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7538A -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7538A
CN104087538A CN201410327649.4A CN201410327649A CN104087538A CN 104087538 A CN104087538 A CN 104087538A CN 201410327649 A CN201410327649 A CN 201410327649A CN 104087538 A CN104087538 A CN 104087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um
bacterial strain
strain
compound solution
thiobacter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276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7538B (zh
Inventor
杜清华
任黎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XIAN COUNTY LUXI AGRO-EC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SHENXIAN COUNTY LUXI AGRO-EC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XIAN COUNTY LUXI AGRO-EC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SHENXIAN COUNTY LUXI AGRO-ECOLOGY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32764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875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87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7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7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7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解除土壤中的高含量盐分,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疗农作物死棵和预防瓜果蔬菜及大田作物病虫害;该复合解盐菌无污染、无公害,应用于农业生产可壮苗抗病,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又能克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弊端,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农业增产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Description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客观基础。微生物学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而且与食品安全和品质改善密切相关。土壤的形成与肥力的提高有赖于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含氮物质最初来源是微生物的固氮作用,土壤中含氮物质的积累、转化和损失,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和转化、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土壤中矿物质变为可溶的植物可吸收态无机化合物等等过程都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相关:由于微生物的活动,使得土壤具有生物活性性能,推动着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并改善着土壤的水、透气、供肥、保肥和冷热的调节能力,助于农业生产。随着人类对环境和食品安全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绿色农业或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的防病、防虫害也与微生物密切相关。植物的许多病害及其病原也是各类微生物,而反过来也可利用某些微生物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有机物的积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有机物改造成腐殖质肥料的过程。有机和无机肥料放入土壤以后,只有一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其余部份都要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吸收、固化,然后才逐渐并较长时间地供给作物吸收利用,许多微生物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农产品的加工、贮藏,实际是很多是利用有益微生物作用或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危害的技术:以菌作饲(饵)(SCP)和以菌当蔬菜(各种食用菌)的单细胞蛋白和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以菌产沼气等生物能源技术;免耕技术等等。 
而作为农业大国,近30年来,我国设施蔬菜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百姓长期、大量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农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及农药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也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设施保护地栽培中,土壤逐步恶化,次生盐渍化加重,土壤形成恶性循环。而由于土壤盐分过高导致的土壤酸碱化,土传病原菌数量增加,营养元素比例失衡及土壤板结甚至植物黄叶死棵、产量降低甚至绝收、作物病害加重,品质降低等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土壤是作物施肥的载体,追根溯源,所有的问题出现在土壤上,并以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为重。一般情况下,施肥时往往大量超出现实作物产量的实际需要量,没有降水淋溶流失,大量多余的肥料便滞留在土壤当中。一次次化肥超量、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加之使用禽畜粪肥,使得过多的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于是导致大量的盐分遗留在土壤,提高了土壤溶液的浓度,造成土壤恶化,对作物造成盐害。目前很多菜田化肥超量达60%-70%左右,土壤溶液浓度明显增高,土壤虽然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其容量有限,自会对作物构成高浓度的盐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蔬菜种植区产生次生盐渍化的地块高达78%左右,因此,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微生物肥料种类繁多,而真正解决土壤盐渍化的方法却很少,原始的解盐和降盐方法就是大水漫灌和换土,大水漫灌是用水把土壤中的盐分压到地下,可是一段时间后经过棚内高温,水分蒸发,盐分还会慢慢上来;而换土,虽然解决了当时的问题,但却费工费时,经过几年的蔬菜生产,盐渍化会再次发生,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国家发明专利200810016501.3(专利人:杜清华;申请日2008.05.28,公告号CN101289338B,公告日2010.12.01)虽公开了一种生物解盐菌肥及其制备方法,该专利作为一种生物菌肥,具有解盐的效果;但目前根据现有资料及技术文献显示通过复合菌株以菌解盐的微生物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有效解决土壤盐渍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以菌解盐的复合解盐菌,能够解除土壤中的高含量盐分,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改善恶化的土壤环境,抑制土传病原菌,增强作物防病抗病能力,释放土壤固定的营养元素,治疗植物黄叶死棵以及改善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等,能克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弊端。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解盐菌,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5-50:1;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5-50:0.3-1:0.3-1。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10-30:1;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10-30:0.5-1:0.5-1。 
所述腐生菌为芽孢杆菌、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霉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所述腐生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所述硝化细菌为亚硝化单胞菌、亚硝化螺菌、硝化刺菌和硝化球菌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所述硝化细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所述硫细菌为贝氏硫细菌、发硫菌、硫小杆菌、硫化叶菌、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所述硫细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所述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的总数为每毫升0.2-30亿个。 
所述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分别在培养基中培养;所述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解盐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按比例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比例加入葡萄糖或麦芽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比例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PH值调整为6.5-8.0,得培养基,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将腐生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至30-60rpm,振幅18-22mm,28-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细菌菌株1-2株,每株15-20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23-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和/或将硫细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30-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或硫细菌菌株5-50:1或者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硫细菌菌株为5-50:0.3-1:0.3-1的比例混合,于60-90℃下热灭活80-100分钟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分别加入装有100ml-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均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冰乙醇浴中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解盐菌在农业中的应用,所述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10-70克。 
所述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30-50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发明人因偶然的机会发现一个菌群具有解盐效果,通过10年的时间,经过大量的菌株筛选,组方筛选,工艺研究及全国各地土壤菌效试验,发现腐生菌对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效果不明显,但对植物的分解能力效果突出,完全出乎意料的是,加入硝化细菌复配后,本发明的发明人在解盐效果试验研究中惊奇发现,该发明的复合解盐菌在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过程中,第一年可使土壤盐分值为3.2的土壤降到2.4,到第三年,能够将该土壤中的盐分值降解到0.4,基本解除土壤中的所有盐分,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另外对治理植物死棵和预防病虫害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这种复合菌是多个菌种的混合物,从原有生物解盐菌肥方面进行探索,筛选出降低盐分浓度,疏松土壤解磷解钾的菌株,利用该菌株及其辅助物质来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和预防农作物生理性病害等难题,利用上述腐生菌的分解、硝化细菌的降解或硫细菌的氧化作用真正的结合起来,通过菌株作用调节土壤的PH值,解决土壤次生盐渍化难题,实现了以菌解盐的技术方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腐生菌和硝化细菌结合与腐生菌和硫细菌结合在各类土壤中的解盐效果基本相同,只是在酸性土壤中硝化细菌占有强势,碱性土壤中硫细菌占有强势。 
该复合解盐菌以菌解盐,有效解决了因土壤环境恶化造成的死棵、品质下降、产量低下等问题;试验既已证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治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复合菌剂,使大棚蔬菜生产的最大难题得到解决,为解决大棚蔬菜的次生盐渍化找出了根本出路,可作为治理蔬菜保护地次生盐渍化的首选技术措施。据分析,复合解盐菌中,主要含有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等活性微生物,无污染、无公害,壮苗抗病,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又能克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弊端;该解盐菌的开发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和生产技术将进一步提高,为农业增产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土壤盐渍化严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解盐菌,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当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5-50:1;
当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5-50:0.3-1:0.3-1。
当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10-30:1; 
当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10-30:0.5-1:0.5-1。 
其中,腐生菌为芽孢杆菌、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霉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腐生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其中,硝化细菌为亚硝化单胞菌、亚硝化螺菌、硝化刺菌和硝化球菌其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硝化细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其中,硫细菌为贝氏硫细菌、发硫菌、硫小杆菌、硫化叶菌、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当硫细菌采用一种以上的菌种时,各菌种之间按等量配比。 
其中,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的总数为每毫升0.2-30亿个。 
其中,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分别在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解盐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按比例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比例加入葡萄糖或麦芽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比例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PH值调整为6.5-8.0,得培养基,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将腐生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至30-60rpm,振幅18-22mm,28-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细菌菌株1-2株,每株15-20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23-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和/或将硫细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30-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或硫细菌菌株5-50:1或者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硫细菌菌株为5-50:0.3-1:0.3-1的比例混合,于60-90℃下热灭活80-100分钟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分别加入装有100ml-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均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冰乙醇浴中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复合解盐菌在农业中的应用,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10-70克。 
优选的,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30-50克。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亚硝化单胞菌菌株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亚硝化单胞菌菌株
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亚硝化单胞菌菌株,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克,蛋白胨5克、葡萄糖25克、琼脂10克、氯化钠3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6.5,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巨大芽孢杆菌菌株1株1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0rpm,振幅20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亚硝化单胞菌菌株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0rpm,振幅20mm,2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菌株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5:1的比例混合,于80℃下热灭活9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0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2巨大芽孢杆菌菌株,贝氏硫细菌菌株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巨大芽孢杆菌菌株,贝氏硫细菌菌株
巨大芽孢杆菌菌株,贝氏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克,蛋白胨5克、葡萄糖25克、琼脂10克、氯化钠3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6.5,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巨大芽孢杆菌菌株1株1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0rpm,振幅20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贝氏硫细菌菌株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0rpm,振幅20mm,2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菌株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与贝氏硫细菌菌株5:1的比例混合,于80℃下热灭活9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0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巨大芽孢杆菌菌株与贝氏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3 根菌、酵母菌菌株与亚硝化螺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菌株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根菌、酵母菌菌株,亚硝化螺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菌株
根菌、酵母菌菌株,亚硝化螺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50克,蛋白胨9克、葡萄糖30克、琼脂20克、氯化钠5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2,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根菌菌株、酵母菌菌株各2株每株13个分别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8rpm,振幅21mm,28℃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亚硝化螺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各1株每株18个分别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8rpm,振幅21mm,23℃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5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然后按照根菌:酵母菌:亚硝化螺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27:27:1:1:1(即腐生菌:硝化细菌18:1)的比例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几种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4 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与发硫菌、绿硫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菌株,发硫菌、绿硫细菌菌株
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菌株,发硫菌、绿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50克,蛋白胨9克、葡萄糖30克、琼脂20克、氯化钠5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2,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菌株各2株每株13个分别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8rpm,振幅21mm,28℃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发硫菌、绿硫细菌菌株各1株每株18个分别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8rpm,振幅21mm,23℃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5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然后按照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发硫菌:绿硫细菌12:12:12:1:1(即腐生菌:硫细菌18:1)的比例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几种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5 青霉菌(腐生菌中霉菌的一种)与硝化球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青霉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
青霉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85克,蛋白胨6克、葡萄糖40克、琼脂15克、氯化钠4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0,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青霉菌1株11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40rpm,振幅19mm,29℃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球菌1株16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40rpm,振幅19mm,2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青霉菌菌株与硝化球菌菌株20:1的比例混合,于70℃下热灭活82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青霉菌菌株与硝化球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6 青霉菌(腐生菌中霉菌的一种)与硫小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青霉菌菌株,硫小杆菌菌株
青霉菌菌株,硫小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85克,蛋白胨6克、葡萄糖40克、琼脂15克、氯化钠4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0,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青霉菌1株11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40rpm,振幅19mm,29℃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硫小杆菌1株13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40rpm,振幅19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青霉菌与硫小杆菌20:1的比例混合,于70℃下热灭活82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青霉菌和硫小杆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2种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7   木霉菌(腐生菌中霉菌的一种)与硝化刺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木霉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
木霉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120克,蛋白胨15克、葡萄糖35克、琼脂30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氯化钠的混合物,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5,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木霉菌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刺菌2株每株2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2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木霉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30:1的比例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5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木霉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8  木霉菌(腐生菌中霉菌的一种)与硫化叶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木霉菌菌株,硫化叶菌菌株
木霉菌菌株,硫化叶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120克,蛋白胨15克、葡萄糖35克、琼脂30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氯化钠的混合物,得培养液;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5,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木霉菌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硫化叶菌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3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木霉菌与硫化叶菌30:1的比例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5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木霉菌和硫化叶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9 酵母菌与亚硝化叶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酵母菌菌株,亚硝化叶菌菌株
酵母菌菌株,亚硝化叶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共计200克,蛋白胨15克、葡萄糖25克、琼脂30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8,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酵母菌1株14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60rpm,振幅22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亚硝化叶菌2株每株17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60rpm,振幅22mm,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酵母菌菌株与亚硝化叶菌菌株25:1的比例混合,于80℃下热灭活9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8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酵母菌菌株与亚硝化叶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0 酵母菌与紫硫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酵母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
酵母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共计200克,蛋白胨15克、葡萄糖25克、琼脂30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8,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酵母菌1株14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60rpm,振幅22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紫硫细菌1株14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60rpm,振幅22mm,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分别按照酵母菌与紫硫细菌25:1的比例混合,于80℃下热灭活9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8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酵母菌和紫硫细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1   芽孢杆菌与硝化刺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芽孢杆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
芽孢杆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80克,蛋白胨8克、葡萄糖40克、琼脂18克、氯化钠4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8.0,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芽孢杆菌1株13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1rpm,振幅19mm,31℃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刺菌1株2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1rpm,振幅19mm,2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芽孢杆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10:1的比例分别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4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芽孢杆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2  芽孢杆菌与绿硫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芽孢杆菌菌株、绿硫细菌菌株
芽孢杆菌菌株、绿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80克,蛋白胨8克、葡萄糖40克、琼脂18克、氯化钠4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8.0,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芽孢杆菌1株13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1rpm,振幅19mm,31℃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绿硫细菌1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1rpm,振幅19mm,3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芽孢杆菌与绿硫细菌菌株10:1的比例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4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芽孢杆菌菌株与绿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均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3  芽孢杆菌与硝化球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芽孢杆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
芽孢杆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130克,蛋白胨13克、葡萄糖50克、琼脂28克、氯化钠6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加入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3,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芽孢杆菌2株每株1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6rpm,振幅21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球菌1株2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6rpm,振幅19mm,2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芽孢杆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40:1、的比例分别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芽孢杆菌菌株与硝化球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4  芽孢杆菌与紫硫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芽孢杆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
芽孢杆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共计130克,蛋白胨13克、葡萄糖50克、琼脂28克、氯化钠6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加入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3,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芽孢杆菌2株每株10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6rpm,振幅21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紫硫细菌1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6rpm,振幅19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芽孢杆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40:1的比例分别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芽孢杆菌与紫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5根菌与亚硝化单胞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根菌菌株,亚硝化单胞菌菌株
根菌菌株,亚硝化单胞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150克,蛋白胨10克、葡萄糖53克、琼脂28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6.9,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根菌菌株1株每株11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2rpm,振幅18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亚硝化单胞菌2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2rpm,振幅18mm,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根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48:1的比例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00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根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6  根菌与发硫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根菌菌株,发硫菌菌株
根菌菌株,发硫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150克,蛋白胨10克、葡萄糖53克、琼脂28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6.9,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根菌菌株1株每株11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2rpm,振幅18mm,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发硫菌菌株1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2rpm,振幅18mm,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根菌和发硫菌菌株48:1的比例混合,于90℃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00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根菌和发硫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7 木霉菌与硝化刺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木霉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
木霉菌菌株,硝化刺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200克,蛋白胨13克、葡萄糖60克、琼脂25克、氯化钠5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6,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木霉菌1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5rpm,振幅20mm,31℃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刺菌2株每株18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5rpm,振幅20mm,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木霉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50:1的比例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木霉菌菌株与硝化刺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8 木霉菌与紫硫细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木霉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
木霉菌菌株,紫硫细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200克,蛋白胨13克、葡萄糖60克、琼脂25克、氯化钠5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6,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木霉菌1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5rpm,振幅20mm,31℃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紫硫细菌2株每株19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5rpm,振幅20mm,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2种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木霉菌与紫硫细菌50:1的比例分别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1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木霉菌和紫硫细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19芽孢杆菌、硝化球菌与发硫菌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芽孢杆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发硫菌菌株
芽孢杆菌菌株、硝化球菌菌株、发硫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160克,蛋白胨10克、葡萄糖50克、琼脂20克、氯化钠5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6,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芽孢杆菌1株每株13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9rpm,振幅18mm,28℃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球菌2株每株16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9rpm,振幅18mm,25℃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发硫菌2株每株16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39rpm,振幅18mm,31℃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3种菌株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芽孢杆菌、硝化球菌、紫硫细菌18:1:0.7的比例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芽孢杆菌、硝化球菌、发硫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实施例20 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与硫化叶菌复合菌混合液的制备 
菌株: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硫化叶菌
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硫化叶菌菌株分别培养,然后按比例混合。
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180克,蛋白胨13克、葡萄糖30克、琼脂13克、氯化钠7克、水1000克,按上述质量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上述质量加入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上述质量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备用;将培养液调整为PH值为7.6,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c、将光合细菌2株每株12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30℃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亚硝化螺菌1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硫化叶菌1株每株15个置于培养液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在50rpm,振幅22mm,33℃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3种菌株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硫化叶菌35:0.5:1的比例混合,88℃下热灭活100分钟,然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加入装有10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与硫化叶菌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均立即置于-4℃冰乙醇浴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毒性实验
将上述实施例1-6以及实施例19、20制备得到的复合解盐菌混合液,分别施入在黄瓜、豆角、小麦、棉花根系附近的土壤中,连续观察2个月,可以发现未使用该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作物生长情况一般,而使用组生长情况正常外,作物性状明显优于未使用组,说明该复合解盐菌混合液不仅无毒无副作用,而且起到促生作用可以使作物生长更加茂盛,农作物使用复合解盐菌混合液后长势对比见表1。
表1农作物使用复合解盐菌混合液后长势对比 
本发明制备的复合解盐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本发明中腐生菌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之间具有共容性,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它们能产生特定的效应,加速降低有害物质含量以及加强它们分解能力。
以下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的作用机理:将本发明的芽孢杆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按照30:1的比例制备成复合解盐菌剂后,采用冲施法施入土壤后,芽孢杆菌的体积较大,并且繁殖能力超强,经过十天左右其中的芽孢杆菌菌株通常附着在作物根系附近形成粘稠的一层,利用土壤原有养料迅速生长繁殖成为优势菌群,其菌丝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通过产生小分子的抗生素和大分子的抗菌蛋白或胞壁降解酶类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和侵染,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以便更加有效地摄取营养。亚硝化单胞菌不能利用有机物,必须在体内合成,所以繁殖比较慢,但会形成菌膜,吸附在其他物寄主上进行繁衍。在芽孢杆菌的“帮助”下,大分子的纤维素或排泄物被分解变成一些小分子无机物如氨、硫化氢等,而亚硝化单胞菌把土壤中的这些亚硝酸盐类转变成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盐营养物质,避免氨毒之苦。在菌体不断扩繁过程中,亚硝化单胞菌把土壤里的亚硝酸盐转变成硝酸盐后,这些硝酸盐和金属盐离子紧接着会被扩繁速度极快的芽孢杆菌长出的菌丝团团围住,菌丝伸长可以生长到植物的根系中,使其一部分转变成植物营养直接被作物吸收,同时该菌还能分泌一种吲哚和萘乙酸物质,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使植物长得更好且更健康;此外一部分遗留在植物体内,随着被植物带出土壤。 
此外在亚硝化单胞菌的作用下,土壤中往往出现较多的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可以提高多种磷肥在土壤中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可以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大姜的姜瘟病等植物病害,同时使碱性土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 
如此一来,经过该复合解盐菌作用,土壤形成了以有益菌为主,作物根系形成了良性微生态环境,同时分泌了酶类、有机酸、促长因子、植物抗逆因子等活性物质,对于预防作物根部和土壤中的病菌及害虫,效果显著,并且改良土壤,活化土壤中固定的养分,促进磷、钾及微量元素的溶出,减少了肥料使用量,经过测土,有的含磷达86ppm,已抑制作物生长,而经该复合菌株处理黄瓜后的各指标利用土壤检测仪器操作,测试土壤磷钾含量均比对照高,有益菌充分发挥了解磷、解钾作用;此外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通透性及根系供氧量,可抑制多种植物真菌病,试验最多的是对根腐病、立枯病、猝倒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以及灰霉菌、腐霉菌、丝核菌、炭疽菌、镰刀菌、菌核病等的防治,其防病抗病的效果在对照实验统计数据中较为明显。 
  
该复合解盐菌的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按照复合解盐菌中腐生菌与硝化细菌或腐生菌与硫细菌比例设计试验,试验地点设在山东莘县将军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内,试验典型代表作物有黄瓜、螺丝椒、小麦及棉花,试验于2009年4种作物分别整地前开始测试其土壤盐分含量,同时检测土壤酸碱度以便选择合适的实施例进行处理试验(pH值低,土壤偏酸性时使用腐生菌与硝化细菌的实施例;pH值偏高土壤处于碱性环境时使用腐生菌与硫细菌结合的实施例;一般未知土壤酸碱性的情况下,使用3种菌结合处理更为方便),连续试验3年,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菌剂30-50克,于2012年4种作物分别采收结束后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将各处理中不同比例的菌于作物第一次冲水时一次性施入土壤,随作物生长情况测定其他性状各指标平均值;(大量试验证明:腐生菌和硝化细菌结合与腐生菌和硫细菌结合在各类土壤中的都有解盐效果,只是在酸性土壤中硝化细菌占有强势,碱性土壤中硫细菌占有强势;而腐生菌、硝化细菌结合和硫细菌三中菌的复合使得复合解盐菌可以适用于酸性和碱性两种土地)。
处理1:具体实施例1中芽孢杆菌菌株与亚硝化单胞菌菌株比例为5:1的复合解盐菌剂,每株灌注30克; 
处理2:具体实施例4中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发硫菌:绿硫细菌12:12:12:1:1(即腐生菌:硫细菌18:1)的复合解盐菌剂,每株灌注30克;
处理3:具体实施例5中青霉菌菌株(腐生菌中霉菌的一种)与硝化球菌菌株比例为20:1的复合解盐菌剂,每株灌注50克;
处理4:具体实施例20中光合细菌、亚硝化螺菌、硫化叶菌比例为35:0.5:1的复合解盐菌剂,每株灌注50克;
处理5:对照组,不使用该复合解盐菌剂,其他操作均数相同。
参考《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群体的发病程度可以用多种指标计量,其中最常用的有发病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 
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物器官(叶片、根、茎、果实、种子等)占调查植株总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但是,病株或病器官间发病轻重程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同为发病叶片,有些叶片可能仅产生单个病斑,另一些则可能产生几个甚至几十个病斑。这样,发病率相同时,发病的严重程度和植物蒙受的损失也可能不同。为了更全面地估计病害数量,便需要应用严重度指标。     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例如叶片上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率。严重度用分级法表示,亦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发病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划分出几个级别,分别用各级代表值或发病面积百分率表示、调查统计时,以单个植株或者特定器官为调查单位,对照事先制定的严重度分级标准.找出与发病实际情况最接近的级别。严重度分组标准除用文字描述外,还可制成分级标准图。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 病情指数=发病率×严重度。 
*注明:a、五个处理中,每个处理采用3点取样法,每点调查植株株数是50,各项指标测试值均为每样点50株数平均值; 
b、黄瓜、螺丝椒、小麦及棉花分别于播种前未施入该复合解盐菌之前首先分别测定4种作物土壤盐分含量,接着连续进行3年试验,每次于作物收获完成之后测试各盐分含量;
c、作物长势正常,黄瓜、螺丝椒株高在60-80cm时测定其根系密度和植株死棵株数;小麦、棉花株高30-40cm时测定其根系密度和植株死棵株数;
d、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严重度的综合指标,计算公式(严重度用百分率表示):病情指数=发病率×严重度;
e、黄瓜、螺丝椒、小麦及棉花自定植起到作物收获结束计算其发病次数和病害情况;待收获完全结束后计算其亩产量;
f、相对防效是全面考虑作物各处理对于对照综合防治效果的指标,计算公式:相对防效(%)={(对照组作物发病率—处理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黄瓜使用复合解盐菌的实验数据及分析见表2和表3;未使用该复合解盐菌时(黄瓜定植前),测定处理1、2、3、4的土壤盐分初始值分别为5.34g/kg、5.25 g/kg、5.30g/kg、5.24 g/kg,平均值为5.28 g/kg。 
表2黄瓜使用复合解盐菌后土壤盐分、黄瓜根密度和病情指数对比 
表3黄瓜使用复合解盐菌后植株死棵、产量和相对防效对比
螺丝椒使用复合解盐菌的实验数据及分析见表4和表5;未使用该复合解盐菌时(螺丝椒定植前),测定处理1、2、3、4的土壤盐分初始值分别为5.51g/kg、5.46 g/kg、5.40 g/kg、5.41 g/kg,平均值为5.45 g/kg。
表4螺丝椒使用复合解盐菌后土壤盐分、螺丝椒根密度和病情指数对比 
表5螺丝椒使用复合解盐菌后植株死棵、产量和相对防效对比
小麦使用复合解盐菌的实验数据及分析见表6和表7;未使用该复合解盐菌时(小麦定植前),测定处理1、2、3、4的土壤盐分初始值分别为5.86g/kg、5.78 g/kg、5.83 g/kg、5.81 g/kg,平均值为5.82 g/kg。
表6小麦使用复合解盐菌后土壤盐分、小麦根密度和病情指数对比 
表7小麦使用复合解盐菌后植株死棵、产量和相对防效对比
棉花使用复合解盐菌的实验数据及分析见表8和表9;未使用该复合解盐菌时(棉花定植前),测定处理1、2、3、4的土壤盐分初始值分别为6.25g/kg、6.20 g/kg、6.21 g/kg、6.17 g/kg,平均值为6.21 g/kg。
表8棉花使用复合解盐菌后土壤盐分、棉花根密度和病情指数对比 
表9棉花使用复合解盐菌后植株死棵、产量和相对防效对比
表10 使用前及使用复合解盐菌后土壤盐分含量平均值对比表
表11连续使用3年复合解盐菌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一览表
由上表2-9可知,只要土壤中盐分高,作物根系就明显减少,病情指数高,同时死棵严重。而经过大量实验证明本发明的复合解盐菌株具有如下特性:(1)对于降解土壤盐分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将盐分有效消除;(2)具有良好的促生效应。植物通常依靠植物根系从土壤吸收大部分养分,而盐分导致作物无法发芽生根和正常生长,该复合解盐菌剂以菌克菌,解决掉盐分的同时促进作物根系伸长生长;(3)防病抗病效果显著。因为盐害能使土传病害更加严重,土壤杂菌过多能使植物病害加重,由于复合解盐菌中有益菌群占据优势,抑制了病原菌的危害,诱导了植物抗性作用,控制了土传病害的发生。有益菌产生的代谢产物淀粉酶、蛋白酶、乳酸酶形成了酶促反应,这种酶促反应分解了作物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还分解了残留农药,在使用棚对照组中有明显的表现。(4)预防农作物死棵。在使用该菌剂的大棚里,看不到连作的痕迹,有益菌的大量繁殖,促进了有机质的分解,调节土壤PH,对土壤盐渍化、酸化进行双向调节,明显减少作物死棵现状。此外发现,经过上述复合解盐菌作用,致使大棚蔬菜、瓜果在同样施肥,同样管理情况下,与不冲施对照棚相比,黄瓜高出60公分,瓜叶厚,呈深绿色,瓜茎粗壮,坐瓜早,上市早7天,坐瓜多,瓜个大,瓜味甜脆,改善了瓜果、蔬菜品质,由于使用该复合菌剂的光合作用比不使用的高出数倍,其糖分、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大大提高,改善了果实外观,防止裂果,果实的甜度、口感和风味明显好转,并且耐贮存;此外螺丝椒、大田作物小麦、棉花亦是取得同样良好的效果。根据上面所述,只要是有效消除土壤中的盐分,使作物根系正常生长,正常健康的植株才能获得农作物的高产量。
由表10和表11可以看出该复合解盐菌持效、安全,使用效果显著,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上述实施例中葡萄糖均可用麦芽糖替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5-50:1;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5-50:0.3-1:0.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与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中的一种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或硫细菌为10-30:1;
当所述复合解盐菌由腐生菌、硝化细菌和硫细菌组成时,其中所述复合解盐菌中菌的个数比为腐生菌:硝化细菌:硫细菌为10-30:0.5-1:0.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腐生菌为芽孢杆菌、根菌、酵母菌、光合细菌、霉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硝化细菌为亚硝化单胞菌、亚硝化螺菌、硝化刺菌和硝化球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硫细菌为贝氏硫细菌、发硫菌、硫小杆菌、硫化叶菌、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的总数为每毫升0.2-30亿个。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其特征在于,所述腐生菌与所述硝化细菌和/或所述硫细菌分别在培养基中培养;所述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复合解盐菌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菌株传代
a、培养基中各组分的质量份数比为:海带,海鱼、虾皮、甲壳混合物共计30-200份,蛋白胨5-15份、葡萄糖或麦芽糖20-40份、琼脂10-30份、氯化钠3-7份、水1000份,按比例取蛋白胨、琼脂和水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按比例加入葡萄糖或麦芽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器灭菌;接着按比例加入上述海带,海鱼、虾皮、甲壳的混合物,氯化钠,得培养液;将培养液PH值调整为6.5-8.0,得培养基,备用;     b、培养菌株:在上述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菌株:
将腐生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至30-60rpm,振幅18-22mm,28-32℃下振荡培养24小时;
将硝化细菌菌株1-2株,每株15-20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23-27℃下振荡培养24小时;和/或将硫细菌菌株1-2株,每株10-15个置于培养基中,调节摇床或振荡培养箱30-60rpm,振幅18-22mm,30-36℃下振荡培养24小时;
(2)传代次数: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主种子批菌种启开后传代次数均为1-2代,工作种子批菌种启开后至接种生产用培养基传代次数均为1-2代;
(3)复合解盐菌混合液的制备
上述菌株采用直接计数法计数后,按照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或硫细菌菌株5-50:1或者腐生菌菌株:硝化细菌菌株:硫细菌菌株为5-50:0.3-1:0.3-1的比例混合,于60-90℃下热灭活80-100分钟后,用含苯酚2.0g/L的苯酚生理盐水稀释,将混合菌株分别加入装有100ml-120ml苯酚生理盐水的烧杯中,配制成腐生菌菌株与硝化细菌菌株和/或硫细菌菌株的混合液;所得混合液均无沉淀的菌块或异物,混合液配制后立即置于冰乙醇浴中直至温度降到10℃,然后2-6℃下冻存,得复合解盐菌混合液。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在农业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10-70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解盐菌在农业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解盐菌应用于农业中时,每株作物灌注该复合解盐菌30-50克。
CN201410327649.4A 2014-07-10 2014-07-10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Active CN1040875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7649.4A CN104087538B (zh) 2014-07-10 2014-07-10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27649.4A CN104087538B (zh) 2014-07-10 2014-07-10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7538A true CN104087538A (zh) 2014-10-08
CN104087538B CN104087538B (zh) 2017-03-08

Family

ID=51635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27649.4A Active CN104087538B (zh) 2014-07-10 2014-07-10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875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2070A (zh) * 2019-09-09 2019-11-15 山东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盐碱地土壤除盐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9338A (zh) * 2008-05-28 2008-10-22 杜清华 一种生物解盐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4814A (zh) * 2011-07-20 2012-02-08 日照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4308A (zh) * 2013-05-08 2013-09-18 鲁西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赖氨酸生物解盐菌混合物、其有机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9338A (zh) * 2008-05-28 2008-10-22 杜清华 一种生物解盐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4814A (zh) * 2011-07-20 2012-02-08 日照益康有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4308A (zh) * 2013-05-08 2013-09-18 鲁西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所 赖氨酸生物解盐菌混合物、其有机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农村大众: ""黑泥发明出生物解盐菌"", 《农村大众数字报HTTP://PAPAR.DZWWW.COM/NCDZ/CONTENT/20111126/ARTICEL38001MT.HTM》 *
聊城洁艳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物解盐菌"", 《产品展示HTTP://WWW.SWYJS.COM/PRODUCTS_VIEW.ASP?ID=21》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2070A (zh) * 2019-09-09 2019-11-15 山东胜伟盐碱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盐碱地土壤除盐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7538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inogradov et al. Use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s in white mustard crops in the non-Chernozem zone of Russia
Boraiah et al. Effect of Panchagavya, Jeevamrutha and cow urine on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and yield of capsicum (Capsicum annuum L. var. grossum)
RU2628411C2 (ru) Микробные инокулянты и содержащие их композиции удобрений
Kumar et 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blackgram (Vigna mungo) under foliar application of Panchagavya as organic source of nutrient.
CN109971680B (zh) 一种具有抗病促生长功能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制备及应用
CN103626610B (zh) 一种竹炭生物有机肥及其生产方法
US9150461B2 (en) Bioorganic agent for treating plants (variants)
CN103848698A (zh) 一种利用沼渣好氧发酵制备的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
US9386774B2 (en) Application of mixotrophic chlorella for the improved yield and quality of solanaceae plants
CN103518781B (zh) 一种核心生防菌素及含该核心生防菌素的有机肥
CN109456105A (zh) 一种缓解茄科作物连作障碍的微生物菌剂制备及使用方法
CN109762765B (zh) 一种腐熟固体发酵菌剂及其在农业废弃物中的应用
CN107245461B (zh) 一种解淀粉芽孢杆菌b6及其应用
CN106146194B (zh) 一种抗重茬菌剂
CN101298403B (zh) 一种生物有机农业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49593A (zh) 一种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964951A (zh) 一种磁化复合微生物有机水溶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315265B (zh) 一种球毛壳菌生物育苗基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Sahain et al. Effect of some biostimulant on growth and fruiting of Anna apple trees in newly reclaimed areas
CN106396862A (zh) 一种防治病害的薯类专用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87538B (zh) 复合解盐菌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CN110627566B (zh) 一种具有防治根肿病功能的生物有机类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ngh et al. Exploitation of panchagavya: A novel approach for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vegetable crops in Pindar valley of Uttarakhand
CN106518537A (zh) 一种生物有机农业肥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57310B (zh) 一种短小芽孢杆菌fe05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