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67543A - 永磁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永磁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67543A
CN104467543A CN201510002378.XA CN201510002378A CN104467543A CN 104467543 A CN104467543 A CN 104467543A CN 201510002378 A CN201510002378 A CN 201510002378A CN 104467543 A CN104467543 A CN 104467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gear
conduit
outer disk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23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胜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00237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67543A/zh
Publication of CN104467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675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6Motors

Landscapes

  • Dynamo-Electric Clutches, Dynamo-Electric Brak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永磁动力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依靠和消耗大量能源的问题。该发明包括壳体、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连接板、第二导管、圆锥滚子轴承、第一导管和第三齿轮,第二导管位于壳体内,第二导管的一端与壳体的内顶面可旋转连接,第二导管的另一端通过圆锥滚子轴承与连接板连接,连接板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的内侧面上,第一导管穿过连接板的中心,第一导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第二导管的外侧面和壳体之间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通过上述方案,多层磁动力装置提供更大的动力,本发明达到了减少消耗能源和环境造成污染的目的。

Description

永磁动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永磁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机也叫发动机,它是把热能、电能等变为机械能的机器,用来带动其他机械运作,如电动机。目前使用的动力机大都是以碳质燃料或电作为主要能源,随着汽油、柴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紧张,利用汽油、柴油等作为能源的动力机必将在市场上淘汰。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利用磁力为动力源的动力机,这些动力机大多是利用电能在电机定子表面或转子表面形成旋转磁场,旋转磁场推动或拉动转子旋转并对外做功。
现有的利用磁力为动力源的动力机存在以下缺陷:第一,现有磁动力机都需要依靠消耗大量的能源,导致使用成本高;第二,现有磁动力机不具有多个动力装置,使其工作的可靠性低,工作效率低;第三,因现有磁动机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才能工作,使其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使用范围受其所需能源的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永磁动力装置,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依靠和消耗大量能源,并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永磁动力装置包括壳体、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轴心杆、第二轴心杆、连接板、第二导管、第一导管和第三齿轮,所述第二导管位于壳体内,所述第二导管的一端与壳体的内顶面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导管的另一端通过圆锥滚子轴承与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管穿过连接板的中心,所述第一导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的内顶面和内底面,所述第二导管的外侧面和壳体之间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三层磁动力装置之间互不接触,第一轴心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管内的顶面和底面,且为第一齿轮的齿轮轴,第二轴心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管内的顶面和底面可旋转连接,且为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齿轮轴,第一齿轮穿过第一导管,且与设置在第二导管内壁上的齿环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位于第二轴心杆的下部,并通过链条与位于壳体外的变速器连接,第二齿轮的直径等于第三齿轮的直径,且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一层磁动力装置包括第四齿弧型齿条、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一外盘、第五齿轮、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第一磁铁和第一内盘,所述第一内盘中心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导管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内盘的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内盘位于第一外盘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一外盘的内边沿接触,所述第一外盘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的内侧面上,所述两个第一内盘之间固定有多个第二磁铁,第二磁铁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盘心,两个第一外盘之间设有多组往复运动机构,所述第四弧型齿条以第二导管为齿条轴,并位于两个第一内盘外侧,所述第五齿轮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均通过齿轮轴设置在第一外盘上方,所述第四弧型齿条和第五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五齿轮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包括第二内盘、第四磁铁和两个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二外盘,所述第二内盘中心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管穿过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内盘位于第二外盘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二外盘接触,多个第四磁铁的固定端固定在两个第二内盘的外边沿上,所述第二外盘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每两个第四磁铁之间设有通过伸缩装置与第二外盘连接的第三磁铁;所述第三层磁动力装置包括两个第三内盘、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中盘、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第三外盘、第五磁铁、第六磁铁和直流电磁铁,所述第三内盘中心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导管穿过两个第三内盘的两个第三通孔,且均不与两个第三通孔接触,所述第三内盘通过多个内盘支撑架与连接板连接,并位于中盘的中心通孔内,所述中盘通过中盘支撑架固定在第二导管上,并位于第三外盘的中心通孔内,所述第三外盘的外边缘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第三内盘、所述中盘和第三外盘相互之间均不接触,所述第五磁铁固定在两个第三内盘之间,第五磁铁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盘心,所述直流电磁铁固定在两个中盘之间,直流电磁铁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盘心,所述第六磁铁固定在两个第三外内盘之间,第六磁铁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盘心,且与第五磁铁面成八字形,所述第五磁铁与直流电磁铁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六磁铁与直流电磁铁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直流电磁铁与第三内盘和第三外环上的磁块相遇对齐时通电,且在离开排斥磁场距离时直流电磁铁断电,当第五磁铁和第六磁铁对齐时直流电磁铁通电使其相排斥,直流电磁铁间歇性通电,外盘磁块数量除中盘磁块数量=不是整数时,中外盘的磁铁落位较好,例:13/4=3.25    15/4=3.75   17/4=4.25    19/4=4.75……可以用的比例:13/5=2.6   14/5=2.8   11/5=2.2  16/5=3.2……
上述结构中,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均用于为本发明提供磁动力;第四弧型齿条在磁铁吸排斥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导管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五齿轮啮合的第六齿轮转动,使往复运动机构运动。
具体地,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竖支点杆、第一磁铁、第三轴心杆和滑杆,所述竖支点杆位于两个第一外盘之间,所述第三轴心杆为第六齿轮内单向培林的轴,所述第三轴心杆穿过两个第一外盘,两个第一外盘之间的第三轴心杆上连接有多个偏心轮,两个第一外盘的相对面上均设有的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直线导轨,所述滑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直线导轨内,所述第一磁铁固定在滑杆侧面,第一磁铁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盘心,所述伸缩架的一端与偏心轮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竖支点杆接触连接,伸缩架的另一端与滑杆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磁铁顺时针方向和第二磁铁相对的面的磁极相同,往复运动机构上的第一磁铁数量多于第二磁铁,在运行中减少往复速度,也减少了动力损耗,往复运动机构中偏心轮和伸缩架均至少为一个,所述竖支点杆至少为一个;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斥产生运动;偏心轮与轴承相互配合成套使用。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外盘相对面上均设有侧供第三磁铁来回运动的滑槽,所述第三磁铁与滑槽之间设有多个与滑槽可转动连接的滚针轴承;滑槽用于第三磁铁的往复运动,滚针轴承用于减少滑槽和第三磁铁的磨擦与阻力,使第三磁铁的使用寿命更长。
更具体地,所述伸缩装置包括连接杆和弹簧,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三磁铁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外盘和所述壳体延伸到壳体外,所述弹簧套在第二外盘和第三磁铁之间的连接杆上;弹簧使第三磁铁向第四磁铁伸缩产生吸和排斥,所述梯型板块推动伸缩机构使第三磁铁后退不与第四磁铁直接接触,使第三磁铁和第四磁铁不粘在一起,梯型板块与弹簧作用使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不碰撞,使第三磁铁的使用寿命更长。
更具体地,所述第四磁铁由两个极性相同的磁铁块捆扎在J型铅块两侧,装在不粘磁又透磁的梯型盒子内构成,相面对的两个第四磁铁的磁极相同,所述第三磁铁与延顺时针方向相面对的第四磁铁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四磁铁为“梯”型,且位于两块梯型板之间;上述结构使第四磁铁在第三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带动第二内盘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导管顺时针转动,第四磁铁为“梯”型固定在两块梯型板上下之间,梯型板推动伸缩机构使第三磁铁后退,使第二导管转动时第三磁铁更易越过第四磁铁,减少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的阻力。
进一步的,延顺时针方向相邻的所述第四磁铁两两组成磁铁组,所有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不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上述结构用于减少内盘转动时第三磁铁带来的阻力,若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则每个第四磁铁与每个第三磁铁同时接触,增大了内盘转动的阻力。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由消音材料制成;使本发明具有低噪音,甚至无噪音的特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中的磁铁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斥力,带动齿轮转动,最后通过变速器将产生的速度输出,为其他设备提供动力,仅直流电磁铁需要能源,使本发明的使用成本低。
(2)本发明中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均通过磁铁的同极相排异极相吸的原理产生动力,仅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中有直流电磁铁需要能源,本发明可通过第一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二层磁动力装置产生动力,使本发明的使用范围不受能源的限制。
(3)本发明具有三层磁动力装置,使本发明产生的动力更多,在直流电磁铁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导管转动,从而使三层磁动力装置转动,产生更多的动力,使本发明工作更可靠,不会出现因磁力平衡而停止工作的情况。
(4)本发明中滑槽用于第三磁铁的往复运动,滚针轴承用于减少滑槽和第三磁铁的磨擦,弹簧使第三磁铁不与第二外盘直接接触,减少摩擦力的产生,使第三磁铁的使用寿命更长。
(5)本发明中第四磁铁为“梯”型,使第二导管转动时第三磁铁更易越过第四磁铁,梯型板块是用于使第三磁铁和第四磁铁不粘连在一起,减少第三磁铁越过第第四磁铁的阻力,J型铅块是用来减少磁块刚越第四磁铁时产生的逆时针方向的排斥力阻碍内盘顺时针转向。
(6)本发明第二层磁动力装置中延顺时针方向相邻的所述第四磁铁两两组成磁铁组,所有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不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上述结构用于减少内盘转动时第三磁铁带来的阻力,若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则每个第四磁铁与每个第三磁铁同时接触,会增大了内盘转动的阻力。
(7)本发明采用消音材料制成壳体,使本发明具有低噪音,甚至无噪音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二层磁动力装置主视图的结构示意。
图5为本发明中第二层磁动力装置俯视图的结构视图。
图6为第四磁铁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主视图的结构示意。
图9为本发明中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俯视图的结构示意。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1-第一齿轮,2-第二齿轮,3-壳体,4-第一层磁动力装置,5-第二层磁动力装置,6-第三层磁动力装置,7-第二导管,8-圆锥滚子轴承,9-第一导管,10-第三齿轮,11-变速器,12-第一轴心杆,13-第二轴心杆,14-第四弧型齿条,15-第五齿轮,16-竖支点杆,17-伸缩架,18-偏心轮,19-第一外盘,20-滑槽,21-滑杆,22-第一磁铁,23-第二磁铁,24-第一内盘,25-内置单向培林第六齿轮,26-第三轴心杆,27-第二外盘,28-弹簧,29-拉簧,30-滚针轴承,31-第三磁铁,32-连接杆,33-第二内盘,34-第四磁铁,35梯型板块,36-制动器,37-开关,38-中盘支撑架,39-第三内盘,40-中盘,41-连接板,42-第三外盘,43-直流电磁铁,44-齿环,45-第五磁铁,46-第六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9所示,一种永磁动力装置,包括壳体3、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第三齿轮10、第一轴心杆12、第二轴心杆13、连接板41、第二导管7、第一导管9和第三齿轮10,第二导管7位于壳体3内,第二导管7的一端与壳体3的内顶面可旋转连接,第二导管7的另一端通过圆锥滚子轴承8与连接板41连接,连接板41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侧面上,第一导管9穿过连接板41的中心,第一导管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3的内顶面和内底面,第二导管7的外侧面和壳体3之间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第二层磁动力装置5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三层磁动力装置之间互不接触,第一轴心杆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导管9内的顶面和底面,且为第一齿轮1的齿轮轴,第二轴心杆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管9内的顶面和底面可旋转连接,且为第二齿轮2和第三齿轮10的齿轮轴,第一齿轮穿过第一导管,且与设置在第二导管7内壁上的齿环(44)相啮合,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相啮合,第三齿轮10位于第二轴心杆13的下部,并通过链条与位于壳体3外的变速器11连接,第二齿轮2的直径等于第三齿轮10的直径,且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包括第四齿弧型齿条14、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一外盘19、第五齿轮15、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第一磁铁22和第一内盘24,第一内盘24中心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导管7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内盘24的两个第一通孔,第一内盘24位于第一外盘19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一外盘19的内边沿接触,第一外盘19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侧面上,两个第一内盘24之间固定有多个第二磁铁23,第二磁铁23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24盘心,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设有多组往复运动机构,第四弧型齿条14以第二导管7为齿条轴,并位于两个第一内盘外侧,第五齿轮15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均通过齿轮轴设置在第一外盘19上方,第四弧型齿条14和第五齿轮15相啮合,第五齿轮15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相啮合;第二层磁动力装置5包括第二内盘33、第四磁铁34和两个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二外盘27,第二内盘33中心设有第二通孔,第二导管7穿过两个第二通孔,第二内盘33位于第二外盘27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二外盘27接触,多个第四磁铁34的固定端固定在两个第二内盘33的外边沿上,第二外盘27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壁上,每两个第四磁铁34之间设有通过伸缩装置与第二外盘27连接的第三磁铁31;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包括两个第三内盘39、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中盘40、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第三外盘42、第五磁铁45、第六磁铁46和直流电磁铁43,第三内盘39中心设有第三通孔,第二导管7穿过两个第三内盘39的两个第三通孔,且均不与两个第三通孔接触,第三内盘39通过多个内盘支撑架与连接板41连接,并位于中盘40的中心通孔内,中盘40通过中盘40支撑架38固定在第二导管7上,并位于第三外盘42的中心通孔内,第三外盘42的外边缘固定在壳体3的内壁上,第三内盘39、中盘40和第三外盘42相互之间均不接触,第五磁铁45固定在两个第三内盘39之间,第五磁铁45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直流电磁铁43固定在两个中盘40之间,直流电磁铁43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第六磁铁46固定在两个第三外内盘42之间,第六磁铁46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且与第五磁铁面45成八字形,第五磁铁45与直流电磁铁43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第六磁铁46与直流电磁铁43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
往复运动机构包括竖支点杆16、第一磁铁22、第三轴心杆26和滑杆21,竖支点杆16位于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第三轴心杆26为第六齿轮25内单向培林的轴,第三轴心杆26穿过两个第一外盘19,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的第三轴心杆26上连接有多个偏心轮18,两个第一外盘19的相对面上均设有的滑槽20,滑槽内设有直线导轨,滑杆21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直线导轨内,第一磁铁22固定在滑杆侧面,第一磁铁22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24盘心,伸缩架17的一端与偏心轮18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竖支点杆16接触连接,伸缩架17的另一端与滑杆21的侧面连接,第一磁铁22顺时针方向和第二磁铁23相对的面的磁极相同,往复运动机构中偏心轮18和伸缩架17均为两个,竖支点杆16为一个;偏心轮与轴承相互配合成套使用;通过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相互斥产生运动。
伸缩装置包括连接杆32和弹簧28,连接杆32的一端与第三磁铁31的一侧连接,连接杆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外盘27和壳体3延伸到壳体3外,弹簧28套在第二外盘27和第三磁铁31之间的连接杆32上;弹簧使第三磁铁向第四磁铁伸缩产生吸和排斥,所述梯型板块推动伸缩机构使第三磁铁后退不与第四磁铁直接接触,使第三磁铁和第四磁铁不粘在一起,梯型板块与弹簧作用使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不碰撞,使第三磁铁的使用寿命更长。
伸缩架17由两个连接架和拉簧29组成,拉簧的一端与一个连接架连接,拉簧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连接架连接;拉簧29与内置单向培林第六齿轮25作用于给第一磁铁22动作定位,第一磁铁22每次动完成都定位在一处,等待下次动作。
实施例2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第四磁铁34由两个极性相同的磁铁块捆扎在J型铅块两侧,装在不粘磁又透磁的梯型盒子内构成,相面对的两个第四磁铁34的磁极相同,第三磁铁31与延顺时针方向相面对的第四磁铁34的磁极相同,第四磁铁34为“梯”型,且位于两块梯型板35之间;第四磁铁为“梯”型,使第二导管转动时第三磁铁更易越过第四磁铁,减少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产生的阻力;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第三层磁动力装置,每层磁动力装置随导管转动的磁铁分别为:第二磁铁、第四磁铁、直流电电磁铁,三层磁动力装置的均在同一条纵向直线上,第四磁铁上的J型铅块用于减少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排斥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延顺时针方向相邻第四磁铁34两两组成磁铁组,所有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相等,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不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上述结构用于减少内盘转动时第三磁铁带来的阻力,若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则每个第四磁铁与每个第三磁铁同时接触,会增大了内盘转动的阻力。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第五磁铁5个面(即底和围)均包有铁质金属,第六磁铁5个面均包有铁质金属,包有铁质金属的磁铁部分厚度与未包铁质金属部分的厚度之比为3:2;例:磁铁厚3厘米包围2厘米,磁铁厚5厘米包围3厘米,增强磁铁性能,第五磁铁第六磁铁分别固定在内环外环盘上,直流电磁铁通过直流电间歇性通电产生两极磁性,分别与内环磁铁外环磁铁相排斥推动中环旋转,中环直流电磁铁装置与外环磁铁装置是落位的。
实施例4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点在于,壳体3由消音材料制成;两个第二外盘相对面上均设有侧供第三磁铁31来回运动的滑槽20,第三磁铁31与滑槽20之间设有多个与滑槽20可转动连接的滚针轴承30;消音材料为聚酯纤维吸音板;使本发明具有低噪音,甚至无噪音的特点;滑槽用于第三磁铁的往复运动,滚针轴承用于减少滑槽和第三磁铁的磨擦与阻力,使第三磁铁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第二导管7在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第二层磁动力装置5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的带动下,使第二导管7转动,第二导管和第一齿轮1相啮合,则第一齿轮1转动,在通过第二齿轮2将动力传动到第三齿轮10,在通过与第三齿轮连接的变速器11将动力传递出去,变速器11是改变机床和汽车等机器运转速度或牵引力的装置,本发明通过变速器11将本发明产生的动力传递出去。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通过多组第一磁铁22和多组第二磁铁23磁极相同相斥,磁极相同产生排斥而产生动力,利用磁铁面中心向四周排斥。
    在相同磁极的磁力推动的作用下使第一内盘24转动,在第四弧型齿条14的带动下使伸缩装置上的第一磁铁22推动第二磁铁23,与第二磁铁23产生磁极相同推动第一内盘24转动,从而带动与第一内盘24连接的第二导管7转动,进而通过图1中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将动力传递出去;当第二磁铁23靠近第一磁铁22时,在1个第四弧型条齿14使第一磁铁22在伸缩架17和偏心轮18的带动下自动退回,越过第二磁铁又在2个第四弧型条齿14使第一磁铁22在伸缩架17和偏心轮18的带动下伸出与第二磁铁排斥推动内盘转动,第二磁铁23与第一磁铁22顺时针相排斥时,第四弧型齿条14作用在伸缩架在自身的伸缩架17和偏心轮18的作用下使第一磁铁22恢复到原始的位置,在第二磁铁23下次到来时又退回,这样循环往复;第四弧型齿条14与第五齿轮相遇15啮合,第五齿轮15与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啮合,第四弧型齿条14转动使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转动,第六齿轮25转动使偏心轮18通过伸缩架17和竖支点杆16带动第一磁铁22左右往复运动。
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第四磁铁和位于第四磁铁两边的第三磁铁对第四磁铁的吸引力和排斥力使第二内盘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导管运动,再通过图1中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带动第三齿轮为本发明提供动力;利用了外盘磁块吸内盘磁块连着内盘一起转动,外盘磁块推内盘磁块连内盘一转动,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利用了梯形板块推外环伸缩架使第三磁铁后退,J型铅块用于减少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排斥力。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也是利用了通电的直流电磁铁与第三外环和第三内环上的磁铁相遇时产生的排斥力促使中环转动,离开相排斥磁场时直流电磁铁断电,通过第五磁铁和直流电磁铁之间产生的排斥力为动力,第六磁铁和直流电磁铁之间产生的排斥力为动力,带动中盘转动,再通过中盘40带动第二导管7转动,本发明中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中的磁铁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斥力,带动齿轮转动,最后通过变速器将产生的速度输出,为其他设备提供动力,仅直流电磁铁需要能源,使本发明的使用成本低;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均通过磁铁的同极相排异极相吸的原理产生动力,仅第三层磁动力装置中有直流电磁铁需要能源,减少了污染环境,本发明可通过第一层磁动力装置和第二层磁动力装置产生动力,使本发明的使用范围不受能源的限制。第一层磁动力装置、第二层磁动力装置、第三层磁动力装置,每层磁动力装置的随导管转动磁铁分别为:第二磁铁、第四磁铁、直流电电磁铁,三层磁动力装置的随导管转动磁铁在同一条纵向直线上,一层磁动力装置、二层磁动力装置、三层磁动力装置的不随导管转动磁铁分别是第一磁铁、第三磁铁、第六磁铁,不在一条纵向直线上,铁质金属分别包住第五磁铁和第六磁铁的五个磁面,包有铁质金属的磁铁部分厚度与未包铁质金属部分的厚度之比为3:2,例:磁铁厚5厘米包住厚度3厘米,增强磁铁性能,J型铅块用于第三磁铁越过第四磁铁时产生的顺时针方向的反排斥力,使本发明产生的动力更多,在直流电磁铁的作用下,带动第二导管转动,从而使三层磁动力装置转动,产生更多的动力,使本发明工作更可靠,不会出现因磁力平衡而停止工作的情况;滑槽用于第三磁铁的往复运动,滚针轴承用于减少滑槽和第三磁铁的磨擦,使本发明的使用寿命更长,第一磁铁延顺时针方向磁铁侧面加J型铅块,第二磁铁延逆时针方向侧面加J型铅块,减少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相排斥后由侧面发来的阻力,更有利于内盘顺时针转向。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

Claims (7)

1.一种永磁动力装置,包括壳体(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齿轮(1)、第二齿轮(2)、第三齿轮(10)、第一轴心杆(12)、第二轴心杆(13)、连接板(41)、第二导管(7)、第一导管(9)和第三齿轮(10),所述第二导管(7)位于壳体(3)内,所述第二导管(7)的一端与壳体(3)的内顶面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二导管(7)的另一端通过圆锥滚子轴承(8)与连接板(41)连接,所述连接板(41)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一导管(9)穿过连接板(41)的中心,所述第一导管(9)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3)的内顶面和内底面,所述第二导管(7)的外侧面和壳体(3)之间从上向下依次设有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第二层磁动力装置(5)和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三层磁动力装置之间互不接触,第一轴心杆(1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导管(9)内的顶面和底面,且为第一齿轮(1)的齿轮轴,第二轴心杆(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管(9)内的顶面和底面可旋转连接,且为第二齿轮(2)和第三齿轮(10)的齿轮轴,第一齿轮穿过第一导管,且与设置在第二导管(7)内壁上的齿环(44)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1)和第二齿轮(2)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10)位于第二轴心杆(13)的下部,并通过链条与位于壳体(3)外的变速器(11)连接,第二齿轮(2)的直径等于第三齿轮(10)的直径,且小于第一齿轮的直径;所述第一层磁动力装置(4)包括第四齿弧型齿条(14)、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一外盘(19)、第五齿轮(15)、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第一磁铁(22)和第一内盘(24),所述第一内盘(24)中心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导管(7)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内盘(24)的两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内盘(24)位于第一外盘(19)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一外盘(19)的内边沿接触,所述第一外盘(19)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侧面上,所述两个第一内盘(24)之间固定有多个第二磁铁(23),第二磁铁(23)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24)盘心,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设有多组往复运动机构,所述第四弧型齿条(14)以第二导管(7)为齿条轴,并位于两个第一内盘外侧,所述第五齿轮(15)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均通过齿轮轴设置在第一外盘(19)上方,所述第四弧型齿条(14)和第五齿轮(15)相啮合,所述第五齿轮(15)和内置单向培林的第六齿轮(25)相啮合;所述第二层磁动力装置(5)包括两个第二内盘(33)、第四磁铁(34)和两个具有中心通孔的第二外盘(27),所述第二内盘(33)中心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管(7)穿过两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内盘(33)位于第二外盘(27)的中心通孔内,并不与第二外盘(27)接触,多个第四磁铁(34)的固定端固定在两个第二内盘(33)的外边沿上,所述第二外盘(27)的外边沿固定在壳体(3)的内壁上,每两个第四磁铁(34)之间设有通过伸缩装置与第二外盘(27)连接的第三磁铁(31);所述第三层磁动力装置(6)包括两个第三内盘(39)、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中盘(40)、具有中心通孔的两个第三外盘(42)、第五磁铁(45)、第六磁铁(46)和直流电磁铁(43),所述第三内盘(39)中心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导管(7)穿过两个第三内盘(39)的两个第三通孔,且均不与两个第三通孔接触,所述第三内盘(39)通过多个内盘支撑架与连接板(41)连接,并位于中盘(40)的中心通孔内,所述中盘(40)通过中盘(40)支撑架(38)固定在第二导管(7)上,并位于第三外盘(42)的中心通孔内,所述第三外盘(42)的外边缘固定在壳体(3)的内壁上,第三内盘(39)、所述中盘(40)和第三外盘(42)相互之间均不接触,所述第五磁铁(45)固定在两个第三内盘(39)之间,第五磁铁(45)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所述直流电磁铁(43)固定在两个中盘(40)之间,直流电磁铁(43)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所述第六磁铁(46)固定在两个第三外内盘(42)之间,第六磁铁(46)的磁极不对准第三内盘(39)盘心,且与第五磁铁面(45)成八字形,所述第五磁铁(45)与直流电磁铁(43)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六磁铁(46)与直流电磁铁(43)相对面上的磁极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运动机构包括竖支点杆(16)、第一磁铁(22)、第三轴心杆(26)和滑杆(21),所述竖支点杆(16)位于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所述第三轴心杆(26)为第六齿轮(25)内单向培林的轴,所述第三轴心杆(26)穿过两个第一外盘(19),两个第一外盘(19)之间的第三轴心杆(26)上连接有多个偏心轮(18),两个第一外盘(19)的相对面上均设有的滑槽(20),所述滑槽内设有直线导轨,所述滑杆(21)的两端分别位于两个直线导轨内,所述第一磁铁(22)固定在滑杆侧面,第一磁铁(22)的磁极不对准第一内盘(24)盘心,所述伸缩架(17)的一端与偏心轮(18)接触连接,另一端与竖支点杆(16)接触连接,伸缩架(17)的另一端与滑杆(21)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一磁铁(22)顺时针方向和第二磁铁(23)相对的面的磁极相同,所述往复运动机构中偏心轮(18)和伸缩架(17)均至少为一个,所述竖支点杆(16)至少为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外盘相对面上均设有供第三磁铁(31)来回运动的滑槽(20),所述第三磁铁(31)与滑槽(20)之间设有多个与滑槽(20)可转动连接的滚针轴承(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装置包括连接杆(32)和弹簧(28),所述连接杆(32)的一端与第三磁铁(31)的一侧连接,所述连接杆(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外盘(27)和所述壳体(3)延伸到壳体(3)外,所述弹簧(28)套在第二外盘(27)和第三磁铁(31)之间的连接杆(32)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磁铁(34)由两个极性相同的磁铁块捆扎在J型铅块两侧,装在不粘磁又透磁的梯型盒子内构成,相面对的两个第四磁铁(34)的磁极相同,所述第三磁铁(31)与延顺时针方向相面对的第四磁铁(34)的磁极相同,所述第四磁铁(34)为“梯”型,且位于两块梯型板(3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延顺时针方向相邻的第四磁铁(34)两两组成磁铁组,所有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磁铁组内磁铁之间的距离不等于每两个磁铁组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永磁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由消音材料制成。
CN201510002378.XA 2015-01-05 2015-01-05 永磁动力装置 Pending CN1044675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2378.XA CN104467543A (zh) 2015-01-05 2015-01-05 永磁动力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2378.XA CN104467543A (zh) 2015-01-05 2015-01-05 永磁动力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67543A true CN104467543A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13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2378.XA Pending CN104467543A (zh) 2015-01-05 2015-01-05 永磁动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675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7175A (zh) * 2020-03-23 2020-06-23 何强 一种磁力变速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7175A (zh) * 2020-03-23 2020-06-23 何强 一种磁力变速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78632B (zh) 电机
CN104467543A (zh) 永磁动力装置
WO2019137042A1 (zh) 一种电磁混合无齿圈行星齿轮变速系统
CN204349835U (zh) 永磁动力装置
CN102324820A (zh) 磁场调制型多功率端口永磁电机
CN206226258U (zh) 一种非接触磁力传动变速原理机
CN205453460U (zh) 永磁动力装置机
CN217458628U (zh) 丝杠升降机构
CN103269147B (zh) 磁浮行星传动变速机
CN202172350U (zh) 一种磁场调制型多功率端口永磁电机
CN201742347U (zh) 磁动力机
CN108591415B (zh) 一种无齿圈行星磁齿轮变速系统
CN100429430C (zh) 滚动摩擦正弦机构
CN220815332U (zh) 一种无轮式电动磁悬浮移门系统
CN201954229U (zh) 凸轮开口装置的轴承润滑机构
CN201017344Y (zh) 点钞机理钞装置
CN2929352Y (zh) 滚动摩擦正弦机构
CN212080064U (zh) 一种高震感低功耗直流微电机
CN113353555B (zh) 一种自动排缆装置的径向平移机构
CN205189467U (zh) 一种链条升降式立体车库提升系统传动装置
CN220354450U (zh) 齿轮总成
CN211465064U (zh) 一种滚齿机用推料装置
CN210600042U (zh) 一种提花装置的耐磨齿轮传动机构
CN215198394U (zh) 一种多媒体影音导览机
CN205610462U (zh) 一种传动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