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55799B -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55799B
CN104155799B CN201410190239.XA CN201410190239A CN104155799B CN 104155799 B CN104155799 B CN 104155799B CN 201410190239 A CN201410190239 A CN 201410190239A CN 104155799 B CN104155799 B CN 104155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d
backlight module
light
micro structure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902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55799A (zh
Inventor
张启良
胡家玮
陈彦良
陈家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o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lux Display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19023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55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55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5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55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55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以及具有多个微结构的一出光侧,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导光板的一近光区,近光区是从第一侧至第一侧与第二侧的间距的2%的范围。第一发光元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侧旁。微结构的一宽度为P,微结构的一高度为H,导光板的一厚度为T,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一间距为PLED,该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该等第一发光元件的一投影距离为A,于0<A≦120mm、0<[(H/P)/T]*PLED≦15且0<辉度偏差值≦100%的条件下,该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局限于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Description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装置以其耗电量低、发热量少、重量轻、以及非辐射性等等优点,已经被使用于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并且逐渐地取代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显示装置。
一般而言,液晶显示装置主要包含一液晶显示面板(LCD Panel)以及一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而背光模块提供光线给液晶显示面板以达到显示目的。因此,背光模块的出光品质也影响显示画面的品质。在现有的背光模块中,常会在其边缘处(即近光区)有亮点(hot spot)的现象,这是因为在边缘处的亮度不均匀所导致。若背光模块的亮点问题过于明显,会让使用者觉得显示品质不佳,导致产品的竞争力下滑。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能够提供亮度更均匀的出光效果,进而改善亮点现象而提升显示品质及产品竞争力,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亮度更均匀的出光效果,进而改善亮点现象的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背光模块包含一导光板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以及一出光侧,出光侧具有多个微结构,该等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导光板的一近光区,近光区是从第一侧至第一侧与第二侧的间距的2%的范围。第一发光元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侧旁。微结构的一宽度定义为P(单位为μm),微结构的一高度定义为H(单位为μm),导光板的一厚度定义为T(单位为mm),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的一间距定义为PLED(单位为mm),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第一发光元件的一投影距离定义为A(单位为mm),辉度量测线上具有一最大辉度值LMAX及一最小辉度值LMIN,于0<A≦120mm、0<[(H/P)/T]*PLED≦15且0<(LMAX-LMIN)/LMIN≦100%的条件下,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局限于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梯形、五边形、七边形或多边形。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弧形。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经由一连接面而连接于出光侧,连接面具有一第一宽度,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第二宽度小于第一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更设置于出光侧的近光区以外的区域,且该等微结构的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例如近光区的微结构的高度大于位于近光区以外区域的微结构的高度、或是近光区的微结构的高度小于位于近光区以外区域的微结构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8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3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5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9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2mm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高度H小于或等于500μm且大于0。
在一实施例中,宽度P小于或等于3000μm且大于0。
在一实施例中,厚度T小于3mm且大于0。
在一实施例中,间距PLED小于20mm且大于0。
在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更包含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其是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二侧旁。
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如上所述的任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显示面板。显示面板邻设于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发出光线至显示面板。
承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出光侧具有多个微结构,又背光模块的亮点分布情形与微结构的宽度、高度、导光板的厚度、发光元件的间距、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发光元件的一投影距离相关。因此,本发明通过将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而能得到亮度更均匀的出光效果,也使得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有效改善亮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A与图1B为一种检测背光模块的辉度均匀度的示意图;
图2A与图2B为不同厚度的导光板对入射光线影响的示意图;
图3A为导光板的出光侧的微结构对出光效果影响的示意图;
图3B为一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C显示导光板近光区的微结构对光线的影响;
图3D显示导光板远光区的微结构对光线的影响;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近光区的定义;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的示意图;
图7至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其他背光模块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其他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不同态样微结构在辉度均匀度上的模拟图。
附图标记
1、3、3a、3b、3c、5:背光模块
101:检测器
11、11a、11b、21、31、31a、31b、31c:导光板
111:入光面
112:出光面
113:底面
12、22:发光元件
13:胶框
211:入光侧
212、313:出光侧
311:第一侧
312:第二侧
32:第一发光元件
4:显示装置
6:显示面板
A:投影距离
H:高度
L:辉度量测线
L1:第一侧与第二侧的间距
MP:点
M、M1、M2、M3、M4、M5、M6:微结构
N:网点
NA:近光区
P:宽度
PLED:发光元件的间距
S:连接面
T:厚度
W1:第一宽度
W2:第二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与显示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在说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以前,需先说明一些参数对背光模块的出光效果的影响,以让本实施例的技术特征更容易被明白。
图1A与图1B为一种检测背光模块的辉度(luminance)均匀度(uniformity)的示意图。一背光模块1包含一导光板11、多个发光元件12以及一胶框13。导光板11具有一入光面111、一出光面112及一底面113,发光元件12邻设于入光面111且相互间隔设置,发光元件12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ED)元件。发光元件12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光面111进入导光板11,再经过反射、折射等等而从出光面112离开导光板11。底面113包含有多个网点N,网点N的作用在于使在导光板11内光线的行进方向改变,破坏光线在出光面112的全反射,使光线可从出光面112离开导光板11。为求图式简洁,图1A仅绘示一网点为例。另外,胶框13设置于发光元件12及一部分的导光板11之上。一检测器101依据一辉度量测线L进行一辉度量测作业,辉度量测作业可通过检测器101倾斜30度沿发光元件12的排列方向量测多个点的辉度。所量测的多个点MP可如图1B所示(但图中点MP的大小并非反映实际尺寸),该等量测点MP位于辉度量测线L上。然后找出最大的辉度值与最小的辉度值,则一辉度偏差值(luminance variation)可表示为(最大辉度值-最小辉度值)/最小辉度值,辉度偏差值越小代表辉度均匀度越佳。另外,背光模块的出光效果与辉度量测线L至发光元件12的一投影距离A与辉度均匀度的关系如下所述:在相同的投影距离A的情况下,辉度均匀度越高(即辉度偏差值越小)表示背光模块的出光效果越好,特别是指背光模块靠近入光面的近光区的辉度均匀度较佳,改善在近光区的亮点(hotspot)现象;反过来说,在相同的辉度均匀度的情况下,投影距离A越小亦表示背光模块的出光效果越好。于此,投影距离A是以从辉度量测线至发光元件12的一前缘为例,但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图2A与图2B为不同厚度的导光板对入射光线影响的示意图。图2A所示的导光板11a较图2B所示的导光板11b厚。当发光元件12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11a、11b时,光线在厚度较小的导光板中碰撞次数较多,使得光线打到网点N而出光的机率增加,以致光线不易向前与两旁扩散。因此,光线在导光板11b中所产生的准直性较导光板11a高,亦即亮点现象较严重,需要较远的距离才能达到较高的辉度均匀度。
图3A为导光板的出光侧的微结构对出光效果影响的示意图,其中,一导光板21具有一入光侧211以及一出光侧212,多个发光元件22设置于入光侧211旁,出光侧212具有多个微结构M。图3B为图3A中其中一微结构M的剖面示意图,微结构M具有一宽度P以及一高度H并为一凸状体(lenticular form)。根据验证,当微结构M的高度H较大、或宽度P较小、或高度H与宽度P的比值(H/P)较大时,可提升导光板21的近光区的辉度均匀度;当微结构M的高度H较小、或宽度P较大、或高度H与宽度P的比值(H/P)较小时,可提升导光板21的远光区的辉度均匀度。其原理可参阅图3C及图3D所示,图3C显示导光板21近光区的微结构M对光线的影响,近光区的微结构M可使发光元件22所发出的大角度的光较易出光,而增加近光区的出光角度以及近光区的暗区的亮度,而降低亮点的现象,因此在近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大为较佳。图3D显示导光板21远光区的微结构M对光线的影响,由于大角度的光线大多在近光区出光,使得远光区的大角度的光减少,且剩下的大角度光线又部分打到微结构M后出光,以致往两旁扩散的光线减少而较准直,因而使亮点现象较为明显,因此在远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小为较佳。然而,这为一般情况下的微结构设计,但若是配合其他效果,例如3D效果,则微结构设计可作一些对应的变化。
另外,图3A亦显示发光元件22的间距(pitch)PLED对出光效果的影响,当发光元件22的间距PLED越小,由于发光元件22的光线所重叠的部分增加,而使近光区与远光区的辉度均匀度提升,进而降低亮点现象。然而,发光元件22的间距PLED越小也代表需要更多的发光元件22而导致成本增加。
由上可知,辉度量测线L至发光元件22的投影距离A、导光板的厚度T、微结构的高度、宽度比值(H/P)以及发光元件的间距PLED皆会影响导光板的出光效果。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3的示意图,背光模块3包含一导光板31以及多个第一发光元件32。导光板3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311及一第二侧312、以及一出光侧313,出光侧313具有多个微结构M,该等微结构至少设置于导光板31的一近光区。图5显示本实施例的近光区NA的定义,其是从第一侧311至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的间距L1的2%的范围。在本实施例中,该等微结构不仅设置于导光板31的近光区NA,更设置于导光板31的整个出光侧313。
第一发光元件32是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一侧311旁。于此,第一发光元件32是以发光二极管(LED)为例,且该等第一发光元件32是设置于一电路板(图未绘示)上。
图3B显示微结构M的一剖面形状,微结构M经由一连接面S而连接于出光侧313,连接面S具有一第一宽度W1,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的剖面形状是以凸透镜状(lenticular)为例。请参照图3B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微结构M的一宽度(以第一宽度为例)为P(单位为μm),其一高度为H(单位为μm),导光板31的一厚度为T(单位为mm),相邻的该等第一发光元件32的一间距为PLED(单位为mm)。背光模块3的一辉度量测线至该等第一发光元件32的一投影距离为A(单位为mm),于0<A≦120mm、0<[(H/P)/T]*PLED≦15且0<辉度偏差值≦100%的条件下,背光模块3的结构特性局限于如图6所示的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通过上述设计,可使背光模块3达到较佳辉度均匀度以及合理成本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微结构M的高度H小于或等于500μm且大于0,微结构M的宽度P小于或等于3000μm且大于0,导光板31的厚度T小于3mm且大于0,第一发光元件32的间距PLED小于20mm且大于0,然而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
另外,当导光板31的厚度T改变时,背光模块3的结构特性所局限的方程式亦可对应调整,例如导光板31的厚度T变小时,背光模块3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8mm之间的区域;或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3mm之间的区域;或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mm之间的区域;或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5mm之间的区域;或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9mm之间的区域;或更局限于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2mm之间的区域。通过上述设计,皆可使背光模块3达到较佳辉度均匀度以及合理成本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的微结构设置可有不同的变化态样,以下举例说明之。
如图7所示,一背光模块3a的一导光板31a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311及一第二侧312、以及一出光侧313,出光侧313具有多个微结构M1,微结构M1至少设置于导光板31a的一近光区,近光区是从第一侧311至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的间距的2%的范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出光侧313的近光区以外的区域无设置微结构。就如上文所述的,在近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大为较佳,而在远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小为较佳,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1的H/P比值由第一侧311往第二侧312的方向渐渐变小,且在远光区之外就无设置微结构,因此对整个导光板31a而言,可得到较佳的出光均匀效果。此外,于0<A≦120mm、0<[(H/P)/T]*PLED≦15且0<辉度偏差值≦100%的条件下,背光模块3a的结构特性局限于如图6所示的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如图8所示,一背光模块3b的一导光板31b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311及一第二侧312、以及一出光侧313,出光侧313具有多个微结构M2,且微结构M2从第一侧311延伸至第二侧312,并设置于整个出光侧313。换言之,微结构M2更设置于出光侧的近光区以外的区域。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发光元件32邻设于第一侧311之外,更有第二发光元件(图未显示)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二侧312旁,亦即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皆是入光侧,以致导光板31b对应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分别具有一近光区。在本实施例中,该等微结构M2的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于此,位于近光区的微结构M2的高度大于位于近光区以外区域(例如靠近导光板31b的中央处)的微结构M2的高度。就如上文所述的,在近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大为较佳,而在远光区中微结构的H/P比值较小为较佳,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M2在近光区的H/P比值较远光区的H/P比值高,因此对整个导光板31b而言,可得到较佳的出光均匀效果。此外,于0<A≦120mm、0<[(H/P)/T]*PLED≦15且0<辉度偏差值≦100%的条件下,背光模块3b的结构特性局限于如图6所示的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如图9所示,一背光模块3c的一导光板31c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311及一第二侧312、以及一出光侧313,出光侧313具有多个微结构M3,且微结构M3从第一侧311延伸至第二侧312,并设置于整个出光侧313。换言之,微结构M3更设置于出光侧的近光区以外的区域。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发光元件32邻设于第一侧311之外,更有第二发光元件(图未显示)间隔设置并位于第二侧312旁,亦即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皆是入光侧,以致导光板31c对应第一侧311与第二侧312分别具有一近光区。在本实施例中,该等微结构M3的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于此,位于近光区的微结构M3的高度小于位于近光区以外区域(例如靠近导光板31c的中央处)的微结构M3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是同时考虑出光均匀度以及3D显示效果的因素,在近光区处,微结构M3的H/P比值达到一定的值以避免在近光区产生亮点,而在远光区处(例如靠近导光板31c的中央处)则在辉度均匀度足够的条件下使微结构M3的H/P比值达到更高的值以提升准直效果并进而提升3D显示效果。此外,于0<A≦120mm、0<[(H/P)/T]*PLED≦15且0<辉度偏差值≦100%的条件下,背光模块3c的结构特性局限于如图6所示的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上述的微结构M~M3的剖面形状皆以凸透镜状(lenticular)为例作说明,然而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微结构可具有其他剖面形状,例如三角形、弧形、梯形、五边形、七边形、多边形或其他几何形状,以下举例说明之。
如图10A所示,一微结构M4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微结构经由一连接面S而连接于出光侧,连接面S具有一第一宽度W1,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如图10B所示,一微结构M5的剖面形状为梯形,微结构经由一连接面S而连接于出光侧,连接面S具有一第一宽度W1,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如图10C所示,一微结构M6的剖面形状为五边形,微结构经由一连接面S而连接于出光侧,连接面S具有一第一宽度W1,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W2,第二宽度W2小于第一宽度W1。若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n边形,当n的值越大,则其剖面形状越接近于凸透镜状(lenticular)。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4的示意图,显示装置4包含一背光模块5以及一显示面板6。背光模块5可为上述的任一背光模块,显示面板6是邻设于背光模块5,且背光模块5发出光线至显示面板6,以供显示面板6显示画面。本发明不限制显示装置4的种类,其例如为一液晶显示装置。
图12为本发明不同态样微结构在辉度均匀度上的模拟图,该图的横轴为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第一发光元件的投影距离A,而纵轴为辉度偏差值。如图12所示,不管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三角形或五边形,其相对于未设置微结构的导光板都具有较高的辉度均匀度。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块中,导光板的出光侧具有多个微结构,又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与微结构的宽度、高度、导光板的厚度、发光元件的间距、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发光元件的一投影距离相关。因此,本发明通过将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局限于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而能得到亮度更均匀的出光效果,也使得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避免产生亮点。
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中。

Claims (19)

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含:
一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以及一出光侧,所述出光侧具有多个微结构,所述多个微结构至少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一近光区,所述近光区是从所述第一侧至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的间距的2%的范围;以及
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旁,
其中,所述微结构的一宽度定义为Pμm,所述微结构的一高度定义为Hμm,所述导光板的一厚度定义为T mm,相邻的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一间距定义为PLEDmm,所述背光模块的一辉度量测线至所述多个第一发光元件的一投影距离定义为Amm,所述辉度量测线上具有一最大辉度值LMAX及一最小辉度值LMIN,于0<A≦120mm、0<[(H/P)/T]*PLED≦15且0<(LMAX-LMIN)/LMIN≦100%的条件下,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局限于一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二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0.1mm之间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的剖面形状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结构经由一连接面而连接于所述出光侧,所述连接面具有一第一宽度,所述微结构在95%H的高度具有一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结构更设置于所述出光侧的所述近光区以外的区域,且所述多个微结构的至少其中之二具有不同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近光区的微结构的高度大于位于所述近光区以外区域的微结构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近光区的微结构的高度小于位于所述近光区以外区域的微结构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三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8mm之间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四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3mm之间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五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mm之间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六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5mm之间的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七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49mm之间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的结构特性更局限于所述第一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105mm以及一第八方程式:A=0.2{[(H/P)/T]*PLED}2-2{[(H/P)/T]*PLED}+52mm之间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H小于或等于500μm且大于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宽度P小于或等于3000μm且大于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T小于3mm且大于0。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PLED小于20mm且大于0。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更包含:
多个第二发光元件,相互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侧旁。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背光模块;以及
一显示面板,邻设于所述背光模块,所述背光模块发出光线至所述显示面板。
CN201410190239.XA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4155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90239.XA CN104155799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176415X 2013-05-14
CN201310176415 2013-05-14
CN201310176415.X 2013-05-14
CN201410190239.XA CN104155799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5799A CN104155799A (zh) 2014-11-19
CN104155799B true CN104155799B (zh) 2016-11-23

Family

ID=51881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90239.XA Active CN104155799B (zh) 2013-05-14 2014-05-07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5579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8673A (zh) * 2005-11-16 2011-12-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采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102563541A (zh) * 2011-08-17 2012-07-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TWI382247B (zh) * 2008-12-31 2013-01-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背光模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68940A (ja) * 2007-03-27 2008-11-06 Toray Ind Inc 反射型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4905438B2 (ja) * 2008-11-18 2012-03-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171105A (ja) * 2010-02-18 2011-09-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8673A (zh) * 2005-11-16 2011-12-1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及采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TWI382247B (zh) * 2008-12-31 2013-01-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背光模組
CN102563541A (zh) * 2011-08-17 2012-07-1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55799A (zh) 2014-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8389C (zh) 导光板和背光模组
CN101097349A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WO2011067871A1 (ja) 導光板の製造方法、導光板、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照明装置、及び仕切り板装置
CN101140335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CN203731289U (zh) 一种led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1757337U (zh) Led背光装置、液晶显示器及显示终端
TWI452360B (zh) 準直光學元件、準直光學組件、準直光學陣列及準直光學模組
CN111727403B (zh) 直下式背光源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1144869A (zh) 导光板及采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US8596849B2 (en) Optical componen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same
CN102890307A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820313A (zh) 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71306A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4536080B (zh) 一种导光板及显示装置
CN100389349C (zh) 背光模块
US9910204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3941326A (zh) 一种平板显示器的导光结构及带该导光结构的平板显示器
CN101865382A (zh) 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及其方法
WO2016043988A1 (en) Micro-perforated hole reflectors in light guide plates
CN104035221A (zh) 背光源模拟治具
CN103447694A (zh) 导光板上导光网点的设计制造方法
CN103822139A (zh) 一种背光源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155799B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04084198U (zh) 侧入光式导光板及背光源
CN205139533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