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3592B -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3592B
CN104283592B CN201410497457.8A CN201410497457A CN104283592B CN 104283592 B CN104283592 B CN 104283592B CN 201410497457 A CN201410497457 A CN 201410497457A CN 104283592 B CN104283592 B CN 104283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mode
antenna
return loss
antenna element
comparative resu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974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3592A (zh
Inventor
霍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9745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835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4283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3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3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应用于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主通路和分集通路;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天线切换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通信系统中为了增加分集增益,引入了分集天线;现有的分集天线和主天线之间的切换是根据天线的接收信号强弱进行的。将接收信号较强的天线连接在主通路中作为主天线;将接收信号较弱的天线连接在分集通路中,作为分集天线。通过天线的切换能够获得更好的信号收发增益。
但是随着使用方向,这种以接收信号强弱为天线切换依据的天线切换方法,在时分复用通信制式下,由于收发同频从而能获得较好的收发效益,但是对于类似频分复用的通信制式下,收发采用的不同的频段,接收信号强弱不能用于确定当前不同天线的发送效率,若仍然依据接收信号来确定主天线和分集天线将导致误判,从而无法保证较好获得较好发送增益。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以提高天线发送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主通路和分集通路;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
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优选地,
所述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
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优选地,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优选地,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
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
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
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
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优选地,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
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主通路和分集通路;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第一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优选地,
所述比较单元,具体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及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优选地,
所述比较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及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优选地,
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计时模块、判断模块以及控制模块;
所述计时模块,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所述计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优选地,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及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当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通过分别检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回波损耗来确定天线与主通路和分集通路之间的连接,以使当前所述天线单元处于工作效率较高的连接模式,以提高发送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天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局部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方法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111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112的第二回波损耗;
步骤S120: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步骤S130: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所述天线单元的是采用工作在哪一种通信模式下,均才采用接收信号强弱来确定主天线和分集天线;所述主天线为与主通路连接的天线;所述分集天线为与分集通路连接的天线。所述主通路为既可以接收信号也可以发送信号的数据处理通路;所述分集通路通常为仅可以接收信号的数据处理通路。
工作频带是影响天线发送效率以及接收信号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述工作频带用于发送数据的发送频带,以及用于接收数据的接收频带。当天线单元的发送频带和接收频带不同时,依然用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主、分集天线,显然会导致误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发送频带和接收频带不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引入了回波损耗来确定主、分集天线(即确定上述的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
所述回波损耗,又称为反射损耗。是电路由于阻抗不匹配产生反射信号形成的损耗。所述回波损耗的取值与入射信号功率与反射信号功率之间的比值正相关;回波损耗越小,反射信号功率越高,天线的发射效率越低,发送的信号强度越弱。
因为分集天线和主天线都将接收对端的发送信号,故主、分集天线的确定对电子设备接收信号的强度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仅有主通路连接的天线才能发送信号或才会发送信号,若连接在主通路上的天线的回波损耗小,将导致天线发送信号强度低,进而导致对端接收信号质量差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测量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及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在依据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的比较结果,来选择连接模式,这样能够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中选择出合适的天线与主通路连接,来发送信号,从而可以避免依据接收信号强弱导致的误判形成的通信质量差的问题。
具体如,当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应用在频分复用通信模式FDD时,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发送数据所用的发送频带和接收数据的接收频带是不同的,若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在电子设备使用FDD通信时,首先判断分别检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依据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来确定第一天线或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连接,并发送信号。
在图1中所述的天线单元中还包括第一天线调谐器、第二天线调谐器以及受控开关;所述第一天线调谐器位于第一天线和受控开关之间;所述第二天线调谐器位于所述第二天线和受控开关之间;在所述步骤S130中通过控制所述受控开关的切换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通常所述受控开关为双刀双掷开关,一个控制信号就能完成从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的切换,具有控制简便的优点。在所述主通路113以及所述分集通路114的末端都连接有天线切换模组(Antenna Switching Module,ASM);所述天线切换模组协助天线单元在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的切换。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方法,采用两个天线的回波损耗来确定连接模式,可以避免采用与发送频带不关联的接收信号来确定连接模式导致的误判,进而能提高通信质量以及用户使用满意度。
方法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111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112的第二回波损耗;
步骤S120: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步骤S130: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步骤S120,具体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步骤S130,具体包括:
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
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当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认为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发送效率差不多,天线单元当前不进行连接模式切换。即便当前连接在主通路上的天线的回波损耗略小于连接在分集通路上的天线的回波损耗也不做连接模式的切换,这样能够避免主、分集天线在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之间来回切换导致的通信质量不够稳定的问题。
方法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111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112的第二回波损耗;
步骤S120: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步骤S130: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步骤S130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在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显然若要选择出发送效率较高的天线,则应该选择回波损耗相对较大的天线作为主天线连接到主通路中,故在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天线单元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在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天线单元切换到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相等时,优选为保持所述天线单元的当前模式,以减少主分、分集天线单元之前的切换次数。
本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总是能够保证回波损耗较大的天线连接在主通路中,以保证天线单元的发送效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且具有实现简便的优点。
方法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111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112的第二回波损耗;
步骤S120: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步骤S130: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步骤S130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骤S130具体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所述天线单元在某些复杂应用场景下,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交替变换大小时导致的频繁切换,本实施例中引入了计时处理,仅有当前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对应较大的回波损耗保持达到指定时间时,才进行连接模式的切换。
方法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步骤S120: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步骤S130: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210: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
步骤S220: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由于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对应的是同一频带,具体如在时分复用TDD通信模式下,电子设备的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采用相同的频带进行时分复用来收发,此时,可以用接收信号强度准确确定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发送效率,从而可以在不检测回波损耗的情况下,依据接收信号强度就能确定出连接模式,再次简化了操作。
设备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10,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120,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130,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检测单元110的具体结构可以包括功率探测器及计算器;所述功率探测器通过检测所述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入射功率以及反射功率等与计算回波损耗相关联的功率信息;所述计算器用于根据所述功率探测器计算的功率信息计算出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
如图1所示,所述天线单元包括受控开关,所述受控开关作所述切换单元130的组成部分,依据所述比较结果进行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在主通路及分集通路之间的切换;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第一天线通过第一天线调谐器与所述受控开关连接;为了方便检测所述第一天线调谐器优选为自带功率探测器TDET的天线调谐器,这样所述第一天线调谐器不仅用于所述第一天线的谐振进行调节同时还兼检测第一回波损耗。同样地,所述第二天线通过第二天线调谐器与所述受控开关连接,为了方便检测所述第二天线调谐器优选为自带功率探测器TDET的天线调谐器。通过自带功率探测器的第一天线调谐器和第二天线调谐器,分别检测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
所述比较单元120的具体结构可包括比较器、具有比较功能的处理器或比较电路等结构;所述处理器具体包括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等具有处理功能的电子元器件。
所述比较单元120,具体可用于将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进行大小的比较,形成比较结果;或将多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做差值运算获得包括差值的比较结果。
所述切换单元130具体可包括如图1中所示的受控开关等结构,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切换单元130还包括所述受控开关的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具体可包括驱动电源以及接收所述比较结果的导通开关等;所述导通开关可包括受控端以及控制端;所述控制端与所述比较单元连接,接收所述比较结果;所述受控端用于连接所述驱动电源与所述受控开关;依据所述比较结果导通或断开所述驱动电源和受控开关等。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所述切换单元130的具体结构有多种,不局限于上述结构。
综合上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在天线单元的接收频段和发送频段不同时,依据回波损耗在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这样能避免依据接收信号进行切换导致的通信质量低的问题;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为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提供了具体的实现硬件。
设备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10,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120,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130,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比较单元120,具体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切换单元130,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及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比较单元120具体可包括具体用于计算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所述切换单元130,同样可包括比较电路、比较器或具有比较功能的处理器,所述切换单元130中的比较器或比较电路等比较结果,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差值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所述切换单元130最终依据比较结果来控制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的切换。
本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为方法实施例二所述的方法提供了具体的实现硬件,能够用于实现方法实施例一中任意所述的技术方案,同样的具有能够简便实现天线单元连接模式的切换,且能够避免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频繁切换。
设备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10,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120,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130,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比较单元120,具体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及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比较单元120直接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直接来控制天线单元的切换,可为方法实施例三所述方法提供实现硬件,同样的具有实现简便及结构简单的优点。
设备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10,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120,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130,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切换单元130,具体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及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如图5所示,所述切换单元130包括计时模块131、判断模块132以及控制模块133;
所述计时模块131,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13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133,用于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所述计时模块131,还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132,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133,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所述计时模块131的具体结构可包括计时器;所述判断模块132具体可包括判断逻辑电路或具有判断功能的处理器等结构。
所述控制模块133的具体结构可包括受控电路以及控制信号形成电路等结构。
本实施例中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限定了所述切换单元130的结构,通过计时模块131、判断模块132以及控制模块133的引入,可以避免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相差不大且变动较大时,天线单元在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的频繁切换。
设备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图1所示的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111、第二天线112、主通路113和分集通路114;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111与所述分集通路114相连,所述第二天线112与所述主通路113相连;
如图4所示,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110,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120,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130,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120,用于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及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所述第二检测单元120的具体结构同样可包括功率探测器;所述功率探测器用于检测接收信号的功率,进而确定接收信号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添加第二检测单元140控制电子设备的天线单元在发送频带和接收频带相同时,采用接收信号强度来确定连接模式,可以简化操作,与现有技术的兼容性强。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包括天线单元的电子设备中;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主通路和分集通路;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
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包括:
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
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包括: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
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
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
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
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
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天线单元;所述天线单元包括第一天线、第二天线、主通路和分集通路;所述天线单元的连接模式包括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一连接模式时,所述第一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当所述天线单元处于第二连接模式时,第一天线与所述分集通路相连,所述第二天线与所述主通路相连;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不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回波损耗;
比较单元,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第二回波损耗,形成比较结果;
切换单元,用于依据所述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较单元,具体用于比较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和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确定所述第一回波损耗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之间的第一差值;
所述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差值不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切换到所述第二连接模式或从第二连接模式切换到第一连接模式;及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保持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或第二连接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比较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及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包括计时模块、判断模块以及控制模块;
所述计时模块,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一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的第一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一连接模式下;
所述计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比较结果表明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时,测量维持所述第二回波损耗大于所述第一回波损耗的第二持续时间;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持续时间是否达到所述指定时间;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二持续时间达到指定时间时,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处于所述第二连接模式下。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当所述天线单元的接收频带和发送频带相同时,检测所述第一天线的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天线的第二接收信号强度;及依据所述第一接收信号强度和所述第二接收信号强度,控制所述天线单元在所述第一连接模式和第二连接模式之间切换。
CN201410497457.8A 2014-09-25 2014-09-25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2835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7457.8A CN104283592B (zh) 2014-09-25 2014-09-25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97457.8A CN104283592B (zh) 2014-09-25 2014-09-25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3592A CN104283592A (zh) 2015-01-14
CN104283592B true CN104283592B (zh) 2017-11-03

Family

ID=5225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7457.8A Active CN104283592B (zh) 2014-09-25 2014-09-25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83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963A (zh) * 2015-05-20 2016-06-29 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切换装置
US10129165B2 (en) * 2017-02-28 2018-11-13 Apple Inc. Electronics devices having antenna diversity capabilities
CN110221323A (zh) * 2019-05-28 2019-09-10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Gps天线组件和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7460A (zh) * 1999-09-07 2001-03-1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可补偿天线阻抗变化的便携电话
CN1514554A (zh) * 2002-12-31 2004-07-21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d移动通信系统的分集装置
CN101741441A (zh) * 2008-11-12 2010-06-1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终端、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596296A (zh) * 2013-11-18 2014-02-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以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37684B2 (en) * 2012-03-30 2017-01-03 Broadcom Corporation Adaptive transmit beamforming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7460A (zh) * 1999-09-07 2001-03-1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可补偿天线阻抗变化的便携电话
CN1514554A (zh) * 2002-12-31 2004-07-21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d移动通信系统的分集装置
CN101741441A (zh) * 2008-11-12 2010-06-16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终端、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596296A (zh) * 2013-11-18 2014-02-1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天线切换方法以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3592A (zh) 2015-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04358B (zh) A method for setting a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computer
CN104506221B (zh) 天线控制方法及天线
CN107645596A (zh) 一种降低移动终端sar值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20130094659A1 (en) Music playing control method and music playing terminal
WO2015090034A1 (zh) 一种上下行波束混合指示的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CN104137331A (zh) 用于自适应天线性能改进作为电容式接近/触摸传感器的天线元件
CN104283592B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08098898A3 (en) Network element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power lev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231202B (zh) 一种LoRa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867954B (zh) 基站反向分集链路状态检测方法、装置、系统与基站
CN105792259A (zh) 一种智能终端的3g通信控制方法
CN110166102A (zh) WiFi天线的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4467910A (zh) 无线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964838A (zh) 传输速率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848235A (zh) 一种通信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880751A (zh) 传输速率调整方法、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290564A (zh) 干扰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4513224B (zh) 终端天线的工作模式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006422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D2D communication mode depending on signal interference
CN113364534B (zh) 天线测试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40085058A1 (en) Method and read/write unit for configuring a read/write unit in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arrangement
CN106033977B (zh) 电子设备和该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3944627A (zh) 用于在lte 系统中切换接收模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111850B (zh) 一种选择前导码的方法及装置
CN205596104U (zh) 接收装置、通信装置和智能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