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78516A -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78516A
CN104478516A CN201410751784.1A CN201410751784A CN104478516A CN 104478516 A CN104478516 A CN 104478516A CN 201410751784 A CN201410751784 A CN 201410751784A CN 104478516 A CN104478516 A CN 104478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rtilizer
mikania micrantha
ipomoea batatas
species
topdr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517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478516B (zh
Inventor
张付斗
申时才
徐高峰
岳英
刘树芳
杨君
张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of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41075178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78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478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8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478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7851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BPHOSPHATIC FERTILISERS
    • C05B1/00Superphosphates, i.e. fertilisers produced by reacting rock or bone phosphates with sulfuric or phosphoric acid in such amounts and concentrations as to yield solid products directly
    • C05B1/02Superphosph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CNITROGENOUS FERTILISERS
    • C05C9/00Fertilisers containing urea or urea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DIN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FERTILISERS PRODUCING CARBON DIOXIDE
    • C05D1/00Fertilisers containing potassium
    • C05D1/02Manufacture from potassium chloride or sulfate or double or mixed sal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40Monitoring or fighting invasive spec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Fertilizer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的肥料及其应用,涉及生物替代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技术领域。所述肥料由基肥和追肥组成,基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N:P2O5:K2O质量比为1.00:0.54:1.46;所述追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N:P2O5:K2O质量比为1.00:0.78:2.78。于红薯苗扦插前,撒施基肥于表层土,基肥用量19.5公斤/亩,于红薯苗扦插后44天~46天撒施追肥于表层土,追肥用量20.5公斤/亩。本发明的特色是利用施肥技术影响替代物种与入侵植物的生长及其种间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了替代控制入侵物种的效果,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防效达到80.0%以上。

Description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替代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提高生物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施用。
背景技术
外来生物入侵对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严重危害[1],紫茎泽兰、飞机草、空心莲子草和薇甘菊等重大入侵已成为我国治理的重点。生物替代是一种主要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控制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种间竞争规律,用一种或多种植物的生长优势抑制外来植物的生长,达到防治或减轻其危害的目的,并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2]。与其他的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生态安全、经济和可持续等特征[3]
近年来,利用本地物种或伴生物种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4]。国内利用替代控制手段防治紫茎泽兰、豚草和黄顶菊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5-7]。其技术核心利用某些本地植物的竞争优势占据入侵物种所利用的生态位空隙和被利用的资源,营造不利于入侵物种的温、光、水、肥等生态条件,导致入侵物种在在资源限制和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干扰入侵物种的正常生长与繁衍,实现对入侵种的长期控制和抵御[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菊科假泽兰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攀援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危害的热带、亚热带杂草之一[9]。上世纪入侵我国我国广东、云南、海南、广西和香港等地,由于其严重危害性和迅速扩展性,被列入我国首批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若干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对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控制方法进行了广泛探索,尤其是在生物替代、群落构建和生态调控等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10]
现有技术研究表明,通过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混种比例下的竞争作用只有在红薯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比例大于1:3时,红薯的竞争力才强于薇甘菊[10]。红薯的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的发生密度比例为2.0~2.6:1,并施用灭草松,能较好地防治薇甘菊(中国专利,CN102960175A)。
[1]Hejda M,P,V.Impact of invasive plants on the species richness,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invaded communities[J].J Ecol,97:393~403,2009。
[2].LOWE S,BROWNE M,BOUDJELAS S,et al.100of the World’s Worst InvasiveAlien Species,A selection from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Auckland:IUCN/SSC Invasive Species Specialist Group(ISSG),2000,1~12.
[3]Poschenrieder,C.,Tolrà R.& Barcelo J.Can metals defend plants againstbiotic stress?Trendsin Plant Science,11,288~295,2006
[4]James J J,Smith B S,Vasque E A,Sheley R L.Principles for ecologicallybased invasive plant management[J].Invasive Plant Science and Management,3:229~239,2010
[5]将智林,刘万学,万方浩,李政跃.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群落根系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差异[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7(2):660~664,2008
[6]闫素丽,皇甫超河,李刚,左照江,马杰,杨殿林.四种牧草植物替代控制对黄顶菊入侵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35(1):45~55,2011
[7]周小文,周益林,齐成媚,李园,王秋霞,郭美霞,颜冬冬,曹坳程.入侵植物薇甘菊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1(12):1960~1965,2012
[8]Mangla S,Sheley R L,James J J,Radosevich S R.Intra and inter specificcompetition among invasive and native species during early stages of plantgrowth[J].Plant Ecology,212:531~542,2011
[9]ZHANG LY,YE WH,CAO HL,et al.Mikania micrantha H.B.K in China–anoverview.Weed Research,2004,44:42~49.
[10]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等.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生态学杂志,2012,31(4):850~85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还没有适宜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的缺陷,提供一种更有效的和适应性更广的提高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方法。
本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所述肥料由基肥和追肥组成,所述基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54:1.46;所述追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78:2.78。
2.技术方案1所述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应用于红薯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
3.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应用于红薯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所述基肥于红薯苗扦插前,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基肥用量为19.5公斤/亩,所述追肥于红薯苗扦插后第44天~第46天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用量为20.5公斤/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的突出优点:
不同植物对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往往存在差异性,因此,依据各自的需肥特点,合理进行田间管理,可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增强竞争作用,可有效控制入侵物种的生长。本发明在大量试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氮、磷、钾肥对红薯的影响为钾>氮>磷,而对薇甘菊则为氮>磷>钾,研究与实践出一套由基肥和追肥组成的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
本发明的特色是利用施肥技术影响替代物种与入侵植物的生长及其种间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了替代控制入侵物种的效果。本发明肥料及其应用,无论红薯与薇甘菊以何比例混种,均能显著提高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能力,其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防效达到80.0%以上。
本发明还对现有技术对红薯与薇甘菊为低密度1:2或1:3防治效果特别差的混种组合,具有特别的增效作用,其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防效达到80.0%以上。
本发明肥料配制简单、成本较低、实施简便,因此,适宜在重大外来入侵有害物种薇甘菊的发生危害区域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发明不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替代物种及其组合控制薇甘菊试验
试验材料:红薯(Ipanoea batatas)和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的材料均选自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在苗圃进行培养50天后,剪切长度5-7cm且具有叶芽的茎节作为供试材料:红薯苗和薇甘菊苗。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含有效氮90.8mg·kg-1、速效磷21.3mg·kg-1、速效钾63.5mg·kg-1、有机质1.8%、pH 5.9。
试验方法:参照文献“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效应(申时才,徐高峰,张付斗等.生态学杂志,2012,31(4):850-855.)”,以红薯与薇甘菊的总密度60株/m2进行单种或混种,将试验材料进行条栽,红薯与薇甘菊的间距为3厘米。试验按照红薯与薇甘菊的比例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
系列1-1:红薯60株(单种);
系列1-2:红薯45株+薇甘菊15株(即3:1混种);
系列1-3:红薯40株+薇甘菊20株(即2:1混种);
系列1-4:红薯30株+薇甘菊30株(即1:1混种);
系列1-5:红薯20株+薇甘菊40株(即1:2混种);
系列1-6:红薯15株+薇甘菊45株(即1:3混种);
系列1-7:薇甘菊60株(单种)。
试验各处理均设8次重复,小区完全随机排列。昼夜温度为28℃/22℃,相对湿度为75%RH,每天光照12h(8:00~20:00)的温室中生长30天和75天,在30天和75天分两次收获供试材料的植株,每个处理在每次收获时均完全挖出4个重复小区的地上植株和地下根部,用自来水冲洗后85℃烘干10个小时后称量,分别计算单株的生物量,采用相对生物量(relative yield,RY)和竞争平衡指数(competitive balance index,CBa)来测度物种间资源竞争利用效能和竞争影响,计算公式如下,生物量为整株植株的干重。
RYa=Yab/Ya或RYb=Yba/Yb,式中:a、b代表两物种名称;RYa表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a的相对生物量、Yab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a的单株生物量,Ya为物种a单种时的单株生物量;RYb表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b的相对生物量,Yba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b的单株生物量,Yb为物种b单种时的单株生物量。
CBa=㏑(RYa/RYb),式中:CBa表示物种a相对于物种b的竞争平衡指数,用来测度物种间资源竞争利用效能和竞争影响,RYa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a的相对生物量、RYb为物种a和物种b在混种时物种b的相对生物量;CBa>0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比物种b强;CBa=0说明物种a和物种b竞争能力相等;CBa<0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比物种b弱;CBa越大说明物种a的竞争能力越强。
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力随红薯密度的增加而提高,这与文献公开报道的特点一致。
红薯与薇甘菊在种间竞争的影响下,薇甘菊表型特点均为植株纤细、主茎短、分枝少、叶柄短、叶面积小等特点。
表1-1和表1-2结果可以看出:
1、通过种植后30天调查结果表明:红薯对薇甘菊竞争作用在幼苗期明显较强;而通过种植后75天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在生长旺盛期的竞争作用明显提高。幼苗期是指植物成活且生长较慢的小苗阶段;生长旺盛期是指幼苗期后至开花现蕾的快速营养生长阶段。
2、红薯与薇甘菊组合在幼苗期(选择种植后30天调查),竞争指数(CBa)大于0,即红薯在与薇甘菊的竞争中明显占优势,在1:3混种下(系列1-6),竞争指数(CBa)最低,即红薯种群对薇甘菊的竞争能力相对较低;到生长旺盛期(选择种植后75天调查),薇甘菊的种群竞争能力明显提高,表现在种间竞争指数较幼苗期的降低,尤其是在红薯与薇甘菊的混种比例较低的情况下,以1:3(系列1-6)和1:2(系列1-5)的组合中,竞争指数(CBa)接近0。
表1 红薯与薇甘菊替代组合下的种间竞争测定
备注:幼苗期选择在种植后30天调查,生长旺盛期选择在种植后75天调查。
实施例2 肥料对红薯与薇甘菊生长的影响试验
试验材料:苗床预先培育红薯幼苗和薇甘菊幼苗,主茎生长至5-7厘米时,挑选生长一致的幼苗作为供试材料:红薯苗、薇甘菊苗。红薯为云南生产上种植的红皮白心薯,而薇甘菊的初始材料来源云南省薇甘菊的发生区德宏州。
试验方法:盆栽试验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温室中开展。将试验用土装好在直径25厘米的瓦盆内,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含有效氮90.8mg·kg-1、速效磷21.3mg·kg-1、速效钾63.5mg·kg-1、有机质1.8%、pH 5.9。按照试验设计氮、磷、钾肥料水平,准确计算并称取相应肥料在盆栽苗成活10天时对水浇入盆内。氮、磷、钾肥料分别选用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其中:
尿素按照以N计分别设置5处理,包括:
系列N-1:0.5kg/亩;
系列N-2:2.5kg/亩;
系列N-3:4.5kg/亩;
系列N-4:6.5kg/亩;
系列N-5:8.5kg/亩。
过磷酸钙按照以P2O5计以下水平分别设置5处理,包括:还是以
系列P-1:0.5kg/亩;
系列P-2:1.5kg/亩;
系列P-3:2.5kg/亩;
系列P-4:3.5kg/亩;
系列P-5:4.5kg/亩。
硫酸钾按照以K2O计下水平分别设置5处理,包括:
系列K-1:0.5kg/亩;
系列K-2:3.5kg/亩;
系列K-3:6.5kg/亩;
系列K-4:9.5kg/亩;
系列K-5:12.5kg/亩。
各处理对盆进行编号,均设4次重复,并以不施用任何肥料为空白对照(CK)。每盆移栽4株红薯苗或者薇甘菊苗。材料在昼夜温度为28℃/22℃,相对湿度为75%RH,每天光照12h(8:00~20:00)的温室中生长培养60天,对红薯和薇甘菊的主茎长度、分枝、叶面积和叶柄进行测量,并将植株材料用自来水冲洗后85℃烘干10个小时后称量,分别计算单株的生物量。所测定的数据按相同肥料不同水平处理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不同肥料及其水平对红薯和薇甘菊表型特征的影响。生物量的变化反应出施肥后的增产率(%),计算公式如下:
增产率(%)=(TR生物量-CK生物量)×100/CK生物量
公式中:TR生物量为施肥处理的红薯地上部分植株的干重(g)或者薇甘菊地上部分植株干重(g);CK生物量为空白对照的红薯地上部分植株或者薇甘菊地上部分植株干重(g)。
试验结果:
植株的快速与健壮生长是其种间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通过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表型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通过增施氮、磷、钾肥,能够促使植株主茎快速生长,分枝增,叶柄长和叶面积大等健壮特征,从而有利于种间的竞争能力。
表2-1 红薯在不同肥料水平下的表型特征
注:试验数据分别按施肥水平统计,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а≥0.05,下表同。
表2-1和表2-2对两个竞争物种的表型特征测定参数,特别是生物量测定指标可以看出,三种肥料对红薯生长的影响,以钾肥最大,其次是氮肥,磷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即3种肥料对红薯的影响为:钾>氮>磷;而对薇甘菊的生长,则以氮肥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即3种肥料对薇甘菊的影响为:氮>磷>钾。因此,在利用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的组合中,控制氮肥和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红薯的竞争力和降低薇甘菊的竞争力。
通过表2-1和表2-2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施用红薯在施用氮肥4.5-6.5kg/亩(系列N-3和N-4),磷肥在3.5-4.5kg/亩(系列P-3和P-4)和钾肥在9.5-12.5kg/亩(系列K-4和K-5)水平处理,表现生长迅速、分枝增多、生物量增产明显;这些肥料水平以下处理,红薯的增产率(%)显著降低,而薇甘菊的增产率(%)则降低不显著。由此可判断,上述处理施肥水平有利于红薯在对薇甘菊的竞争中占优势,再增加施肥量对红薯的生长及其竞争力影响不显著,反而更有利于薇甘菊的生长和竞争。
表2-2 薇甘菊在不同肥料水平下的表型特征
实施例3 基肥及其配比对红薯与薇甘菊竞争的影响试验
试验材料:采用的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湖南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过磷酸钙(灵山县骄丰化肥有限公司)和硫酸钾(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红薯苗和薇甘苗同实施例1。所采用的土壤与实施例2试验完全相同。
试验设计与方法:盆栽试验在昼夜温度为28℃/22℃,相对湿度为75%RH,每天光照12h(8:00~20:00)的温室中进行。红薯与薇甘菊的组合方法参照实施例1中试验方法,根据实施例2肥料对红薯与薇甘菊生长的影响试验的测定结果,选择两种有利于红薯竞争薇甘菊的施肥水平,分别应用不同替代控制组合试验。基肥采用苗移栽当天,扦插前撒施于表层土壤(表层土壤为0-30cm)中并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培养30天测定两个物种的植株生物量,并按照公式:CBa=㏑(RYa/RYb),计算竞争平衡指数CBa,与实施例1表1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判断施用基肥对红薯与薇甘菊幼苗竞争的影响,筛选出基肥应用所具体的氮、磷、钾比例。
红薯与薇甘菊的组合:以红薯与薇甘菊的总密度60株/m2进行单种或混种,将试验材料进行条栽,红薯与薇甘菊的间距为3厘米。试验按照红薯与薇甘菊的比例设置7个主区处理,分别为:
系列3-1:红薯60株(单种);
系列3-2:红薯45株+薇甘菊15株(即3:1混种);
系列3-3:红薯40株+薇甘菊20株(即2:1混种);
系列3-4:红薯30株+薇甘菊30株(即1:1混种);
系列3-5:红薯20株+薇甘菊40株(即1:2混种);
系列3-6:红薯15株+薇甘菊45株(即1:3混种);
系列3-7:薇甘菊60株(单种)。
基肥的氮、磷、钾组合:按照实施例2肥料对红薯与薇甘菊生长的影响的测定结果:氮肥4.5-6.5kg/亩(系列N-3和N-4);磷肥在3.5-4.5kg/亩(系列P-3和P-4);钾肥在9.5-12.5kg/亩(系列K-4和K-5)水平,按照3因子2水平(2×2×2)设计为8个肥料组合处理,分别为:
N3+P3+K4;N3+P3+K5;N3+P4+K4;N3+P4+K5;N4+P3+K4;N4+P3+K5;N4+P4+K4;N4+P4+K5。以不施肥N0+P0+K0(见表1)为CK,计算出竞争平衡指数(CBa)的增减(%),即CV(%)=(处理的CBa-对照的CBa)×100/对照的CBa。试验数据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随机模型)(Two-way ANOVA),分别计算3种肥料及其互作效应的P值,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比较竞争平衡指数的变化CV(%)。
基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试验结果:根据实施例2研究结果所筛选到有利红薯竞争薇甘菊的3种肥料水平(见表2-1和表2-2数据分析),进一步进行基肥的氮、磷、钾组合应用后,测定红薯与薇甘菊幼苗期的竞争指数,并与不施肥的情况下进行对比,结果见表3。红薯种植后30天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证实:无论红薯与薇甘菊以何比例混种,合理施肥都可提高红薯对薇甘菊在幼苗期的竞争作用,结果表明:替代物种和入侵物种之间的竞争作用受到施肥水平的显著影响,而且红薯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种植密度的比例的越低,竞争能力提高越显著。通过基肥的多因子对竞争指数影响的方差分析的F值测验(见表4),结果可以看出基肥中氮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影响相对较小,而且N、P、K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通过表3幼苗期间测定的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肥料组合下的竞争指数(CBa),与未施用肥料水平下的竞争指数对比,可见所测试替代控制组合中,肥料N4+P3+K4处理为提高红薯竞争作用最大的组合,该组合的3种肥料总量为19.5kg/亩,其中氮、磷、钾肥的用量分别为6.5kg/亩、3.5kg/亩和9.5kg/亩,按比例计算为1.00:0.54:1.46。
故,优选出本发明基肥的配方为:本发明基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54:1.46。该基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应用所述基肥优选的方式为:在红薯苗扦插前,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基肥的用量为19.5公斤/亩。
表3 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基肥施用情况下的竞争比较
表4 基肥N、P、K对红薯与薇甘菊种间竞争指数(CBa)的方差分析结果
实施例4 中期追肥及其配比对红薯与薇甘菊竞争的影响试验
试验材料:肥料、土壤和生物材料与实施例3基肥及其配比对红薯与薇甘菊竞争的影响试验一致。氮、磷、钾肥分别为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
试验设计与方法:盆栽试验在昼夜温度为28℃/22℃,相对湿度为75%RH,每天光照12h(8:00~20:00)的温室中进行。红薯与薇甘菊的组合方法参照实施例1中试验方法,红薯与薇甘菊不同比例混种与实施例3相同;根据实施例2肥料对红薯与薇甘菊生长的影响试验的测定结果,选择两种有利于红薯竞争薇甘菊的施肥水平,分别应用于不同替代控制组合试验。在红薯与薇甘菊扦插后第45天追肥,追肥后再培养30天时(即生长75天)测定两个物种的植株生物量,并按照公式:CBa=㏑(RYa/RYb),计算竞争平衡指数CBa,与实施例1表1的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判断中期追肥对红薯与薇甘菊竞争的影响,筛选出中期追肥应用所具体的氮、磷、钾比例。
红薯与薇甘菊的组合:以红薯与薇甘菊的总密度60株/m2进行单种或混种,将试验材料进行条栽,红薯与薇甘菊的间距为3厘米。试验按照红薯与薇甘菊的比例设置7个主区处理,分别为:
系列4-1:红薯60株(单种);
系列4-2:红薯45株+薇甘菊15株(即3:1混种);
系列4-3:红薯40株+薇甘菊20株(即2:1混种);
系列4-4:红薯30株+薇甘菊30株(即1:1混种);
系列4-5:红薯20株+薇甘菊40株(即1:2混种);
系列4-6:红薯15株+薇甘菊45株(即1:3混种);
系列4-7:薇甘菊60株(单种)。
中期追肥的氮、磷、钾组合:按照实施例2肥料对红薯与薇甘菊生长的影响试验的测定结果,氮肥4.5-6.5kg/亩(系列N-3和N-4);磷肥在3.5-4.5kg/亩(系列P-3和P-4);钾肥在9.5-12.5kg/亩(系列K-4和K-5)水平,按照3因子2水平(2×2×2)设计为8个肥料组合处理,分别为:
N3+P3+K4;N3+P3+K5;N3+P4+K4;N3+P4+K5;N4+P3+K4;N4+P3+K5;N4+P4+K4;N4+P4+K5。以不施肥N0+P0+K0(见表1)为CK,计算出竞争平衡指数(CBa)的增减(%),即CV(%)=(处理的CBa-对照的CBa)×100/对照的CBa。试验数据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随机模型)(Two-way ANOVA),分别计算3种肥料及其互作效应的P值,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比较竞争平衡指数的变化CV(%)。
追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试验结果:根据实施例2结果所筛选到有利红薯竞争薇甘菊的3种肥料水平(见表2-1和表2-2数据分析),进一步应用氮、磷、钾组合中期追肥,以种植后75天(追肥后30天)测定红薯与薇甘菊在生长旺盛期的竞争指数,并与不施肥的情况下进行对比,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替代物种和入侵物种之间的竞争作用受到施肥水平的显著影响,进一步证实:无论红薯与薇甘菊以何比例混种,合理追肥都可提高红薯对薇甘菊的竞争优势,而且红薯种植密度与薇甘菊种植密度的比例的越低,追肥的增效作用越明显。通过追肥的多因子对竞争指数影响的方差分析的F值测验(见表6),结果可以看出:中期追肥中,红薯比例高的情况下钾肥的影响较大,而薇甘菊比例高的情况下则以氮、磷的影响较大,N、P、K之间存在互作效应。
表5 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中期追肥施用情况下的竞争比较
通过表5测定的红薯与薇甘菊在不同肥料组合下的竞争指数(CBa),与未施用肥料水平下的竞争指数对比,可见所测试替代组合中,N3+P3+K5处理为提高红薯竞争能力最大的组合,该组合的3种肥料总量为20.5kg/亩,其中氮、磷、钾肥的用量分别为4.5kg/亩、3.5kg/亩和12.5kg/亩,按比例计算为1.00:0.78:2.78。
故,优选出本发明追肥的配方为:所述追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78:2.78。该追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应用所述追肥优选的方式为:于红薯苗扦插后第44天~第46天将所述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的用量为20.5公斤/亩。
表6 中期追肥N、P、K对红薯与薇甘菊种间竞争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实施例5 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对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的影响试验
试验材料:
本发明基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54:1.46。所述基肥的施肥方式为:在红薯苗扦插前,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基肥的用量为19.5公斤/亩。
基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本发明追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78:2.78。所述追肥的施肥方式为:于红薯苗扦插后第45天将所述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的用量为20.5公斤/亩。
追肥的制备:将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按所述质量比例配比混合而成。
试验地概况:模拟试验选择薇甘菊发生严重的荒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N24°08ˊ~24°39ˊ,E 97°39ˊ~98°17ˊ),海拔781.8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3.9℃,年降雨量1595毫米。在薇甘菊幼苗萌发后15天,选择均匀一致的区域划分试验小区。通过随机5点调查,在掌握薇甘菊的发生密度为36株/m2的基础上,多余或者不足基本苗的区域通过人工拔除和补种,按红薯与薇甘菊的种植比例1:2和1:3两种组合类型(此两种组合类型是文献报道红薯对薇甘菊控制效果较差的低密度配制),分别开沟种植红薯18株/m2和12株/m2两种样地。
试验设计:在红薯与薇甘菊种植比例为1:2组合的样地中设置4个处理,包括:
系列5-1:不施肥处理。
系列5-2:扦插前施本发明基肥19.5kg/亩,基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
系列5-3:红薯扦插后第45天追施本发明追肥20.5kg/亩,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
系列5-4:红薯扦插前施基肥19.5kg/亩,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红薯扦插后第45天追施本发明追肥20.5kg/亩,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的用量为20.5公斤/亩。
同样在红薯与薇甘菊种植比例为1:3组合的样地中设置4个处理,包括:
系列5-5:不施肥处理。
系列5-6:扦插前施用基肥19.5kg/亩,基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
系列5-7:红薯扦插后第45天追施本发明追肥20.5kg/亩,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
系列5-8,红薯扦插前施基肥19.5kg/亩,基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红薯扦插后第45天追施本发明追肥20.5kg/亩,追肥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的用量为20.5公斤/亩。
系列5-9,两样地中均在预留薇甘菊发生点(未种植红薯)作为空白对照(CK)。两个样地内的9个处理均分别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5m2
调查指标与方法:在红薯与薇甘菊幼苗期间(即基肥施用后30天),以及生长旺盛期(中期追肥后30天),每处理小区分别随机5点取样(1m2/点),调查薇甘菊的盖度以及样点的薇甘菊地上部分生物量(鲜重g),与空白对照比较,计算出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
数据统计与分析:红薯的替代控制效果,按照处理区和空白对照区的薇甘菊发生盖度(%)和鲜重进行统计分析,防效(%)=(对照区薇甘菊盖度或鲜重-处理区薇甘菊盖度或鲜重)×100/对照区薇甘菊盖度或鲜重。处理间的防治效果统计,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а≥0.05。
试验结果:应用本技术发明幼苗期的基肥与生长旺盛期的追肥后,与未施肥的空白对照比较,薇甘菊植株形态为主茎短、分枝量减少、叶面积小等特征,综合反应在单位面积内的盖度显著降低;同时由于薇甘菊植株生长纤细、叶片小和分枝少等原因,综合反应在单位面积内收获的生物量显著降低。通过计算防治效果,结果见表7-1和表7-2。结果表明,幼苗期的基肥施用对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的效果具有关键性作用,同时通过生长旺盛期的追肥,进一步提高了控制效果。统计分析结果可见,在红薯与薇甘菊两种密度比例组合下,如果只在幼苗期应用基肥处理(系列号5-2和5-6),生长中期的控制效果降低;而在未施用基肥,仅在生旺盛期间进行追肥的处理(系列号5-3和5-7),替代控制提高并不显著。各处理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比较,无论是在红薯与薇甘菊密度1:2组合,还是1:3组合(表7-1、表7-2),通过幼苗期的基肥和生长旺盛期的追肥结合(系列号5-4和5-8)处理,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效果最好,防效均达到80%以上,而且两处理差异不显著;尤其在红薯与薇甘菊密度1:3组合下应用本发明的肥料配方后(系列号5-8),增效最为显著,与未施用肥料的相同替代控制组合(系列号5-5)相比,对薇甘菊的防效(%)可提高70.0%。
表7-1 红薯在不同施肥下对薇甘菊的盖度影响
表7-2 红薯在不同施肥下对薇甘菊的鲜重影响

Claims (3)

1.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肥料由基肥和追肥组成,所述基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54:1.46;所述追肥由尿素、过磷酸钙和硫酸钾组成,其中尿素以N计、过磷酸钙以P2O5计、硫酸钾以K2O计,N:P2O5:K2O的质量比为1.00:0.78:2.78。
2.权利要求1所述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应用于红薯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应用于红薯对薇甘菊的替代控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肥于红薯苗扦插前,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基肥用量为19.5公斤/亩,所述追肥于红薯苗扦插后第44天~第46天撒施于表层土壤中并与表层土混合,追肥用量为20.5公斤/亩。
CN201410751784.1A 2014-12-03 2014-12-10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78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51784.1A CN104478516B (zh) 2014-12-03 2014-12-10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274549 2014-12-03
CN201410727454 2014-12-03
CN201410751784.1A CN104478516B (zh) 2014-12-03 2014-12-10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8516A true CN104478516A (zh) 2015-04-01
CN104478516B CN104478516B (zh) 2018-01-23

Family

ID=52753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5178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478516B (zh) 2014-12-03 2014-12-10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7851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4584A (zh) * 2017-10-24 2018-01-26 华南师范大学 粉葛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替代控制
CN109984000A (zh) * 2019-03-19 2019-07-09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入侵物种薇甘菊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12931071A (zh) * 2020-11-03 2021-06-1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替代物种及其组合增效防控薇甘菊的方法
CN113924930A (zh) * 2021-01-18 2022-01-1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红薯与黑麦草的物种组合替代控制坡耕地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8403A (zh) * 2010-12-10 2011-08-03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利用宽叶雀稗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2177805B (zh) * 2011-03-28 2012-09-19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利用拉巴豆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2893793B (zh) * 2012-10-25 2014-05-28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一种利用紫穗槐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
CN102960175B (zh) * 2012-12-11 2014-12-03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替代控制结合除草剂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24584A (zh) * 2017-10-24 2018-01-26 华南师范大学 粉葛对入侵杂草薇甘菊的替代控制
CN109984000A (zh) * 2019-03-19 2019-07-09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入侵物种薇甘菊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12931071A (zh) * 2020-11-03 2021-06-1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替代物种及其组合增效防控薇甘菊的方法
CN112931071B (zh) * 2020-11-03 2022-07-0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替代物种及其组合增效防控薇甘菊的方法
CN113924930A (zh) * 2021-01-18 2022-01-14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红薯与黑麦草的物种组合替代控制坡耕地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方法
CN113924930B (zh) * 2021-01-18 2023-01-3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利用红薯与黑麦草的物种组合替代控制坡耕地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78516B (zh) 201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2257B (zh) 一种铁皮石斛简易大棚规范化种植的方法
CN101891520B (zh) 一种氨基酸叶面肥
CN106396812A (zh) 一种苋菜专用无土栽培营养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3860B (zh) 一种木薯抗风增产栽培技术
CN104663338A (zh) 一种富硒水稻的种植方法
Wang et al. Effects of water and potassium stresses on potassium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wo cotton genotypes
CN103907459A (zh) 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
CN105165385A (zh) 一种旱薄地花生高产栽培方法
CN102461407A (zh)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马铃薯套种玉米的种植方法
CN104355740A (zh) 玉米含硒微量元素叶面肥及其用于富硒玉米的栽培技术
CN104620831B (zh) 莲藕保护地基质栽培方法
CN107211868A (zh) 一种绿芦笋无土基质栽培方法
CN105062497A (zh) 一种盐碱土壤辣椒种植专用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4478516A (zh) 一套提高红薯替代控制薇甘菊效果的肥料及其应用
Tang et al. Improvement of fertilizer N recovery by allocating more N for later application in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CN109526446A (zh) 一种文冠果种子低变温层积覆膜直播育苗方法
CN108886902A (zh) 一种针对山地桃园的保水固土方法
CN109479479A (zh) 一种适用于盐碱地的水稻施肥方法
CN105409571A (zh) 提高重盐碱地棉花产量及种植效益的方法
CN105130674A (zh) 一种用于盐土番茄育苗的复合基质
CN103947434B (zh) 一种在盐碱地上种植野生大豆的方法
CN103444475B (zh) 一种用于滨海中低产稻田生产有机米的制肥方法
CN105272613A (zh) 一种可以提高小麦抗病菌功能的叶面肥
CN107926584A (zh) 一种棉花育苗方法
CN104521504A (zh) 一种半旱式水稻—儿菜轮作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8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