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70499B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70499B CN104170499B CN201380013628.9A CN201380013628A CN104170499B CN 104170499 B CN104170499 B CN 104170499B CN 201380013628 A CN201380013628 A CN 201380013628A CN 104170499 B CN104170499 B CN 1041704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ameter
- value
- transmission
- reference signal
- inform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41000208340 Araliac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5000005035 Panax pseudoginseng ssp. pseudoginseng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5000003140 Panax quinquefoliu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5000008434 ginseng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group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能够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或者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来高效地进行通信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本发明的终端装置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具备: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的值来决定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以及基于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的单元,在进行与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发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集成电路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基于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基于LTE-A(LTE-Advanced,先进LTE)或者IEEE(Th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联接入)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以及终端分别具备一个或者多个收发天线,通过利用例如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送。
这里,探讨了对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多个终端使用同一频率、时间资源进行空间复用的MU-MIMO(Multiple User MIMO)进行支持。此外,还探讨了对多个基站相互协作来进行干扰协调的CoMP(Cooperative Multipoint,协作多点)传送方式进行支持。例如,对基于覆盖范围广的宏基站以及覆盖范围比该宏基站窄的RRH(Remote Radio Head,射频拉远头)等的异构网络配置(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 deployment)中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研究。
在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由多个终端各自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数据或者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为相同的特性的情况下,会产生干扰。此外,在由多个终端各自发送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为相同的特性的情况下,会产生干扰。这里,例如为了减少、抑制由多个终端各自发送的解调用参考信号(也称为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解调参考信号)的干扰,提出了用于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化的方法(非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MRS enhancements for UL CoMP;3GPP TSG RAN WG1 meeting#68R1-120277,February 6th-10th,2012.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并没有关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和终端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或者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时的具体顺序的记载。也就是说,没有关于基站和终端是如何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或者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来进行通信的记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站和终端能够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或者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来高效地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集成电路以及通信系统。
解决课题的手段
(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手段。即,一种终端装置,其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具备: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的值来决定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以及基于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的单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进行与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发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
(2)此外,一种终端装置,其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具备: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的值来决定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以及基于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的单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进行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消息3的发送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
(3)此外,一种基站装置,其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基于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序列的解调参考信号,具备:基于上级层的参数的值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以及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针对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了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
(4)此外,一种基站装置,其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基于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序列的解调参考信号,具备:基于上级层的参数的值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以及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单元,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针对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消息3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了随机接入响应许可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
(5)此外,一种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以下功能: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的值来决定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以及基于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的功能,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进行与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发送的情况下,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
(6)此外,一种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该终端装置向基站装置发送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终端装置发挥以下功能:基于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的值来决定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以及基于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所述解调参考信号的序列的功能,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进行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消息3的发送的情况下,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
(7)此外,一种搭载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基于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序列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以下功能:基于上级层的参数的值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以及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针对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了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的情况下,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
(8)此外,一种搭载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该基站装置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相关联的、基于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来生成序列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集成电路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以下功能:基于上级层的参数的值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以及基于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在针对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上的消息3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了随机接入响应许可的情况下,使所述基站装置发挥基于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确定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值的功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基站和终端能够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或者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来高效地进行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基站的构成的示意框图。
图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终端的构成的示意框图。
图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通信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下行链路信号的例子的图。
图5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具备:主(primary)基站(也称为宏基站、第一基站、第一通信装置、服务基站、锚基站、主小区)以及辅(secondary)基站(也称为RRH、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ome eNodeB、第二基站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协作基站群、协作基站集合、协作基站、辅小区),来作为基站装置(下面,也称为基站、发送装置、小区、服务小区、发送站、发送点、发送天线群、发送天线端口群、eNodeB)。此外,还具备移动站装置(下面,也称为终端、终端装置、移动终端、接收装置、接收点、接收终端、第三通信装置、接收天线群、接收天线端口群、用户装置(UE;用户设备))。
这里,辅基站也可以被表示为多个辅基站。例如,主基站与辅基站利用异构网络配置,辅基站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都包含在主基站的覆盖范围内,与终端进行通信。
图1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基站的构成的示意框图。这里,图1所示的基站包含主基站或者辅基站。基站构成为包含: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级层108、天线109。此外,由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提取部107、上级层108以及天线109来构成接收部。此外,由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无线部103、调度部104、上级层108以及天线109来构成发送部。这里,也将构成基站的各部分称为单元。
数据控制部101从调度部104接收传输信道。数据控制部101基于从调度部1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与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映射至物理信道。映射后的各个数据被输出到发送数据调制部102。
发送数据调制部102对发送数据进行调制/编码。发送数据调制部102对于从数据控制部101输入的数据,基于来自调度部104的调度信息等,进行调制/编码、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nverse Fas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插入等信号处理,生成发送数据,并输出到无线部103。
无线部103将从发送数据调制部102输入的发送数据升频至射频来生成无线信号,通过天线109而发送到终端。此外,无线部103通过天线109来接收从终端接收到的无线信号,降频至基带信号,并将接收数据输出到信道估计部105与接收数据解调部106。
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等。由于调度部104对各物理层的处理部进行统一控制,因此存在调度部104与天线109、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
此外,调度部104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基于从终端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从上级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道上的发送控制、调度信息的生成。在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被输出到数据控制部101。
此外,调度部104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基于信道估计部105所输出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从上级层1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调度信息的生成。在这些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被输出到数据控制部101。
此外,调度部104将从上级层108输入的下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至传输信道,并输出到数据控制部101。此外,调度部104根据需要,对从数据提取部107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传输信道与控制数据进行处理后,映射至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并输出到上级层108。
信道估计部105为了上行链路数据的解调,根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例如,解调用参考信号)来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输出到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此外,为了进行上行链路的调度,根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例如,探测参考信号)来估计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输出到调度部104。
接收数据解调部106对接收数据进行解调。接收数据解调部106基于从信道估计部105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估计结果,对于从无线部103输入的调制数据,进行DFT变换、子载波映射、IFFT变换等信号处理,实施解调处理,并输出到数据提取部107。
数据提取部107对于从接收数据解调部106输入的接收数据,确认正误,并将确认结果(例如,ACK或者NACK)输出到调度部104。此外,数据提取部107将从接收数据解调部106输入的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与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输出到调度部104。
上级层108进行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MAC(Mediam Access Control,介质接入控制)层的处理。由于上级层108对上级层的处理部进行统一控制,因此存在上级层108与调度部104、天线109、无线部103、信道估计部105、接收数据解调部106、数据控制部101、发送数据调制部102以及数据提取部107之间的接口。
图2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终端的构成的示意框图。终端构成为包含: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级层208、天线209。此外,由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上级层208、天线209来构成发送部。此外,由无线部203、调度部204、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上级层208、天线209来构成接收部。这里,也将构成终端的各部分称为单元。
数据控制部201从调度部204接收传输信道。此外,数据控制部201基于从调度部204输入的调度信息,将传输信道与在物理层生成的信号映射至物理信道。映射后的各个数据被输出到发送数据调制部202。
发送数据调制部202对发送数据进行调制/编码。发送数据调制部202对于从数据控制部201输入的数据,进行调制/编码、输入信号的串行/并行变换、IFFT处理、CP插入等信号处理,生成发送数据,并输出到无线部203。
无线部203将从发送数据调制部202输入的发送数据升频至射频来生成无线信号,通过天线209发送到基站。此外,无线部203通过天线209接收从基站接收到的无线信号,降频至基带信号,并将接收数据输出到信道估计部205以及接收数据解调部206。
调度部104进行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的映射、下行链路以及上行链路的调度等。由于调度部204对各物理层的处理部进行统一控制,因此存在调度部204与天线209、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
此外,调度部204在下行链路的调度中,基于从基站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从上级层2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传输信道以及物理信道中的接收控制、调度信息的生成。在这些下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被输出到数据控制部201。
此外,调度部204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基于从基站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从上级层208输入的调度信息等,进行用于将从上级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至传输信道的调度处理以及在上行链路的调度中使用的调度信息的生成。这些调度信息被输出到数据控制部201。
此外,调度部204将从上级层208输入的上行链路的逻辑信道映射至传输信道,并输出到数据控制部201。此外,调度部204也将从信道估计部205输入的信道状态信息、从数据提取部207输入的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也简称为CRC)的确认结果输出到数据控制部201。
此外,调度部204决定与上行链路信号相关的参数,并使用决定出的参数,来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生成。此外,调度部204决定与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并使用决定出的参数来进行参考信号的生成。
信道估计部205为了下行链路数据的解调,根据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例如,解调用参考信号)来估计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并输出到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此外,接收数据解调部206对从无线部203输入的接收数据进行解调,并输出到数据提取部207。
数据提取部207对于从接收数据解调部206输入的接收数据,确认正误,并将确认结果(例如,ACK或者NACK)输出到调度部204。此外,数据提取部207将从接收数据解调部206输入的接收数据分离为传输信道与物理层的控制数据,并输出到调度部204。
上级层208进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处理、MAC层的处理。由于上级层208对上级层的处理部进行统一控制,因此存在上级层208与调度部204、天线209、数据控制部201、发送数据调制部202、信道估计部205、接收数据解调部206、数据提取部207以及无线部203之间的接口。
图3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有关的通信的例子的示意图。在图3中,终端303与主基站301以及/或者辅基站302进行通信。此外,终端304与主基站301以及/或者辅基站302进行通信。
在图3中,在终端对基站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情况下,在基站与终端之间,对作为已知信号的解调用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进行复用并发送。这里,在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Uplink SharedChannel)、上行链路传输块)。此外,在上行链路信号中包含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Control Information)。这里,UL-SCH是传输信道。
例如,上行链路数据被映射至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映射至PUSCH或者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也就是说,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与PUSCH的发送(PUSCH上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与PUCCH的发送(PUCCH上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
下面,也将与PUSCH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记载为第一参考信号。此外,也将与PUCCH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记载为第二参考信号。此外,也将第一参考信号以及第二参考信号记载为参考信号。
也就是说,第一参考信号用于PUSCH的解调。例如,第一参考信号以映射对应的PUSCH的资源块(也称为物理资源块、物理资源、资源)来发送。此外,第二参考信号用于PUCCH的解调。例如,第二参考信号以映射对应的PUCCH的资源块来发送。
也就是说,终端303将参考信号复用到向主基站301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并通过上行链路305来发送。此外,终端303将参考信号复用到向辅基站30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并通过上行链路306来发送。此外,终端304将参考信号复用到向主基站301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并通过上行链路307来发送。此外,终端304将参考信号复用到向辅基站302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并通过上行链路308来发送。
这里,在由终端30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为相同特性的情况下,会产生干扰。此外,在由终端303发送的参考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参考信号为相同特性的情况下,会产生干扰。例如,在由多个终端分别发送的参考信号中产生了干扰的情况下,为了解调上行链路信号而利用的传送路径状态的估计精度会大幅度恶化。
因此,最好使由终端303发送的参考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参考信号正交化。此外,最好使由终端30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正交化。此外,最好使由终端303发送的参考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干扰随机化。此外,最好使由终端303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与由终端304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干扰随机化。
这里,在图3中,可以针对主基站301以及辅基站302,设置不同的小区识别码(cellidentity)(也称为Cell ID)(也称为Different cell ID)。此外,针对主基站301以及辅基站302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可以设定相同的小区小区识别码(也称为Shared cell ID,Samecell ID)。这里,小区识别码也称为物理层小区识别码(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物理层小区标识符)。
此外,在图3中,在下行链路与上行链路中,支持多个服务小区(也简称为小区)的聚合(称为载波聚合或者小区聚合)。例如,在各个服务小区,能够使用至110资源块为止的发送带宽。这里,在载波聚合中,一个服务小区被定义为主小区(Pcell;Primarycell)。此外,在载波聚合中,主小区以外的服务小区被定义为辅小区(Scell;Secondary Cell)。
此外,在下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下行链路分量载波(DLCC;Downlink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在下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下行链路主分量载波(DLPCC;Down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在下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下行链路辅分量载波(DLSCC;Downlink Secondary ComponentCarrier)。
进一步地,在上行链路中与服务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上行链路分量载波(ULCC;Uplink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与主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上行链路主分量载波(ULPCC;Uplink 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此外,在上行链路中与辅小区对应的载波被定义为上行链路辅分量载波(ULSCC;Uplink Secondary ComponentCarrier)。
也就是说,在载波聚合中,为了支持大发送带宽而聚合多个分量载波。这里,例如,也可以将主基站301视为主小区,将辅基站302视为辅小区(由基站向终端设定)(也称为HetNet deployment with a carrier aggregation)。
图4是表示下行链路信号的例子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映射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链路传输块)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资源区域。这里,DL-SCH是传输信道。
此外,示出了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olInformation)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的资源区域。此外,示出了映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E-PDCCH(Enhanced-PDCCH,增强PDCCH)的资源区域。
例如,PDCCH被映射至下行链路的资源区域中的第1个到第3个OFDM符号。此外,E-PDCCH被映射至下行链路的资源区域中的第4个到第12个OFDM符号。此外,E-PDCCH被映射至1个子帧中的第1时隙与第2时隙。此外,PDSCH与E-PDCCH被FDM(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频分复用)。以下,E-PDCCH包含在PDCCH中。
这里,PDCCH用于向终端通知(指定)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对于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定义多个格式。这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格式也称为DCI格式。
例如,作为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有1个小区中的1个PDSCH(1个PDSCH的码字、1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1以及DCI格式1A。此外,作为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有1个小区中的1个PDSCH(2个为止的PDSCH的码字、2个为止的下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2。
例如,在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DSCH的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与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及编码方案)相关的信息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在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也可以包含与基本序列索引(也称为基本序列标识符)相关的信息。此外,在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也可以包含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也称为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标识符)的信息。下面,也将PDSCH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记载为下行链路分配(assignment)。
此外,例如,作为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有1个小区中的1个PUSCH(1个PUSCH的码字、1个上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0。此外,作为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有1个小区中的1个PUSCH(2个为止的PUSCH的码字、2个为止的上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4。也就是说,DCI格式4用于对使用了多个天线端口的PUSCH上的发送(发送模式)进行调度。
例如,在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USCH的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与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及编码方案)相关的信息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此外,在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也可以包含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此外,在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也可以包含用于对序列组跳变(hopping)以及/或者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进行指示的信息。下面,也将PUSCH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记载为上行链路许可(grant)。
此外,PDSCH用于下行链路数据的发送。进一步地,PDSCH用于向终端通知(指定)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这里,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被用于PUSCH的调度。这里,所谓随机接入响应许可,是由上级层(例如,MAC层)向物理层指示的。
例如,基站在作为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2而被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并进行发送。此外,基站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对由终端发送的消息1所对应的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进行发送。此外,基站为了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3的发送而发送随机接入响应许可。也就是说,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可以用于对用于消息3的发送的PUSCH进行调度。
在图4中,终端对PDCCH候补(PDCCH candidates)的集合进行监测。这里,所谓PDCCH候补,是指PDCCH有可能被基站配置以及发送的候补。此外,PDCCH候补由一个或者多个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构成。此外,所谓监测,是指终端根据所有被监测的DCI格式,分别针对PDCCH候补的集合内的PDCCH,来尝试解码。这里,由终端监测的PDCCH候补的集合也称为搜索空间。也就是说,所谓搜索空间,是指有可能被基站用于发送PDCCH的资源集合。
进一步地,PDCCH的资源区域中,构成(定义、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CSS;CommonSearch Space,共用搜索空间)与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USS;UE-Specific Seach Space,终端固有(终端特有)的搜索空间)。
也就是说,在图4中,PDCCH的资源区域中构成有CSS以及/或者USS。此外,在E-PDCCH的资源区域中构成有CSS以及/或者USS。终端在PDCCH的资源区域的CSS以及/或者USS中监测PDCCH,并对给本装置的PDCCH进行检测。此外,终端在E-PDCCH的资源区域的CSS以及/或者USS中监测E-PDCCH,并对给本装置的E-PDCCH进行检测。
这里,CSS用于针对多个终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也就是说,CSS通过相对于多个终端公共的资源而被定义。例如,CSS在基站与终端之间,由预定的编号的CCE构成。例如,CSS由索引为0到15的CCE构成。这里,CSS也可以用于针对特定的终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也就是说,基站在CSS中发送以多个终端为对象的DCI格式以及/或者以特定的终端为对象的DCI格式。
此外,USS也可以用于针对特定的终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也就是说,通过针对某个终端专用的资源而被定义。也就是说,USS针对各个终端被独立定义。例如,USS由基于被基站分配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Indentifer)、无线帧中的时隙编号、聚合等级等而决定的编号的CCE构成。这里,RNTI中包含C-RNTI(Cell RNTI;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临时(Temporary)C-RNTI。也就是说,基站在USS中发送以特定的终端为对象的DCI格式。
这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PDCCH上的发送)中,利用由基站向终端分配的RNTI。具体来讲,基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是DCI格式)而生成的CRC(Cyclic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奇偶校验位(也简称为CRC)被附加至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在附加后,CRC奇偶校验位以RNTI而被加扰。
终端针对伴随着以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尝试解码,并将CRC已成功的PDCCH检测为给本装置的PDCCH(也称为盲解码)。这里,RNTI中包含C-RNTI、临时C-RNTI。也就是说,终端对伴随着以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进行解码。此外,终端对伴随着以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进行解码。
这里,所谓C-RNTI,是指针对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连接以及调度的识别而使用的独特的(唯一的)标识符。例如,C-RNTI用于被动态调度的单播发送。
此外,临时C-RNTI是针对随机接入过程而使用的标识符。这里,基站将临时C-RNTI包含在随机接入响应中进行发送。例如,临时C-RNTI在随机接入过程中用于对进行随机接入过程的终端进行识别。此外,临时C-RNTI用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3的重传。也就是说,基站为了由终端重传消息3,以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来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就是说,终端基于CRC以哪一RNTI而被加扰的情况,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解释。
这里,例如,终端为了取得与基站在时域上的同步,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此外,终端为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此外,终端为了越区切换,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此外,终端为了连接重建(connection re-eatablishment),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此外,终端为了请求UL-SCH的资源,执行随机接入过程。
在PDSCH的资源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调度了的情况下,终端以被调度的PDSCH来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此外,在PUSCH的资源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调度了的情况下,终端以被调度的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或者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如上所述,终端针对伴随着以RNTI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尝试解码,并将CRC已成功的PDCCH检测为发往本装置的PDCCH。这里,RNTI中包含C-RNTI、临时C-RNTI。这里,在以PUSCH来发送的上行链路数据以及/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复用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以PUCCH来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终端以PUCCH来发送表示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的信息(也称为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的ACK/NACK)。这里,终端使用用于PDCCH的发送(用于下行链路分配的发送)的最初的CCE的编号(也称为为了构成PDCCH而使用的lowest CCE index)所对应的PUCCH的资源,来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这里,在以PUCCH来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中复用第二参考信号。
此外,基站与终端在上级层(Higher layer)中收发信号。例如,基站与终端在RRC层(层3)中收发无线资源控制信号(也称为RRC信号;Radio Resource Control signal、RRC消息;Radio Resource Control message、RRC信息;Radio Resource Controlinformation)。这里,在RRC层,由基站对某个终端发送的专用的信号也称为dedicatedsignal(专用的信号)。也就是说,针对某个终端而固有的(特有的)设定(信息)是由基站使用dedicated signal而进行通知的。
此外,基站与终端在MAC(Mediam Access Control)层(层2),收发MAC控制要素。这里,RRC信号以及/或者MAC控制要素也称为上级层的信号(higher layer signaling)。
下面,记载参考信号序列r(α) u,v的生成方法的例子。这里,参考信号序列用于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此外,参考信号序列用于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例如,参考信号序列是通过基本序列r-(α) u,v(n)的循环移位,根据式1而被定义的。
[式1]
也就是说,针对基本序列,运用循环移位α来生成参考信号序列。此外,多个参考信号序列以单一的基本序列通过不同的循环移位α的值来定义。这里,MSC RS是参考信号序列的长度,例如,通过MSC RS=mNSC RB来表示。此外,NSC RB是频域中的资源块的尺寸,例如,通过子载波数来表示。
此外,基本序列被分割为组。也就是说,基本序列通过组编号(也称为序列组编号)u与组内的基本序列编号v来表示。例如,基本序列被分割为30个组,每个组中包含2个基本序列。此外,针对30个组,应用序列组跳变。此外,针对1个组内的2个基本序列,应用序列跳变。
这里,序列组编号u与基本序列编号v分别可以随时间而变化。此外,基本序列的定义取决于序列的长度MSC RS,例如,在MSC RS≥3NSC RB的情况下,则根据式2给出。
[式2]
这里,第q个根(root)Zadoff-Chu序列xq(m)通过式3来定义。
[式3]
这里,q通过式4给出。
[式4]
这里,Zadoff-Chu序列的长度NZC RS通过满足NZC RS<MSC RS的最大的质数给出。
此外,时隙ns中的序列组编号u通过组跳变图案fgh(ns)与序列移位图案fss,并根据式5给出。
[式5]
u=(fgh(ns)+fss)mod 30
这里,基站能够向终端指示序列组跳变(也简称为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如后面所述,例如,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小区固有(小区特定;Cell-specific)的参数,指示序列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终端固有(用户装置特定;UE-specific)的参数,指示序列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这里,条件A以及条件B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例如,终端在被基站指示使序列组跳变有效的情况下,按每个时隙来使参考信号序列的组跳变。也就是说,终端会根据序列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来决定是否使参考信号序列的组在每个时隙跳变。
这里,例如,组跳变图案fgh(ns)通过式6给出。
[式6]
这里,伪随机序列c(i)是通过式7来定义的。例如,伪随机序列通过长度为31的Gold序列来定义,并通过式7给出。
[式7]
c(n)=(x1(n+NC)+x2(n+NC))mod 2
x1(n+31)=(x1(n+3)+x1(n))mod 2
x2(n+31)=(x2(n+3)+x2(n+2)+x2(n+1)+x2(n))mod 2
这里,例如,Nc=1600。此外,第一m序列x1通过x1(0)=1,x1(n)=0,n=1,2,…,30来初始化。此外,第二m序列x2通过式8来初始化。
[式8]
这里,cinit通过式9来定义。也就是说,组跳变图案fgh(ns)的伪随机序列通过式9来初始化。
[式9]
这里,物理层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参数“X”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此外,序列移位图案fss的定义在PUSCH与PUCCH中不同。例如,对于PUCCH,序列移位图案fss PUCCH通过式10给出。此外,对于PUSCH,序列移位图案fss PUSCH通过式11给出。
[式10]
[式11]
这里,物理层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参数“X”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此外,参数Δss以及参数“Y”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此外,时隙ns中的基本序列组内的基本序列编号v是通过式12来定义的。这里,序列跳变也可以只适用于参考信号的长度为6NSC RB以上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于参考信号的长度未达到6NSC RB的情况,基本序列编号v通过v=0给出。
[式12]
这里,基站可以向终端指示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如后面所述,例如,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能够基于小区固有的参数,指示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终端固有的参数,指示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这里,条件A以及条件B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终端在被基站指示使序列跳变有效的情况下,在组内,按每个时隙来使序列跳变。也就是说,终端会根据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来决定在组内是否使序列在每个时隙跳变。
这里,伪随机序列c(i)通过式7以及式8来定义。此外,cinit通过式13来定义。也就是说,基本序列编号v的伪随机序列通过式13来初始化。
[式13]
这里,物理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参数“X”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下面,对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方法的例子进行记载。也就是说,对针对PUS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生成方法进行记载。例如,涉及层λ∈{0,1,…,υ-1}的PUS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序列γ(λ) PUSCH(·)通过式14来定义。
[式14]
这里,υ表示发送层数。此外,例如,通过m=0或者1来表示。此外,通过n=0,…,MSC RS-1来表示。此外,MSC RS=MSC PUSCH。这里,MSC PUSCH是针对上行链路的发送(PUSCH上的发送),通过基站来调度的带宽,通过例如子载波数来表示。进一步地,w(λ)(m)表示正交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
此外,时隙ns中的循环移位αλ通过αλ=2πncs,λ给出。这里,ncs,λ通过式15来表示。也就是说,用于与PUSCH相关联的第一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是通过式15来定义的。
[式15]
这里,n(1) DMRS是由基站装置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通知的。此外,n(2) DMRS,λ是由基站装置使用DCI格式来指示的。此外,数量nPN(ns)通过式16给出。
[式16]
这里,伪随机序列c(i)是通过式7以及式8来定义的。此外,cinit是通过式17来定义的。也就是说,用于与PUSCH相关联的第一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通过式17来初始化。
[式17]
这里,物理层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参数“Z”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
下面,对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方法的例子进行记载。也就是说,对针对PUC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生成方法进行记载。例如,PUCCH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序列γ(P) PUCCH(·)通过式18来定义。
[式18]
这里,例如,通过m=0,…,MRS PUCCH-1来表示。此外,通过n=0,…,MRS-1来表示。此外,通过m’=0或者1来表示。这里,p是针对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使用的天线端口数。此外,序列γ(αp) u,v(n)通过式1给出,例如,MSC RS=12。
这里,循环移位αP(ns,1)通过式19给出。也就是说,用于与PUCCH相关联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通过式19而被定义。
[式19]
这里,n’P(ns)以及N’以及Δshift PUCCH是基于由基站通知的信息等来决定的。此外,时隙MRS PUCCH附近的参考符号的数量以及序列w(n)根据规格等而被定义。
此外,循环移位ncs cell(ns,1)是通过式20来定义的。
[式20]
这里,Nsymb UL是上行链路时隙中的符号数(SC-FDMA符号数)。此外,伪随机序列c(i)通过式7以及式8来定义。此外,cinit通过式21或者式22来定义。也就是说,用于与PUCCH相关联的第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通过式21或者式22来初始化。
[式21]
[式22]
这里,物理层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参数“X”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此外,参数“K”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进行叙述。这里,通过利用式21来定义cinit,从而能够针对第一参考信号的生成以及第二参考信号的生成,使用相同的参数“X”。也就是说,第一参考信号的生成中使用的参数“X”也能够用于第二参考信号的生成,并能够进行高效地使用了无线资源的参数的设定。
这里,用于PUCCH的循环移位是使用式20来生成的。此外,cinit是通过式21或者式22来定义的。也就是说,终端能够以PUCCH来发送使用式20以及式21来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或者,终端能够以PUCCH来发送使用式20以及式22来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在上述式中,NID cell表示物理层小区识别码(Physical layer cellidentity,也称为物理层小区标识符)。也就是说,NID cell表示小区(基站)固有(小区(基站)特有)的识别码。也就是说,NID cell表示小区的物理层识别码。例如,NID cell也可以是与主小区对应的NID cell。
例如,终端能够使用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s)来检测NID cell。此外,终端能够从由基站发送的上级层的信号(例如,越区切换指令)中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NID cell。
也就是说,NID cell是与参考信号序列相关的参数(与参考信号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NID cell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与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此外,NID cell是与第二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与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此外,NID cell是与PUCCH相关的参数(与以PUCCH所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生成相关的参数)。
此外,在上述式中,例如,参数Δss通过Δss∈{0,1,…,29}来表示。这里,参数Δss是小区(基站)固有的参数。例如,终端能够使用SIB2(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ype2,系统信息块2)来接收参数Δss。这里,SIB2是相对于小区内的全部终端(也可以是多个终端)而言公共的设定(公共的信息)。
也就是说,终端使用对于小区内的全部终端公共的信息,来指定参数Δss。也就是说,参数Δss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
此外,在上述式中,参数“X”(参数“X”的值)表示虚拟小区识别码(Virtual cellidentity,也称为虚拟小区标识符)。也就是说,参数“X”表示终端固有的识别码。也就是说,参数“X”表示终端固有的参数。
也就是说,参数“X”是与参考信号序列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参数“X”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此外,参数“X”是与第二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此外,参数“X”是与PUCCH相关的参数。
此外,在上述式中,例如,参数“Y”(参数“Y”的值)通过“Y”∈{0,1,…,29}来表示。这里,参数“Y”表示终端固有的参数。也就是说,参数“Y”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
此外,在上述式中,参数“Z”(参数“Z”的值)表示第二m序列的初始值。这里,参数“Z”表示终端固有的参数。也就是说,参数“Z”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
此外,在上述式中,参数“K”(参数“K”的值)表示第二m序列的初始值。这里,参数“K”表示终端固有的参数。也就是说,参数“K”是与PUCCH相关的参数。
这里,基站能使用参数“M”(参数“M”的值)来指示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例如,在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有效的情况下,参数“M”被设为“1”。此外,在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无效的情况下,参数“M”被设为“0”。这里,参数“M”表示终端固有的参数。
也就是说,参数“M”是与参考信号序列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参数“M”是与第一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此外,参数“M”是与第二参考信号相关的参数。
这里,基站能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将参数“X”设定至终端。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参数“X”。此外,基站还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参数“X”,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或者与PUCCH相关的基本序列索引)来从设定的多个参数“X”中指示一个参数“X”。
也就是说,用于指示参数“X”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用于指示参数“X”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例如,基站能将(X0)以及(X1)作为多个参数“X”来设定,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X0)或者(X1)。
此外,基站能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将参数“Y”设定至终端。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参数“Y”。此外,基站还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参数“Y”,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来从设定的多个参数“Y”中指示一个参数“Y”。也就是说,用于指示参数“Y”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
例如,基站能将(Y0)以及(Y1)作为多个参数“Y”来设定,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Y0)或者(Y1)。
此外,基站能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将参数“Z”设定至终端。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参数“Z”。此外,基站还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参数“Z”,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来从设定的多个参数“Z”中指示一个参数“Z”。也就是说,用于指示参数“Z”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
例如,基站能将(Z0)以及(Z1)作为多个参数“Z”来设定,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Z0)或者(Z1)。
此外,基站能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将参数“K”设定至终端。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参数“K”。此外,基站还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参数“K”,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涉及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的信息),来从设定的多个参数“K”中指示一个参数“K”。也就是说,用于指示参数“K”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例如,基站能将(K0)以及(K1)作为多个参数“K”来设定,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K0)或者(K1)。
此外,基站能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将参数“M”设定至终端。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参数“M”。此外,基站还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参数“M”,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用于指示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的信息)来从设定的多个参数“M”中指示一个参数“M”。也就是说,用于指示参数“M”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
例如,基站能将(M0)以及(M1)作为多个参数“M”来设定,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M0)或者(M1)。
进一步地,基站还可以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多个集合的参数“X”以及/或者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以及/或者参数“M”,并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涉及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的信息、用于指示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的信息),来从设定的多个该集合中指示一个集合。
也就是说,用于从多个集合中指示一个集合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用于从多个集合中指示一个集合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也可以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这里,参数“X”以及参数“Y”以及参数“Z”以及参数“K”以及参数“M”也可以分别被独立设定。此外,参数“X”以及/或者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也可以被各自加以关联地设定。例如,基站可以通过仅将参数“X”通知给终端,来指示与参数“X”相关的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以及/或者参数“M”。
这里,例如,参数“X”与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以及/或者参数“M”的关联能预先通过规格等来定义,并作为基站与终端已知的信息。
下面,为了容易说明,对包含参数“X”以及参数“Y”以及参数“Z”以及参数“K”来作为参数的集合的情况进行记载,而在包含参数“X”以及/或者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同样的实施方式。
例如,基站能设定(X0,Y0,Z0,K0)以及(X1,Y1,Z1,K1)作为多个集合的参数,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指示(X0,Y0,Z0,K0)或者(X1,Y1,Z1,K1)。
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0,Y0,Z0,K0)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0,Y0,Z0,K0)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1,Y1,Z1,K1)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1,Y1,Z1,K1)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0,Y0,Z0,K0)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0,Y0,Z0,K0)来生成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1,Y1,Z1,K1)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1,Y1,Z1,K1)来生成第二参考信号。
这里,基站可以在参数的各个集合中包含参数“M”并进行发送。也就是说,基站可以在参数的各个集合中,对序列组跳变以及/或者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进行指示。例如,基站能设定(X0,Y0,Z0,M0=“1”(有效))以及(X1,Y1,Z1,M1=“0”(无效))作为多个集合的参数,使用以PDCCH所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1比特的信息),来对(X0,Y0,Z0,M0=“1”(有效))或者(X1,Y1,Z1,M1=“0”(无效))进行指示。
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0,Y0,Z0,M0=“1”(有效))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0,Y0,Z0),而且使序列组跳变有效,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在通过以PDCCH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被指示了参数(X1,Y1,Z1,M1=“0”(无效))的情况下,终端使用参数(X1,Y1,Z1),并使序列组跳变无效,从而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下面,为了容易说明,将用于指示参数“X”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或者用于指示参数“Y”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或者用于指示参数“Z”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或者用于指示参数“K”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或者用于指示参数的集合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记载为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这里,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仅在由基站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设定参数的情况下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可以仅在由基站使用上级层的信号来设定参数的情况下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例如,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指示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指示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此外,基站能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例如,PDSCH中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例如,PUSCH中的发送模式),从而指示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基站能使用dedicatedsignal来设定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从而指示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
也就是说,终端仅在某个特定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被设定了的情况下,才能够对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进行识别。此外,终端仅在某个特定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被设定了的情况下,才能够对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是否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进行识别。
这里,某个特定的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能预先根据规格等来定义,并作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知的信息。
此外,若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上行链路许可中,则基站也可以使用单一的信息来对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在下行链路分配中进行设定(指示)。例如,基站可以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发送单一的信息。此外,基站能将下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以及/或者上行链路的发送模式作为单一的信息来发送。
此外,基站也可以将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仅包含在通过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来发送的上行链路许可中。此外,基站也可以将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仅包含在通过用户装置特定搜索空间来发送的下行链路分配中。
这里,也可以在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设定默认值。也就是说,到被基站设定参数为止,终端可以使用默认值。这里,默认值能预先通过规格等来定义,并作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知的信息。
例如,参数“X”的默认值可以是NID cell。此外,参数“Y”的默认值可以是参数Δss的值。此外,参数“Y”的默认值也可以由基站使用SIB2来指定。此外,参数“Y”的默认值也可以为“0”。此外,参数“Z”的默认值可以根据式17(1)来计算。这里,式17(1)中的fss PUSCH也可以基于由基站使用SIB2而指定的参数Δss来计算。此外,参数“K”的默认值也可以为NID cell(例如,主小区对应的NID cell)。此外,参数“M”的默认值也可以为“无效”。
下面,也将物理层小区识别码NID cell以及/或者参数Δss记载为第一参数。此外,也将参数“X”以及/或者参数“Y”以及/或者参数“Z”以及/或者参数“K”以及/或者参数“M”记载为第二参数。
这里,如图5所示,终端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第二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PUCCH(也可以是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映射到为了PUSCH的发送(PUS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一参数来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第一参考信号是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
此外,基站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第二参考信号是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
此外,基站识别条件,并基于条件来切换与PUCCH(也可以是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的生成)相关的参数。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是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
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被映射到为了PUSCH的发送(PUS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被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为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被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在上述式中,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映射到为了PUSCH的发送(PUS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将使用第二参数来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第一参考信号是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第二参考信号是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在上述式中,以PUCCH发送的上行链路信号是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
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被映射到为了PUSCH的发送(PUS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可以是第二参考信号的序列的一部分)被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被映射到为了PUCCH的发送(PUCCH中的发送)而被分配的资源块内的资源元。
这里,在条件A中,包含在CSS中检测(解码)到PDCCH的情况。也就是说,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Δss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在条件B中,包含在USS中检测(解码)到PDCCH的情况。也就是说,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有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Y”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Z”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通过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涉及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的信息)通过USS中的PDCCH来发送。
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是在CSS中检测到PDCCH,还是在USS中检测到PDCCH,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是在CSS中检测到PDCCH,还是在USS中检测到PDCCH,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第二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来以PUCCH向基站发送利用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是在CSS中检测到PDCCH,还是在USS中检测到PDCCH,来以PUCCH发送利用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条件A中,包含已检测(解码)出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也就是说,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以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以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以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Δss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在条件B中,包含检测(解码)出伴随着以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也就是说,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通过PUCCH来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Y”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Z”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以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来发送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涉及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的信息)。
也就是说,终端基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CRC是通过临时C-RNTI加扰的,还是通过C-RNTI加扰的,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CRC是通过临时C-RNTI加扰的,还是通过C-RNTI加扰的,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第二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通过PUCCH发送利用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基于CRC是通过临时C-RNTI加扰的,还是通过C-RNTI加扰的,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成PUCCH的信号。
此外,在条件A中也可以包含:在CSS中检测(解码)出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也就是说,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C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C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或者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Δss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在条件B中也可以包含:在USS中检测(解码)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这里,例如,伴随着通过临时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仅被配置在CSS。也就是说,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USS中配置了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Y”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Z”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USS中检测到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与基本序列索引相关的信息、涉及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的信息)在USS中是以伴随着通过C-RNTI加扰后的CRC的PDCCH来发送的。
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基于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与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以PUCCH发送利用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条件A中包含:接收(检测、解码)到规定的DCI格式(下面,记载为第一DCI格式)的情况。这里,第一DCI格式能预先通过规格等来定义,并作为基站与终端之间已知的信息。例如,第一DCI格式中包含DCI格式0。这里,DCI格式0通过CSS以及/或者USS中的PDCCH来发送。
也就是说,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一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NID cell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一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Δss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在条件B中包含:接收(检测)到规定的DCI格式以外的DCI格式(下面为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例如,在第二DCI格式中包含DCI格式4。这里,DCI格式4仅通过USS中的PDCCH来发送。
也就是说,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第二参数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发送了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接收使用第二参数而被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也就是说,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Y”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Z”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X”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接收到第二DCI格式的情况下,以PUCCH来发送使用参数“K”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用于指示参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例如,基本序列索引、与PUCCH相关联的基本序列索引)是包含在第二DCI格式中而被发送的。
也就是说,终端基于接收到的DCI格式,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基于接收到的DCI格式,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基于接收到的DCI格式,来进行通过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PUCCH中的发送。
也就是说,终端基于DCI格式、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DCI格式、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向基站发送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生成的第二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基于DCI格式、检测到PDCCH的搜索空间、对CRC进行了加扰的RNTI,来以PUCCH发送使用不同的方法而生成的上行链路信号。
此外,在条件A中包含:以根据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而被调度的PUSCH来初始发送传输块(UL-SCH、上行链路传输块)的情况。
也就是说,终端在以根据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而被调度的PUSCH来初始发送传输块的情况下,发送使用第一参数而生成的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终端能够识别条件,并对是基于第三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还是基于第四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进行切换。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这里,条件A与条件B如上所述。
这里,所谓第三参数,是指被设定为小区固有的参数。例如,第三参数是使用SIB2而被指定的。例如,在第三参数中,包含与序列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相关的信息。此外,在第三参数中,包含与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相关的信息。
此外,所谓第四参数,是指被设定为终端固有的参数。例如,第四参数是使用DCI格式而被指示的。此外,第四参数也可以使用dedicated signal来设定。例如,在第四参数中,包含与序列组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相关的设定。此外,在第四参数中,包含与序列跳变的有效或者无效相关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第四参数中,包含上述的参数“M”。
例如,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第三参数的值),使序列组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决定是否使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在每个时隙跳变。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第三参数的值),使序列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来决定是否在组内使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在每个时隙跳变。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第四参数的值),使序列组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来决定是否使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组在每个时隙跳变。
此外,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第四参数的值),使序列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生成第一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终端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来决定是否在组内,使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在每个时隙跳变。
此外,基站能够识别条件,并在设想为第一参考信号是基于第三参数而被生成的(生成第一参考信号的序列)还是设想为第一参考信号是基于第四参数而被生成的之间进行切换。也就是说,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设想第一参考信号是基于第三参数而被生成的。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设想第一参考信号是基于第四参数而被生成的。这里,条件A与条件B如上所述。
例如,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第三参数的值),使序列组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接收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条件为A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参数(第三参数的值),使序列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第四参数的值),使序列组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接收第一参考信号。此外,基站在条件为B的情况下,基于第四参数(第四参数的值),使序列跳变有效或者无效,来接收第一参考信号。
通过上述的方法,例如,能够更加灵活地切换序列来收发参考信号。此外,通过上述的方法,能够更加动态地切换序列来收发参考信号。
例如,基站与终端能够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的期间,利用条件A来收发参考信号。也就是说,能够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时产生的、设定变得模糊(不明确)的期间(在基站与终端之间,产生设定不一致的期间),利用条件A来收发参考信号。
这里,如上所述,终端在条件A的情况下,使用小区固有的参数来生成参考信号。也就是说,基站与终端即使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的期间,也能够继续进行通信,并能够进行高效地使用了无线资源的通信。
此外,通过上述的方法,例如,能够更加灵活地切换序列来收发上行链路信号。此外,通过上述的方法,能够更加动态地切换序列来收发上行链路信号。
例如,基站与终端能够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的期间,利用条件A来收发上行链路信号。也就是说,能够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时产生的、设定变得模糊(不明确)的期间(在基站与终端之间产生设定不一致的期间),利用条件A来收发上行链路信号。
这里,如上所述,终端在条件A的情况下,使用小区固有的参数来生成上行链路信号。也就是说,基站与终端即使在进行RRC层中的设定的期间,也能够继续进行通信,并能够进行高效地使用了无线资源的通信。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主基站、辅基站以及终端中工作的程序是为了实现本发明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而对CPU等进行控制的程序(使计算机起作用的程序)。并且,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被暂时存储在RAM,然后,保存至各种ROM或者HDD,并根据需要,由CPU读取,并进行修正/写入。作为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任意一种。此外,不仅有通过执行加载了的程序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情况,还存在基于该程序的指示并通过与操作系统或者其他的应用程序等共同处理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情况。
此外,在市场中流通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程序保存在便携性的记录介质并使其流通,或者传送到通过互联网等网络来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中。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被包含在本发明中。此外,也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主基站、辅基站以及终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作为典型的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里,主基站、辅基站以及终端的各功能块可以分别独立地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并芯片化。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等来实现。此外,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导致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具体的构成并不仅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此外,本发明可以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地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此外,也包含对于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述的要素将起到相同效果的要素彼此进行置换的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移动站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集成电路。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101 数据控制部
102 发送数据调制部
103 无线部
104 调度部
105 信道估计部
106 接收数据解调部
107 数据提取部
108 上级层
109 天线
200 终端
201 数据控制部
202 发送数据调制部
203 无线部
204 调度部
205 信道估计部
206 接收数据解调部
207 数据提取部
208 上级层
209 天线
301 主基站
302 辅基站
303、304 终端
305、306、307、308 上行链路
Claims (22)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发送单元,其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是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3的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指示在所述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所述传输块的重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将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6.一种基站装置,具备:
接收单元,其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是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消息3的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附加有通过临时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来指示在所述随机接入过程中的所述传输块的重传。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11.一种终端装置的通信方法,包含:
第一过程,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二过程,将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14.一种基站装置的通信方法,包含:
第一过程,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二过程,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17.一种搭载于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
发送单元,其将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将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发送给所述基站装置,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20.一种搭载于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具备:
接收单元,其从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一值是使用第一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一信息的值由上级层设定、且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附加有通过C-RNTI而加扰后的CRC奇偶校验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一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所述第一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对应于随机接入过程中的传输块的重传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一参数的值。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装置接收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所述与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相关联的解调参考信号的解调参考信号序列是使用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来决定的,
所述与循环移位有关的第二值是使用第二参数来决定的,
在第二信息的值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第二信息的值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在并未由所述上级层设定第二信息的值的情况下,使用所述物理层小区识别码来决定所述第二参数的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56897 | 2012-03-14 | ||
JP2012056897A JP5379254B2 (ja) | 2012-03-14 | 2012-03-14 |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集積回路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PCT/JP2013/057011 WO2013137318A1 (ja) | 2012-03-14 | 2013-03-13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70499A CN104170499A (zh) | 2014-11-26 |
CN104170499B true CN104170499B (zh) | 2018-06-22 |
Family
ID=49161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13628.9A Active CN104170499B (zh) | 2012-03-14 | 2013-03-13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25933B2 (zh) |
EP (1) | EP2827666B1 (zh) |
JP (1) | JP5379254B2 (zh) |
CN (1) | CN104170499B (zh) |
WO (1) | WO20131373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25840A1 (en) * | 2012-02-20 | 2013-08-2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14179922A1 (zh) * | 2013-05-06 | 2014-11-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下行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
EP3032904A4 (en) * | 2013-08-09 | 2017-03-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base station,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s method |
US10420086B2 (en) * | 2014-03-20 | 2019-09-1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erminal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
US10028203B2 (en) * | 2016-10-14 | 2018-07-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 information block transmission |
CN108282249B (zh) * | 2017-01-05 | 2021-02-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
CN110418420B (zh) * | 2018-04-28 | 2021-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13403A (zh) * | 2008-08-07 | 2011-06-2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电网络临时识别符相依的加扰序列初始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00014091A (ko) | 2008-08-01 | 2010-02-1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
US20100215011A1 (en) * | 2009-02-26 | 2010-08-2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witching a resource assignment mode for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 carriers |
KR101740050B1 (ko) | 2009-09-16 | 2017-05-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US8437300B2 (en) * | 2009-10-12 | 2013-05-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of multi-layer beamforming |
KR20110113484A (ko) * | 2010-04-09 | 2011-10-17 | 주식회사 팬택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랜덤 액세스의 수행장치 및 방법 |
JP4928621B2 (ja) | 2010-05-27 | 2012-05-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EP2919545B1 (en) * | 2011-02-11 | 2016-09-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Device and method for an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e-pdcch) |
US8995385B2 (en) | 2011-08-05 | 2015-03-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E-specific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scrambling |
JP5162699B1 (ja) | 2011-10-04 | 2013-03-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集積回路 |
US8811144B2 (en) | 2011-11-04 | 2014-08-19 | Intel Corporation | User equipment (UE)-specific assignment of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DMRS) sequences to support uplink (U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
US9450719B2 (en) | 2012-03-05 | 2016-09-20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ownlink signal |
US9768939B2 (en) | 2012-06-18 | 2017-09-19 | Lg Electronics Inc. | Signal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
2012
- 2012-03-14 JP JP2012056897A patent/JP53792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3-13 EP EP13761087.9A patent/EP2827666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3-13 CN CN201380013628.9A patent/CN10417049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3-13 WO PCT/JP2013/057011 patent/WO20131373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3-13 US US14/384,347 patent/US9425933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13403A (zh) * | 2008-08-07 | 2011-06-29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电网络临时识别符相依的加扰序列初始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137318A1 (ja) | 2013-09-19 |
CN104170499A (zh) | 2014-11-26 |
JP2013192040A (ja) | 2013-09-26 |
EP2827666A1 (en) | 2015-01-21 |
EP2827666B1 (en) | 2019-03-13 |
JP5379254B2 (ja) | 2013-12-25 |
US20150063237A1 (en) | 2015-03-05 |
EP2827666A4 (en) | 2015-11-04 |
US9425933B2 (en) | 2016-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70500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CN104170496B (zh) | 终端装置及其通信方法、基站装置及其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
CN104205971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
CN104170501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4170499B (zh)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
JP5863736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5863718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5863737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5863738B2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2013232968A (ja) |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