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2140A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2140A
CN104322140A CN201480001186.0A CN201480001186A CN104322140A CN 104322140 A CN104322140 A CN 104322140A CN 201480001186 A CN201480001186 A CN 201480001186A CN 104322140 A CN104322140 A CN 1043221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mode
frequency band
signal strength
channel corresponding
signal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1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2140B (zh
Inventor
浮田阳介
林野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04W40/16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based on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3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n unwanted signal, e.g. interference or idle 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实现2个以上的不同通信方式的共存的网络,无线控制装置能够判别无线终端装置发送的帧的通信方式并进行接收。无线控制装置检测到接收数据的接收信号强度后,以各通信方式的非重复频带进行接收信号强度的判定,由此判定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通信网络中接收到不同通信方式的数据的情况下判别该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的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背景技术
以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802.11标准和802.15.4标准为代表的无线通信网络,通常包括作为母机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后称为控制装置)和多台作为子机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后称为终端装置)。
在这样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例如在家庭网络的用途中,可能会出现802.11标准的通信方式和802.15.4标准的通信方式混合存在的网络。例如,设想电视机等的AV(Audio Visual)设备及个人计算机按照802.11标准来通信,而空调及冰箱等白家电按照802.15.4标准来通信的情况。此外,还能够想到第一代发售商品的旧通信方式和最新机型商品的新通信方式混合存在的无线通信网络。
在这样的不同通信方式混合存在的无线通信网络中,不希望按照通信方式的数量来增加控制装置的设置台数,而是如图17所示,从成本、运用及维护的观点来说,希望设置1台能够应对全部通信方式的控制装置208。
但是,控制装置208并不知道通信方式A的终端装置202a、202b及通信方式B的终端装置209a、209b的哪个终端装置在怎样的定时发送帧,所以必须始终同时等待不同的通信方式。
对于这样的问题,公开了控制装置208具备多个无线IC(IntegratedCircuits)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在这些技术中,通过用各个无线IC或PHY层对不同通信方式的帧进行解调及接收,能够同时等待不同通信方式的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204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04/102889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控制装置需要按照所要应对的通信方式的数量具备无线IC,所以控制装置中搭载的无线IC的数量增加。因此,控制装置的商品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提供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别方法,在成为通信目标的各终端装置之间按照不同通信方式进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也不必搭载多个无线IC,仅搭载1个无线IC就能够应对各通信方式而进行数据通信。
解决课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经由通信网络接收通过对应于第1通信方式的信道的频带和对应于第2通信方式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对应于第2通信方式的信道的频带包括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检测部,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以及接收控制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对应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方式,不必对应于各通信方式而搭载多个无线IC,仅搭载1个无线IC就能够应对各通信方式而接收数据,所以能够降低作为母机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制造成本。此外,还能够实现控制装置的多个通信方式应对和后方互换应对,该后方互换应对例如指的是最新的通信方式也能够兼容现有通信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网络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参数的一例的表。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的通信方式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控制装置的通信方式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的控制装置的通信方式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网络系统的频率信道的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信道列表的存储器构成的一例的表。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和终端装置之间的数据交换的时序图。
图17是表示多个通信方式共存的网络构成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接收部,经由通信网络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和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检测部,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以及接收控制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2)也可以是,在(1)中,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更高的频带,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还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且比所述重复的频带更高的频带检测第2信号强度,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大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3)也可以是,在(2)中,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
(4)也可以是,在(1)中,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更宽的频带,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含在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中,设定为使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开始值和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的开始值对应。
(5)也可以是,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更高的频带,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且比所述重复的频带更低的频带中检测第2信号强度,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大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
(6)也可以是,在(5)中,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7)也可以是,在(1)~(6)的任一项中,还具备信道控制部,随着变更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某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变更与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所述信道控制部以与所述变更后的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至少部分重复的方式,变更与所述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8)也可以是,在(7)中,还具备存储信道列表的信道列表存储部,该信道列表以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至少部分重复的方式将各个通信方式的信道组合,所述信道控制部通过参照该信道列表存储部,变更与所述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9)也可以是,在(1)~(6)的任一项中,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1信号强度和所述第2信号强度的差分值为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的通信方式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所述差分值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的通信方式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10)也可以是,在(1)~(6)的任一项中,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以在各信道间设置至少一个空信道的方式分配,所述检测部利用所述空信道检测所述第2信号强度。
(11)也可以是,在(10)中,所述空信道设有多个,所述检测部使用所述多个空信道中的某个空信道检测所述第2信号强度。
(12)也可以是,在(1)~(6)的任一项中,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的整数倍。
(13)也可以是,在(12)中,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为200kHz,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为400kHz。
(14)也可以是,在(1)~(6)的任一项中,所述通信网络由无线通信网络构成。
(15)实施方式的通信方式判定方法,是经由通信网络接收不同通信方式的数据的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定方法,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和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16)实施方式的集成电路,具备:接收部,经由通信网络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和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检测部,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以及接收控制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17)实施方式的程序,是使计算机执行经由通信网络接收不同通信方式的数据的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定处理的程序,所述通信方式判定处理包括如下的处理: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和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通信网络的构成例的图。在图1中,控制装置1分别按照不同的通信方式与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进行通信。控制装置1按照通信方式A与终端装置2a及终端装置2b进行通信。此外,控制装置1按照通信方式B与终端装置3a及终端装置3b进行通信。
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例如是冰箱及电视机等家电设备、IH电磁炉等热源设备、或者电动汽车等电动设备。
另外,在图1中,与控制装置1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的台数只是1例,不限于该台数。
图2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规格的一例。在实施方式1中,通信方式A的比特速率为50kbps、中心频率为924.0MHz、带宽为200kHz。通信方式B的比特速率为100kbps、中心频率为924.1MHz、带宽为400kHz。但是,这3个条件只是示出一例,还可以包括调制方式的差异、数据白化的对应的差异等其他项目。
图3用频率轴标记实施方式1中的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在此,将图3中的通信方式A的单位信道定义为5a,将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定义为5b。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存在通信方式A的频带及通信方式B的频带重复的频率区域。将该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重复频带6a,将不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非重复频率6b。另外,这些各通信方式的频带以重复的方式预先作为运用系统决定。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的功能块的一例的图。控制装置1具备:天线11、接收部12、等级检测部13、方式判定部14、以及应用处理部15。
接收部12具有:设定比特速率的功能、设定频率的功能、经由天线11接收数据的功能、以及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解调的功能等。作为接收部12的一例,有IEEE802.15.4或其他无线通信方式的物理层(Physical Layer)的功能。
等级检测部13具有:计测由接收部12接收的数据的信号强度的功能、以及对该计测的信号强度进行阈值判定的功能。作为等级检测部13的一例,有CCA(Clear Channel Assessment)、CS(Carrier Sense)、以及ED(EnergyDetect)等。
方式判定部14使用等级检测部13的功能,判定由接收部12接收的数据是通信方式A或通信方式B的哪一个。关于该方式判定部14的详细情况,使用图7的流程图在后面说明。
应用处理部15实施由接收部12接收的数据的应用处理。应用处理指的是对从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内容进行分析的处理,例如包括MAC(MediaAccess Control)头及MAC有效载荷的解析部等。
另外,该方式判定部14及应用处理部15也可以作为“接收控制部(未图示)”构成。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图。
无线IC17是进行无线通信的调制及解调等的集成电路。
MCU(Micro Control Unit)18是微控制器,是在内部搭载有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核、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存储器、作为外部接口的I/O(Input/Output)的集成电路。
另外,图4的等级检测部13、方式判定部14及应用处理部15安装于图5的MCU18。接收部12安装于无线IC17。另外,等级检测部13有时也安装于无线IC17。
另外,如图6所示,无线IC17及MCU18也可以是一体化的集成电路(MCU19)。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的网络构成及控制装置1的构成。以下说明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1的动作。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装置1从该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接收数据时的通信方式判定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装置1始终以通信方式A(图3的5a)的中心频率进行接收等待(S51)。此外,始终由等级检测部13确认接收数据的信号强度是否超过特定阈值(S52)。
如果等级检测部13判断为接收的数据的信号强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S52:是),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部12的频率设定值设定变更为非重复频带(图3的6b)的范围内的值。然后,等级检测部13通过该设定变更后的非重复频带确认信号强度(S53)。
非重复频带下的信号强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54:否),方式判定部14判定为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是通信方式A(S55)。
然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A的比特速率及中心频率等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6)。
然后,控制装置1作为通信方式A转移到同步判定(比特同步、帧同步)、头解析、有效载荷解析等的接收处理(S59)。
此外,非重复频带下的接收信号强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S54:是),方式判定部14判定为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是通信方式B(S57)。
然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B的比特速率及中心频率等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8)。
然后,控制装置1作为通信方式B转移到同步判定(比特同步、帧同步)、头解析、有效载荷解析等的接收处理(S59)。
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装置1首先以通信方式A的中心频率进行数据的接收等待,并进行接收数据的信号强度的阈值判定,由此检测通信方式不明的接收数据的开始。然后,以非重复频带实施信号强度的阈值判定,判别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由此,控制装置1不必对应于各通信方式而搭载多个无线IC,能够通过1个无线IC判别多个通信方式。
[变形例1]
接下来,说明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图8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用频率轴标记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的图。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重复频带不同。具体地说,在图3中,通信方式A的全部频带包含在通信方式B的频带中。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存在通信方式A的频带的一部分不包含在通信方式B的频带中的区域(图8的21c)。
在此,将图8中的通信方式A的单位信道定义为20a,将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定义为20b。此外,将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重复频带21a,将不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非重复频率,将高的非重复频带定义为21b,将低的非重复频带定义为21c。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的控制装置1从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接收数据时的通信方式的判定处理的动作的流程图。对于与图7所示的各处理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编号,在此省略说明。
首先,控制装置1始终以图8的重复频带21a进行接收等待(S71)。此外,控制装置1始终通过等级检测部13确认接收数据的信号强度是否超过特定阈值(S72)。
在S72中,判断为信号强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S72:否),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部12的频率设定值设定变更为非重复频带(图8的21b或21c)的值。在此,可以设定为21b及21c的任一个的值。然后,等级检测部13以S72中设定的非重复频带再次实施信号强度的判定(S73)。
首先,说明在S74中接收的数据的信号强度超过特定阈值的情况(S74:是)。
在S74中,非重复频带下的信号强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S74:是),方式判定部14确认S72中设定的非重复频带是否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图8的20b)重复(S75)。
在S75中,非重复频带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重复的情况下(S75:是),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断为通信方式B(S76)。以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B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8),进行接收处理(S59)。
另一方面,在S75中非重复频带不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重复的情况下(S75:否),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断为通信方式A(S78)。以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A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6),进行接收处理(S59)。
接着,说明在S74中接收的数据的信号强度不超过特定阈值的情况(S74:否)。
在S74中,非重复频带下的接收信号强度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S74:否),方式判定部14确认非重复频带是否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图8的20b)重复(S77)。
在S77中非重复频带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重复的情况下(S77:是),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断为通信方式A(S78)。以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A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6),进行接收处理(S59)。
在S77中非重复频带不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重复的情况下(S77:否),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断为通信方式B(S76)。以后,方式判定部14将通信方式B的设定值设定到接收部12(S58),进行接收处理(S59)。根据本变形例1,如果2个通信方式的频谱信号仅一部分重复,则通过以非重复频带实施接收信号强度的判定,能够判别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另外,在S75及S77中,基于非重复频带是否与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重复来进行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的判定,但是也可以基于非重复频带是否与通信方式A的单位信道重复来进行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的判定。
[变形例2]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图10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用频率轴标记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谱信号的图。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信号频谱存在向占有带宽外的频谱漏出(旁瓣)。
在此,将图10中的通信方式A的单位信道定义为83a,将通信方式B的单位信道定义为83b。此外,除了上述旁瓣之外,将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重复频带80a,将不重复的频带定义为非重复频带80b。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中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的判定处理的流程图。对于与图7所示的各处理相同的部分,赋予同一编号,在此省略说明。
首先,控制装置1始终以通信方式A的中心频率(图10的频率81a)进行接收等待(S51)。此外,控制装置1始终通过等级检测部13确认信号强度是否超过特定阈值(S52)。
在S52中信号强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S52:是),将作为该信号强度的接收等级M保存到存储器(S85)。该接收等级M成为图10的接收等级M。
接着,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部12的频率设定值设定变更为非重复频带(例如图10的频率81b)的值。然后,等级检测部13以非重复频带再次确认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S53)。方式判定部14将该确认的接收等级N保存到存储器(S86)。
接着,方式判定部14确认接收等级M及接收等级N的等级差是否为阈值以上(S87)。如图10所示,接收等级M及接收等级N的差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S87:是),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判断为通信方式A(S55)。相反,差小于阈值的情况下(S87:否),方式判定部14将接收数据判断为通信方式B(S57)。
以后的各处理(S56、S58及S59)与图7所示的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能够根据重复频带下的接收信号强度和非重复频带下的接收信号强度的差异来判别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是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2个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但是不限于此,还能够容易地对通信方式C等3个以上的通信方式进行判定。由此,本方式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一个通用的无线IC实现2个以上的多个通信方式的同时等待。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基于接收数据的信号来检测不清楚通信方式的接收数据的开始,然后以非重复频带实施载波侦听,从而判别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实施方式2中,除了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的判别方法,还说明频率信道的变更方法。
本实施方式2中的网络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图1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网络系统中能够使用的频率信道的一例。通信方式A能够使用Ch1、Ch3、Ch5,通信方式B能够使用Ch11、Ch12、Ch13。此外,全部频率信道的频谱信号的关系如图12所示。即,通信方式A的Ch1、Ch3、Ch5的各信道的频率的开始值和通信方式B的Ch11、Ch12、Ch13的各信道的频率的开始值分别对应地设定。通信方式A的Ch2、CH4、CH6设为空信道。
但是,在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对应的信道间(例如CH1及Ch11),频率的开始值并不是必须一致。此外,在对应的信道间,通信方式A的频率的结束值和通信方式B的中心频率也可以不一致。
另外,这些频率信道的分配预先作为运用系统决定。
此外,在图12中,例示了通信方式A的空信道的信道数为1个的情况,但是本实施方式2不限于这种情况。只要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各信道相互对应,也可以设置多个空信道。此外,这时,在通信方式B中也可以设置空信道。这种情况下,等级检测部13使用多个空信道中的某个空信道进行所述载波侦听。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功能块的一例的图。
具有与图4所示的各块相同功能的部分赋予相同编号,在此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控制装置100具备应用处理部101、发送部102、信道控制部103及信道列表104。
应用处理部101具有实施数据的应用处理的功能。应用处理指的是对从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内容进行分析的处理,例如包括MAC(Media AccessControl)头、MAC有效载荷的解析部等。其他还有接受频率信道变更的指示的功能。
发送部102经由天线11向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发送数据。此外,发送部102具有对于应该发送的数据进行调制的功能。发送部102在应用处理部101接受到信道变更请求的情况下,向终端装置2及终端装置3发送表示信道已变更的信道变更帧。
信道控制部103根据应用处理部101的指示变更频率信道。另外,信道控制部103的详细动作使用图15的动作流程图在后面说明。
信道列表104是将通信方式A的频率信道和通信方式B的频率信道的关系作为信道选择模式建立了关系的表。另外,该信道列表104的详细情况使用图14在后面说明。
本实施方式2中的硬件构成与实施方式1的图5及图6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的信道列表104的存储器构造的一例的图。在信道列表104中,按照信道选择模式存储着通信方式A及通信方式B的频率信道。例如,在信道选择模式1中,通信方式A为Ch1,通信方式B为Ch11。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控制装置100的频率信道变更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频率信道变更方法的时序图。
作为信道变更的一例,说明目前通信方式A以Ch1工作,通信方式B以Ch11工作,变更为不同信道的例子。
信道控制部103从应用处理部101接受任一指定的通信方式的信道变更请求(图15的S110)。在此,作为一例,请求将通信方式A变更为Ch3。
首先,信道控制部103对于以通信方式A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2a、2b,经由发送部102发送用于将通信方式A从Ch1变更为Ch3的信道变更帧(图15的S111、图16的121)。发送方法可以对终端装置2a、2b单播发送,也可以一起同播发送。
接着,信道控制部103参照图14所示的信道列表104,调查与通信方式A的Ch3对应的信道选择模式,选择通信方式B的信道(图15的S112)。结果可知,信道选择模式为2,并且应该变更的通信方式B的频率信道为Ch12。
接着,信道控制部103对于以通信方式B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3a、3b,经由发送部102发送用于将通信方式B从Ch11变更为Ch12的信道变更帧(图15的S113、图16的122)。发送方法可以是对终端装置3a、3b单播发送,也可以一起同播发送。
根据本实施方式2,根据变更与通信方式A及所述通信方式B的某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变更与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这时,在信道变更后,以与通信方式A及所述通信方式B分别对应的信道的频带至少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变更与所述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由此,例如在某特定的频率信道下,由于噪声的影响而通信错误率高的情况下,通过变更为其他频率信道,能够避免噪声的影响。其结果,在运用维护方面能够提高便利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中的通信方式不限于无线通信,也可以是电力线(电灯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缆等的有线通信。此外,也可以是Ethernet(注册商标)、USB(Universal Serial Bus)、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注册商标)、IEEE1394等的通信接口。由此,本发明的控制装置能够通过各种传送媒体进行通信。
另外,也可以将本方面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各自的处理顺序替换或组合而作为新的构造。例如,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的动作流程图(图15)不限于该处理顺序,也可以将S111的处理放在S113的处理之后。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的无线网络构成由控制装置和多个终端装置构成,但是也可以不经由控制装置而在终端装置之间直接通信。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控制装置的本申请的构成功能搭载于终端装置,能够使终端装置同时等待其他终端装置发送的数据。
另外,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构成还能够作为用于使通过CPU或MPU动作的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来实现。此外,该程序也可以存储在ROM(ReadOnly Memory)或RAM(Random Access Memory)等存储媒体,或者经由因特网等传送介质发布。
另外,本申请的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的构成不限于通过CPU或MPU动作的软件构成,典型地也可以通过作为集成电路的LSI(Large ScaleIntegration)等硬件来实现。这些构成可以单独地1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全部构成或一部分构成地1芯片化。集成电路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超特LSI等。此外,集成电路的手法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此外,也可以利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能够将LSI内部的电路单元连接及设定重构的可重构处理器。进而,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随着派生的其他技术而出现了替代目前的半导体技术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使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需要使多个通信方式共存的无线通信网络或有线通信网络的通信控制装置。
符号的说明:
1、100、208控制装置
2、3、202a、202b、209a、209b终端装置
11天线
12接收部
13检测部
14方式判定部
15、101应用处理部
17无线IC
18、19 MCU
102发送部
103信道控制部
104信道列表

Claims (17)

1.一种通信装置,具备:
接收部,经由通信网络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
检测部,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以及
接收控制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更高的频带,
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且比所述重复的频带更高的频带中检测第2信号强度,
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大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更宽的频带,
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含在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中,
设定为使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开始值和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的开始值对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是比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中心频率更高的频带,
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检测部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且比所述重复的频带更低的频带中检测第2信号强度,
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大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2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还具备信道控制部,随着变更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某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变更与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所述信道控制部以与所述变更后的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至少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变更与所述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
还具备存储信道列表的信道列表存储部,该信道列表以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至少一部分重复的方式将各个通信方式的信道组合而成,
所述信道控制部通过参照该信道列表存储部,变更与所述另一个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控制部在所述第1信号强度和所述第2信号强度的差分值为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的通信方式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所述差分值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判定为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的通信方式是所述第2通信方式。
10.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以在各信道间设置至少一个空信道的方式分配,
所述检测部利用所述空信道检测所述第2信号强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空信道设有多个,
所述检测部使用所述多个空信道中的某个空信道检测所述第2信号强度。
12.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是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的整数倍。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为200kHz,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传送带宽为400kHz。
14.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通信网络由无线通信网络构成。
15.一种通信装置的通信方式判定方法,是经由通信网络接收不同通信方式的数据的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定方法,
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
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
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接收到的所述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
以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16.一种集成电路,具备:
接收部,经由通信网络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
检测部,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以及
接收控制部,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由所述检测部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按照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17.一种程序,是使计算机执行经由通信网络接收不同通信方式的数据的通信装置所执行的接收数据的通信方式判定处理的程序,所述通信方式判定处理包括如下的处理:
接收通过与第1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和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的某个频带发送的信号,与第2通信方式对应的信道的频带包括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的至少一部分重复的频带,
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的频带与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由所述接收部接收的所述信号的第1信号强度;
所述第1信号强度超过规定阈值时,进一步在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频带不重复的频带中检测第2信号强度,根据所述第2信号强度,判定由接收到的所述信号与所述第1通信方式及所述第2通信方式的哪一个对应,
以该判定出的通信方式进行所述信号的接收处理。
CN201480001186.0A 2013-03-07 2014-02-21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Active CN104322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5369 2013-03-07
JP2013045369 2013-03-07
PCT/JP2014/000935 WO2014136398A1 (ja) 2013-03-07 2014-02-21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式の判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2140A true CN104322140A (zh) 2015-01-28
CN104322140B CN104322140B (zh) 2019-03-08

Family

ID=51490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186.0A Active CN104322140B (zh) 2013-03-07 2014-02-21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02198B2 (zh)
JP (1) JP5877357B2 (zh)
CN (1) CN104322140B (zh)
WO (1) WO20141363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2846B2 (en) * 2012-11-14 2018-11-2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Relay attack prevention
US9520045B2 (en) * 2014-09-02 2016-12-13 Apple Inc. Establishment and detection of breakage of wireless leash between devices
US9781675B2 (en) * 2015-12-03 2017-10-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tecting narrow band signals in wide-band interferen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1750A (zh) * 2007-10-12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手机的网络自适应适配方法
CN101350658A (zh) * 2003-05-16 2009-01-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基站和无线终端
US20120039197A1 (en) * 2010-08-16 2012-0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ells of terminal including plural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modu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2182698A (ja) * 2011-03-02 2012-09-20 Fujitsu Ltd 干渉判定方法、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10491A1 (en) * 1999-11-02 2001-08-02 Marneweck Willem J. Signal discriminator for wake-up of a low power transponder
US7103344B2 (en) * 2000-06-08 2006-09-05 Menard Raymond J Device with passive receiver
JP2004320446A (ja) 2003-04-16 2004-1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マルチモード通信装置
US20080013496A1 (en) * 2004-06-09 2008-01-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Use as a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983298B2 (en) * 2004-10-20 2011-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frequency band oper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JP4237154B2 (ja) * 2005-03-24 2009-03-11 日本電気通信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式判別方法
JP5674102B2 (ja) * 2010-09-09 2015-02-25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補助装置
US8913510B2 (en) * 2010-09-30 2014-12-16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llision detection in wider bandwidth operation
JP5784231B2 (ja) * 2012-07-04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チャネルの選択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0658A (zh) * 2003-05-16 2009-01-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基站和无线终端
CN101141750A (zh) * 2007-10-12 2008-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手机的网络自适应适配方法
US20120039197A1 (en) * 2010-08-16 2012-0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ells of terminal including plural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 modul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2182698A (ja) * 2011-03-02 2012-09-20 Fujitsu Ltd 干渉判定方法、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77357B2 (ja) 2016-03-08
CN104322140B (zh) 2019-03-08
WO2014136398A1 (ja) 2014-09-12
US20150131464A1 (en) 2015-05-14
US9402198B2 (en) 2016-07-26
JPWO2014136398A1 (ja)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93276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893649B (zh) 中继装置、接收装置、发送装置、以及中继方法
CN105007606A (zh) 小区选择重选参数确定方法、基站、终端及通信系统
JP5287870B2 (ja)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CN104579518A (zh) Csi测量及反馈方法、csi测量及反馈系统和基站
AU2020385206B2 (en) Link identifier indication method, transceive capability ind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05027592A (zh) 用于并发设备发现的系统和方法
CN105519168A (zh) 用于使用交错式装置设定和测试来测试具有多种无线电接入技术的数据包信号收发器的方法
CN104322140A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CN107484251A (zh) 终端能力信息的上报方法、获取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5915731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JP2023509788A (ja) リソースユニット結合指示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US1101306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8702805A (zh) 设备到设备全双工通信
CN104335674B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式的判定方法
CN101986762A (zh) 一种中继与基站建立连接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3428776A (zh) 一种小区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44328B (zh) 车联网中传输资源的获取方法及终端
EP3823378A1 (en) Resource use status report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946634A (zh) 通信装置和数据通信方法
CN104584664A (zh) 决定传输参数
CN106559825A (zh) 一种非授权载波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01795474A (zh) 自动配置中继节点的服务小区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921975A (zh) 一种基于230m无线通信专网的中继传输方法和装置
EP2770764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network assisted beaco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