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33836B -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33836B
CN104533836B CN201410829271.8A CN201410829271A CN104533836B CN 104533836 B CN104533836 B CN 104533836B CN 201410829271 A CN201410829271 A CN 201410829271A CN 104533836 B CN104533836 B CN 1045338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ating
stator
angle
flow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92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533836A (zh
Inventor
王宇
薛宇飞
韩磊
李亮
刘长胜
侯秀丽
裴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 INSTALLATION MAINTENANCE FITT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 INSTALLATION MAINTENANCE FITT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 INSTALLATION MAINTENANCE FITT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BLOWER WORKS GROUP INSTALLATION MAINTENANCE FITT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2927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5338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533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3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533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33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F04D17/12Multi-stag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处开设加气口,在所述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从而为主气流引入加气气流;所述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及加气导叶,所述加气导叶以相同的叶型沿圆周的方式均布在所述加气蜗室的蜗壳后,从而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和改变加气气流角,确保加气气流与主气流混合后流入下一级回流器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还提供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及其方法,在叶轮个数较多时,可以缩短压缩机轴向跨距,机组的临界转速更容易通过。

Description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离心压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石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化工工艺过程日益复杂,在诸如大型乙烯、大型化肥等工艺装置中,离心压缩机组经常需要在级间某处进行加气。若加气结构设计不当,可能造成混合气出口流场产生较大畸变。由于目前基本级开发都是基于均匀来流条件设计的,下一级进口流场的不均匀性直接造成叶片的进口角度在大范围内变化,不仅会影响级的效率,严重时还会引发旋转失速等严重的气流脉动现象,使机组不能正常工作,直接影响装置的可靠性及经济性。由于加气结构复杂,且该类产品日益增多,每次都采用CFD方法设计耗时耗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处开设加气口,在所述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 从而为主气流引入加气气流;所述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及加气导叶,所述加气导叶以相同的叶型沿圆周的方式均布在所述加气蜗室的蜗壳后,从而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和改变加气气流角,确保加气气流与主气流混合后流入下一级回流器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
进一步地,所述加气蜗室的蜗壳为变截面蜗壳;所述加气蜗室的出风筒,当量扩张角控制在4°-7.5°内;所述下一级回流器的入口冲角小于5度,宽度为b5'=b5/k1,流量百分比k1=m1/m,其中,所述b5为回流器入口宽度,主气流流量m1,总气流流量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
确定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处开设加气口,在所述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从而引入加气气流;所述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及加气导叶;
对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进行设计;
对所述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进行设计包括:
设计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的形状为变截面;
当蜗壳截面高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截面的宽度b;或
当蜗壳截面宽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截面的高度h;
其中,cu01为气体在某角截面上直径D01处的圆周方向的切向分速度,qv01为蜗壳进口容积流量,D01为加气导叶入口直径,δ为流量修正系数,1.05≤δ≤1.1。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包括:
计算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及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
根据所述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确定加气导叶的叶型。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及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包括:
根据b01≈1.2×(m0/m1)×b4计算所述加气口入口宽度b01
根据计算加气口入口的切向速度;
根据计算加气口入口的径向速度;
根据公式α01=tan-1(Vr/Vt),α02=α5A+5°,计算得α01和α02
所述D01为加气导叶入口直径,D02为加气导叶出口直径,b01加气口入口宽度,α01为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2为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m0为加气气流流量,m1为主气流流量,b为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宽度,h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高度,ρ为加气口气流密度,b4是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α5A是回流器入口安装角。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确定加气导叶的叶型包括:
根据加气导叶入口直径D01、加气导叶出口直径D02,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1、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α02确定导叶中弧线半径R及圆心位置的半径R0
绘制半径为R0,D01及D02的圆,在圆R0上以R为半径绘制圆弧线,交于圆D01和D02上,确定导叶中弧线;
根据叶片厚度,绘制导叶的型线。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
计算回流器入口冲角;
根据所述回流器入口冲角、主气流流量比、加气气流流量比、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口出口气流角判断所述是否在加气蜗室出口加设加气导叶。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回流器入口冲角包括根据主气流进口气动参数P1、P2、T1、T2、Q1以及叶轮几何参数D2、b2、Z、δ2、β2A,计算叶轮阻塞系数τ2以及出口流量系数和圆周系数,从而计算出叶轮出口气流角α2
根据公式计算出扩压器入口气流角α3
根据扩压器内的气体流动规律α4=α3计算出扩压器出口气流角α4
根据公式计算出弯道出口气流角α5
根据利用公式Δα5=α55A计算出回流器入口冲角Δα5
所述P1是主气流叶轮进口压力,T1是主气流叶轮进口温度,P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压力,T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温度,Q1是主气流进口流量,D2是主气流叶轮直径,b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宽度,Z是主气流叶轮叶片数,δ2是主气流叶轮叶片厚度,β2A是主气流叶轮叶片出口安装角,b3是无叶扩压器进口宽度,b4是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b5是回流器入口宽度,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所述K为考虑弯道中由于摩擦而使动量矩损失的系数,如果存在叶片扩压器,K=1.35,对于无叶扩压器,K=1.5~1.7。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回流器入口冲角、主气流流量比、加气气流流量比、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口出口气流角判断所述是否在加气蜗室出口加设加气导叶包括:
利用公式k1Δα5+k202′+3-α5A)<5°,若满足该条件,则认为加气蜗室出口不加加气导叶,若k1Δα5+k202′+3-α5A)>5°,则设计加气导叶,不加导叶情况下的加气口出口气流角取为α02′,取 所述Δα5为回流器入口冲角,α01为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2′为不加导叶情况下的加气口出口气流角,b01为加气口入口宽度,b02为加气口出口宽度,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主气流流量比k1=m1/m,加气流流量比k2=m0/m,m1为主气流流量,m0为加气气流流量, m为总气流流量。
本发明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由于采用加气蜗壳后增加加气导叶,并对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既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又改变加气气流角,确保加气气流与主气流混合后流入下级回流器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气导叶在蜗壳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弯道加气后气体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计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气蜗室某一角位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气蜗室和加气导叶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加气导叶叶型设计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判断是否需要加加气导叶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1-加气蜗室,2-加气导叶,3-回流器,4-弯道,5-扩压器,6-主气流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应用在离心压缩机上。具体是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4处开设加气口,在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从而为主气流9引入加气气流7。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1及加气导叶2。其中,加气蜗室的蜗壳为变截面蜗壳。加气导叶2以相同的叶型沿圆周的方式均布在加气蜗室1的蜗壳后,从而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和改变加气气流角,确保加气气流7与主气流9混合后流入下一级回流器3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加气导叶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二是改变加气气流角,以确保加气气流与主气流混合后流入下级回流器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这种加气结构在叶轮个数较多时,可以缩短压缩机轴向跨距,机组的临界转速更容易通过。加气蜗室1的蜗壳为变截面蜗壳;加气蜗室的出风筒1’的当量扩张角控制在4°-7.5°内。下一级回流器3的入口冲角小于5度,而加气后回流器入口宽度应该适当增宽,以保证回流器入口冲角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因此下一级回流器3的宽度为b5'=b5/k1,流量百分比k1=m1/m,其中,所述b5为回流器入口宽度,主气流流量m1kg/s,加气气流流量m0kg/s,总气流流量mkg/s。
下面结合图4-9,对图1所示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介绍,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确定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4处开设加气口,在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从而引入加气气流7;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1及加气 导叶2。
步骤20、对加气蜗室1的截面进行设计;
设计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的形状为变截面;当蜗壳截面高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截面的宽度b;或
当蜗壳截面宽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截面的高度h;
其中,cu01为气体在某一角截面上直径D01处的圆周方向的切向分速度,qv01为蜗壳进口容积流量,D01为加气导叶入口直径,δ为流量修正系数,1.05≤δ≤1.1。
通常对于无叶扩压器(即扩压器不带叶片)后的蜗壳,1.05≤δ≤1.1。设计加气蜗室的出风筒时,当量扩张角控制在4°-7.5°内。
步骤30、设计加气导叶2的宽度和叶型。参见图5所示,该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301、计算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及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
参见图6、7,加气气流由加气蜗壳流入,沿圆周360°进行加气,已知加气入口的气动参数P0、T0、ρ、m0,蜗壳360°截面宽度b,高度h,01-01截面为加气口入口截面,02-02为加气口出口截面,如果此位置安装加气导叶,则01-01和02-02截面分别为加气导叶的入口截面和出口截面,设导叶入口直径D01,出口直径D02,加气口入口宽度b01,加气口出口宽度b02, 以及入口气流角α01,出口气流角α02。其中,根据CFD结果,加气口进口宽度b01应该根据主气流与加气气流流量比确定,并考虑一定的系数,即根据b01≈1.2×(m0/m1)×b4确定。CFD计算结果表明,b01=b02或者b01比b02略大比较好,使加气口呈渐缩式,即保证01到02截面之间的倾角 一般情况下取b01=b02
步骤302、计算加气口入口宽度及加气口出口宽度。
步骤303、确定加气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具体包括根据公式计算加气口入口的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根据公式α01=tan-1(Vr/Vt),α02=α5A+5°,计算得α01和α02。其中,m0为加气气流流量,b为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宽度,h为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高度,ρ为加气口气流密度,b4是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即扩压器5不带叶片),α5A是回流器入口安装角。
步骤304、根据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确定加气导叶的叶型。具体是:
参见图8,加气导叶叶型采用单列,单圆弧形式。根据导叶入口直径D01、导叶出口直径D02,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1、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α02确定导叶中弧线半径R及圆心位置的半径R0
绘制半径为R0,D01及D02的圆,在圆R0上以R为半径绘制圆弧线,交于圆D01和D02上,确定导叶中弧线;
根据叶片厚度(等厚度或者变厚度),绘制导叶的型线。
由此,可以设计出加气导叶的叶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经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如果加气后的混合气流流入下一级回流器的入口冲角在5°以内,那么这个设计的加气结构效果很好。那么为保证加气后的混合气流流入下一级回流器的入口冲角在5°以内,那么是否需要加加气导叶就需要判断,参见图9,该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401、计算回流器入口冲角。
具体如下:根据主气流进口气动参数P1、P2、T1、T2、Q1以及叶轮几何参数,D2、b2、Z、δ2、β2A,计算叶轮阻塞系数τ2以及出口流量系数和圆周系数,从而计算出叶轮出口气流角α2
即叶轮阻塞系数τ2=1-Zδ2/(πD2sinβ2A),叶轮出口绝对速度径向分速度C2r=Q/πD2b2τ2,叶轮出口流量系数叶轮出口圆周系数叶轮出口气流角
根据公式计算出扩压器入口气流角α3
根据扩压器内的气体流动规律α4=α3,计算出扩压器出口气流角α4
弯道出口气流角α5的大小与扩压器形式有关,在无叶扩压器后面的弯道中,转弯后气流方向角增大比在叶片扩压器后面的弯道中的增大要更大些。可以用公式计算出弯道出口气流角α5,式中K为考虑弯道中由于摩擦而使动量矩损失的系数,对于叶片扩压器(即扩压器5设有叶片),K=1.35,对于无叶扩压器(即扩压器5没有设有叶片),K=1.5~1.7;
利用公式Δα5=α55A,计算出回流器入口冲角。
各参数说明如下:
P1—主气流叶轮6进口压力(单位,Pa)
T1—主气流叶轮6进口温度(单位,K)
P2—主气流叶轮6出口压力(单位,Pa)
T2—主气流叶轮6出口温度(单位,K)
Q1—主气流进口流量(单位,m3/h)
D2—主气流叶轮6直径(单位,m)
b2—主气流叶轮6出口宽度(单位,m)
Z—主气流叶轮6叶片数
δ2—主气流叶轮6叶片厚度(单位,m)
β2A—主气流叶轮6叶片出口安装角(单位,°)
b3—无叶扩压器进口宽度(单位,m)
b4—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单位,m)
b5—回流器入口宽度(单位,m)
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单位,°)
步骤402、根据回流器入口冲角、主气流流量比、加气气流流量比、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口出口气流角判断所述是否在加气蜗室出口加设加气导叶。具体如下:
利用公式k1Δα5+k202′+3-α5A)<5°,若满足该条件,则认为加气蜗室出口不加加气导叶,若k1Δα5+k202′+3-α5A)>5°,则设计加气导叶,不加导叶情况下的加气口出口气流角取为α02′,取 所述Δα5是不考虑加气时回流器入口冲角,α01为加气口入口气流角,α02′为不加导叶情况下的加气口出口气流角,b01为加气口入口宽度,b02为加气口出口宽度,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流量百分比k1=m1/m,流量百分比k2=m0/m,m1为主气流流量,m0为加气气流流量,m为总气流流量。
为了保证回流器入口冲角小于5度,加气后回流器入口宽度也应该适当增宽,以保证回流器入口冲角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因此增宽后的回流器入口宽度b5'=b5/k1,流量百分比k1=m1/m,其中,所述b5为回流器入口宽度,主气流流量m1kg/s,加气气流流量m0kg/s,总气流流量m kg/s。
本发明提供的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及其设计方法,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采用在离心压缩机弯道处加气的结构,这种加气结构在叶轮个数较多时,可以缩短压缩机轴向跨距,机组的临界转速更容易通过。
2.采用变截面加气蜗壳,并对加气蜗壳的面积进行了设计,从而保证加气气流的周向均匀性;
3.采用加气蜗壳后增加加气导叶,并对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既提高气流的周向均匀性,又改变加气气流角,确保加气气流与主气流混合后流入下级回流器时不产生较大的冲角。
4.给出了评判加气结构设计是否合理的判断准则,可以指导压缩机设计者进行加气结构设计。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5)

1.一种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在至少一级离心压缩机的弯道处开设加气口,在所述加气口增设加气结构,从而引入加气气流;所述加气结构包括加气蜗室及加气导叶;在k1Δα5+k202′+3-α5A)>5°时,所述加气蜗室出口加设所述加气导叶,所述Δα5是不考虑加气时回流器入口冲角,α02′为不加导叶情况下的加气口出口气流角,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流量百分比k1=m1/m,流量百分比k2=m0/m,m1为主气流流量,m0为加气气流流量,m为总气流流量;
对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进行设计;
对所述加气导叶的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
该方法还包括:
计算回流器入口冲角;
所述计算回流器入口冲角包括:
根据主气流进口气动参数P1、P2、T1、T2、Q1以及叶轮几何参数D2、b2、Z、δ2、β2A,计算叶轮阻塞系数τ2以及出口流量系数和圆周系数,从而计算出叶轮出口气流角α2
根据公式计算出扩压器入口气流角α3
根据扩压器内的气体流动规律α4=α3计算出扩压器出口气流角α4
根据公式计算出弯道出口气流角α5
根据利用公式△α5=α55A计算出回流器入口冲角△α5
所述P1是主气流叶轮进口压力,T1是主气流叶轮进口温度,P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压力,T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温度,Q1是主气流进口流量,D2是主气流叶轮直径,b2是主气流叶轮出口宽度,Z是主气流叶轮叶片数,δ2是主气流叶轮叶片厚度,β2A是主气流叶轮叶片出口安装角,b3是无叶扩压器进口宽度,b4是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b5是回流器入口宽度,α5A回流器入口安装角,K为考虑弯道中由于摩擦而使动量矩损失的系数,如果存在叶片扩压器,K=1.35,对于无叶扩压器,K=1.5~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进行设计包括:
设计所述加气蜗室的截面的形状为变截面;
当蜗壳截面高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宽度b;或
当蜗壳截面宽度为给定值时,通过确定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高度h;
其中,cu01为气体在某一角截面上直径D01处的圆周方向的切向分速度,qv01为蜗壳进口容积流量,D01为加气导叶入口直径,δ为流量修正系数,1.05≤δ≤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加气导叶的 宽度和叶型进行设计包括:
计算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及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
根据所述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确定加气导叶的叶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及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包括:
根据b01≈1.2×(m0/m1)×b4计算所述加气口入口宽度b01
根据计算加气口入口的切向速度;
根据计算加气口入口的径向速度;
根据公式α01=tan-1(Vr/Vt),α02=α5A+5°,计算得α01和α02
D01为加气导叶入口直径,D02为加气导叶出口直径,b01加气口入口宽度,α01为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2为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m0为加气气流流量,m1为主气流流量,b为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宽度,h加气蜗室的蜗壳360°截面高度,ρ为加气口气流密度,b4是无叶扩压器出口宽度,α5A是回流器入口安装角。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导叶入口直径及导叶出口直径确定加气导叶的叶型包括:
根据导叶入口直径D01、导叶出口直径D02、加气导叶入口气流角α01、 加气导叶出口气流角α02确定导叶中弧线半径R及圆心位置的半径R0
绘制半径为R0,D01及D02的圆,在圆R0上以R为半径绘制圆弧线,交于圆D01和D02上,确定导叶中弧线;
根据叶片厚度,绘制导叶的型线。
CN201410829271.8A 2014-12-26 2014-12-26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45338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9271.8A CN104533836B (zh) 2014-12-26 2014-12-26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9271.8A CN104533836B (zh) 2014-12-26 2014-12-26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3836A CN104533836A (zh) 2015-04-22
CN104533836B true CN104533836B (zh) 2017-04-19

Family

ID=52849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9271.8A Active CN104533836B (zh) 2014-12-26 2014-12-26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5338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40320B (zh) * 2015-10-15 2019-0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式压缩机补气结构及压缩机
CN106870455B (zh) * 2017-04-22 2018-11-02 台州瑞晶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大流量紧凑型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方法
CN107165869A (zh) * 2017-06-13 2017-09-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补气结构和压缩机
CN108223433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083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7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44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194413A (zh) * 2017-12-29 2018-06-22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205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7906048A (zh) * 2017-12-29 2018-04-13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154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7906049A (zh) * 2017-12-29 2018-04-13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571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5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226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150452A (zh) * 2017-12-29 2018-06-12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115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7906050A (zh) * 2017-12-29 2018-04-13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14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8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088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561331A (zh) * 2017-12-29 2018-09-21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264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9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519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1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4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150451A (zh) * 2017-12-29 2018-06-12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107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8223436A (zh) * 2017-12-29 2018-06-29 沈阳透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流量系数0.0169轻介质高能头压缩机模型级及设计方法
CN109871595B (zh) * 2019-01-28 2023-02-28 天津大学 一种蜗壳的设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84892A (ja) * 1995-04-10 1996-10-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遠心圧縮機のディフューザ
JPH09144698A (ja) * 1995-11-22 1997-06-03 Hitachi Ltd 中間吸込付き多段遠心圧縮機
CN201351620Y (zh) * 2008-12-29 2009-11-25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压缩机中加气和抽气结构
CN203009399U (zh) * 2012-12-24 2013-06-19 烟台蓝德空调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新型多级压缩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级间补气装置
CN104179697A (zh) * 2014-08-07 2014-1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多级压缩机和空调器
CN204386943U (zh) * 2014-12-26 2015-06-10 沈阳鼓风机集团安装检修配件有限公司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33836A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33836B (zh)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设计方法
CN104537173B (zh)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的设计装置
JP4940755B2 (ja) 一軸多段形遠心圧縮機
US20130259644A1 (en) Multi-stag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and return channels therefor
EP3364044B1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comprising a gas-supplementing structure
CN104564803B (zh) 离心叶轮、离心风机组件和空调机组
ATE486220T1 (de) Vorrichtung für geregelte gasabgabe, im besonderen für ein atemgerät
CN106382253B (zh) 流量系数0.02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CN103016409A (zh) 一种新型多级压缩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级间补气装置
CN104179697A (zh) 多级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06762811A (zh) 流量系数0.0495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CN106762815A (zh) 流量系数0.0424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JP2010031777A (ja) 多段遠心圧縮機
CN204386943U (zh) 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结构
CN106870455B (zh) 一种大流量紧凑型离心压缩机级间加气方法
CN105422194B (zh) 涡轮发动机静子叶片的冷却流路
JP2020097940A (ja) ターボ機械用の改良型スクロール、前記スクロールを備えたターボ機械、および動作方法
Sugimoto et al.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into supersonic diffuser for a high pressure centrifugal compressor
CN106704256A (zh) 流量系数0.0322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KR102323792B1 (ko) 2단 원심 블로워의 난류 유동 모델링 장치
JP2005337076A (ja) 遠心型送風機
CN202597263U (zh) 一种大流量单轴等温型空压机蜗壳结构
CN204025097U (zh) 多级压缩机和空调器
CN116085315B (zh) 一种带导叶的无蜗壳离心通风机集流器
Ding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let distor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centrifugal fan with a mixing chamb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Yu

Inventor after: Xue Yufei

Inventor after: Han Lei

Inventor after: Li Liang

Inventor after: Liu Changsheng

Inventor after: Hou Xiuli

Inventor after: Pei Wei

Inventor before: Wang Yu

Inventor before: Han Yufei

Inventor before: Han Lei

Inventor before: Li Liang

Inventor before: Liu Changsheng

Inventor before: Hou Xiuli

Inventor before: Pei We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