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排气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
背景技术
火/核电机组的供排水管道,大部分采用埋地敷设,因其输水量大,其直径也较大,有工程输水管道直径达4400mm(台山核电站)。为排出液体中被夹带或释放的气体,避免形成气囊,保护输送设备、管道,自动排气阀作为一种常用的阀门,被广泛应用于压力输送管道上,实现气体的排出。
现有技术方案需要占用一定面积,且影响电厂的整体美观;长期运行易引起阀门及管道的锈蚀。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少,安装场所要求低,整体美观且不易锈蚀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
一种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包括
检查井,所述检查井设置于地面以下,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通气的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一端开口于地面,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
排气装置,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及用于排气管开闭的排气控制元件;
进出通道,所述进出通道的一端连通于地下输水管道,进出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排气管连通于所述检查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装置为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另一端开口于地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道口于地面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呼吸帽,所述呼吸帽呈伞状,所述呼吸帽的伞状尖部竖直朝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人体进出的检查口,所述检查口开口于地面,所述检查口匹配有封闭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查口由检查井至地面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封闭元件为防雨盖板,所述防雨盖板呈倒梯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出通道竖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出通道开口于所述检查井的底部,所述排气装置设置于进出通道位于检查井的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控制元件具有排气阀及法兰盖板;
所述法兰盖板覆盖于所述进出通道朝向检查井的开口,所述排气管贯穿所述法兰盖板,所述排气阀设置于所述排气管朝向检查井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出通道的内壁设有爬梯。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通过检查井、排气装置及进出通道的配合,将所述检查井设置于地面以下,最大程度地节约地面以上空间,也对整个环境减少破坏,增加美观;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通气的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一端开口于地面,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地面以上空间的依赖,通气装置在地面上的开口可以设置于绿化带等位置,安全、美观、节约空间。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及用于排气管开闭的排气控制元件;所述进出通道的一端连通于地下输水管道,进出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排气管连通于所述检查井,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设置于检查井内,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节约地面以上空间,也对整个环境减少破坏,增加美观;另一方面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设置于检查井内,避免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露天布置,避免了长期运行易引起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阀门及管道)的锈蚀,也进一步地减少了检修及更换相关设备的成本。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通气管道口于地面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呼吸帽,所述呼吸帽呈伞状,所述呼吸帽的伞状尖部竖直朝上的设置,避免了地面上的雨水的进入。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人体进出的检查口,所述检查口开口于地面,所述检查口匹配有封闭元件,所述封闭元件为防雨盖板,所述防雨盖板呈倒梯形的设计,一方面便于检修工人的进出,另一方面也避免地面上雨水的进入。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检查井本体无地面突出部分,可布置在道路、绿化带内,布置方便,不影响项目景观效果。检查井采用密封井盖(防水盖板),可避免雨水进入井内,保持干燥的运行环境,避免金属管道阀门锈蚀。检查井通气管道与井体分体布置,增加了检查井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侧面剖视图;
图2为图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地面;200、地下输水管道;300、检查井;301、检查口;302、检查通道;400、防雨盖板;500、通气管道;600、呼吸帽;700、进出通道;800、排气管;801、排气阀;802、法兰盖板;803、蝶阀;900、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一种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参见图1-图4所示,包括检查井300、排气装置及进出通道700(人孔),所述检查井300、排气装置及进出通道700沿竖直方向依次上、下设置,所述进出通道700竖直设置。
参见图1、图3及图4所示,所述检查井300设置于地面100以下,所述检查井300呈长方体状,检查井300的上壁距离地面100为1.2米,检查井300的底部壁距离地面100为3米,所述检查井300具有用于人体进出的长方体状的检查通道302,检查通道302的长度为1.2米,检查通道302的末端具有检查口301,检查通道302位于检查井300的一个侧壁方向,使得检查通道302的一边侧壁与检查井300的一边侧边位于同一个竖直面内;所述检查口301开口于地面100,所述检查口301匹配有封闭元件,所述检查口301由检查井300至地面100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所述封闭元件为防雨盖板400,所述防雨盖板400呈倒梯形。所述检查通道302的内壁设有爬梯900。
所述检查井300具有用于通气的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一端开口于地面100,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300;
参见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通气装置为通气管道500,所述通气管道500为DN200的材质钢管,所述通气管道500的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300的侧壁的上部,所述通气管道500与检查通道302分别位于检查井30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所述通气管道500的另一端开口于地面100,且延伸至地面100以上0.2米的高度。所述通气管道500口于地面100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呼吸帽600,所述呼吸帽600呈伞状,所述呼吸帽600的伞状尖部竖直朝上。
参见图1所示,所述进出通道700为DN800的材质制成,所述进出通道700的一端连通于地下输水管道200,进出通道700的另一端通过排气管800连通于所述检查井300。所述进出通道700开口于所述检查井300的底部,所述排气装置设置于进出通道700位于检查井300的开口。所述进出通道700的内壁设有爬梯900。
参见图2所示,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800及用于排气管800开闭的排气控制元件;所述排气控制元件具有排气阀801及法兰盖板802;所述法兰盖板802覆盖于所述进出通道700朝向检查井300的开口,所述排气管800贯穿所述法兰盖板802,所述排气阀801设置于所述排气管800朝向检查井300的一端,所述排气阀801通过蝶阀803与所述排气管800连接,所述排气阀801为DN200材质,排气管800为DN200材质的钢管。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通过检查井、排气装置及进出通道的配合,将所述检查井设置于地面以下,最大程度地节约地面以上空间,也对整个环境减少破坏,增加美观;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通气的通气装置,所述通气装置一端开口于地面,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检查井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地面以上空间的依赖,通气装置在地面上的开口可以设置于绿化带等位置,安全、美观、节约空间。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排气装置具有排气管及用于排气管开闭的排气控制元件;所述进出通道的一端连通于地下输水管道,进出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排气管连通于所述检查井,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设置于检查井内,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节约地面以上空间,也对整个环境减少破坏,增加美观;另一方面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设置于检查井内,避免了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露天布置,避免了长期运行易引起排气管及排气控制元件(阀门及管道)的锈蚀,也进一步地减少了检修及更换相关设备的成本。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通气管道口于地面的一端的端部设有呼吸帽,所述呼吸帽呈伞状,所述呼吸帽的伞状尖部竖直朝上的设置,避免了地面上的雨水的进入。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所述检查井具有用于人体进出的检查口,所述检查口开口于地面,所述检查口匹配有封闭元件,所述封闭元件为防雨盖板,所述防雨盖板呈倒梯形的设计,一方面便于检修工人的进出,另一方面也避免地面上雨水的进入。
本发明涉及的地下输水管道排气、检查系统,检查井本体无地面突出部分,可布置在道路、绿化带内,布置方便,不影响项目景观效果。检查井采用密封井盖(防水盖板),可避免雨水进入井内,保持干燥的运行环境,避免金属管道阀门锈蚀。检查井通气管道与井体分体布置,增加了检查井的适应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