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5700A - 通信终端 - Google Patents

通信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5700A
CN104025700A CN201380004745.9A CN201380004745A CN104025700A CN 104025700 A CN104025700 A CN 104025700A CN 201380004745 A CN201380004745 A CN 201380004745A CN 104025700 A CN104025700 A CN 1040257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t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hroughput
instru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7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5700B (zh
Inventor
森田纯一
浦部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257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57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5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57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8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by dynamic selection of recovery network elements, e.g. replacement by the most appropriate element afte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88Through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发送终端(10)使用第一通信路径(60GHz频带)和第二通信路径(2.4GHz频带或5GHz频带),与接收终端(30)进行通信。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检测与接收终端(30)之间的第一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断开。吞吐量计测单元(18)计测第一通信路径及第二通信路径的各自吞吐量。终端控制单元(20)基于连接或断开的检测结果和第一通信路径及第二通信路径的各自吞吐量,判断有无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或第二通信路径。

Description

通信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多个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伴随便携式的通信终端(例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终端)的高性能化、视频内容的HD(HighDensity,高密度)化,通常进行通信终端发送接收高图像质量的视频文件或大容量的文件。因此,要求通信终端与通信对方的通信终端(以下,仅称为‘对方终端’)之间对大容量的文件进行高速地通信。
作为高速的通信方法,使用了毫米波段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引人注目。毫米波通信可进行吉比特(gigabit)以上的吞吐量的无线通信,作为通信终端和对方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并作为取代红外线通信而减轻公共无线网的业务的通信方法而令人期待。
为了在今后普及毫米波通信,需要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无线LAN(LocalAreaNetwork)通信之间的并存,所以期待通信终端同时使用毫米波通信和无线LAN通信两者。
毫米波通信相比无线LAN通信可以高速地通信,但通信距离较短,指向性较强。即,毫米波通信与无线LAN通信相比,无线通信中的吞吐量的增减剧烈变化,通信因通信终端的使用方式而断开,毫米波通信和无线LAN通信之间的通信中的协作、特别是无缝的切换被认为尤为重要。
例如在60GHz频带的毫米波通信的标准即LEEE(Th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Inc.)802.11ad中,作为在与5GHz频带或2.4GHz频带的无线LAN通信之间,将通信路径无缝地双向、即从毫米波通信切换到无线LAN通信、或从无线LAN通信切换到毫米波通信的方式,FST(FastSessionTransfer;快速会话转移)技术已经被标准化。FST技术作为补充毫米波通信的特征的标准而令人注目。
在可进行毫米波通信和无线LAN通信的通信终端的通信中,通过使从毫米波通信切换到无线LAN通信的情况下的开销为最小,从而能够使毫米波通信断开的情况下的无通信状态能够最小化,能够确保毫米波通信的高速性。此外,在可进行毫米波通信和无线LAN通信的通信终端使用了FST技术的通信中,还需要考虑数据通信的省电。
在有多个通信路径的状态中,作为根据通信任务(例如文件转发),切换通信路径的方法,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的通信装置(参照图9)。专利文献1的通信装置的说明,参照图9在后面论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775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人研究了使用多个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记载了在数据的通信中动态地切换通信路径,但却未考虑进行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
为了解决以往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无缝地切换数据通信用的通信路径,降低进行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的通信终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通信终端,使用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与对方终端进行通信,所述通信终端包括:数据转发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将对所述对方终端转发的数据转发到所述对方终端;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检测与所述对方终端之间的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断开;吞吐量计测单元,计测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及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至少一方的吞吐量;终端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断开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及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至少一方的吞吐量,判断有无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以及通信路径切换单元,在判断为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无缝地切换数据通信用的通信路径,能够降低进行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及接收终端的动作概要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的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基于各通信路径中的吞吐量切换通信路径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中的第一通信路径的等待事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一例文件的数据转发开始前的状态中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
图6是表示一例文件的数据转发开始后的状态中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
图7是表示一例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大于第一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情况下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
图8是表示一例第一通信路径的吞吐量大于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情况下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
图9是表示以往的通信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标号说明
10 发送终端
11、31 文件DB
12、32 数据转发单元
13、33 通信路径切换单元
15、35 通信路径集中单元
16、36 通信路径控制单元
17 第一通信路径连接确认单元
18 吞吐量计测单元
19 通信路径信息DB
20 终端控制单元
30 接收终端
P1 第一通信路径
P2 第二通信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获得本实施方式的内容的经过)
首先,在说明本发明的通信终端的实施方式之前,参照图9说明有关以往的通信终端中的课题。图9是表示以往的通信终端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9所示的通信终端2000包括:对应于有线单元1a的通信介质(communication media)100、对应于无线单元2a的通信介质200、对应于无线单元3a的通信介质300、线路质量观测单元400、线路质量信息存储单元500、通信介质信息存储单元600、通信任务信息存储单元700、通信任务分配单元800、通信任务分配信息存储单元900、通信介质控制单元1000以及应用1100。
通信终端2000处理与高层的软件即与应用1100输出的请求对应的多个通信任务。
通信介质100是有线的通信介质,使用有线单元1a(例如USB)进行有线通信。通信介质200、300是无线的通信介质,分别使用无线单元2a(例如Bluetooth(注册商标))、无线单元3a(例如IrDA)进行无线通信。
线路质量观测单元400周期性地观测各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各线路质量,将各观测结果存储在线路质量信息存储单元500中。通信介质信息存储单元600存储各个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各性能信息。通信任务信息存储单元700在各通信任务的发生时,存储与各通信任务有关的信息。
通信任务分配单元800基于各个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各线路质量信息(例如“优”、“良”、“可”、“不可”的信息)、各性能信息(例如通信速度)以及各通信任务的信息(例如文件大小),将各通信任务分配给各通信介质。
通信任务分配信息存储单元900存储各通信任务和各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分配信息。通信介质控制单元1000基于各通信任务的分配信息,将各通信任务分配给各通信介质,根据各通信任务进行动作。
具体地说,在发生通信任务(例如文件转发)时,通信任务分配单元800基于各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各线路质量信息、各性能信息、以及通信任务的信息,对将文件转发的通信任务在哪个通信介质中进行处理动态地优化。
例如,通信任务分配单元800对于线路质量的状态为“良”以上的通信介质,按照通信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附加优先等级,对于其次为“可”的通信介质,按照通信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决定优先等级,确定处理文件转发的通信任务的通信介质。
在处理文件转发的通信任务的期间产生了新的文件转发的请求的情况下,追加新的文件转发的通信任务的信息(例如文件大小列表)。通信任务分配单元800基于各通信介质100、200、300的各线路质量信息、各性能信息、以及通信任务的信息,使两个文件转发的通信任务在不同的通信介质中进行处理。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有在数据的通信中将通信路径动态地变更的记载,但并未充分地公开进行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假设在通信路径的切换中,为了使用切换目的地的通信路径而执行通信路径的使用准备处理(例如与对方终端的协商(negotiation))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中进行通信路径的切换有需要很大的开销的课题。
例如,认为以往的通信终端将通信路径通过FST技术每切换一次到毫米波通信(例如60GHz)用的通信路径、或无线LAN通信(5GHz)用的通信路径时,估计将需要数百毫秒级以上的开销。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并行处理,同时使用多个通信路径,但未充分公开进行多个通信路径的同时使用造成的功耗。例如,在毫米波段(例如60GHz)和IEEE802.11n(例如5GHz)中彼此的通信速度上存在较大的差,但通信路径的同时使用却可进行数据的高速通信。但是,通信终端中的功耗也有可能因通信路径的同时使用而增大。
例如,将2.5GB(Gigabyte)的数据使用了2Gbps(Gigabitpersecond;每秒千兆比特)的吞吐量的毫米波段(60GHz)的通信路径的通信时间为约10秒。另一方面,同时使用了毫米波段(60GHz)的通信路径和IEEE802.11n(例如100Mbps(Megabitpersecond;每秒兆比特))的通信路径的通信时间为约9.5秒。即,在毫米波段的通信路径和IEEE802.11n的通信路径的同时使用时,通信时间只停留在缩短500毫秒左右的程度。在另一方面,存在有毫米波段的通信路径和IEEE802.11n的通信路径的同时使用时的功耗,为毫米波段(60GHz)的通信路的单独使用时的功耗的大约2倍的课题。
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数据通信用的通信路径无缝地切换,降低进行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的通信终端的例子。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的动作概要的说明)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的发送终端及接收终端的动作概要。图1是示意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的动作概要的图。
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例如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例如60GHz频带)的毫米波通信和第二通信路径P2(例如5GHz频带)的无线LAN通信的两个通信路径作为多个无线通信的通信路径进行数据通信。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始终能够进行使用了5GHz频带的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但是,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使用的通信路径的个数不限于两个。
图1所示的状态(1)是第1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为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以上的状态。
在状态(1)中,发送终端10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建立数据转发用的N(N:整数)条业务流(TS:TrafficStream),并将数据(例如高图像质量的视频文件或大容量的文件。以下同样)转发到接收终端30。
此外,在状态(1)中,发送终端10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例如建立一条吞吐量计测用的业务流,并将吞吐量计测数据间歇地转发到接收终端30。
图1所示的状态(2)是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低于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的状态。在状态(2)中,发送终端10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建立数据转发用的N(N:整数)条业务流,并将数据转发到接收终端30。
此外,在状态(2)中,发送终端10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例如建立一条吞吐量计测用的业务流,并将吞吐量计测数据间歇地转发到接收终端30。
图1所示的状态(3)是第一通信路径P1断开,而第二通信路径P2连接着的状态。发送终端10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建立数据转发用的N(N:整数)条业务流,并将数据转发到接收终端30。
再有,状态(2)及状态(3)的数据转发设为与状态(1)相同的N条,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基于第一通信路径P1的连接或断开的通信状况和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中的各自吞吐量,判断是否有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在判断为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的情况下,通过FST技术,从状态(1)的通信路径向状态(2)的通信路径切换、或从状态(2)的通信路径向状态(1)的通信路径切换。
具体地说,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在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为第一通信路径P1的情况下(参照状态(1)),通过FST技术,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参照状态(2))。此外,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在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为第二通信路径P2的情况下(参照状态(2)),通过FST技术,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参照状态(1))。
此外,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在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是第二通信路径P2,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转发了吞吐量的计测数据的情况下(参照状态(2)),若第一通信路径P1断开,则结束第一通信路径P1中的吞吐量的计测,但使用了第二通信路径P2的数据转发继续进行(参照状态(3))。
此外,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在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是第二通信路径P2、第一通信路径P1断开的情况下(参照状态(3)),若第一通信路径P1连接,则继续进行使用了第二通信路径P2的数据转发,进而,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将第一通信路径P1中的吞吐量的计测数据间歇地转发到接收终端30(参照状态(2))。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的各内部结构的方框图。发送终端10包括:文件DB11、数据转发单元12、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吞吐量计测单元18、通信路径信息DB19、终端控制单元20。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包括通信路径集中单元15及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
接收终端30包括文件DB31、数据转发单元32及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包括通信路径集中单元35及通信路径控制单元36。图2所示的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在图2所示的接收终端30中,为了简单地进行说明而省略了内部结构的一部分。
接着,说明发送终端10的各单元的动作。
作为数据存储单元的文件DB11,例如是包括被内置在发送终端10中的硬盘或快闪存储器的结构,根据用户的操作,存储向接收终端30转发(发送)的数据、例如文件。
数据转发单元12根据用户的操作,从文件DB11中读出用于向接收终端30转发的数据(例如文件),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将读出的数据(例如文件)转发到接收终端30。
第1通信路径P1是使用了可进行毫米波通信的频带(例如60GHz频带)的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P2是使用了可进行无线LAN通信的频带(例如5GHz频带)的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再有,第二通信路径P2也可以是可进行有线的LAN通信的通信路径。
终端控制单元20的输出即控制信号被输入到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控制信号是用于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信号。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根据控制信号,通过FST技术,无缝地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无缝地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或从第二通信路径P2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
通信路径集中单元15将第1通信路径P1和第二通信路径P2虚拟地集中(绑定功能)。具体地说,通信路径集中单元15将识别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虚拟地看成一个MAC地址,不识别发送终端10的其他各单元当前使用哪个通信路径而控制与接收终端30之间的数据的通信路径。
由此,通信路径切换单元13识别高层(例如应用层)对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路径赋予了一个IP(Internetprotocol;因特网协议)地址,即,不识别切换后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而能够无缝地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
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与接收终端30协商而建立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的会话,例如通过在IEEE802.11ad标准中记载的FST技术,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
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使用例如在无线LAN通信中使用的请求方(supplicant)的连接认证技术,检测与接收终端30之间的第一通信路径P1是连接或是断开,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终端控制单元20。
吞吐量计测单元18对第1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进行计测。例如,吞吐量计测单元18在转发作为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使用的、从文件DB11读出的数据(例如文件)的期间,使用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通信的RTT(RoundTripTime;往返时间)对吞吐量进行计测。例如,在状态(1)中计测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在状态(2)中计测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在状态(3)中计测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
此外,在状态(1)的第二通信路径P2、在状态(2)的第1通信路径P1,吞吐量计测单元18也可以基于使用了IP通信PING的往返时间来对吞吐量进行计测。
即,根据状态(1)~(3),计测吞吐量的通信路径可以是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的任意一个,也可以是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两者。
通信路径信息DB19,例如是包括内置在发送终端10中的硬盘或快闪存储器的结构,存储包含作为发送终端10使用的通信路径的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使用状况的通信路径信息。有关通信路径信息DB19的具体的内容,参照图5~图8后面论述。
终端控制单元20基于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检测结果和吞吐量计测单元18的输出即各自吞吐量的计测结果,更新通信路径信息DB19的通信路径信息,进而判断有无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
终端控制单元20在判断为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的情况下,将用于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控制信号输出到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而且,终端控制单元20在连接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中未使用的其他通信路径的情况下,在其他通信路径建立用于计测吞吐量的业务流。
接着,说明接收终端30的各单元的动作。作为数据存储单元的文件DB31,例如是包括被内置在接收终端30中的硬盘或快闪存储器的结构,根据用户的操作,存储从发送终端10发送的数据(例如文件)。
数据转发单元32接收从发送终端10转发的数据(例如文件),并将接收到的数据(例如文件)存储在文件DB31中。
接收终端30的终端控制单元(未图示)的输出即控制信号被输入到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控制信号是用于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信号。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根据控制信号,通过FST技术,无缝地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无缝地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或从第二通信路径P2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
通信路径集中单元35将第一通信路径P1和第二通信路径P2虚拟地进行集中(绑定功能)。具体地说,通信路径集中单元35将识别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MAC(MediaAccessControl)地址虚拟地看成一个MAC地址,不识别接收终端30的其他各单元当前使用哪个通信路径而控制与发送终端10之间的数据的通信路径。
由此,通信路径切换单元33使高层(例如应用层)认识到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路径赋予了一个IP(Internetprotocol;因特网协议)地址,即,不用使高层识别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已被切换而能够无缝地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
通信路径控制单元36与发送终端10进行协商而建立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的会话,例如通过IEEE802.11ad标准中记载的FST技术,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
接着,参照图3~图8,说明发送终端10将在文件DB11中存储的数据、例如文件转发(发送)到接收终端30的动作。图3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10基于各通信路径中的吞吐量来切换通信路径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10中的第一通信路径的等待事件的动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一例文件的数据转发开始前的状态中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图6是表示一例文件的数据转发开始后的状态中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图7是表示一例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大于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的情况下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图8是表示一例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大于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的情况下的通信路径信息的图。
在图3及图4的流程图中,说明第一通信路径P1作为能够得到最大Gbps级的吞吐量、但通信容易断开的毫米波段(例如60GHz频带)的通信路径,第二通信路径P2作为稳定并得到100Mbps左右的吞吐量、通信难以断开的通信路径。
图5所示的通信路径信息包含:每通信路径的吞吐量41、网络使用状况42、以及TS使用状况43的各数据。吞吐量41表示吞吐量计测单元18计测的每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最新值。在图5中,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41是“0”,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41是“100Mbps”。
网络使用状况42表示每通信路径的使用状况。在图5中,第一通信路径P1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非有效”,第二通信路径P2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非有效”。“非有效”表示通信路径被用于吞吐量的计测用途的状况、或通信路径断开的状况。“有效(active)”表示通信路径被用于文件的数据转发用途的状况。
TS使用状况43表示每通信路径的业务流的使用状况。在图5中,第一通信路径P1的TS使用状况43是“无”,第二通信路径P2的TS使用状况43是“计测用数据”。即,在发送终端10开始文件的转发前,第一通信路径P1断开,但第二通信路径P2连接,在对第二通信路径P2建立的业务流中吞吐量的计测数据(例如PING的数据)进行通信。
在图3中,终端控制单元20使数据转发单元12从文件DB11读出根据用户的操作所指定的转发用的数据(例如文件)。即,数据转发单元12从文件DB11读出转发用的数据(例如文件),并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将数据(例如文件)转发(S11)。
终端控制单元20在将数据(例如文件)转发的情况下,在与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路径中建立例如5条业务流。再有,文件的数据转发开始前的每通信路径的通信路径信息是图5所示的通信路径信息,所以终端控制单元20在开始了文件的数据转发后,将图5所示的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更新为图6所示的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
具体地说,终端控制单元20将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之中的网络使用状况42从“非有效”更新为
“有效”,将TS使用状况43从“计测用数据”更新为“使用了5条TS的数据转发”(S11)。
第1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在步骤S11中数据转发单元12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开始了文件的数据转发后,检测第一通信路径P1是连接或断开,并将检测结果输出到终端控制单元20(S12,参照图4)。再有,图4所示的动作除了在图3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2中被执行以外,也与图3所示的流程图的各步骤的动作非同步地执行。
在图4中,终端控制单元20等待例如连接事件、断开事件、文件的数据转发完成事件的任意一个的输出,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一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通信事件(S21)。
终端控制单元20得到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一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连接事件、也就是连接了第一通信路径P1这样的检测结果时,对第一通信路径P1建立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S22)。进而,终端控制单元20将图6所示的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更新为图7所示的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
具体地说,终端控制单元20将第1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之中的吞吐量41从“0”更新为“50Mbps”,并将TS使用状况43从“无”更新为“计测用数据”。在步骤S22之后,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21。
终端控制单元20得到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一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断开事件、也就是断开了第一通信路径P1这样的检测结果时,将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之中的吞吐量41更新为“0”,并将网络使用状况42更新为“非有效”,将TS使用状况43更新为“无”’(S23)。在步骤S23之后,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21。
终端控制单元20得到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1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文件的数据转发完成事件时,结束等待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一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通信事件的输出(S24)。
再有,通信事件也可以是上述三个以上的事件,存在对于各事件的处理步骤。
以下,设为在步骤S12之后,第1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检测到连接了第1通信路径P1,终端控制单元20将通信路径信息DB19的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更新为图7所示的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从而继续图3所示的流程图的说明。
吞吐量计测单元18根据从终端控制单元20输出的、用于计测第1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的控制信号,计测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S13)。
具体地说,吞吐量计测单元18在对第一通信路径P1建立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的情况下,使用流过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的吞吐量的计测数据的往返时间,间歇地计测第一通信路径P1中的吞吐量。吞吐量计测单元18将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的数据输出到终端控制单元20。吞吐量计测数据的往返时间是,吞吐量计测数据在发送终端10和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路径往返所需要的时间。
再有,在建立了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的通信路径中,吞吐量的计测数据间歇地进行通信。间歇通信的周期根据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的使用状况而动态地变化。例如,在通信路径的连接比较稳定而连续的状况中,间歇通信的周期变长,在60GHz频带的通信路径和5GHz频带的通信路径的切换较多的状况中,间歇通信的周期变短。终端控制单元20参照通信路径信息DB19的通信路径信息,根据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通信路径的使用状况,将用于计测吞吐量的控制信号适当输出到吞吐量计测单元18。
此外,吞吐量计测单元18在对第二通信路径P2建立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业务流的情况下,使用流过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业务流的数据(例如文件)的往返时间来计测第二通信路径P2中的吞吐量。吞吐量计测单元18将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的数据输出到终端控制单元20。数据(例如文件)的往返时间是,从发送终端10将数据即文件转发到接收终端30的时间和表示从接收终端30接收到数据的Ack信号转发到发送终端10的时间之和。
终端控制单元20使用吞吐量计测单元18计测出的第1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的最新值的数据,将通信路径信息DB19的每通信路径的吞吐量41的数据更新为最新值的数据。
在步骤S13之后,在发送终端10完成了文件的数据转发的情况下(S14为“是”),终端控制单元20结束等待作为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17的输出即第一通信路径P1的检测结果的通信事件的输出(S24)。由此,发送终端10的动作结束。
在步骤S13之后,在发送终端10没有完成文件的数据转发的情况下(S14为“否”),终端控制单元20将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的数据进行比较(S15)。
在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大于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的情况下(S15为“否”,参照图1所示的状态(2)或图7),终端控制单元20判断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否为“有效”(S16)。
在判断为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有效”的情况下(S16为“是”),终端控制单元20使数据转发单元12继续文件的数据转发。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不是“有效”的情况下(S16为“否”),终端控制单元20判断为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S17),并将用于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的控制信号输出到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
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根据终端控制单元20的输出即控制信号,通过FST技术,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S17)。进而,终端控制单元20将通信路径信息DB的第一通信路径P1的网络使用状况42更新为“非有效”,并将第二通信路径P2的网络使用状况42更新为“有效”(S17,参照图7)。
此外,终端控制单元20建立第1通信路径P1中的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S18)。在步骤S18之后,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大于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的情况下(S15为“是”,参照图1所示的状态(1)或图8),终端控制单元20判断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否为“有效”(S19)。
在判断为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是“有效”的情况下(S19为“是”),终端控制单元20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使数据转发单元12继续文件的数据转发。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13。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路径信息的网络使用状况42不是“有效”的情况下(S19为“否”),终端控制单元20判断为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二通信路径P2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S20),并将用于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二通信路径P2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的控制信号输出到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
通信路径控制单元16根据终端控制单元20的输出即控制信号,通过FST技术,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二通信路径P2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S20)。进而,终端控制单元20将通信路径信息DB的第二通信路径P2的网络使用状况42更新为“非有效”,并将第一通信路径P1的网络使用状况42更新为“有效”(S20,参照图8)。
此外,终端控制单元20建立第二通信路径P2中的吞吐量的计测用的业务流(S21)。在步骤S21之后,终端控制单元20的动作返回到步骤S13。发送终端10反复从步骤S13到步骤S21的各动作,直至完成对接收终端30的文件的数据转发。
由以上,本实施方式的发送终端10在文件的数据转发中,基于第一通信路径P1的连接或断开的检测结果和第一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各自吞吐量的计测结果,判断有无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发送终端10在判断为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的情况下,通过FST技术,将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对第一通信路径P1或第二通信路径P2建立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业务流而将数据转发。
由此,发送终端10在与接收终端30之间的通信中,能够降低多个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无缝地切换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即,能够抑制使用终端的用户觉察到通信路径的切换动作。
此外,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使用第1通信路径P1及第二通信路径P2中的任意一个通信路径,转发数据(例如文件)。由此,与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使用了两个通信路径(第一通信路径P1,第二通信路径P2)的通信相比,能够省电地通信。
此外,发送终端10在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大于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的情况下,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二通信路径P2无缝地切换到第一通信路径P1,能够降低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
同样地,发送终端10在第二通信路径P2的吞吐量大于第一通信路径P1的吞吐量的情况下,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无缝地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能够降低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
此外,发送终端10在使用第一通信路径P1转发数据(例如文件),使用第二通信路径P2计测吞吐量的情况下,在第一通信路径P1的通信被断开的情况下,将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第一通信路径P1无缝地切换到第二通信路径P2,能够降低通信路径的切换所需要的开销。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各种实施方式,但不用说,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并认可它们当然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终端10及接收终端30也可以在文件的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中建立的业务流之中使用一条业务流,作为吞吐量计测用的业务流。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毫米波段(例如60GHz)和IEEE802.11n(例如5GHz)作为多个通信路径,但只要是将可利用FST技术的通信路径的组合即可,对通信路径的频带不进行特别地限定。
再有,本发明基于2012年12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2-273276),其内容在本申请中作为参照而引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作为无缝地切换数据通信用的通信路径,降低在无线通信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上需要的开销的通信终端是有用的。

Claims (11)

1.通信终端,使用第一通信路径和第二通信路径与对方终端进行通信,所述通信终端包括:
数据转发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将向所述对方终端转发的数据转发到所述对方终端;
第一通信路径连接检测单元,检测与所述对方终端之间的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断开;
吞吐量计测单元,计测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及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至少一方的吞吐量;
终端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连接或断开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及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至少一方的吞吐量,判断是否有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以及
通信路径切换单元,在判断为切换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吞吐量计测单元在所述第1通信路径为使用中的情况下,测定与所述对方终端连接着的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在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使用中的情况下,计测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吞吐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终端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使用中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通信路的吞吐量,判断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终端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为使用中、计测出的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吞吐量超过了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所述第二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一通信路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终端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使用中、计测出的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超过了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终端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通信路径为使用中、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吞吐量的计测中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断开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从所述第一通信路径切换到所述第二通信路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第一通信路径的频带是60GHz,所述第二通信路径的频带是2.4GHz频带或5GHz频带。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通信路径切换单元中的所述数据转发用的通信路径的切换协议是快速会话转移协议。
9.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吞吐量计测单元对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转发吞吐量计测用数据,并基于所述通信终端和所述对方终端之间的所述吞吐量计测用数据的往返时间,计测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中的吞吐量。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吞吐量计测单元基于在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中转发的所述数据的所述通信终端和所述对方终端之间的往返时间,计测所述第一通信路径或所述第二通信路径中的吞吐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终端,
所述吞吐量计测用数据是PING中所使用的数据。
CN201380004745.9A 2012-12-14 2013-12-03 通信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57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3276 2012-12-14
JP2012273276A JP5964737B2 (ja) 2012-12-14 2012-12-14 通信端末
PCT/JP2013/007101 WO2014091715A1 (ja) 2012-12-14 2013-12-03 通信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5700A true CN104025700A (zh) 2014-09-03
CN104025700B CN104025700B (zh) 2018-03-02

Family

ID=5093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74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25700B (zh) 2012-12-14 2013-12-03 通信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07497B2 (zh)
JP (1) JP5964737B2 (zh)
CN (1) CN104025700B (zh)
WO (1) WO201409171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292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将网络流量从毫米波链路重路由到wlan 传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30599B2 (ja) * 2013-12-27 2018-05-3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6586422B2 (ja) * 2014-10-16 2019-10-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ユーザ端末、中継装置、及びプロセッサ
US9538535B2 (en) * 2015-05-11 2017-01-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ross-band rate adaption
US9887868B2 (en) * 2015-06-25 2018-02-06 Intel IP Corporation Techniques using a first band of communication to determine frequency synchronization for communication on a second band
EP4254819A3 (en) 2015-12-24 2023-12-27 Sony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Inc. Frequency band determination device, head-mounted display,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requency band, and program
JP6730845B2 (ja) * 2016-05-23 2020-07-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099418A (zh) * 2018-01-31 2019-08-06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切换无线链路至邻居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7596A (ja) * 1999-12-20 2001-06-29 Toshiba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1022572A (zh) * 2007-03-15 2007-08-22 上海交通大学 分布式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方法
CN101873156A (zh) * 2009-04-24 2010-10-27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895310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送接收装置
CN102461329A (zh) * 2009-06-24 2012-05-16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无线多频带安全性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90126A (en) * 1995-09-27 1996-12-31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call establishment and rerouting in mobile computing networks
EP1633159A4 (en) * 2003-06-12 2011-02-23 Fujitsu Ltd BASIC STATION EQUIPMEN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69220B1 (en) * 2005-08-17 2013-02-05 Avaya Inc. Routing a flow of elastic traffic
US20070064643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Hitachi,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Mode Selec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US20070115846A1 (en) * 2005-11-01 2007-05-24 Sheridan Kooyer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ata throughput in a storage area network
US8792945B2 (en) * 2006-10-31 2014-07-2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ual mode bidirectional audio communication
US20080232264A1 (en) * 2007-03-22 2008-09-25 Yair Horovitz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ating dynamic routing of traffic over an IP network
KR101152854B1 (ko) * 2007-12-27 2012-06-12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무선통신장치
JP4672029B2 (ja) * 2008-01-28 2011-04-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手段変更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端末装置
US8189479B1 (en) * 2008-05-30 2012-05-29 Dust Networks, Inc. Congestion contr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S8130752B2 (en) * 2008-06-13 2012-03-06 Telco Acquisition I, Inc. Real-time network measurement
JP5557340B2 (ja) 2011-03-28 2014-07-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77596A (ja) * 1999-12-20 2001-06-29 Toshiba Corp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1022572A (zh) * 2007-03-15 2007-08-22 上海交通大学 分布式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方法
CN101873156A (zh) * 2009-04-24 2010-10-27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1895310A (zh) * 2009-05-19 2010-11-2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发送接收装置
CN102461329A (zh) * 2009-06-24 2012-05-16 马维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无线多频带安全性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292A (zh) * 2017-08-31 2019-03-05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将网络流量从毫米波链路重路由到wlan 传输
US10820242B2 (en) 2017-08-31 2020-10-2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Reroute network traffic from millimeter-wave link to WLAN transmission
CN109429292B (zh) * 2017-08-31 2021-05-18 慧与发展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将网络流量从毫米波链路重路由到wlan传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91715A1 (ja) 2014-06-19
CN104025700B (zh) 2018-03-02
JP2014120848A (ja) 2014-06-30
US20150016246A1 (en) 2015-01-15
US9407497B2 (en) 2016-08-02
JP5964737B2 (ja)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25700A (zh) 通信终端
CN105120461B (zh) 用于wlan初始链路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EP3461225B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82443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nd updating access point
CN103369638B (zh) 通信装置
US9116653B2 (en) Terminal apparatus and scanner interacting to perform scan functions using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chemes
US11974342B2 (en) Multi-link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1589594A (zh) 针对基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系统的多链路支持
CN104683988A (zh) 无线通信装置
CN103313306A (zh) 一种wlan负载均衡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951665A (zh) 一种双卡移动终端的路由方法及双卡移动终端
WO2016167885A1 (en) Reduction of channel access delay in wireless systems
US2015035822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060109816A1 (en) Wireless access control station and wireless access control method
US10015806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6851685B (zh) 一种控制移动终端带宽的方法及系统
CN102946402B (zh) 通信方法以及蓝牙装置
CN102883344A (zh) 一种无线网络管理消息交互的方法及装置
US20150078233A1 (en) Method, terminal,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US803616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3157164A1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3316194A (zh) 无线客户前置设备
KR101803972B1 (ko) Uicc를 포함하는 단말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파일 등록방법과 p2p 전송방법
WO202119600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40746A1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2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