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14349A -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14349A
CN104314349A CN201410662718.7A CN201410662718A CN104314349A CN 104314349 A CN104314349 A CN 104314349A CN 201410662718 A CN201410662718 A CN 201410662718A CN 104314349 A CN104314349 A CN 1043143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iler
fluid passage
housing
fluid
blow v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627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14349B (zh
Inventor
朱晓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1723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930591B/zh
Priority to CN201410662718.7A priority patent/CN1043143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14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43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143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43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14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against other dangerous influences, e.g. tornadoes, floods
    • E04H9/145Fl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中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第一通气口与壳体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多个第二通气口与壳体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和/或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结构。将压力差概念运用在建筑物中,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说的是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地震、风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中,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严重破坏和损失,尤其是我国处于各种灾害的多发地段;而现在建筑结构中并没有有效减少上述自然灾害的有效办法。
不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高楼或平房、自从人类有了房屋开始,所有房屋的外部壳体都是使流体从周围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而未从改变,由此引来更大的周围环境高压力向壳体周围低压力转移而平添更大流体压力。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建筑被毁在风暴之中,其原因是把环境中的流体压力引向自身,也就是把灾害引向自身。
现代建筑的壳体多为各种流体线性结构,使流体从中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围绕壳体周围的流体层为快速区,远离一些距离的流体层为慢速区,平时感觉不到什么,尤其是风暴吹袭时,快速区的流速远更快过风暴的流速,此时四周环境更大范围形成慢速区产生更多额外的低流速高压力,统统都从四面向快速区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使建筑周围壳体上承受比风暴还大得多的流体压力。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底向四周传递,地震越强,地震波产生的冲击力越强,破坏力越强,当建筑不能抵抗地震波时,建筑就会倒塌或被破坏。美国的部分地区,每年因龙卷风吹毁的房屋不知多少,我国沿海及世界各地每年因此受灾的人也不知多少。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抵抗风灾、水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房屋建筑结构,同时也提供一种冬暖夏凉,低碳环保的建筑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与上述传统的建筑结构相反、改变现有建筑结构所形成的流体分布和流体压力方向,提供一种房屋的建筑结构,解决现有建筑结构抗风、抗震能力或抗洪能力不足导致的易坍塌问题、并提供一种冬暖夏凉的低碳环保的建筑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与壳体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所述扰流装置相通。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设有多个内表面为相对平面外表面为弧面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连接件活动或固定连接于壳体外部,各扰流板之间非紧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气口,各扰流板内表面与壳体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外界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通过在建筑壳体上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利用内层设置在外层流体通道里面所对应的较小通管和通气面积不大的第一通气口,自然内层流体通道引入的流体又相对较少,从而流速不畅产生的低流速在内层流体通道内形成高气压;而在外层流体通道对应的通气面积较大的第二通气口使流体畅通的高速流体形成的低气压,基于自然规律,高气压将向低气压转移压力差,而压力差就是推动力,所以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将形成围绕房屋建筑四周的压力差转移圈,将风暴、洪水、地震对房屋壳体的造成的巨大流体压力朝相反方向转移,减少流体压力,保证房屋建筑的安全,进而为房屋内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较大的保障。
进一步地,在外层流体通道或在壳体外设置有扰流装置,扰流装置的设置能延长流体经过的路径,使流体经过时的速度大大提高,从而使流体从外层流体通道或者壳体外的流体经过的路径部大于内层流体通道,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流体经过的路径不同、流速不同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转化为推动力来源、把更多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的房屋建筑结构,在增强其抗风、抗洪、抗震能力的同时,还能通过压力差转移圈的作用使流体在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不断的流动,在炎热的夏天,使建筑内外都自然通风而感到凉爽;而在寒冷的冬天,同样由于压力差转移圈产生的空气流动带走寒气,使建筑内感到暖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扰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其中一种扰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鱼鳞状扰流片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羽毛状扰流片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房屋建筑结构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建筑;2、内层流体通道;3、外层流体通道;4、上部;401侧部;
101、壳体;6、第一通气口;601、第二通气口;103、扰流面;
104、扰流条;105、扰流板;301、高速流体层;602、通管;
302、压力差转移圈;102、内层壳体;603、连接件;
106、羽毛扰流板;107、鱼鳞状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本发明最关键的构思在于:将压力差概念运用在建筑物中,通过将压力差转变为推动力,从内向外转移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增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
请参照图1至10,本发明提供一种房屋建筑1结构,所述壳体101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所述壳体101、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流体通道2由外向内依次排列设置;
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多个第一通气口6与壳体101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多个第二通气口601与壳体101外界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内和/或所述壳体101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建筑1结构上设有与外界相通的内外层流体通道,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利用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外层高流速的低压力转移而形成的压力差转变推动力,把强风对建筑物的巨大冲击力朝相反方向,从内向外转移,减少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之间互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有上述可知,在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能够延长流体经过路径,使流体经过时的速度大大提高,更大于风速很多。
进一步地,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通管602与壳体101上的第一通气口6相通,所述第二通气口601的进气面积大于第二通气口601的进气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梯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构成,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103。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包括通气管和设置在通气管上的扰流板105,所述通气管一端与壳体101内的外层流体通道3相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扰流板105与外界相通。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屋建筑1结构,包括壳体101,所述壳体101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所述壳体101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第一通气口6与所述扰流装置相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上述的房屋建筑1结构,当遇上强风暴时,第一通气口6将流体导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流速慢于外面的风速,形成低速流体层。扰流装置使流体经过的速度加快,形成高速流体层301,低速流体层的高压力从第一通气口6上均匀的向高速流体层301转移压力差,形成围绕建筑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圈302,把风暴作用在建筑1周围壳体101上巨大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压力差转移圈302把周围的流体压力阻挡在外,保证了房屋建筑1结构的安全。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装置为扰流板105,扰流板105通过通气管活动或固定连接的设置在壳体101上,扰流板105内表面和壳体101之间形成外层流体通道3,通过所述扰流板105之间非紧贴的间隙形成第二通气口601与外界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扰流板105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羽毛形、鱼鳞形、梯形、伞形、多边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平行覆盖在壳体101上,各扰流板105外表面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103。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技术方案为:
一种房屋建筑1结构,包括壳体101,在壳体101上设有多个扰流板105,所述扰流板105通过连接件603活动或固定连接设于壳体101外部,各扰流板105之间非紧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气口6,各扰流板105内表面与壳体101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6与外界相通。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壳体101外扰流装置的结构能够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大延长,同时使流速大大提高,形成高速流体层301;所述扰流装置的内表面和所述外壳101之间形成内层流体通道2,内层流体通道2由于通风不顺畅形成低速流体层。在风暴来袭时,低速流体层向高速流体层301转移压力差,从而形成围绕建筑物四周一圈的压力差转移圈302,阻挡更多的流体压力接近建筑物,使建筑更安全,进一步保证人体的生命安全。
请参照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为:
一种抗风灾的建筑1,在建筑1的上部4,前后左右四侧部401内分别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分别通过各自的多个第一通气口6和第二通气口601与外界相通,第二通气口601的进气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口6的进气面积,其中在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内壁表面的扰流面103。
当风暴吹袭房屋时,很高流速的流体围绕房屋周围经过时产生很大向内方向的流体压力,当房屋经受不住这种压力时,就吹垮房屋,或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本发明所述的抗风灾建筑,在流体经过房屋壳体周围时,极大的流体压力作用在壳体101四周,产生巨大向内的流体压力,于是在巨大流体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从多个均布的第二通气口601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由于第二通气口601大于第一通气口6很多,大量等同风速的流体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所以流体从多个第一通气口6经不大面积的第一通气口6和不大面积的通管602进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自然使其流速不畅;
由于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延长流体经过路径,使流体经过时的速度大大提高,更大于风速很多,大量流体从壳体101上均布的、通气面积又较大的第二通气口601进入通道内,于是外层流体通道3与壳体101上形成高速流体层301,而内层流体通道2因第一通气口6较小,其内流速又不很畅通,所以慢于风速。
此时高速流体层301的流速高于风速很多,而内层流体通道2又慢于风速,于是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内慢流速产生的高气压,通过多个通管602与壳体101上均布的多个不大的第一通气口6,向外对高速流体层301高流速产生的低气压转移压力差,而压力压就是推动力,所以在推动力的作用下,形成围绕房屋四周的压力差转移圈302,把风暴对房屋壳体周围产生的巨大流体压力朝相反方向,从内向外瞬间转移,使流体压力大大减少,围绕房屋周围形成压力差转移圈302又与周围风暴的压力方向相反、把部分、甚至更多流体压力阻挡在外、从而使房屋的安全性大大增加。
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之间流速差异越大,产生的压力差越大,把风暴巨大压力向外转移的越多,房屋的安全性越大。
所以如图2所示,扰流面103的每个弧形都由多个小弧形构成,更多的延长流体通过路径,使流体经过路径比原来成倍、甚至多倍增加。
进一步地,每个弧形由多个小三角形、梯形、方形等几何结构。
进一步地,使用多个扰流条104在通道内的长宽方向形成很大凹凸形来更多沿长流体经过路径。
进一步地,扰流条104的多个凹凸的弧形由多个小弧形、三角形、方形、梯形构成又更多延长流体经过路径。
进一步地,上述扰流面103,扰流条104在纵或横方向均匀或不均匀排列来模拟似水波纹面,水波纹面是最好的扰流面,使流体畅通经过而阻力减少。
进一步地,上述扰流面103,扰流条104只是本发明的其中之一,还可用多种形状的扰流条104和扰流面103来达到更大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目的,在此就不一一详述。
此时,经过改进的扰流条104扰流而使外层流体通道3内流体经过的路径比内层流体通道2内增加了若干倍,使内外流体层之间产生若干倍的流体压力差,把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流体压力作用在房屋壳体101四周的向外转移,形成围绕房屋四周的压力差转移圈302,使房屋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尤其是现代建筑的壳体多为各种流线形结构,使流体从中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围绕壳体周围的为快速区,远离一些距离为慢速区,平时感觉不到什么,尤其是风暴吹袭时,快速区的流速远快过风暴的流速,此时四周更大范围形成慢速区相对低流速产生出的高压力,统流从四面向快速区转移压力差,使建筑产生比风暴还大得多的额外更多的流体压力,如美国的部分地区,每年因龙卷风吹毁的房屋不知多少,我国沿海及世界各地每年因此受灾的人也不知多少。
因此,现在建筑不论高楼或平房,不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自从人类有了房屋开始,所有房屋的外部壳体周围的内层为快速层、外层为慢速层,都是一样把周围的流体压力引向自身,也就是把灾害引向自身的结构从未改变,使流体从中经过的流速大大提高,同时引来更大范围内的周围流体产生的高压力,向建筑壳体周围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而平添更大流体压力,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建筑被毁在风暴之中。
本发明与此正相反,使建筑壳体周围的内层为慢流速,外层为快流速层,从而形成从内向外的压力差转移圈302围绕在建筑壳体101周围,把风暴作用在建筑壳体上面的流体压力从内向外转移,内、外两层流体通道之间流速相差越大,向外转移的流体压力越多,建筑的安全性就越大。
传统的建筑都是把环境中的流体压力引向自身,本发明把流体压力向外转移而引向外部环境周围,由此产生一种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新型建筑。
由于压力差转移圈302的作用使内、两层流体不断流动,在炎热的夏天,建筑内外都自然通风而感到凉爽。
同样由于压力差转移圈302的作用使流体围绕建筑周围流动,而其内层又封闭保温,使压力差转移圈302产生空气流动带走寒冷的空气,使建筑内感到暖和。
请参照图2、3,本发明的实施例二为:
在建筑1的上部4,前后左右四侧部401的壳体101内设有内层流体通道2,如图3左边所示:在壳体101上设有扰流面103,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通管602与多个第一通气口6与扰流面103相通,当风暴吹袭时,多个不大的第一通气口6把流体导入内流体通道2内,而第一通气口6即是进气口,又是出气口使流体在通道内流通不畅而其速度慢于外面的风速,此时,扰流面103使流体经过的速度加快形成高速流体层301,与内层流体通道2内低流速产生的高气压之间产生很大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通过均布在壳体101上面的多个第一通气口6,把其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从通气口上均匀的向高速流体层301上高流速产生的低气压转移压力差,于是形成围绕建筑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圈302,把风暴作用在建筑周围壳体上巨大的流体压力向外转移,高速流体层301与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流速差异越大,产生的压力差就越大,通过压力差转移圈302向外转移的流体压力就越多,同时压力差转移圈302把周围的流体压力阻挡在外就越多,建筑就越安全。
请参阅图2、3、4和图6,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为:
一种建筑1,如图3右边所示:与左边不同是扰流面103换为扰流板105,其外表面弧面大于略为弧面的内表面,多边形的扰流板105外表面为弧面或三角形面,中间设有一定长度的导管,导管一侧连通扰流板105中间形成第一通气口6,导管另一侧与内层壳体102相连通,导管左右两侧分别固定或活动连接,扰流板105或壳体101使扰流板105内表面与壳体101之间形成外层流体通道3,由于扰流板105外表面的弧度大于略带弧面的内表面,使流体经过其路径大于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路径。
凡暴来袭时,流体经过多个扰流板105外表面形成的扰流面103,在各扰流板105之间为第二通气口601从多个第二通气口601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及从多个第一通气口6进入内层流体通道2内,多个扰流板105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大大延长,同时使流速大大提高,扰流板605与外层流体通道3共同形成高速流体层301,与对应的低于风速的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
此时,内层流体通道2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通过均布的多个第一通气口6,均匀的向高速流体层301的高流速产生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两者之间流速相差越大,产生的压力差越大,显然高速流体层301比内层流体通道2内流体经过的路径更长,流速更快,于是形成围绕建筑周围的一圈压力差转移圈302,把更多风暴作用在建筑壳体上的流体压力,从内向外,与风暴压力相反的方向对外转移更多流体压力,同时压力差转移圈302与周围流体压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阻挡周围更多的流体压力接近建筑,使建筑更安全。
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为:
去掉实施例3中的内层流体通道2和外层流体通道3及导管602,扰流块如图5和7所示,多个外表面为弧面内表面为平面的扰流板105,通过连接件603与建筑1的壳体101相连接,扰流板105的内表面与壳体101之间形成内层流体通道2,各扰流板105周围之间非紧贴处的间隙为第一通气口6与内层流体通道2相通,则多个扰流板105的外表面共同形成外层高速流体层301。
当风暴来袭时,流体经过高速流体层301的路径大于对应的内层流体通道2的路径,其路径长流速快的高速流体层301与低于风速的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产生压力差,从而把其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以均布各扰流板105之间四周的间隙形成的第一通气口6,从高速流体层301转移压力差,从而形成围绕建筑四周一圈的压力差转移圈302,阻挡更多的流体压力接近建筑,使建筑更安全。
其中从图7可见,扰流板105的弧形外表面为多个小弧形构成,可更多的延长流体通过的路径,与内层流体通道2之间从而产生更大压力差,扰流板105的外表面同样还可以为多个小三角形,多个小梯形等构成,扰流板105的形状除多边形外,还可以为菱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条形,弧形等形状形构成,以上都是本发明扰流板105结构的其中之一,只要能延长流体通过路径的外表面及其扰流板105形状还很多,由弧形或直线形可以构成更多形状的扰流板105,在此不一一介绍。
请参阅图8、9和10,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为:
扰流板105为条形,内表面为平面,外表面为弧面,通过三角形连接件603使扰流板105与壳体101相连接,每个扰流板105之间部分覆盖,如图8中右边的上表面被左边的内表面非紧贴部分覆盖,依次覆盖在建筑壳体101上面,在非紧贴部分覆盖之处的间隙为第一通气口6,与扰流板105与壳体101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内流体通道2相通。
当风暴经过时,各扰流面的外表面与内流体通道2之间产生从内向外,朝风暴压力相反方向,通过第一通气口6向多个扰流板弧形外表面形成的高速流体层301转移压力差,从而形成围绕建筑周围一圈的压力差转移圈302。
所述扰流结构为羽毛扰流板106,所述羽毛扰流板106中部主干高于周围,其两侧为若干分支并平滑下移至边缘,每个分支的支干高于对应的两侧的弧面,每个支干的两侧有多个小支干,小支干高于对应的两侧弧面,所述主干和小支干所对应的两侧共同形成弧形的羽毛扰流面,其中羽毛扰流面的外表面的弧度大于内表面。所述扰流结构为鱼鳞状扰流板107,所述鱼鳞状扰流板107的前部小于后部,其外表面的中部凸起并向两侧平滑下延成弧面,其外表面的弧面大于内表面的弧面,羽毛扰流板106、鱼鳞状扰流板107使流体经过的路径更多的延长,并按上述方式覆盖在壳体101上面。
实施例四、五中的扰流板105中的一块或多块相连接形成一排或多排,羽毛扰流板106、鱼鳞状扰流板107的一块或多块相连成一排或多排,于壳体101以一定角度部分覆盖相连接,形成一定角度的内层流体通道2与扰流板105扰流外表面形成高速流体层301之间产生压力差,从而形成压力差转移圈302。本发明不论是高楼或平房,对现有建筑的抗灾结构的改进非常简单方便,而且效果显著。
实施例六:
如图11所示:参照图11右部;在建筑1的四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3和内层通道2,在内层壳体102上设有多个第一通气口6使内、外两层流体通道相通,在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面103,外层流体通道通过壳体101上设有的多个第二通气口601与外界相通。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从地下向上作用在建筑壳体,包括壳体的地下(未画)部分和地面上部分的周围,然后从第一通气口6、第二通气口601进入内、外层流体通道3内受阻后,瞬间转变为从外向内的巨大压力,这种转变为很大向内的压力直接作用内层流体通道2内,对建筑产生左右、前后、上下方向的压力,如这种巨大压力没有及时从渲泄口向外渲泄,建筑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倒塌或受严重破。
此时地震波转变为压力在内层流速通道2封闭的内壁受阻后、瞬间又累积成更大内部压力,从多个均布的通口6找到了压力渲泄口,向外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此时地下部分的地震波转变为的很大压力瞬间累积后已大于壳体底部的压力而形成压力差,所以内、外两层流体通道累积形成的高压力,只能从壳体底部和周围的多个通口601,向壳体底部及周围的低压力区转移压力差,并把压力传入地下,在壳体底部形成的压力差转移圈302与地震波的压力方向相反,至少把部分,甚至更多地震波阻挡在外。
由于地面上建筑壳体内的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扰流面103使流体经过的路径延长,使剩下的部分地面上的地震波转变成压力并在空气状态中,又转变为更大的流体压力。
这种很大的流体压力在外层流体通道3内经过扰流面103使流速加快,于是产生的高流速低压力,与内层流体通道2内的低流速高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使更多的流体压力从通口6进入外层流体通道3内,然后又向外从多个均布的通口601向壳体外部的周围转移压力差,于是形成围绕建筑壳体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
本发明通过地下、地面两部力来减少地震波的破坏,使建筑的防震性能提高、安全性提高。
地震波受阻后瞬间累积形成压力,就要遵循高压力向低压力转移的自然规律。
参照图11左边:在地面上的壳体101外表面上还可设有扰流面103,使其流体经过的路径大于外层流体通道3,于是内层的高压力区由高向低逐层向外部低压力转移更多的压力差,使建筑的防震性进一步提高。其它与以上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还可应用于防洪的房层建筑。
与上不同是:当洪水来袭,洪水围绕建筑壳体周围时,因流体从第二通气口601、第一通气口6进入内、外层流体通道内受阻,围绕在建筑周围瞬间累积产生由外向内的极大流体压力,如建筑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就会被洪水冲垮或受极大破坏。
此时、因为外层流体通道3内设有凹凸于内壁的扰流面103,使流体在外层流通道内的流速大于内层流通道的流速,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内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于是内层流体通道2内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必然通过均布在内层壳体102上的多个通口6向外层流体通道3内的高流速,而产生的低压力转移压力差,然后外层流体通道3又通过多个均布的通口601向外部转移流体压力,从面形成围绕建筑壳体101周围的压力差转移层302,与周围洪水的压力方向相反,使洪水向内对建筑壳体上的部分压力,甚至大部分阻挡在压力差转移层302外,使建筑的安全性提高。
实施例八:
参照图11的左边:在壳体101上设有扰流面103,使其流体经过路径大于
外层流体通道3,更大于内层流体经过的路径。从而使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
压力向外层流体通道3,及更高流速更低压力的壳体101上扰流面103转移
压力差,这种向外方向逐层转移更多的流体压力使建筑承受的流体压力大大
减少,并把洪水产生对房层的流体压力阻挡,至少部分或更多阻挡在压力差
转移层302外,使建筑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它与以上各实施例相
同。
本发明以上实施例中的所述结构可以跟据需要在建筑的局部或整体设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运用压力差概念在建筑结构上分别设有内、外两层流体通道,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扰流面,利用内层低流速产生的高压力向外层高流速产生的低压力转移而形成的压力差转变推动力,把强风、洪水、地震对建筑物的巨大冲击力朝相反方向,从内向外转移,减少对建筑物的流体压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依次设有外层流体通道和内层流体通道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二通气口、第一通气口与壳体相通,所述外层流体通道内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流体通道和外层流体通道之间互通、或/和内层流体通道通过通管与壳体上的第一通气口相通,所述第二通气口的进气面积大于第一通气口的进气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梯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构成,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装置包括通气管和设置在通气管上的扰流板,所述通气管一端与内层流体通道相通,另一端通过所述扰流板与外界相通。
5.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内层流体通道,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凹凸于表面的扰流装置;所述内层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所述扰流装置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通气口和外层流体通道、所述扰流装置为扰流板,所述扰流板内表面为相对弧面、外表面为弧面通过通气管活动或固定连接在壳体上,所述扰流板内表面和壳体之间形成外层流体通道,通过所述各扰流板之间非紧贴的间隙位置形成第二通气口与外界相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羽毛形、鱼鳞形、梯形、伞形、多边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平行覆盖在周围壳体上,各扰流板外表面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
8.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设有多个内表面为相对平面外表面为弧面的扰流板,所述扰流板通过连接件活动或固定连接于壳体外部,各扰流板之间非紧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气口,各扰流板内表面与壳体之间形成的流体通道通过第一通气口与外界相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扰流板平行覆盖壳体之间非紧贴的间隙位置、或各扰流板彼此部分覆盖之间非紧贴的间隙位置为第一通气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房屋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为弧形、三角形、锯齿形、羽毛形、鱼鳞形、梯形、伞形、多边形或条形的一种或多种,平行覆盖在壳体上,各扰流板外表面通过纵向或横向均匀或不均匀的排列构成水波面状的扰流面。
CN201410662718.7A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Active CN1043143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2317.7A CN106930591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CN201410662718.7A CN104314349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62718.7A CN104314349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2317.7A Division CN106930591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4349A true CN104314349A (zh) 2015-01-28
CN104314349B CN104314349B (zh) 2017-06-06

Family

ID=5236964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62718.7A Active CN104314349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CN201710172317.7A Active CN106930591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2317.7A Active CN106930591B (zh) 2014-11-19 2014-11-19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431434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9439A (zh) * 2023-12-25 2024-01-26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扰流防风建筑物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59343A1 (fr) * 1979-06-19 1981-01-09 Atelier Genie Civil Ste Mariti Charpente destinee notamment aux constructions industrielles en pays a risque cyclonique
FR2689167A1 (fr) * 1992-03-26 1993-10-01 Michel Levert Modules préfabriqués destinés notamment aux constructions exposées à des conditions extérieures anormales, procédé de montage et constructions obtenues.
JPH0874426A (ja) * 1994-09-08 1996-03-19 Tokuzo Kurumado 都市における建築物の構造
JPH09184329A (ja) * 1995-09-18 1997-07-15 Tatsuo Ikeshiro 風力発電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を備えた防風、防音、防犯外壁
US20070000183A1 (en) * 2005-06-30 2007-01-04 Logan Edward A Storm protection apparatus
CN200943337Y (zh) * 2006-08-28 2007-09-05 孟新利 抑风墙
CN200964712Y (zh) * 2006-10-13 2007-10-24 王德明 疏风墙
US20080083171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Skybus Ltd. Wind flow body for a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16A (zh) * 1995-11-20 1997-06-04 张剑 热交换管内流体强化换热扰流板
US20090139169A1 (en) * 2007-12-03 2009-06-04 Edward Mortimore Rose Anti-hurricane attacker
CN101920726B (zh) * 2010-08-30 2015-01-28 朱晓义 汽车或火车
CN102889661A (zh) * 2011-07-22 2013-01-23 陈妙生 带有防火阀门的建筑通风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59343A1 (fr) * 1979-06-19 1981-01-09 Atelier Genie Civil Ste Mariti Charpente destinee notamment aux constructions industrielles en pays a risque cyclonique
FR2689167A1 (fr) * 1992-03-26 1993-10-01 Michel Levert Modules préfabriqués destinés notamment aux constructions exposées à des conditions extérieures anormales, procédé de montage et constructions obtenues.
JPH0874426A (ja) * 1994-09-08 1996-03-19 Tokuzo Kurumado 都市における建築物の構造
JPH09184329A (ja) * 1995-09-18 1997-07-15 Tatsuo Ikeshiro 風力発電及び太陽光発電装置を備えた防風、防音、防犯外壁
US20070000183A1 (en) * 2005-06-30 2007-01-04 Logan Edward A Storm protection apparatus
CN200943337Y (zh) * 2006-08-28 2007-09-05 孟新利 抑风墙
US20080083171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Skybus Ltd. Wind flow body for a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CN200964712Y (zh) * 2006-10-13 2007-10-24 王德明 疏风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9439A (zh) * 2023-12-25 2024-01-26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扰流防风建筑物
CN117449439B (zh) * 2023-12-25 2024-03-15 石家庄铁道大学 一种扰流防风建筑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4349B (zh) 2017-06-06
CN106930591B (zh) 2019-05-17
CN106930591A (zh)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4349A (zh)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CN102518332A (zh) 一种抗冲击防火浮动式可旋转立体生态建筑
CN208009471U (zh) 设置有通风口和逃生口节点结构的双层综合管廊
CN205134986U (zh) 一梯多户中凹口集合性居住建筑
CN110528924A (zh) 一种新型的车库设计方法及新型车库
CN203626095U (zh) 单元式双层呼吸幕墙构造
CN104453327A (zh) 一种抗震、抗洪房屋及抗洪堤坝建筑结构
CN103471199B (zh) 玻璃幕墙内置式点状通风器
CN202467294U (zh) 抗冲击防火浮动式可旋转立体生态建筑
CN202547001U (zh) 一种通风型材及铝合金窗扇
CN202095342U (zh) 一种高效节能文洛式温室
CN209243922U (zh) 钢索过气道气膜装置
TWM563460U (zh) 導光隔熱排風屋頂
CN202256437U (zh) 一种电表箱箱体侧面通风防水结构
CN209585277U (zh) 透明屋
CN205276605U (zh) 一种隐框内开窗幕墙
KR20130114967A (ko) 자연환기가 가능한 친환경 건물
CN202689277U (zh) 一种应用于幕墙的隐藏式开窗通风结构
CN204102436U (zh) 通道式台风体验装置
TWM562871U (zh) 屋頂通風罩結構(五)
Verma Analysis of Indian traditional buildings using passive cooling through natural ventilation techniques
CN203716524U (zh) 别墅群组合体
KR101435904B1 (ko) 내 외기를 순환시키는 복층 벽과 복층 벽과 연결된 복층 굴뚝 및 관련시설 장치.
CN203821658U (zh) 内循环双层呼吸式节能幕墙
CN209353492U (zh) 一种钢结构建筑墙体环保节能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