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88339A -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88339A
CN104488339A CN201280074827.6A CN201280074827A CN104488339A CN 104488339 A CN104488339 A CN 104488339A CN 201280074827 A CN201280074827 A CN 201280074827A CN 104488339 A CN104488339 A CN 1044883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r wave
wireless
wireless terminal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7482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出高义
江崎孝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488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883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2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CA(Carrier Aggregation)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本发明公开的无线终端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其具有:接收部,其接收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以及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以及连接部,其根据所述信息而使用所述第1载波与无线基站连接。

Description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系统(蜂窝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无线通信的高速化/大容量化等,对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讨论。例如,在作为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提出了被称为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通信标准和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为LTE-A(LTE-Advanced:增强型LTE)的通信标准。
在3GPP中完成的最新的通信标准是与LTE-A对应的Release 10,其大幅度地对与LTE对应的Release 8和9进行功能扩展。当前,为了完成对Release 10进一步扩展的Release 11而进行讨论。以下,只要没有特殊说明,“LTE”除了包含LTE和LTE-A以外,还包含扩展了LTE的其他的无线通信系统。
作为LTE-Advanced系统的较大的特征,列举出与LTE相比传送速度较大。在LTE-Advanced中,为了提高传送速度而采用各种技术,但是,作为其中之一,导入了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以下,对CA的概要进行描述。
一般而言,由于频带宽度较宽的一方能够发送较多的信息,因此传送速度也增大。在以往的LTE系统(Release 8)中所支持的频带宽度最大为20MHz。这里,在LTE中采用主流的双工方式的FDD的情况下,针对某无线终端而成对地准备2个不同的频带即上行用的频带(有时称为UL载波)和下行用的频带(有时称为DL载波),使用这些频带同时进行上行发送和下行发送。在图1A中,例如,上行用的频带UL1和下行用的频带DL1成对。这样,在LTE系统中,实现了下行带宽20MHz且100Mb/s(5bps/Hz)的传送速度,上行带宽20MHz且50Mb/s(2.5bps/Hz)的传送速度。
另一方面,伴随着视频流等大容量内容服务的普及,期望提高传送速度。但是,如上所述在LTE系统中存在频带宽度最大为20MHz的限制。因此,即使使用了以往所提供的MIMO等用于提高传送效率的其他技术,也认为在提高传送速度上存在界限。
因此,在Rel.10中研究出被称为CA的新的要素技术。在CA中,将LTE系统所支持的带宽(最大为20MHz)的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作为基本单位,同时使用多个CC进行通信。在图1B中,例如,上行用的频带UL1与下行用的频带DL1成对,并且,上行用的频带UL2与下行用的频带DL2成对。并且,UL1与UL2形成上行用的集合载波,DL1与DL2形成下行用的集合载波。
通过CA,能够在保持与Rel.8之间的向后兼容性的同时,进行超过20MHz的宽带传送。在图1B中,例如在UL1、UL2、DL1、DL2分别为20MHz的情况下,在上行与下行能够分别使用40MHz的带宽。在Rel.10中,通过使CA与所述的MIMO技术组合,能够实现最大下行1GbPS、上行500MbPS这样高的传送速度。
在CA中,通常情况下,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与UL载波的数量相等,但是,这些数量也可以是非对称(不相等)的。特别是在LTE-Advanced中,由于一般情况下用户业务量下行比上行多,因此对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场景进行研究。在图1C中,例如,上行用的频带UL1与下行用的频带DL1成对,但是,没有与下行用的频带DL2成对的上行用的频带。并且,UL1没有形成集合载波而成为上行用的单独的载波,DL1与DL2形成下行用的集合载波。这里,有时将UL1和DL1那样成对的载波称为对称载波,将DL2那样不成对的载波称为非对称载波。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36.211V10.4.0(2011-12)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10.5.0(2012-03)
非专利文献3:3GPP TR36.304V10.5.0(2012-03)
非专利文献4:3GPP TR36.300V11.1.0(2012-03)
非专利文献5:3GPP TR36.331V10.5.0(2012-03)
非专利文献6:3GPP TR36.101V11.0.0(2012-03)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67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394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5-537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0461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一般而言,在无线终端起动时(电源接通时)或从待机状态(空闲状态)恢复时,进行无线基站的选择。无线终端从所选择的无线基站接受各种控制,并且,在产生了数据的情况下,与选择无线基站连接而进行该数据的发送接收。并且,即使暂时地选择无线基站,在因无线终端移动等而使电波环境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进行无线基站的再选择。一般而言,无线终端经常要选择或再选择接收品质较好的无线基站。
这里,无线基站也可以改称为载波。此外,无线基站和载波也可以改称为小区。无线基站是物理性的装置,载波是无线基站发送接收的传输波,小区是无线基站能够通过载波进行通信的范围或区域(通信区)。因此,虽然它们分别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一般情况下也多被用以表示大致相同的意思,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适当变换无线基站、小区、载波。
将说明返回到原话题,通过小区搜索来检测无线基站(或者小区、载波),测定从各无线基站的接收品质,由此进行无线基站的选择或再选择。这里,即使在上述的CA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也不例外,也需要进行这样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但是,关于这种情况下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在以往没有研究,在通常的方法中有可能包含无法高效地进行等的问题。
即,在CA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的高效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在此之前没有被提出。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CA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发明公开的无线终端是一种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终端,所述无线终端具有:接收部,其接收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或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以及连接部,其根据所述信息选择所述第1载波与无线基站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如下的效果:能够在CA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
附图说明
图1A~C是对载波聚合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无线终端进行从小区搜索到数据发送接收的处理流程的一例。
图3是示出小区列表的一例的图。
图4是为了使无线终端不对非对称载波进行小区选择而假定的处理流程的一例。
图5是为了使无线终端不对非对称载波进行小区选择而假定的处理流程的另一例。
图6是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进行从小区搜索到数据发送接收的处理流程的一例。
图7A~C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载波对称性信息的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过程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进行从小区搜索到数据发送接收的处理流程的一例。
图15是示出以往的LTE系统中的SIB4的格式的图。
图1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SIB4的格式的一例的图。
图17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进行从小区搜索到数据发送接收的处理流程的一例。
图18是示出以往的LTE系统中的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的格式的图。
图19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的格式的一例的图。无线终端无线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使用附图,一边对所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作为独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可以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得到组合的效果,当然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有用性。
(a)问题的所在
如上所述,关于在CA中在无线终端同时使用的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情况下的小区选择或小区再选择,以往没有进行研究,在通常的方法中有可能包含不能高效地进行等的问题。以下,在对所公开的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在以往技术中假定的问题的所在进行说明。该问题作为发明者对以往技术仔细地重复研究的结果,是新发现的问题,以往并不知晓。
首先,根据图2,对从起动无线终端到设定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CA为止的通常的处理进行说明。这里,作为一例,对DL载波为2个且UL载波为1个的情况进行说明。将由UL载波UL1与DL载波DL1构成的对称载波设为CC1。将仅由DL载波DL2构成的非对称载波设为CC2。CC1与CC2形成集合载波。
当起动无线终端时,在图2的S101中开始进行小区搜索。在S102中,首先无线终端根据频带搜索(频率搜索),选择整个频率频带中的1个频率来接收DL无线信号。接着在S103中,无线终端从DL信号中检测同步信号,并进行DL无线信号的同步(DL帧的边界的确定等)。所有的DL无线信号中包含同步用的特定模式的同步信号。在无法检测同步信号的情况下,由于在周边不存在使用该频率的小区,因此,选择其他的频率来进行测定。
并且无线终端在S103中,根据检测出的同步信号的模式求出小区识别号码。在LTE系统中作为同步信号存在P-SS(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主同步信号)和S-SS(Second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辅同步信号)这2个,根据它们分别求出组内小区号码(3种)和小区组号码(168种)。并且,根据组内小区号码和小区组号码求出小区识别号码(3×168=504种)。
接着在S104中无线终端接收DL信号中的参照信号(RS:Reference Signal)。参照信号也被称为导频信号。参照信号由小区识别符进行加扰,并且,由小区识别符决定无线帧上的配置。因此,无线终端能够根据先求出的小区识别符来确定参照信号。并且,在S104中,无线终端测定参照信号的接收功率。接收功率被用作小区选择的基准。并且,根据参照信号来估计信道特性,根据信道特性能够进行各信道的解调。由此,无线终端能够利用DL来接收数据。但是,在该阶段中,无线终端还不能利用UL来发送数据。
在S105中,无线终端暂时存储与搜索到的小区相关的信息。这里,作为一例,将这样的信息存储为小区列表。图3示出小区列表的一例。小区列表由至少将小区识别符、频率以及接收功率对应起来的条目构成。在S105中,无线终端在小区列表上追加上述所求出的至少将小区识别符、频率以及接收功率对应起来的条目。
接着,在S106中,无线终端判定是否完成了所有频率的选择(小区搜索是否完成)。在小区搜索没有完成情况下,从未选择的频率中重新选择频率而进行同步信号检测以下的处理(即重复进行S102~S105)。
另一方面,在小区搜索完成了的情况下,在S107中,无线终端进行小区选择。小区选择能够选择例如小区列表中的接收功率最大的小区。在小区选择中,为了避免小区边界中的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的频繁发生,在对各小区的接收功率进行比较时可以使用偏移值(由报知信息报知)。这里,例如选择了与CC1对应的小区。
接着,在S108中,无线终端从所选择的小区接收报知信息。报知信息包含为了与无线终端所选择的小区连接而使用的各种信息。例如,报知信息中包含表示选择小区的下行频带的信息。并且,报知信息中包含表示选择小区的上行频带的信息。表示各个频带的信息可以利用中心频率与带宽的组进行表示。
接着,在S109中,无线终端判定是否需要随机接入(RA:Random Access)。随机接入是指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终端针对网络侧进行的连接请求,通过随机接入,无线基站识别自身覆盖范围下的无线终端的存在。并且,有时将包含随机接入的一系列的过程称为随机接入过程(Random Access Procedure)。在LTE中,在规定的情况下进行随机接入。规定的情况例如包含起动无线终端时、在空闲时(待机时)产生了UL数据或DL数据时、切换时等。
在S109中,在不需要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进入S110。在S110中,无线终端判定是否为小区搜索时机。一般情况下,小区搜索根据内部的定时器等而周期地进行,但是,有时也会在检测出规定的事件的情况下进行。在小区搜索时机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返回S101进行小区搜索。当不在小区搜索时机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返回S109等待随机接入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S109中,在需要进行随机接入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进入S111。在S111中,无线终端针对在S107中选择的小区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无线终端针对在S108中从报知信息中获得的选择小区的上行频带,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随机接入存在冲突型与非冲突型,在任意的情况下,无线终端都从无线基站接收随机接入响应。另外,这里省略随机接入过程的详细描述。当随机接入过程完成时,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获取上行的同步。由此,无线终端能够进行UL的数据发送。
接着,在S112中,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进行单独设定信息的发送接收。具体而言,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根据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的信令,发送接收用于进行无线资源控制的无线终端单独的设定信息。单独的设定信息可以从无线基站发送到无线终端,也可以从无线终端发送到无线基站。并且,单独的设定信息存在多种,有时汇集几个来进行发送接收,有时根据需要经过多次发送接收。
在S112中,无线终端例如根据RRC的信令从无线基站接收作为用于追加载波的单独设定信息的载波追加指示。在该例中,无线终端从与CC1对应的无线基站中,利用RRC的信令接收用于追加载波CC2的信息。无线终端此外也可以根据RRC的信令从无线基站接收单独的设定信息。例如,无线终端能够与载波的追加相关联地接受接收调度信息的载波指定。既可以每个载波分别接收调度信息,也可以利用单一的载波接收针对所有载波的调度信息(这种调度方法被称为跨载波调度)。
接着,无线终端在S113中,根据S112中接收到的载波追加指示,向当前正在使用的载波CC1追加载波CC2。由此,无线终端在上行中利用UL1来进行发送(仅利用CC1进行发送),在下行中能够同时使用DL1与DL2来进行接收(利用CC1与CC2同时进行接收)。
在S113中,无线终端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此时,无线终端如在S112中设定的那样,在DL中能够同时使用CC1与CC2来接收DL数据,在UL中能够使用CC1来发送UL数据。即,在LTE中,通过以上的过程,能够实现基于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CA的数据发送接收。
在图2中,在进行S107的小区选择时,使无线终端选择与CC1对应的小区。在CA中,如CC1那样最初被选择的小区被称为PCell(Primary Cell:主小区),如CC2那样追加的小区被称为SCell(Secondry Cell:次小区)。这里,在小区搜索中应当不仅检测CC1还检测CC2,但是,无线终端不应该将CC2选择为PCell。当无线终端假如选择CC2时,由于CC2是不具有UL载波的非对称小区,因此,小区选择后的随机接入过程无法进行。因此网络侧(无线基站)无法识别无线终端,从而无线终端无法进行用户数据等单独数据的发送接收(能够接收报知信息)。
关于这一点,以下根据图4对为了使无线终端不选择不具有UL载波的CC2作为PCell而假定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图4中的小区搜索(与S201~S206对应)由于与图2中的小区搜索(与S101~S106对应)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图4的S207、S208也与图2的S107、S108相同。即在S207中,无线终端根据在小区搜索中生成的小区列表来选择1个小区。这里与图2不同,使其选择CC2。接着,在S208中,无线终端从所选择的小区中接收报知信息。如上所述,报知信息中包含与无线基站的上行频率相关的信息。这是为了用于随机接入。
这里,如上所述无线终端不应该选择DL载波与UL载波不成对的非对称小区作为PCell。因此,无线终端在S209中,根据从报知信息中获取的上行频带来判定在S207中选择的小区有无UL载波。在所选择的小区不具有UL载波的情况下(在UL载波与DL载波不成对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决定不将所选择的小区作为PCell。在该情况下,无线终端返回S207,根据小区列表重新选择其他的小区(例如,接收功率仅次于选择小区较大的小区)。另一方面,在选择小区具有UL载波的情况下(在UL载波与DL载波成对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决定将选择小区作为PCell,进入S210。
S209中的判定在本次的例子中如下所述。由于在S207中选择的CC2为非对称载波,因此,在S209中,无线终端不能将CC2决定为PCell。因此,无线终端返回S207,重新进行小区选择。在第2次的S207中,当无线终端选择了CC1时,在第2次的S208中,无线终端从CC1中接收报知信息。接着,在第2次的S209的判定中,由于CC1是对称载波,因此,无线终端能够将CC1决定为PCell。然后,无线终端进入S210。
另外,S209的判定具体而言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例如,不具有UL载波的小区CC2能够报知在表示上行频带的信息(例如中心频率与带宽的组)中设定了规定值(例如分别为0)的报知信息。并且,当在接收到的报知信息所包含的频率信息中设定了所述的规定值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能够检测出小区CC2不具有UL载波,因此,能够决定不将CC2作为PCell。相反,当在接收到的报知信息所包含的频率信息中设定了所述的规定值以外的值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能够检测出对应的小区具有UL载波,因此,能够决定将对应的小区作为PCell。
返回图4的说明,S211~S214由于与图2中的S111~S114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次的例子中,在S210中,无线终端针对在第2次的S209中判定为对称载波而决定为PCell的CC1,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无线终端根据在第2次的S208中从CC1接收到的报知信息,向CC1的上行的频带发送随机接入的前导码。
通过以上的过程,无线终端能够选择UL载波与DL载波成对的对称CC而进行连接处理。但是,在上述过程中,假如在接收功率与其他相比为最大的载波是UL载波与DL载波不成对的非对称载波的情况下,在从该载波接收报知信息后需要进行载波的再选择。
这里,在LTE中,在无线终端接收报知信息时,首先接收作为包含表示下行频带的信息的报知信息的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接着根据MIB接收作为包含表示其他的报知信息的报知时机的信息的报知信息的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1,此外,必须根据SIB1根据需要来接收作为其他的报知信息的SIB2~13。这样,由于无线终端需要阶段性地接收报知信息,因此,要想完成报知信息的接收需要经过几个子帧。因此,接收不需要的报知信息会导致连接处理的延迟。并且,也考虑有如下情况:在重新进行小区选择时,也会选择UL载波与DL载波不成对的非对称载波,在该情况下,伴随着接收报知信息的连接延迟进一步变长。综上所述,图4所示的过程存在如下的问题:因接收不需要的报知信息,无线终端的连接处理延迟。
但是,作为削减无线终端起动时等的连接处理的延迟的技术,有时通过使用存储信息而缩短小区搜索所花费的时间。图5示出包含使用了存储信息的情况下的小区搜索的无线终端的过程。
在图5中,无线终端过去根据例如图4所示的过程进行过小区搜索,以将那时所生成的小区列表保持在无线终端所具备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为前提。当在图5的S301中无线终端开始进行小区搜索时,代替图4的S202那样进行频带搜索,而在S302中,无线终端根据所存储的小区列表来识别小区的频率。由于图5的S303~S304与图4的S203~S204大致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在S303中,不需要像S203那样检测小区ID。这是因为无线终端根据小区列表已经识别出小区ID。在图5的S305中,无线终端根据搜索中的小区而更新小区列表的条目的“接收功率”。这里关于小区列表中的“小区ID”和“频率”不需要更新。由于图5的S306~S314与图4的S206~S214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通过像图5那样使用过去的小区搜索的结果,能够省略花费时间的频带搜索。由此,能够缩短小区搜索所花费的时间,进而能够削减无线终端起动时等的连接处理的延迟。另外,该方法优选从进行了所存储的小区搜索时起在无线终端不怎么移动时进行。这是因为当无线终端移动成作为小区搜索对象的小区完全不同时,再利用所存储的小区搜索结果的意义不大。
但是,即使如图5所示,基于重新进行上述那样的小区选择而重新进行报知信息的接收的问题也没有被消除。因此,在图4与图5中的任意的情况下,都需要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是根据发明者新发现的以上那样的问题而具体实现的。
(b)第1实施方式
以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的第1实施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无线终端从无线基站预先接收与对称载波和非对称载波相关的信息,对称载波是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成对的载波,非对称载波是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不成对的载波。并且,无线终端根据接收到的信息来选择对称载波而与无线基站连接。
这里,“连接”广义上是指完成了用户数据发送接收的准备,例如在图4中与从S208的接收报知信息经由S212的随机接入直到S213的发送接收单独设定信息为止的过程对应。但是,在本申请中,也可以将“连接”更狭义地表示如下的过程,该过程例如包含图4中S208的接收报知信息、S212的随机接入或者S213的发送接收单独设定信息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根据图6,对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另外,图6针对图4的处理流程解决上述的问题。然而,请注意与此相同也能够针对图5的处理流程解决上述的问题(详细的处理流程以及说明省略)。
首先在S401中,无线终端从无线基站接收与对称载波和非对称载波相关的信息,对称载波是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成对的载波,非对称载波是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不成对的载波。在本申请中,为了便于说明该信息,称为载波对称性信息。
图7示出载波对称性信息的一例。作为一例,能够使载波对称性信息如图7A所示那样为表示1个以上的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非对称载波的信息。图7A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列举出与非对称载波对应的小区ID。并且,作为其他的一例,能够使载波对称性信息如图7B所示那样为表示1个以上的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成对的对称载波的信息。图7A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列举出与对称载波对应的小区ID。
此外,作为另一例,也能够使载波对称性信息如图7C所示那样为表示1个以上的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不成对的非对称载波、以及表示1个以上的上行载波与下行载波成对的对称载波的信息。图7C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列举出将小区ID与表示载波对称性的标志(1比特)对应起来的条目。例如,可以将图7C的例子中的载波对称性标志在小区ID相当于非对称载波的情况下设定为0,在小区ID相当于对称载波的情况下设定为1。另外,在图7C中,将小区ID与载波对称性标志对应起来,但是,与小区ID对应的信息也可以使用其他的信息。例如与小区ID对应的也可以是任意的2比特以上的信息。作为一例,与小区ID的对应的也可以是该小区的中心频率、带宽或者它们的组合。
这样,在载波对称性信息中,没有必要一定是表示非对称载波与对称载波双方的信息。由于只要表示非对称载波与对称载波中的一方就能够判别自身与另一方,因此,即使是仅表示一方的信息,也是“与对称载波和非对称载波相关的信息”。
载波对称性信息是无线基站经由DL载波发送给无线终端的信息,但是,可以使载波对称性信息所表示的载波的对象范围为包含与该DL载波对应的载波以外的至少一个载波在内的任意的载波。例如无线基站可以使本站提供的多个载波为对象范围。并且,无线基站可以使本站的相邻无线基站或周边无线基站提供的载波为对象范围。但是,在载波对称性信息处于对称范围的载波仅是发送接收该载波对称性信息的载波的情况下,载波对称性信息的意义不大。这是因为像那样的信息即使不从无线基站另行通知给无线终端(即使是以往的报知信息)也能够得到。
返回图6,在S402中,开始进行小区搜索。由于图6的S403、S404与图4的S202、S203分别对应,因此省略说明,但是,由此无线终端从DL接收信号中检测小区ID。
接着,在图6的S405中,无线终端根据在S401中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与在S404中检测到的小区ID,判定与小区ID对应的载波是非对称载波还是对称载波。例如,只要载波对称性信息是表示与非对称载波对应的1个以上的小区ID的信息,则在所表示的1个以上的小区ID中包含S404中检测出的小区ID的情况下,将该检测出的小区ID判定为非对称载波。作为其他的例子,例如,只要载波对称性信息是表示与对称载波对应的1个以上的小区ID的信息,则在所表示的1个以上的小区ID中不包含S404中检测出的小区ID的情况下,将该检测出的小区ID判定为非对称载波。
在S405中判定为非对称载波的情况下,无线终端为了利用其他的频率继续进行小区搜索而返回S403。这是因为,在非对称载波中,不能进行随机接入,进而不能进行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因此小区列表所列出的条目(即为小区选择的对象)不适当。另一方面,在S405中判定为对称载波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进入S406的RS检测和RS接收功率测定。
由于图6的S406~S410与图4的S204~S208分别对应,因此省略说明。这里,在图6中,在接收报知信息(S410)后,注意没有像图4那样进行小区的对称性的判定(S209)。这是因为在图6的S405中进行相同的判定,因此已经决定出接收了报知信息的小区是对称小区。由于图6的S411~S415与图4的S210~S214分别对应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由于在小区搜索的阶段除去了非对称小区,因此,在成为小区选择的对象的小区列表中仅列出对称小区。由此,在小区选择中不会选择非对称小区,因此能够回避因选择图4所示的非对称小区而导致的报知信息的重复接收。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1次性完成小区选择中附带的报知信息的接收,能够抑制无线终端的连接延迟。
接着,根据图8,对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图8中的各处理与图6所示的无线终端的处理流程中的各处理对应。另外,在图8中省略了在图6中在无线终端内部(无线终端单独)进行的处理。
图8图示出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A~C之间的无线信号的发送接收关系。这里,将无线基站A~C设置为彼此比较近。无线基站A能够对2个载波分量CC1与CC2进行载波聚合。这里,CC1为对称载波,但是使CC2为只有DL载波的非对称载波。并且,使无线基站B使用1个载波分量CC3。使无线基站C使用1个载波分量CC4。
首先,在图8的S401中,无线终端通过CC3接收载波对称性信息。此时,无线终端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中包含针对CC1、CC2表示载波对称性的信息。
在图8的S404中,无线终端根据CC1~4分别进行同步信号检测/小区ID检测。在图8的未图示的S405中,无线终端根据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可知CC2为非对称小区。因此,在图8的S406中,无线终端分别针对CC1、CC3、CC4进行RS检测/接收功率测定,但是没有针对CC2进行。在图8的未图示的S409中,无线终端选择了作为对称小区的CC1。在图8中,无线终端在S410中从CC1接收报知信息,在S413中针对CC1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在图8中,无线终端在S414中从CC1接收单独设定信息,并且向CC1发送单独设定信息。此时,无线终端从CC1接收了作为表示追加CC2的单独设定信息的载波追加指示。在图8的S415中,无线终端发送接收用户数据。此时,无线终端从载波聚合的CC1与CC2接收DL数据,并仅利用CC1发送UL数据。
接着以上所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处理,在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本实施方式成为依照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实施方式。因此,出现了一些LTE特有的术语和概念。但是,请注意本实施方式仅为一例,也能够应用于依照LTE以外的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9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终端1(UE:User Equipment)和无线基站2(eNB:evolved Node B)等。有时总称无线终端1与无线基站2为无线站。
将无线终端1与无线基站2之间的无线网络称为无线接入网络。无线基站2之间利用被称为回程网络的有线或无线网络(传送网)进行连接。回程网络是连接无线基站2间或无线基站2与核心网络的网络。无线基站2能够经由回程网络与和核心网络连接的装置进行通信。未图示的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管理实体)和SAE-GW(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Gateway:系统架构演进网关)等与核心网络连接。另外,有时也将LTE网络称为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EPS包含作为无线接入网络的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Network:演进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与作为核心网络的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网)。有时也将核心网络称为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系统架构演进)。
图9中的无线终端1(有时也被称为无线移动终端、移动终端、或者简称为终端。并且,有时也被称为用户装置、加入者站、移动站等)是经由无线接入网络与无线基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装置。无线终端1除了通过与连接无线基站2a之间的无线通信来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还通过与连接无线基站2a之间的无线通信来交换各种控制信息从而接受各种控制。并且,无线终端1根据需要对来自连接无线基站以外的其他的无线基站(相邻无线基站、周边无线基站)2b的无线信号进行测定等。
无线终端1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等。并且,在使用对无线基站2与终端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本发明的无线终端1包含该中继站(与无线基站之间的发送接收及其控制)。
另一方面,图9中的无线基站2(有时也被简称为基站)经由无线接入网络而与无线终端1进行无线通信,并且无线基站2是与回程网络连接的装置。无线基站2除了与覆盖范围下的无线终端1(也称为连接无线终端)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以外,还通过与覆盖范围下的无线终端1交换各种控制信息而针对无线终端1进行各种控制。并且,无线基站2除了经由回程网络与其他无线基站2之间彼此进行数据的中继以外,还能够通过与其他无线基站2交换各种控制信息而进行合作。
无线基站2经由回程网络而与和回程网络的目的地的核心网络连接的MME等控制装置交换各种控制信息。并且,无线基站2将从覆盖范围下的无线终端1接收到的数据中继到与核心网络连接的SAE-GW等中继装置中,并且,将从SAE-GW等中继装置接收到的数据中继到覆盖范围下的无线终端1中。
无线基站2与回程网络可以利用有线连接,也可以利用无线连接。并且,无线基站2也可以对与经由无线接入网络的无线终端1之间的无线通信功能和数字信号处理及控制功能进行分离而成为分开的装置。在该情况下,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称为RRH(Remote Radio Head:射频拉远头),将具有数字信号处理及控制功能的装置称为BBU(Base Band Unit:基带单元)。RRH被设置为从BBU突出,在它们之间也可以利用光纤等进行有线连接。并且,无线基站2除了宏无线基站、皮(pico)无线基站等小型无线基站(包含微无线基站、毫微微无线基站等)以外,还可以是各种规模的无线基站。并且,在使用了对基站与无线终端1之间的无线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站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本发明的无线基站2包含该中继站(与无线终端之间的发送接收及其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DL的无线接入方式中使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方式。并且,在UL的无线接入方式中使用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接入)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DL无线信号、UL无线信号都由规定的长度(例如10毫秒)的无线帧(也简称为帧)构成。此外,1个无线帧由分别为规定的长度(例如1毫秒)的规定个数(例如10个)的无线子帧(也简称为子帧)构成。并且,各子帧由12个或14个符号构成。另外,由于“帧”与“子帧”仅为表示无线信号的处理单位的术语,因此,以下也可以适当改变这些术语。
在LTE的物理层中定义有几个物理信道。例如,作为DL的物理信道,存在用于传送DL数据信号等的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用于传送DL控制信号的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等。这里所说的DL控制信号是指用于发送在PDSCH发送中直接需要的控制信息的信号,是物理层(或者Layer1)级的控制信号。与此相对,上层的控制信号使用PDSCH而被发送。并且,如上所述,DL子帧中的控制信号区域的尺寸可变(从DL子帧1的开头起的1~3个符号),但是,在各DL子帧的控制信号区域中也存在用于通知该尺寸的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另一方面,作为UL的物理信道,存在用于传送UL数据信号等的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用于传送包含针对DL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和DL无线特性测定结果等的UL控制信号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
DL子帧除了映射DL数据信号和DL控制信号以外,还映射DL数据信号和DL控制信号的解调用以及无线特性测定用的DL参照信号等。UL子帧也除了映射UL数据信号和UL控制信号以外,还映射UL信号的解调用以及无线特性测定用的UL参照信号等。
接着,根据图10~11,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和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
图10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终端1例如具有接收部101、发送部102、控制部103以及存储部104。由于它们是无线终端中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将接收部101、发送部102、控制部103和存储部104分别称为无线终端接收部101、无线终端发送部102、无线终端控制部103和无线终端存储部104等。
接收部101从无线基站接收DL无线信号(DL载波)。并且,接收部10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DL无线信号进行降频而转换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接收部101能够接收与图8中从各无线基站(或者各CC)朝向无线终端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具体而言,例如,接收部101能够从无线基站接收载波对称性信息、同步信号、RS、报知信息、随机接入过程中的DL信号(随机接入响应等)、DL的单独设定信息(载波追加指示等)以及DL的用户数据。接收部101也可以从无线基站接收它们以外的任意的DL无线信号。
发送部102向无线基站发送UL无线信号(UL载波)。并且,发送部10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转换而生成UL无线信号。例如发送部102能够向无线基站发送与图8中从无线终端朝向各无线基站(或者各CC)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具体而言,例如,发送部102能够向无线基站发送随机接入过程中的UL信号(随机接入前导码等)、UL的单独设定信息以及UL的用户数据。发送部102也可以向无线基站发送它们以外的任意的UL无线信号。
控制部103针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并且,控制部103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生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控制部103能够根据需要使存储部104存储信息、参照所存储的信息、更新所存储的信息、消去所存储的信息等。例如,控制部103能够进行在图6或图8中所表示的无线终端中的各控制或处理。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103能够进行与载波对称信息的接收、小区搜索的开始、频带搜索(频率搜索)、同步信号检测/小区ID检测、非对称载波的判定、RS检测/接收功率测定、针对小区列表的追加、小区搜索完成的判定、小区选择、报知信息的接收、是否需要随机接入的判定、小区搜索时机化的判定、随机接入、单独设定信息的发送接收(包含载波追加指示的接收),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相关的控制或处理。控制部103也可以进行它们以外的任意的控制或处理。
存储部104存储各种信息。存储部104能够存储例如小区列表。存储部104除此以外也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图1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无线基站2例如具有接收部201、发送部202、控制部203以及存储部204。由于它们是无线基站中的功能,因此,也可以将接收部201、发送部202、控制部203和存储部204分别称为无线基站接收部201、无线基站发送部202、无线基站控制部203和无线基站存储部204等。
接收部201从无线终端接收UL无线信号(UL载波)。并且,接收部201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UL无线信号进行降频而转换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例如接收部201可以接收与图8中从无线终端朝向各无线基站(或者各CC)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具体而言,例如接收部201可以从无线终端接收随机接入过程中的UL信号(随机接入前导码等)、UL的单独设定信息以及UL的用户数据。接收部201也可以从无线终端接收它们以外的任意的UL无线信号。
发送部202向无线终端发送DL无线信号(DL载波)。并且,发送部20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上转换而生成DL无线信号。例如发送部202可以向无线终端发送与图8中从无线基站(或者各CC)朝向无线终端的箭头对应的无线信号。具体而言,例如发送部202可以向无线终端发送载波对称性信息、同步信号、RS、报知信息、随机接入过程中的DL信号(随机接入响应等)、DL的单独设定信息(载波追加指示等)以及DL的用户数据。发送部202也可以向无线终端发送它们以外的任意的DL无线信号。
控制部203针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并且,控制部203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生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控制部203能够根据需要使存储部204存储信息、参照所存储的信息、更新所存储的信息、消去所存储的信息等。例如控制部203可以进行与在图8中无线基站发送接收的无线信号相关的各控制或处理。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203可以进行与载波对称信息的发送、同步信号的发送/小区ID的发送、RS的发送、报知信息的发送、随机接入、单独设定信息的发送接收(包含载波追加指示的发送)、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相关的控制或处理。控制部203也可以进行它们以外的任意的控制或处理。
存储部204存储各种信息。存储部204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不限于图11。例如,也可以像上述的BBU那样不具有接收部201和发送部202。并且,无线基站2也可以采用只具有控制部203的结构。
接着,根据图12~13,对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无线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图1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1的硬件结构的一例。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整体来实现上述的无线终端1的各功能。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无线终端1具有无线IF(Interface:接口)11、模拟电路12、数字电路13、处理器14、存储器15、输入IF 16以及输出IF 17等。
无线IF 11是用于与无线基站2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12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可以大致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以及进行其他处理的电路。
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Amplifier)、带通滤波器(BPF:Band Pass Filter)、混合器(Mixer)、低通滤波器(LPF:Low Pass Filter)、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ler)、模拟/数字转换器(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以及相位同步电路(PLL:Phase LockedLoop)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功率放大器(PA:Power Amplifier)、BPF、混合器、LPF、数字/模拟转换器(DAC: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以及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包含双工器(Duplexer)等。数字电路13例如包含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ing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以及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处理器14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装置,例如包含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存储器15是对数据进行存储的装置,例如包含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输入IF 16是进行输入的装置,例如包含操作按钮和话筒等。输出IF 17是进行输出的装置,例如包含显示器和扬声器等。
对无线终端1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例如通过无线IF 11和模拟电路1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而实现接收部101。即,无线IF 11从无线基站2接收DL无线信号,模拟电路1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DL无线信号进行降频而转换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
例如通过无线IF 11和模拟电路1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发送部102。即,模拟电路12通过频率转换等而将所输入的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上转换成无线信号,无线IF 11将该无线信号无线发送给无线基站。另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 11(天线)而实现发送部101与接收部102,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12的双工器而共用1个无线IF 11。
例如通过处理器14和数字电路13而实现控制部103。即,处理器14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进行合作,针对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而生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并且,例如处理器14能够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进行合作,进行图6或图8中所表示的无线终端中的各控制或处理。具体而言,处理器14能够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进行合作,进行与载波对称信息的接收、小区搜索的开始、频带搜索(频率搜索)、同步信号检测/小区ID检测、非对称载波的判定、RS检测/接收功率测定、针对小区列表的追加、小区搜索完成的判定、小区选择、报知信息的接收、是否需要随机接入的判定、小区搜索时机化的判定、随机接入、单独设定信息的发送接收(包含载波追加指示的接收)以及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相关的控制或处理。处理器14也可以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13进行合作,进行除它们以外的任意的控制或处理。
例如通过存储器15而实现存储部104。即,存储器15存储各种信息。存储器15例如可以存储小区列表。存储器15也可以存储它们以外的任意的信息。
图13说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2的硬件结构的一例。通过以下的硬件部件的一部分或整体而实现上述的无线基站2的各功能。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2具有无线IF 21、模拟电路22、数字电路23、处理器24、存储器25以及传送网IF 26等。
无线IF 21是用于与无线终端1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例如是天线。模拟电路22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可以大致分为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以及进行其他处理的电路。作为进行接收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LNA、BPF、混合器、LPF、AGC、ADC以及PLL等。作为进行发送处理的模拟电路,例如包含PA、BPF、混合器、LPF、DAC以及PLL等。作为进行其他处理的模拟电路包含双工器等。数字电路23是对数字信号进行处理的电路,例如包含ASIC、FPGA以及LSI等。处理器24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装置,例如包含CPU和DSP等。存储器25是对数据进行存储的装置,例如包含ROM和RAM等。传送网IF 26利用有线线路或无线线路与无线通信系统的回程网络连接,是用于与传送网络侧的装置进行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的接口装置,该传送网络侧的装置包含与回程网络或核心网络连接的其他的无线基站2。
对无线基站2的功能结构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说明。
例如通过无线IF 21和模拟电路22(进行接收处理的电路)而实现接收部201。即,无线IF 21从无线终端1接收UL无线信号,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对接收到的UL无线信号进行降频而转换成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
例如通过无线IF 21和模拟电路22(进行发送处理的电路)而实现发送部202。即,模拟电路22通过频率转换等而将所输入的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上转换成无线信号,无线IF 21将该无线信号无线发送给无线基站。另外,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无线IF 21(天线)而实现发送部201与接收部202,也可以通过使用作为模拟电路22的双工器而共用1个无线IF 21。
例如通过处理器24和数字电路23而实现控制部203。即,处理器24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进行合作,针对与U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或者进行各种控制或处理而生成与DL帧对应的基带信号。并且,处理器24能够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进行合作,进行图6或图8中所表示的无线终端中的各控制或处理。具体而言,处理器24能够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进行合作,进行与载波对称信息的发送、同步信号的发送/小区ID的发送、RS的发送、报知信息的发送、随机接入、单独设定信息的发送接收(包含载波追加指示的发送)以及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相关的控制或处理。处理器24也可以根据需要与数字电路23进行合作,进行它们以外的任意的控制或处理。
例如通过存储器25而实现存储部204。即,存储器25存储各种信息。存储器25可以存储任意的信息。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基站2的硬件结构不限于图13。例如,既可以像上述的BBU那样不具有无线IF 21和模拟电路22,也可以采用不仅是具有无线IF 21的结构。并且,无线基站2既可以采用仅具有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仅具有数字电路的结构。
(C)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例中的载波对称性信息相关,对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4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处理流程。在图14的处理流程中,执行2次与图4和图6等对应的从小区搜索到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的一系列的处理(为了便于说明,称为“连接处理过程”)。首先,图14的S501~S514相当于第1次的连接处理过程。无线终端通过之后中断用户数据的发送接收等,而暂时在S515中从连接状态(为RRC_CONNECTED状态,无线终端处于通信中的状态)转移成空闲状态(为RRC_IDLE状态,所谓的待机状态)。空闲状态的无线终端周期性地或者在规定的事件发生时,进行小区搜索而进行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S516~S523)。并且根据需要针对再选择的小区进行随机接入,由此从空闲状态恢复,对用户数据进行发送接收(S524~S529)。该空闲状态转移后的S516~S529相当于第2次的连接处理过程。
以下,对图14具体地进行说明。首先,相当于图14的第1次的连接处理过程的S501~S514大致与图4的S201~S214对应。但是,由于S507~S509与S207~S209有一部分不同,因此进行说明。
首先,在S507中,无线终端进行小区选择。这里,S507的小区选择在第1次的情况下(在从S506进入S507的情况下),使无线终端与S207完全相同地进行小区选择。接着,无线终端进入S508,进行报知信息的接收。
这里,对已有的LTE的报知信息进行说明。如上所述,LTE的报知信息由MIB、SIB1~SIB13构成,分别包含各种信息(参数)。无线终端必须接收MIB、SIB1、SIB2,它们以外的SIB3~SIB13是可选的,根据需要进行接收。
SIB4与SIB5包含用于跨越LTE无线基站(eNB)间的小区再选择的参数。SIB4与同一频带内的LTE无线基站间的小区再选择对应,SIB5与不同的频带中的LTE无线基站间的小区再选择对应。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SIB4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关于SIB5也可以同样地应用。
图15示出以往的LTE的SIB4的格式。SIB4包含与相邻小区(周边小区)相关的信息。SIB4中所包含的与相邻小区相关的信息在小区再选择时被使用。
在图15中,IntraFreqNeighCellList是相邻小区的列表。IntraFreqNeighCellList相当于能够成为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的候选的相邻小区的列表。IntraFreqNeighCellList包含1个以上的IntraFreqNeighCellInfo。各IntraFreqNeighCellInfo中包含与各相邻小区相关的信息(参数)。如图15所示,IntraFreqNeighCellInfo包含参数physCellId和q-OffsetCell。physCellId相当于小区ID(物理性的小区识别符)。q-OffsetCell是在小区再选择时的小区间的接收功率比较中所使用的偏移值。
图16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SIB4格式。图16所示的SIB4格式与图15所示的相比,向各IntraFreqNeighCellInfo追加参数CarrierSymmetry(下划线部分)。CarrierSymmetry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对应,相当于“与对称载波和非对称载波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例,可以使CarrierSymmetry为表示对应的小区(载波)是否是非对称载波的1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CarrierSymmetry是能够确定对应的小区是对称载波还是非对称载波的信息,则不限于此。
返回图14的说明,在S508中无线终端从在S507中选择的小区接收包含载波对称性信息的报知信息。更具体而言,在S508中无线终端例如从在S507中选择的小区接收作为包含上述的参数CarrierSymmetry的报知信息的SIB4(或SIB5)。
接着,无线终端在S509中判定在S507中选择的小区是否为非对称载波。这里,在第1次进行S509的判定的情况下(在按照S506、S507、S508、S509的顺序推进的情况下),与S209相同,无线终端根据SIB2判定是否为非对称载波。在第1次进行S509的判定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在S508中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
这里,假设在第1次的S509中,判定为所选择的载波是非对称载波。此时,无线终端进入S507,进行第2次的S507。
在第2次进行S507的小区选择的情况下(在从S509进入S507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在小区选择中能够使用在S508中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具体而言,无线终端在第2次的S507中,能够从根据载波对称性信息而被确定为对称载波的载波中选择小区。由此,除去没有能够根据载波对称性信息而确定的对称载波这样的例外的情况,在第2次的S507中,无线终端能够可靠地选择对称载波。无线终端接着按顺序第2次进入S508、S509。在第2次的S209中,无线终端除去所述的例外的情况,能够进入S510。即,除去所述的例外的情况,图14的S507~S509的循环最多到2次为止。由于图4的S207~S209的循环有可能为3次以上,因此,图14与图4相比,有可能能够抑制报知信息接收(S508)的次数。
由于相当于图14的第2次的连接处理过程的S516~S529与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流程的图6的S402~S415对应,因此省略说明。在S519中,无线终端根据在S508中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判定是否为非对称载波。由此,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报知信息的重复的接收(S524)。
由于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网络结构、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以及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依据第1实施方式,因此省略说明。
(d)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也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与第1实施例中的载波对称性信息相关,对更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7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处理流程。图17也与图14相同,包含2次的连接处理过程。图17的S601~S629与图14的S501~S529大致对应。因此,这里,关于图17,仅对与图14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图17的S607~S609不与图14的S507~S509对应,而与图4的S207~S209对应。即,在S608中,无线终端不需要接收包含载波对称性信息的报知信息。并且,在S607~S609中,也可以不进行像S507~S509所说明的那样抑制循环次数的处理。
在图17的S613中,无线终端接收单独设定信息。
这里,对已有的LTE的单独设定控制信息进行说明。LTE中的单独设定信息被称为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RRC信令中的一个存在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是为了进行RRC连接的变更而被使用的RRC信令,从无线基站朝向无线终端发送。
根据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而进行的RRC连接的变更存在多种,但是,其中一个存在测定(measurement)的指示以及变更。LTE中的无线终端主要为了选择切换时的目标小区(或者切换目的地小区、切换目的地无线基站),而在连接时(RRC_CONNECTED)测定无线信号的接收功率和接收品质。根据从无线基站发送给无线终端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来进行该测定的指示和变更。
为了测定的指示或变更,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可以包含表示测定的对象的MeasConfig信息要素。此外,Measconfig信息要素可以包含MeasObject信息要素,该MeasObject信息要素是用于表示成为测定对象的小区(载波、无线基站)的信息。MeasObject信息要素存在多种,但是作为用于表示成为测定对象的LTE对应小区的信息,存在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
图18示出以往的LTE的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的格式。在图18中,CellsToAddModList是测定对象小区的列表。CellsToAddModList相当于作为测定对象的相邻小区的列表,即能够成为目标小区(切换目的地的小区)的候选的相邻小区的列表。CellsToAddModList包含1个以上的CellsToAddMod。各CellsToAddMod包含与各测定对象小区相关的信息(参数)。如图18所示,CellsToAddMod包含参数cellIndex、physCellId、cellIndividualOffset。cellIndex相当于在测定报告中所使用的小区的索引(识别符)。physCellId相当于小区ID(物理性的小区识别符)。cellIndividualOffset是在切换决定时(目标小区选择时)的小区间的测定结果比较中所使用的偏移值。
图19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的格式。图19所示的MeasObjectEUTRA信息要素的格式与图18所示的格式相比,向各CellsToAddMod追加参数CarrierSymmetry(下划线部分)。CarrierSymmetry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对应,相当于“与对称载波和非对称载波相关的信息”。作为一例,可以使CarrierSymmetry为表示对应的小区(载波)是否为非对称载波的1比特的信息。但是,只要CarrierSymmetry是能够确定对应的小区是对称载波还是非对称载波的信息,则不限于此。
返回图17的说明,在S613中无线终端从在S607中选择的、在S612中进行了随机接入的小区中,接收包含载波对称性信息的单独设定信息。更具体而言,在S613中,无线终端例如从在S607中选择的、在S612中进行了随机接入的小区中,接收作为包含上述的参数CarrierSymmetry的单独设定信息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
相当于图17的第2次的连接处理过程的S616~S629由于与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流程的图6的S402~S415或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处理流程的图14的S516~S529对应,因此省略说明。在S619中,无线终端根据在S613中接收到的载波对称性信息,判定是否为非对称载波。由此,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报知信息重复的接收(S624)。
由于第3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网络结构、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以及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依据第1实施方式,因此,省略说明。
(e)第4实施方式
第1~第3实施方式解决了基于小区选择(小区再选择)时的非对称载波的问题。与此相对,第4实施方式解决基于切换时的非对称载波的问题。
对通常的LTE系统中的切换处理的概要进行说明。如第3实施方式所述,服务小区向无线终端发送相当于测定指示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该测定指示包含成为测定对象的小区的指定。无线终端根据接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向服务小区发送包含上述的测定结果的测定报告。服务小区根据测定报告,决定切换的实施以及目标小区(在决定时在服务小区与目标小区之间进行协商)。服务小区向无线终端发送指定了目标小区的切换指示消息。无线终端针对在接收到的切换指示消息中所指定的目标小区进行随机接入。由此,无线终端与目标小区进行连接,之后接收从服务小区传送给目标小区的数据,完成切换。
这样,在切换处理中,无线终端需要针对目标小区进行随机接入。但是,如上所述,无线终端不能针对非对称载波进行随机接入。因此,并不优选将非对称载波选择为目标小区。这是因为由于无线终端的随机接入失败,因此,要重新选择目标小区,切换处理的延迟増大。
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服务小区(服务无线基站)预先掌握各相邻小区(相邻无线基站)是否为非对称载波。并且,服务小区在无线终端的切换时,不将非对称载波决定为目标小区(目标无线基站)。即,服务小区在无线终端的切换时,将对称载波决定为目标小区(目标无线基站)。
这样,由于非对称载波没有被选择为目标小区,因此,能够抑制切换处理的延迟的増大。
第4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网络结构、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以及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依据第1实施方式,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在切换时,有时将服务小区(服务无线基站)称为源小区(或者切换源小区、切换源无线基站)。
(f)第5实施方式
第5实施方式也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解决基于切换时的非对称小区的问题。
如第4实施方式所述,并不优选将非对称载波选择为目标小区。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实施方式的服务小区使用例如第3实施方式中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向无线终端进行测定指示。这里,第3实施方式中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包含CarrierSymmetry,该CarrierSymmetry是表示各相邻小区是否为非对称载波的参数。无线终端根据接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所包含的CarrierSymmetry,对非对称载波不进行测定。即无线终端根据接收到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中所包含的CarrierSymmetry,仅对对称载波进行测定。由此,无线终端向服务小区发送包含仅针对对称载波的测定结果的测定报告。并且,服务小区根据接收到的测定报告,能够从对称载波中选择并决定目标小区。
这样,与第4实施方式相同,由于非对称载波没有被选择为目标小区,因此,能够抑制切换处理的延迟的増大。并且,由于无线终端无需进行非对称载波的测定,因此,也降低了无线终端的处理负荷。
由于第5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网络结构、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以及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依据第1实施方式,因此,省略说明。
(g)其他的实施方式
上述的第1~第5实施方式是对DL载波的数量比UL载波的数量多的非对称载波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对UL载波的数量比DL载波的数量多的非对称载波也可以同样地应用。
并且,在上述的第1~第5实施方式中,小区(载波、无线基站)需要掌握(存储于存储部)各相邻小区是否为非对称小区。关于这一点,也可以通过使小区预先存储各相邻小区是否为非对称而实现。或者,也可以通过由小区定期地或在发生规定事件时,从各相邻小区或上级装置接收表示各相邻小区是否为非对称的信息而实现。
标号说明
1:无线终端;2:无线基站

Claims (9)

1.一种无线终端,其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无线终端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以及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以及
连接部,其根据所述信息而使用所述第1载波与无线基站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包含所述第1载波的第1识别符或所述第2载波的第2识别符,
所述连接部接收无线信号,根据该无线信号中所包含的载波的识别符与所述第1识别符或所述第2识别符来使用所述第1载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从与所述连接部所连接的无线基站不同的无线基站接收所述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报知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信息是单独设定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第2载波只具有下行载波。
7.一种无线基站,其与无线终端进行无线通信,该无线终端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无线基站具有发送部,该发送部将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以及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发送到根据该信息而使用所述第1载波连接的所述无线终端。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利用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其中,
所述无线终端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以及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以及
连接部,其根据所述信息而使用所述第1载波与所述无线基站连接。
9.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利用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进行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的数量不同的无线通信,在该无线通信方法中,
所述无线终端接收与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成对的第1载波以及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不成对的第2载波相关的信息,
所述无线终端根据所述信息而使用所述第1载波与所述无线基站连接。
CN201280074827.6A 2012-07-24 2012-07-24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Pending CN1044883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04725 WO2014016870A1 (ja) 2012-07-24 2012-07-24 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88339A true CN104488339A (zh) 2015-04-01

Family

ID=4999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74827.6A Pending CN104488339A (zh) 2012-07-24 2012-07-24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33134A1 (zh)
EP (1) EP2879449A4 (zh)
JP (1) JP6011621B2 (zh)
CN (1) CN104488339A (zh)
WO (1) WO20140168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11292A (ja) * 2014-04-24 2015-11-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端末
JP2015216471A (ja) * 2014-05-08 2015-12-0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10075909B2 (en) * 2014-12-19 2018-09-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to select a candidate cell during cell selection
US11089569B2 (en) * 2016-10-21 2021-08-10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and camping-on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8393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系统及其频谱碎片处理方法、设备
US20110105105A1 (en) * 2009-11-02 2011-05-05 Sagfors Mats Fredrik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093582A1 (ja) * 2011-01-07 2012-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59345B2 (ja) 1997-05-27 2006-12-20 ユニデ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データ伝送装置
KR100459573B1 (ko) * 2001-08-25 2004-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역방향 전송 전력 오프셋과 고속 순방향 공통 채널 전력레벨을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AU2002356818C1 (en) 2001-10-19 2009-10-22 Ortho-Mcneil Pharmaceutical, Inc. Phosphonic acid compounds as inhibitors of serine proteases
EP1467586B1 (en) * 2003-04-09 2010-05-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cell reselection in an MBM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375197B2 (ja) * 2004-10-25 2009-12-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lanシステム、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の通信設定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US20110159867A1 (en) 2009-12-24 2011-06-30 Richard Lee-Chee Kuo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llocate random access channel (rach) resource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5243470B2 (ja) 2010-02-15 2013-07-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78393A (zh) * 2009-01-09 2010-07-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载波聚合系统及其频谱碎片处理方法、设备
US20110105105A1 (en) * 2009-11-02 2011-05-05 Sagfors Mats Fredrik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668688A (zh) * 2009-11-02 2012-09-1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聚集小区中的系统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WO2012093582A1 (ja) * 2011-01-07 2012-07-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Physical cell ID in Carrier aggregation", 《3GPP TSG RAN WG1 #55BIS R1-090192 SLOVENIA, LJUBLJANA, 12TH -16TH JANUARY, 2009》 *
ERICSSON: "Control plane aspects of carrier aggregation", 《3GPP TSG-RAN WG2 #66 TDOC R2-092958 SAN FRANCISCO, USA, 4TH – 8TH MAY 200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16870A1 (ja) 2014-01-30
EP2879449A4 (en) 2015-08-19
JPWO2014016870A1 (ja) 2016-07-07
US20150133134A1 (en) 2015-05-14
JP6011621B2 (ja) 2016-10-19
EP2879449A1 (en) 2015-06-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55280B2 (ja) ユーザ装置およ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およびその方法
US92537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mall cell discovery in heterogeneous cellular networks
KR102067867B1 (ko) 커버리지 균형 개선을 위한 크로스-셀 캐리어 어그리게이션을 위한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CN111866991A (zh) 一种终端接入方法及设备
US20170223558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easurement enhancement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555298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JP5810432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を構成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EP266531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bia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7001980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985458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ser equipment in task execution
WO2018086549A1 (zh) 一种信息冲突处理方法及终端
US944535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mobile station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device
CN112970280A (zh)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JPWO2019030932A1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参照信号送信方法
WO2021036774A1 (zh) 小区重选方法及设备
CN104488339A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10360545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ynchronization signal (ss) rasters and overlapping bands
US9615377B2 (en)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ioritizing frequency selection for a mobile device
CN115720714A (zh) 基于层1(l1)和层2(l2)的移动性中的安全密钥
CN110800339B (zh) 灵活无线接入网节点标识符
JP2015513274A (ja) 干渉キャンセル手順を改善する方法、装置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製品
WO2022022673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JP6191740B2 (ja) 無線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20161907A1 (ja) ユーザ装置
CN112930690A (zh) 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