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69270A -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69270A
CN104569270A CN201510013272.XA CN201510013272A CN104569270A CN 104569270 A CN104569270 A CN 104569270A CN 201510013272 A CN201510013272 A CN 201510013272A CN 104569270 A CN104569270 A CN 1045692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yal jelly
temperature
solid
sample
head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132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69270B (zh
Inventor
彭文君
赵亚周
田文礼
方小明
国占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picultural Research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51001327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692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69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9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69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692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 Jellies, Jams, And Syr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该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蜂王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方法可对多种不同来源的蜂王浆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寻找对其整体风味有重要贡献的特征化合物,可应用于蜂王浆品质与真实性的评测,为蜂王浆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提供实验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分析和食品质量安全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其可实现对多种不同来源蜂王浆样品的分析。
背景技术
蜂王浆(Royal Jelly)是一种弱酸性(pH 3.5-4.5)的乳浆状物质,由5-15日龄蜜蜂(Apis mellifera L.)工蜂的咽下腺和上颚腺分泌,用于饲喂蜂王及3日龄内小幼虫。新鲜蜂王浆口感酸涩带辛辣,略甜,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自古至今,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被人们广泛利用。一般情况下,蜂王浆的风味决定于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其受到了蜜蜂品种、生产时机、产地或储存加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故不同来源(如不同花期)蜂王浆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很大。
所谓蜂王浆的“花期”,即为蜜蜂蜂群生产蜂王浆所处蜜源植物的开花泌蜜期。该时期内,蜜蜂在采集花蜜和花粉的同时,其产浆能力也较为突出。如油菜在中国种植面积广,开花时节(春末夏初)的气温适宜,加之蜂群经过早春繁殖,正是群势最强盛时期。所以油菜花期为蜂群提供了大量的花蜜和花粉,使其蜂王浆产量很高,且色泽比较一致,白色略带淡黄色,品质良好。蜂群中的工蜂通过取食由蜂蜜和花粉制成的蜂粮后,开始分泌蜂王浆。
所以,蜂王浆成分(包括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会受到蜂粮营养成分的影响,而蜂粮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于花粉。故取食不同植物花粉的工蜂所分泌的蜂王浆成分,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虽然蜂王浆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决定于蜜蜂自身及采收时机,但是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和鉴定技术对研究结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技术主要有同时蒸馏萃取法、动态顶空萃取法、静态顶空萃取法、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水蒸馏法、溶剂萃取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等,其中的部分技术可适用于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以上方法各有利弊,如水蒸馏法比较耗时,尤其是当研究样品量较大时更为明显;溶剂萃取法中去除溶剂的过程易造成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同时蒸馏萃取法中的加热程序会导致人工副产物的形成,如加热会造成蜂王浆中部分非挥发性组分的降解。
利用以上技术萃取蜂王浆中的挥发性成分,除上述弊端外,还应考虑其挥发性成分的浓度非常低,萃取前应尽可能去除蜂王浆中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糖的影响。
因此,顶空萃取法显然比较合适,经前人对其进行大量的技术改进,降低了不利状况的影响,使其萃取物更加接近于蜂王浆挥发性组分的真实情况。
目前,有报道(孙雨安等,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不同蜂蜜的挥发性成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5):75-80)揭示了如下信息:不同品种蜂蜜经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得到的样品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确认得到蜂蜜中挥发成分种类。以糖浆作为蜂蜜模拟物,通过在其中添加不同量的苯甲醛建立HS-SPME GC-MS标准工作曲线。结果表明,定量模型苯甲醛的线性范围为0.0224~0.224μg·g-1,r2=0.9956,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45%;采用质谱谱库检索结合文献资料定性确认7种不同品种蜂蜜挥发性成分,得到了135个组分信息,其中7种蜂蜜中共有的化合物仅有44种,其中主要成分脱氢芳樟醇的含量为6.86×10-3-1222.7×10-3μg·g-1,不同品种的挥发成分及同一蜂蜜样品中的不同结构特征的挥发成分相对含量差别较大。
上述报道对蜂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定性方法仅为质谱库中的标准普对照检索,定性方法单一,准确性不高。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准确性高的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萃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该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蜂王浆顶空固相微萃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
所述顶空固相微萃取包括以下步骤:蜂王浆中加入内标物质,然后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进行顶空固相微萃取。
所述内标物质为2-甲基-3-庚酮溶液,其浓度为1.632μg/mL,溶剂为正戊烷。
具体的,所述顶空固相微萃取包括以下步骤: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老化处理,准确称量蜂王浆样品10g移入100mL的顶空瓶内,利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μL的2-甲基-3-庚酮溶液作为内标物质,浓度为1.632μg/mL,再向混合物中加入10mL的饱和NaCl溶液,混匀处理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条件为50℃下处理30min,以达溶液体系的平衡状态;向顶空瓶中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后进行吸附,吸附条件为50℃吸附40min。
所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包括:自动热脱附系统、气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
所述自动热脱附的系统条件:萃取结束后,向气相色谱的进样孔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自动脱附条件为,起始温度为35℃,延迟3min;迅速升温至220℃,升温速度为60℃/min,220℃保持1min,热脱附系统与进样口之间的传输线温度设置为300℃;冷进样系统条件为,起始温度-100℃,保持30sec,升温至280℃,升温速度为10℃/min,280℃保持30秒。
所述气相色谱条件为: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起始温度40℃,保持2min,升温至16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2min,升温至25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采用高纯氦气作为载气,1.5mL/min的流速,11.962psi的压力;
所述质谱条件:采用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的温度设置为200℃,电子能量设置为70eV,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四级杆温度设置为150℃,溶剂延迟时间5min,质量扫描范围为30-500m/z。
具体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萃取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前,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需要进行老化处理,以消除其他残留物质的污染,具体老化方法为,插入气相色谱注射孔中,于270℃下处理60min;准确称量蜂王浆样品10g移入100mL的顶空瓶内,利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μL的2-甲基-3-庚酮溶液作为内标物质,浓度为1.632μg/mL,再向混合物中加入10mL的饱和NaCl溶液;混匀处理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条件为50℃下处理30min,以达溶液体系的平衡状态;向顶空瓶中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后进行吸附,吸附条件为50℃吸附40min;
自动热脱附系统条件:萃取结束后,向气相色谱的进样孔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自动脱附条件为,起始温度为35℃,延迟3min;迅速升温至220℃,升温速度为60℃/min,220℃保持1min,热脱附系统与进样口之间的传输线温度设置为300℃;冷进样系统条件为,起始温度-100℃,保持30sec,升温至280℃,升温速度为10℃/min,280℃保持30sec;
气相色谱条件: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起始温度40℃,保持2min,升温至16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2min,升温至25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采用高纯氦气作为载气,1.5mL/min的流速,11.962psi的压力;
质谱条件:采用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的温度设置为200℃,电子能量设置为70eV,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四级杆温度设置为150℃,溶剂延迟时间5min,质量扫描范围为30-500m/z;
定性与定量分析。
所述定性方式包括两种,一种是在质谱携带的NIST2.0数据库中检索目标化合物;另一种是采用化合物的保留指数LRI值,利用色谱峰保留时间计算实际LRI值,并与LRI数据库www.odour.org.uk进行数值比对。
所述定量是根据内标物质含量、内标物质色谱峰面积及蜂王浆挥发性成分中目标化合物色谱峰面积,计算相应挥发性成分的含量。
所有的试验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图表制作;样品中各挥发性成分含量和LRI值由平均值Mean和标准偏差SD表示,具体形式为Mean±SD,其主要是由3个平行样品的数据计算得到。
本发明还提供蜂王浆中水分含量测定,该测定包括以下步骤:精密称取蜂王浆样品1.000g,置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放入减压干燥箱,在温度为75℃时干燥至恒重,称量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称重。
本发明提供了蜂王浆中水分的含量不高于68.77%。
本发明还提供了乙酸、苯甲酸甲酯、己酸和辛酸在蜂王浆样品中普遍存在,可作为蜂王浆品质的判定标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以不同来源蜂王浆作为实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现有技术中提到,采用标准加入法进行蜂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但是并未说明标准为何物及其配制情况,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本发明中对蜂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采用了内标法,内标为2-甲基-3-庚酮,溶剂为正戊烷,浓度为1.632μg/mL,向每个样品中的加入量为1μL,该表述提高了方法的可参照性及可重复性,为方法的标准化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加入了饱和NaCl溶液,辅助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采用质谱库检索和LRI值对蜂王浆挥发性成分进行联合定性,该方法使蜂王浆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率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大为提高;
根据蜂王浆含水量和挥发性成分数据进行了挥发性成分的物质分类分析、水分对不同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和样品间的聚类分析。
其可为揭示不同来源蜂王浆样品挥发性成分的整体信息,为蜂王浆的真实性和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2、本发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全面描述不同来源王浆的挥发性成分特征。所采用的萃取技术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其快速、经济、有效,且能完全去除溶剂、蛋白质和糖分对蜂王浆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以期得出不同来源蜂王浆挥发性成分的整体信息,为蜂王浆的真实性和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附图说明
图1蜂王浆样品的含水量;
图2DS样品的色谱总离子流图;
图3所有蜂王浆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种类;
图4蜂王浆样品中不同类挥发性成分的含量(μg/μL);
图5蜂王浆样品的聚类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内标物的浓度为1.632μg/mL,是将1.632μg2-甲基-3-庚酮溶于100mL正戊烷中。
实施例1:采用的蜂王浆样品信息
本发明中的蜂王浆样品多采自中国主要蜜蜂饲养区的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 ligustica蜂场,包括7个省区、10个花期的蜂王浆样品(样品信息见表1)。所有样品均是在相应花期的蜜源植物开花流蜜季节采集,采样时间为2013年3月-8月。每个采样地点一般聚集有10个以上的养蜂户,且各自之间的距离超过5km,养殖规模一般为100群左右。不同花期的蜂王浆样品平行采集3次,共计30个样品,各样品采样量为50g,密封低温-20℃保存备用。
表1蜂王浆样品采集信息
实施例2:水分含量的测定
精密称取蜂王浆样品1.000g,置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放入减压干燥箱,在温度为75℃时干燥至恒重。称量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称重。
水分含量会影响蜂王浆中单糖(果糖等)的异构化或Amadori产物的形成速度,从而改变糠醛类物质的形成,故本方法中测定了各样品的含水量情况。
结果见图1。
由图1可见,新鲜蜂王浆样品的含水量大致相当,样品ZG最低,为62.98%±0.22%;样品KDZ最高,为68.40%±0.37%。除KDZ和ZG外,其余8个样品的含水量差别更小,含水量范围为64.81%±0.06%-65.94%±0.13%。
实施例3:本实验中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及色谱分离
(1)顶空固相微萃条件蜂王浆挥发性成分萃取前,首先将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插入气相色谱注射孔中老化处理60min。称取蜂王浆样品8g置于100mL的顶空瓶内,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μL的2-甲基-3-庚酮(2-甲基-3-庚酮溶于正戊烷中,其浓度为1.632μg/mL),并加入10mL的饱和NaCl溶液。50℃下将顶空瓶于磁力搅拌器上混匀30min,以达体系的平衡状态。将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插入顶空瓶中,推出纤维头后50℃吸附40min。
(2)自动热脱附系统条件将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插入气相色谱的进样孔,推出纤维头。起始温度为35℃,保持1min,延迟3min;以60℃/min的速度升温至220℃,保持1min,热脱附系统与进样口之间传输线温度为300℃。内附的冷进样系统条件为:初始温度-100℃,平衡0.5min,以10℃/min的速度升温至280℃,保持0.5min。
(3)气相色谱条件HP-5MS毛细管色谱柱(30m×250μm,0.25μm);初始温度40℃,保持2min,以4℃/min升温到160℃,保持2min,再以10℃/min升至25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1.5mL/min,压力11.962psi,不分流。
对不同蜂王浆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检测,所有样品的总离子流图轮廓相似,其中以DS样品为例进行。
结果:见图2
图2结果显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进行检测,发现:不同蜂王浆样品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相近,差别多集中于少数含量较低的物质上,即所有样品的整体风味轮廓较为相似。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可以很好地吸附蜂王浆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的分析检测,可以得到良好的总离子流图,其中各组分峰分离完全,较少出现峰重叠现象。
色谱图上,蜂王浆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最早出现在4min左右,而最迟出现于36min左右,整个分析过程持续40min。
实施例4: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与定量
(1)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为200℃,电子能量为70eV,传输线温度为280℃,四级杆温度为150℃,溶剂延迟5min,质量扫描范围为m/z 30-500。
(2)挥发性成分的定性主要通过2种途径:利用设备中NIST2.0数据库检索目标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相同条件对正构系列烷烃C8-C27进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利用色谱峰的保留时间计算目标相应化合物的保留指数LRI值,并与www.odour.org.uk中查询的LRI值比对认定范围为相差0-100内,实现化合物的辅助定性。色谱峰LRI值计算公式:
LRI = 100 × n + 100 ( t a - t n ) t n + 1 - t n
式中:ta为色谱峰a的保留时间;tn为正构烷烃Cn的保留时间(色谱峰a的保留时间须在正构烷烃Cn和Cn+1之间)。
(3)挥发性成分的定量
根据蜂王浆样品中添加的内标化合物含量、内标化合物色谱峰面积及目标化合物色谱峰面积,计算目标化合物的含量,计算公式为:
C X = C A × S X S A
式中:CX为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SX为目标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CA为内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SA为内标化合物的色谱峰面积。
各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经MS所配置的NIST 2.0数据处理系统检索目标化合物,匹配度和纯度大于800作为标准进行鉴定,并利用化合物的保留指数LRI值比对,进行辅助定性分析。
结果:蜂王浆挥发性成分复杂,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到了89种物质。基于精确定性的原则,本文将含量较高且共有样品数达2个以上的物质列于表2,其中的40种物质入选。40种物质中共有17种经过了质谱库和LRI值的双重鉴定,结果较为可信。值得注意的是,2-壬酮和乙酸在所有样品(10个)的挥发性成分中均被检测到,甲苯,苯甲醛,苯酚和辛酸在9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被检测到,2-戊酮和苯甲酸甲酯在8个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被检测到,说明以上物质可能是蜂王浆挥发性成分中的特征组份。所有样品中,不同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从0.0010μg/μL到4.0089μg/μL不等,其中DS中乙醇和YC中辛酸含量最高,分别为4.0089μg/μL和2.7502μg/μL;GQ中2-乙酰吡咯和ZG中γ-辛内酯含量最低,分别为0.0010μg/μL和0.0011μg/μL;辛酸在所有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中含量均较高。
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蜂蜜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同时采用质谱库检索和LRI比对2种方法来完成综合定性,增加了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本发明中对蜂蜜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定量采用了内标法,内标为2-甲基-3-庚酮,溶剂为正戊烷,浓度为1.632μg/mL,向每个样品中的加入量为1μL,该表述提高了方法的可参照性及可重复性,为方法的标准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本发明还发现乙酸、苯甲酸甲酯、己酸和辛酸在蜂王浆样品中普遍存在,可作为蜂王浆品质的判定标准。
根据表2数据,将所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类汇总,见图3。挥发性成分中酯类和醛类物质最多,分别为25%(10种)和17.5%(7种),说明酯类和醛类物质可能是蜂王浆风味的主要来源。挥发性成分中还发现了其他种类物质,分别为酮类(15%),酸类(10%)和醇类(10%)等。分别对各样品挥发性成分中不同类物质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图4),各样品中不同类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明显,且所有样品的酸类物质含量均较高,印证了蜂王浆口味酸涩的特质。
本发明中,不同蜂王浆样品中水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别(见图1),水分的稀释及化学介质作用可能会影响到样品中不同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表3可以看出水分与酯类和醇类均呈现了显著负相关性(P<0.05),说明蜂王浆中的水分对酯类和醇类影响明显,二者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另外,酯类与酸类和醇类分别呈现了显著正相关性(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表3水分与不同类挥发性成分的聚类分析
水分 酯类 醛类 酮类 酸类 醇类 其他
水分 1 -0.714* -0.095 -0.009 -0.468 -0.713* -0.203
酯类 1 -0.078 0.198 0.640* 0.784** 0.133
醛类 1 0.514 0.504 -0.055 0.399
酮类 1 0.578 -0.300 0.478
酸类 1 0.327 0.158
醇类 1 -0.069
其他 1
注*,0.05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检验);**,0.01水平上相关性显著(双尾检验).
基于不同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各样品的聚类分析(图5),发明人发现10个蜂王浆样品大致分为3组。其中,a组包括GQ、MX、JT、ZG和KDZ,KDZ样品和其余4个样品稍有差别;b组包括YC、YH、XRK和LZ,LZ样品和其余3个样品稍有差别;c组仅包含DS样品,且DS和其余所有样品的差别较大。另外,基于不同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10个样品的聚类情况与其采样点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关系,如a组样品大部分来自新疆和宁夏,2个省份同属中国的西北地区,距离较近;b组样品则主要来自中国的中东部地区;c组样品来自中国的东北地区。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该方法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蜂王浆顶空固相微萃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包括以下步骤:蜂王浆中加入内标物质,然后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进行顶空固相微萃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标物质为2-甲基-3-庚酮溶液,其浓度为1.632μg/mL,溶剂为正戊烷。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空固相微萃取包括以下步骤: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老化处理,准确称量蜂王浆样品10g移入100mL的顶空瓶内,利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μL的2-甲基-3-庚酮溶液作为内标物质,浓度为1.632μg/mL,再向混合物中加入10mL的饱和NaCl溶液,混匀处理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条件为50℃下处理30min,以达溶液体系的平衡状态;向顶空瓶中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后进行吸附,吸附条件为50℃吸附40min。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包括:自动热脱附系统、气相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热脱附的系统条件:萃取结束后,向气相色谱的进样孔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自动脱附条件为,起始温度为35℃,延迟3min;迅速升温至220℃,升温速度为60℃/min,220℃保持1min,热脱附系统与进样口之间的传输线温度设置为300℃;冷进样系统条件为,起始温度-100℃,保持30sec,升温至280℃,升温速度为10℃/min,280℃保持30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色谱条件为: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起始温度40℃,保持2min,升温至16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2min,升温至25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采用高纯氦气作为载气,1.5mL/min的流速,11.962psi的压力;
所述质谱条件:采用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的温度设置为200℃,电子能量设置为70eV,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四级杆温度设置为150℃,溶剂延迟时间5min,质量扫描范围为30-500m/z。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萃取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前,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需要进行老化处理,以消除其他残留物质的污染,具体老化方法为,插入气相色谱注射孔中,于270℃下处理60min;准确称量蜂王浆样品10g移入100mL的顶空瓶内,利用微量进样器加入1μL的2-甲基-3-庚酮溶液作为内标物质,浓度为1.632μg/mL,再向混合物中加入10mL的饱和NaCl溶液;混匀处理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条件为50℃下处理30min,以达溶液体系的平衡状态;向顶空瓶中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后进行吸附,吸附条件为50℃吸附40min;
自动热脱附系统条件:萃取结束后,向气相色谱的进样孔插入固相微萃取装置的萃取头,推出纤维头;自动脱附条件为,起始温度为35℃,延迟3min;迅速升温至220℃,升温速度为60℃/min,220℃保持1min,热脱附系统与进样口之间的传输线温度设置为300℃;冷进样系统条件为,起始温度-100℃,保持30sec,升温至280℃,升温速度为10℃/min,280℃保持30sec;
气相色谱条件:采用HP-5MS毛细管色谱柱;起始温度40℃,保持2min,升温至16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2min,升温至250℃,升温速度为10℃/min,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250℃;采用高纯氦气作为载气,1.5mL/min的流速,11.962psi的压力;
质谱条件:采用电子轰击(EI)离子源,离子源的温度设置为200℃,电子能量设置为70eV,传输线温度设置为280℃,四级杆温度设置为150℃,溶剂延迟时间5min,质量扫描范围为30-500m/z;
定性与定量分析。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含水量的检测,该测定包括以下步骤:精密称取蜂王浆样品1.000g,置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放入减压干燥箱,在温度为75℃时干燥至恒重,称量瓶置于干燥器中,冷却30min后称重。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乙酸、苯甲酸甲酯、己酸和辛酸在蜂王浆样品中普遍存在,可作为蜂王浆品质的判定标准。
CN201510013272.XA 2015-01-09 2015-01-09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Active CN104569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13272.XA CN104569270B (zh) 2015-01-09 2015-01-09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13272.XA CN104569270B (zh) 2015-01-09 2015-01-09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9270A true CN104569270A (zh) 2015-04-29
CN104569270B CN104569270B (zh) 2016-04-13

Family

ID=53085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13272.XA Active CN104569270B (zh) 2015-01-09 2015-01-09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692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4078A (zh) * 2020-12-16 2021-04-20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一种提高固相微萃取进样方式色谱峰容量的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1524A (zh) * 2009-06-11 2009-11-04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同时测定蜂王浆中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4-氯邻甲苯胺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CN103499666A (zh) * 2013-07-30 2014-01-08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一种利用固相微萃取检测油菜蜜香气成分的方法
CN104155401A (zh) * 2014-08-24 2014-11-19 浙江大学 蜂王浆中三种脂肪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1524A (zh) * 2009-06-11 2009-11-04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同时测定蜂王浆中杀虫脒及其代谢产物4-氯邻甲苯胺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CN103499666A (zh) * 2013-07-30 2014-01-08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一种利用固相微萃取检测油菜蜜香气成分的方法
CN104155401A (zh) * 2014-08-24 2014-11-19 浙江大学 蜂王浆中三种脂肪酸含量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QIAOXUAN ZHOU 等: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Aroma-Active Component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istinct Malty Flavor of Buckwheat Honey", 《J. AGRIC. FOOD CHEM.》 *
V.A. ISIDOROVA 等: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volatile and extractable compounds of crude royal jell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
V.A. ISIDOROVA 等: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investigation of volatile and extractable compounds of crude royal jelly",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vol. 885886, 30 December 2011 (2011-12-30), pages 109 - 116 *
孙雨安 等: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不同蜂蜜的挥发性成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田文礼 等: "蜂胶醇提物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陈婉玉 等: "蜂王浆水分含量的快速测定",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4078A (zh) * 2020-12-16 2021-04-20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一种提高固相微萃取进样方式色谱峰容量的方法
CN112684078B (zh) * 2020-12-16 2024-03-29 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 一种提高固相微萃取进样方式色谱峰容量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69270B (zh) 2016-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oria et al.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sition of honey by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Yu et al.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the dates of the Indian monsoon onset and retreat o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lopes of the central Himalayas as determined by precipitation stable isotopes
TOMIYASU et al. Forensic chemical study on marihuana. I. A detection method of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s by thin-layer and gas chromatographies
Socaci et al. In‐tube extraction and GC–MS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wild and cultivated sea buckthorn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sp. Carpatica) berry varieties and juice
Wichard et al.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α, β, γ, δ-unsaturated aldehydes as pentafluorobenzyl-oxime derivates in diatom cultures and natural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s: application in marine field studies
KR102078687B1 (ko) 농산물의 탄소, 질소 및 황 안정동위원소를 동시에 분석하는 방법
Bianch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olatile profile of thistle honey using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ang et al. Comparison of volatile compositions of 15 different varieties of Chinese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De Melo Abreu et al. Screening of grapes and wine for azoxystrobin, kresoxim-methyl and trifloxystrobin fungicides by HPLC with diode array detection
Gašić et al. Phytochemical fingerprints of lime honey collected in Serbia
Cohen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istamine in tuna fish by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Benelli et al. Changes in olive oi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duced by water status and light environment in canopies of Olea europaea L. trees
ZHAO et al. Differenti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royal jell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nectar plants
AU2020101673A4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34;almond aroma&#34; black tea resource at seedling stage
Gilbert-López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in commercial extra virgin olive oils from different origins (Mediterranean and South American countrie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N108802222B (zh) 一种基于挥发性物质鉴别冬蜜和乌桕蜜的方法
Scarpellino et al. Evolution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ripening raw and pasteurized milk Cheddar cheese observ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Kružík et al. Study on honey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etection of adulteration by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Moro et al. LC–MS untargeted approach showed that methyl jasmonate application on Vitis labrusca L. grapes increases phenolics at subtropical Brazilian regions
Klikarová et al. Evaluation of Italian extra virgin olive oils based on the phenolic compounds composition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KR101991634B1 (ko) 성분별 안정동위원소 분석을 이용한 유기농 우유 및 일반 우유의 판별 방법
Bajer et al. Effect of harvest and drying on composition of volatile profile of elderflowers (Sambucus nigra) from Wild
Lechhab et al. Impact of edaphoclimatic conditions and crop season on olive oil's fatty acids
CN104569270B (zh) 一种分析不同来源蜂王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
Sun et al. Determination and comparison of agarwood from different origins by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ao Yazhou

Inventor after: Peng Wenjun

Inventor after: Tian Wenli

Inventor after: Fang Xiaoming

Inventor after: Guo Zhanbao

Inventor before: Peng Wenjun

Inventor before: Zhao Yazhou

Inventor before: Tian Wenli

Inventor before: Fang Xiaoming

Inventor before: Guo Zhanbao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