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15988A -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15988A
CN104315988A CN201410530675.7A CN201410530675A CN104315988A CN 104315988 A CN104315988 A CN 104315988A CN 201410530675 A CN201410530675 A CN 201410530675A CN 104315988 A CN104315988 A CN 104315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fibre
monitoring
mining
monitoring holes
overburd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3067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15988B (zh
Inventor
朴春德
施斌
魏光庆
袁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CUMT
Priority to CN2014105306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31598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15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5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15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59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该方法根据采动岩层变形特点,回采工作面上方的地面或回采工作面的进风巷和回风巷顶板中布置钻孔,在钻孔中埋设传感光纤后采用混凝土浆液由里向外进行封孔,并对各钻孔中预留的传感光纤进行串联之后通过传输光缆引到监测室。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随着回采工作面向监测孔推进或远离,测量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始值作为不同时间段覆岩的变化值。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得到覆岩变形的应变分布,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该方法具有分布式、精度高、安装简便及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采动引起的岩土体变形监测领域。

Description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采场岩层移动检测方法,特别是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主要用于煤层采动时,对岩层变形进行分布式光纤检测,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煤层的开采,覆岩岩体的应力将发生改变,当其内部拉应力超过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岩层将出现断裂、滑移和离层等现象,影响巷道安全和地面稳定。因此,准确地检测采动引起的覆岩应变量值和变形破坏高度,对评价巷道安全和地层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覆岩变形检测技术和方法方面,主要有井下彩色电视系统、地面钻孔超声成像技术、钻孔分段注水法及传感器监测方法等。井下彩色电视系统是把一自带光源的防水摄像探头放入地下钻孔中,根据图像的形态、颜色及光亮等信息,识别岩性、裂隙、空洞、软弱夹层等情况,得到采动裂缝的发育特征。地面钻孔超声成像技术是布置在覆岩的钻孔中发射超声波脉冲,测量回波幅度和传播时间,通过观测采动影响前后孔壁岩性、裂隙、层理等几何形状的变化,得到采动引起的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钻孔分段注水法是在井下向上布置任意仰角的钻孔,然后进行分段注(放)水,根据注(放)水量判定采动冒裂带高度。传感器监测方法是通过钻孔提前把传感器植入覆岩内部,当采动而岩体发生变形时,会带动传感器同步变形,通过测量传感器的波长、电阻等变化量得到传感器位置处的应力或应变量。
以上方法中井下彩色电视系统和地面钻孔超声成像技术在使用中当钻孔淋湿时返回信息模糊、穿过松软层时易塌孔而仪器损坏。钻孔分段注水法存在着测量误差大、检测范围有限等问题,而传统传感器监测方法属于点式监测法,采集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连续,容易发生漏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采动覆岩变形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长距离、耐久性好、成活率高、抗干扰强和与被测物协调性能好等优点,提供一种方法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光纤的铺设、采动覆岩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方法,其步骤如下:
1)传感光纤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沿采煤回采方向在回采工作面设置钻孔;
1.2)铺设传感光纤,将传感光纤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配设配重,配重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
1.2.2)将传感光纤沿配重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粘贴在配重之中,并把配重安装在钻杆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沿钻杆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的推力把传感光纤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将传感光纤铅直铺设在钻孔内,并在监测孔外部预留传感光纤;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在注浆压力下配重将与钻杆脱离,配重固定于钻孔底部,随着钻杆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将通过传输光缆把传感光纤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0
2.3)利用传感光纤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BOTDR/BOTDA实时监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分析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拉应力和超前压应力,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
2.6)根据回采工作面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所述监测孔钻孔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地面,由上至下钻孔,钻孔深度为地面至回采工作面顶板之间,其布置方式为:沿工作面回采方向每隔10~50m自上而下铅直布置监测孔;二)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巷道,在巷道顶板处由下至上钻孔,钻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或与垂线呈α角,钻孔深度为巷道上方至导水裂隙带的理论计算高度之间,其布置方式为:对于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在回采工作面的进风巷和回风巷巷道顶板,由下而上垂直或沿垂线一定角度布置监测孔,每孔间隔为10~50m。
当监测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时,根据传感光纤所受的应变值和地层分布,确定岩层扰动区域;当井下监测孔方向与垂线成α角时,有关岩层扰动区域范围为d=L·cosα,式中L为钻孔中岩层扰动深度。
在钻孔的过程中,采动引起的覆岩中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为(m)或式中M为开采厚度。
所述根据连接要求,监测孔外预留5~30m的传感光纤。
所述配重中设置凹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7~8mm。
所述监测孔为变直径孔,其直径由外向里分阶段缩孔,孔径的变化范围为110~200mm。
在步骤1.2.3中,使传感光纤的放置速度与钻杆的移动速度相一致,并对传感光纤给予一定的预应力,确保传感光纤铅直铺设于岩体内部。
在步骤1.3中,采用高标号水泥中添加细骨料和速凝剂进行灌浆,灌浆时根据孔径和孔深调整注浆压力和抽出钻杆的速度,以防注浆过程中对传感光纤的损坏。
当覆岩变形量大时,采用松套传感光纤或定点式应变感测光缆作为传感器,当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量小时,采用紧套单模光纤作为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在回采工作面上方布置钻孔,将传感光纤通过钻杆输送到岩体内部,采用混凝土浆液由里向外进行注浆直至注满孔口,使传感光纤与周围岩体融为一体并同步协调变形,当煤层采动而工作面上方岩体发生变形时,通过整个光纤长度上对沿光纤几何路径分布的变化量进行连续测量,得到后向布里渊散射光频率的漂移量,根据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钻孔长度方向采动引起的岩体应变量值,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实现采动岩体的有效监测。该方法具有分布式、精度高、安装简便及成本低廉等优点,适用于各种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监测,在本技术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地面布置钻孔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图1纵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配重中安装传感光纤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井下布置钻孔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图4纵剖面图。
图6是利用本发明地面布置钻孔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获得的采动覆岩应变示意图。
图中:1-钻孔,2-传感光纤,3-混凝土浆液,4-传输光缆,5-回采工作面,6-进风巷,7-回风巷,8-钻杆,9-配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1)传感光纤2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沿工作面回采方向每隔10~50m自上而下铅直布置钻孔1,钻孔1为变直径孔,其直径由外向里分阶段缩孔,孔径的变化范围为110~200mm;
1.2)铺设传感光纤2,将传感光纤2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8配设配重9,配重9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8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9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凹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7~8mm;
1.2.2)将传感光纤2沿配重9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2粘贴在配重9之中,并把配重9安装在钻杆8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2沿钻杆8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9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8的推力把传感光纤2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在此过程中,使传感光纤2的放置速度与钻杆8的移动速度相一致,并对传感光纤2给予一定的预应力,确保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于岩体内部,将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在监测孔内,根据连接要求监测孔外预留5~30m的传感光纤2;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8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3,混凝土浆液3采用高标号水泥中添加细骨料和速凝剂制配而成,灌浆时根据孔径和孔深调整注浆压力和抽出钻杆8的速度,以防注浆过程中对传感光纤2的损坏,在注浆压力下配重9将与钻杆8脱离,配重9固定于钻孔1底部,随着灌浆的进行、钻杆8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2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2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与传输光缆4相连,沿地面构筑物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1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0
2.3)利用传感光纤2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2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2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BOTDR/BOTDA实时监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2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2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2,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分析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拉应力和超前压应力;
2.6)根据回采工作面5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实施例二
1)传感光纤2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在回采工作面5的进风巷6和回风巷7巷道顶板处由下至上钻孔1,钻孔1方向与垂线一致,每隔50m自下而上铅直布置监测孔,监测孔为变直径孔,其直径由外向里分阶段缩孔,孔径的变化范围为110~200mm;
1.2)铺设传感光纤2,将传感光纤2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8配设配重9,配重9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8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9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配重9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8mm;
1.2.2)将传感光纤2沿配重9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2粘贴在配重9之中,并把配重9安装在钻杆8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2沿钻杆8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9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8的推力把传感光纤2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在此过程中,使传感光纤2的放置速度与钻杆8的移动速度相一致,并对传感光纤2给予一定的预应力,确保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于岩体内部,将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在监测孔内,根据连接要求监测孔外预留5~30m的传感光纤2;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8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3,混凝土浆液3采用高标号水泥中添加细骨料和速凝剂制配而成,灌浆时根据孔径和孔深调整注浆压力和抽出钻杆8的速度,以防注浆过程中对传感光纤2的损坏,在注浆压力下配重9与钻杆8之间脱离,配重9固定于钻孔1底部,随着钻杆8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2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2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将通过传输光缆4把传感光纤2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1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0
2.3)利用传感光纤2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2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2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BOTDR/BOTDA实时监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2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2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2,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分析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拉应力和超前压应力;
2.6)根据回采工作面5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实施例三
1)传感光纤2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在回采工作面5的进风巷6和回风巷7巷道顶板处由下至上钻孔1,钻孔1方向与垂线呈α角,每隔25m自下而上铅直布置监测孔,监测孔为变直径孔,其直径由外向里分阶段缩孔,孔径的变化范围为110~200mm;
1.2)铺设传感光纤2,将传感光纤2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8配设配重9,配重9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8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9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凹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7~8mm;
1.2.2)将传感光纤2沿配重9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2粘贴在配重9之中,并把配重9安装在钻杆8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2沿钻杆8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9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8的推力把传感光纤2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在此过程中,使传感光纤2的放置速度与钻杆8的移动速度相一致,并对传感光纤2给予一定的预应力,确保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于岩体内部,将传感光纤2铅直铺设在监测孔内,根据连接要求监测孔外预留5~30m的传感光纤2;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8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3,混凝土浆液3采用高标号水泥中添加细骨料和速凝剂制配而成,灌浆时根据孔径和孔深调整注浆压力和抽出钻杆8的速度,以防注浆过程中对传感光纤2的损坏,在注浆压力下配重9与钻杆8之间脱离,配重9固定于钻孔1底部,随着钻杆8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2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2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2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与传输光缆4相连,利用地面钻到巷道的地面勘察孔,把传输光缆4引到地面,并沿地面结构物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1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0
2.3)利用传感光纤2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2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2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BOTDR/BOTDA实时监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2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2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2,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通过公式d=L·cosα确定岩层扰动区域范围,式中L为钻孔1中岩层扰动深度;
2.6)根据回采工作面5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图6为回采工作面5经过监测孔前后对图1中单个监测孔所测的覆岩应变分布图,其中图(a)为回采工作面5通过监测孔前距监测孔分别为80m、50m、30m、10m时,覆岩超前压压力分布,即随着工作面与监测孔距离的减小其压应力明显增大,应力影响范围为断裂带顶部到其上稳定硬岩之间;图(b)为回采工作面5通过监测孔后距监测孔分别为5m、15m、25m、35m时,覆岩拉应力分布,即随着工作面与监测孔距离的增加其拉应力明显增大,在监测孔不同深度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专利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上述说明进行的改进和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光纤的铺设、采动覆岩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方法,其步骤如下:
1)传感光纤的铺设:
1.1)布置监测孔,沿采煤回采方向在回采工作面设置钻孔;
1.2)铺设传感光纤,将传感光纤呈U字形铺设于监测孔内,其具体步骤为:
1.2.1)为钻杆配设配重,配重的纵截面为U形,其顶口设有能够与钻杆内径相吻合插接的连接头,配重的侧壁对称设有凹槽;
1.2.2)将传感光纤沿配重的凹槽铺设,通过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把传感光纤粘贴在配重之中,并把配重安装在钻杆的最前端,而传感光纤沿钻杆外部两侧向远离配重的一端延伸;
1.2.3)通过钻杆的推力把传感光纤输送到监测孔的预定埋深,将传感光纤铅直铺设在钻孔内,并在监测孔外部预留传感光纤;
1.3)灌浆封孔,通过钻杆向监测孔内注入混凝土浆液,在注浆压力下配重将与钻杆脱离,配重固定于钻孔底部,随着钻杆由内而外的抽出,传感光纤铺设于监测孔内;
1.4)传感光纤连到监测室,每个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与相邻监测孔的预留传感光纤进行熔接串联为一根,并将通过传输光缆把传感光纤引到监测室;
2)采动覆岩变形监测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
2.1)根据钻孔埋深、监测距离和采动影响范围,设定仪器的测试范围、频率、精度等参数;
2.2)采动前先对覆岩岩体进行初值测试ε0,随着工作面的推进,测量各监测孔处因采动引起的岩层变形量εi(i=1,2,...,n),并把每一频次的监测数据减去初值作为某频次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化值Δε=εi0
2.3)利用传感光纤对应变的敏感特性,当传感光纤与覆岩地层协调变形时,其发生的应变大小认为是覆岩地层的变形量;
2.4)基于布里渊频移与传感光纤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布里渊光时域发射仪/布里渊光时域分析仪(简称BOTDR/BOTDA)实时检测埋设在覆岩中传感光纤的变形,通过公式:Z=c·T/2n计算得到传感光纤线路某受力点到BOTDR/BOTDA入射端的距离Z,式中:c为真空中的光速,T/2为发出脉冲光至接收光纤某受力点返回的布里渊散射光的一半时间间隔,n为光纤的折射系数;
2.5)当覆岩因采动而发生变形时,通过岩体中布置的传感光纤,得到监测孔沿线的应变分布,分析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拉应力和超前压应力,确定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高度和受力状况;
2.6)根据回采工作面与监测孔之间距离、覆岩变形特征,设置每天监测采样频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孔钻孔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地面,由上至下钻孔,钻孔深度为地面至回采工作面顶板之间,其布置方式为:沿工作面回采方向每隔10~50m自上而下铅直布置监测孔;二)是监测孔的孔口位于巷道,在巷道顶板处由下至上钻孔,钻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或与垂线呈α角,钻孔深度为巷道上方至导水裂隙带的理论计算高度之间,其布置方式为:对于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在回采工作面的进风巷和回风巷巷道顶板,由下而上垂直或沿垂线一定角度布置监测孔,每孔间隔为10~50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监测孔方向与垂线一致时,根据传感光纤所受的应变值和地层分布,确定岩层扰动区域和受力大小;当井下监测孔方向与垂线成α角时,有关岩层扰动区域范围为d=L·cosα,式中L为钻孔中岩层扰动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动引起的覆岩中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经验公式为 h = 100 ΣM 1.2 ΣM + 2 + 8.9 ( m ) h = ΣM + 10 ( m ) , 式中M为开采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连接要求,监测孔外预留5~30m的传感光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中设置凹槽的宽度和深度分别为7~8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孔为变直径孔,其直径由外向里分阶段缩孔,孔径的变化范围为110~2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2.3中,使传感光纤的放置速度与钻杆的移动速度相一致,并对传感光纤给予一定的预应力,确保传感光纤铅直铺设于岩体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3中,采用高标号水泥中添加细骨料和速凝剂进行灌浆,灌浆时根据孔径和孔深调整注浆压力和抽出钻杆的速度,以防注浆过程中对传感光纤的损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覆岩变形量大时,采用松套传感光纤或定点式应变感测光缆作为传感器,当采动引起的覆岩变形量小时,采用紧套单模光纤作为传感器。
CN201410530675.7A 2014-10-10 2014-10-10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Active CN1043159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30675.7A CN104315988B (zh) 2014-10-10 2014-10-10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30675.7A CN104315988B (zh) 2014-10-10 2014-10-10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5988A true CN104315988A (zh) 2015-01-28
CN104315988B CN104315988B (zh) 2017-01-25

Family

ID=52371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30675.7A Active CN104315988B (zh) 2014-10-10 2014-10-10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315988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3518A (zh) * 2015-12-29 2016-03-16 上海大学 C/SiC复合材料腐蚀状态的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7121100A (zh) * 2017-04-14 2017-09-01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煤层内部煤体蠕变的监测方法
CN107314748A (zh) * 2017-05-26 2017-11-0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长距离路基连续变形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CN108915773A (zh) * 2018-07-19 2018-11-30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顶板压力监测系统
CN108915692A (zh) * 2018-05-24 2018-11-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基于botdr光纤传感技术的电缆隧道测孔影响范围测量方法
CN109029832A (zh) * 2018-06-29 2018-12-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一体式光纤传感器监测采动含水层水压的方法
CN109884055A (zh) * 2019-03-04 2019-06-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10987039A (zh) * 2019-12-17 2020-04-10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CN111323060A (zh) * 2020-03-23 2020-06-23 贵州江源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学检测系统
CN113532512A (zh) * 2021-06-09 2021-10-22 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立井罐道探伤和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3588374A (zh) * 2021-08-20 2021-11-02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一种岩土工程相似材料模型中传感光纤埋设装置及方法
CN113739705A (zh) * 2021-08-30 2021-12-03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段圆弧拼接算法的构件横向位移监测方法
CN113959838A (zh) * 2021-09-15 2022-01-21 深圳市比洋光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纤毛细管应力监测方法
CN113959470A (zh) * 2021-09-08 2022-01-21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煤矿采空区覆岩移动分布式光纤测量导头及监测方法
CN114017121A (zh) * 2021-10-31 2022-02-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应变场的冲击地压实时监测系统及预警方法
CN114184153A (zh) * 2021-12-06 2022-03-15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光纤及渗压计的采场覆岩及土层复合导高监测方法
CN116717312A (zh) * 2023-06-05 2023-09-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弱光纤光栅覆岩稳沉时间实时监测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55974B (zh) * 2019-02-27 2020-08-07 重庆大学 基于相似模拟试验系统的覆岩应力与变形特性试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97921A (ja) * 2001-07-16 2003-04-03 Fujikura Ltd 歪み測定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歪み測定方法
JP2009294039A (ja) * 2008-06-04 2009-12-17 Mie Univ 分布型光ファイバセンシングシステムを用いた構造物変状モニタリ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2384725B (zh) * 2011-09-26 2013-08-28 南京大学 隧道收敛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03454021B (zh) * 2013-08-15 2015-06-24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巷道围岩应力监测装置
KR101380208B1 (ko) * 2013-12-06 2014-04-02 (주)지엠지 광섬유 센서를 구비한 지반 보강 관체를 이용한 터널 지반 계측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현장 터널 계측이 가능한 지반 보강 및 지반 계측 공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超: "光纤传感技术在煤层采动覆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 *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03518B (zh) * 2015-12-29 2018-07-10 上海大学 C/SiC复合材料腐蚀状态的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5403518A (zh) * 2015-12-29 2016-03-16 上海大学 C/SiC复合材料腐蚀状态的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7121100B (zh) * 2017-04-14 2020-03-10 山东李楼煤业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内部煤体蠕变的监测方法
CN107121100A (zh) * 2017-04-14 2017-09-01 华北科技学院 一种煤层内部煤体蠕变的监测方法
CN107314748A (zh) * 2017-05-26 2017-11-03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长距离路基连续变形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CN108915692A (zh) * 2018-05-24 2018-11-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基于botdr光纤传感技术的电缆隧道测孔影响范围测量方法
CN109029832A (zh) * 2018-06-29 2018-12-1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一体式光纤传感器监测采动含水层水压的方法
CN108915773A (zh) * 2018-07-19 2018-11-30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顶板压力监测系统
CN109884055A (zh) * 2019-03-04 2019-06-14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09884055B (zh) * 2019-03-04 2019-10-11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光纤的采场覆岩离层监测方法
CN110987039A (zh) * 2019-12-17 2020-04-10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工作面回采后煤层顶底板破坏深度测试方法
CN111323060B (zh) * 2020-03-23 2023-03-14 贵州江源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学检测系统
CN111323060A (zh) * 2020-03-23 2020-06-23 贵州江源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光学检测系统
CN113532512A (zh) * 2021-06-09 2021-10-22 扎赉诺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立井罐道探伤和变形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13588374A (zh) * 2021-08-20 2021-11-02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一种岩土工程相似材料模型中传感光纤埋设装置及方法
CN113588374B (zh) * 2021-08-20 2024-02-06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一种岩土工程相似材料模型中传感光纤埋设装置及方法
CN113739705A (zh) * 2021-08-30 2021-12-03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段圆弧拼接算法的构件横向位移监测方法
CN113739705B (zh) * 2021-08-30 2024-02-02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分段圆弧拼接算法的构件横向位移监测方法
CN113959470A (zh) * 2021-09-08 2022-01-21 中煤科工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煤矿采空区覆岩移动分布式光纤测量导头及监测方法
CN113959838A (zh) * 2021-09-15 2022-01-21 深圳市比洋光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纤毛细管应力监测方法
CN113959838B (zh) * 2021-09-15 2024-03-29 深圳市比洋光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光纤毛细管应力监测方法
CN114017121A (zh) * 2021-10-31 2022-02-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基于应变场的冲击地压实时监测系统及预警方法
CN114184153A (zh) * 2021-12-06 2022-03-15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光纤及渗压计的采场覆岩及土层复合导高监测方法
CN116717312A (zh) * 2023-06-05 2023-09-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弱光纤光栅覆岩稳沉时间实时监测系统
CN116717312B (zh) * 2023-06-05 2023-12-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弱光纤光栅覆岩稳沉时间实时监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5988B (zh) 2017-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5988A (zh) 采动覆岩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CN107387166B (zh) 回采工作面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及方法
Zhou et al. Dynamic monitoring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extra-thick coal seam floor in deep mining
CN107589471B (zh) 一种高速铁路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CN102995615B (zh) 一种用于地下深层土体位移的实时监测方法
CN109141265A (zh) 一种隧洞开挖围岩全过程变形曲线超前监测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CN111382504A (zh) 一种煤层采动覆岩沉降状态辨识方法
CN103270244A (zh) 测试应变和压力的系统和方法
CN103994846B (zh) 围岩应力场分布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4181611A (zh) 一种矿井工作面顶底板采动破坏裂隙发育动态监测方法
CN105973285A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锚杆及其安装布设方法
CN103821507A (zh) 立井井壁变形分布式光纤检测方法
CN109029832A (zh) 一种基于一体式光纤传感器监测采动含水层水压的方法
WO2020057363A1 (zh) 一种巷道表面绝对收敛量的观测装置及观测方法
Cheng et al. A field study on distributed fiber opt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overlying strata during coal mining
Sun et al. Research on the overburden deformation and migration law in deep and extra-thick coal seam mining
CN102997886A (zh) 远程测控底板岩层破坏深度监测方法
CN214366030U (zh)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水平井微地震监测系统
Sun et al. Dynamic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overburden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a mining face using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sensing
CN106597528A (zh) 隧道地质三维地震反射震电一体化超前探测装置及方法
CN102278948B (zh) 基于光纤复合传感模块的复合光纤传感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hen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overburden rock during coal mining using a comprehensive intelligent sensing method
Jian et al. Determining areas in an inclined coal seam floor prone to water-inrush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CN106032750B (zh) 一种基于钻探能谱的地质编录仪
CN112016201B (zh) 基于dfos应变重构深部采场超前支承压力演化模型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Pu Chunde

Inventor after: Shi Bin

Inventor after: Wei Guangqing

Inventor after: Yuan Jun

Inventor before: Pu Chunde

Inventor before: Shi Bin

Inventor before: Wei Guangqing

Inventor before: Yuan Ju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1116 No. 1 University Road, copper mountain, Jiangsu, Xuzhou

Patentee after: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221116 Xuzhou University Road,, Jiangs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Patentee befor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