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6222A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6222A
CN104346222A CN201310347601.5A CN201310347601A CN104346222A CN 104346222 A CN104346222 A CN 104346222A CN 201310347601 A CN201310347601 A CN 201310347601A CN 104346222 A CN104346222 A CN 104346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predeterminable area
contextual model
recep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760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4760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6222A/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6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62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通信工具。
现有技术中,手机向用户提供有多种可选择的情景模式,如:静音模式,室外模式,震动模式、飞行模式等等,以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所的需求。如:用户在户外运动时,通常会将手机设置为室外模式;用户在会议室开会时,通常会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手机的情景模式都是靠用户手动进行设置的,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从而给用户带来了不便。例如:现在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忙碌,在一天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次会议,在进入会议室时,用户需要手动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模式,而在离开会议室时,用户又需要手动将手机设置为非静音模式,每天类似的操作反反复复,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优选地,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
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优选地,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
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优选地,所述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另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优选地,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收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收单元,具体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优选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优选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到回所述第一预设区。
再一方面,本申请通过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包括:
电子设备;
传感单元,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协同工作;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生成一判断结果,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可以为一特定场所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可以是所述特定场所以内的区域,且所述第一情景模式可以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可以为静音模式。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技术方案,可使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将当前情景模式由非静音调成静音模式;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电子设备离开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将当前情景模式调回非静音模式。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所述情景模式的技术效果。
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感应单元可以基于NFC技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或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进行通信,以使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从所述传感单元获取所述定位信息。由于所述Bluetooth技术已经广泛普及,而所述于NFC技术也即将普及。所以,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对于所述电子设备侧,无需做硬件上的改变,只需在软件应用上引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即可,从而降低了实施本申请的门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包括:电子设备;传感单元,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协同工作;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所述情景模式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信息处理方法所应用的一场景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情景模式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
首先,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其次,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再其次,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最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1: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步骤S102: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步骤S103: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步骤S104: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区域为一特定场所以外的区域时,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特定场所以内的区域。其中,所述特定场所具体可以是:会议室、休息室、病房、音乐厅、歌剧院、图书馆、自习室等等,对于所述特定场所具体是何种场所,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可以看出,上述特定场所通常禁止被手机铃声所打扰,所以,用户在进入这些场所时,手机需要被调成静音模式,在用户离开这些场所时,手机需要恢复原来的非静音模式。
进一步,在步骤S104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105: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
步骤S106: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步骤S107: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步骤S108: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进一步,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进一步,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
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传感单元又包括两个传感模块,即:第一传感模块和第二传感模块,所述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的第一预设位置,所述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的第二预设位置。其中,所述第一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的任一位置,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可以是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内的任一位置。且,所述第一传感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之间不会发生相互干扰,即: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只能收到到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第一定位子信息,且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只能收到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所以,所述第一传感模块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的信号覆盖范围不应有重复区域。
进一步,所述步骤S102,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用户携带手机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进入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手机先后接受到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第一定位子信息和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第二定位子信息,在确定接受到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接收到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即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特定场所内。
进一步,所述步骤S106,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用户携带手机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手机先后接受到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第二定位子信息和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第一定位子信息,在确定接受到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接收到所述第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即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离开所述特定场所。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场景一】
如图2所示,该特定场所具有一个门C,这个门C既是入口C,也是出口C,以供人们出入该特定场所。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B1和第二传感模块B2,其中,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设置在所述特定场所以内,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设置在所述特定场所以外。由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都具有一有效的通信距离,且为了防止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之间的距离,要大于等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的第一通信距离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的第二通信距离之和。
或,将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设置在所述特定场所内的靠近门旁的墙壁上,将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设置在所述特定场所外的靠近门旁的墙壁上,且所述墙壁的信号屏蔽能力极强,使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不会相互影响。
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通过入口C即将进入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首先进入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的有效通信距离内,此时,所述电子设备发现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并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中获得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紧接着,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离开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的有效通信距离内,然后,进入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的有效通信距离内。此时,所述电子设备发现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并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中获得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进一步,所述电子设备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若是,则确定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了所述特定区域,则生成并执行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由非静音模式调整到静音模式。
在用户通过出口C离开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首先进入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的有效通信距离内,此时,所述电子设备发现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并从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中获得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进一步,所述电子设备离开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的有效通信距离内,然后,进入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的有效通信距离内。此时,所述电子设备发现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并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中获得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进一步,所述电子设备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进一步,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若是,则确定用户携带所述电子设备离开了所述特定区域,则生成并执行第二控制指令,将当前情景模式由静音模式调整回非静音模式。
更详细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或第二传感模块B2)可以基于NFC技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或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或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行通信,以使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从所述传感单元获取所述定位信息。所以,对于所述步骤S101,下面分三种情况进行介绍:
情况A、在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为第一NFC发射模块B1,且在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为第二NFC发射模块B2时,所述步骤S101(或步骤S105),具体为:
通过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第一NFC接收模块,获取所述第一NFC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及所述第二NFC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所述第一NFC发射模块中设置有第一NFC芯片,在所述第二NFC发射模块中设置有第二NFC芯片,在所述电子设备中设置有第三NFC芯片,在有效的NFC通信距离内,所述第三NFC芯片与所述第一、及第二NFC芯片能够相互发现,并进行数据传输。优选地,所述有效NFC通信距离为1米至2米之间。
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NFC芯片的最大有效通信距离一般是小于等于1米,甚至是小于20厘米,但这么小的通信距离会限制本实施例的应用。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申请中应用到的NFC芯片为大功率NFC芯片,通过提高NFC芯片的功率,以增加NFC芯片的有效通信距离,使所述最大有效NFC通信距离达到1米至2米之间,以满足本申请实施例的要求。
情况B、在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为第一Bluetooth模块B1,且在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为第二Bluetooth模块B2时,所述步骤S101(或步骤S105),具体为:
通过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由第一Bluetooth接收模块,获取所述第一Bluetooth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及所述第二Bluetooth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所述第一Bluetooth发射模块中设置有第一Bluetooth芯片,在所述第二Bluetooth发射模块中设置有第二Bluetooth芯片,在所述电子设备中设置有第三Bluetooth芯片,在有效的Bluetooth通信距离内,所述第三Bluetooth芯片与所述第一、第二Bluetooth芯片能够相互发现,并进行数据传输。优选地,所述有效Bluetooth通信距离为1米至2米之间。
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Bluetooth芯片的最大通信距离一般都为10米左右,这会导致在用户并没有进入所述特定场所的入口,所述电子设备就接收到所述定位信息,进而触发所述电子设备调整所述当前情景模式。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申请中应用到的Bluetooth芯片为小功率Bluetooth芯片,通过降低Bluetooth芯片的功率,以减小Bluetooth芯片的最大有效通信距离,使所述最大有效Bluetooth通信距离被限制在到1米至2米之间,以满足本申请实施例的要求。
情况C、在所述第一传感模块B1为第一RFID发射模块时,且在所述第二传感模块B2为第二RFID发射模块时,所述步骤S101(或步骤S105),具体为:
通过设置在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第一RFID接收单元,获取所述第一RFID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及所述第二RFID发射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RFID接收模块具体为:RFID阅读器。所述第一RFID发射模块具体为:第一RFID应答器,且在所述第一RFID应答器存储有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所述第二RFID发射模块具体为:第二RFID应答器,且在所述RFID应答器存储有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所述RFID阅读器与第一RFID应答器(或第二RFID应答器)之间也有一最大有效RFID通信距离,此时,可将该最大有效RFID通信距离控制在1米和2米之间。
在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第一、第二RFID应答器的距离小于等于所述最大有效RFID通信距离时,所述RFID阅读器能够发现所述RFID应答器,并从所述RFID应答器中获取所述第一、及第二定位子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信息处理的方法的电子设备。
如图3所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201,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202,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第一生成单元203,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第一执行单元204,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进一步,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205,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第二判断单元206,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第二生成单元207,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第二执行单元208,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进一步,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收单元201,具体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收单元205,具体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进一步,所述第一判断单元202,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进一步,所述第二判断单元206,具体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到回所述第一预设区。
由于本实施例所介绍的电子设备为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介绍的信息处理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电子设备如何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电子设备,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可以为一场所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可以是所述特定场所以内的区域,且所述第一情景模式可以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可以为静音模式。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技术方案,可使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电子设备进入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将当前情景模式由非静音调成静音模式;在用户携带所述电子电子设备离开到所述特定场所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将当前情景模式调回非静音模式。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所述情景模式的技术效果。
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与所述感应单元可以基于NFC技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或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进行通信,以使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从所述传感单元获取所述定位信息。由于所述Bluetooth技术已经广泛普及,而所述于NFC技术也即将普及。所以,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对于所述电子设备侧,无需做硬件上的改变,只需在软件应用上引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即可,从而降低了实施本申请的门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一种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包括:
电子设备A;
传感单元B,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A协同工作;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A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所述电子设备A能够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B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A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A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电子设备A可以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可以为一特定场所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二预设区域可以是所述特定场所以内的区域,且所述第一情景模式可以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可以为静音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特定场所具体可以是:会议室、休息室、病房、音乐厅、歌剧院、图书馆、自习室等等,对于所述特定场所具体是何种场所,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制。所述特定场所通常禁止被手机铃声所打扰,所以用户在进入这些场所时,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需要被调成静音模式,在用户离开这些场所时,手机需要恢复原来的非静音模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电子设备A与所述传感单元B可以基于NFC技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或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或RFID技术(射频识别技术)进行通信,以使所述电子设备A能够从所述传感单元B获取所述定位信息。
由于,所述Bluetooth技术已经广泛普及,而所述于NFC技术也即将普及。所以,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对于所述电子设备A侧,基本无需做硬件上的改变,只需在软件应用上引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即可,从而降低了实施本申请的门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本实施例所介绍的情景模式调节系统为基于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一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系统,故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介绍的信息处理的方法,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施例的情景模式调节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其各种变化形式,所以在此对于该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如何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不再详细介绍。只要本领域所属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的方法所采用的系统,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包括:电子设备;传感单元,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协同工作;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存在不能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情景模式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所述电子设备能够自动根据用户所在的场所自动调节所述情景模式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
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4.如权利要求1-2任一权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单元,至少包括:
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
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具体包括:
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并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
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7.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能够与一传感单元协同工作;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
第一生成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一控制指令;
第一执行单元,用于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所述定位信息;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
第二生成单元,用于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回所述第一预设区域时,生成第二控制指令;
第二执行单元,用于执行所述第二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二情景模式调整回所述第一情景模式。
9.如权利要求7-8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为:非静音模式;所述第二情景模式为:静音模式。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单元,具体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一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一定位子信息;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之后,从所述传感单元中的第二传感模块中接收所述定位信息的第二定位子信息;
其中,所述传感单元具体包括:第一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一预设区域内的第一预设位置;第二传感模块,设置在所在的第二预设区域内的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内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一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第二传感模块发出的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获得第一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一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二预设区域。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具体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一定位子信息的第一接收时间;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接收所述第二定位子信息的第二接收时间;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是否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获得第二判断结果;其中,在所述第二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二接收时间早于所述第一接收时间时,即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第二预设区域移动到回所述第一预设区。
14.一种情景模式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7-13任一权项所述的电子设备;
传感单元,能够与所述电子设备协同工作;
其中,在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情景模式为第一情景模式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接收由所述传感单元发出的定位信息,并基于所述定位信息判断所述电子设备是否从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不同的第二预设区域,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第一预设区域移动到所述第二预设区域时,生成并执行所述第一控制指令,以使所述当前情景模式由所述第一情景模式调整为一与所述第一情景模式不相同的第二情景模式。
CN201310347601.5A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Pending CN1043462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7601.5A CN104346222A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7601.5A CN104346222A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6222A true CN104346222A (zh) 2015-02-11

Family

ID=52501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7601.5A Pending CN104346222A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622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0352A (zh) * 2016-08-28 2016-12-07 姜俊 一种手机免打扰系统及方法
CN106293906A (zh) * 2015-06-12 2017-01-0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服务管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8273A (zh) * 2009-03-26 2010-09-2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情景模式切换方法
JP4674573B2 (ja) * 2006-08-28 2011-04-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CN102185977A (zh) * 2011-05-16 2011-09-14 深圳市隆宇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自动定时切换情景模式的系统及方法
CN202979084U (zh) * 2012-03-20 2013-06-05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gps定位切换手机情景模式的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4573B2 (ja) * 2006-08-28 2011-04-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
CN101848273A (zh) * 2009-03-26 2010-09-29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情景模式切换方法
CN102185977A (zh) * 2011-05-16 2011-09-14 深圳市隆宇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自动定时切换情景模式的系统及方法
CN202979084U (zh) * 2012-03-20 2013-06-05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gps定位切换手机情景模式的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3906A (zh) * 2015-06-12 2017-01-04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服务管理方法
CN106293906B (zh) * 2015-06-12 2019-12-10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服务管理方法
CN106210352A (zh) * 2016-08-28 2016-12-07 姜俊 一种手机免打扰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43559B1 (en) De-reverber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EP3340243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voice control on device with microphone array, and device thereof
US994174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ally selecting and deselecting devices to charge in a wireless power network
CN104219377A (zh) 移动终端的天线的控制方法和移动终端
US2016001367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Automatic Charging Schedules in a Wireless Power Network to One or More Devices
CN104793995A (zh) 控制gps调用的方法及装置
RU2011131593A (ru) Мобильный терминал,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компьютерная программа
CN105657656A (zh) 一种发射功率调整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3888605A (zh) 一种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345361A (zh) 一种群组加入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CN105554283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472806A (zh) 无人飞行器的航区规划方法、装置和遥控器
CN106257844B (zh) 附加nfc天线架构
CN105025350A (zh) 一种播放终端控制方法及播放终端
CN104754132A (zh) 一种电子设备工作模式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744384A (zh) 一种智能家居实现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3200196A (zh) 一种用户设备及访问目标间的接入访问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5392086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播放设备
CN104349320A (zh) 一种共享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3281236B (zh) 一种电子名片交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022640A (zh) 应用程序控制方法、装置及智能设备
CN106610716B (zh) 一种手势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4869207A (zh) 一种音量的调节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346222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情景模式调节系统
CN105517148A (zh) 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