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22205A -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22205A
CN104122205A CN201410377258.3A CN201410377258A CN104122205A CN 104122205 A CN104122205 A CN 104122205A CN 201410377258 A CN201410377258 A CN 201410377258A CN 104122205 A CN104122205 A CN 1041222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ression
res
unrelieved stress
residual stress
metal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772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22205B (zh
Inventor
何玉明
沈磊
龚强
刘大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41037725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222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222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22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22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222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基于压痕隆起并利用隆起量分布图直接得到残余应力,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测试金属材料测试点表面打磨至光滑,并进行清洁处理;2)将清洁过的金属材料用压痕制造装置以恒力F施加静载,保持后卸载,得到球形压痕;3)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压痕表面进行三维立体成像,通过三维场高度信息还原得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4)根据上述表面隆起度高度信息,即可计算出金属材料压痕点附近残余应力。本发明的方法在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通过仪器化压入与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使之能根据隆起量分布图直接得到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可以解决测量灵敏度低、外界干扰引入测量误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残余应力是指产生应力的各种外部因素撤除之后在材料内部依然存在,并通过自身保持平衡的应力。在许多工程材料(如陶瓷、金属、玻璃)中,残余应力都会在加工、焊接、喷丸等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会影响结构的机械性能,如疲劳强度、断裂韧性及耐磨性等。对于半导体产品,残余应力会影响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内部应力能提高电子迁移率从而大幅提高设备充电速度。因此,残余应力的测量在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设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常规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大致分为两类:机械应力释放法和物理参数分析法。机械应力释放法包括钻孔法、切割法、分层释放法等应变计法,能直接估计残余应力而不需要参考试样,但其有损性限制了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物理参数分析法包括X光衍射法、超声法、压磁法、中子释放法等,其无损性和非接触性在某些工业领域广受欢迎。然而,此类方法尚难以区分显微结构本质与残余应力的影响且测试技术复杂、易受外界干扰等而难以在现场应用。
目前,一种冲击压痕的方法得到广泛重视与发展,它以冲击加载的方式在物件表面形成压痕,选择压痕区外弹性区作为测定部位,根据叠加应力场引起的应变增量计算原始残余应力。
如申请号为01106312.2的中国专利申请的说明书中披露了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首先以冲击加载方式在物件表面形成压痕,并选择压痕区外弹性区作为测定部位,根据叠加应力场引起的应变增量计算原始残余应力,具体包括选取双向应变花,在含有残余应力的构件表面贴上所述双向应变花,粘贴时应变栅与主应力的方向一致;在应变片交点中心处制作压痕;通过应变片测量输出应变值;读出压痕直径;参照压痕标定直线,得出原始弹性应变值,按胡克定律计算出沿应变片方向的原始残余应力。但是,该方法通过采用应变片的方式进行测量,测量精度有限,而且通过标定获取原始弹性应变值,精度不高,导致进一步计算得到的测量值精度降低。
申请号为201010587490.1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实时残余应力测量系统及方法,其在钻孔法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获得钻孔前后的散斑图,对上述图像进行处理得到残余应力。但是,该方法测量灵敏度较低,而且容易受外界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残余应力大小及方向的方法,在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通过仪器化压入与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使之能根据隆起量分布图直接得到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可以解决测量灵敏度低、外界干扰引入测量误差的问题。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基于压痕隆起并利用隆起量分布图直接得到残余应力,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测试金属材料测试点表面打磨至光滑,并进行清洁处理;
2)将清洁过的金属材料用压痕制造装置以恒力F施加静载,保持后卸载,得到球形压痕;
3)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压痕表面进行三维立体成像,通过三维场高度信息还原得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
4)根据上述表面隆起度高度信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金属材料压痕点附近残余应力:
σ res - x = s 0 - s y s 0 C 12 - s 0 - s x s 0 C 22 C 12 C 21 - C 11 C 22 σ Y
σ res - y = s 0 - s y s 0 C 11 - s 0 - s x s 0 C 21 C 12 C 21 - C 11 C 22 σ Y
其中,σres-x为X方向的残余应力,σres-y为Y方向的残余应力,sx为第一方向的最大隆起量,其中该第一方向为压痕中心与最大隆起量出现的点在金属表面平面投影点的连线方向,sy为金属表面平面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最大隆起量,s0为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最大隆起量,σY为材料的杨氏模量,C11,C12,C21,C22为常数。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包括第一方向的最大隆起量,以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最大隆起量。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最大隆起量通过对被测金属材料特性进行无残余应力同等实验条件仿真而获得。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常数C11、C12、C21和C22取值如下:
当σres-x为压缩力即取负值时,优选C11=9.232,C21=42.432;σres-x为拉伸力即取正值时,优选C11=91.68,C21=154.048。
当σres-y为压缩力即取负值时,优选C12=42.432,C22=9.232;σres-y为拉伸力即取正值时,优选C12=154.048,C22=91.68。
其中,所有常数C11、C12、C21和C22的上述取值均应乘以10-3
具体可通过下表表示:
常数取值表/×10-3
该表常数取值是根据有限元仿真结果,采用数值拟合得到,适用于符合弹塑性本构关系的金属材料。本发明中,需要对sx、s0、sy的关系进行比较以判断x、y方向残余应力的方向来合理选择C11,C12,C21,C22的数值。
作为本发明的改进,残余应力的方向判别,即σres-x和σres-y为拉伸力还是压缩力即其符号为正还是负,通过如下方式判定:
1)如果sx=sy=s0,则σres-x=σres-y=0;
2)如果sx=sy>s0,则σres-x和σres-y符号均为负;
3)如果sx=sy<s0,则σres-x和σres-y符号均为正;
4)如果sx>sy,则:
4.1)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或负,σres-y符号为负;
4.2)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σres-y符号为负;
4.3)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σres-y符号为正或负;
上述判定可采用如下方式表述:
残余应力方向判别表
表中,“+”表示残余应力为拉伸残余应力,“-”表示残余应力为压缩残余应力。
本发明中,优选将物件放置于布氏硬度仪下,采用2.5mm直径的压头以恒力F压入后保持一定时间并卸载,使得物件表面产生带有表面隆起的球形压痕。
本发明中,将带有压痕的物件放置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三维立体成像,采集压痕隆起量最大处的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θ),并得到最大隆起量高度sx(与表面高度均值的差)及与该方向呈90°的最大隆起量高度sy
本发明中,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根据被测金属材料特性进行无残余应力同等实验条件仿真,得到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表面最大隆起量s0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本发明基于球形压头压入金属材料继而卸载后产生的压痕表面隆起量。特别是,当金属材料内部的残余应力大小不同时,在相同加载力及时间条件下,卸载后产生的隆起量具有明显的区别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第二,本发明基于Abaqus计算出同等加载力及时间条件下,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残余应力的情况下球形压头卸载后压痕表面隆起量的分布及相关的数据。其中,通过更为直观的压痕表面全场干涉条纹图来表现隆起量的高度分布情况,并通过观察隆起量高度全场分布来判断残余应力主应力方向。
第三,本发明基于制造压痕后运用光学方法(如共聚焦显微镜等)还原压痕表面隆起量的分布情况得到最大隆起量高度的大小及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在相同加载力及时间条件下,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残余应力的情况下球形压头卸载后压痕表面隆起量的分布及相关数据仿真示意图。
图2:本发明的基于布氏硬度计直径2.5mm压头在测量表面以恒力F持续加载后卸载而产生隆起量操作示意图。
图3:本发明的基于共聚焦显微镜对压痕表面进行成像处理,得到其表面高度信息示意图。
图4:本发明的方法在卸载后压痕表面隆起量在各方向的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测量残余应力大小及方向的方法,在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通过仪器化压入与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方法,使之能根据隆起量分布图直接得到残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测试金属材料测试点表面打磨至光滑,并进行清洁处理;
2)、将清洁过的金属材料用压痕制造装置以恒力F施加静载,保持后卸载,得到球形压痕;
3)、将包含有球形压痕的金属材料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压痕表面进行三维场高度信息还原,得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
4)、基于弹塑性力学,运用有限元法,得到残余应力与隆起量最大高度的关系模型为:
s x / s 0 = - C 11 σ res - x σ Y - C 12 σ res - y σ Y + 1
s x / s 0 = - C 11 σ res - x σ Y - C 12 σ res - y σ Y + 1
其中,σres-x为X方向的残余应力,σres-y为Y方向的残余应力,sx为X方向的最大隆起量,sy为Y方向的最大隆起量,s0为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最大隆起量。σY为材料的杨氏模量,C11,C12,C21,C22为常数。其中,如图4所示,X方向为压痕中心与压痕周围最大隆起量出现的点其在平面上投影点的连线方向,Y方向与X方向垂直,隆起量即离面位移,其方向为z方向即高度方向,X方向和Y方向在同一平面上,该平面为金属表面所在的平面,即与高度方向垂直的平面。
其中,当σres-x为压缩力即取负值时,优选C11=9.232,C21=42.432;σres-x为拉伸力即取正值时,优选C11=91.68,C21=154.048。当σres-y为压缩力即取负值时,优选C12=42.432,C22=9.232;σres-y为拉伸力即取正值时,优选C12=154.048,C22=91.68。其中,所有常数C11、C12、C21和C22的上述取值均应乘以10-3
本实施例的C11,C12,C12和C22取值见通过下表表示:
表1:方程参数取值表/×10-3
该表常数取值是根据有限元仿真结果,采用数值拟合得到,适用于符合弹塑性本构关系的金属材料。当然,上述取值仅是本实施例的优选值,其取值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另外,C11,C12,C21,C22的数值与x、y方向残余应力的方向相关,一般通过通过对sx、s0、sy的关系进行比较以判断x、y方向残余应力的方向来合理选择C11,C12,C21,C22的数值。
残余应力的方向判别,即σres-x和σres-y为拉伸力还是压缩力即其符号为正还是负,通过如下方式判定:
1)如果sx=sy=s0,则σres-x=σres-y=0;
2)如果sx=sy>s0,则σres-x和σres-y符号均为负;
3)如果sx=sy<s0,则σres-x和σres-y符号均为正;
4)如果sx>sy,则:
4.1)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或负,σres-y符号为负;
4.2)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σres-y符号为负;
4.3)当sx<s0,sy>s0时,σres-x符号为正,σres-y符号为正或负;
具体地,上述判定可采用如下表2进行表述:
表2:残余应力方向判别表
表中,“+”表示残余应力为拉伸残余应力,“-”表示残余应力为压缩残余应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基于压痕隆起并利用隆起量分布图得到残余应力,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测试金属材料测试点表面打磨至光滑,并进行清洁处理;
2)将清洁过的金属材料用压痕制造装置以恒力施加静载,保持后卸载,得到球形压痕;
3)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压痕表面进行三维立体成像,通过三维场高度信息还原得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
4)根据上述表面隆起度高度信息,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出金属材料压痕点附近残余应力:
σ res - x = s 0 - s y s 0 C 12 - s 0 - s x s 0 C 22 C 12 C 21 - C 11 C 22 σ Y
σ res - y = s 0 - s y s 0 C 11 - s 0 - s x s 0 C 21 C 12 C 21 - C 11 C 22 σ Y
其中,σres-x为第一方向的残余应力,σres-y为金属表面平面上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的残余应力,sx为第一方向的最大隆起量,其中该第一方向为压痕中心与压痕周围最大隆起量所在点在金属表面投影点的连线方向,sy为第二方向的最大隆起量,s0为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最大隆起量,σY为材料的杨氏模量,C11,C12,C21,C22为常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中,所述表面隆起量高度信息包括第一方向的最大隆起量,以及第二方向的最大隆起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中,所述无残余应力下的压痕最大隆起量通过对被测金属材料特性进行无残余应力同等实验条件仿真而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中,所述常数C11、C12、C21和C22取值可根据下表取得: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其中,所述残余应力的方向通过如下方式判别:
CN201410377258.3A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Active CN1041222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258.3A CN104122205B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77258.3A CN104122205B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2205A true CN104122205A (zh) 2014-10-29
CN104122205B CN104122205B (zh) 2016-08-31

Family

ID=51767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77258.3A Active CN104122205B (zh) 2014-07-31 2014-07-31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22205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9852A (zh) * 2015-11-09 2017-05-17 盐城工学院 一种基于显微硬度压痕距离变化的表层内应力测量方法
CN107643141A (zh) * 2017-09-19 2018-01-3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测试焊接热影响区残余应力的方法
CN108132193A (zh) * 2017-12-21 2018-06-0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球形压痕形貌识别材料各向异性塑性参数的方法
JP7433319B2 (ja) 2018-12-20 2024-02-19 エスエスアーベー テクノロジー アーベー 材料の硬さを測定および計算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9928A (ja) * 1991-09-20 1993-03-30 Hitachi Ltd 残留応力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CN1091825A (zh) * 1993-03-03 1994-09-07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冲击压痕测定残余应力方法
JP2002296125A (ja) * 2001-03-30 2002-10-09 Toshiba Corp 残留応力測定方法
CN1375689A (zh) * 2001-03-16 2002-10-2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JP2010122107A (ja) * 2008-11-20 2010-06-03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残留応力測定装置及び方法
CN102052981A (zh) * 2011-01-28 2011-05-11 清华大学 一种测量弯管残余应力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2072877A (zh) * 2010-12-13 2011-05-25 清华大学 一种实时残余应力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2183458A (zh) * 2010-12-30 2011-09-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
CN103808575A (zh) * 2012-11-09 2014-05-21 徐世铭 一种残余应力测试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79928A (ja) * 1991-09-20 1993-03-30 Hitachi Ltd 残留応力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CN1091825A (zh) * 1993-03-03 1994-09-07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冲击压痕测定残余应力方法
CN1375689A (zh) * 2001-03-16 2002-10-23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JP2002296125A (ja) * 2001-03-30 2002-10-09 Toshiba Corp 残留応力測定方法
JP2010122107A (ja) * 2008-11-20 2010-06-03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残留応力測定装置及び方法
CN102072877A (zh) * 2010-12-13 2011-05-25 清华大学 一种实时残余应力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02183458A (zh) * 2010-12-30 2011-09-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
CN102052981A (zh) * 2011-01-28 2011-05-11 清华大学 一种测量弯管残余应力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3808575A (zh) * 2012-11-09 2014-05-21 徐世铭 一种残余应力测试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 CARLSSON AND P.-L.LARSSON: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BY SHARP INDENTATION TESTING. PART I: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ACTA MATERIALIA》 *
XI CHEN: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by indentatio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
孙渊: "基于残余应力应变关系的压痕法测试技术", 《机械设计与研究》 *
孙渊: "残余应力影响压痕尺寸和隆起量的研究", 《机械强度》 *
林丽华: "球面压痕测残余应力试验方法研究", 《机械强度》 *
王庆明: "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动向", 《机电工程》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79852A (zh) * 2015-11-09 2017-05-17 盐城工学院 一种基于显微硬度压痕距离变化的表层内应力测量方法
CN106679852B (zh) * 2015-11-09 2019-02-22 盐城工学院 一种基于显微硬度压痕距离变化的表层内应力测量方法
CN107643141A (zh) * 2017-09-19 2018-01-3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测试焊接热影响区残余应力的方法
CN107643141B (zh) * 2017-09-19 2018-07-10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测试焊接热影响区残余应力的方法
CN108132193A (zh) * 2017-12-21 2018-06-08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球形压痕形貌识别材料各向异性塑性参数的方法
CN108132193B (zh) * 2017-12-21 2020-06-1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球形压痕形貌识别材料各向异性塑性参数的方法
JP7433319B2 (ja) 2018-12-20 2024-02-19 エスエスアーベー テクノロジー アーベー 材料の硬さを測定および計算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22205B (zh) 2016-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49757A1 (ja) 変位場およびひずみ場の測定方法、および、材料試験機
CN107271279A (zh) 一种金属材料真应力真应变测试方法
CN104122205A (zh) 一种利用压痕隆起量测量残余应力的方法
CN101413859A (zh) 一种材料硬度测试方法及系统
Shen et al. A novel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components and their directions in spherical indentation
CN108132193A (zh) 一种基于球形压痕形貌识别材料各向异性塑性参数的方法
CN104655505B (zh) 一种基于仪器化球压入技术的残余应力检测方法
CN104008235A (zh) 弹簧精细参数化建模及性能测试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Gallet et 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rom an inverse problems perspective
Henkel et al. Crack observation methods, their application and simulation of curved fatigue crack growth
JP2020201146A (ja) パラメータ推定装置、パラメータ推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Yan et al. Precise 3D shape measurement of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for complex surfaces
Kwon et al. A study of the strain measurement for Al 6061-T6 tensile specimen using the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CN104316231B (zh) 柔性抛光磨粒群动态力链观测装置
Farahani et al. A GTN failure analysis of an AA6061-T6 Bi-failure specimen
Ai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fracture characterizations of rocks under dynamic tension test with image processing
CN105371996A (zh) 一种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产生的残余应力的测量方法
Ma et al. Analysis of local fracture strain and damage limit of 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s using measured displacement fields and FEM
KR100736436B1 (ko) 비파괴 표면 압입흔적의 형상분석을 통한 압입경도산출방법
Gadhe et al.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technique for strain measurement of aluminium plate
CN101799275A (zh) 轴承滚珠直径超精密在线测量方法
CN107024401A (zh) 获取金属材料各向异性和拉压非对称性的方法及系统
Hagara et al. Numerical verification of a full-field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a specimen loaded by combined loading
CN202974770U (zh) 杨氏模量测量仪
CN211401505U (zh) 一种试件表面主应力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