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45785A -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5785A
CN104345785A CN201310347052.1A CN201310347052A CN104345785A CN 104345785 A CN104345785 A CN 104345785A CN 201310347052 A CN201310347052 A CN 201310347052A CN 104345785 A CN104345785 A CN 104345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mbler
unit
connecting elements
housing
linkag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70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5785B (zh
Inventor
夏小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3470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457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45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7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57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57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06F1/161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the display being foldable up to the back of the other housing with a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e.g. by 360° rotation over the axis defined by the rear edge of the base en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其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连接单元,呈第二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且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插装于弹性罩体的内部。通过改进两个本体之间的连接构件,可较为流畅的进行打开或者闭合操作,同时可有效保护线缆。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于该电子设备的连接构件。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由两个本体构成的电子设备及其本体连接构件。
背景技术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应用需求的逐步提高,小型化、集成化电子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相比于键盘输入方式,触摸输入方式以其较好的操作性能和用户感受在电子产品上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基于触摸输入技术的发展,在笔记本电脑的优化设计中出现了兼顾触摸使用和传统键盘输入的两种使用方式,各主流厂商均推出了不同设计理念的可在触摸输入和键盘输入两种使用模式之间切换的笔记本电脑。也就是说,具有这两种使用模式的电脑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产品设计趋势。
该类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为触摸屏,且其显示屏通过双轴铰链与基座连接,使得显示屏可以绕基座360°旋转,从而可根据需要由键盘输入的笔记本电脑使用模式转换为触摸输入的平板电脑。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实现了超薄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的跨界融合,操作简单便捷,即使是飞机机舱内这样的狭小空间也能轻松享受快乐时光。
然而,现有的双轴铰链连接构件由并行排布的两个铰轴构成,打开或者闭合操作时,其中一个轴从0°到180°的转动过程中,另一个轴是无法运动的;即,一个轴完全打开或闭合时,第二个轴才可以转动。由此使得打开或者闭合过程中存在一个轨迹突变,直接影响操作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此外,超轻超薄设计逐渐成为电子设备的设计趋势,受其并行设置双轴的结构限制,该连接构件占用空间无法得以有效控制,从而影响整机外形尺寸布置。
有鉴于此,亟待针对平板电脑与基座的连接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可有效提升打开闭合操作的流畅性,符合超轻超薄设计的设计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通过改进两个本体之间的连接构件,可较为流畅的进行打开或者闭合操作,同时符合轻薄化的设计趋势。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于该电子设备的连接构件。
本发明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通过连接构件相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二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插装于所述弹性罩体的内部;
所述第一侧面位于相应连接端的所述第二侧面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相应本体的第二壳体的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
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中间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端;
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中间转动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中间转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单元,所述叠加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所述第一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第二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第二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
优选地,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圆弧摩擦面。
优选地,所述铰接采用铰接轴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
优选地,所述铰接轴与各转动件之间均为过渡配合。
优选地,沿所述铰接轴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
优选地,沿所述连接构件的厚度方向,各转动件的中部均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上下表面的与各贯通孔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孔,通过对各贯通孔进行注塑形成一体式的所述连接构件,并在所述连接单元的旁侧形成容置所述线缆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所述铰接轴形成,且各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一个所述弹性罩体。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连接构件,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二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所述弹性罩体内部的所述连接单元旁侧具有通孔,以插装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
所述第一侧面位于相应连接端的所述第二侧面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相应本体的第二壳体的相对侧。
优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
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中间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端;
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中间转动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中间转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铰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单元,所述叠加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所述第一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第二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第二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
优选地,所述铰接采用铰接轴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
优选地,所述铰接轴与各转动件之间均为过渡配合;和/或,沿所述铰接轴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
优选地,沿所述连接构件的厚度方向,各转动件的中部均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上下表面的与各贯通孔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孔,通过对各贯通孔进行注塑形成一体式的所述连接构件,并在所述连接单元的旁侧形成容置所述线缆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所述铰接轴形成,且各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一个所述弹性罩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另辟蹊径提供一种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的连接构件,其整体呈可折弯的板片状,且该连接单元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之间。实际使用时,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此状态下,电子设备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其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可以为非使用模态,随着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继续转动,电子设备可以根据需要保持在第一使用模态;当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二本体转动打开至两者大体位于同一平面内时,该连接单元呈平面延伸的板片状;接下来继续转动,连接单元可转动至第二工作姿态呈第二折弯状,此状态下,电子设备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其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电子设备工作于第二使用模态。显然,基于本方案提供的连接构件,当电子设备在两个使用模态之间切换时,可折弯连接单元的工作姿态转换能够确保打开或者闭合过程中流畅操作;同时,每个连接单元呈体呈板片状,不会占用电子设备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为整机轻薄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保障。
另外,连接单元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并可适应其工作姿态的切换,外部罩体的设置可降低对于内部构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从而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具有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同时,弹性罩体还能够防止微小杂质颗粒进行内部的现象出现。此外,用于连接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插装于弹性罩体的内部,如此设置,可有效地保护线缆不受外力破坏,对线缆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保护。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中,连接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其中,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中间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由此,经由各转动配合副实现相邻转动件的相对转动,构成连接单元的转动幅度;其中,第三转动件分别与第一转动件和中间转动件的一端铰接,第四转动件分别与中间转动件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件铰接,从而依次启动各转动副之间的转动配合,整个转轴的扭矩由多组转动配合副分别承载,确保整体打开或者闭合过程中各转动件能够同步动作,进一步确保操作更加顺畅,更加灵活。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每个连接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单元,该叠加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第一叠加转动件,第一叠加转动件与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第二连接子单元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和设置于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第二叠加转动件,第二叠加转动件与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接口尺寸的需要,同时,所增设的叠加单元具有分载作用,从而可以相应减小连接构件的厚度尺寸,
在本发明的又一优选方案中,采用铰接轴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相应转动件之间的铰接关系;且,铰接轴与各转动件之间均为过渡配合,和/或沿铰接轴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如此设置,可形成预摩擦扭矩,实现电子设备的上部本体在0°到360°的自由打开并保持姿态;此外,电子设备打开工作状态下,多个铰接轴共同承载,可大大优化触控本体所形成的抖动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的轴测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态下(传统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旋转180°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态下(平板电脑)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连接构件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所示连接构件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所示连接构件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9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装置相对于基座的转动轨迹示意图;
图10为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自第一工作姿态至第二工作姿态切换变化示意图;
图11为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构件的轴测示意图;
图12为第三实施例所述连接构件的轴测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连接构件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折弯状态下弹性罩体与内部连接单元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5是连接线缆与连接构件组装后的轴测示意图;
图1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罩体的轴侧示意图;
图17为与图16中所示弹性罩体相适配的多个连接单元;
图18为连接单元与弹性罩体注塑完成后的俯视图。
图中:
显示屏装置10、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基座20、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
连接构件30、连接单元300、第一连接子单元310、第一转动件311、第一连接端3111、中间转动件312、第二转动件313、第二连接端3131、第二连接子单元320、第三转动件321、第四转动件322、叠加单元330、第一叠加转动件331、第二叠加转动件332、铰接轴340、弹性罩体350、贯通孔351、通孔352、贯通孔360、线缆370。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现有由两个铰接本体构成的电子设备,本发明的核心是针对其实现铰接的连接构件进行了结构改进。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
不失一般性,本实施方式以显示屏装置(第一本体)与基座(第二本体)构成的电子设备为主体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作为连接电子设备两个本体的连接构件,同样适用于其他由两个本体构成且可相对360°旋转的电子设备。
请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第一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下的轴测示意图,图中仅示出一侧的连接单元;图2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处于第一使用模态下(传统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旋转180°后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电子设备处于第二使用模态下的示意图。为清楚显示连接单元的具体实现方式,图2、图3和图4中均未显示弹性罩体350。
该电子设备的显示屏装置10与基座20通过连接构件30铰接,两者可相对进行360°旋转,与现有技术相同,该电子设备具有两个基本的使用状态。图1所示显示屏装置10的具有触控屏的第二壳体12与基座20的具有键盘的第一壳体21贴合,处于非使用状态;随着显示屏装置10相对于基座20逐渐打开旋转,该电子设备可处于如图2所示的第一使用模态,此模态下可以键盘输入或者触控屏输入指令,相当于传统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状态;旋转至180°时即为图3所示的姿态,该电子设备的基座20与显示屏装置大体位于同一平面内;继续转动达到360°时,显示屏装置10的第一壳体11与基座20的第二壳体22贴合,该电子设备可处于如图4所示的第二使用模态,此模态下可以通过触控屏完成指令输入,相当于平板电脑的使用状态。
本文中,采用第一、二限定不同本体的壳体部分,其中,第一壳体均位于相应本体(显示屏装置或者基座)的第二壳体的相对侧。显然,“第一、二”的限定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限制。
为了详细说明本方案所采用的连接构件,请一并参见图5和图6,其中,图5为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连接构件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图5所示,连接构件30包括四个连接单元300,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可较为顺畅的进行姿态调整;在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350,且弹性罩体350的两端分别与显示屏装置10和基座20相连,具体如图1所示。此外,用于连接显示屏装置10和基座20的线缆370插装于所述弹性罩体的内部,具体如图15所示,该图示出了连接线缆与连接构件组装后的轴测示意图。
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连接单元300呈第一折弯状,如图7所示,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此时,显示屏装置10的第二壳体12与基座20的第一壳体21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连接单元300呈第二折弯状,如图8所示,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此时,显示屏装置10的第一壳体11与基座20的第二壳体22贴合。基于该连接构件20,当电子设备在两个使用模态之间切换时,可折弯连接单元300的工作姿态转换能够确保显示屏装置10打开或者闭合过程中流畅操作,具体请一并参见图9,该图示出了显示屏装置10相对于基座20的转动轨迹R。
同样地,本文采用第一、二限定不同连接端的侧面,以清楚限定其动态配合关系,其中,第一侧面均位于相应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的相对侧,应当理解,此处所提及的“第一、二”的限定对于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同样不构成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个连接构件30而言,连接单元300的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具体产品总体设计进行设定,具体可以为一个或者除四个外的其他复数个;例如,图7、图8中所示连接构件30由三个连接单元构成。在相同转矩的基础上,连接单元300的设定数量与连接单元300的厚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设定数量相对较多的话,可以获得较薄的外形尺寸,符合整机轻薄化的设计趋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针对连接单元300提供一种结构设计较为简洁、合理的优化方案。
如图所示,每个连接单元300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第一连接子单元310和第二连接子单元320,即两者均自第一连接端至第二连接端并行设置。
其中,第一连接子单元310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311、中间转动件312和第二转动件313,形成转动配合副的两个转动件之间,一者可带动另一者转动。如图所示,用于与显示屏装置10连接的第一连接端3111设置于第一转动件311上,用于与基座20连接的第二连接端3131设置于第二转动件313上。当然,连接端的结构形式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矩形截面,实际上,其结构形式根据相应连接端与显示屏装置10和基座20具体需要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可靠连接均可。
其中,第二连接子单元320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321和第四转动件322,一者可以带动另一者转动;同时,第三转动件321分别与第一转动件311和中间转动件312的一端铰接,第四转动件322分别与中间转动件312的另一端和第二转动件313铰接。由此,通过各铰接关系可依次由一端依次带动各转动件相对于另一端转动,且铰接关系的存在可适应相邻转动件转动幅度的差异,确保动作顺畅。
具体请一并参见图10,该图示出了该连接构件自第一工作姿态至第二工作姿态切换变化示意图,图中Ⅰ列所示各幅示意图均自图5所示B向形成,图中Ⅱ列所示各幅示意图均自图5所示C向形成。
可以确定的是,各转动件外周表面啮合齿的布置不尽相同。其中,第一转动件311和第二转动件313仅为内侧端布齿,中间转动件312需要两端布齿,第三转动件321和第四转动件322也仅为内侧端布齿即可。当然,图中所示的第三转动件321和第四转动件322为两端布齿,但基于其工作原理可知,只有第三转动件321和第四转动件322内侧端的啮合齿参与转动配合;如此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可以减少组件中零件类型的数量,控制整体工艺成本。
特别说明的是,各转动件之间的铰接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实现,例如铆接,也可以采用图中所示采用铰接轴340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相应的铰接,优选地,各连接单元300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根铰接轴340形成,如此设置,便于零件加工及组装的工艺,可控产品成本。
另外,为了使得显示屏装置10在图2所示传统笔记本工作模态下保持稳定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调节相对转动件之间的转动摩擦转矩实现。例如,各铰接轴340与各转动件的内孔之间均为过渡配合,以形成转动件相对于铰接轴之间的转动摩擦转矩。再例如,沿铰接轴340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以形成各转动件贴合面之间的转动摩擦转矩;具体地,铰接轴340可以为图中所示的螺栓状,并通过螺母与其伸出端螺纹配合调节轴向转动件之间的预紧力。
如前所述,在相同转矩的基础上,连接单元300设定数目的增加可以减薄其厚度。此外,还可以从另一角度作改进优化,同样可以有效控制厚度尺寸。具体请参见图11,该图示出了第二实施例所述连接构件的轴测示意图。
本方案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构成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每个连接单元300还增设一个叠加单元330,该叠加单元330包括第一叠加转动件331和第二叠加转动件332。
其中,第一叠加转动件331设置于第一连接子单元310中,该第一叠加转动件331与第一连接子单元310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参与到转矩的依次传递,进而从另一个方向分载减薄厚度尺寸;同样,第一叠加转动件331需要与旁侧第二连接子单元320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其中,第二叠加转动件332设置于第二连接子单元320中,该第二叠加转动件332与第二连接子单元320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参与到转矩的依次传递,进而从另一个方向分载减薄厚度尺寸;第二叠加转动件332也需要与旁侧第一连接子单元310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显然,第一叠加转动件331和第二叠加转动件332的配合原理与中间转动件312相同,因此需要两端布齿。另外,基于该排布连接关系可以确定,叠加单元300的具体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而不局限于图中所示设置为一个叠加单元;由此,沿板片状连接构件的幅面,本方案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连接单元300分载,另一方面每个连接单元300可以通过增加叠加单元340分载,可大大优化触控显示屏装置10可能形成的抖动现象。
基于转动件之间带动转动的功能需求,各转动配合副可以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也可以为这样的设计,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圆弧摩擦面,具体可以通过较大转动摩擦实现一者带动另一者转动,具体请参见图12和图13;其中,图12为第三实施例所述连接构件的轴测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所示连接构件的装配爆炸示意图。
显然,此方式的相比于前述两个实施例中所示的啮合齿传动来说,传动效率偏低,故,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为最优方案。
本方案中,弹性罩体350可以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hermoplasticpolyurethane)制成,以具有较好的延伸及弹性复位力,适应连接构件的转动。具体如图14所示,该图示出了折弯状态下弹性罩体与内部连接单元的配合关系示意图。为了确保电子设备开合过程中连接单元300与弹性罩体35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针对两者定位方式作进一步改进。请一并结合图12、图13、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其中,图16为弹性罩体的轴侧示意图,图17为与图16中所示弹性罩体相适配的多个连接单元;图18为连接单元与弹性罩体注塑完成后的俯视图。
沿连接构件的厚度方向,各转动件的中部均开设有贯通孔360,且弹性罩体350的上下表面的与各贯通孔360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孔351,具体地,图中所示的连接构件包括五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铰接轴340形成,且各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同一弹性罩体350。组装完成后,通过对各贯通孔(360、351)进行注塑形成一体式的连接构件30,并在连接单元的旁侧形成容置线缆370的通孔352,如图18所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通过连接构件相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二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插装于所述弹性罩体的内部;
所述第一侧面位于相应连接端的所述第二侧面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相应本体的第二壳体的相对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
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中间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端;
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中间转动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中间转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单元,所述叠加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所述第一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第二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第二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圆弧摩擦面。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采用铰接轴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与各转动件之间均为过渡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铰接轴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构件的厚度方向,各转动件的中部均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上下表面的与各贯通孔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孔,通过对各贯通孔进行注塑形成一体式的所述连接构件,并在所述连接单元的旁侧形成容置所述线缆的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所述铰接轴形成,且各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一个所述弹性罩体。
11.一种连接构件,用于连接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整体呈可折弯切换于两个工作姿态的板片状;其中:
位于第一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一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一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一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壳体贴合;位于第二工作姿态的所述连接单元,呈第二折弯状且其第一连接端的第二侧面与其第二连接端的第二侧面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壳体贴合;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有弹性罩体,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相连;所述弹性罩体内部的所述连接单元旁侧具有通孔,以插装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线缆;
所述第一侧面位于相应连接端的所述第二侧面的相对侧;所述第一壳体位于相应本体的第二壳体的相对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包括并行设置的两个连接子单元;
第一连接子单元包括依次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一转动件、中间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转动件上具有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端;
第二连接子单元包括形成转动配合副的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中间转动件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中间转动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转动件铰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叠加单元,所述叠加单元包括:
第一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所述第一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第二叠加转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第二叠加转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形成转动配合副,并与旁侧所述第一连接子单元中的相邻转动件分别铰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配合副形成于两个转动件外周表面的啮合齿。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采用铰接轴插装于相应的转动件中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轴与各转动件之间均为过渡配合;和/或,沿所述铰接轴的轴向,各转动件之间具有预紧力。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连接构件的厚度方向,各转动件的中部均开设有贯通孔,且所述弹性罩体的上下表面的与各贯通孔相应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孔,通过对各贯通孔进行注塑形成一体式的所述连接构件,并在所述连接单元的旁侧形成容置所述线缆的通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的相同转动件之间的铰接采用同一所述铰接轴形成,且各所述连接单元的外侧罩装一个所述弹性罩体。
CN201310347052.1A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Active CN1043457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7052.1A CN104345785B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347052.1A CN104345785B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785A true CN104345785A (zh) 2015-02-11
CN104345785B CN104345785B (zh) 2018-08-31

Family

ID=52501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7052.1A Active CN104345785B (zh) 2013-08-09 2013-08-09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4578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0332A (zh) * 2019-03-29 2019-07-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9976455A (zh) * 2019-03-31 2019-07-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2100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Yohei Fukuma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20111755A1 (en) * 2010-11-08 2012-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er type terminal cover device
CN202500888U (zh) * 2011-06-03 2012-10-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凸轮单元、双轴铰链装置以及便携式装置
CN202579624U (zh) * 2012-03-21 2012-12-05 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双轴枢纽器
CN103161819A (zh) * 2012-02-27 2013-06-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203023259U (zh) * 2012-12-26 2013-06-26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多节式转轴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32100A1 (en) * 2009-03-16 2010-09-16 Yohei Fukuma Electronic Apparatus
US20120111755A1 (en) * 2010-11-08 2012-05-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older type terminal cover device
CN202500888U (zh) * 2011-06-03 2012-10-2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凸轮单元、双轴铰链装置以及便携式装置
CN103161819A (zh) * 2012-02-27 2013-06-1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铰链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202579624U (zh) * 2012-03-21 2012-12-05 昆山前端电子有限公司 双轴枢纽器
CN203023259U (zh) * 2012-12-26 2013-06-26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多节式转轴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0332A (zh) * 2019-03-29 2019-07-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9976455A (zh) * 2019-03-31 2019-07-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5785B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5786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TWI547651B (zh) 雙軸式樞紐機構及其相關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04019120B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779131U (zh) 铰链结构
CN102261371A (zh) 铰链结构
CN202545553U (zh) 一种双轴铰链及具有该双轴铰链的电子设备
CN204061528U (zh) 一种齿轮联动式摩擦转轴铰链
CN102619866A (zh) 铰链结构
TWM502868U (zh) 以複數樞轉支節組成的同動鉸鏈
CN203926362U (zh) 双转轴枢纽装置以及笔记本电脑
CN104514801B (zh) 双轴式枢纽机构及其相关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203670441U (zh) 电子设备双轴同动扭力枢轴器
CN203685838U (zh) 螺旋槽传动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
CN203394989U (zh) 全角度开启的双轴铰链
CN104345783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CN204127099U (zh) 双转轴枢纽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3809685A (zh) 具有枢接结构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2654162B (zh) 铰链装置和包括其的电子设备
CN103573795A (zh) 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04345785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连接构件
CN104235173A (zh) 枢接结构及使用该枢接结构的掀盖式设备
CN203670442U (zh) 双轴同动扭力枢轴器滑块间隙补偿装置
TWM602221U (zh) 複合移動轉動運動之樞軸裝置
CN204419837U (zh) 具有扭力变化作用的多轴式转轴装置
CN203717618U (zh) 双轴同动双包枢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