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4716A - 涡旋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514716A
CN104514716A CN201410422652.4A CN201410422652A CN104514716A CN 104514716 A CN104514716 A CN 104514716A CN 201410422652 A CN201410422652 A CN 201410422652A CN 104514716 A CN104514716 A CN 1045147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oll
refrigerant
fixed scroll
engagement portion
inflow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226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炳秀
金范灿
柳秉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5147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5147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15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 F04C18/0223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where only one member is moving with symmetrical double wr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46Details concerning the involute wraps or their base, e.g. geometry
    • F04C18/0253Details concerning the base
    • F04C18/0261Details of the ports, e.g. location, number, geometr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04C18/0207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both members having co-operating elements in spiral form
    • F04C18/0246Details concerning the involute wraps or their base, e.g. geometry
    • F04C18/0269Details concerning the involute wraps
    • F04C18/0292Ports or channels located in the wra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04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 F04C29/042Heating; Cooling; Heat insulation by injecting a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00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of the single uni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10/00Fluid
    • F04C2210/26Refrigerants with particular properties, e.g. HFC-134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涡旋式压缩机。包括:马达,用于产生驱动力;驱动轴,贯通马达而旋转;主框架,用于支撑驱动轴的上部;固定涡旋盘,具有与主框架结合的一个以上的紧固部,并具备第一涡卷部;回旋涡旋盘,配置为与固定涡旋盘具有相位差,并具备与第一涡卷部之间形成可旋转的压缩室的第二涡卷部;吸入部,用于使冷媒吸入压缩室;第一流入部,设置在固定涡旋盘的一侧,用于向压缩室注入冷媒;第二流入部,设置在固定涡旋盘的另一侧,用于向压缩室注入与经由第一流入部流入的冷媒具有不同压力的冷媒。第一流入部配置在将连结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与吸入部的中心部而成的第一延长线向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设定角度的位置。

Description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器(A scroll compressor)是一种根据用途及目的将室内的空气保持在最适状态的家用电器。例如,夏天将室内调成冷气状态,冬天将室内调成暖气状态,并调节室内湿度,从而将室内空气调成舒适且清净的状态。
具体而言,在空气调节器中驱动执行冷媒的压缩、冷凝、膨胀及蒸发过程的制冷循环,由此能够执行室内空间的冷气运行或暖气运行。
这种空气调节器,根据室内机和室外机是否分离,可以分为室内机及室外机彼此分离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以及室内机和室外机结合为一个装置的一体型空气调节器。
室外机包括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室内机包括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空气调节器以能够在冷气模式或暖气模式之间切换的方式运转。
在所述空气调节器以冷气模式运行时,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相反,在所述空气调节器以暖气模式运行时,所述室外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所述室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在图1中,示出现有的冷媒的循环p-h线图。如图1所示,就冷媒而言,以a状态吸入于压缩机,在所述压缩机中压缩后以b状态被排出而流入冷凝器中。b状态的冷媒可以形成为液态。
另外,冷媒在所述冷凝器中冷凝后以c状态被排出,在膨胀装置中被节流而被转为d状态,即两相状态。在所述膨胀装置中被节流的冷媒流入蒸发器中,并在所述蒸发器中进行热交换而转为a状态。a状态的冷媒呈气态,在该状态下流入所述压缩机中。并重复这种冷媒循环。
根据这种现有技术,冷气或暖气性能会受到限制。
具体而言,在外部空气条件不良时,即设置有空气调节器的地域的外部空气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为了得到所期望的冷暖气性能应确保足够的冷媒循环量。
为此,为了增强压缩机性能应具备容量大的压缩机,但此时存在空气调节器的制造或设置费用增加的问题。
另外,从冷凝器排出的冷媒的状态为过冷状态时,即确保了冷媒的过冷度时,蒸发器的蒸发能力,即连结d-a的线的下部面积会增加,但在如图1所示的系统中无法确保冷媒的过冷度,因此存在无法提高这种性能的问题。
为解决这种问题,本申请人曾申请过利用冷媒注入流路向涡旋式压缩机的内部注入(Injection)冷媒的热泵系统,并已经被授权(发明名称:热泵,授权号:KR10-1280381,下称“现有专利”)。
但是,在上述现有专利中,仅仅公开了通过形成第一、第二冷媒注入端口来执行冷媒注入的构思,并未指定形成在压缩机的注入(Injection)孔及压缩机的吸入端口(冷媒吸入部)之间的位置。
实际上,所述注入孔形成在所述吸入端口的哪个位置,对能否增加吸入冷媒或注入冷媒的流量产生很大影响。
作为一例,在注入孔形成在规定的位置并且在涡旋式压缩机内冷媒的吸入结束之前冷媒的注入执行得过早时,由于吸入腔室内的压力会增大,会产生压缩机的吸入冷媒流量减小的问题。
作为另一例,在注入孔形成在规定的另一位置并且在涡旋式压缩机内冷媒的吸入结束之后冷媒的注入执行得过晚时,由于注入是在压缩室的内部压力上升之后执行的,因此会产生注入流量减小的问题。
根据现有的涡旋式压缩机,存在经常出现上述问题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注入于压缩机的冷媒的流量增大的涡旋式压缩机及具有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空气调节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马达,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轴,贯通所述马达而旋转,
主框架,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轴的上部,
固定涡旋盘,具有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一个以上的紧固部,并具备第一涡卷部,
回旋涡旋盘,配置为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相位差,并具备第二涡卷部,该第二涡卷部与所述第一涡卷部之间形成可旋转的压缩室,
吸入部,用于使冷媒吸入所述压缩室,
第一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冷媒,
第二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另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与经由所述第一流入部流入的冷媒具有不同压力的冷媒;
所述第一流入部配置在将第一延长线l1向与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设定角度的位置,该第一延长线l1为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与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而成的延长线。。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角度在80°~110°的范围。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入部配置在将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与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而成的延长线向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旋转第二设定角度的位置。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在70°~100°的范围。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入部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流入部具有180°的相位差的位置。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角度在45°~65°的范围。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在115°~135°的范围。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固定涡旋盘的重心。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形成在将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和将彼此相向的另外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相交的相交处。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紧固部包括第一紧固部、第二紧固部、与所述第一紧固部相向的第三紧固部及与所述第二紧固部相向的第四紧固部,
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以第二延长线l2为中心位于一侧,该第二延长线l2与所述第一延长线l1垂直,
所述第三紧固部及第四紧固部以所述第二延长线l2为中心位于另一侧。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入部在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之前就开始打开。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若将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的驱动轴旋转角度视作0°,则所述第一流入部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角度在-60°~-30°时开始打开。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若将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的驱动轴旋转角度视作0°,则所述第一流入部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角度在-10°~10°时开始打开。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形成有用于排出已压缩的冷媒的排出孔,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排出孔的中心部。
根据另一方案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其包括:
固定涡旋盘,具备第一涡卷部,
回旋涡旋盘,配置为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相位差,并具备第二涡卷部,该第二涡卷部与所述第一涡卷部之间形成可旋转的压缩室,
吸入部,用于使冷媒吸入所述压缩室,
第一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冷媒,
第二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另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与经由所述第一流入部流入的冷媒具有不同压力的冷媒;
所述第一流入部配置在将第一延长线l1向与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80°~110°的位置,该第一延长线l1为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上的两点而成的延长线。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两点包括表示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的一点和表示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的另一点。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形成在将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和将彼此相向的另外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相交的相交处。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形成有用于排出已压缩的冷媒的排出孔,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排出孔的中心部。
另外,所述涡旋式压缩机还包括:
马达,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轴,贯通所述马达且旋转,
主框架,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轴的上部;
所述固定涡旋盘包括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多个紧固部。
另外,具备一种包括所述涡旋式压缩机的空气调节器。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使得冷媒向涡旋式压缩机的不同位置注入,具有能够增加系统的冷媒循环量,从而提高冷暖气性能的效果。
另外,能够向压缩机注入用于形成中间压力的冷媒,因此具有能够减小在压缩机中压缩冷媒所需的动力,从而提高冷暖气效率的优点。
另外,在冷媒经由冷媒吸入部向压缩机的吸入结束之前,第一注入流入部开始打开并在压缩机的冷媒一阶段压缩时,能够实现注入,因此具有能够降低所注入的冷媒压力(中间压力),从而增加所注入冷媒的流量的效果。
另外,第一注入流入部及第二注入流入部以具有规定相位差的方式形成在压缩机,从而具有能够使第一注入流入部及第二注入流入部的开闭时刻达到最优,从而有效实现冷媒的注入及压缩的优点。
尤其是,以连结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C1和冷媒吸入部的中心C2的假想线l1为中心,第一注入流入部沿压缩的相反方向形成在规定位置上,第二注入流入部以所述假想线l1为中心沿压缩方向形成在规定位置上。
根据这种结构,具有如下效果:在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注入孔的开度可处于打开一定程度的状态,之后在实现压缩的过程中,注入孔的开度增加使冷媒的注入流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空气调节器所运行的冷媒系统的P-H线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所运行的冷媒系统的P-H线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排出壳体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的图。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注入流入部的配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图表。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随着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注入流入部的配置所产生效果的图表。
图11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并不限于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技术构思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同技术构思的范围内容易提出其他实施例。
图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的系统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所运行的冷媒系统的P-H线图。
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1中驱动冷媒进行循环的制冷循环。所述空气调节器1根据冷媒的循环方向执行冷气运行或暖气运行。
当空气调节器1执行冷气运行时,所述空气调节器1具备:压缩机10,用于压缩冷媒;冷凝器20,用于使在所述压缩机10中压缩的冷媒冷凝;第一膨胀装置30及第二膨胀装置60,用于使在所述冷凝器20中冷凝的冷媒选择性地膨胀;蒸发器70,用于使经过所述第一膨胀装置30、第二膨胀装置60的冷媒蒸发;以及冷媒管15,将这些结构连结并用于引导冷媒的流动。
所述压缩机10可实现多阶段压缩,可以为通过固定涡旋盘与回旋涡旋盘的相对相位差来压缩冷媒的涡旋式压缩机。与此相关的说明将在后文中进行。
所述空气调节器1具备对经过所述冷凝器20的冷媒进行过冷却的多个过冷却装置40、50。所述多个过冷却装置40、50包括:第二过冷却装置50,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一膨胀装置30的冷媒进行过冷却;第一过冷却装置40,用于对经过所述第二过冷却装置50的冷媒进行过冷却。从所述冷凝器20排出的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一膨胀装置30时有可能不会发生膨胀。
所述空气调节器1包括:第二注入流路90,用于使经过所述第一膨胀装置30的冷媒中的至少一部分分流;第二注入膨胀部95,设置于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并用于调节被分流的冷媒的量。冷媒可能在经过所述第二注入膨胀部95的过程中发生膨胀。
将经过所述第一膨胀装置30的冷媒中被分流的冷媒称为“第一分支冷媒”,将除去分支冷媒的剩余冷媒称为“主冷媒”。在所述第二过冷却装置50中,所述主冷媒与第一分支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分支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二注入膨胀部95时变为低温低压,因此在与所述主冷媒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吸热,所述主冷媒向所述第一分支冷媒放热。因此,所述主冷媒可以被过冷却。另外,经过所述第二过冷却装置50的第一分支冷媒,经由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注入到所述压缩机10中。
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具备用于向所述压缩机10注入冷媒的第二注入流入部91。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连结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一位置。
所述空气调节器1包括:第一注入流路80,用于使经过所述第二过冷却装置50的主冷媒中的至少一部分冷媒分流;第一注入膨胀部85,设置于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并用于调节被分流的冷媒的量。冷媒可能在经过所述第一注入膨胀部85的过程中发生膨胀。
将分流至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的冷媒称为“第二分支冷媒”。在所述第一过冷却装置40中,所述主冷媒与第二分支冷媒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分支冷媒在经过所述第一注入膨胀部85时变为低温低压,因此在与所述主冷媒进行热交换的过程中吸热,所述主冷媒向所述第二分支冷媒放热。因此,所述主冷媒可以被过冷却。另外,经过所述第一过冷却装置40的第二分支冷媒,经由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注入到所述压缩机10中。
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具备用于向所述压缩机10注入冷媒的第一注入流入部81。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连结于所述压缩机10的第二位置。即,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与第二注入流入部91连结于所述压缩机10的互不相同的位置。
经过所述第一过冷却装置40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0膨胀后,流入所述蒸发器70,并在所述蒸发器70中蒸发后吸入于所述压缩机10的吸入部。
参照图3,对在空气调节器中循环的冷媒系统的P-H(压力-热含量)线图进行说明。
吸入于所述压缩机10的冷媒(A状态),在所述压缩机10被压缩,并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与注入于所述压缩机10的冷媒混合。所混合的冷媒呈B状态。将冷媒由A状态压缩至B状态的过程称为“一阶段压缩”。
冷媒(B状态)再次被压缩,被压缩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与注入于所述压缩机10的冷媒混合。所混合的冷媒呈C状态。将冷媒由B状态压缩至C状态的过程称为“二阶段压缩”。
冷媒(C状态)再次被压缩而呈D状态。将冷媒由C状态压缩至D状态的过程称为“三阶段压缩”。另外,冷媒在D状态下流入所述冷凝器20中,从所述冷凝器20排出后呈E状态。
在经过所述冷凝器20的冷媒中被分流而经由所述第二注入膨胀部95的冷媒(第一分支冷媒)发生膨胀(K状态),与E状态的主冷媒进行热交换。在该过程中,E状态的主冷媒被过冷却成G状态,且K状态的第一分支冷媒在被注入于所述压缩机10后,与所述压缩机10内的冷媒混合而呈C状态。
在经过所述第二过冷却装置50的主冷媒(G状态)中,被分流而经过所述第一注入膨胀部85的冷媒(第二分支冷媒)膨胀呈M状态,并与所述主冷媒进行热交换。在该过程中,G状态的主冷媒被过冷却成H状态,M状态的第二分支冷媒被注入至所述压缩机10后,与所述压缩机10内的冷媒混合而呈B状态。
被过冷却成H状态的主冷媒,在所述第二膨胀装置60膨胀后呈I状态,流入所述蒸发器70中进行热交换后流入所述压缩机10中。
另一方面,将连结D-H的线图的压力称为“高压”,将连结C-K的线图的压力即第二注入流路90中的压力称为“第二中间压”,将连结B-M的线图的压力即第一注入流路80中的压力称为“第一中间压”,将连结A-I的线图的压力称为“低压”。所述压力的大小满足高压>第二中间压>第一中间压>低压的关系式。
此时,经由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向所述压缩机10注入的流量Q1可以与所述高压和第一中间压的压力差成正比,经由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向所述压缩机10注入的流量Q2可以与所述高压和第二中间压的压力差成正比。
因此,所述第一中间压及第二中间压形成得越低,向所述压缩机10注入的流量就会越多。
图4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排出壳体的结构的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的图。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外壳110,形成外观;排出壳体112,用于关闭所述外壳的上侧;及基体壳体116,设置于所述外壳110的下侧,并用于储存油。
在所述排出壳体112设置有冷媒吸入部111,该冷媒吸入部111使在所述蒸发器70中蒸发的冷媒吸入至所述压缩机10内。所述冷媒吸入部111贯通所述排出壳体112而向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结合。
所述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马达160,容纳于所述外壳110的内部并用于产生旋转力;驱动轴150,贯通所述马达160的中心进行旋转;主框架140,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轴150的上部;及压缩部,设置在所述主框架140的上侧,用于压缩冷媒。
所述马达160包括:定子161,设置在所述外壳110的内周面;及转子162,在所述定子161的内部进行旋转。所述驱动轴150以贯通所述转子162的中心部的方式配置。
油供应流路157在所述驱动轴150的中心部以偏向一侧的方式形成,流向所述油供应流路157的内部的油,通过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上升。
在所述驱动轴150的下侧设置有油供应部155,所述油供应部155与所述驱动轴150一体旋转,以使储存于所述基体壳体116的油向所述油供应流路157移动。
所述压缩部包括:固定涡旋盘120,设置在所述主框架140的上表面,并与所述冷媒吸入部111连通;回旋涡旋盘130,以与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咬合而形成压缩室的方式可旋转地支撑在所述主框架140的上表面;及欧氏环131(Oldham's ring),设置在所述回旋涡旋盘130与主框架140之间,并在防止所述回旋涡旋盘130自转的同时使所述回旋涡旋盘130回旋。所述回旋涡旋盘130与所述驱动轴150结合,而接收来自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力。
所述固定涡旋盘120与回旋涡旋盘130以相互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的方式配置。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具备螺旋状的固定涡旋涡卷部123,所述回旋涡旋盘130具备螺旋状的回旋涡旋涡卷部132。为便于说明,将所述固定涡旋涡卷部123称为“第一涡卷部”,将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称为“第二涡卷部”。
所述压缩室可通过固定涡旋涡卷部123与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咬合而形成有多个。通过所述回旋涡旋盘130d的回旋运动,流入到所述多个压缩室的冷媒可以被压缩成高压。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上部大致中心部,形成有用于排出压缩成高压的冷媒及油流体的排出孔121。
具体而言,通过所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运动,所述多个压缩室一边从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外部朝向所述排出孔121向中心方向移动一边体积减小,冷媒在减小的体积内被压缩后,通过所述排出孔121向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外部排出。
通过所述排出孔121排出的流体流向所述外壳110的内部后,通过排出管114排出。所述排出管114可设在所述外壳110的侧方。
另一方面,在所述压缩机10设置有:第一注入流入部81,使流向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的冷媒注入至所述压缩机10;第二注入流入部91,使流向所述第二注入流路90的冷媒注入至所述压缩机10。
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及第二注入流入部91可分别设在所述排出壳体112的两侧。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在所述排出壳体112的一侧,贯通所述排出壳体112而插入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内部。另外,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在所述排出壳体112的另一侧,贯通所述排出壳体112而插入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内部。
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形成有用于向所述多个压缩室注入冷媒的多个注入孔124、125。
所述多个注入孔124、125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结合的第一注入孔124;用于与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结合的第二注入孔125。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及第二注入流入部91可分别插入于所述注入孔124、125中。
在所述回旋涡旋盘130旋转的过程中,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选择性地开闭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及第二注入孔125。
具体而言,在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处于第一位置或所述驱动轴150处于第一角度时,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吸入的冷媒,流入由所述固定涡旋涡卷部123及回旋涡旋涡卷部132构成的开放空间。
另外,若所述回旋涡旋盘130继续回旋,则所述开放空间被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关闭而形成吸入腔室。其中,可以将所述吸入腔室理解为已完成冷媒吸入的状态下的储存空间。若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回旋,则所述吸入腔室随着压缩的开始而被转换成压缩室。
若所述回旋涡旋盘130继续回旋,则可从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区域朝向内部区域移动的同时进行压缩。此时,所述压缩室可向逆时针方向(参照图7)移动。
所述压缩室以靠近所述排出孔121的方式移动,若到达所述排出孔121,则冷媒会通过所述排出孔121排出。以该方式,通过所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运动,反复执行形成压缩室及压缩冷媒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这种冷媒的压缩过程中,所述第一注入流路80、第二注入流路90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二注入流入部91选择性地被注入至所述多个压缩室中。
在所述回旋涡旋盘130回旋的过程中,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以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或第二注入孔125的方式运动。在所述压缩室移动至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或第二注入孔125的一侧的状态下,若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或第二注入孔125被打开,则冷媒能够注入至相应地压缩室中。
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注入的冷媒形成第一中间压,因此在形成相对较多的冷媒压缩之前,可以被注入至所述压缩室中。相反,通过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注入的冷媒形成第二中间压(大于第一中间压),因此在形成相对较多的冷媒压缩的状态下,注入至所述压缩室中。
因此,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形成在从所述排出孔121向半径方向离得相对较远的位置,即形成在与压力相对低的压缩室连通的位置。相反,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形成在从所述排出孔121向半径方向相比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离得更近的位置,即形成在与压力相对高的压缩室连通的位置。
可随着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及第二注入流入部91的位置,即随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及第二注入孔125的位置,冷媒注入所述压缩室时的注入孔124、125的开度有所不同。
例如,随着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回旋,压缩室的位置会继续移动,以压缩室的特定位置为基准,随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第二注入孔125所形成的位置,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第二注入孔、125可处于完全关闭的状态,也可处于打开50%程度的状态,还可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
另一方面,就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第二注入流入部82的位置而言,可以理解为以经由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所结束的时刻为基准,当回旋涡旋盘130达到何种程度的旋转时,能够使注入流入部打开的概念。其中,所述回旋涡旋盘130所旋转的程度能够与所述驱动轴150所旋转的程度相对应。
换言之,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以经由所述冷媒吸入部111吸入冷媒的时刻为基准,当达到何种程度的压缩时,才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二注入流入部91实现注入,而确定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的位置。
将在下面参照附图进行与此相关的详细说明。
图7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图8是示出随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注入流入部的配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图表。
如图7所示,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回旋涡旋盘130与固定涡旋盘120的咬合,形成压缩室。另外,通过所述回旋涡旋盘130的回旋运动,所述压缩室从固定涡旋盘120的外侧部分向中心方向移动而体积减小。
作为一例,所述压缩室包括第一压缩室181及第二压缩室183。随着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回旋,所述第一压缩室181及第二压缩室18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例如,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继续移动,会移动至所述第二压缩室183的位置上。
另外,在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第二压缩室183旋转的过程中,若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或第二注入孔125打开,则冷媒注入至所述第一压缩室181或第二压缩室183中。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在所述第一压缩室18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若所述第一注入孔124被打开,则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注入至所述第一压缩室181中。
此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打开及关闭并不是指瞬间开/关(on/off),而是指随着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回旋逐渐打开并逐渐关闭。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压缩室183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过程中,若所述第二注入孔125被打开,则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至所述第二压缩室183中。
同理,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打开及关闭并不是指瞬间开/关(on/off),而是指随着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回旋逐渐打开并逐渐关闭。
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的位置,可设置在:经由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之前,即吸入腔室形成完毕之前(关闭之前),所述第一注入孔124能够被打开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形成有中心部或重心部C1、与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中心对应的中心部C2。所述重心部C1可理解为表示所述固定涡旋盘120或主框架140的重心的位置。另外,将所述重心部C1称为“第一中心部”,将所述中心部C2称为“第二中心部”。
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包括与所述主框架140结合的多个紧固部190。所述紧固部190可以为偶数个。作为一例,如图7所示,所述多个紧固部190为四个,包括相互具有间隔的第一紧固部190a、第二紧固部190b、第三紧固部190c、及第四紧固部190d。但是,紧固部190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可以为六个、八个或十二个。
所述第一紧固部190a及第二紧固部190b以第二延长线l2为中心位于一侧,所述第三紧固部190c及第四紧固部190d以所述第二延长线l2为中心位于另一侧。
所述固定涡旋盘120通过所述多个紧固部190与所述主框架140结合,由此能够在所述主框架140的上侧以平衡状态被支撑。
另外,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重心部C1,可形成在连接两个相向的紧固部的第一线与连接另外两个相向的紧固部的第二线相交的位置。
即,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重心部C1,可形成在连结所述第一紧固部190a与第三紧固部190c的第一线与连结所述第二紧固部190b与第四紧固部190d的第二线相交的位置。
将从所述第一中心部C1朝向所述第二中心部C2延伸的假想线称为第一延长线l1,将从所述第一中心部C1朝向与所述第一延长线l1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称为第二延长线l2。
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1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角度θ1的位置。其中,所述顺时针方向是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角度θ1在80°~110°的范围。另外,在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位于所述第一角度θ1的位置时,可在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之前,即在所述吸入腔室形成完毕时刻之前,就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
具体而言,若将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的时刻视作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的时刻,则可以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30°~-60°时,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即,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一角度θ1的范围可与-30°~-60°的范围对应。
在此可理解为: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时冷媒的吸入结束,随着所述旋转角度以10°、20°增加,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逐渐增加而进一步执行注入,与此同时冷媒的压缩将继续进行。
综上所述,即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在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之前就被打开而开始注入冷媒,而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完全被打开而使冷媒的注入量增加的时刻,也可以为在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吸入结束之后、形成冷媒压缩的时刻。
通过这种结构,在隔开规定时间间隔缓缓打开注入孔而实现注入的瞬间,也能够同时实现压缩室中的冷媒压缩。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能够防止如下问题:若注入孔打开得过晚,由于在压缩室的压力已达到规定压力以上的状态、即压缩室的内部阻力已增大的状态下实现注入,所以因压力差导致被注入的流量减少。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1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角度θ2的位置。其中,所述逆时针方向是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角度θ2在70°~100°的范围。另外,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基准与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具有180°的相位差。
即,在所述第一压缩室181旋转的过程中,在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后,若所述第一压缩室181再旋转180°,则能够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
换言之,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或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在从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打开的时刻经过了180°的时刻开始才被打开。
另外,在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可被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关闭。
另外,在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被打开之后,所述驱动轴150再旋转所述180°的时间段,在所述压缩机10中实现二阶段压缩,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可以为所述二阶段压缩结束之前的时刻。
若从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则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开度量增加,从而能够增加所注入的冷媒量。
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的冷媒,与所述压缩机10内的冷媒混合而进行三阶段压缩。三阶段压缩结束后的冷媒,能够通过所述排出孔121向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外部排出。
如图8所示,在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回旋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注入孔124能够根据规定的周期实现打开或关闭。
图8示出基于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的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的变化。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打开关闭模式,大致具有与正弦波波形类似的波形。
即,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增加180°时,完成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闭作用的一个周期。另外,可以将所述波形的下部面积理解为第一注入孔124在相应时间内的打开面积的和。其中,所述相应时间为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旋转所述一个周期时所经过的时间。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第一角度θ1形成在80°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打开可以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30°时开始。另外,在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而使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可处于大致打开5%的状态。
具体而言,图8示出与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第一角度θ1形成在80°的情况下所对应的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即,在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即在所述驱动轴150额旋转角度为0°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处于大致打开5%的状态。
作为另一例,在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第一角度θ1形成在110°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打开可以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60°时开始。另外,在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而使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可处于大概打开23%的状态。
最终,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第一角度θ1在80°~110°的范围内,则在吸入腔室形成完毕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已处于大概打开5%~23%的程度的状态。即,在所述吸入腔室形成完毕的瞬间,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处于打开规定量的状态,能够容易实现冷媒的注入,由此能够增大注入量。
换言之,在所述吸入腔室形成完毕后开始向压缩室进行注入时,若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达到设定开度,最初注入的流量多少会增大,可借助冷媒流量的惯性力克服所述压缩室的压力(内部阻力),从而增大之后的注入流量。
但是,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在5%以下时,实际上的开度量很小,使得最初注入的流量不多,在之后的冷媒注入过程中,由于所述压缩室的压力(内部阻力)导致注入的量会受到限制。
相反,在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在23%以上时,即若在吸入结束之前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打开得过快而开始注入,则由于所注入的冷媒量的压力,反而导致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受限,从而所吸入的冷媒流量减小,所述被注入的冷媒向所述冷媒吸入部111侧倒流。
因此,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注入孔124设定在当吸入结束的时刻以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在5%至23%的位置。
通过这种结构,若在结束冷媒吸入于所述压缩机10的时刻,正式开始通过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冷媒注入,则在所述P-H线图中所述第一中间压形成得低,从而产生增加冷媒注入量的效果。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仅在部分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以区别点为主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说明及附图标记。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图10是示出随着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注入流入部的配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图表。
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1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三角度θ3的位置。其中,所述顺时方向是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三角度θ3在45°~65°的范围。另外,在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位于所述第三角度θ3的位置时,可在与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接近的时刻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
具体而言,若将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的时刻视作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的时刻,则可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10°~10°时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即,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三角度θ3的范围可与-10°~10°的范围对应。
在此可理解为: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时冷媒的吸入结束,随着所述旋转角度以10°、20°增加,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逐渐增加而进一步执行注入,与此同时冷媒的压缩将继续进行。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1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四角度θ4的位置。其中,所述逆时针方向理解为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四角度θ4在115°~135°的范围内。另外,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基准,与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具有180°的相位差。
即,在所述第一压缩室181旋转的过程中,在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后,若所述第一压缩室181再旋转180°,则能够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
换言之,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或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在从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打开的时刻经过了180°的时刻开始被打开。
另外,在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可被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关闭。
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在-10°至0°的范围时,如上所述在冷媒的吸入结束之前就通过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实现注入,因此可试图增大注入流量。
另外,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在0°至10°的范围内时,在冷媒的吸入结束后,才通过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实现注入,因此多少会对增大注入流量有所限制。但是与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在10°以上的范围的情况相比,受限制的量可能并不大。
具体而言,图10中示出基于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的、第一压缩室的压力变化。
作为一例,吸入腔室中的冷媒的吸入压力可大概为3(kgf/cm2),排出压力可大概形成为27(kgf/cm2)。
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10°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被打开的情况下,注入有冷媒的第一压缩室181的内部压力大概形成为3-4(kgf/cm2)。
另外,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打开,可在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使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190°时开始。此时,注入有冷媒的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约形成为10-12(kgf/cm2)。
即,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冷媒时,所述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相对而言形成得并不那么高。所述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形成得比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的冷媒的压力小。
相反,与本实施例不同,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30°(点线圆)时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被打开的情况下,注入有冷媒的第一压缩室181的内部压力约形成为4-5(kgf/cm2)。
另外,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打开,可在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而使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210°(点线四角形)时开始。此时,注入有冷媒的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约形成为23-24(kgf/cm2)。
即,在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冷媒时,所述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形成得非常高。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二压缩室183的内部压力(内部阻力)相比所注入的冷媒压力大或其差异并不大,从而产生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冷媒的注入受限的问题。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打开,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10°以下时才开始,从而使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冷媒注入变得容易,由此能够增加注入流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用于决定第一注入流入部(或第一注入孔)及第二注入流入部(或第二注入孔)的基准点设定方法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说明相似,因此以差异点为主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部分使用第一实施例的说明及附图标记。
图11时示出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涡旋涡卷部及注入流入部的配置结构的图。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的位置,可设置在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之前,即在吸入腔室形成完毕之前(关闭之前),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打开的位置。
具体而言,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20形成有所述排出孔121的中心部C3及与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中心对应的中心部C2。将所述排出孔121的中心部C3称为“第一中心部”,将所述中心部C2称为“第二中心部”。
所述排出孔121的中心部C3形成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大致中心部,可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重心部C1相邻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多个紧固部190不是偶数个时,作为一例,在固定涡旋盘120的形状为非圆形的多边形或非对称结构时,利用相向的两个紧固部以及非相向的另外两个紧固部来决定重心部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此,可以利用在与固定涡旋盘的重心部相邻的位置上形成的排出孔121的中心部C3,来决定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及第二注入流入部91的位置。
具体而言,将从所述第一中心部C3朝向所述第二中心部C2延伸的假想线称为第一延长线l3,将从所述第一中心部C3朝向与所述第一延长线l3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称为第二延长线l2。
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1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1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角度θ5的位置。其中,所述顺时针方向理解是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逆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角度θ5在80°~110°的范围。另外,在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位于所述第一角度θ5的位置时,可在冷媒的吸入结束的时刻之前,即在所述吸入腔室形成完毕时刻之前,就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
具体而言,若将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的时刻视作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的时刻,则可以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30°~-60°时,开始打开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即,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一角度θ5的范围可与-30°~-60°的范围对应。
在此可理解为:在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为0°时冷媒的吸入结束,随着所述旋转角度以10°、20°增加,所述第一注入孔124的开度逐渐增加而进一步执行注入,与此同时冷媒的压缩将继续进行。
综上所述,即使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在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冷媒吸入结束之前就被打开而开始注入冷媒,而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完全被打开而使冷媒的注入量增加的时刻,也可以为在通过所述冷媒吸入部111的吸入结束之后、形成冷媒压缩的时刻。
通过这种结构,在隔开规定时间间隔缓缓打开注入空而实现注入的瞬间,也能够同时实现压缩室中的冷媒压缩,因此能够防止如下问题:若注入孔打开得过晚,由于处于压缩室的压力已达到规定压力以上的状态,即压缩室的内部阻力已增大的状态,所以因压力差导致被注入的流量减少。
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可形成在将所述第一延长线l3以所述第一中心部C3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角度θ6的位置。其中,所述逆时针方向为与压缩室的旋转方向对应的方向。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角度θ6在70°~100°的范围。另外,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或第二注入孔125与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或第一注入孔124具有180°的相位差。
即,在所述第一压缩室181旋转的过程中,在实现通过所述第一注入流入部8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后,若所述第一压缩室181再旋转180°,则能够实现通过所述第二注入流入部91向所述第一压缩室181的冷媒注入。
换言之,以所述驱动轴150的旋转角度(或回旋涡旋涡卷部132的旋转角度)为基准,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在从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打开的时刻经过了180°的时刻开始才被打开。
另外,在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可被所述回旋涡旋涡卷部132关闭。
另外,在所述第一注入孔124开始被打开之后,所述驱动轴150再旋转所述180°的时间段,在所述压缩机10中实现二阶段压缩,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可以为所述二阶段压缩结束之前的时刻。
若从所述第二注入孔125开始被打开的时刻,所述驱动轴150进一步旋转,则所述第二注入孔125的开度量增加,从而能够增加所注入的冷媒量。
通过所述第二注入孔125注入的冷媒,与所述压缩机10内的冷媒混合而进行三阶段压缩。已完成三阶段压缩的冷媒,可通过所述排出孔121向所述固定涡旋盘120的外部排出。

Claims (19)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
马达,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轴,贯通所述马达而旋转,
主框架,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轴的上部,
固定涡旋盘,具有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一个以上的紧固部,并具备第一涡卷部,
回旋涡旋盘,配置为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相位差,并具备第二涡卷部,该第二涡卷部与所述第一涡卷部之间形成可旋转的压缩室,
吸入部,用于使冷媒吸入所述压缩室,
第一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冷媒,
第二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另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与经由所述第一流入部流入的冷媒具有不同压力的冷媒;
所述第一流入部配置在将第一延长线向与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第一设定角度的位置,该第一延长线为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与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而成的延长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角度在80°~11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入部配置在将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与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而成的延长线向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旋转第二设定角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在70°~100°的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入部形成在与所述第一流入部具有180°的相位差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角度在45°~65°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定角度在115°~135°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固定涡旋盘的重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形成在将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和将彼此相向的另外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相交的相交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紧固部包括第一紧固部、第二紧固部、与所述第一紧固部相向的第三紧固部及与所述第二紧固部相向的第四紧固部,
所述第一紧固部及第二紧固部以第二延长线为中心位于一侧,该第二延长线与所述第一延长线垂直,
所述第三紧固部及第四紧固部以所述第二延长线为中心位于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入部在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之前就开始打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若将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的驱动轴旋转角度视作0°,则所述第一流入部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角度在-60°~-30°时开始打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若将经由所述吸入部的冷媒的吸入结束时刻的驱动轴旋转角度视作0°,则所述第一流入部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角度在-10°~10°时开始打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形成有用于排出已压缩的冷媒的排出孔,
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排出孔的中心部。
15.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
固定涡旋盘,具备第一涡卷部,
回旋涡旋盘,配置为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相位差,并具备第二涡卷部,该第二涡卷部与所述第一涡卷部之间形成可旋转的压缩室,
吸入部,用于使冷媒吸入所述压缩室,
第一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冷媒,
第二流入部,设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另一侧,用于向所述压缩室注入与经由所述第一流入部流入的冷媒具有不同压力的冷媒;
所述第一流入部配置在将第一延长线向与所述压缩室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80°~110°的位置,该第一延长线为连结所述固定涡旋盘上的两点而成的延长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点包括表示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的一点和表示所述吸入部的中心部的另一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形成在将多个紧固部中的彼此相向的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和将彼此相向的另外两个紧固部连接而成的假想线相交的相交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形成有用于排出已压缩的冷媒的排出孔,
所述固定涡旋盘的中心部为所述排出孔的中心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旋式压缩机还包括:
马达,用于产生驱动力,
驱动轴,贯通所述马达且旋转,
主框架,用于支撑所述驱动轴的上部;
所述固定涡旋盘包括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多个紧固部。
CN201410422652.4A 2013-10-07 2014-08-26 涡旋式压缩机 Pending CN1045147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119108 2013-10-07
KR1020130119108A KR102068234B1 (ko) 2013-10-07 2013-10-07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514716A true CN104514716A (zh) 2015-04-15

Family

ID=51661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2652.4A Pending CN104514716A (zh) 2013-10-07 2014-08-26 涡旋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98852A1 (zh)
EP (1) EP2857686B1 (zh)
KR (1) KR102068234B1 (zh)
CN (1) CN104514716A (zh)
ES (1) ES2668243T3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50690B1 (en) * 1990-09-28 1998-03-2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olyhydroxy fatty acid amide surfactants in bleach-containing detergent compositions
EP3406905B1 (en) * 2016-01-22 2024-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Scroll compress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6783579B2 (ja) * 2016-08-04 2020-11-11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102403949B1 (ko) * 2017-01-17 2022-05-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크롤 압축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4750B1 (en) * 2002-08-21 2004-02-24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employing multiple economizer circuits
JP2009036140A (ja) * 2007-08-03 2009-02-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2588274A (zh) * 2011-01-14 2012-07-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03032321A (zh) * 2011-10-04 2013-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空调
EP2631563A1 (en) * 2012-02-23 2013-08-28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7868A (ja) * 1996-07-19 1998-02-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101280381B1 (ko) 2009-11-18 2013-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EP2759708B1 (en) 2011-09-21 2016-01-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Scroll compresso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94750B1 (en) * 2002-08-21 2004-02-24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employing multiple economizer circuits
JP2009036140A (ja) * 2007-08-03 2009-02-1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2588274A (zh) * 2011-01-14 2012-07-18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涡旋压缩机
CN103032321A (zh) * 2011-10-04 2013-04-10 Lg电子株式会社 涡旋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空调
EP2631563A1 (en) * 2012-02-23 2013-08-28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68234B1 (ko) 2020-01-20
KR20150040509A (ko) 2015-04-15
US20150098852A1 (en) 2015-04-09
ES2668243T3 (es) 2018-05-17
EP2857686A1 (en) 2015-04-08
EP2857686B1 (en) 2018-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78886B1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JP530647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二段圧縮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運転方法
CN104169591B (zh) 喷射器
EP2924295B1 (en) Refrigeration circuit
CN104514716A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110741164B (zh) 涡旋式压缩机及具备其的空气调节器
KR101382007B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 조화기
CN105673490B (zh) 密闭型电动压缩机以及空调机
CN105782034B (zh) 涡旋式压缩机及包括该涡旋式压缩机的空气调节器
US9574561B2 (en) Scroll compresso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a scroll compressor
CN101344091A (zh) 旋转式压缩机的冷媒充注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P3043125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5402124B (zh) 一种多级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JP2011179436A (ja) 二段圧縮機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204492895U (zh) 涡旋组件、涡旋式压缩及膨胀一体机器和循环系统
JP4635382B2 (ja) スクロール型膨張機及び冷凍装置
CN107131112A (zh) 高压压缩机以及具备该高压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
JP5978823B2 (ja)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CN105986839A (zh) 涡旋组件、涡旋式压缩及膨胀一体机器和循环系统
JP6136403B2 (ja) 空調装置
CN107489618A (zh) 旋转式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