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4181B -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4181B
CN104074181B CN201410289335.XA CN201410289335A CN104074181B CN 104074181 B CN104074181 B CN 104074181B CN 201410289335 A CN201410289335 A CN 201410289335A CN 104074181 B CN104074181 B CN 104074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m
heavy
rammer
ramming
hammer 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893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4181A (zh
Inventor
韩云山
王元龙
段伟
秦伟华
吴晗
董彦莉
耿少波
郑亮
张洪萍
韩志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141028933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7418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074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4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41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属于土木工程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夯锤的效能转化方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定义夯沉比,并以夯锤为研究对象,计算夯沉比大小来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对实际工程中选择最优能量分配、降低耗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夯锤的夯击试验,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绘制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图确定最优夯击数,其中b为测量所得单击夯沉量,S为通过积分计算出的夯锤行程数值;本发明将每一击实测夯沉量b与夯锤冲击行程计算值S之比定义为夯沉比λ,得到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分析确定最优夯击次数,计算准确又方便经济。

Description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属于土木工程地基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夯锤的效能转化方面。
背景技术
强夯法是一种将几十吨(一般为8-40t)重锤从几十米(一般6-40m)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土进行挤密、强力夯实的方法。目前的情况是,强夯实践发展快,而强夯机理和设计理论仍有许多含混不清之处,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强夯的能量分配、施工优化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常规的确定夯击数的方法有经验法、基于瞬态响应确定最优夯击数法等,均是以土体为研究对象,依靠地基中埋设如土压力盒等。在测试过程中这些元件易被高能级落下的夯锤砸坏。经验法在确定夯击数时,只是通过工作经验进行估计,没有确切的理论依据,太过笼统、草率、说服力弱且不能准确的把握,对于不同的土质估计偏离实际或许更远些;基于瞬态响应确定最优夯击数法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测试夯点下埋设数据传感器件,为保证器件的成活率,需要多埋设一些,方法操作不太简便,也不太经济。按照我国的相关规范、标准,一般以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来确定强夯击数。并不是说夯击数越多越好,超过最优夯击数后,不能有效地夯击地基,造成夯击能的浪费,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精确有效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定义夯沉比,并以夯锤为研究对象,计算夯沉比大小来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对实际工程中选择最优能量分配、降低耗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通过夯锤的夯击试验,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绘制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图确定最优夯击数,其中b为测量所得单击夯沉量,S为通过积分计算出的夯锤行程数值,具体步骤如下:
a)在夯锤顶部中心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夯击试验,并通过动态测试采集仪记录夯锤每一击的动态加速度数据;
b)根据采集的动态加速度数据得出每一击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c)将上述每组夯锤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中加速度发生变化的拐点处的时间归零,作为夯锤冲击行程的起点,得到修正后单击作用下夯锤冲击行程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d)以夯锤落地速度为初始条件,作为冲击时程的开始,将采集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A/D转换得到离散的数据;
e)根据冲击动力学原理,将上述加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v i = v 0 - Σ i = 1 n ( | a i | · δ t )
其中为夯锤落地速度,h为夯锤落距,g为重力加速度;
ai为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值,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速度νi,得到速度时程曲线;
f)进一步将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其中νi为上述夯锤速度,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行程数值S,得到位移时程曲线;
g)通过水准仪测量夯锤每一击后的夯坑深度,得出单击夯沉量b;
h)通过上述测量得出的单击夯沉量b和上述数值积分所得夯锤行程数值S,计算每一击夯沉比λ:
λ = b S
依据多个夯沉比λ的数值,得出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
i)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找出随夯击数增加阶段,夯沉比趋于平稳阶段的临界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所述步骤i)中,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曲线趋于稳定,取稳定后连续三击对应的夯沉比λi,λi+1,λi+2,当|λii+1|≤2%,|λi+1i+2|≤2%同时满足时,此时λi为临界夯沉比,从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上找到该临界夯沉比λi对应的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所述步骤a)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每一击实测夯沉量b与夯锤冲击行程计算值S之比定义为夯沉比λ,得到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分析确定最优夯击次数,计算准确又方便经济。
2、本发明是以夯锤为研究对象,弥补了以土体为研究对象,依靠地基中埋设如土压力盒等确定夯击数的方法中测试元件易损坏这一问题,经济实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第五击全程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2为第五击加速度起始时间归零时程曲线。
图3为第五击速度时程曲线。
图4为第五击夯锤位移时程曲线。
图5为第五击夯锤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通过夯锤的夯击试验,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绘制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图确定最优夯击数,其中b为测量所得夯沉量,S为通过积分计算出的夯锤行程数值,具体步骤如下:
a)在夯锤顶部中心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夯击试验,并通过动态测试采集仪记录夯锤每一击的动态加速度数据;
b)根据采集的动态加速度数据得出每一击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c)将上述每组夯锤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中加速度发生变化的拐点处的时间归零,作为夯锤冲击行程的起点,得到修正后单击作用下夯锤冲击行程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d)以夯锤落地速度为初始条件,作为冲击时程的开始,将采集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A/D转换得到离散的数据;
e)根据冲击动力学原理,将上述加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v i = v 0 - Σ i = 1 n ( | a i | · δ t )
其中为夯锤落地速度,h为夯锤落距,g为重力加速度;
ai为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值,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速度νi,得到速度时程曲线;
f)进一步将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S i = Σ i = 0 n ( v i · δ t )
其中νi为上述夯锤速度,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行程数值S,得到位移时程曲线;
g)通过水准仪测量夯锤每一击后的夯坑深度,得出单击夯沉量b;
h)通过上述测量得出的单击夯沉量b和上述数值积分所得夯锤行程数值S,计算每一击夯沉比λ:
λ = b S
依据多个夯沉比λ的数值,得出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
i)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找出随夯击数增加阶段,夯沉比趋于平稳阶段的临界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所述步骤i)中,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曲线趋于稳定,取稳定后连续三击对应的夯沉比λi,λi+1,λi+2,当|λii+1|≤2%,|λi+1i+2|≤2%同时满足时,此时λi为临界夯沉比,从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上找到该临界夯沉比λi对应的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所述步骤a)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实施例
a)以钢铁材料直径为32cm的夯锤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夯锤质量为70kg,落距为1.4m,能级为980N.m。地基材料选用含水量在最优含水量14%附近的黄土状粉土进行填筑,填筑厚度0.75m,填筑密实度0.85,平面尺寸4m×3m,试验夯击14下。起落架及自动脱钩均为简易装置。为获得夯锤在冲击过程中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在夯锤顶部设置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型号为DH131E,利用DH5956动态应变仪进行动态加速度信号的采集。夯坑深度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以得到每一击的夯沉量b。试验后对采集到的夯锤加速度曲线、每击夯沉量进行研究,本实施例取代表性的第五击数据计算分析。
b)根据采集的动态加速度数据得出主要时程曲线如图1所示,横坐标即时间轴,单位为s;纵轴数值为负值表示加速度方向向上,单位为m/s2
c)根据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特性,夯锤无论在匀速起吊,还是触地前自由落体,均处于惯性状态,仪器显示的数据理论上均为零,如图1中的点1前纵轴的加速度数值基本在零位。点1后加速度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时,表示夯锤受到了除重力外的其它作用力。因此,将点1处作为拟讨论的夯锤冲击行程的起点。
将图1中标志点1作为时程曲线的时间零点,即将加速度开始变化处时间点归零,可得单击作用下修正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如图2所示,也就是单击下夯锤主要的冲击行程。
d)以夯锤落地速度为初始条件,作为冲击时程的开始,将采集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A/D转换得到离散的数据;
e)一般情况下,夯锤自由落体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相比其重量可以忽略。因此,夯锤落地初速度v0可按下式得出:
v 0 = 2 g h = 2 * 9.8 * 1.4 = 5.24 m / s
将夯锤的落地初速度v0作为初始条件(忽略0.1~0.2m的夯坑深度对落地速度的影响),可得夯锤速度v的计算式,即:
v = v 0 - ∫ 0 t | a | d t
其中a为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值;
将上述计算式转换为数值积分形式:
v i = v 0 - Σ i = 1 n ( | a i | · δ t )
其中ai为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值,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针对图2中所示夯锤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依据该数值积分编制程序,计算夯锤速度v(即vi),得到速度时程曲线如图3所示。
f)以图3中时间坐标为零时,夯锤的位移S0=0作为初始条件,可得夯锤冲击行程的位移计算式:
S = S 0 + ∫ 0 t S ′ = ∫ 0 t v d t
将该计算式转换为数值积分形式:
s i = Σ i = 0 n ( v i · δ t )
其中Si为夯锤位移,νi为夯锤的速度值,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将夯锤的速度曲线根据该数值积分进行计算,得到夯锤冲击行程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求得夯锤行程S=0.0926m。
g)通过水准仪测量夯锤第五击的单击夯沉量b=0.015m。
h)通过上述测量得出的单击夯沉量b和上述数值积分所得夯锤行程数值S,计算夯锤第五击的夯沉比λ:
λ = b S = 0.015 0.0926 = 16.2 %
重复b)~h)步骤,得到多个夯沉比λ的数值,并得出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如图5所示。
i)由于土体不可能一直被压实、压密,随着夯击数的增加,夯沉比趋于稳定。夯沉比减小到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存在夯击数的临界值,即为最优夯击数;
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找出随夯击数增加阶段,夯沉比趋于平稳阶段的临界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如图5所示,9,10,11均可作为最优夯击数。
由图5中可得λ9=13.3%,λ10=10.5%,λ11=9.2%,λ12=9.7%
910|=2.8%≥2%,|λ1011|=1.3%≤2%,|λ1112|=0.50%≤2%
即可确定该夯锤在该环境下得到的最精确的最优夯击数为10。
夯沉比λ衡量的是冲击行程中,夯锤冲击地基发生塑性变形对应的夯沉量的比例,实际上间接反映了强夯能量转换为土体的塑性变形能的能力,反映了每击的冲击效能,即强夯效率。夯沉比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优夯击次数就是土体的塑性变形逐渐降低到夯锤冲击行程一定比例即夯沉比曲线趋于平直阶段的临界夯击数,这样既科学、准确,方便,又经济,省去夯后大量的繁杂试验,传感器可以回收,不受损坏,重复利用,对实际工程有重要指导意义。

Claims (3)

1.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夯锤的夯击试验,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绘制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图确定最优夯击数,其中b为测量所得单击夯沉量,S为通过积分计算出的夯锤行程数值,具体步骤如下:
a)在夯锤顶部中心安装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夯击试验,并通过动态测试采集仪记录夯锤每一击的动态加速度数据;
b)根据采集的动态加速度数据得出每一击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c)将上述每组夯锤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中加速度发生变化的拐点处的时间归零,作为夯锤冲击行程的起点,得到修正后单击作用下夯锤冲击行程的加速度时程曲线;
d)以夯锤落地速度为初始条件,作为冲击时程的开始,将采集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通过A/D转换得到离散的数据;
e)根据冲击动力学原理,将上述加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v i = v 0 - Σ i = 1 n ( | a i | · δ t )
其中为夯锤落地速度,h为夯锤落距,g为重力加速度;
ai为加速度传感器测试值,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速度νi,得到速度时程曲线;
f)进一步将速度数据以数值积分
S i = Σ i = 0 n ( ν i · δ t )
其中νi为上述夯锤速度,δt为时间积分步长;
计算夯锤行程数值S,得到位移时程曲线;
g)通过水准仪测量夯锤每一击后的夯坑深度,得出单击夯沉量b;
h)通过上述测量得出的单击夯沉量b和上述数值积分所得夯锤行程数值S,计算每一击夯沉比λ:
λ = b S
依据多个夯沉比λ的数值,得出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
i)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找出随夯击数增加阶段,夯沉比趋于平稳阶段的临界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对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进行分析,随着夯击次数的增加,曲线趋于稳定,取稳定后连续三击对应的夯沉比λi,λi+1,λi+2,当|λii+1|≤2%,|λi+1i+2|≤2%同时满足时,此时λi为临界夯沉比,从夯击次数—夯沉比曲线上找到该临界夯沉比λi对应的夯击次数,即为最优夯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是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
CN201410289335.XA 2014-06-24 2014-06-24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41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89335.XA CN104074181B (zh) 2014-06-24 2014-06-24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89335.XA CN104074181B (zh) 2014-06-24 2014-06-24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181A CN104074181A (zh) 2014-10-01
CN104074181B true CN104074181B (zh) 2016-03-09

Family

ID=51595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8933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74181B (zh) 2014-06-24 2014-06-24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741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94328B (zh) * 2014-12-04 2016-04-13 中北大学 定义并计算落差检验强夯施工落距是否达标的方法
CN105160057B (zh) * 2015-07-08 2018-05-04 中北大学 利用夯沉比确定填筑土同一能级下最优含水量的方法
CN107843743B (zh) * 2017-09-27 2020-01-10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冲击加速度的强夯施工数据采集方法
CN107843711B (zh) * 2017-09-27 2020-12-22 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冲击加速度的强夯施工效果检测方法
CN109339127B (zh) 2018-11-20 2020-04-21 山东大学 高速液压夯夯实地基承载力实时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11898277B (zh) * 2020-08-06 2022-11-22 长沙理工大学 确定强夯过程夯沉量和最佳夯击次数的方法
CN116289435A (zh) * 2023-03-06 2023-06-23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利用煤矸石混料的路基施工方法及系统
CN116399302B (zh) * 2023-06-08 2024-03-22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双目视觉和神经网络模型实时监测强夯夯沉量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6012632U1 (de) * 2006-08-16 2006-12-14 Völkel Mikroelektronik GmbH Elektronische Einrichtung zur Verdichtungsmessung, Maschinenüberwachung und Zugangskontrolle bei Bodenverdichtern
CA2749198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Geopier Foundation Company, Inc. Construction modulus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3088807A (zh) * 2013-01-30 2013-05-08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强夯地基加固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850241A (zh) * 2014-02-20 2014-06-11 天津大学 土石坝碾压激振频率和激振力实时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2006012632U1 (de) * 2006-08-16 2006-12-14 Völkel Mikroelektronik GmbH Elektronische Einrichtung zur Verdichtungsmessung, Maschinenüberwachung und Zugangskontrolle bei Bodenverdichtern
CA2749198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Geopier Foundation Company, Inc. Construction modulus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3088807A (zh) * 2013-01-30 2013-05-08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强夯地基加固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3850241A (zh) * 2014-02-20 2014-06-11 天津大学 土石坝碾压激振频率和激振力实时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强夯法施工夯沉量自动监测系统研究;赵民等;《施工技术》;20130131;第42卷(第2期);第100-102页 *
强夯软基加固地面沉降实用计算方法;傅志斌等;《土工基础》;20000930;第14卷(第3期);第31-3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4181A (zh) 2014-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4181B (zh)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确定最优夯击数的方法
CN105160057B (zh) 利用夯沉比确定填筑土同一能级下最优含水量的方法
CN103759966B (zh) 检测干密度的静压取土设备及沙土压实度的质量控制方法
CN105019481A (zh) 分级动荷加载法基桩承载力测试方法
CN107843711B (zh) 一种基于冲击加速度的强夯施工效果检测方法
CN102251510A (zh) 强夯机夯沉量检测系统
CN101865739A (zh) 预应力锚杆加固工程的预紧力动态监测系统
CN103114569B (zh) 超高能级强夯处理低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的施工工艺
CN105926570B (zh) 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方法
CN104075747B (zh) 定义并计算夯沉比评价夯锤转换效能的方法
CN202390822U (zh) 一种土体压力测试装置
CN202430702U (zh) 基于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探头
CN102286967A (zh) 用可变能量动力触探仪判定浅层砂土液化的方法
CN109797729A (zh) 一种路基砖渣换填层压实度指标的检测方法
CN107843743B (zh) 一种基于冲击加速度的强夯施工数据采集方法
CN104594328B (zh) 定义并计算落差检验强夯施工落距是否达标的方法
CN105926566B (zh) 一种快速预测强夯引起的地表变形的方法
CN111323192A (zh) 一种基于强夯加固的深埋管道振动衰减效应的测试方法
CN108951721A (zh) 一种强夯煤矸石地基动应力的方法
CN101619571B (zh) 基于地基瞬态响应的强夯最优夯击数确定方法
CN108229050B (zh)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CN111351725A (zh) 一种用于桥梁基础与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的模型箱系统
CN206220137U (zh) 一种测量并分析填土钢管桩沉降及应变特性的实验装置
CN202099794U (zh) 强夯机夯沉量检测系统
CN104018482B (zh) 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测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an Yunshan

Inventor after: Han Zhihong

Inventor after: Wang Yuanlong

Inventor after: Duan Wei

Inventor after: Qin Weihua

Inventor after: Wu Han

Inventor after: Dong Yanli

Inventor after: Geng Shaobo

Inventor after: Zheng Li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Hongping

Inventor before: Han Yunshan

Inventor before: Duan Wei

Inventor before: Qin Weihua

Inventor before: Wu Han

Inventor before: Dong Yanli

Inventor before: Geng Shaobo

Inventor before: Zheng Li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Hongping

Inventor before: Han Zhihong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6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