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2630A -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2630A
CN104032630A CN201410266819.2A CN201410266819A CN104032630A CN 104032630 A CN104032630 A CN 104032630A CN 201410266819 A CN201410266819 A CN 201410266819A CN 104032630 A CN104032630 A CN 104032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measuring
angle
track
measuring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668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明锋
邱业建
彭立敏
施成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26681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03263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032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26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步骤1:准备步骤:选取一个起始点D0作为基准点,并确定该基准点的高程在测点Dj与测点Dj+1之间设置多个传递点Cj,m;步骤2:首次测量以确定各测点的初始高程;测量每一条传递线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步骤3:第i次测量;i依次取1,2,3,…;确定各测点更新后的高程步骤4:计算出第i次测量后各测点的沉降值;各测点的当期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轨道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i=1,2,3,…。本发明理论依据充分,计算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了连续测量,较传统水准测量方法,能有效克服隧道内测量时光线不足,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轨道沉降监测仍大多采用传统的水准仪接触测量、全站仪非接触测量等直接测量方法,上述方法理论依据充分、仪器设备成熟,但劳动强度大、测试速度慢,对施工作业或线路运营干扰大,特别是在隧道等类似的封闭性地下空间内,因光照不足,测试精度难以保证。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也针对上述缺陷研发了多种间接测量产品,如单点沉降计、静力水准仪等,但这些产品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其理论本身尚不完善,测试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相对某一理想状态下不动点的沉降值,实际上,这一理想状态下的不动点在实际工程中是难以有效捕捉的,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测试结果;另一方面,该类产品价格昂贵、测点布置要求高、数据传输受环境干扰大、使用寿命难以保证,这使得该类产品仅仅是在某些十分复杂或重要的局部位置作为科研手段应用,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轨道沉降变形直接反映了结构的稳定状态以及线路正常运营的安全状况,而我国轨道交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设计研发一种全新的轨道沉降测量方法,弥补当前方法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当前直接测试方法中劳动强度大、测试速度慢,对施工作业或线路运营干扰大,测试精度难以保证以及间接测试方法中价格昂贵、测点布置要求高、数据传输受环境干扰大、使用寿命难以保证的缺陷,研究提供一种全新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步骤:
选取一个起始点D0作为基准点,并确定该基准点的高程
在测点或起始点Dj与测点Dj+1之间设置多个传递点Cj,m,j表示设定的第j个测点,j=0,1,2,…;m表示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的第m个传递点,m=1,2,3,…kj,kj表示第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设定的传递点数;
定义传递线为相邻传递点之间的连线,或测点与与该测点相邻的传递点之间的连线;
定义传递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取锐角,传递线沿着传递方向相对与水平面向上延伸时,该夹角取负值,若相对与水平面向下延伸,则该夹角取正值;【也可以解释为:假定传递线总体上从右向左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以传递线的起始点为顶点,当传递线到过顶点的水平线为顺时针时,取正值;逆时针时,取负值,i为测量次数】
步骤2:首次测量以确定各测点的初始高程;
测量每一条传递线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
则任意传递线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的计算公式为:
j=1,2,…,m=1,2,…,kj
则任一待测点Dj(j=1,2,…)的初始高程值
H j ( 0 ) = H j - 1 ( 0 ) - Σ m = 1 k j δ j , m ( 0 ) , j=1,2,…;
步骤3:第i次测量;i依次取1,2,3,…;确定各测点更新后的高程;
测量每一条传递线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
所有传递线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的计算公式为
i=1,2,…,j=1,2,…,m=1,2,…,kj
则任一待测点Dj(j=1,2,…)的本次高程值
H j ( i ) = H j - 1 ( i ) - Σ m = 1 k j δ j , m ( i ) , j=1,2,…;
步骤4:计算出第i次测量后各测点的沉降值;
轨道各测点的当期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i=1,2,…,j=1,2,…;
轨道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i=1,2,…,j=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要求其中为第j条传递线的长度;L为预设的长度值【又称为标准杆长度】,L取值为3~10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L取值为6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次测量前,通过水准测量确定基准点的高程坐标;采用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坐标系统,若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具有第三方稳定参照系统时,则基准点可任意选取;若采用相对高程系统,则需将初始状态时的基准点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点为沿着轨道设置的测点。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与当前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巧妙的利用了现有的轨道这一前提和基础,并基于此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案,虽然其实现方法本身是简单的,但理论依据充分、成本低廉、易于实施、劳动强低、且精度极高【因为理论上的精度应该是绝对精确,但具体运用的精度,则依赖于具体的仪器的性能和精度】。
(2)本发明只需一个参考基点和若干个里程校核点(当监测范围较长时),无需埋设其它测点,量测时将本发明中的标准杆沿被测轨道行走通过即可完成量测数据采集,沿线被测点数不限,沿线被测点间距不限。
(3)本发明能应用于轨道(如高铁、准轨、城铁、地铁等的路堤、桥梁)的沉降测量,特别是隧道等封闭性空间内轨道沉降测量,亦可在在建已铺轨道的路堤、桥梁及隧道沉降量测、操作方便、测试速度快、对线路通行影响小,适应性强。最大的优点是不需破坏路堤(路基)埋设沉降观测点,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等。
(4)另外,本发明计算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了连续测量,较传统水准测量方法,能有效克服隧道内测量时,光线不足,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计算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在待测轨道区域附近选取一点(起始点)作为基准点D0【首先起始点不宜是待测区域内,理由为,在工程监测领域,通常选定的基准点应该是待测区域以外,因此此处还是用待测区域附近较为合适;通常可取距离待测轨道3-10m范围。】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确定该基准点的高程基准点的高程可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相对高程系统,若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具有第三方稳定参照系统时,则基准点可任意选取;若采用相对高程系统,则需将初始状态时的基准点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点。
(2)将该基准点D0作为标准杆的起始点,在标准杆长度L范围之内,离起始点某一距离位置的任意一点作为传递点直线连接起始点和传递点,即为传递线,且该传递线的长度均不大于标准杆长度(即预设的长度值),即
(3)测取传递线的长度以及传递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其中,传递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取锐角,以起始点为顶点,假定传递线总体上从右向左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以传递线的起始点为顶点,当传递线到过顶点的水平线为顺时针时,取正值;逆时针时,取负值;于是,可得到传递点与起始点D0的高程差:
δ 1,1 ( 0 ) = l 1,1 ( 0 ) sin ( α 1,1 ( 0 ) ) .
进一步地,任意一传递线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的计算公式为:
i=0,1,…,j=1,2,…,m=1,2,…,kj
其中,i表示轨道状态的第i次测量;j表示轨道上的设定的第j个测点;kj表示轨道上的设定的第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划分的传递点数;m表示第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的第m个传递点。
更进一步地,结合基准点的高程即可计算得到传递点的实际高程
H C 1,1 ( 0 ) = H 0 ( 0 ) - δ 1,1 ( 0 ) = H 0 ( 0 ) - l 1,1 ( 0 ) sin ( α 1,1 ( 0 ) ) .
(4)将已测取高程的传递点作为标准杆的下一次测量的起始点,依次测量下一传递点直至到下一待测点D1,便可累加计算得到该待测点的实际高程进一步地,可得到轨道上所有待测点Dj(j=1,2,…)的高
(5)根据测试频率,重复上述步骤(1)~(4)逐次测取轨道的实际状态
H j ( i ) = H j - 1 ( i ) - Σ m = 1 k j δ j , m ( i ) , i=0,1,…,j=1,2,…。
(6)当前状态与前次状态比较,即可得到轨道的当期沉降量当前状态与初始状态比较,即可得到轨道的累计沉降量
轨道各测点的当期沉降量计算公式为:
轨道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计算公式为:
该方法的前提的是必须有一固定的行走轨迹,若用于通用的地质沉降监测,需要在测试前预埋一条测试轨迹,然后再实施本发明的测试过程。

Claims (5)

1.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步骤:
选取一个起始点D0作为基准点,并确定该基准点的高程
在测点或起始点Dj与测点Dj+1之间设置多个传递点Cj,m,j表示设定的第j个测点,j=0,1,2,…;m表示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的第m个传递点,m=1,2,3,…kj,kj表示第j个测点和第j+1个测点之间设定的传递点数;
定义传递线为相邻传递点之间的连线,或测点与与该测点相邻的传递点之间的连线;
定义传递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取锐角,传递线沿着传递方向相对与水平面向上延伸时,该夹角取负值,若相对与水平面向下延伸,则该夹角取正值;
步骤2:首次测量以确定各测点的初始高程;
测量每一条传递线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
则任意传递线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的计算公式为:
j=1,2,…,m=1,2,…,kj
则任一待测点Dj(j=1,2,…)的初始高程值
H j ( 0 ) = H j - 1 ( 0 ) - Σ m = 1 k j δ j , m ( 0 ) , j=1,2,…;
步骤3:第i次测量;i依次取1,2,3,…;确定各测点更新后的高程;
测量每一条传递线长度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
所有传递线起点与终点的高程差的计算公式为
i=1,2,…,j=1,2,…,m=1,2,…,kj
则任一待测点Dj(j=1,2,…)的本次高程值
H j ( i ) = H j - 1 ( i ) - Σ m = 1 k j δ j , m ( i ) , j=1,2,…;
步骤4:计算出第i次测量后各测点的沉降值;
轨道各测点的当期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i=1,2,…,j=1,2,…;
轨道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的计算公式为:i=1,2,…,j=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要求其中为第j条传递线的长度;L为预设的长度值,L取值为3~1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L取值为6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次测量前,通过水准测量确定基准点的高程坐标;采用绝对高程或相对高程坐标系统,若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具有第三方稳定参照系统时,则基准点可任意选取;若采用相对高程系统,则需将初始状态时的基准点作为后续测量的基准点。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点为沿着轨道设置的测点。
CN201410266819.2A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Pending CN1040326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6819.2A CN104032630A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66819.2A CN104032630A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2630A true CN104032630A (zh) 2014-09-10

Family

ID=51463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66819.2A Pending CN104032630A (zh) 2014-06-16 2014-06-16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03263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3629A (zh) * 2017-11-18 2018-05-18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沉降自动化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CN108931231A (zh) * 2017-05-27 2018-12-04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高精度轧机基础沉降的观测方法
CN109931862A (zh) * 2019-03-29 2019-06-25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轨道交通数据监测采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8902B1 (de) * 1994-06-17 1999-09-22 Franz Plasser Bahnbaumaschinen-Industrie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Messung des Querverschiebewiderstandes eines Gleises
CN102506809A (zh) * 2011-11-23 2012-06-20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结构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
CN103306173A (zh) * 2013-07-09 2013-09-18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铁路结构体沉降监测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88902B1 (de) * 1994-06-17 1999-09-22 Franz Plasser Bahnbaumaschinen-Industriegesellschaft m.b.H. Verfahren zur kontinuierlichen Messung des Querverschiebewiderstandes eines Gleises
CN102506809A (zh) * 2011-11-23 2012-06-20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高速铁路运营维护阶段结构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方法
CN103306173A (zh) * 2013-07-09 2013-09-18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铁路结构体沉降监测新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岳建平等: "《土木工程测量》", 31 July 2010, article "小区域控制测量" *
徐顺明: "轨道交通区间隧道运营初期位移沉降监测与分析", 《现代隧道技术(增刊)》, vol. 49, 31 October 2012 (2012-10-31)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231A (zh) * 2017-05-27 2018-12-04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高精度轧机基础沉降的观测方法
CN108053629A (zh) * 2017-11-18 2018-05-18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沉降自动化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CN109931862A (zh) * 2019-03-29 2019-06-25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轨道交通数据监测采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6024B (zh) 一种监测多点沉降的极简串联像机链测量方法与系统
CN102768022B (zh) 采用数码照相技术的隧道围岩变形检测方法
CN102721371B (zh) 一种输电线弧垂的计算方法
CN104631419B (zh) 监测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的方法
CN103134473B (zh) 无线气压测高装置及测高方法
Ariznavarreta-Fernández et al. Measurement system with angular encoders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unnel convergence
CN105300304A (zh) 一种非接触式多点高频动态桥梁挠度检测方法
CN103499340A (zh) 一种实现大高差高程竖直传递的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108007429A (zh) 一种全站仪在井下巷道中的测量方法
CN107815935A (zh) 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状态实时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1623719B (zh) 用于监测建筑物形变和沉降的激光网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5320596A (zh) 一种基于倾角仪的桥梁挠度测试方法及其系统
CN108253930B (zh) 一种已运营越江地铁隧道长期变形监测方法
CN203396366U (zh) 一种大跨距钢轨轨距测量装置
CN108426535B (zh) 一种狭长型构筑物实时变形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05806310A (zh) 用激光测距仪监测隧道洞口边仰坡地表三维位移的方法
JP2017215248A (ja) 変状度判定方法及び変状度判定システム
CN104047212B (zh) 一种基于角度量测的轨道沉降自动测量装置及方法
CN203824548U (zh) 一种桥梁结构砼表面观测区面积测定仪
CN109900244A (zh) 一种静力水准仪大量程多级串联系统
Jinyi et al. A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inverted arch of salt rock tunnel based on laser level deformation monitor and wFBG
CN103306173A (zh) 一种高速铁路结构体沉降监测新方法
CN104032630A (zh) 一种基于角度传递的轨道沉降连续测量方法
CN104677331A (zh) 一种大跨越处导线相间定点处空间距离测量方法
CN209512835U (zh) 一种静力水准仪大量程多级串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