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模、封口夹、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预制件生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出筋墙的封口夹、边模、模具;另外,还涉及一种生产出筋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住宅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混凝土预制件在建筑施工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们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一种节能、环保、绿色、低能耗、低成本、高品质的解决方案。住宅混凝土预制相较于传统的房屋现浇施工方式来说,很好地降低了施工污染(固体垃圾、粉尘、噪音、污水等)、解决了部分住宅质量缺陷(保温耐久差、渗漏等)等。
出筋墙作为一种常见的混凝土预制件,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墙体构建中;出筋墙由钢筋骨架和混凝土构成,钢筋的端部露出在混凝土外。常见的出筋墙生产方法如下:先利用钢筋构建钢筋骨架,然后将钢筋骨架放置在模台上,在边模上开设能够让钢筋的端部穿过的通孔,边模从侧边将钢筋骨架包围进而形成浇筑空间并让钢筋的端部从通孔伸出,最后将混凝土浇筑在边模围成的空间内,待混凝土凝固后,将模台和边模拆除即可。
通过上述这种生产方式生产出筋墙时,需要先将钢筋骨架置于模台上,人工将钢筋的端部与边模上的通孔对准后再从侧面将边模穿过;另外,还需人工在钢筋端部套上锥形橡胶套,进而将通孔与钢筋之间的缝隙堵住;因此,上述这种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生产出筋墙的封口夹、边模、模具及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出筋墙的生产效率,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作为第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边模,包括底板和侧板,所述侧板上间隔设置有预定数量的竖直缺口,所述竖直缺口从侧板的顶面向下延伸。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边模还包括连接在侧板上沿的顶板,所述竖直缺口贯穿所述顶板。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竖直缺口贯穿所述底板。
本发明提出的边模在侧板上设置竖直缺口,生产出筋墙时,多根边模围成预定的形状,钢筋可以从竖直缺口的上方直接放入,操作比较简便。
作为第二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封口夹,用于在生产出筋墙时封堵钢筋与边模上的竖直缺口之间的间隙,所述封口夹包括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当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拢时,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之间形成有可供钢筋穿过的通孔;或者,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的内侧均设置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层。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封口夹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分别与第一夹臂、第二夹臂连接,用于驱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靠拢。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部件为U形弹片,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分别与U形弹片的两端连接。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弹性部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相互铰接;所述扭簧设置于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之间,且其一端与第一夹臂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臂连接。
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所述封口夹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驱动臂和第二驱动臂,所述第一驱动臂与第一夹臂连接,第二驱动臂和第二夹臂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臂和第二驱动臂配合用于驱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分开。
本发明提出的封口夹设置有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生产出筋墙时,将封口夹夹在钢筋上,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紧靠边模上的竖直缺口,进而封堵住钢筋与竖直缺口之间的间隙;因此,利用该封口夹封堵钢筋与竖直缺口之间的间隙,操作过程非常简便。
作为第三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包括若干根上述任一项的边模和若干个上述任一项的封口夹,所述若干根边模围成预定形状,出筋墙的钢筋通过所述竖直缺口穿出所述边模;在工作状态,所述封口夹夹住所述钢筋并封堵位于所述侧板上的竖直缺口。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包括若干根边模和若干个封口夹,在边模的侧板上开设有竖直缺口,它的具体使用过程是:在生产出筋墙时,先将边模按预定规格固定在模台上,然后在边模内布置钢筋进而形成钢筋骨架;在布置钢筋时,将钢筋的端部从竖直缺口的顶部放入即可,然后将钢筋之间的位置固定,最后利用封口夹夹住钢筋并紧贴侧板处的竖直缺口。通过上述过程可以知道,与背景技术中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生产方式操作更简单,更利于作业的自动化,因此,利用该装置生产出筋墙,生产效率更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更低。
作为第四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方法,使用上述的模具生产出筋墙,并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模台上安装边模,进而形成预定规格的浇筑空间;
S2:将预定数量的钢筋从顶部放入边模围成的空间内,并保证钢筋的端部从竖直缺口穿过边模;
S3:固定钢筋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形成钢筋骨架;
S4:将封口夹夹在钢筋上,并使封口夹的一侧紧贴在侧板处的竖直缺口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生产出筋墙,效率更高,工人劳动强度更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边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口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的应用场景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封口夹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模台 2—边模 3—钢筋骨架 4—封口夹 21—顶板
22—侧板 23—底板 24—竖直缺口 31—钢筋 41—U形弹片
42—第一夹臂 43—第二夹臂 44—密封层 45—扭簧 46—铰接轴
47—第一驱动臂 48—第二驱动臂 4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1至5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提出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包括边模2和封口夹4,如图1所示,边模2设置有底板23、侧板22和顶板21,边模2上间隔设置有预定数量的竖直缺口24,竖直缺口24贯穿侧板22和顶板21;如图2所示,封口夹4包括U形弹片41、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第一夹臂42、第二夹臂43分别与U形弹片41的两端连接,在常规状态下,U形弹片41驱使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靠拢;如图3和图4所示,生产出筋墙时,通过磁吸、螺栓等固定件将边模2固定在模台1上,四条边模2根据出筋墙的规格围成浇筑空间,随后从上方逐根放入钢筋31,并且保证钢筋31的端部从竖直缺口24穿过边模2侧板22,然后将通过焊接将相互交错的钢筋31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钢丝将相互交错的钢筋31捆扎起来),进而形成钢筋骨架3,随后扒开封口夹4的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封口夹4夹住钢筋31并使封口夹4的侧面封堵在侧板22处的竖直缺口24上,最后,利用布料机将混凝土浇筑在边模2限定的空间内,待混凝土凝固,拆除模台1、边模2和封口夹4即可。
显然,利用上述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生产出筋墙时,可以先在模台1上固定好边模2,再从边模2上方放入钢筋31,随后固定钢筋31进而形成钢筋骨架3,然后利用封口夹4将竖直缺口24堵住;这个操作过程比现有的生产方式更简单、效率更高、工人劳动强度更低、更适应自动化作业。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混凝土从钢筋31与封口夹4之间的缝隙流出,如图2所示,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的内侧设置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层44,弹性材料优选为橡胶包覆防水层的海绵,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夹住钢筋靠拢时,靠近钢筋处的密封层44可发生形变,使夹臂内侧保持贴合,尽量避免发生混凝土漏浆。
在其它实施例中,封口夹4可以采用其它结构,比如采用图5所示的封口夹4,该封口夹4包括扭簧45、第一夹臂42、第二夹臂43、第一驱动臂47、第二驱动臂48和铰接轴46,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通过铰接轴46铰接,第一驱动臂47与第一夹臂42连接,第二驱动臂48与第二夹臂43连接;扭簧45设置于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之间,且其一端与第一夹臂4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夹臂43连接。通过捏紧第一驱动臂47和第二驱动臂48可以使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张开,放开第一驱动臂47和第二驱动臂48,在扭簧45作用下,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靠拢。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能够更好地适应钢筋31的轮廓,减小钢筋31与封口夹4之间的间隙,可以在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的内侧设置槽,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夹臂42或第二夹臂43的延伸方向垂直,在第一夹臂42和第二夹臂43靠拢时,两个槽配合形成通孔49。使用时,钢筋31的端部从通孔49穿过。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边模2的拆卸,使竖直缺口24贯穿底板23;这样做的好处是:在拆卸边模2时,松掉固定边模2和模台1的螺栓后,可以直接向上提起边模2,边模2相对出筋墙向上运动时,底板23与钢筋31的端部不会出现干涉。
另外,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方法,使用上述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模具生产出筋墙,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模台1上安装边模2,进而形成预定规格的浇筑空间;
S2:将预定数量的钢筋31从顶部放入边模2围成的空间内,并保证钢筋31的端部从竖直缺口24穿过边模2;
S3:固定钢筋31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而形成钢筋骨架3;
S4:将封口夹4夹在钢筋31上,并使封口夹4的一侧紧贴在侧板22处的竖直缺口24上。
现有的生产方式是:先将钢筋31固定形成钢筋骨架3,然后将锥形橡胶套从钢筋端部套入,再将钢筋端部与边模上的通孔对准,然后插入边模,最后将边模固定在模台上并将锥形橡胶套堵在通孔上;根据上述步骤可知,与这种方式相比,利用本发明提出的用于生产出筋墙的方法生产出筋墙,效率更高,工人劳动强度更低,且更适应自动化生产。
在优选地实施例中,步骤S3包括:将相互交错的钢筋31焊接起来,或,利用钢丝将相互交错的钢筋31捆绑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1、S2、S3、S4的顺序并不必然就是S1-S2-S3-S4,它也可以是S1-S2-S4-S3,步骤之间简单的顺序改变并不影响本发明的本质,这里使用S1、S2、S3、S4来命名各个步骤,最主要是为了阐述清楚、方便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