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9253A -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9253A
CN104129253A CN201410166093.5A CN201410166093A CN104129253A CN 104129253 A CN104129253 A CN 104129253A CN 201410166093 A CN201410166093 A CN 201410166093A CN 104129253 A CN104129253 A CN 104129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sorber
air
flow
baffle plate
p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660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9253B (zh
Inventor
王凯
克里斯多夫·马克·格雷内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rd Electric Mach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4129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9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9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92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3/024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for only dehumidifying the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2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 B60H2003/028Moistening ; Devices influencing humidity levels, i.e. humidity control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gener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该气候控制系统可具有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及控制穿过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的气流的挡板。当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吸附器从该气流中吸附水分,而第二吸附器解吸水分。

Description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专利申请涉及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第6,807,820号美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吸附器的蓄热系统。
发明内容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气候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包括设置在壳体中的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及挡板。该挡板可设置在壳体中并可对穿过第一和第二吸附器的气流进行控制。当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吸附器可从该气流吸附水分,而第二吸附器可解吸水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吸附器未被加热而第二吸附器被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挡板在处于第一位置时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而阻止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挡板在处于第二位置时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而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吸附器从气流吸附水分而第一吸附器解吸水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吸附器不被加热而第一吸附器被加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设置在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的分隔壁,其中,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设置在分隔壁的相反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挡板邻近分隔壁的第一端设置,第一端设置在鼓风机与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之间。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候控制系统。该气候控制系统可包括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及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可分别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可分别邻近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当第一和第二挡板阻止气流穿过第二空气通道时,第一吸附器可吸附水分而第二吸附器可解吸水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阻止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时,第二吸附器吸附水分而第一吸附器解吸水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之间并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的分隔壁,其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设置在分隔壁的相反两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气候控制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可包括将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一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加热第二吸附器以解吸水分,而同时第一吸附器不会被加热并可从该气流吸附水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当第一吸附器饱和时,将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当第二吸附器欠饱和时,将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当存在挡板致动条件时,将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其中,挡板致动条件基于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冷却剂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二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并阻止离开第一吸附器的气流流过第二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并阻止离开第二吸附器的气流流过第一吸附器,其中,在第二位置处,第一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当湿度值低于湿度阈值时,将第一挡板设置在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且不加热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热交换器于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的下游设置在壳体中,其中,当湿度值低于湿度阈值时,不使泵运行来冷却穿过热交换器的气流。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的示例性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示出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的示意图;
图3为示出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车辆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按要求在此公开,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其能够以多种替代方式实施。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可对一些部件放大或缩小来显示特定部件的细节。因此,在此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不应视为限定,而仅作为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各种方式应用本发明的代表性基础。
参照图1,示出了车辆10的示意图。车辆10可为机动车辆,诸如汽车或卡车。
车辆10可具有任意合适的动力传动系统,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用以驱动车辆10和/或为车辆部件提供动力的动力源12。在图1中,车辆10被示出具有单个动力源12,其可构造为可用于燃烧任意合适类型的燃料(诸如汽油、柴油或氢)的内燃机。可选地,如图4所示,动力源12可为电力源,诸如电池、电容器、发电机、电动发电机等。作为另一选择,车辆10可构造成混合动力汽车,其可具有多个动力源12,诸如电力源和非电力源。
车辆10可包括客厢20、发动机舱22、气候控制系统24和至少一个控制模块26。
客厢20可设置在车辆10内部,并可容纳一位或多位乘客。气候控制系统24的一部分可设置在客厢20中。
发动机舱22可邻近客厢20设置。一个或多个动力源12可设置在发动机舱22中以及气候控制系统24的一部分中。发动机舱22可通过隔离壁28与客厢20分隔开。
气候控制系统24可使空气循环和/或控制或者改变客厢20中的循环空气的温度。气候控制系统24可包括热泵子系统30和通风子系统32。
热泵子系统30可将热能转移至客厢20或从客厢20转移出热能。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热泵子系统30可配置为蒸汽压缩系统,在该蒸汽压缩系统中,流体循环穿过热泵子系统30以将热能转移至客厢20或从客厢20转移出热能。流体的流动方向可能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具有可逆流动的热泵子系统30可从客厢转移出热量(即,起空调的作用)并在流体流动的方向反向时将热量转移至客厢20。不具有可逆流动的热泵子系统30可构造为使制冷剂循环以将热能转移出客厢20的空调系统。在这种构造中,可经由其他部件将热量转移至客厢20,该部件例如为可从动力源12接收能量的加热器36。例如,在图1中,加热器36可从被图1所示的第一动力源12或发动机加热的液体(诸如冷却剂)接收热能。在图4中,加热器36可能并不从流体接收热能,而是可能为电热式加热器或电加热器,例如电阻丝加热器、正温度系数(PTC)加热器或热力学可逆与否均可的热电装置。可能为热力学可逆的(或可加热和冷却空气的)装置的实例包括珀尔贴装置或提供珀尔贴效应、塞贝克效应或汤姆逊效应的装置。为简单起见,下文提供的对热泵子系统30的简化讨论集中于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在这种构造中,热泵子系统30可包括泵40、第一热交换器42、膨胀装置44和第二热交换器46。
泵40可压缩导热流体并使其循环穿过热泵子系统30。在空调或蒸汽压缩制冷的情况下,泵40可被称作压缩机,同时流体可被称作制冷剂。泵40可由电力源或非电力源提供动力。例如,泵40可以通过皮带可操作地连接至构造为内燃机的动力源12,或者可通过电动马达驱动。
第一热交换器42可通过管路(诸如管道、软管等)与泵40流体连通。第一热交换器42可设置在客厢20外部。在空调或蒸汽压缩制冷的情况下,第一热交换器42可被称作冷凝器且可将热量转移至周围环境以使流体或制冷剂由蒸汽凝结为液体。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热交换器42可配置有储液干燥器。储液干燥器可充当储存罐并可包括从流体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可选地,储液干燥器可为与第一热交换器42流体连通的独立部件。
膨胀装置44可与第一热交换器42流体连通。提供膨胀装置44可改变流体的压力。在空调或蒸汽压缩制冷的情况下,膨胀装置44可为节流孔管或热膨胀阀(TXV),其可降低从第一热交换器42接收的流体的压力。
第二热交换器46可与膨胀装置44流体连通。第二热交换器46可设置在客厢20内部。在空调或蒸汽压缩制冷的情况下,第二热交换器46可被称作蒸发器并可从客厢20中的空气接收热量来使流体蒸发,从而引起流体由液态改变为蒸汽。然后,蒸发的流体可被提供至泵40以重复该循环。
通风系统32可使空气在车辆10的客厢20中循环。通风系统32可具有壳体50、鼓风机52、第一吸附器54、第二吸附器56、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
壳体50可容纳通风子系统32的部件。在图1至图4中,为清楚起见,壳体50被示出为使得内部部件能够被看到而非隐藏。此外,穿过壳体50和内部部件的气流由标有箭头的线表示。壳体50可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客厢20中。例如,壳体50或其一部分可设置在车辆10的仪表板下方。壳体50可具有进气口部分70、第一空气通道72、第二空气通道74、分隔壁76、集气室78和一个或多个排水出口80。
进气口部分70可向通风子系统32提供空气。进气口部分70可从车辆10外部接收空气和/或从客厢20内部接收空气。例如,进气口部分70可通过进气通道、管道或可位于任何合适位置(诸如邻近整流罩、轮窝或其它车身面板)的开口从车辆10的外部接收环境空气。进气口部分70还可从客厢20内部接收空气并使这些空气循环穿过通风子系统32。可提供一个或多个挡板或百叶窗板以允许或阻止空气再循环。
第一空气通道72可在壳体50中配置于鼓风机52与集气室78之间。因此,第一空气通道72可配置成将气流从鼓风机52朝向集气室78引导。在图1中,第一空气通道72设置在鼓风机52与第二热交换器46之间。
第二空气通道74也可在壳体50中配置于鼓风机52与集气室78之间。因此,第二空气通道74可配置成将气流从鼓风机52朝向集气室78引导。在图1中,第二空气通道74也设置在鼓风机52与第二热交换器46之间。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空气通道74可具有与第一空气通道72大致相同的构造和/或容积。此外,第二空气通道74可平行于第一空气通道72设置。
分隔壁76可至少部分地形成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此外,分隔壁76可将第一空气通道72与第二空气通道74分隔开。因此,分隔壁76可阻止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的空气进入第二空气通道74,反之亦然。分隔壁76可具有第一端90和第二端92。第一端90可邻近鼓风机52设置在鼓风机52与第一吸附器54、第二吸附器56之间。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端90可与鼓风机52间隔开。第二端92可设置在第一端90的相反侧并可靠近第二热交换器46设置。第二端92可与第二热交换器46间隔开以促使气流分布在整个第二热交换器46上。
集气室78可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的下游。集气室78可容纳加热器36和第二热交换器46或者靠近两者设置。此外,集气室78可将空气引导至一个或多个排气口以将空气配送到客厢20中。在图1至图4中,示出了集气室78的简易示图,出于简化考虑,在这些图中,未示出将空气引导至特定排气口(诸如除霜口、侧窗除雾器、通风器通风口或地板通风口)的一个或多个调节门。此外,未示出可以控制加热器36与第二热交换器46之间的气流的温度活门。
壳体50可配置有一个或多个排水出口80。排水出口80可允许水从壳体50和客厢20排出并离开。由于热泵子系统30和/或第一和第二吸附器54、56的操作,水可积聚在壳体50中。例如,当穿过壳体50的空气被第二热交换器46冷却时,水可在第二热交换器46上聚集。此外,在解吸阶段期间,正如下文会更为详细描述的,水会从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上释放。可为第二热交换器46、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提供共同的或独立的排水出口80。排水出口80可邻近壳体50的底部设置并可延伸穿过隔离壁28。此外,一些空气还可通过排水出口80离开壳体50。
可提供鼓风机52以使空气循环穿过通风子系统32。鼓风机52可构造成由电动机旋转的风扇或鼓风机叶轮。鼓风机52可位于进气口部分70与第一空气通道72、第二空气通道74之间。
可提供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用于对空气除湿。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可具有大致相同或同样的结构。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均可由涂覆有吸湿剂的材料制成,吸湿剂可具有多条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剂54和第二吸附剂56的空气通道。该空气通道可在空气与吸湿剂之间提供大量表面区域来促进除湿。在近乎绝热的过程中,空气可通过暴露于吸湿剂而除湿。因此,在除湿过程中,穿过第一吸附器54或第二吸附器56的空气可具有大致恒定的热力学湿球温度。第一吸附剂54和第二吸附剂56可具有吸附阶段和解吸阶段。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在吸附或吸附阶段期间不会被加热,而在解吸或解吸阶段期间会被加热。在吸附阶段期间,流过吸附器的空气中的湿气和潜热负荷可被移除。在解吸阶段期间,吸附剂中的湿气可被释放。湿气可能以液体的形式释放并可穿过排水出口80离开壳体50。
第一吸附器54可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72中。当处于吸附阶段时,第一吸附器54可从流过第一空气通道72的气流或空气中吸附水分,而当处于解吸阶段时,可解吸水分。第一吸附器54可与至少一个控制第一吸附器54的加热的阀门或开关流体连通。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吸附器54与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流体连通,两阀门控制到达第一吸附器54的流体(诸如发动机冷却剂)的流动。在吸附阶段期间,第一阀门100和/或第二阀门102可阻止被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剂流动至第一吸附器54。在解吸阶段期间,第一阀门100和/或第二阀门102可允许被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剂流动至第一吸附器54来加热第一吸附器54并促进水分的释放。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吸附器54可电连接至第一开关100’,第一开关100’可控制用以加热第一吸附器54的电流的流动。第一开关100’可在吸附阶段期间被打开使得不提供电流来加热第一吸附器54并可在解吸阶段期间被闭合以使得可提供电流来加热第一吸附器54。
第二吸附器56可设置在第二空气通道74中。因此,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可设置在分隔壁76的相对两侧。在图1中,为清楚起见,所示第二吸附器56相对于第一吸附器54偏移,但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二吸附器56也可能与第一吸附器54对齐。第二吸附器56在处于吸附阶段时可从流过第二空气通道74的气流或空气中吸附水分并可在处于解吸阶段时解吸水分。第二吸附器56可与至少一个控制第二吸附器56的加热的阀门或开关流体连通。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吸附器56与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流体连通,两阀门控制诸如发动机冷却剂的流体向第二吸附器56的流动。第一阀门100和/或第二阀门102可在吸附阶段期间阻止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剂向第二吸附器56的流动。第一阀门100和/或第二阀门102可在解吸阶段期间允许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剂向第二吸附器56的流动来加热第二吸附器56并促进水分的释放。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吸附器56可电连接至第二开关102’,第二开关102’可控制用以加热第二吸附器56的电流的流动。第二开关102’可在吸附阶段期间被打开以使得不提供电流来加热第二吸附器56并可在解吸阶段期间被闭合以使得提供电流来加热第二吸附器56。
第一挡板58可控制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的气流。因此,第一挡板58可控制穿过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的气流。第一挡板58可邻近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72、74的第一端设置。例如,第一挡板58可邻近分隔壁76的第一端90设置。第一挡板58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和图4中,第一挡板58被示出处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处,第一挡板58允许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一吸附器54并限制或阻止气流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和第二吸附器56。因此,当第一挡板58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吸附器54可从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的气流吸附水分,而第二吸附器56可解吸水分。
在图2中,所示第一挡板58处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处,第一挡板58阻止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一吸附器54并允许气流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和第二吸附器56。因此,当第一挡板58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吸附器56可从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的气流中吸附水分,而第一吸附器54可解吸水分。
在图3中,所示第一挡板58处于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处,第一挡板58允许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
第一挡板58可连接至第一挡板致动器110。第一挡板致动器110可通过任意合适的方式将第一挡板58驱动至期望位置。在图1至图3中,第一挡板致动器110使第一挡板58绕着轴转动,但还可想到,第一挡板58可以不转动,而是可通过另一方式(诸如线性滑动或线性移动)移动。
第二挡板60(如果配置了的话)可控制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更具体地,第二挡板60可阻止空气穿过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72、74回流,以帮助隔离处于解吸阶段的吸附器,从而阻止解吸的水分使穿过壳体50的气流变湿润和/或阻止被加热的吸附器对流过壳体50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向流过壳体50的空气中增加热能。第二挡板60可邻近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72、74的第二端设置。例如,第二挡板60可邻近分隔壁76的第二端92设置。
第二挡板60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和图4中,所示第二挡板60处于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处,第二挡板60允许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一吸附器54,并阻碍或阻止气流或空气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朝向第二吸附器56和第一挡板58的回流。因此,当第二挡板6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吸附器54可从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的气流中吸附水分,而第二吸附器56可解吸水分。
在图2中,第二挡板60示出处于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处,第二挡板60阻止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一吸附器54,并允许气流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和第二吸附器56。因此,当第二挡板6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二吸附器56可从穿过第二空气通道74的气流中吸附水分,而第一吸附器54可解吸水分。
在图3中,第二挡板60示出处于中间位置,在该中间位置处,第二挡板60允许气流穿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
第二挡板60可连接至第二挡板致动器112。第二挡板致动器112可通过任意合适的方式将第二挡板60驱动至期望位置。在图1至图3中,第二挡板致动器112使第二挡板60绕着轴转动,但还可想到,第二挡板60可能并不转动,而是可通过另一方式(诸如通过滑动或线性移动)移动。
可提供一个或多个控制器或控制模块26来监视并控制车辆10和/或气候控制系统24的各种部件和系统。例如,如双箭头线所示,控制模块26可电连接至动力源12和泵40或可与动力源12和泵40通信。控制模块26可连接至气候控制系统24的部件或可与气候控制系统24的部件通信,上述部件诸如为鼓风机52、第一阀门100、第二阀门102、第一挡板致动器110和第二挡板致动器112。这些部件之间的连接分别由节点A1至A5表示。此外,控制模块26还可处理来自各个输入装置或传感器的输入信号或数据。这些输入装置可包括环境空气温度传感器120、湿度传感器122和冷却剂温度传感器124。
环境空气温度传感器120可检测周围环境或车辆10附近的环境空气的温度或提供表示该温度的数据。环境空气温度传感器120可以是虚拟传感器或设置在车辆10上的物理传感器。例如,虚拟环境空气温度传感器可基于可无线传输至车辆10的温度数据。这种温度数据可基于车辆10的位置,该位置可由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其它位置遥测数据提供。
湿度传感器122可配置用于检测客厢20中的空气的湿度。湿度传感器12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连同气候控制系统24一起配置。
冷却剂温度传感器124可检测可循环穿过动力源12并冷却动力源12(诸如车辆10的发动机)的冷却剂的温度或提供表示该温度的数据。冷却剂温度传感器124可设置在发动机、散热器或诸如与冷却剂可循环流过的部件流体连通的管道或软管的管路中。
参照图1至图4,将对气候控制系统24的操作进行更为详细地讨论。
在图1中,气候控制系统24的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示出处于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54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56。此外,如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附近的箭头线所示,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的位置可设置成阻止冷却剂流动至第一吸附器54而允许冷却剂流动至第二吸附器。(在图4中,第一开关100’和第二开关102’替代了第一开关100和第二开关102)。因此,第一吸附器54处于吸附模式且不会被加热,而第二吸附器56处于解吸模式且会被加热。在该操作配置中,第一吸附器54会继续吸附水分直到饱和,而第二吸附器56会释放水分直到欠饱和。
当第一吸附器54饱和和/或第二吸附器56欠饱和时,可将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驱动至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允许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56而阻止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54。此外,如图2中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附近的箭头线所示,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的位置可设置成阻止冷却剂流动至第二吸附器56而允许冷却剂流动至第一吸附器54。因此,第二吸附器56处于吸附模式且不被加热,而第一吸附器54处于解吸模式并被加热。
当存在挡板致动条件时,可驱动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当吸附器饱和或极为欠饱和时,可出现挡板致动条件。可由控制模块26辅助确定是否第一吸附器54饱和或第二吸附器56欠饱和,或者是否第一吸附器54欠饱和或第二吸附器56饱和。可基于环境空气温度、湿度、冷却剂温度和可选的鼓风机速度确定吸附器是饱和还是欠饱和。环境空气温度数据或环境空气温度值可由环境空气温度传感器120提供。湿度数据或湿度值可由湿度传感器122提供。冷却剂温度数据或冷却剂温度值可由冷却剂温度传感器124提供。环境空气温度、湿度、冷却剂温度和可选的鼓风机速度可用以从查找表查询饱和时间值或欠饱和时间值。例如,吸附器的饱和时间和/或欠饱和时间可在针对多环境空气温度、湿度、冷却剂温度和可选的鼓风机速度值的车辆开发测试期间进行确定。
当第二吸附器56变得饱和或第一吸附器54变得欠饱和时,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可从第二位置切换回到第一位置,且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可返回图1所示的操作状态。因此,穿过壳体50的气流可由吸附器连续地除湿。
当不需要对气流除湿时,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可移动至图3所示的中间位置。当穿过壳体50的空气的湿度或相对湿度值低于湿度阈值时,可能不需要除湿。相对湿度值可基于来自湿度传感器122的数据。湿度阈值可基于车辆开发测试确定。当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处于中间位置时,第一阀门100和第二阀门102或第一开关100’和第二开关102’可被闭合或配合阻止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的加热。因此,第一吸附器54和第二吸附器56可对流过壳体50的空气除湿。打开第一挡板58和第二挡板60可增加穿过壳体50的气流,因为空气可同时流过第一空气通道72和第二空气通道74。此外,在空调模式中,足够低的湿度水平可允许气候控制系统24运行而不开启热泵子系统30,以冷却第二热交换器46。例如,在除霜模式下,可启用空调来为穿过壳体50的空气除湿以阻止在车窗上成雾。空气调节系统的操作需要能量并增加了一个或多个动力源12上的负载,这反过来会降低燃料经济性。因此,相较于空调操作,当采用一个或多个吸附器为空气除湿时,可降低能量需求并提高燃料经济性。
尽管上文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所有可能形式。相反,本说明书里的词语仅仅是描述性词语而非限制性词语,并且应当理解,可进行多种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此外,可将不同可执行实施例的特征组合在一起来形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Claims (20)

1.一种车辆气候控制系统,包括:
设置在壳体中的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以及
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对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的气流进行控制的挡板;
其中,当所述挡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吸附器从所述气流吸附水分而所述第二吸附器解吸水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挡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吸附器未被加热而所述第二吸附器被加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挡板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而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挡板在处于第二位置时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而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挡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吸附器从所述气流吸附水分而所述第一吸附器解吸水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挡板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吸附器不被加热而所述第一吸附器被加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设置在彼此平行设置的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壳体包括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分隔壁,其中,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设置在所述分隔壁的相反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挡板邻近所述分隔壁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端设置在鼓风机与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之间。
10.一种气候控制系统,包括:
分别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中的第一吸附器和第二吸附器;以及
分别邻近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设置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其中,当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二空气通道时,所述第一吸附器吸附水分而所述第二吸附器解吸水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中,当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空气通道时,所述第二吸附器吸附水分而所述第一吸附器解吸水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之间并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第一空气通道和所述第二空气通道的分隔壁,其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设置在所述分隔壁的相反两端。
13.一种控制气候控制系统的方法,包括:
将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一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第一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第二吸附器;以及
加热所述第二吸附器以解吸水分,而同时所述第一吸附器不被加热并从所述气流吸附水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吸附器饱和时,将所述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吸附器欠饱和时,将所述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存在挡板致动条件时,将所述第一挡板驱动至第二位置以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其中,所述挡板致动条件基于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冷却剂温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挡板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第二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并阻止离开所述第一吸附器的气流流过所述第二吸附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挡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并阻止离开所述第二吸附器的气流流过所述第一吸附器,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挡板被设置成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二吸附器并阻止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当湿度值低于湿度阈值时,将所述第一挡板设置在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允许气流穿过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且不加热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热交换器于所述第一吸附器和所述第二吸附器的下游设置在壳体中,其中,当所述湿度值低于所述湿度阈值时,不使泵运行来冷却穿过所述热交换器的气流。
CN201410166093.5A 2013-05-01 2014-04-23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041292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874,597 2013-05-01
US13/874,597 US9028591B2 (en) 2013-05-01 2013-05-01 Climate control system having multiple adsorbers and a method of contro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9253A true CN104129253A (zh) 2014-11-05
CN104129253B CN104129253B (zh) 2018-04-27

Family

ID=51618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66093.5A Active CN104129253B (zh) 2013-05-01 2014-04-23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8591B2 (zh)
CN (1) CN104129253B (zh)
DE (1) DE202014101946U1 (zh)
RU (1) RU146308U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9840A (zh) * 2015-11-20 2017-08-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吸附式热泵的车辆空调装置
CN109012142A (zh) * 2018-07-05 2018-12-18 杨柳锋 一种喷漆废气处理装置
CN107009840B (zh) * 2015-11-20 2019-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吸附式热泵的车辆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LU92436B1 (de) * 2014-04-24 2015-10-26 Alternative Energy Consulting & Technologies Sarl Heiz- und Trocknungsvorrichtung zur Verwendung in Kraftfahrzeugen
CN105984305A (zh) * 2015-01-30 2016-10-05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高压系统的干燥通风装置及系统
DE102015110200A1 (de) * 2015-06-25 2016-12-29 Sanhua Aweco Appliance Systems Gmbh Luftentfeuchtungsvorrichtung mit einer hygroskopischen Flüssigkeit
US10080990B2 (en) * 2015-10-04 2018-09-25 Graham-White Manufacturing Company Air dryer
US9841198B2 (en) * 2015-10-21 2017-12-12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Air conditioner units having improved make-up air module communication
JP6640807B2 (ja) * 2017-09-27 2020-0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FR3075112B1 (fr) * 2017-12-19 2020-03-06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 l'air, notamment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a propulsion electrique ou hybride
DE102018210146B4 (de) 2018-06-21 2024-05-02 Audi Ag Wärmemanagementsyste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DE102019209070A1 (de) * 2019-06-24 2020-12-24 Siemens Mobility GmbH Schienenfahrzeugwagen, Schienenfahrzeug und Verwendung
US20240115990A1 (en) * 2022-10-11 2024-04-11 Water Harvesting, Inc. Low Dew Point Air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24932A (en) * 1936-01-06 1938-07-26 Bryant Heater C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5725639A (en) * 1995-07-28 1998-03-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Device for drying air for motor vehicles
US20030167925A1 (en) * 2002-03-06 2003-09-11 Yasukazu Aikawa Heat storage system for vehicle, with adsorbent
CN101535070A (zh) * 2006-10-18 2009-09-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车辆用除加湿装置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CN103140273A (zh) * 2010-01-22 2013-06-05 新加坡国立大学 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48225A (en) * 1937-08-27 1941-07-08 Bryant Heater Co Dehumidifier
US4419835A (en) * 1981-04-30 1983-12-13 H.D. Research Company Hair dryer
US4536198A (en) * 1982-11-15 1985-08-20 Hydro-Dri Systems, Inc. Moisture control device
DE4408796A1 (de) * 1994-03-15 1995-09-21 Behr Gmbh & Co Lufttrocknungs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e
DE4427793C2 (de) * 1994-08-08 1997-01-30 Behr Gmbh & Co Vorrichtung zur Beseitigung der Schad- und Aromastoffe aus einem dem Fahrzeuginnenraum zugeführten Luftstrom
US5509275A (en) * 1994-09-22 1996-04-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ehumidifying mechanism for auto air conditioner
US6364942B1 (en) * 2000-03-06 2002-04-02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Dehumidifier using non-rotating desiccant material
EP1363085A4 (en) 2001-02-21 2012-11-07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HEAT PUMP FOR ADSORPTION AND USE OF ADSORPTION MATERIAL FOR SAID PUMP
EP1610084A4 (en) 2003-04-01 2012-11-07 Mitsubishi Chem Corp ADSORPTION AGENT FOR ADSORPTION HEAT PUMP, ADSORPTION AGENT FOR MOISTURE CONTROL CONDITIONER
US20050039481A1 (en) * 2003-08-21 2005-02-24 Eileen Chant Rotor desiccant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24932A (en) * 1936-01-06 1938-07-26 Bryant Heater C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5725639A (en) * 1995-07-28 1998-03-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Device for drying air for motor vehicles
US20030167925A1 (en) * 2002-03-06 2003-09-11 Yasukazu Aikawa Heat storage system for vehicle, with adsorbent
CN101535070A (zh) * 2006-10-18 2009-09-1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车辆用除加湿装置
CN103140273A (zh) * 2010-01-22 2013-06-05 新加坡国立大学 除湿器和除湿方法
CN102259570A (zh) * 2010-05-26 2011-11-30 塞莫金公司 湿度控制和空调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9840A (zh) * 2015-11-20 2017-08-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吸附式热泵的车辆空调装置
CN107009840B (zh) * 2015-11-20 2019-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吸附式热泵的车辆空调装置
CN109012142A (zh) * 2018-07-05 2018-12-18 杨柳锋 一种喷漆废气处理装置
CN109012142B (zh) * 2018-07-05 2020-10-30 上海华闵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喷漆废气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28591B2 (en) 2015-05-12
CN104129253B (zh) 2018-04-27
DE202014101946U1 (de) 2014-09-08
RU146308U1 (ru) 2014-10-10
US20140326133A1 (en) 2014-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29253A (zh) 具有多个吸附器的气候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EP2390593B1 (en) Humidity control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10131205B2 (e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US20150183291A1 (en) Electric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6608157B (zh) 一种空调系统和空调控制方法
CN107531133B (zh) 加湿装置、车辆用空调装置
US10006684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use in vehicle
JP6562004B2 (ja) 吸着式ヒートポンプを備えた車両用エアコン装置
US20130283842A1 (en) Climate-control device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regulating a climate in a passenger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JP2014097740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KR101558001B1 (ko) 차량용 공조시스템
CN104121722A (zh) 一种电动或混合动力车的热泵空调系统
CN101576326A (zh) 包括干燥剂的制冷系统
US9266407B2 (en) Climate control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control
US11609000B2 (en) Air-condition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220074608A1 (en) Humidity control unit and humidity control system
WO2019065548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6042821B (zh) 具有真空外壳的空调系统
CN107848377B (zh) 加湿装置
JP2017083038A (ja) 車両用冷房装置
CN112092568B (zh) 温度调节系统及方法、车辆
JP2018070038A (ja) 吸着式ヒートポンプを備えた車両用エアコン装置
CN10657352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加热和干燥装置
JP4082191B2 (ja) 空調装置
JP2018090174A (ja) 車両用エアコン装置の蓄熱量把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9

Address after: Michigan, USA

Patentee after: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tentee after: Ford Electric Mach Technology (Nan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Dearborn, Michigan, USA

Patentee before: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