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453327A -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453327A
CN104453327A CN201410662685.6A CN201410662685A CN104453327A CN 104453327 A CN104453327 A CN 104453327A CN 201410662685 A CN201410662685 A CN 201410662685A CN 104453327 A CN104453327 A CN 104453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disturbing
fluid passage
dik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626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晓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6626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453327A/zh
Publication of CN104453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453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06Moles; Piers; Quays; Quay walls; Groynes; Breakwaters ; Wave dissipating walls; Quay equipment
    • E02B3/066Quay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4Structures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protecting banks, coasts, or harbours
    • E02B3/10Dams; Dykes; Sluice ways or other structures for dykes, dams, or the lik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E04H9/145Fl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抗震房屋建筑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底部的承重桩,壳体的底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壳体、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内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口与地下相通,外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二通口与地下相通;所述第一通口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口的开口面积。堤坝包括在壳体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扰流堤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通水口,扰流堤朝向水域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所述扰流堤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内层流体通道,内层流体通道通过扰流堤上的通水口与水域相通。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地震波或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说的是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严重破坏和损失,尤其是我国处于各种灾害的多发地段;而现在建筑结构中并没有有效减少上述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
不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高楼或平房,自从人类有了房屋开始,所有房屋的外部壳体都是一样结构;其特点是流体从建筑周围经过时产生的流速大大提高,同时引来更大范围内的周围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建筑周围的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这种平添更大流体压力的结构延续至全而从未改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建筑被毁在地震、洪水和风暴之中,其原因是建筑结构中的内层流速快于外层流速、必然把环境中的流体压力引向自身,也就是把各种自然灾害引向自身、其结果也就显而易见。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底向四周传递,地震越强,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越强,破坏力越强,当建筑不能抵抗地震波时,建筑就会倒塌或被破坏。
而水灾从古至今以来都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尤其是近年来由排碳形成的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快速融化,水平面上升,恶劣气候频繁发生,往后的水灾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大,我国沿海及世界各地每年因此受灾的人也不知多少。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更有效抵抗风灾、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建筑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与上述传统的建筑结构相反,原创性的提出围绕建筑结构的周围壳体的流体分布为:
内层流体流速慢于外层流速由此产生由内向外的压力差,把流体压力向外转移、也就把各种自然灾害向外转移,由此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安全的建筑。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改变现有建筑的地震波压力方向,提供一种抗震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解决现有建筑结构抗风能力、抗震能力或抗洪能力不足导致的易坍塌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底部的承重桩,所述壳体底部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口、第一通口与地下相通;所述第一通口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口的开口面积。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及底部基础,在壳体的底部基础内设有内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通口与地下相通。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与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内层流体通道通过扰流堤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部水域相通、在扰流堤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与内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在内扰流堤与外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外层流体通道,所述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内扰流堤和外扰流堤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界相通,在内扰流堤和外扰流堤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震、抗洪的房层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内依次设有相通的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在外层流体通道内和/或壳体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壳体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部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通过在房屋建筑壳体上设置形成分别通过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与外界相通的内外层流体通道,当地震波从地底传到建筑下部壳体时,分别通过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进入内外层流体通道内,由于第二通口的通气面积较于第一通口小许多,因此,地震波进入第二通口后将在外层流体通道内受阻,进而在外层流体通道内形成很大的压力。而通过第一通口进入内层流体通道内的地震波由于开口面积较大,将在内层流体通道形成更大的压力,将在下部壳体因外层流体通道的低压力与内层流体通道高压力之间形成极大的压力差,使内层流体通道内的高压力瞬间向外层流体通道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而在壳体下部形成压力差转移圈,而这种从上向下的转移方向正好与地震波方向相反,将阻挡至少部分阻力地震波作用在建筑上,进而提升建筑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的抗洪堤坝建筑结构,通过在堤坝朝向水域的一侧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当洪水来袭时,水流从扰流堤外表面的扰流面经过,扰流面延长水流经过的路径,而在扰流堤外表面形成高速流体层,与堤坝和扰流堤内表面之间形成的内层流体通道内低流速的水流之间由于流速的差异而产生压力差。因此,内层流体通道内高压力的流体将从扰流堤上均布的通水口向扰流堤外表面的高流速低水压转移流体压力差,形成压力差转移圈,与洪水产生的压力方向相反,把流体压力向外阻挡,进而起到抗洪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扰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鱼鳞扰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羽毛形扰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建筑;2、内层流体通道;3、外层流体通道;101、壳体;
102、内层壳体;11、承重桩;10、扰流堤;103、扰流面;104、扰流条;
6、第一通口;601、第二通口;602、通管;
301、高速流体层;20、堤坝;
302、压力差转移层;
106、羽毛扰流片;107、鱼鳞扰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压力差概念运用在房屋、堤坝建筑物中,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地震波或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请参照图1至图8,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底部的承重桩,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
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口与地下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二通口与地下相通;所述第一通口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口的开口面积。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地震波从地底传到建筑下部壳体的时候,将分散为两部分,分别通过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进入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其中一部分的地震波从第二通口进入外层流体通道内受阻,将在外层流体通道内产生很大的压力,冲击波受阻后转变为极大压力,通过设置在壳体下部的第一通口传到地下,使得这个压力得到释放。另一部分的冲击波同样在进入内层流体通道内时受阻转变为压力,压力又从上向下通过第一通口向下传递,由于第一通口面积相对第二通口较大,将使更多的地震波瞬间进入内层流体通道中,形成更大的内部压力,从第一通口向下传递。由于通口大小的差距,使其内层流体通道的压力大于外层流体通道内流体的压力很多,将在壳体下面因外层流体通道转移的低压力与内层流体通道高压力之间形成极大压力差,使内层流体通道内的高压力瞬间向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在壳体下部形成压力差转移层,这种从上向下与地震波方向相反的压力差转移层阻挡,至少部分阻挡地震波作用在建筑上,从而使建筑安全性提高。
进一步地,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由上述可知,外层流体通道内扰流装置的设置使地震波转变的极大压力,随流体流动路径延长,形成相对更低的压力,使压力差转移圈把更多的地震波产生的压力朝外转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通过薄膜材质封闭。
由上述可知,内外层流体通道是可以利用的空间,而在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用相对较薄材质封闭,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合理布置在人不经常经过的区域,当地震波来袭,地震波必然首先从各较薄弱的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进入通道内,进而在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之间形成压力差转移区。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通管与壳体上的第一通气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弧形扰流条、螺旋形扰流条、或选型扰流面、鱼鳞扰流片107或羽毛形扰流片;尤其是模似鱼鳞和羽毛形状制做的扰流片可更多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
由上述可知,扰流装置可以是由一种或多种的扰流面或扰流条104在纵或横方向均匀或不均匀排列来模拟似水波纹面,水波纹面是最好的扰流面,使流体畅通经过而阻力减少。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结构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梯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构成,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及底部基础,在壳体的底部基础内设有内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通口与地下相通。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所述堤坝的壳体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所述扰流堤上设有两个以上的通口,所述扰流堤朝向水域的外表面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所述扰流堤与所述壳体之间一定距离形成内层流体通道,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扰流堤上的通口与水域相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堤坝向外一定距离设有绕流体,在扰流堤与堤坝的壳体之间形成内层流体通道,且通过扰流堤上的通口与扰流堤外的水域相通。在洪水或海潮来袭时,水流首先从扰流堤的内外表面经过,由于扰流堤外表面上扰流面的设置,使得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内表面很多,在扰流堤的外表面将形成高速流体层,同时与内层流体通道内的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之间,因流速不同的极大差异而产生压力差,因此,内层流体通道内高压力的流体将从扰流堤上均布的通水口向外表面上的高流速产生的低水压转移流体压力差,将洪水作用在堤坝壳体上的极高水压,朝相反方向,又从内向外将流体压力朝外转移,形成流体压力,与洪水产生的压力方向相反,在扰流堤的外表面形成压力差转移层,把流体压力向外阻挡,增强堤坝的抗洪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堤的外表面由多个小弧形或小三角形或小梯形在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排列形成水波纹扰流面。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堤上设有供船只进出的通道。
由上述可知,在扰流堤上设有通道供船只进出方便,不会由于扰流堤的设置而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和停靠。
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防震建筑1,现在建筑1的下面有多个承重桩11深入地下,为建筑1起基础的支撑。本发明的建筑1的下部壳体设在多个承重桩上,下部壳体101内用混凝土通过内层壳体102形成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分别通过各自设在壳体101上的第一通口6和第二通口601与下部的地下相通,其中,与上不同是,第一通口6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口601。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底向四周传递,地震越强,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越强,破坏力越强,当建筑1不能抵抗地震波时,建筑1就会倒塌或被破坏。
此时当地震波从地底传到建筑1下部壳体101时,分散为两部分:通过第一通口6和第二通口601分别进入内层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内,其中,一部分地震波从第二通口601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在内壁受阻,在通道内瞬间形成产生很大的压力,冲击波受阻后转变成的极大压力,如果得不到渲泄,当冲击波累积形成的压力就瞬间冲破障碍造成破坏,此时设置在下部的第二通口601就使这种压力得到渲泄,从下部的多个第二通口601又传向地下。
此时另一部分冲击波同样进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受阻后转变成极大压力,压力经通管602又从上向下通过多个第一通口6向下传递,由于第一通口6的面积大于第二通口601的开口面积很多,所以使更多地震波瞬间进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形成更大的内部压力,从第一通口6向下传递,此时因为内层流体通道2的第一通口6比第二通口601大得多,瞬间使更多地震波从第一通口6进入内层流体通道内,又瞬问累积成很高的内部压力。
所以其内的压力大于外层流体通道3很多,所以在壳体101下面因外层流体通道3转移的低压力与内层流体通道2高压力之间形成极大压力差,使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高压力,瞬间向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在壳体101下部形成压力差转移层302,这种从上向下与地震波方向相反的压力差转移层阻挡,至少部分阻挡地震波作用在建筑1上,从而使建筑1安全性提高。
本发明首先把作用在外壳101上的地震波分散在更大面积的内外层流体通道内,使地震波受阻后产生的巨大压力得到分散,使建筑的抗震性增加,其次通过内外两层通道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力区,产生的压力差从而在壳体101上形成压力差转移圈302,内外层之间形成压力差越大,向外转移的压力差越大。由此产生的压力差朝相反方向转移形成压力差转移圈302,由于压力差转移圈302的方向与地震波产生的压力方向相反,至少把部分地震波阻挡在壳体101外,使建筑更安全,防震性更高。
因为地震波受阻后转变为极大的压力,而压力就一定遵循高压力向低压力转移的规律,由此产生一种抗震的建筑。
进一步地,流体通道内并非真空状态,所以在外层流体通道3上部设有凹凸扰流面103,使冲击波转变的极大压力,随流体流动路径延长,形成相对更低的压力,使压力差转移圈把更多的地震波产生的压力朝外转移。
进一步地、去掉通管602及下部壳体上的第一通口6,在扰流面103上设多个第一通口6,与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相通,由于第一通口大于第二通口的开口面积很多,使地震波更多、更大面积的进入内层流体通道内,瞬间又累积形成高压力,然后通过第一通口6转移到外层通道内的低压力区再经第二通口601把地震波转变化成的高压力又转移至地下。
进一步地,内外流体通道为两层可以利用的空间,在所述第一通口6和第二通口601位置用较薄的材料封闭,该通口设在人不常经过的区域合理布置,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必然首先冲破各较薄弱的通口进入通道内,然后形成压力差转移区。
进一步地,去掉壳体101,导管602,第二通口601,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下作用在扰流面103,受阻后通过多个均布的第一通口6进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又受阻,由于通道内的面积成倍大于扰流面103,地震波在通道内瞬间累积形成很高压力,比扰流面103上所承受的压力大得多,而产生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内产生的高压力区通过多个第一通口6向下均匀的对扰流面103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转移层302。
进一步地,扰流面103改为平面,即内层壳体102按上述结构也同样能形成压力差转移层302,对不高的建筑或平房,内层流体通道2的高度降低后,也能使其抗震性提高。
进一步地,在去掉内层壳体102后,内层流体通道2的四周墙面部分可视为平房的四周基础部分,多个第一通口6设在其基础部分的四周,与周围的外部地面相通,使地震波传递到内层流体通道2上部混凝土或较坚硬的地面使受阻,瞬间累积形成很大的压力,其压力大于基础四周外部的压力,而形成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的内部产生高压力,从四周基础部分的多个第一通口6,向周围外部地下的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在基础四周外形成压力差转移区302。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一种抵御水灾的建筑结构,在挡水堤建筑1的壳体101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10,扰流堤10的内表面为平面或相对平面,外表面103为凹凸形的弧面构成,在扰流堤10与壳体101之间为内层流体通道2,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均布在扰流堤10上的多个第一通口6与扰流堤10外的水域相通。
当洪水来袭时,流体首先从扰流堤10的外表面经过,由于扰流面103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内表面很多,所以在扰流堤10的外表面形成高流速低压力的高速流体层301,与内流体通道2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之间,因流速不同的极大差异而产生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内高压力的流体从扰流堤10上均布的多个第一通口6,向高速流体层301上高流速产生的低水压转移流体压力差,把洪水作用在壳体101上的极高水压,通过多个第一通口6朝相反方向,又从内向外把流体压力向外转移过程中形成的流体压力,与洪水产生的压力方向相反,从而在扰流堤10外表面形成一层压力差转移层302的流体压力方向与周围水域的压力方向相反,从而在扰流堤10的外表面形成的压力差转移圈302,至少部分、或大部分把流体压力阻挡在外。
高速流体层301与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流速相差越大,产生的压力差越大,洪水产生的巨大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得越多,挡水堤的建筑1就越安全。
进一步地,扰流堤10外表面的扰流面103中的每一个弧形都为多个小弧形,小三角形,小梯形等构成,在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排列形成最好扰流效果的水波纹扰流面103,更好减少流体阻力,又多倍的延长了流体经过的路径,使高速流体层301与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又产生多倍的流体压力差,压力差就是推动力,从而在推动力作用下把流体压力更多的转移在压力差转移层外,使挡水堤建筑更安全。
进一步地,在扰流堤10上设有通道使船进入方便,内层流体通道2内与扰流堤10外的流速相差很大,流速平缓的内层流体通道内可作为很好的港湾或码头,就是遇见台风也影响不大。
进一步地,在海滩游泳场设置扰流堤10,使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流速平缓,同时,也防止鲨鱼进入而更安全,在扰流堤10外因流速较快,可以进行冲浪等运动。
进一步地,在沿岸城市、港口、码头、沿河两岸、水坝等尤其是在容易受到洪水冲击的位置修建扰流堤10可很好的抵御洪水,在扰流堤10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口6与外界相通,实际上扰流堤本身承受的压力不大,很容易实施、扰流堤10,仅是改变了流体的分布状态,有效抵御洪水或海潮的巨大冲击力,就使挡水堤安全性大大提高。
进一步地,对于一些靠近水边的建筑,在其前面修建所述结构,可很好抵挡洪水冲袭。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对一些因洪水或海潮经常冲击力很大动位置,扰流堤10此时即为内扰流堤10,在离内扰流堤10向外的一定距离外再设一道外扰流堤。两道扰流堤之间为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内扰流堤上设置的多个第一通口6、外扰流堤上设置的第二通口601与外部水域相通。其中第二通口601的通水面积大于第一通口6的通水面积,外扰流堤的内外表面为多个弧形结构、其中外表面的弧度大于内表面弧度,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内表面,使外层流体通道3内的流速大于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流速。
当洪水来袭时,由于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流速慢于外层流体通道3很多,于是内外层流体通道内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把作用在堤坝壳体101上的巨大流体压力,通过内扰流堤10上的多个第一通口6向外层流体通道3转移压为差,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外扰流堤上的多个第二通口601向外转移压力差,这种逐层转移的压力差最终在外扰流堤10的外表面上形成压力差转移层302。内外两层不同流速的流速通道和不同流速的内外扰流堤可更好、更多的把流体压力从内向外逐层转移,然后在外扰流堤的外表面上形成压为差转移层302,把更多流体压力阻挡在外,使挡水堤坝20更安全。
实施例三:
如图8所示:在建筑1的四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通道2,在内层壳体102上设有多个第一通口6使内、外层流体通道相通,在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103,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壳体101上设有的多个第二通口与外界相通。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经实施例二中所述在地下基础部分使破坏力减少后,剩下的地震波又向上围绕在建筑壳体周围进入内、外层流体通道内转变为从外向内的压力。这种在内层流体通道内转变为很大向内的压力,对建筑产生左右、前后、上下方向的压力,如建筑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倒塌或受严重破。
此时压力在内层流速通道2内受阻后瞬间又累积成更大内部压力,从多个均布的第一通口6找到了压力渲泄口向外进入外层流体通道内。由于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延长,使地震波转变成的压力在流体状态中又转变为更大的流体压力。
这种很大的流体压力在外层流体通道内经过扰流面103使流速加快,于是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与内层流体通道内的低流速高气压之间产生压力差,使更多的流体压力从第一通口6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然后又向外从多个均布的第二通口601向外部转移,于是形成围绕建筑壳体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使建筑得防震性能和安全性提高。
在壳体101上还可设有扰流面103,其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外层流体通道3,更大于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路径,从而在壳体上和外层流体通道3内形成相通的内外两层流体层,即:高速流体层301与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形成更大压力差,使更多流体压力在压力差作用下逐层把内部高压力向外部低压力转移压力差,形成围绕建筑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去掉地面以下部分,本实施例还可应用于抗洪的房层建筑。
当洪水来袭时,在建筑前如施例一设有缩小后的上述结构。如洪水越过提坝进入建筑时,流体进入内外层流体通道内受阻,围绕在建筑周围瞬间累积产生由外向内的极大流体压力。如建筑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被洪水冲垮或受极大破坏。
此时,因为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内壁的扰流面103,使流体在外层流通道3内的流速大于内层流通道2的流速,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必然通过均布在内层壳体102上的多个第一口6向外层流体通道3内的高流速产生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然后外层流体通道3又通过多个均布的第二通口601向外部转移流体压力,从面形成围绕建筑壳体101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使洪水向内对建筑壳体101上的压力部分,甚至大部分阻挡在压力差转移层302外,使建筑的安全性提高。
实施例五:
在壳体101上设有扰流面103,使其流体经过路径大于外层流体通道3,更大于内层流体通道2经过的路径。从而使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外层流体通道及更高流速更低压力的壳体101上扰流面103转移压力差。这种向外方向逐层转移更多的流体压力使建筑承受的流体压力大大减少,并在壳体101周围形成的压力差转移层302,与周围洪水的压力方向相反,把洪水产生对房层的流体压力阻挡至少部分、或更多阻挡在压力差转移层302外,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进一步地,同样运用压力差概念,在防水堤坝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通过流体在扰流堤10外表面上形成的高速流体层与堤坝20和扰流堤10之间形成的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的低速流体层之间产生的压力差而将洪水作用在扰流堤10上的高水压向外阻挡,显著增强抗洪能力;
进一步地,在房层建筑的周围壳体101内设内、外两层不同流速的流体通道,产生围绕其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把流体压力向外转移来减少地震、水灾对建筑的破坏,由此产生一种更安全的房层建筑结构,为人们在抵抗自然灾害的时候提供更好的生命保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运用压力差概念在建筑结构上分别设有内、外层两层流体通道,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扰流面,利用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外层高流速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从而形成的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把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巨大冲击力朝相反方向,从内向外转移,减少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壳体底部的承重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口、第一通口与地下相通;所述第一通口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二通口的开口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通过相对较薄的材质封闭;
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通管与壳体上的第一通口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为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弧形扰流条、螺旋形扰流条、或选型扰流面、鱼鳞扰流片或羽毛形扰流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梯形、或条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
6.一种抗震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及底部基础,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底部基础内设有内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通口与地下相通。
7.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堤坝的壳体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在壳体与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内层流体通道通过扰流堤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部水域相通、在扰流堤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堤的外表面由多个小弧形或小三角形或小梯形在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排列形成水波纹扰流面;所述扰流堤上设有供船只进出的通道。
9.一种抗洪堤坝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堤坝的壳体向外一定距离设有扰流堤,在壳体与内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在内扰流堤与外扰流堤之间距离设有外层流体通道,所述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内扰流堤和外扰流堤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界相通,在内扰流堤和外扰流堤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
10.一种抗震、抗洪的房层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依次设有相通的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在外层流体通道内和/或壳体上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壳体上设置的两个以上通口与外部相通。
CN201410662685.6A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Pending CN1044533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62685.6A CN104453327A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62685.6A CN104453327A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453327A true CN104453327A (zh) 2015-03-25

Family

ID=52900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62685.6A Pending CN104453327A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45332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9126A (zh) * 2017-08-01 2017-12-19 宁波保税区攀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减少水流影响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CN107675673A (zh) * 2017-09-05 2018-02-09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波纹底板移动式防洪墙
CN111287534A (zh) * 2020-02-28 2020-06-16 山东建筑大学 用于木构低矮房屋居民区抵抗风暴的应急防灾减灾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4329A (ja) * 1995-09-18 1997-07-15 Tatsuo Ikeshiro 風力発電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を備えた防風、防音、防犯外壁
JP2007077758A (ja) * 2005-09-16 2007-03-29 Takeshi Hayashi 水害対応免震建築物
CN101298779A (zh) * 2008-06-26 2008-11-05 冯永鸿 提高框架结构楼房抗震强度的方法
JP2010150814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akeshi Hayashi 水害回避免震建築物
CN101920726A (zh) * 2010-08-30 2010-12-22 朱晓义 汽车或火车
CN102261185A (zh) * 2010-05-25 2011-11-30 郝钰 一种抗震房的组建方法
CN102296859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吴全忠 可瞬间启动免震机制的免震建筑及其结构
KR101105377B1 (ko) * 2011-05-04 2012-01-16 토성이앤씨주식회사 건축물의 내진 보강을 위한 면진 기초 파일 구조 및 그 시공 방법
CN102797372A (zh) * 2012-07-16 2012-11-28 孙经尧 核电厂的地震隔离装置和海啸防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3188114U (ja) * 2013-09-24 2014-01-09 株式会社イデァゼット 免震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84329A (ja) * 1995-09-18 1997-07-15 Tatsuo Ikeshiro 風力発電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を備えた防風、防音、防犯外壁
JP2007077758A (ja) * 2005-09-16 2007-03-29 Takeshi Hayashi 水害対応免震建築物
CN101298779A (zh) * 2008-06-26 2008-11-05 冯永鸿 提高框架结构楼房抗震强度的方法
JP2010150814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akeshi Hayashi 水害回避免震建築物
CN102261185A (zh) * 2010-05-25 2011-11-30 郝钰 一种抗震房的组建方法
CN102296859A (zh) * 2010-06-22 2011-12-28 吴全忠 可瞬间启动免震机制的免震建筑及其结构
CN101920726A (zh) * 2010-08-30 2010-12-22 朱晓义 汽车或火车
KR101105377B1 (ko) * 2011-05-04 2012-01-16 토성이앤씨주식회사 건축물의 내진 보강을 위한 면진 기초 파일 구조 및 그 시공 방법
CN102797372A (zh) * 2012-07-16 2012-11-28 孙经尧 核电厂的地震隔离装置和海啸防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3188114U (ja) * 2013-09-24 2014-01-09 株式会社イデァゼット 免震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89126A (zh) * 2017-08-01 2017-12-19 宁波保税区攀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减少水流影响的建筑物及构筑物
CN107675673A (zh) * 2017-09-05 2018-02-09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波纹底板移动式防洪墙
CN111287534A (zh) * 2020-02-28 2020-06-16 山东建筑大学 用于木构低矮房屋居民区抵抗风暴的应急防灾减灾装置
CN111287534B (zh) * 2020-02-28 2021-10-01 山东建筑大学 用于木构低矮房屋居民区抵抗风暴的应急防灾减灾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74611B (zh) 弧形透空防波堤
CN204780766U (zh) 一种兼具反射和耗散消波功能的浮箱式浮防波堤
CN104453327A (zh)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CN104818700A (zh) 一种简易漂浮式消波装置
CN106149626A (zh) 一种以洪防洪的自动河堤
CN210163846U (zh) 一种新型开孔沉箱透空式防波堤
TWI475146B (zh) A breakwater with a composite fire pack
KR100962373B1 (ko) 소파 성능이 내재된 친수호안블록
JPH0663210B2 (ja) エネルギー消散素子を備えている越流タイプの堤防
KR20140099027A (ko) 다목적 높이가변형 차단구조물
CN204530638U (zh) 一种简易漂浮式消波装置
CN106087857A (zh) 一种半渗透型浮式防波堤
CN206319294U (zh) 具前后堤的防波堤
CN205776071U (zh) 一种多孔多级衰减波能浮式防波堤
CN104912028A (zh) 一种圆形浮式防波堤
CN204185819U (zh) 蜂巢形堤坝护岸构件
CN106012967A (zh) 一种以潮拦潮的自动拦海堤
JP2006249914A (ja) 津波防波堤
CN205894017U (zh) 一种以潮拦潮的自动拦海堤
KR20010103178A (ko) 해수 순환 방파제
CN210086153U (zh) 一种带有消浪室的钢筋混凝土胸墙结构
KR101522923B1 (ko) 다목적 해양 인공구조물
CN214656752U (zh) 一种漂浮式防波堤
CN115506300B (zh) 复杂流态下的多功能混合高桩码头结构
CN205839737U (zh) 一种生态型预应力混凝土板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