烧,前者注入空气与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相同,故称为正向燃烧;后者空气流动方向和燃烧前缘的移动方向相反,故称为逆向燃烧或反向燃烧;正向燃烧按注入空气中掺水与否又分为干式正向燃烧和湿式正向燃烧。
干式正向燃烧前缘移动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同。燃烧从注气井开始,燃烧前缘由注入井向生产井方向移动,从注入井开始至生产井,可划分为已燃区、燃烧带、结焦带、蒸发(裂解、蒸馏)区、轻质油带、富油带和未受影响区等几个区带。
湿式正向燃烧就是在正向燃烧的基础上,在注气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水,以扩大驱油效率和降低空气油比。
干式正向燃烧与湿式正向燃烧均为高温裂解与加热的原油通过冷油区进入生产井,因此需要的油层阻力不能太大,否则燃烧前缘的驱动力将不足以将热油驱入生产井。
上述两种方法仅适用于原油粘度较低的稀油油藏和原油粘度中等的普通稠油油藏的开采。若在特稠油及超稠油油藏采用正向燃烧的方式开采,由于该类油藏原油粘度过大,燃烧前缘与生产井之间的油层流动阻力过大,造成燃烧带产生的高温难以推动热油从燃烧前缘进入生产井,从而导致大量的热油在燃烧前缘被烧掉,造成巨大的储量损失。
反向燃烧前缘移动方向与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燃烧从生产井开始,燃烧前缘由生产井向注入井方向移动,被驱替的原油必须经过正在燃烧的燃烧带和灼热的已燃区。反向燃烧是利用分馏和蒸汽传递热量的作用来开采完全不能流动的原油,主要用于正向燃烧不能有效开发的油藏,如特、超稠油油藏的开采。
同时,反向燃烧过程中,注入氧气从注入井向燃烧前缘移动,移动过程中,氧气对原油产生缓慢的氧化反应并生热,随着生热的不断积累,油层温度不断升高,氧化反应速度也不断加快,耗氧速度随之不断加快,从而导致到达燃烧前缘的氧气浓度越来越低,当达到极限氧气浓度以下时,燃烧将会熄灭。此外,由于注入井近井地带氧气浓度最高,氧化反应速度最快,生热速度也最快,因此近井地带升温速度迅速,当达到油层着火点时,注入井近井地带的原油将会自发燃烧,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燃烧带,且会存在燃烧从反向燃烧变为正向燃烧的风险。
综上所述,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实现特稠油油藏和超稠油油藏的反向燃烧的有效控制成为了一种需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控的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特稠油及超稠油油藏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的控制因注入井到燃烧前缘氧化反应升温耗氧、燃烧前缘氧气浓度过低导致燃烧熄灭,注入井附近氧化反应热积累过高而自发燃烧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部署注气井、生产井以及监测井组成注采井网,其中,所述注气井与生产井在相同的油层内射孔且生产井和注气井的平面距离为100-300米;所述监测井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之间;
步骤二:点燃生产井井底的油层;
步骤三:通过注气井向油层中连续注入含氧气体,以维持燃烧的持续进行;
步骤四:实时监测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30-100℃时,向注气井中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含氧气体;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超过100℃时,向注气井中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富氧气体;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小于30℃时,停止向注气井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含氧气体;
其中,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中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1000PPM;
步骤五:生产井连续采油。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署至少一口注气井、至少一口生产井以及至少一口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间的监测井组成注采井网。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监测井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连线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优选地,点燃生产井井底附近的油层。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采用的点燃生产井的方式包括天然气点火、电点火、蒸汽预热点火、蒸汽催化点火或自燃点火;具体的点火方式按照本领域常规方式进行操作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采用的含氧气体包括空气、氧气和氧气质量浓度大于15%的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采用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包括酚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或硫化物;更优选地,采用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包括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对氨基苯酚、乙醇胺、甲基胺、糖胺或硫脲。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采用的高比热流体包括水或氨水;更优选地,采用的氨水中氨的质量含量为10%-50%。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采用的富氧气体选自氧气质量浓度大于50%的气体及其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当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含氧气体时,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与含氧气体的质量比为1:1-1:10;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1-5吨/天;含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1-5吨/天。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当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富氧气体时,每个氧化反应抑制剂与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段塞为10-50吨,每个含氧气体段塞为100-1000吨;
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5-50吨/天,富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10-50吨/天。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当停止向注气井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含氧气体时,含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20-50吨/天。
本发明提供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中,优选地,所述监测的方式为利用监测井结合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进行监测。其中,监测井的监测方法与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方法采用本行业内通用的方式进行即可。
本发明的提供的方法适用于采用反向火烧油层开发的各类特稠油及超稠油油藏。本发明的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与现有的常规火烧油层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方法采用向注气井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来有效抑制反向燃烧过程中,注入氧气从注气井到燃烧前缘之间与油层原油之间的氧化反应与生热,使油层温度始终处于低温水平,限制氧化反应速度与耗氧速度,从而确保到达燃烧前缘的含氧气体中的氧气浓度,确保燃烧的持续进行;
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均为水溶性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如乙醇胺具有较高的比热容,可大量吸热并分散热量,抑制油层升温;甲基胺为气态、挥发性强的氧化反应抑制剂,以蒸汽形态进入油层,可在更大的油层范围内抑制氧化反应;
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均在高温下可迅速分解,对燃烧前缘的正常燃烧无抑制作用,在氧化反应抑制剂从注气井附近低温区向燃烧前缘的高温区移动过程中,在高温条件下发生迅速分解,因此不会影响到燃烧前缘氧气与原油的高温氧化反应,即高温燃烧;
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的高比热流体为水或氨水,在含氧气体连续注入过程中,水或氨水能高度分散在含氧气体中,大量吸收油层热量,快速降低油层温度,从而降低氧化反应速度;
本发明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升温区间,采取不同的注入策略,当升温为30-100℃时,向注气井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含氧气体,此时升温不严重,氧化反应速度适中,注入较小量的氧化反应抑制剂与高比热流体即能有效控制油层升温;当升温超过100℃时,表明油层氧化反应已经非常严重,此时向注气井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富氧气体,一个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段赛进入油层后,可快速的抑制油层氧化反应,此后注入富氧气体段塞,有利于氧气快速到达燃烧前缘,维持继续燃烧;当该区域油层升温小于30℃时,表明升温量很小,可忽略不计,此时停注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改为连续注入含氧气体,可大大减少成本;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特、超稠油油藏在反向火烧油层过程中,存在的注气井到燃烧前缘氧化反应升温耗氧、燃烧前缘氧气浓度过低导致燃烧熄灭、注气井附近氧化反应热积累过高而自发燃烧等一系列问题,确保特、超稠油油藏反向火烧油层取得成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有益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以下详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在地面50℃的条件下,该稠油油藏的脱气原油粘度为40000厘泊,为特稠油油藏,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部署一口注气井、4口生产井及4口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间的监测井组成五点面积注采井网;
其中,注气井与生产井在相同的油层内射孔,且生产井和注气井的平面距离为130米,监测井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连线的中间位置;
步骤二:利用天然气点火方式点燃生产井井底附近的油层;
步骤三:通过注气井以20吨/天的注入速度向油层中连续注入空气,以维持燃烧的持续进行;
步骤四:利用监测井与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结合方法,实时监测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升高了30℃时,向注气井中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PPM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对苯二酚)和高比热流体(水)的组合物及空气;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与空气的质量比为1:1;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1吨/天,空气的注入速度为1吨/天;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了100℃时,向注气井中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PPM的氧化反应抑制剂(对苯二酚)和高比热流体(水)的组合物段塞及富氧气体段塞;
每个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段塞为10吨,每个富氧气体的段塞为100吨;
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5吨/天,富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10吨/天;
富氧气体为氧气质量浓度为60%的空气;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幅度降低到20℃时,停注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空气,空气的注入速度为20吨/天;
步骤五:生产井连续采油。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步骤与操作参数,成功实施了上述特稠油油藏的反向火烧油层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有效避免了注气井到燃烧前缘氧化反应升温耗氧、燃烧前缘氧气浓度过低导致燃烧熄灭、注气井附近氧化反应热积累过高而自发燃烧等一系列问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控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在地面50℃条件下,该稠油油藏的脱气原油粘度为200000厘泊,为超稠油油藏,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部署一口注气井、4口生产井及4口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之间的监测井组成五点面积注采井网;
其中,注入井与生产井在相同的油层内射孔,且生产井和注气井的平面距离为100米,监测井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连线的中间位置;
步骤二:利用电点火工艺点燃生产井井底附近油层;
步骤三:通过注气井以50吨/天的注入速度向油层中连续注入氧气浓度为30%的富氧空气,以维持燃烧的持续进行;
步骤四:利用监测井与数值模拟历史拟合结合方法,实时监测注入井与燃烧前缘之间油层的温度变化: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升高了90℃时,向注气井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0PPM的氧化反应抑制剂(乙醇胺)和高比热流体(氨水,氨水中氨的质量浓度为10%)的组合物及空气;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与空气的质量比为1:10;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5吨/天,空气的注入速度为5吨/天;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了120℃时,向注气井中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0PPM的氧化反应抑制剂(乙醇胺)和高比热流体(氨水,氨水中氨的质量浓度为10%)的组合物段塞及富氧气体段塞;
每个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段塞为50吨,每个富氧气体段塞为1000吨;
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50吨/天,富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50吨/天;
富氧气体为氧气质量浓度为70%的空气;
当该区域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幅度降低到15℃时,停注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空气,空气的注入速度为50吨/天;
步骤五:生产井连续采油。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步骤与操作参数,成功实施了上述超稠油油藏的反向火烧油层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有效避免了注气井到燃烧前缘氧化反应升温耗氧、燃烧前缘氧气浓度过低导致燃烧熄灭、注气井附近氧化反应热积累过高而自发燃烧等一系列问题。

Claims (10)

1.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部署注气井、生产井及监测井组成注采井网,其中,所述注气井与生产井在相同的油层内射孔且生产井和注气井的平面距离为100-300米;监测井位于注气井与生产井之间;
步骤二:点燃生产井井底的油层;
步骤三:通过注气井向油层中连续注入含氧气体;
步骤四:实时监测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30-100℃时,向注气井中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含氧气体;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超过100℃时,向注气井中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富氧气体;
当注气井与燃烧前缘间油层的温度变化为升温小于30℃时,停止向注气井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含氧气体;
其中,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中氧化反应抑制剂在高比热流体中的浓度为100-1000PPM;
步骤五:生产井连续采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点燃生产井的方式包括天然气点火、电点火、蒸汽预热点火、蒸汽催化点火或自燃点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含氧气体包括空气、氧气和氧气质量浓度大于15%的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包括酚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或硫化物;优选地,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包括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对氨基苯酚、乙醇胺、甲基胺、糖胺或硫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高比热流体包括水或氨水;优选地,所述氨水中氨的质量含量为10%-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富氧气体选自氧气质量浓度大于50%的气体及其组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连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含氧气体时,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与含氧气体的质量比为1:1-1:10;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1-5吨/天;所述含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1-5吨/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交替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及富氧气体时,每个氧化反应抑制剂与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段塞为10-50吨,每个含氧气体段塞为100-1000吨;
所述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的注入速度为5-50吨/天,所述富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10-50吨/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当停止向注气井中注入氧化反应抑制剂和高比热流体的组合物,连续注入含氧气体时,含氧气体的注入速度为20-50吨/天。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监测的方式为利用监测井结合数值模拟历史拟合进行监测。
CN201410685297.XA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Active CN1045948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85297.XA CN104594865B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85297.XA CN104594865B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4865A true CN104594865A (zh) 2015-05-06
CN104594865B CN104594865B (zh) 2017-05-10

Family

ID=53120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85297.XA Active CN104594865B (zh) 2014-11-25 2014-11-25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9486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534A (zh) * 2004-06-07 2007-07-04 阿克恩科技有限公司 油田改进的就地燃烧工艺
CN101427005A (zh) * 2006-02-27 2009-05-06 亚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地下油层中提取液态碳氢化合物的方法
WO2012095473A2 (en) * 2011-01-13 2012-07-19 Statoil Canada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and bitumen using in-situ combustion
CN103161437A (zh) * 2013-03-05 2013-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火驱采油的封窜防砂点火方法
CN103244092A (zh) * 2013-04-12 2013-08-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CN103939068A (zh) * 2014-04-16 2014-07-23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开采稠油或沥青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534A (zh) * 2004-06-07 2007-07-04 阿克恩科技有限公司 油田改进的就地燃烧工艺
CN101427005A (zh) * 2006-02-27 2009-05-06 亚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从地下油层中提取液态碳氢化合物的方法
WO2012095473A2 (en) * 2011-01-13 2012-07-19 Statoil Canada Limited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and bitumen using in-situ combustion
CN103161437A (zh) * 2013-03-05 2013-06-19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火驱采油的封窜防砂点火方法
CN103244092A (zh) * 2013-04-12 2013-08-1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CN103939068A (zh) * 2014-04-16 2014-07-23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开采稠油或沥青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94865B (zh) 2017-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0415B (zh) 深层及超深层稠油油藏双水平井火驱泄油开采方法
CN103161437B (zh) 火驱采油的封窜防砂点火方法
CN102628350B (zh) 一种浅层稠油油藏注丙烷开采方法
CN103244089B (zh) 微波辅助溶剂萃取稠油的开采方法
CN102758603B (zh) 一种超稠油油藏sagd开采后期注空气开采方法
US20200300069A1 (en) Method for injecting non-condensable gas or in-situ combustion to recover remaining oil in a heavy oil reservoir with bottom water
CN102359365B (zh) 一种将高温蒸汽注入油层引发水热放热反应的采油方法
CA2698454A1 (en) Improved in-situ combustion recovery process using single horizontal well to produce oil and combustion gases to surface
US20120264068A1 (en) Use of ventilation air methane exhausted during mining of non-combustible ore in a surface appliance
CN104594863A (zh) 一种强化火烧油层开采油藏的方法
CN202338305U (zh) 一种分层火驱点火注气管柱
CN104196507A (zh) 一种火驱吞吐与火驱联动开采稠油的方法
CN103244092B (zh) 一种强化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CA2822235A1 (en) Gas-type combined thermal carrier generation system
CN103939072A (zh) 液氧强刺激点火空气驱高温裂解混相气体复合驱油技术
CA2824168A1 (en)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heavy oil and bitumen using in-situ combustion
CN106761631A (zh) 一种采油方法及井网
RU2358102C1 (ru) Способ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дутьевых скважин подземного газогенератора
CN104594865A (zh) 一种可控反向火烧油层开采稠油油藏的方法
CN103939068A (zh) 一种开采稠油或沥青的方法
CN101825279A (zh) 油喷嘴管路注水式高压燃烧方法
CN100560935C (zh) 一种火驱采油油层热力点火方法
CN101832553A (zh) 注水式高压燃烧方法
CN103114836A (zh) 一种蒸汽热采稠油的设备及其方法
CN102046919A (zh) 处理含烃地层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uan Wenlong

Inventor after: Zheng Haoran

Inventor after: Jiang Youwei

Inventor after: Wu Yongbin

Inventor after: Xi Changfeng

Inventor after: Zhang Xialin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zhuang

Inventor after: Tang Junshi

Inventor after: Wang Bojun

Inventor after: Li Qiu

Inventor before: Wu Yongbi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