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73235A -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73235A CN104573235A CN201510008170.9A CN201510008170A CN104573235A CN 104573235 A CN104573235 A CN 104573235A CN 201510008170 A CN201510008170 A CN 201510008170A CN 104573235 A CN104573235 A CN 1045732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ling parameters
- parameter
- computer model
- parameter table
- compl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三维CAD软件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软件所处理的模型的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大。一个产品的装配零件数,单个零件的建模特征数都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在企业制造实践当中,某个系列的产品中,每个产品之间的差别很小,例如在外形尺寸上不一样,但是内部构造或者配件都一样;或者内部关键零部件型号不一样,其他部件完全一样等。为了迅速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制造企业也往往需要对产品进行微调。而每次微调都要涉及大量的设计工作,因此单个产品的研发时间也变长,以某大型园林器械制造商为例,一个新产品从研发到批量生产要半年的时间,时间周期太长。因此,需要一种基于已有产品的快速修改技术,能够使得新产品脱胎于原有的产品,仅仅在部分建模参数上不同于原来的产品。在已有的产品修改,目前通用的做法是,拷贝原有的模型文件,直接进行修改。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无参数建模技术,无法直接体现设计意图。如图1所示,如果需要对这个螺丝和螺孔进行修改。需要进行两次修改:1、修改螺丝的半径。2、修改螺孔的半径。但是用户真正的设计意图是修改此处螺丝的尺寸而已,传统的技术不仅仅要修改螺丝的模型,还要修改与之配套的模型。操作繁琐而且容易犯错。现有的参数化建模技术基于零件特征造型,参数定义了零件特征的尺寸,但是,参数之间的关系僵化,仅仅局限于数学关系,而没有考虑参数的逻辑关系。当用户的设计意图对应的是一组参数的时候,传统的参数化建模技术往往束手无策。如图2显示的是某款模架产品,其中,绿色的是导柱,褐色的是导套,两个零件配合在一起还要跟其他的零件上的孔有装配关系。图3是导柱的示意图,该导柱的规格如图4所示,图5是导套的示意图,该导套的规格如图6所示。当用户需要修改一个导柱的规格的时候,其设计意图对应的是一组参数。例如,需要采用Φ16的导柱,对应的设计参数是:导柱-》Φ16;导套-》Φ16;导柱孔-》Φ16;导套孔-》Φ16,进一步,导套Φ16的规格对应的参数是:d-》16;d1-》25;D-》30;H-》6,这个复杂的参数组合,对于传统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是无法统一解决的,只能按照参数逐次修改。这样做既浪费时间也容易出错。
针对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包括: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进一步地,在获取复合参数表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进一步地,获取复合参数表包括: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按照建模参数的类型,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进一步地,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包括:获取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在复合参数表中确定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进一步地,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包括:获取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第一参数项为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获取与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根据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第一创建单元,用于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进一步地,该装置还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处理单元,用于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第二创建单元,用于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存储单元,用于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进一步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建模参数的类型,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第一创建模块,用于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存储模块,用于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进一步地,第三获取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映射关系在复合参数表中确定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进一步地,第一创建单元包括: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第一参数项为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第二创建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通过本发明,采用以下步骤: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升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的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螺丝和螺孔的计算机模型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导柱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导柱的规格的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导套的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导套的规格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复合参数表的结构图;
图9是现有技术中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款模架的计算机模型的复合参数表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导柱的参数表的示意图;以及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的步骤S101至步骤S104:
步骤S101,获取复合参数表。
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在获取复合参数表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将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例如,模架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导套、导柱、导柱组件等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导柱组件参数表,导柱参数表和导套参数表。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将导柱组件参数表,导柱参数表和导套参数表中。通过该方案,将多个建模参数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获取复合参数表包括: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按照建模参数的类型,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模板是一类事物共性的表达。通过模板可以快速创建出差别不大的事物。常用的模板有设计模板,代码模板,文字模板等等。在创造过程中使用模板能够加快事物创建的过程。计算机模型模板是模板概念在计算机模型设计过程中的延伸。理论上讲,每个成型的计算机模型都可以作为计算机模型模板。在计算机模型模板上,做一些局部修改就可以生成与原有计算机模型类似新的计算机模型。一系列的计算机模型模板可以组成计算机模型模板库,利用配置文件和类似于树状文件系统的管理架构,计算机模型模板库的分类组织可以有无限种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于计算机模型模板库的要求。
具体地,参数表示参数化建模常用的数据结构,复合参数表就是可以嵌套的带分组数据的参数表,其中的参数项是普通的参数,参数设置是一组参数的取值。参数设置集合就是一组参数设置。参数设置项的取值意思就是在某一个参数设置集合中取某一组参数设置。如图8的复合参数表中,既有普通的参数项也有参数设置集合。
基于以上的结构,用户就能用复合参数数据库的表达形式,复合参数表来简洁的表达自己的设计需求,如表1所示。
表1
参数项 | 参数值 |
参数项 | 参数值 |
参数设置集合1 | 参数设置3 |
参数设置集合2 | 参数设置4 |
例如,模架计算机模型的结构如图9所示,模架计算机模型中有导柱组件,导柱组件中又包含导柱和导套。模架对应的参数表成为总参数表,导柱组件对应的参数表导柱组件参数表,导柱对应的是导柱参数表,导套对应的是导套参数表。获取模架计算机模型的复合参数表,如图10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导柱的参数表中除了常规的参数项之外,还有“参数设置项”,这个参数设置项引用的是参数设置集合中的一个参数组合,这个参数组合的名字就是“Φ16”。如图11所示。
步骤S102,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
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例如,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为模架计算机模型。
步骤S103,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包括:获取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映射关系在复合参数表中确定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具体地,如上述的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为模架计算机模型,获取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即导柱组件参数表、导柱参数表和导套参数表等之间的映射关系,根据该映射关系获取模架计算机模型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即总参数表求解符合参数表之后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总参数表
步骤S104,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包括:获取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第一参数项为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获取与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根据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可以数据共享,即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可为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也可以为第二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例如,导套可以为导柱之中的参数,也可以为其它建模参数的参数。即实现了数据共享的功能。
按照需求对获取到的多个建模参数进行统一的相应的部分修改,然后根据修改后的多个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对于传统的参数化造型技术是无法统一修改建模参数,只能按照参数逐次修改。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避免了浪费处理时间,达到了提升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的效率的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中,通过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升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的效率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以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进行介绍。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0、第二获取单元20、第三获取单元30和第一创建单元40。
第一获取单元10,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
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中,该第一获取单元10包括: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处理模块,用于按照建模参数的类型,对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第一创建模块,用于创建复合参数表;以及存储模块,用于将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复合参数表中。
第二获取单元20,用于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
第三获取单元30,用于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
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中,该第三获取单元30包括: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映射关系在复合参数表中确定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第一创建单元40,用于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优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中,该第一创建单元40包括: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第一参数项为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第二创建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通过第一获取单元10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其中,多个建模参数为对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复合参数表中;第二获取单元20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第三获取单元30在复合参数表中获取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第一创建单元40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基于现有计算机模型的建模参数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进而达到了提升计算机模型进行改型的效率的效果。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所述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所述多个建模参数为对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所述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
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获取所述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
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获取复合参数表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
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
对所述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
创建所述复合参数表;以及
将所述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
按照所述建模参数的类型,对所述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
创建所述复合参数表;以及
将所述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获取所述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包括:
获取所述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确定所述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
获取所述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包括:
获取所述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项为所述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
获取与所述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所述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所述第二计算机模型。
6.一种计算机模型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复合参数表,其中,所述复合参数表用于存储对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所述多个建模参数为对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进行建模的参数,对所述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后存储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信息;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获取所述建模参数信息相应的多个建模参数;以及
第一创建单元,用于获取到的建模参数创建第二计算机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
第二创建单元,用于创建所述复合参数表;以及
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建模参数的类型;
处理模块,用于按照所述建模参数的类型,对所述计算机模型对应的多个建模参数执行分类处理,得到多个建模参数组;
第一创建模块,用于创建所述复合参数表;以及
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建模参数组存储至所述复合参数表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复合参数表中建模参数组之间的映射关系;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在所述复合参数表中确定所述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以及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外部输入的建模参数对应的建模参数组。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创建单元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建模参数组中的第一参数项,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项为所述建模参数组中的参数;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参数项相应的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其中,所述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为所述第一参数项的参数;以及
第二创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参数项第一参数创建所述第二计算机模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08170.9A CN104573235B (zh) | 2015-01-07 | 2015-01-07 |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008170.9A CN104573235B (zh) | 2015-01-07 | 2015-01-07 |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3235A true CN104573235A (zh) | 2015-04-29 |
CN104573235B CN104573235B (zh) | 2018-07-06 |
Family
ID=53089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08170.9A Active CN104573235B (zh) | 2015-01-07 | 2015-01-07 |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73235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1850A (zh) * | 2006-12-11 | 2008-06-18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双极结型晶体管spice模型的建模方法 |
CN102087679A (zh) * | 2011-03-02 | 2011-06-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构件技术的产品建模方法 |
CN102194033A (zh) * | 2011-06-12 | 2011-09-21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变型设计方法 |
EP2383668A1 (en) * | 2010-04-16 | 2011-11-0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imulation model |
-
2015
- 2015-01-07 CN CN201510008170.9A patent/CN1045732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1850A (zh) * | 2006-12-11 | 2008-06-18 |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 双极结型晶体管spice模型的建模方法 |
EP2383668A1 (en) * | 2010-04-16 | 2011-11-02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Simulation model |
CN102087679A (zh) * | 2011-03-02 | 2011-06-0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构件技术的产品建模方法 |
CN102194033A (zh) * | 2011-06-12 | 2011-09-21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变型设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73235B (zh) | 2018-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079738B2 (en) | Framework for rapid additive design with generative techniques | |
Hunter et al. | A functional approach for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fixture design process | |
CN102508980A (zh) | 一种零件工艺信息快速获取方法 | |
Vilmart et al. | From CAD assemblies toward knowledge-based assemblies using an intrinsic knowledge-based assembly model | |
CN105320504A (zh) | 一种基于软件元视图构造软件视图的可视软件建模方法 | |
Grangel-González et al. | Knowledge graphs for semantically integrating cyber-physical systems | |
WO2015196785A1 (zh) | 一种构造软件模型的可视软件建模编辑器 | |
Tariki et al. | Generating complex assembly sequences from 3D CAD models considering insertion relations | |
Dereli et al. | A note on the use of STEP for interfacing design to process planning | |
US20180157735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ustering engineering data in a multidisciplinary engineering system | |
JP5170598B2 (ja) | 設計ワークフロー構築装置、設計ワークフロー構築方法、設計システム、設計方法、設計ワークフロー構築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 |
CN104573235A (zh) | 计算机模型生成方法及装置 | |
CN111696180A (zh) | 一种虚拟仿真人的生成方法、系统、装置和存储介质 | |
Khoroshko et al. |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design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 |
CN109885921A (zh) | 基于三维元器件库转贴装数据的方法、系统、介质及设备 | |
CN113722780A (zh) | 一种冰箱内胆冲孔平台传输装置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及方法 | |
Ma et al. | Application of BP neural networks in garment pattern design system | |
Jong et al. | Feature-based integration of conceptual and detailed mould design | |
Chu et al. | Graph theoretic algorithm for automatic operation sequencing for progressive die design | |
CN112861282A (zh) | 一种实现多软件之间数据传递的系统及方法 | |
Komoto | Categorical formulation of mathematical design theories applied to system design process analysis | |
Skarka et al. | New methods of designing stamping dies assemblies by using generative models | |
Van Dijk et al. |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 plastic injection mold using an integrated design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 |
CN104268258B (zh) | 网页的多级路由方法及装置 | |
CN105022849A (zh) | 一种模具设计辅助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