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4018A -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4018A
CN104054018A CN201280066917.0A CN201280066917A CN104054018A CN 104054018 A CN104054018 A CN 104054018A CN 201280066917 A CN201280066917 A CN 201280066917A CN 104054018 A CN104054018 A CN 104054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backlight
display device
housing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69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东贤一郎
竹内秀仁
乡间康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54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4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5/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damage
    • F21V15/01Housings, e.g. material or assembling of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receivers, e.g. cabinets or dust cov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0Picture reproducers using solid-state colour display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7Intermediate frames, e.g. between backlight housing and front fram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发明的面板框架(18)具有朝向外框(14)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18A-C),通过使该第1壁部(18A-C)的顶部与外框(14)相抵接,所述面板框架(18)被所述外框(14)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形成空间(10A,B),由此提供一种能够对背光光源的热量进行适当的散热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机(10)。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视接收机、计算机用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以下结构: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配置背光源面板(导光板),并且在该背光源面板的侧部配置背光光源,通过从背光源面板的侧部入射背光源光,由此从显示面板的背侧照射背光源光。利用这种显示装置,由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没有背光光源,因此能够使壳体薄型化。
在以这种显示装置为代表的各种显示装置中,对于进一步轻量化、薄型化、以及框缘(也称为外框架)的小面积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伴随着薄型化而引起的散热对策也成为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在各种显示装置中采用了铝等金属制的前面板。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以下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通过使由具有导热性的铝材构成的前面板与前框体进行面接合并进行安装,从而使得显示装置产生的热量从前面板进行散热。由此,金属制的前面板不仅能在使显示装置薄型化时容易地确保其刚性,而且与以往大多使用的树脂性的前面板相比,其散热性也更为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114851号公报(公开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显示装置的前面成为与观众相对的面,所以被观众触碰到的可能性较高,因此,由于使显示装置产生的热量积极地散发至这个部位,从而发生用户被烫伤等问题的可能性变高。因此,不能说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可对显示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进行适当的散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能够对背光光源的热量进行适当的散热。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向所述显示面板对背光源光进行导光的背光源面板;向所述背光源面板内照射所述背光源光的背光光源;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侧支承所述显示面板的外框;从所述背光源面板的背面侧支承该背光源面板的背光源底板;与所述背光光源的基板和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接触,用于使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背光源底板释放的散热板;以及夹持在所述外框与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支承所述显示面板的面板框架,所述面板框架具有朝向所述外框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通过使该第1壁部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相抵接,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外框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背光光源所产生的热量难以传导到显示装置的前面侧,容易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进行散热,因此,能够抑制显示装置前面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对背光光源的热量进行适当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背面侧)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第1截面构造的A-A立体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第2截面构造的B-B立体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第3截面构造的C-C立体剖视图。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LED基板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向。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外框与背光源底板的紧固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测定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2))各自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显示装置10的简要结构)
首先,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简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特别示出了从背面侧观察显示装置10时该显示装置10的结构。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中的Z轴正方向侧设为显示装置10的前侧(即显示视频的一侧。也称为正面侧),将Z轴负方向侧设为显示装置10的后侧(也称为背面侧)。
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10包括调谐器(省略图示)以及显示器,通过将由调谐器接收到的内容进行重放并由显示器显示该视频,从而能使观众收看到该内容,即为所谓的电视接收机。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外框架12、外框14、显示面板16、面板框架18、光学片材类20、以及背光源单元30。实际上,显示装置10除了上述结构以外,还具备保护显示装置10的背面的背面盖板等,但此处省略图示及说明。
外框架12安装在外框14的前面。外框架12设置为用于保护外框14的表面、使显示装置10的外观整齐。作为外框架12,可以使用铝等金属制的外框架,但也可以使用树脂等非金属制的外框架。
外框14支承显示面板16。具体而言,外框14具有框部,该框部在其前面具有尺寸与显示面板16的显示区域相当的开口部,利用该框部对显示面板16的外边缘部(即,显示区域外侧的部分)进行支承。作为外框14,使用铝等金属制的材料。
显示面板16是所谓的液晶显示面板,构成为包括:形成有多个TFT(Thin 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液晶像素的玻璃基板、滤色片、以及偏振滤光镜等。在该显示面板16中,利用显示驱动电路(省略图示)对各TFT液晶像素写入与视频信号相对应的数据信号。由此,在显示面板16中,对各TFT液晶像素中的背光源光的透过量进行调整,从而显示出与视频信号相对应的视频。
面板框架18嵌入外框14的背侧。并且,面板框架18在外框14的内侧对显示面板16进行支承,使得显示面板16固定于规定位置上。作为面板框架18,使用树脂等非金属制的面板框架。
光学片材类20被设计成夹持在显示面板16与背光源面板32之间。该光学片材类20设置为用于对入射至液晶显示面板2中的背光源光的特性进行调整。例如,光学片材类20构成为包含扩散板、扩散片、透镜片、偏光反射片等多个片状的光学元器件。
背光源单元30设置于显示面板16的背面侧,对显示面板16照射背光源光。具体而言,背光源单元30构成为包括:背光源面板32、LED基板34(参照图2)、以及背光源底板36。
背光源面板32设置于显示面板16的背面侧。该背光源面板32将从其侧部射入的背光源光导入显示面板16,即为所谓的导光板。
背光源底板36从背光源面板32的背面侧对背光源面板32进行支承。使用铝等金属作为背光源底板36的原材料。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在背光源底板36的背面以在其长边方向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扬声器22。为了使该扬声器22不妨碍显示装置10主体的薄型化,特别采用了非常薄的扬声器。
LED基板34包括:作为光源的LED阵列35(参照图2)、以及对该LED阵列35进行驱动的LED驱动电路(省略图示)。LED基板34设置于背光源面板32的侧部,从该侧部向背光源面板32内射入背光源光。本实施方式中,LED基板34设置于背光源面板32的下侧(图中Y轴负方向侧)的侧部,但并不局限于此。
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2和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2和图3尤其示出从右侧面一侧(图中X轴正方向侧)观察显示装置10的长边方向(横向)的紧固位置的截面的下部时该显示装置10的内部结构。
(紧固于外框14的紧固位置的内部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背光源底板36在其长边方向的多个紧固位置处通过螺钉42紧固于外框14。图2示出在其紧固位置处的截面的内部结构。
如图2所示,在显示装置10中,从其正面侧开始依次层叠有显示面板16、光学片材类20、以及背光源面板32。接着,显示面板16从其正面侧被外框14所支承,背光源面板32从其背面侧被背光源底板36所支承。即,显示面板16、光学片材类20、以及背光源面板32以相互层叠的状态夹持在外框14与背光源底板36之间。
在背光源面板32的下方设置有LED阵列35,用于向背光源面板32内射入背光源光。LED阵列35设置在LED基板34上。并且,在LED基板34的下侧(图中Y轴负方向侧)设置有散热部40,该散热部40用于使LED阵列35的热量主要向背光源底板36释放。
在上述紧固位置,在外框14的背光源底板36侧固定设置有轴套15。轴套15具有与预先规定的外框14与背光源底板36之间的间隔大致相同的长度,以使得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该轴套15的顶部与背光源底板36相抵接。
在背光源底板36中与轴套15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贯穿螺钉42的空孔36A。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使螺钉42通过空孔36A,并将该螺钉42拧紧于轴套15。由此,背光源底板36如图2所示那样处于在与轴套15的顶部相抵接的状态下紧固于外框14的情形。在本例中,轴套15相对于外框14是通过铆接固定的,但轴套15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熔接或压入等。
在外框14的下部,在其长边方向(横向)上设置有多个具有一定程度间隔的轴套15。与此相应地,在背光源底板36中,在其长边方向(横向)上与各轴套15相对的位置上也设置有用于贯穿螺钉42的空孔36A。
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对于多个紧固位置的各个位置,在使螺钉42贯穿空孔36A的同时,将该螺钉42拧紧于轴套15定。由此,背光源底板36在多个紧固位置可靠地与外框14进行接合。另外,图2中示出某一个紧固位置的截面的内部结构,其他的紧固位置也具有相同的结构。
(散热板40)
此处,对散热部40进行详细说明。散热板40具有与LED基板34相平行的上侧壁部、以及与背光源底板36相平行且与上侧壁部相垂直的后侧壁部(第三壁部)。散热板40的上侧壁部与LED基板34彼此重合。即,散热板40的上侧壁部与LED基板34相互进行面接触。此外,散热板40的后侧壁部与背光源底板36彼此重合。即,散热板40的后侧壁部与背光源底板36相互进行面接触。
即,散热板40具有比较大的与LED基板34和背光源底板36这两者相接触的接触面积。由此,散热板40能够使LED阵列35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向背光源底板36释放。
在散热板40的后侧壁部,在与轴套15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使轴套15贯穿的贯通孔40A。该贯通孔40A的内径稍大于轴套15的外径。另一方面,形成于背光源底板36的空孔36A的内径稍小于轴套15A的外径。
由此,在显示装置10组装完成的状态下,轴套15以不与贯通孔40A内接的方式贯穿该贯通孔40A,并且以与背光源底板36相抵接的状态,通过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拧紧。
通过该结构,在轴套15与散热板40之间形成空气层,传导至散热板40的LED阵列35的热量不会直接传导至轴套15。此外,由于紧固轴套15与背光源底板36的螺钉42是金属制的,因此经由散热板40传导至背光源底板36的热量通过螺钉42适当地传导至轴套15。并且,由于轴套15也是金属制的,因此传导至轴套15的热被适当地传导至外框14。
(紧固于散热板40的紧固位置的内部结构)
背光源底板36进一步在其长边方向的多个紧固位置上通过螺钉42被紧固于散热板40。图3示出了在其紧固位置上的截面的内部结构。
在该紧固位置上,在散热板40的后侧壁部形成有螺孔40B。在背光源底板36中与螺孔40B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贯穿螺钉42的空孔36A。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使螺钉42通过空孔36A,并将该螺钉42拧紧于螺孔40B。由此,背光源底板36与散热板40如图3所示那样,处于在彼此重叠的状态下相接合的情形。
在散热板40的长边方向(横向)上,设置有多个具有一定程度间隔的螺孔40B。与此相应地,在背光源底板36的长边方向(横向)上与各螺孔40B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用于贯穿螺钉42的空孔36A。
在组装显示装置10时,对于多个紧固位置的各个位置,在使螺钉42贯穿空孔36A的同时,将该螺钉42拧紧于螺孔40B。由此,背光源底板36和散热板40彼此在多个紧固位置可靠地进行接合。另外,图3中示出了某一个紧固位置的截面的内部结构,其他的紧固位置也具有相同的结构。
(面板框架)
此处,参考图3,对面板框架1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面板框架18不仅对显示面板16进行支承,还构成为使得LED基板34所生成的热量不会传导至外框14。
具体而言,面板框架18具有朝向外框14的前侧壁部突出设置的壁部18A~C(第1壁部)。在显示装置10组装完成时,壁部18A~C的各壁部利用其顶部与外框14的前侧壁部的背面大致垂直地抵接。由此,如图3所示,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形成内部空间。
例如,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形成有内部空间10A,该内部空间10A的上下被壁部18A和壁部18B夹住,并且还形成有内部空间10B,该内部空间10B的上下被壁部18B和壁部18C夹住。
由于面板框架18原本就使用了热传导性较低的树脂制的材料,因此该面板框架18使得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难以传导到外框14。除此以外,由于面板框架18构成为利用接触面积较小的壁部18A~C各自的顶部沿着X轴方向断续地与外框14进行线接触(在截面图上为点接触),因此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更难以传导。并且,形成于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的内部空间10A、10B起到空气层的作用,利用其隔热效果,使得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更难以传导。
并且,在与外框14抵接而形成内部空间10A的同时,还构成为使该内部空间10A、10B密闭。由此,在内部空间10A、10B中空气不会发生对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热效果。
此外,面板框架18具有朝向背光源底板36的后侧壁部突出设置的壁部18D(第2壁部)。在显示装置10组装完成时,壁部18D利用其顶部与背光源底板36的后侧壁部的背面大致垂直地抵接。由此,如图3所示,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形成内部空间。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由于散热板40与背光源底板36的背面相重叠,因此壁部18D与散热板40的后侧壁部的背面相抵接,由此,在面板框架18与背光源底板36之间,形成内部空间10C,该内部空间10C的上下被壁部18D和散热板40的上侧壁部夹住。
由此,由于面板框架18构成为利用接触面积较小的壁部18D的顶部沿着X轴方向断续地与背光源底板36进行线接触(在截面图上为点接触),因此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更难以传导。并且,形成于面板框架18与背光源底板36之间的内部空间10C起到空气层的作用,利用其隔热效果,使得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更难以传导。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不仅使用树脂制的材料来作为面板框架18,还通过构成为散热板40与轴套15不直接接触,并且在面板框架18上设置壁部18A~D,来使得LED阵列35所产生的热量难以传导至外框14。由此,LED阵列35所产生的热量几乎都向背光源底板36进行传导。据此,可以认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能够使LED阵列35所产生的热量有效地向背光源底板36进行释放。
另外,在本示例中,设置有3个第1壁部,设置有1个第2壁部,但均不限于此,只要通过至少一个以上的壁部来构成,就能够实现该目的。
(非紧固位置的内部结构)
另外,在显示装置10的长边方向上,非紧固位置(图2和图3所示的紧固位置以外的位置)的内部结构与图3所示的紧固位置大致相同,与图3所示的紧固位置的不同点在于,未设置有螺钉42、散热板40的贯通孔40A、以及背光源底板36的空孔36A。其中,由于非紧固位置的面板框架18的结构与图3相同,因此,在非紧固位置上,与图3所示的紧固位置相同,也能获得“LED阵列35所产生的热量难以向外框14传导”这样的效果。
(对显示装置10的结构和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下面,参照图4~图8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结构和作用进行进一步说明。
图4是放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背面侧)的一部分而得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显示装置10的下缘部的截面构造被分类成以下三种截面构造。
(1)第1截面构造:未利用螺钉42来进行紧固。
(2)第2截面构造: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外框14(轴套15)。
(3)第3截面构造: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散热板40。
例如,在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下缘部,A-A切断线所示的部分具有上述第1截面构造。B-B切断线所示的部分具有上述第2截面构造。并且,C-C切断线所示的部分具有上述第3截面构造。
下面,参照图5~图7,对上述各截面构造进行具体说明。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中的第1截面构造的A-A立体剖视图。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中的第2截面构造的B-B立体剖视图。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中的第3截面构造的C-C立体剖视图。
如图5~图7所示那样,在显示装置10的下缘部,在设置于正面侧的外框14与设置于背面侧的背光源底板36之间夹持有LED基板34、散热板40、以及面板框架18。尤其是在显示装置10的下缘部,为了使从LED基板34向散热板40传导的热量几乎都向背光源底板36进行传导,按下述方式对各截面进行通用设计。
(设计点1)
如图5~7所示,在显示装置10的任一截面上,散热板40的与背光源底板36进行面接触的一侧与背光源框架18进行线接触。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与面板框架18的接触部分的热阻变高,因此使得从LED基板34向散热板40传导的热量容易向背光源底板36(即,显示装置10的背面侧)进行传导。
(设计点2)
并且,在显示装置10的任一截面中,在散热板40与面板框架18之间(除了彼此接触的部分)均形成有空气层10C。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LED基板34向散热板40传导的热量难以从与面板框架18的接触部分以外的部分向面板框架18进行传导。
(设计点3)
此外,在显示装置10的任一截面中,面板框架18均与外框14进行线接触。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散热板40向面板框架18传导的少量热量难以传导至外框14。
(设计点4)
此外,在显示装置10的任一截面中,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除了彼此接触的部分)均形成有空气层10A、10B。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散热板40向面板框架18传导的少量热量难以从与外框14的接触部分以外的部分传导至外框14。
(设计点5)
尤其是在第2截面构造(图6)中,轴套15贯穿散热板40,在该贯穿部分以两者不接触的方式在两者之间形成空气层。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LED基板34向散热板40传导的热量难以直接向金属制的轴套15进行传导。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中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向。此处,使用具有上述第3截面构造的截面(参照图7)作为代表示例,对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向进行说明,对于其他截面(具有上述第1截面构造的截面、以及具有上述第3截面构造的截面)也是一样。
图8中,用粗箭头示出了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的流向。
(1)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向与该LED基板34面接触的散热板40进行传导。
(2)传导至散热板40的热量几乎都传导至与该散热板40面接触的背光源底板36(即,显示装置10的背面侧),并且其一部分从背光源底板36进行散热。
(3)传导至散热板40的热量的一部分传导至与该散热板40接触的面板框架18。然而,面板框架18与散热板40的接触是利用壁部18D的线接触,因此,面板框架18与散热板40之间的热阻较高。
并且,在散热板40与面板框架18(除了上述线接触部以外的部分)之间形成有热阻更高的空气层10C。尤其是该空气层10C具有密闭结构,因此难以产生空气的对流。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面板框架18与散热板40之间的热阻。因此,传导至散热板40的热量几乎都向背光源底板36进行传导,传导至面板框架18的热量极少。
(4)传导至面板框架18的少量热量传导至与面板框架18接触的外框14(即,显示装置10的正面侧)。然而,面板框架18与散热板14的接触是利用壁部18A~C的线接触,因此,面板框架18与散热板14之间的热阻较高。
并且,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除了上述线接触部以外的部分)之间形成有热阻更高的空气层10A、10B。尤其是该空气层10A、10B具有密闭结构,因此难以产生空气的对流。由此,进一步提高了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的热阻。因此,传导至外框14的热量进一步变少。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中外框14与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位置的示意图。图9表示显示装置10的背面侧,图9中各箭头表示利用螺钉42来紧固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位置。此外,与各箭头一并标注的标号A和标号B表示其紧固对象。另外,图9中仅图示了背光源底板36下侧的紧固位置,为便于说明而省略了其他紧固位置的图示。
例如,一并标注有标号A的紧固位置是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外框14的紧固位置,一并标注有标号B的紧固位置是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散热板40的紧固位置。此外,一并标注有“A/B”的紧固位置是可以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外框14或散热板40中的一个的位置。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中,在其长边方向的多个紧固位置,通过改变利用螺钉42紧固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对象,能够改变LED基板34所产生的热量向外框14传导的热传导率。
例如,存在以下方法,即:在想要使热量尽可能不向外框14传导的部位(第1位置和第3位置),如图3所示,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散热板40,在想要使热量尽可能不向背光源底板36传导的部位(第2位置和第4位置),如图2所示,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外框14。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在外框14中央附近的位置P4~P7的各个位置上,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散热板40,使得尽可能不向外框14传导热量。这是因为越接近中央位置温度越容易变高,因此通过上述方式来尽可能降低其温度。
另一方面,在扬声器22附近的位置P2、P3、P8、P9的各位置上,利用螺钉42将背光源底板36紧固于外框14,使得尽可能不向扬声器22传导热量。这是因利用磁力的扬声器22容易受到热的影响,因此通过上述方式来尽可能降低其温度。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通过改变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对象来改变向外框14传导热量的热传导率,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
例如,也可以通过改变外框14与面板框架18之间的空间的容积、或者改变外框14与面板框架18之间的接触面积、或者改变轴套15的位置或设置间隔来实现。
例如,在想要尽可能不向外框14传导热量的部位(第1位置和第3位置),可以在该部位扩大上述容积、或者缩小上述接触面积、或者扩大上述间隔,在想要尽可能不向背光源底板36传导热的部位(第2位置和第4位置),可以在该部位减小上述容积、或者增大上述接触面积、或者缩小上述间隔。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由此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对于具体部分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实施例概要)
本实施例中,通过准备多个显示装置,并对各显示装置的各测定对象位置进行温度测定来确认本发明的有效性,其中,多个显示装置是通过对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显示装置10进行改良来实施了不同的散热方案而得到的。
(测定对象位置)
本实施例中,将图10所示的位置P1~P15作为测定对象位置。图10是表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测定位置的示意图。该图10中,示出了显示装置10的前面侧,用虚线圆形标记示出的P1~P15表示本实施例中的测定对象位置。并且,在各测定位置上对外框14的温度进行测定。
(散热方案)
本实施例中,设为在多个显示装置中改变下述散热方案A~C的组合。
散热方案A:将背光源底板36的厚度从1.0mm改变至1.5mm。
散热方案B:对于六个部位的紧固位置(P1、P4、P6、P10、P12、P15),将利用螺钉42进行紧固的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对象从外框14改变为散热板40。
散热方案C:如图3所示,通过对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的接触面施加所谓的减薄加工(也称为减轻加工),从而在面板框架18与外框14之间设置空间。同时,在设置于外框14上的轴套15与背光源底板36的接触面上粘贴片材(隔热材料)。
(各显示装置的散热方案)
本实施例中,准备了散热方案A~C的组合互不相同的显示装置(1)~(2)。应用于各显示装置的散热方案如下所述。均依次示出了有无散热方案A的应用、有无散热方案B的应用、有无散热方案C的应用。
显示装置(1):“无、无、无”
显示装置(2):“有、有、有”
(其它测定条件)
另外,本实施例中,将下述条件作为通用条件应用于各显示装置。
动态/动态对比度:“未应用”
显示的图像:全白图像。
(测定结果等)
各显示装置的测定结果如图11所示。图11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0的测定结果。即,图11是表示显示装置(1)、(2)各自的测定结果的图表。
由上述各测定结果可知,通过在外框14与面板框架18之间设置空间(上述散热方案C),与未设置该空间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外框14的温度。例如,如图11所示,在未设置上述空间的显示装置(1)中,外框14的位置P8的温度是相对较高的高温,而与此相反地,在设置有上述空间的显示装置(2)中,外框14的位置P8的温度是相对较低的低温,从而实现了显著的温度降低。因此,可以确认本发明的“在外框与面板框架间设置空间”这样的结构对于实现使背光光源所产生的热量释放至显示装置的背面侧,以及使该热量难以传导至显示装置的正面侧这一目的是非常有效的结构。
此外,由上述各测定结果可知,通过将利用螺钉42进行紧固的背光源底板36的紧固对象从外框14变更为散热板40,能够使外框14的温度下降。相反地,可知通过将上述紧固对象从散热板40变更为外框14,能够使背光源底板36的温度下降。因此,可以确认本发明的“改变显示装置10的长边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的上述紧固对象”这样的结构对于实现考虑到对周边元件(例如,扬声器、电子电路等)的热影响而单独调整各位置的温度这一目的是非常有效的结构。
(补充说明)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即,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也包括对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后的技术方案相组合后得到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电视接收机的应用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以适用于电视接收机以外的显示器单体、各种显示装置。
实施方式中,使用轴套作为固定轴的一个示例,使用螺钉和轴套作为固定件的一个示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相互进行紧固,则可使用任意构件。
实施方式中,使用LED作为背光光源,但只要能够从背光源面板的侧部向背光源面板内射入背光,则可使用任意的光源。
(总结)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16);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向所述显示面板对背光源光进行导光的背光源面板(背光源面板32);向所述背光源面板内照射所述背光源光的背光光源(LED阵列35);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侧支承所述显示面板的外框(外框14);从所述背光源面板的背面侧支承该背光源面板的背光源底板(背光源底板36);与所述背光光源的基板(LED基板34)和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接触,用于使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背光源底板释放的散热板(散热板40);以及夹持在所述外框与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支承所述显示面板的面板框架(面板框架18),所述面板框架具有朝向所述外框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壁部18A、18B、18C),通过使该第1壁部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相抵接,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外框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空间(空间10A、10B)。
根据上述显示装置,通过设置散热板,能够使背光光源所产生的热量积极地向背光源底板(即,显示装置的背面侧)进行释放。此外,由于在背光源底板与外框之间夹有面板框架,因此能够抑制传导至背光源底板的上述热量向外框(即,显示装置的前面侧)进行传导。
并且,由于在面板框架与外框之间形成有空间,因此,利用其隔热效果,能够进一步抑制传导至背光源底板的上述热量向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传导。
由此,背光光源的发热的绝大部分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进行散热,从而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来抑制显示装置前面的温度上升。因此,可以认为上述显示装置是能够抑制所花费的成本、并能对背光光源的热量进行适当的散热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面板框架还具有朝向所述背光源底板突出设置的第2壁部,通过使该第2壁部的顶部与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抵接,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背光源底板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形成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面板框架与背光源底板之间也形成有空间,因此,利用其隔热效果,能够进一步抑制传导至背光源底板的上述热量向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传导。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使用树脂作为所述面板框架的原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面板框架的导热性变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传导至背光源底板的上述热量向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传导。
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外框的所述背光源底板一侧固定设置有与固定件相接合的固定轴,所述背光源底板形成有空孔,在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空孔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件相接合来使得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相紧固,所述散热板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所述外框侧具有与该背光源底板相互重合的第3壁部,该第3壁部形成有贯穿所述固定轴的贯通孔。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外框与背光源底板隔着散热板相接合,能够以紧凑的结构增大散热板与背光源底板间的接触面积。此外,能够抑制传导至散热板的上述热量经由固定件向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传导。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固定轴不与所述贯通孔内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固定轴与贯通孔之间形成有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传导至散热板的上述热量经由固定件向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传导。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背光源底板在其长边方向上,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1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散热板相紧固,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2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框相紧固。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考虑到对附近的构成元件的热影响等而调整固定件的紧固对象,能够容易且灵活地对背光光源的热量向外框侧和背光源侧中哪一侧释放进行调整。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3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要大于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4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考虑到对附近的构成元件的热影响等而调整与外框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从而能够容易且灵活地对背光光源的热量向外框侧和背光源侧中哪一侧释放进行调整。
此外,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有扬声器,所述第1位置或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中央附近的位置,所述第2位置或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扬声器附近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调整固定件的紧固对象或调整与外框之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从而能够同时获得以下两方面的效果:抑制显示装置的前面侧中央部的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以及抑制对配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的扬声器的热影响的抑制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视接收机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该电视接收机,能够提供一种可获得与上述显示装置相同效果的电视接收机。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可利用于电视接收机、计算机用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具备背光源面板的薄型显示装置。
标号说明
10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机)
10A~10C 空间
12       外框架
14       外框
15       轴套(固定轴)
16       显示面板
18       面板框架
18A~18C 壁部(第1壁部)
18D      壁部(第2壁部)
20       片类
30       背光源单元
32       背光源面板
34       LED基板(背光光源的基板)
35       LED阵列(背光光源)
36       背光源底板
36A      空孔
40       散热板
40A      贯通孔
42       螺钉(固定件)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向所述显示面板对背光源光进行导光的背光源面板;
向所述背光源面板内照射所述背光源光的背光光源;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侧支承该显示面板的外框;
从所述背光源面板的背面侧支承该背光源面板的背光源底板;
与所述背光光源的基板和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接触,用于使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背光源底板释放的散热板;以及
夹持在所述外框和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且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支承的面板框架,
所述面板框架具有朝向所述外框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通过该第1壁部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相抵接,由此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外框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空间,
所述面板框架还具有朝向所述背光源底板突出设置的第2壁部,通过该第2壁部的顶部与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抵接,由此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背光源底板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形成空间。
2.(删除)
3.(修改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树脂作为所述面板框架的原材料。
4.(修改后)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向所述显示面板对背光源光进行导光的背光源面板;
向所述背光源面板内照射所述背光源光的背光光源;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侧支承该显示面板的外框;
从所述背光源面板的背面侧支承该背光源面板的背光源底板;
与所述背光光源的基板和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接触,用于使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背光源底板释放的散热板;以及
夹持在所述外框和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且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支承的面板框架,
所述面板框架具有朝向所述外框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通过该第1壁部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相抵接,由此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外框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空间,
所述外框的所述背光源底板一侧固定设置有与固定件相接合的固定轴,
所述背光源底板形成有空孔,在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空孔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轴相接合来对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进行紧固,
所述散热板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所述外框侧具有与该背光源底板相互重合的第3壁部,该第3壁部形成有使所述固定轴贯穿的贯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轴不与所述贯通孔内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底板在其长边方向上,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1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散热板相紧固,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2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框相紧固。
7.如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3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要大于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4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有扬声器,
所述第1位置或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中央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2位置或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扬声器附近的位置。
9.(修改后)一种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3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laims (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背面向所述显示面板对背光源光进行导光的背光源面板;
向所述背光源面板内照射所述背光源光的背光光源;
从所述显示面板的前面侧支承该显示面板的外框;
从所述背光源面板的背面侧支承该背光源面板的背光源底板;
与所述背光光源的基板和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接触,用于使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背光源底板释放的散热板;以及
夹持在所述外框和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且对所述显示面板进行支承的面板框架,
所述面板框架具有朝向所述外框突出设置的第1壁部,通过该第1壁部的顶部与所述外框相抵接,由此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外框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外框之间形成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框架还具有朝向所述背光源底板突出设置的第2壁部,通过该第2壁部的顶部与所述背光源底板相抵接,由此使得所述面板框架被所述背光源底板支承,并且在所述面板框架与所述背光源底板之间形成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树脂作为所述面板框架的原材料。
4.如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框的所述背光源底板一侧固定设置有与固定件相接合的固定轴,
所述背光源底板形成有空孔,在所述固定件贯穿所述空孔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固定件相接合来对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进行紧固,
所述散热板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所述外框侧具有与该背光源底板相互重合的第3壁部,该第3壁部形成有使所述固定轴贯穿的贯通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轴不与所述贯通孔内接。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光源底板在其长边方向上,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1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散热板相紧固,在希望将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2位置上,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外框相紧固。
7.如权利要求4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该背光源底板侧释放的第3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要大于在希望所述背光光源的热量向所述外框侧释放的第4位置上所述背光源底板与所述外框间所形成的空间的容积。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背光源底板的长边方向上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有扬声器,
所述第1位置或所述第3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中央附近的位置,
所述第2位置或所述第4位置是所述长边方向上所述扬声器附近的位置。
9.一种电视接收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8的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1280066917.0A 2012-01-12 2012-09-27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Pending CN1040540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4459 2012-01-12
JP2012004459 2012-01-12
JP2012-211503 2012-09-25
JP2012211503A JP5259004B1 (ja) 2012-01-12 2012-09-25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PCT/JP2012/074978 WO2013105308A1 (ja) 2012-01-12 2012-09-27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4018A true CN104054018A (zh) 2014-09-17

Family

ID=487812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917.0A Pending CN104054018A (zh) 2012-01-12 2012-09-27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47567A1 (zh)
JP (1) JP5259004B1 (zh)
CN (1) CN104054018A (zh)
WO (1) WO201310530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9264A (zh) * 2016-02-16 2016-05-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5814477A (zh) * 2013-11-26 2016-07-2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09608A1 (ko) * 2013-01-10 2014-07-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I553597B (zh) * 2013-09-24 2016-10-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外力傳導結構之顯示裝置
CN203849520U (zh) * 2014-05-27 2014-09-24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US11490530B2 (en) * 2020-07-31 2022-11-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pring mechanisms for display enclosur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0252A (zh) * 2000-12-22 2002-07-2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笔记本计算机的液晶显示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US20050088067A1 (en) * 2001-06-11 2005-04-28 Lg. Philips Lcd Co., Ltd. Flat display case assembly
CN101952643A (zh) * 2008-02-19 2011-01-19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201885172U (zh) * 2010-11-04 2011-06-29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灯条固定装置
WO2011083634A1 (ja) * 2010-01-07 2011-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基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2162942A (zh) * 2010-11-10 2011-08-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背光模块框体结构的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4078B1 (en) * 1999-02-18 2003-11-25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Liquid crystal modul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mounted with the same
KR100603850B1 (ko) * 2000-02-24 2006-07-24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용 배광장치의 도광판 및 시트 고정구조
JP4260519B2 (ja) * 2003-03-31 2009-04-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572828B2 (ja) * 2005-12-08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328281A (ja) * 2006-06-09 2007-12-20 Sharp Corp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271649B2 (ja) * 2008-09-25 2013-08-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29579B1 (ko) * 2008-11-13 2015-06-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1607572B1 (ko) * 2009-10-12 2016-03-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JP5505059B2 (ja) * 2010-04-22 2014-05-28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2034289A (ja) * 2010-08-02 2012-02-16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12155236A (ja) * 2011-01-28 2012-08-16 Funai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モジュール
US20130141894A1 (en) * 2011-12-01 2013-06-06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Slim Bezel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842234B2 (en) * 2012-03-15 2014-09-2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device having a gap between a top of a side wall of a rear panel and a groove on top of the side wall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0252A (zh) * 2000-12-22 2002-07-2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笔记本计算机的液晶显示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US20050088067A1 (en) * 2001-06-11 2005-04-28 Lg. Philips Lcd Co., Ltd. Flat display case assembly
CN101952643A (zh) * 2008-02-19 2011-01-19 夏普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WO2011083634A1 (ja) * 2010-01-07 2011-07-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Led基板、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1885172U (zh) * 2010-11-04 2011-06-29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灯条固定装置
CN102162942A (zh) * 2010-11-10 2011-08-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背光模块框体结构的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14477A (zh) * 2013-11-26 2016-07-27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5814477B (zh) * 2013-11-26 2019-03-26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5549264A (zh) * 2016-02-16 2016-05-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47567A1 (en) 2014-11-27
JP2013164576A (ja) 2013-08-22
WO2013105308A1 (ja) 2013-07-18
JP5259004B1 (ja) 2013-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4018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机
US792436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CN103591512B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模组
JP5159872B2 (ja) テレビジョン受像機
JP2008517326A5 (zh)
US2018022459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5093635A (zh) 胶框、背光源、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3727467A (zh) 背光模组及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08517328A5 (zh)
CN103838036B (zh)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WO2015139341A1 (zh)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268506A1 (en)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8142014A (ja) 表示装置
CN102162939A (zh) 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2595845A (zh) 印刷电路板组件固定机构及其液晶显示器
WO2009011147A1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7436507A (zh) 背光模组及应用其的显示装置
CN203759388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200710538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US2015019876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US9323086B2 (en)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3965758U (zh) 一种背光模组散热结构
WO2013120309A1 (zh) 液晶面板的固定装置及其液晶显示器
KR2013001117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5173105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