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4261A -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4261A
CN104244261A CN201310250631.4A CN201310250631A CN104244261A CN 104244261 A CN104244261 A CN 104244261A CN 201310250631 A CN201310250631 A CN 201310250631A CN 104244261 A CN104244261 A CN 1042442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interference
crossed slot
information
commun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506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4261B (zh
Inventor
张连波
李云波
张佳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2506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4426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4/072433 priority patent/WO201420187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4244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4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4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4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其中,所述方法包括:第一终端采用设备到设备D2D技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所述第一终端重构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上述方法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终端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Description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双工(Duplex)的定义是信息在两点之间能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发送的工作方式。在无线通信中,通常使用的双工模式有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TDD)、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FDD)以及混合双工(Hybrid Division Duplex,简称HDD)。在TDD模式中,如果帧结构中的上下行切换点(Switch Point)在无线通信系统运行的时候保持不变,则称之为静态TDD;如果帧结构中的上下行切换点(Switch Point)在系统运行的时候,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例如小于100ms)内发生变化,则称之为动态TDD。
在静态TDD中,由于上下行切换点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上下行子帧(符号)比是不变的。而在动态TDD中,上下行切换点的位置可以在较小的时间尺度内动态变化,上下行子帧(符号)比也随之变化。因此动态TDD可以更好的适应业务的瞬态变化,进而降低业务的排队延迟,提高系统吞吐量以及频谱效率。这种特点在上下行业务量波动频繁的场景下优势明显。由于动态TDD系统具备的上述优势,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以及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AN,简称WLAN)的后续演进中得到了关注。
在静态TDD系统中,由于切换点位置固定,且全网同步,因此下行干扰来自于邻区基站(或者接入点(Access Point,简称AP)、LTE基站(eNodeB)等)对目标移动台(或者终端(Station,简称STA)、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等)的干扰;上行干扰来自于邻区移动台(或者STA,UE等)对目标基站(或者AP、eNodeB等)的干扰。如图1所示。
在动态TDD系统中,如果邻区之间上行下切换点没有对齐,上、下行帧存在相互交错的部分,则除了图1中的干扰以外,还存在交叉时隙干扰。如图2所示。图2右侧帧的阴影部分表示两个小区帧收发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两个小区的上下行切换点不是对齐的。因此对于基站(Base Station,简称BS)k的上行接收,会受到邻区BS0下行的干扰;对于移动台(Mobile Station,简称MS)0的下行接收,会受到邻区MSk的干扰。
由于存在交叉时隙干扰,要想发挥出动态TDD系统能适应业务瞬时波动的优势,必须要消除STA与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用以消除现有技术中STA/终端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设备到设备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采用广播轮询方式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广播查找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周期性的更新所述干扰集合。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一至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结合第一方面及上述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采用D2D技术获取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结合第一方面及第六、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用于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后,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
创建单元,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前,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结合第二方面及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创建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终端的设备到设备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结合第二方面及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终端还包括:共享单元;
所述共享单元,用于在所述创建单元创建所述干扰集合之后,向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结合第二方面及第一至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结合第二方面及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采用D2D技术获取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结合第二方面及第四、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调度时可重构第二终端对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得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实现消除现有技术中STA/终端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同样能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其它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静态TDD系统中的邻区干扰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动态TDD系统中的交叉时隙干扰的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簇的隔离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基于资源分配与功率控制的动态TDD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HDD频率资源分配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中HDD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示意图;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架构图;
图8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A和图9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述的各个实施例都只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下述的各个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即使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也可以通过等效变换部分甚至全部的技术特征,而获得能够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实现本发明技术效果的其它实施例,而这些变换而来的各个实施例显然并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范围。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现有技术中显出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进行简单介绍。
现有技术中,第一种降低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是,如果BS(或者AP,eNodeB等)之间的大尺度衰落低于某一设定的门限,就将这些BS划分到同一个簇(Cluster)。同一个簇中的所有小区都使用静态TDD,上下行帧的切换点对齐。但是对于不同的簇,相互之间的上下行帧的切换点无需对齐。如图3所示。
然而,上述技术方案虽然可以做到簇间的动态TDD,但是簇内却做不到动态TDD,同时也降低了动态TDD的灵活性。对于无缝覆盖场景,簇的边缘的干扰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特别地,如果簇划分的太大,其中包含的BS过多,则会失去动态TDD的意义。
为此,现有技术中提供第二种降低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具体为:首先,根据信号接收质量或者信号接收强度将小区内的MS(或者STA,UE等)划分为内圈(inner)与外圈(outer);其次,通过资源分配方法,将靠近切换点的资源优先分给内圈MS(在切换点附近的时隙受到干扰的概率更大)。由于内圈MS需要较低的下行(Downlink,简称DL)与上行(Uplink,简称UL)功率即可满足性能要求,因此MS-MS之间的干扰功率会降低。如图4所示。
实际应用中,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对于BS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功率的确得到降低,但是由于内圈MS的UL发射功率也会降低,因此内圈MS的UL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简称SINR)未必会得到提高。
另外,现有技术中提供第三种降低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具体为:根据信号接收质量或者信号接收强度将小区内的MS(或者STA,UE等)划分为内圈(inner)与外圈(outer)。并且同时使用了两种双工模式(FDD与TDD,即混合双工模式HDD),两种双工模式分别工作在独立的频带(或者载波)上。对于外圈MS的上行链路,采用FDD模式;对于内圈MS的上下行链路,以及外圈MS的下行链路,采用TDD模式,如图5所示。
其中,由于外圈MS的上行链路采用了独立频带(载波)FDD模式,因此它所产生下行交叉时隙干扰得到完全消除。如图6所示。
然而,第三种技术方案中采用HDD的缺点是系统复杂性很高,表现在采用了两种双工模式,无线通信系统很难实现。另外,由于外圈用户单独占用上行FDD一个独立频带(载波),有悖于动态TDD对资源的瞬时适应能力。同时,系统资源调度的复杂度也很高。
在动态TDD系统中,如果邻区之间上行下切换点没有对齐,上、下行帧存在相互交错的部分,则除了图1中的干扰以外,还存在MS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如图2所示。图2右边帧的阴影部分表示两个小区帧收发重叠的部分,也就是说两个小区的上下行切换点不是对齐的。因此,对于BSk的上行接收,会受到邻区BS0下行的干扰;对于MS0的下行接收,会受到邻区MSk的干扰。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针对STA-STA之间的干扰进行消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的基本思路是:如果可以通过集中调度可以将产生强干扰的STA pair在资源上隔开,则可以使用调度进行干扰协调。应说明的是,即使使用集中调度进行干扰协调,也需要知道STA的干扰集合。当集中调度不起作用的时候,例如相互干扰的STA pair都需要大带宽,或者由于载波切换(carrier switch)需要时间(类似于LTE中的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adio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信令交互)而来不及错开载波,则使用干扰消除的方法;为了消除STA-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可以考虑让STA具备上行测量功能,重构交叉时隙干扰信号,然后在STA下行接收机中消除掉上行干扰。同时,要求STA之间通过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简称D2D)技术交互上行发送数据。
应说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Terminal)可称之为UE、移动台(MobileStation,简称为“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STA等,例如,终端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等,例如,终端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图7A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如下所述。
101、若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102、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举例来说,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可为第一终端通过D2D技术创建的干扰集合,或者,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也可为其他终端共享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本实施例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调度时可重构第二终端对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得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实现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的目的。
可选地,如图7B所示,在图7A所示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基础上,前述方法还包括下述的步骤100:
100、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举例来说,第一终端可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
本实施例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通过第一终端创建干扰集合,并在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同时调度时可重构第二终端对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得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可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在图7B所示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基础上,前述的步骤100可包括如下的图中未示出的子步骤1001至子步骤1004:
1001、所述第一终端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举例来说,第一终端采用广播轮询方式(Broadcast Poll)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广播查找信息。
1002、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1003、所述第一终端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例如,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AP1的本区接收功率P1,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APi的邻区接收功率Pi。
1004、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也就是说,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P1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Pi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Pi对应的接入点APi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应理解,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APi,指的是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第i个邻区中的接入点AP。其中i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的正整数,小于等于邻区总数加1。若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总数为5个,则i的取值为2至6。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可周期性的更新所述干扰集合。也就是说,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一终端具有移动性,故上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需要周期性的更新。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在图7B所示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基础上,前述的步骤100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下述图中未示出的步骤100a:
100a: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上述的步骤100a可位于前述的步骤101、102任一步骤之前,或任一步骤之后,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此外,如图7C所示,在图7A所示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基础上,前述的步骤101可包括如下的子步骤1011和子步骤1012:
1011、若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 Information,CSI)。
举例来说,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之间的CSI,包括:
第一终端可采用D2D技术获取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进而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1012、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举例来说,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进而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上述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图7D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D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如下所述。
201、第一终端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202、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干扰集合中的每一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举例来说,CSI可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矩阵H(简称信道H)。
203、在所述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且目标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所述第一终端根据与所述目标第二终端对应的所述CSI重构所述目标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所述目标第二终端为所述干扰集合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第二终端的统称。
204、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通过第一终端创建干扰集合,并获取第一终端与干扰集合中的第二终端之间的CSI,进而在第一终端和目标第二终端同时调度时可重构目标第二终端对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信息,使得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信息,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可选地,前述的步骤202可包括如下的图中未示出的子步骤2021至子步骤2022:
2021、所述第一终端采用D2D技术获取所述干扰集合中的每一个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2022、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与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前述的步骤203可包括如下的图中未示出的子步骤2031至子步骤2032:
2031、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目标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Xi,且根据与所述目标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目标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H1i;
2032、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信道H1i和所述数据Xi重构所述目标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H1iXi。
应说明,步骤2031中的Xi指的是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第i个邻区中的的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X;和步骤2032中的H1i指的是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第i个邻区中的的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之间的信道H。其中i的取值范围为大于1的正整数。
图8A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架构图,图8B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结合图8A和8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方法如下所述。
在动态TDD系统中,为了消除STA(或者MS等)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需要STA具备上行测量功能,重构交叉时隙干扰,然后在STA下行接收机中消除掉上行干扰。
301、STA1创建所述STA1的干扰集合。
3011、STA1通过D2D技术获知周围(即预设范围)有哪些STA。
例如,STA1可以使用广播轮询方式(Broadcast Poll)向预设范围内的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STA1周围的STA2(即第二终端)根据查找信息可以反馈自己的存在,反馈方式可以为时分、频分或者码分的方式。
预设范围通常小于等于STA1对应的基站的覆盖范围或本区接入点AP1的覆盖范围。
3012、STA1周围的反馈响应信息的STA2可能有本区STA1,也可能有邻区STA2,所有反馈响应信息的STA2构成STA1的D2D集合。
举例来说,响应信息可包括STA2的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地址,或者STA2的标识符等信息。
3013、STA1测量本区AP1与邻区APi的接收功率,假设本区接收功率P1,某邻区接收功率Pi,如果取绝对值abs(P1-Pi)<threshold(预设阈值),则STA1将D2D组中的APi服务的STA2放入到STA1的干扰集合中。
本实施例中的邻区,一般指有无线电信号相互交叠的小区。
3014、STA1向AP1报告干扰集合,AP1将此干扰集合的信息通过backhaul(回传线路)与邻区APi共享。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STA具有移动性,STA1的干扰集合需要周期性更新。如果STA在移动性比较快的场景,周期可短一些;STA在移动性比较慢的场景,周期可长一些。该处的周期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302、STA1获取所述STA1与所述干扰集合中的每一STA2之间的CSI。
3021、STA1与其干扰集中的邻区STA2通过D2D交互各自的上行测量导频(sounding)信息,例如时间周期、频域位置、sounding功率等;
3022、STA1在相应的符号/时隙对干扰集中STA2的上行测量导频(由STA发出的sounding)信号进行测量,得到与干扰集合中的STA2之间的CSI。
应说明的是,STA1在干扰集合中STA2向STA1发送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的符号/时隙。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STA1在接收交叉时隙干扰的时候,通过UL导频信号测量与干扰集合STA2之间的CSI。即,在STA1的下行接收机中,会接收到交叉时隙干扰信号(实际就是邻区干扰集合中的STA2的上行发射信号,该上行发射信号中包括上行解调导频信号,可根据上行解调导频信号估计干扰信号的上行信道,进而得到与干扰集合中的STA2之间的CSI。
303、在STA1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目标STA2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STA1根据与目标STA2对应的CSI重构与目标STA2对所述STA1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信息。
目标STA2为干扰集合中的任一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STA2,在具体的应用中,目标STA2还可为干扰集合中的多个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STA2的统称。
具体地,3031、如果STA1与其干扰集合中的一STA2(称为目标STA2)同时被调度,且STA1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目标STA2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目标STA2需要通过D2D向STA1共享其发送数据(例如Xi);
3032、STA1利用估计出的STA1与目标STA2之间的信道H1i以及共享的目标STA2的发送数据Xi,重构目标STA2对STA1的交叉时隙干扰H1iXi。
304、STA1在其下行信息Y1中减去目标STA2的交叉时隙干扰H1iXi,得到消除STA之间交叉时隙干扰的下行信息Y1-H1iXi。
应说明的是,如果某无线通信系统没有使用动态TDD,其中每个小区无线帧的上下行切换点虽然固定,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对齐,也可以使用上述步骤301至步骤304所示的方法进行MS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的消除。
本实施例中的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动态TDD中的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动态TDD有效适应瞬时波动业务的优势发挥出来,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与频谱效率。
图9A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A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终端包括: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和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42;
其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用于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42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后,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举例来说,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可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采用D2D技术获取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在另一可选的实现场景中,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上述实施例中终端通过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第二终端对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得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实现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可选地,如图9B所示,图9B所示的终端还可包括:创建单元40;
创建单元40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41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前,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过程中,所述创建单元40具体用于
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终端的设备到设备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举例来说,所述创建单元40具体用于
采用广播轮询方式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终端的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AP1的本区接收功率P1,以及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APi的邻区接收功率Pi;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P1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Pi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Pi对应的接入点APi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在具体的应用中,所述创建单元40还用于,在创建完所述干扰集合之后,周期性的更新所述干扰集合。
在另一可选的实现场景中,图9B所示的终端还可包括:共享单元;
所述共享单元,用于在所述创建单元40创建所述干扰集合之后,向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上述实施例中终端通过创建单元创建干扰集合,进而通过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第二终端对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使得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进而消除现有技术中终端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终端包括:处理器0101、存储器0201和总线0301,该处理器0101和存储器0201之间可通过总线0301连接,其中,该存储器0201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0101执行所述指令,具体包括:
若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或者,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处理器0101执行所述指令,具体包括:
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若所述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重构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举例来说,处理器0101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可包括: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终端的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可选地,前述的处理器,还用于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之后,向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场景中,处理器具体用于,采用D2D技术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若所述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所述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获取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举例来说,处理器0101采用D2D技术获取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可选地,处理器0101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上述的处理器0101可执行前述的方法中的任一步骤,本实施例仅为举例说明。
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能够消除现有技术中STA之间的交叉时隙干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6)

1.一种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则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所述第一终端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设备到设备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采用广播轮询方式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广播查找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周期性的更新所述干扰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创建所述第一终端的干扰集合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第一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获取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采用D2D技术获取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第一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第一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用于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中的终端;
交叉时隙干扰去除单元,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后,在接收的下行信息中去除所述交叉时隙干扰,得到交叉时隙干扰消除后的下行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
创建单元,用于在所述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重构所述交叉时隙干扰之前,创建所述终端的干扰集合,所述干扰集合中包括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终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创建单元,具体用于
向预设范围内的所有第二终端发送查找信息,并接收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查找信息反馈的响应信息;
根据所述响应信息创建所述终端的设备到设备D2D集合,所述D2D集合中包括与所述响应信息对应的第二终端的信息;
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的本区接收功率,以及测量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的邻区接收功率;
若所述本区接收功率与所述邻区接收功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阈值,则将所述D2D集合中与邻区接收功率对应的接入点所服务的第二终端组成干扰集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至12任一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还包括:共享单元;
所述共享单元,用于在所述创建单元创建所述干扰集合之后,向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发送所述干扰集合,以使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接入点将所述干扰集合与所述终端所在小区的邻区中接入点进行共享。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采用D2D技术获取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测量导频信息;
根据所述上行测量导频信息测量所述第二终端的上行导频信号,得到所述终端与处于上行发送状态的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CSI;
根据所述CSI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交叉时隙干扰重构单元,具体用于
在终端处于下行接收状态,第二终端处于上行发送状态时,获取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接收第二终端采用D2D技术发送的数据,且根据与所述第二终端对应的CSI获得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信道;
根据所述信道和所述数据重构所述第二终端对所述终端造成的交叉时隙干扰。
CN201310250631.4A 2013-06-21 2013-06-21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Active CN1042442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0631.4A CN104244261B (zh) 2013-06-21 2013-06-21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PCT/CN2014/072433 WO2014201875A1 (zh) 2013-06-21 2014-02-24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250631.4A CN104244261B (zh) 2013-06-21 2013-06-21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4261A true CN104244261A (zh) 2014-12-24
CN104244261B CN104244261B (zh) 2017-11-17

Family

ID=52103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50631.4A Active CN104244261B (zh) 2013-06-21 2013-06-21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244261B (zh)
WO (1) WO201420187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38664A1 (en) * 2015-03-05 2016-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ion between macro cell and small cell to handle interference for flexible duplex system
WO2017020729A1 (zh) * 2015-07-31 2017-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的消除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WO2019134479A1 (zh) * 2018-01-05 2019-07-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及网络管理单元
CN113114598A (zh) * 2021-04-08 2021-07-13 东南大学 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5145A (zh) * 2003-12-24 2004-12-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系统中使用交叉时隙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980090A (zh) * 2005-11-30 2007-06-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US20080064432A1 (en) * 2006-09-07 2008-03-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5145A (zh) * 2003-12-24 2004-12-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系统中使用交叉时隙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980090A (zh) * 2005-11-30 2007-06-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US20080064432A1 (en) * 2006-09-07 2008-03-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ving interference from uplink signal in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ystem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38664A1 (en) * 2015-03-05 2016-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ion between macro cell and small cell to handle interference for flexible duplex system
WO2017020729A1 (zh) * 2015-07-31 2017-02-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的消除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CN106412947A (zh) * 2015-07-31 2017-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的消除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CN106412947B (zh) * 2015-07-31 2019-11-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的消除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基站
WO2019134479A1 (zh) * 2018-01-05 2019-07-1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及网络管理单元
US11490383B2 (en) 2018-01-05 2022-11-01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network management unit
CN113114598A (zh) * 2021-04-08 2021-07-13 东南大学 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
CN113114598B (zh) * 2021-04-08 2022-05-06 东南大学 一种动态tdd下消除交叉时隙干扰的多小区盲干扰对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201875A1 (zh) 2014-12-24
CN104244261B (zh) 2017-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6023B2 (ja) リソース場所を示し、それを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デバイス、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WO2018141272A1 (zh) 终端、网络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1436089B (zh) 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353173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s
EP3603161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s and storage mediums
EP3595382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9524023A (ja) 参照信号伝送方法、並びに関連する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EP3685604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506432B (zh) 一种协作小区确定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5024008A (zh) 发信号通知缓冲器大小能力
WO2014114106A1 (zh) 无线收发设备的上行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US20230308141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3873218A (zh) 公共搜索空间css的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
CN112438060A (zh) 用于远程干扰管理的参考信号
CN104244261A (zh) 交叉时隙干扰消除的方法及终端
WO2020217588A1 (ja) 通信制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KR20220061907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채널 상호성 보정 방법 및 장치
US20190342051A1 (en) User equipment apparatus, base station,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7295668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836714B1 (en) Fb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EP3211952B1 (en) Joint interference rej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izing uplink comp
CN113711628A (zh) 侧行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TWI696398B (zh) 用於無線通信系統的使用者裝置和方法
KR2021015023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iab 노드의 이중 접속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8076442B (zh) 一种pusch传输块长度确定方法及用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3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Patentee after: Honor De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