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2798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2798A
CN104062798A CN201410072289.8A CN201410072289A CN104062798A CN 104062798 A CN104062798 A CN 104062798A CN 201410072289 A CN201410072289 A CN 201410072289A CN 104062798 A CN104062798 A CN 104062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larization layer
light
equipment according
polar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22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户一志
宫崎崇
长谷川励
铃木幸治
热田昌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2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279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02F1/133521Interference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2Colour filters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根据一个实施例,显示设备包括被配置成用于透射在第一方向偏振的光的第一偏振层、被配置成用于透射在第二方向偏振的光的第二偏振层、设置在第一偏振层与第二偏振层之间的显示层、设置在第一偏振层与显示层之间的干涉滤光器、以及折射层。折射层包括第一层以及与第一层接触的第二层。第二偏振层布置在折射层与显示层之间。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与第二偏振层之间。第一层包括突起,突起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朝第二偏振层突出。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3年3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3-056717并且要求其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在此描述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数字陆地广播的兴起以及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的普及,对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的显示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显示设备中,设置滤色器;并且由透过滤色器的红光、绿光以及蓝光提供彩色显示。通常,使用利用颜料或染料的光吸收(吸收)滤色器。吸收滤色器透射指定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吸收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例如,当白光入射到蓝光滤光片上时,蓝光穿过滤色器;并且绿光和红光由滤色器吸收。绿光和红光滤色器也是类似的。因此,由于入射光的一部分被滤色器吸收,发生了光损耗。
因此,已经提出了使用干涉滤色器代替吸收滤色器的显示设备。干涉滤色器反射除所透射的波长区域之外的波长区域内的光。
附图说明
图1是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图2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图3A是示意图,描述了P波;并且图3B是示意图,描述了S波;
图4描述了P波和S波的颜色变化。
图5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图6A示出了氧化硅和氮化硅的折射率;并且图6B示出了氧化硅和氮化硅的消光系数;
图7A示出了干涉滤光器的透射光谱的示例;并且图7B示出了反射光谱的示例;
图8示出了吸收滤光器的透射光谱的示例;
图9A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的显示设备;并且图9B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的显示设备;以及
图10示出了用于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一个实施例,显示设备包括被配置成透射在第一方向偏振的光的第一偏振层、被配置成透射在第二方向偏振的光的第二偏振层、设置在第一偏振层与第二偏振层之间的显示层、设置在第一偏振层与显示层之间的干涉滤光器、以及折射层。折射层包括第一层以及与第一层接触的第二层。第二偏振层布置在折射层与显示层之间。第二层设置在第一层与第二偏振层之间。第一层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朝第二偏振层突出的突起。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以及根据对比示例的实施例。
这些附图是示意性或概念性的;并且各部分的厚度与宽度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之间的大小比例等不一定与其实际值相同。
进一步地,这些尺寸和/或比例可以被展示为在这些附图之间不同,即使是针对相同的部分。在本申请的附图和说明书中,类似于相与上述附图相关地描述的那些部件的部件被标记有类似的附图标记,并且酌情省略了详细描述。
第一实施例
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液晶显示器被描述为显示设备。
图1是平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显示设备1包括显示区域64,其中以矩形配置设置多个像素65;并且显示设备1包括设置在显示区域64周围的信号线驱动电路62、控制线驱动电路63、以及控制器61。
控制器61连接到信号线驱动电路62和控制线驱动电路63,并且执行信号线驱动电路62和控制线驱动电路63的操作的定时控制。排列在列方向的像素65通过信号线Vsig连接到信号线驱动电路62。形成像素65的多个列;并且信号线Vsig成倍地设置。排列在行方向的像素65通过控制线CL连接到控制线驱动电路63。形成像素65的多个行;并且控制线CL成倍地设置。信号线驱动电路62通过信号线Vsig向像素65提供信号电压。控制线驱动电路63通过控制线CL向像素65提供扫描线驱动信号。
图2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显示设备1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偏振层21以及第二偏振层22、设置在第一偏振层21与第二偏振层22之间的显示层15、设置在第一偏振层21与显示层15之间的干涉滤光器12、以及与第一偏振层21相对的折射层30,其间内插有第二偏振层22。第二偏振层22布置在折射层30与显示层15之间。
第一偏振层21以及第二偏振层22是透射在指定方向偏振的光的层。第一偏振层21透射在第一方向偏振的光。第二偏振层22透射在第二方向偏振的光。第一偏振层21以及第二偏振层22被设置为使得例如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基本上彼此正交。在此,第一偏振层21以及第二偏振层22的偏振方向可以不彼此正交。例如,这些偏振方向之间的角度可以不小于80度并且不大于100度。
显示层15例如是包括液晶分子的液晶层。液晶分子的排列在施加电场的状态与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之间改变;并且穿过显示层15的线性偏振光的方向改变。因此,例如,已经穿过显示层15的光不能在不施加电场的状态下穿过第二偏振层22;但是已经穿过显示层15的光可以在施加电场的状态下穿过第二偏振层22。
显示层15例如由具有可变光透射率的材料形成。
干涉滤光器12是透射指定的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反射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的滤光器。干涉滤光器12例如是法布里-珀罗型干涉滤光器。干涉滤光器12例如是具有不同折射率的多个介电膜的叠层。干涉滤光器12例如是通过交替地堆叠高折射率材料层和低折射率材料层而形成。典型的具有高折射率的介电材料包括TiO2、Ta2O3、ZnO2、ZnS、ZrO2、CeO2、Sb2S3等。例如,低折射率介电材料包括SiO2、MgF2、Na3AlF6等。以下描述干涉滤光器12的详细配置。
折射层30包括第一层31以及第二层32。第一层31与第二偏振层22相对,其间内插有第二层32。第一层31包括突起311,突起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朝第二偏振层22突出。第二层32设置在第一层31与第二偏振层22之间以便接触第一层31。突起311沿第一方向延伸。
例如,连接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内、距第二偏振层22的距离最大的突起311的多个点的线基本上平行于第一方向。突起311朝第二偏振层突出。在此,“基本上平行”可以是完全平行;或者,例如,第一方向与这条线之间的角度可以不小于0度并且不大于10度。有利的是第一方向与这条线之间的角度不小于0度并且不大于5度。第一层31可以包括多个突起311。这些突起311在平行于第二偏振层22的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多个突起311例如排列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方向。在突起311成倍地设置的情况下,第二层32的部分设置在多个突起311之间。
突起311具有相对于与第一偏振层21与第二偏振层22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与第一偏振层21与第二偏振层22的主表面垂直的方向与第一偏振层21、显示层15以及第二偏振层22的堆叠方向相同。第一倾斜表面与第二倾斜表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例如,第一倾斜表面与第二倾斜表面在第一方向延伸。
例如,树脂、玻璃等可以用作第一层31的材料。例如,空气可以用作第二层32的材料。与第一层31不同的树脂、玻璃等可以用作第二层32的材料。如果第二层32是空气层,第一层31可以通过沿第一层31的外围设置的结合层结合到第二偏振层。有利的是第一层31的折射率与第二层32的折射率之差是0.3或更大。有利的是第二层32的折射率低于第一层31的折射率。
显示设备1可以进一步包括背光灯40、支撑基底11、显示电路130、像素电极14、相对电极16、吸收滤光器17、以及对应基底18。
干涉滤光器12设置在支撑基底11上。显示电路30设置在干涉滤光器12上并且包括像素驱动晶体管13。像素电极14设置在干涉滤光器12上。显示层15设置在显示电路130以及像素电极14上。相对电极16设置在显示层15上。吸收滤光器17设置在相对电极16上。对应基底18设置在吸收滤光器17上。第一偏振层21以及第二偏振层22设置在支撑基底11以及对应基底18的表面上,不与显示层15相对。
支撑基底11以及对应基底18例如由透光材料形成,例如玻璃、透光树脂等。
像素驱动晶体管13控制施加在像素电极14与相对电极16之间的电压。例如,底栅型或顶栅型薄膜晶体管用作像素驱动晶体管13。例如,可以为每个像素布置一个像素驱动晶体管13。
显示电路130是接收信号电压以及扫描线驱动信号并且控制针对每个像素施加到显示层15的电压的电路。
像素电极14以及相对电极16向显示层15施加电压。像素电极14以及相对电极16例如由透光导电材料(例如氧化铟锡等)形成。当在像素电极14和相对电极16之间施加电压时,设置在像素电极14和相对电极16之间的显示层15的液晶排列改变;并且传播穿过显示层15的光穿过或不穿过第二偏振层22。因此,显示设备1可以通过第二偏振层22透射或不透射光来进行图像显示。
干涉滤光器12包括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以及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透射红色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反射包括绿色和蓝色的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透射绿色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反射包括红色和蓝色的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透射蓝色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反射包括红色和绿色的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在此,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波长区域内的光是指其透射率高于其他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由干涉滤光器12反射的波长区域内的光是指其反射率高于(其透射率低于)其他波长区域的反射率(透射率)的波长区域内的光。例如,对应于干涉滤光器12的透射光谱的半高宽的波长区域可以用作穿过干涉滤光器的光的波长区域。
吸收滤光器17是透射指定波长区域内的光、吸收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的滤光器,并且例如由染料、颜料等形成。吸收滤光器17包括例如红光吸收滤光器171、绿光吸收滤光器172、以及蓝光吸收滤光器173。将从这些彩色吸收滤光器171、172和173中选择的一个吸收滤光器设置在一个像素中。
吸收滤光器17与干涉滤光器12相对,其间内插有显示层15。红光吸收滤光器171与红光干涉滤光器相对;绿光吸收滤光器172与绿光干涉滤光器相对;并且蓝光吸收滤光器173与蓝光干涉滤光器相对。背光灯40包括与支撑基底11相对的反射单元42、设置在支撑基底11与反射单元42之间的光引导单元41、以及设置在光引导单元41的侧表面处的光源43。第一偏振层21、干涉滤光器12、显示层15以及第二偏振层22布置在背光灯40与折射层30之间。光引导单元41在光引导单元41与反射单元42相对的那侧(底表面)具有凹陷44。
光引导单元41由透光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等)形成。例如,LED等用作光源43。反射单元42由具有高反光率的材料形成并且由例如金属(诸如铝等)形成。凹陷44具有相对于光引导单元41与反射单元42相对的表面倾斜的至少一个倾斜表面。凹陷44例如可以采用具有三角形截面的金字塔配置或山丘配置。
例如,通过将由像素驱动晶体管13控制的电压施加在像素电极14与相对电极16之间,向显示层15施加电场。通过将来自背光灯40的光在开和关之间切换,来进行图像显示。
由光源43产生的光进入光引导单元41并且在经历全内反射的同时行进穿过光引导单元41。此时,当光到达凹陷44,光在放置第一偏振层21的上表面的方向反射,因为由于凹陷44,不再满足全内反射的条件。所反射的光从光引导单元41发射、穿过支撑基底11、并且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并且在干涉滤光器的透射区域内的光穿过干涉滤光器12,如光线50所示,穿过显示层15和吸收滤光器17,并且发射到显示设备1之外。
另一方面,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并且不在干涉滤光器12的透射区域内的光基本上全部反射并返回背光灯40侧。例如,尽管光线51是红光的示例,光传播通过光引导单元,同时在光引导单元41的底表面并且在绿光或蓝光干涉滤光器处重复全内反射。于是,当光到达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时,光穿过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穿过显示层15和吸收滤光器17、并且发射到显示设备1之外。
因此,显示设备1内的光损耗较低,这是因为来自背光灯40的光基本上全部可以穿过从这些颜色的干涉滤光器12选择的一个干涉滤光器,因为干涉滤光器12对光的吸收低于吸收滤光器17对光的吸收。
然而,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光经由第二偏振层22到达观察者(用户)。具体而言,法布里-珀罗型干涉滤光器12使用了基于光学薄膜组配置的光干涉。斜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的光在穿过干涉滤光器12时具有长光程。因此,斜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的光在穿过干涉滤光器12时向短波长侧(即蓝光侧)移动。再次重申,当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设备1时,令人不快的是,图像的颜色与从正前方向观察的图像的颜色非常不同。正前方向是垂直于第一偏振层21、第二偏振层22、以及干涉滤光器12的主表面的方向。例如,当观察穿过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的光时,所观察到的光的颜色随着观察方向相对于显示设备1的正前方向的角度(视角)增加而从红色变为橙色、黄色和绿色。
为了改善这种品质,吸收滤光器17可以设置为与背光灯40相对,其间内插有干涉滤光器12。斜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并且其波长向蓝光侧显著移动的光由吸收滤光器17吸收。因此,观察不到其波长显著移动的光。例如,穿过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并且朝向绿色移动的光由红色吸收滤光器171吸收。因此,波长的移动量由吸收滤光器17抑制在穿过红光吸收滤光器17的波长范围内。
在此,发明人通过不懈的研究发现了如下内容。也就是,随着视角增加,在所观察到的光的颜色(例如,红色、绿色、蓝色等)之间,强度变化不同。如果依赖于视角的颜色强度均匀地改变,从前方观察到的白光随着视角增加将被观察为逐渐变暗。然而,发现当强度变化根据颜色而不同时,随着观察方向变倾斜,观察到光具有白色以外的其他颜色。进一步地,还发现这种现象根据观察方向和第一偏振层的透射轴(第一方向)之间的关系而不同。以下详细描述了这些现象。
图3A是示意图,描述了P波;并且图3B是示意图,描述了S波。
振动方向L1是电场的振动方向。穿过第一偏振层21的光的电场方向由第一偏振层21排列,变成线性偏振光。光的P波231的电场平行于入射表面210而振动。光的S波232的电场垂直于入射表面210而振动。P波和S波针对干涉滤光器12具有不同的反射特征和透射特征。
图4描述了P波和S波的颜色变化。
针对显示白光并且具有图1所示配置的显示设备1,视角和颜色变化之间的关系被示出为色度坐标。在此,视角是指观察方向和垂直于显示层15的主表面的方向(正前方向)之间的夹角。针对用于P波(P)和S波(S)的20度、40度、60度和80度的视角,示出了所观察到的光的颜色。目标中心处的光的颜色通过X标记而示出。对于P波和S波两者而言,当从正前方向观察时(角度为0度),目标中心与颜色重叠。
对于P波而言,尽管随着视角增加,光的颜色逐渐移动远离目标中心,但是相对于观察方向改变的颜色改变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对于S波而言,随着视角增加,光的颜色逐渐移动远离目标中心;并且相对于视角改变的颜色改变非常大。对于S波而言,随着视角增加,颜色在红色方向移动。换言之,在白光入射到干涉滤光器12上的情况下,当在大视角处观察时,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S波看起来是红色。
在此,显示设备1包括折射层30。当从倾斜于正前方向的方向观察时,颜色改变可以由折射层30抑制。折射层30可以抑制由于容易形成特别大的颜色改变的S波而引起的颜色改变。
现在将描述由折射层30进行的颜色改变抑制。
图5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
图5示出了与图1所示的显示设备1相同的设备,但是简化了干涉滤光器12的展示,并且未示出背光灯40以及显示电路130。
在实施例中,折射层30的突起311是具有90度顶角的棱柱。突起311在平行于第一偏振层21的主表面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平行于主表面的另方向成倍地排列。突起311设置在第一层31与第二偏振层22相对的第一主表面31a侧。第一层31的作为与第一主表面31a相对侧的主表面的第二主表面31b是平面。第二主表面31b可以不是平面并且例如可以设置不平坦的结构。突起311具有第一倾斜表面312以及第二倾斜表面313。有利的是第一倾斜表面312与第二倾斜表面313之间的角度不小于80度并且不大于100度,更有利的是不小于85度并且不大于95度,但是甚至更有利的是90度。
光52穿过干涉滤光器12、穿过显示层15和对应基底18、并且从第一倾斜表面312或第二倾斜表面313进入折射层30的突起311。由于第一层31与第二层32之间的折射率差,光52通过折射进入突起311。进入第一层31的光53在第二主表面31b折射并且作为光54发射到显示设备1之外。
因此,相对于正前方向倾斜地从折射层30发射的光54已经在靠近正前方向的方向穿过干涉滤光器12。在靠近正前方向的方向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光不具有大的颜色改变。因此,当倾斜地观察这种显示设备1时,可以获得相对于从正前方向观察的图像具有小颜色改变的图像。
例如,考虑如下情况,其中第一层31是由具有1.585折射率的聚碳酸酯形成的直角90度棱柱阵列片,并且第二层32是空气层。相对于正前方向从第一层31以90度发射的光54已经在相对于正前方向大约35.5度的角度下穿过干涉滤光器12。因此,观察到以相对于正前方向不大于约35.5度的小角度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光。因此,即便当倾斜地观察时,图像的颜色改变也很小。
由于S波的透射波,颜色改变增加。因为突起311的列所排列的方向是一维,由于S波引起的颜色改变可以通过将列的方向与可以抑制S波的大颜色改变的方向对齐来抑制。换言之,由于S波引起的大颜色改变可以通过将第一偏振层21的第一方向设置为基本上平行于突起311延伸的方向来抑制。
根据依据上述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可以显著地改善当从倾斜于正前方向的方向观察时不期望地发生的颜色改变。同样,由于显示设备1使用了干涉滤光器12,背光灯的光的利用率很高。
在显示设备1中,干涉滤光器12可以设置在显示层15与对应基底18之间;并且吸收滤光器17可以设置在支撑基底11与显示层15之间。
吸收滤光器17可以设置在第二偏振层22与折射层30之间。
吸收滤光器17可以设置为与第二偏振层22相对,其间内插有折射层30。
现在将描述干涉滤光器12的具体配置。
由干涉滤光器12透射的光的波长区域(透射区域)由介电多层膜的材料、介电多层膜的厚度以及介电多层膜的堆叠数目来决定。令人希望的是使用具有低光损耗的理想干涉滤光器12,诸如当白光入射时,透射透射区域内的基本上100%的光并且反射其他波长区域(反射区域)内的基本上100%的光的干涉滤光器。
干涉滤光器12由多个堆叠的介电膜形成。干涉滤光器12包括例如两个通用层以及设置在这些通用层之间的间隔层。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干涉滤光器12包括第一通用层141、第二通用层142、第三通用层143、第一间隔层151、以及第二间隔层152。第一间隔层151设置在第一通用层141与第二通用层142之间。第二间隔层152设置在第二通用层142与第三通用层143之间。
第一通用层141、第二通用层142以及第三通用层143各自设置为在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以及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处的一个连续膜。第一间隔层151的厚度在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以及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之间不同。第二间隔层152的厚度在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以及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之间不同。因此,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以及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的厚度彼此不同。第一通用层141、第二通用层142以及第三通用层143、第一间隔层151以及第二间隔层152是由例如单层介电多层膜或介电多层膜的堆叠体形成。
图6A示出了氧化硅和氮化硅的折射率;并且图6B示出了氧化硅(SiO2)和氮化硅(SiNx)的消光系数。
在图6A中,水平轴是波长λ(单位:nm)并且垂直轴是折射率n。在图6B中,水平轴是波长λ(单位:nm)并且垂直轴是消光系数k。例如,被调整为使得折射率对于550nm波长附近而言是2.3的氮化硅膜可以用作氮化硅膜。
在图7A和图7B中示出了由这种氧化硅膜和这种氮化硅膜形成的干涉滤光器12的特征示例。
图7A示出了干涉滤光器的透射光谱;并且图7B示出了反射光谱的示例。在图7A中,水平轴是光的波长λ(单位:nm)并且垂直轴是透射率Tr。在图7B中,水平轴是光的波长λ(单位:nm)并且垂直轴是反射率Rf。
在图7A和图7B中,用于每个滤光器的第一间隔层151和第二间隔层152的膜厚如下。也就是,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的膜厚是约30nm;蓝光干涉滤光器120B的膜厚是约115nm;并且绿光干涉滤光器120G的膜厚是约78nm。因此,干涉滤光器12是透射指定的波长区域内的光并且反射其他波长区域内的光的滤光器。
图8示出了吸收滤光器17的透射光谱的示例.
在图8中,水平轴是光的波长λ(单位:nm)并且垂直轴是透射率Tr。总体上,吸收滤光器17的透射区域比干涉滤光器12的透射区域宽。例如,波长为约410nm的光穿过图7A所示的红光干涉滤光器120R但是被红光吸收滤光器171吸收。换言之,穿过干涉滤光器12的色纯度已经降级的光分量被吸收滤光器17吸收。因此,可以通过结合干涉滤光器12与吸收滤光器17来获得具有高纯色的光。
干涉滤光器12的色域的NTSC比例如是大约30%。吸收滤光器17的色域的NTSC比例如是大约55%。色纯度在结合使用这些滤光器的情况下可以比使用从这些滤光器选择的一个滤光器的情况更高。
图9A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的显示设备。
根据第一修改的显示设备2的折射层33的配置不同于显示设备1的配置。换言之,在第一层31的突起311的第一倾斜表面312与第二倾斜表面313之间形成平坦表面314。平坦表面314平行于第一偏振层21与第二偏振层22的主表面。穿过第二偏振层22并且入射到第一倾斜表面312或第二倾斜表面313上的光52在第一倾斜表面312或第二倾斜表面313处折射并且进入第一层31。进入第一层31的光53穿过第一层31并且在与显示层15相对的表面的相反侧上在第一层31的表面处折射。
另一方面,光55穿过第二偏振层22、垂直地入射到平坦表面314上、并且原样进入第一层31而不在平坦表面314处折射。光56进入第一层31、穿过第一层31、并且从第一层31发射而不在与显示层15相对的表面的相反侧上在第一层31的表面处折射。因此,与穿过根据图5的折射层30的光相比,穿过根据第一修改的折射层33的光在垂直于第一偏振层21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包括更多光。因此,当从前方观察显示设备2时,可以获得具有高亮度的图像。
图9B是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的显示设备。
根据第二修改的显示设备3的折射层34的配置不同于显示设备1的配置。换言之,在第一层31的突起311的第一倾斜表面312与第二倾斜表面313之间形成曲面315。
穿过第二偏振层22的光中垂直地入射到曲面315上的部分57在曲面315处折射并且进入第一层31。光57在垂直于第一偏振层21的主表面的方向上行进通过第一层31并且从第一层31发射而不再与显示层15相对的表面相反的第一层31表面处折射。因此,与穿过根据图5的折射层30的光相比,穿过根据第二修改的折射层34的光在垂直于第一偏振层21的主表面的方向上包括更多光。因此,当从前方观察显示设备3时,可以获得具有高亮度的图像。
图10示出用于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方法。
用于制造显示设备的方法包括:步骤S311,制备支撑基底11;步骤312,在支撑基底11上形成干涉滤光器12;步骤313,在干涉滤光器12上形成显示电路130;步骤314,将对应基底18结合到支撑基底11上;步骤315,在支撑基底11与对应基底18之间形成显示层15;步骤316,在支撑基底11和对应基底18上形成第一偏振层21和第二偏振层22;以及步骤317,在第二偏振层22上形成折射层30。
相对电极16可以设置在对应基底18处。吸收滤光器17可以设置在对应基底18处。
在实施例中,例如,多个像素65的排列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相交。例如,显示层15包括布置在垂直于从第一偏振层21朝向第二偏振层22的堆叠方向的平面中的多个像素65。第一方向与多个像素65的排列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小于10度并且不大于80度。由此,例如,由于这些突起和这些像素导致的波纹得到抑制。例如,角度可以不小于10度并且不大于35度。角度可以不小于55度并且不大于80度。
以下描述了用于制造干涉滤光器12的方法的示例。
首先,第三通用层143是通过CVD(化学气相沉积)在支撑基底11上形成的。进一步地,第二间隔层152、第二通用层142、第一间隔层151、以及第一通用层141通过CVD在第三通用层143上形成。当形成这些层时,可以通过控制气压等进行连续形成。在显示设备中,存在以下情况:氧化硅膜等被形成为底层以便阻止杂质从支撑基底扩散并且增加支撑基底的平坦度。在根据实施例的显示设备1中,可以在不形成底层的情况下形成干涉滤光器12。
以上,参照具体示例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这些具体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公知技术中合适地选择这些部件的具体配置,并且这种配置被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它们可以实施本发明并且实现类似的效果。
进一步地,这些具体示例中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可以在技术可行性的范围内结合并且在涵盖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上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而且,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以上描述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基础上做出的合适设计修改所实现的所有显示设备同样在涵盖本发明的主旨的程度上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精神内想到各种其他变化和修改,并且要理解这种变化和修改同样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尽管已经描述了某些实施例,已经仅通过举例展示了这些实施例,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所述的新颖实施例可以用各种其他形式来体现;进一步地,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做出在此所述的实施例的形式的各种省略、替换及变化。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方案旨在覆盖将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的这种形式或修改。

Claims (20)

1.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第一偏振层,被配置成透射在第一方向偏振的光;
第二偏振层,被配置成透射在第二方向偏振的光;
显示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偏振层和所述第二偏振层之间;
干涉滤光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偏振层和所述显示层之间;以及
折射层,包括第一层以及与所述第一层接触的第二层,所述第二偏振层布置在所述折射层与所述显示层之间,所述第二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偏振层之间,所述第一层包括突起,所述突起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朝所述第二偏振层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二层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层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二层的折射率之差不小于0.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起具有第一倾斜表面和第二倾斜表面,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与所述第一偏振层、所述显示层以及所述第二偏振层的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倾斜表面与所述第二倾斜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显示层与所述第二偏振层之间的吸收滤光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小于80度并且不大于110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被配置成发光的背光灯;
所述第一偏振层、所述干涉滤光器、所述显示层以及所述第二偏振层布置在所述背光灯与所述折射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布置在与从所述第一偏振层朝向所述第二偏振层的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并且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小于10度并且不大于8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布置在与从所述第一偏振层朝向所述第二偏振层的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并且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小于10度并且不大于35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像素,所述多个像素布置在与从所述第一偏振层朝向所述第二偏振层的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并且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像素的排列方向之间的角度不小于5.5度并且不大于8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起包括:
第一倾斜表面,相对于与所述第一偏振层、所述显示层以及所述第二偏振层的堆叠方向垂直的平面倾斜,所述第一倾斜表面是平面;以及
第二倾斜表面,相对于所述垂直平面倾斜,所述第二倾斜表面是平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层包括树脂,并且
所述第二层包括空气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层包括玻璃,并且
所述第二层包括空气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层包括第一树脂,并且
所述第二层包括第二树脂,所述第二树脂的折射率不同于所述第一树脂的折射率。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起是棱柱,并且棱柱的顶角不小于80度并且不大于11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起是棱柱,并且棱柱的顶角不小于85度并且不大于95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突起是棱柱,并且棱柱的顶角是90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层包括聚碳酸酯树脂。
CN201410072289.8A 2013-03-19 2014-02-28 显示设备 Withdrawn CN1040627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6717A JP2014182280A (ja) 2013-03-19 2013-03-19 表示装置
JP2013-056717 2013-03-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2798A true CN104062798A (zh) 2014-09-24

Family

ID=51550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2289.8A Withdrawn CN104062798A (zh) 2013-03-19 2014-02-28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85753A1 (zh)
JP (1) JP2014182280A (zh)
CN (1) CN104062798A (zh)
TW (1) TW201439604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3278A (zh) * 2015-05-15 2015-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滤光结构,偏光及滤光装置和显示面板
CN105739163A (zh) * 2014-12-31 2016-07-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5739164A (zh) * 2014-12-31 2016-07-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9116623A (zh) * 2018-09-30 2019-01-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448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73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77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89258A (zh) * 2019-12-30 2020-04-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空间光调制器以及全息3d显示设备
CN115097665A (zh) * 2022-07-08 2022-09-23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5356B (zh) * 2013-04-16 2016-06-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滤光片及其制备方法、彩膜基板和显示装置
JP6815990B2 (ja) * 2014-08-27 2021-01-20 パシフィック・バイオサイエンシズ・オブ・カリフォルニア・インク. 統合分析デバイスのアレイ
CN105259721B (zh) * 2015-11-04 2018-05-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CN108735788B (zh) * 2018-05-30 2020-05-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12393B2 (ja) * 1995-05-25 2000-1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ラー表示装置
JP3871913B2 (ja) * 2000-11-14 2007-0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反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プリズムアレイシート
KR100784806B1 (ko) * 2001-09-04 2007-12-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 특성 보상 필름,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 특성 보상 필름을 포함하는 시야각이 변경된 표시장치
JP2010250025A (ja) * 2009-04-14 2010-11-04 Hitachi Displays Ltd 偏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9163A (zh) * 2014-12-31 2016-07-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5739164A (zh) * 2014-12-31 2016-07-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US10268063B2 (en) 2014-12-31 2019-04-23 Samsung Sdi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with lenticular lens pattern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5739164B (zh) * 2014-12-31 2020-03-17 三星Sdi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模块和包括液晶显示模块的液晶显示器
CN104793278A (zh) * 2015-05-15 2015-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滤光结构,偏光及滤光装置和显示面板
CN109116623A (zh) * 2018-09-30 2019-01-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448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73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143677A (zh) * 2018-09-30 2019-01-0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09694B2 (en) 2018-09-30 2021-12-28 HKC Corporation Limited Polarizing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989258A (zh) * 2019-12-30 2020-04-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空间光调制器以及全息3d显示设备
CN115097665A (zh) * 2022-07-08 2022-09-23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2280A (ja) 2014-09-29
TW201439604A (zh) 2014-10-16
US20140285753A1 (en)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2798A (zh) 显示设备
KR101720587B1 (ko) 반사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11145247A1 (ja) 表示装置
EP3242342B1 (en) Oled device having optical resonance layer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435446A (zh) 整合量子點光學構造
US11460700B2 (en) Image display modul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11283052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being capable of improving relected light
US9625619B2 (en) Optical film assembly,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759864A1 (en) Glasses-free reflective 3D color display
US20080174716A1 (en) Transreflective type LCD panel and LCD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5353430A (zh) 一种显示屏及其抗反射涂层
TWI642209B (zh) 發光二極體結構及發光單元
KR20180083031A (ko) 표시 장치
JP5662396B2 (ja) 干渉フィルタ、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2462280B1 (ko) 양방향 투명 표시장치
US10551548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566258B1 (ko) 파장 선택형 투과 필터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패널
KR10245642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849603B1 (ko) 액정표시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TWI720883B (zh) 電激發光顯示器
KR102199495B1 (ko) 색 순도 향상 필터
KR20180012631A (ko) 액정표시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904354B1 (ko) 파장 선택 소자, 광원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US9252162B2 (en)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CN101349827A (zh) 偏振光发射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4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