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0157A -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10157A
CN104010157A CN201410057213.8A CN201410057213A CN104010157A CN 104010157 A CN104010157 A CN 104010157A CN 201410057213 A CN201410057213 A CN 201410057213A CN 104010157 A CN104010157 A CN 104010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mmunication
time domain
collection
lett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721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田博之
浅井贵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10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01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3Arrangements for multi-party communication, e.g. for con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93In-session procedures by adding participants; by removing participa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38Graded-service arrangements, i.e. some subscribers prevented from establishing certain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3/00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exchanges
    • H04M3/42Systems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or facilities to subscribers
    • H04M3/5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ubscribers to a common circuit, i.e. affording conference facilities
    • H04M3/567Multimedia conference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通信管理系统以及通信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多个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期间中发生上述多个通信终端以外的其他通信终端要求参加通信时无法保证通信安全的问题。对此,本发明的通信管理系统(50)根据表示要求参加通信的通信终端(10db)在网络中位置的位置信息,比如IP地址,来判断该要求参加通信的通信终端(10db)是否可以参加通信,据此保证通信安全。

Description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管理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终端的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节约出差经费和时间,利用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举行电视会议等的通信系统广泛普及。这类通信系统如专利文献1(JP特开2008-227577号公报)中描述的,可在多个通信终端之间收发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举行电视会议。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JP特开2012-1918号公报)在多个通信终端的通信期间中,这些通信终端以外的其他通信终端也能够参加到该通信之中。
然而,随便让其他通信终端参加通信,可能引起泄密,带来难以确保通信安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技术方案,其目的在于,在多个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期间中上述多个通信终端以外的其他通信终端要求参加通信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泄密,保证通信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管理通信终端的通信管理系统,该通信管理系统经由通信网络连接用于在以不同通信方式通信的所述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方式互相转换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各部:时域管理部,用于将时域识别信息和终端识别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时域识别信息用于识别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时域,该终端识别信用于识别利用所述通信时域通信的各个通信终端;收信名单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能够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通信的、作为收信终端后补的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信息相关联地保管;终端信息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位置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位置信息表示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在通信网络上的位置;收信部,接受由所述转换系统发送的要求参加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正在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以及要求参加的通信的通信时域的时域识别信息;提取部,用于根据所述收信部收到的所述时域识别信息,从所述时域管理部提取与该时域识别信息对应的终端识别信息,并根据该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收信名单管理部提取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进而根据该收信终端后补的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终端信息管理部提取与该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位置信息;判断部,用于判断所述提取部提取的位置信息中是否包含所述收信部收到的位置信息;以及,送信部,当所述判断部判断所述提取部提取的位置信息中包含所述收信部收到的位置信息时,将表示可以开始时域的判断结果送往所述转换系统。
本发明效果如下,即按照上述本发明,在多个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期间中,如果上述多个通信终端以外的其他通信终端要求参加通信,则通信管理系统根据表示该要求参加通信的通信终端在网络中位置的位置信息,判断要求参加通信的通信终端是否可以参加通信,据此保证通信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一例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采用相同通信方式的通信终端之间通信时的通信状况示意图。
图3A~图3C是表示按照图2以及图4所示的SVC规格收发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的示意图。
图4是采用不同通信方式的通信终端之间通信时的通信状况示意图。
图5是按照图4所示的AVC规格收发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的示意图。
图6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的外观图。
图7是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通信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涉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通信管理系统、中继装置、转换系统、程序提供系统或者维护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9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一部分的通信终端、中继装置、通信管理系统以及转换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图10是改变画质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1是中继装置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2是终端信息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3是终端状态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4是收信名单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5是时域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6是转换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7是画质管理表的示意图。
图18是终端之间开始通信准备阶段的处理时序图。
图19是提出开始通话要求的时序图。
图20是判断通信方式的流程图。
图21是专用终端之间开始通信之前设立通信时域的处理时序图。
图22是专用的通信终端之间收发通信数据的处理时序图。
图23是专用终端和非专用终端之间开始通信之前设立通信时域的处理时序图。
图24是专用终端和非专用终端之间收发通信数据的处理时序图。
图25A~图25C是经过转换系统转换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的示意图。
图26是非专用终端要求参加通信的处理流程图。
图27是通信管理系统判断时域开始的处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至图2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整体结构》
图1是一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包括多个通信终端(10aa、10ab、10ac…)、各通信终端用的显示器(120aa、120ab,…)、多个中继装置(30a、30b、30c)、通信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通信系统1实行通信数据如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通信,实现远距离地点之间的电视会议等。多个路由器(70a、70b、70c、70d、70ab、70cd)用于实行通信数据最佳路径的选择。
终端(10aa、10ab、10ac、…)、中继装置30a、以及路由器70a以LAN2a连接,可以通信。终端(10ba、10bb、10bc、…)、中继装置30b、以及路由器70b以LAN2b连接,可以通信。LAN2a和LAN2b之间由包含路由器70ab的专用线2ab连接,可以通信。LAN2a和LAN2b以及专用线2ab被设置在某一区域X以内。例如,区域X为日本,LAN2a设置在东京的事业所内部,LAN2b设置在大阪的事业所内部。
另一方面,终端(10ca、10cb、10cc、…)、中继装置30c、以及路由器70c以LAN2c连接,可以通信。终端(10da、10db、10dc、…)、转换系统80、以及路由器70d以LAN2d连接,可以通信。LAN2c和LAN2d由包含路由器70f的专用线2cd连接,可以通信。LAN2c和LAN2d以及专用线2cd被设置在预定区域Y以内。例如,区域Y为美国,LAN2c设置在纽约事业所内部,LAN2b设置在华盛顿DC事业所内部。区域X和区域Y之间分别通过路由器70ab、70cd经由互联网2i连接,可以通信。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通信终端简称为终端,将通信管理系统简称为管理系统。用终端10表示多个终端(10aa、10ab、10ac、…)中的任意一个终端,用显示器120表示多个显示器(120aa、120ab、…)中任意一个显示器。用中继装置30表示多个中继装置(30a、30b、30c)中任意一个中继装置。将提出电视会议开始要求的终端称为要求终端,而将接受开始要求或接受经过中继的通信数据的终端称之为收信终端。用路由器70表示路由器(70a、70b、70c、70d、70ab、70cd)中任意一个路由器。
管理系统5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通过互联网2i连接。其中转换系统80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区域Y的LAN2内的路由器70d相连接。管理系统5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既可设置在区域X或区域Y内,也可设置在这些区域以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LAN2a、LAN2b、专用线2ab、互联网2i、专用线2cd、LAN2c、LAN2d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网络2。该通信网络2不仅可以采用有线通信,在有些部分也可以采用无线通信,如采用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或蓝牙(Bluetooth,为注册商标)等通信技术。
图1中各个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各路由器7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的下面显示的4个数字简易表示一般的IPv4中的IP地址。例如,终端10aa的IP地址为“1.2.1.3”。除了IPv4以外,还可以使用IPv6,在此为了方便,用IPv4进行说明。
各终端10不仅可用于在多个事业所之间或者同一事业所内的不同办公室之间通信,还可以在同一办公室内、办公室内外、同时在办公室外通信。如果在办公室外使用各终端10通信,则可以用手机通信网的无线通信。
图1所示的各终端10比如为电视会议用终端,通过这些终端收发通信数据,实现用户之间的通信。进而,终端10利用规定的通信方式,即用于连接对方终端或切断与对方终端连接的呼叫控制方式以及用网络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包传送通信数据的编码方式,来收发通信数据。
呼叫控制方式有以下各种方式,如(1)时域(会话)初始化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2)H.323协议、(3)SIP扩展协议、(4)即时通信(instand messenger)的协议、(5)SIP对message方法支持的协议、(6)英特网中继聊天的协议(Internet Relay Chat,IRC)、(7)即时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等等。其中,(4)即时通信协议是用于例如(4.1)可扩展通信和表示协议(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XMPP)或者(4.2)ICQ(登录商标)、AIM(登录商标)、Skype(登录商标)等中的协议。
在多个终端10中,用“专用终端A”表示的终端10是指在使用的通信方式中,呼叫控制方式采用即时通信协议或即使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且编码方式采用可伸缩视频编码(Scalable Video Coding,SVC)。而用“非专用终端D”表示的终端10则是指,呼叫控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中至少有一种方式采用不同于专用终端A的通信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用以下例子来说明采用不同通信方式的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即专用终端A为由某特定公司制造、销售或管理的终端,而非专用终端D则为在上述某特定公司以外制造、销售或管理的通信终端。由于如上所述由不同公司制造、销售或管理的通信终端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对此,本实施方式针对该情况以上述例子来进行说明。除此之外,采用不同通信方式的终端还有,例如虽然是同一个公司制造或销售的终端,但是制造或销售的时期不同,因而可以用较新时期制造或销售的终端为专用终端A,而以较早期的终端为非专用终端D。
中继装置30是在多个终端10之间中继通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50为计算机系统,进行终端10的登录认证、终端10的通信状态管理、接收名单管理等、以及中继装置30通信状态等的统一管理。图像数据的图像既可以是动画,也可以是静画,或者同时包括动画和静画双方。
转换系统80起到呼叫控制信号转换的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作用以及通信数据编码化的视频/音频网关(video/audio gateway)的作用。换言之,转换系统80是将要求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式和收信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式(呼叫控制方式、编码方式)进行互相转换的网关,其至少转换呼叫控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中的一种方式。
程序提供系统90是通过通信网络2向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维护系统100提供各自使用的程序的计算机系统。
维护系统100是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提供系统90中至少一个系统进行维修、管理、维护的计算机系统。例如,可以将维护系统100设置在国内,而将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提供系统90设置在国外,此时,维护系统100经由通信网络2,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提供系统90中的某一个系统进行远程维修、管理、保养等维护业务。另外,维护系统100不经由通信网络2,对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以及程序提供系统90中的某一个系统中的机种编号、制造编号、销售处、出售店铺、维护检点、或者故障历史进行管理等维护业务。
以下利用图2和图3说明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通信的第一种通信形态。在此,图2显示相同通信方式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时的通信形态。
如图2所示,在第一通信形态中,通信系统1利用H.264/SVC的映像编码化标准规格来进行通信数据的通信。具体如图2所示,在通信系统1中设立管理用的通信时域sei,该时域sei用于在专用终端A的要求终端10A和同样是专用终端A的收信终端10A之间经由管理系统50收发各种管理信息(图2中以M表示)。此外,在要求终端10A和收信终端10A之间还经由中继装置30,设立四个通信时域,四个时域分别为用于收发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图2中以HL表示)、中分辨率图像数据(图2中以ML表示)、低分辨率图像数据(图2中以LL表示)以及声音数据(图2中以V表示)。
图2中用通信数据用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来表示要求终端和中继装置30之间设立的四个通信时域,并用通信数据用的第二通信时域sed2来表示中继装置30和收信终端之间设立的四个通信时域。
在此利用图3来说明图2所示的第一通信形态中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分辨率。图3A~图3C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按照SVC的规格来收发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的概念性示意图。
图3A显示以横向160像素、纵向120像素构成的基础图像即低分辨率图像,图3B显示以横向320像素、纵向240像素构成的中分辨率图像,图3C显示以横向640像素、纵向480像素构成的高分辨率图像。当带域路径较窄时,只有基础图像即低分辨率图像数据构成低画质图像数据受到中继装置30中继。而当带域路径相对较宽时,基础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构成的中等画质图像数据受到中继,而当通过宽带域时,基础图像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以及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构成的高质量图像数据受到中继装置30的中继。
以下用图4和图5说明用于在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之间进行通信的第二通信形态。在此,图4是显示不同通信方式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形态。
如图4所示,在第二通信形态中,通信系统1利用H.264/SVC的映像编码化标准规格和H.264/AVC(Advanced Video Coding,高级视频编码)的映像编码化标准规格来进行通信数据的通信。具体如图4所示,在通信系统1中设立管理用的通信时域sei1,该时域sei1在专用终端A的要求终端和非专用终端D的收信终端之间通过管理系统50、中继装置30、以及转换系统80来收发各种管理信息(图4中以M表示)。另外,管理系统50和转换系统80之间设立管理用的通信时域sei2,用来收发各种管理信息。
在要求终端和转换系统80之间通过H.264/SVC并经由中继装置30设立四个通信时域,该四个通信时域分别用于收发高分辨率图像数据(图4中以HL表示)、中分辨率图像数据(图4中以ML表示)、低分辨率图像数据(图4中以LL表示)以及声音数据(图4中以V表示)。图4中通信数据用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1表示要求终端和中继装置30之间的四个通信时域,通信数据用的第二通信时域sed12表示中继装置30和转换系统80之间的四个通信时域。
进而,在转换系统80和收信终端之间通过H.264/AVC并经由中继装置30设立两个通信时域,该两个通信时域分别用于收发中分辨率图像数据(ML)以及声音数据(V)。图4中通信数据用的第三通信时域sed13表示转换系统80和收信终端之间的两个通信时域。
在此,用图3和图5来说明图4所示的第二通信形态中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分辨率。图5显示图4中按照AVC规格收发的图像数据的画质。
在图4所示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1以及第二通信时域sed12中,与图2所示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以及第二通信时域sed2相同,收发图3A~图3C所示的三个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而在图4所示的第三通信时域sed13中则收发图5所示的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硬件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硬件结构。图6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终端的外观图。如图6所示,终端10以筐体1100、臂1200、以及照相机框架1300构成。其中,筐体1100的后壁1110上设有未图示的吸气面,该吸气面上有多个吸气孔,筐体1100的前壁1120的表面上设有排气面1121,该排气面1121上有多个排气孔。随着筐体1100中内藏冷却扇的驱动,外部空气经由终端10方的未图示吸气面吸入,而后经由排气面1121从终端10的前方排出。筐体1100右侧壁面1130中设有集音孔1131,用于收集下述内藏型麦克风114发出的声音、物音、以及各种杂音。
在筐体1100的右侧壁面1130一方设置操作面板1150。该操作面板1150上设有将在以下叙述的操作键(108a~108e)、下述电源开关109、以及下述报警灯119,同时还设有多个声音输出孔构成的声音输出面1151,用于让将在以下叙述的内藏型扬声器115输出的输出声音通过。筐体1100的左侧壁面1140一方设置收纳部1160,该收纳部1160被形成为凹部,用于收纳臂1200以及照相机框架1300。筐体1100的右侧壁面1130上设置多个接口(1132a~1132c),该接口用于以导线电连接将在以下叙述的外设I/F118。另外在筐体1100的左侧壁面1140上设置未图示接口,该接口用于以显示器120用的导线120c电连接外设I/F118。
在以下的叙述中,用操作键108表示操作键108a~108e中的任意操作键,并用接口1132表示接口1132a~1132c中的任意接口。
用铰链1210将臂1200安装在筐体1100上,臂1200可相对于筐体1100在转动角度θ1的范围135°以内上下转动。图6显示转动角度θ1为90°时的状态。照相机筐体1300中设有下述内藏型照相机112,可拍摄用户、文件资料或室内景色等。该照相机筐体1300上设有铰链1310,通过该铰链1300照相机筐体1300被安装到臂1200上。照相机框体1300相对于臂1200可在水平转动角度θ2的范围±180°内以及垂直转动角度θ3的范围±45°内作上下左右转动。图6所示状态下θ2为0°。
中继装置30、通信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保养系统分别与普通服务器计算机的外观基本相同,在此省略有关外观的说明。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终端的硬件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0包括: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用于控制终端10整体动作;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1y Memory)102,其中保存用于CPU101启动的初始程序安装器(IPL,Initial Program Loader)等程序;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103,用于作为CPU101的工作区域;闪存104,用于存储终端程序以及图像和声音等各种数据;固态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r)105,按照CPU101的指令控制闪存104中各种数据的提取以及写入;介质驱动器107,用于控制闪存等存储介质106的数据提取或写入(存储);操作键108,用于在终端10上选择通信对象等时的选择操作;电源开关109,用于终端10的电源的接通与切断之间的转换;以及网络接口(I/F,Interface)111,用于利用通信网络2进行数据传送。
此外,终端10还包括:内藏型照相机112,用于根据CPU101的控制来拍摄被摄体,获得图像数据;摄像元件I/F113,用于控制该照相机112的驱动;内藏型麦克风114,用于输入声音;内藏型扬声器115,用于输出声音;声音输入输出I/F116,用于按照CPU101的控制来处理麦克风114以及扬声器115之间的声音信号的输入输出;显示器I/F117,用于根据CPU101的控制来向外设显示器120传送图像数据;外设I/F118,用于连接各种外设;报警灯119,用于通知终端10发生的各种功能异常;以及,总线110,为如图2所示的电连接上述各个构成要素的地址总线或数据总线等。
显示器120是用液晶或有机电致发光形成的显示部,用于显示被摄体图像或操作用图标等,其通过导线120c连接显示器I/F117。导线120c既可以是模拟RGB(VGA)信号用导线,也可以是分量视频用的导线,还可以用高清晰度多媒体(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接口或数字视频接口(Digital Video interactive,DVI)信号用的导线。
照相机112包括透镜以及固体摄像元件,该固体摄像元件用互补金属氧化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或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CCD)等元件,将光转换为电荷,使被摄体图像(视频)电子化。
外设I/F118可以分别通过图6所示的插入框体1100上的连接口1132中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导线等,电连接外设照相机、外设麦克风、以及外设扬声器等外部设备。在与外设照相机连接时,按照CPU101的控制,相对于内藏型照相机,优先驱动外设照相机。与此相同,在与外设麦克风或外设扬声器连接时,按照CPU101的控制,相对于内藏型麦克风114或内藏型扬声器115,优先驱动外设麦克风或扬声器。
存储介质106可在终端10上装卸。而且,该存储介质106如果是能够根据CPU101的控制来进行数据提取或写入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则不仅可以使用闪存104,还可以使用电可擦可编程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Programmable ROM,EEPROM)等。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管理系统的硬件结构示意图。管理系统50包括:CPU201,用于控制整个管理系统50的动作;ROM202,用于保存IPL等CPU201驱动用程序;RAM203,为CPU201的工作区域;HD204,用于保存管理系统用的程序等各种数据;硬磁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205,用于按照CPU201的指令来控制HD204中各种数据的提取或写入;介质驱动器207,按照CPU201的指令来控制闪存等存储介质206中各种数据的提取以及写入;显示器208,用于表示光标、菜单、窗口、文字或图像等各种信息;网络I/F209,用于利用通信网络2的数据传送;键盘211,具有多个键钮,用于输入文字、数据、各种指示等;鼠标212,用于进行各种指示的选择或实行、处理对象的选择、光标移动等;CD-ROM驱动器214,用于控制可装卸的存储介质如光盘驱动器即CD-ROM213中的各种数据的提取或写入;以及,总线210,为如图8所示的电连接上述各构成要素的地址总线或数据总线等。
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保养系统100的硬件结构与上述管理系统50的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说明。但是,各装置或系统中的HD204中分别保存用于控制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保养系统100的程序等各种数据。
在此,用于终端10、中继装置3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的各种程序也可以用可安装格式或可实行格式的文件,保存到计算机可读存储媒体(存储媒体106等)中出售。关于上述存储媒体例如还有CD-R(compact disc recordable)、DVD(digital versatile disk)、蓝光光盘等其他例子。
《功能结构》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功能结构。图9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通信系统1的一部分的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以及转换系统80的功能模块图。在图9中,终端10、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以及转换系统80之间以通信网络2连接,进行数据通信。
<通信终端的功能结构>
终端10包括收发信部11、操作输入受理部12、登录要求部13、摄像部14、声音输入部15a、声音输出部15b、显示控制部16、延迟检测部17、以及保存及提取处理部19。在此,这些功能部是由图7所示的结构部件中某一部件按照CPU101的指令动作来实行的功能或功能性装置,在此,CPU101执行被从闪存104上载到RAM103中展开的终端用程序。终端10还包括以图7所示的RAM103以及以图7所示的闪存104构成的存储部1000。
<终端各功能部的功能>
下面利用图7和图9详细说明终端10的各项功能部。在以下的终端10的各项功能部的说明中还将描述各项功能部与图7所示各结构部件中用于实现终端10各项功能的主要构成部件的关系。
图9所示的终端10的收发信部11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并经由图7所示的网络I/F111得以实现,经由通信网络2与其他终端、装置或系统之间进行各种数据或信息的收发。该受发信部11在开始与要求通信的收信终端通信之前,通过管理系统50接收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表示作为收信候补的各终端的状态。具体为不仅表示各终端10的运行状态(在线状态还是离线状态),而且还表示进一步详细的状态,例如不仅表示处于在线状态,还进一步表示可以通信、或正在通信、或离开等状态。进而该状态信息中不仅表示各终端10的运行状态,而且还可以表示其他各种状态,如连接终端10的连接线被切断、输出声音但不输出图像、不输出声音(MUTE)等等。以下说明一例状态信息所表示的运行状态。
操作输入受理部12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操作键108以及电源开关109得以实现,其接受用户的各种输入。例如,当用户输入图7所示的电源开关109“ON”后,图9所示的操作输入受理部12得知电源“ON”,因而接通电源。
登录要求部13的功能可通过来自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得以实现。在收到上述电源接通要求后,从收发信部11经由通信网络2自动向管理系统50发送表示要求登录的登录要求信息、以及要求终端目前的IP地址。而且,当用户输入电源开关109由“ON”状态转为“OFF”状态时,收发信部11向管理系统50发送表示切断电源的状态信息,而后,操作输入受理部12将电源完全断开。这样,管理系统50便能够掌握终端10的电源由接通改变为断开的状况。
摄像部14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以及图7所示的照相机112和摄像元件I/F113得以实现,在拍摄被摄体后,输出通过拍摄取得的图像数据。
声音输入部15a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以及图7所示的声音输入I/F116得以实现,在用麦克风114将用户的声音转换为声音信号后,输入有关该声音信号的声音数据。声音输出部15b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以及图7所示的声音输入输出I/F116得以实现,将有关声音数据的声音信号输出到扬声器115,从扬声器115输出声音。
显示控制部16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以及图7所示的显示器I/F117得以实现,进行如以下将要描述的控制,即控制进行将收到的具有不同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结合,并将结合后的图像数据送往向显示器120。显示控制部16还将从管理系统50收到的关于收信名单的信息送往显示器120,并在显示器120上显示收信名单。
延迟检测部17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发送的指令得以实现,用于检测其他终端10经由中继装置30送至的图像数据或声音数据的延迟时间(ms)。
保存及提取处理部19的功能通过图7所示的CPU101的指令或者CPU101的指令以及图7所示的SSD105得以实现,用于实行将各种数据的保存到存储部1000的保存处理、以及从存储部1000提取各种数据的提取处理。该存储部1000中保存用于识别终端10的终端ID以及密码等数据。进而在与收信终端通信期间,每当收到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时,该保存及提取处理部19便将该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重写并保存到该存储部1000中。其中,基于重写之前的图像数据在显示器120上显示图像,并基于重写之前的声音数据从麦克风115输出声音。
本实施方式的终端ID以及将要在以下叙述的中继装置ID均采用能够被唯一识别的语言、文字、标记、以及各种符号等识别信息来表示。终端ID和中继装置ID还可以将上述语言、文字、标记以及各种符号中至少两个以上的结合起来构成识别信息。
<中继装置的功能结构>
下面说明中继装置30的功能。中继装置30包括收发信部31、状态检测音32、画质确认部33、改变画质管理部34、画质更改部35、以及保存及提取处理部。这些功能部是通过CPU201执行从HD204展开到ROM202上的中继装置用程序、且图8所示的各结构部件中的某一部件按照CPU201指令动作得以实现的功能或功能性装置。中继装置30还包括以图8所示的RAM203以及/或者图8所示的HD204构成的存储部3000。
改变画质管理表
图10是改变画质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3000中包括如图10所示的改变画质管理表构成的改变画质管理数据库3001。改变画质管理表中相关联地保存接收经过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终端10(收信终端)的IP地址、以及该由中继装置30中继并向收信终端10提供的图像数据的质量即画质。
<中继装置各功能部的功能>
下面详细说明中继装置30的各项功能部。在以下中继装置30的各项功能部的说明中还将描述各项功能部与图8所示的各构成部件中用于实现中继装置30各项功能部功能的主要部件之间关系。
图9所示的中继装置30的收发信部31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发送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网络I/F209得以实现,该受发信部31经由通信网络2与其它终端、装置、或系统之间实行各种数据或信息的收发。此外,收发信部31还对自己的中继装置使用的通信时域实行初始化处理。
进而,收发信部31还向收到的IP地址中以要求终端的IP地址表示的送信对象发送用于开始通信时域(第一通信时域)指示的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此外,收发信部31还向收到的IP地址中以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表示的送信对象发送用于开始通信时域(第二通信时域)指示的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收信终端的IP地址。
状态检测部32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用于检测具备该状态检测部32的中继装置30的运行状态。关于运行状态,有“在线”、“离线”,其中,“在线”时进一步详细示出“正在通信”、“暂停通信”以及“允许通信”中任意一种状态。
画质确认部33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其用收信终端的IP作为检索键,来检索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抽取对应的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用以确认该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
改变画质管理部34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其基于管理系统50发送并将在以下描述的画质信息,来更改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的内容。例如,在终端ID为“01aa”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与终端ID为“01ba”的收信终端(终端10ba)之间收发高画质图像数据并举行电视会议的期间中,因另一电视会议的要求终端(终端bb)与收信终端(终端10ca)之间经由通信网络2召开电视会议,延迟了收信终端(终端ba)的图像数据接收,对此,需要中继装置30将正在中继的图像数据的质量从高画质降低到中画质。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表示为中画质的画质信息,将中继装置30正在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从高画质降低到中画质,更改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的内容。
数据画质更改部35的功能通过图3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其基于上述更改后的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的内容,改变送信终端10发送的的图像数据的画质。
保存及提取处理部39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HDD205得以实现,其实行在存储部3000中保存各种数据的保存处理、或从存储部3000提取各种数据的提取处理。
<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
以下说明管理系统50的功能。管理系统50包括收发信部51、终端认证部52、状态管理部53、判断部55、时域管理部56、画质决定部57、延迟时间管理部58以及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这些功能部是通过CPU201执行保存在HD204中并展开到ROM202上的管理系统50用的程序、且由图8所示的各结构部件中的某一部件按照CPU201指令动作得以实现的功能或功能性装置。管理系统50包括以图8所示的以HD204构成的存储部5000。
中继装置管理表
图11是中继装置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图11所示的以中继装置管理表构成的中继装置管理数据库5001。图11是表示中继装置管理表概念的示意图。该中继装置管理表针对每个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相关联地保存该中继装置30的运行状态、管理系统50收到的表示运行状态的状态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中继装置30的IP地址、以及中继装置30中的最大数据通信速度(Mbps)。例如,图11所示的中继装置管理表中,中继装置ID为“111a”的中继装置30a的运行状态为“在线”,管理系统50收到状态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为“2011.11.10.13:00”,该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为“1.2.1.2”,该中继装置30a中的最大数据通信速度为“100Mbps”。
终端信息管理表
图12是终端信息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以如图12所示的终端信息管理表构成的终端信息管理数据库5002。该终端信息管理表将管理系统50管理的所有终端10的各个终端ID与该终端10的认证用密码、终端10的模式编号、终端10的串行编号、终端10的通信方式、以及IP地址相关联地保存。例如,图12所示的终端信息管理表中的终端10da的终端ID为“01da”、暗号为“dada”、模式编号为“8001”、串行编号为“1001”、通信方式为“非专用1”、以及IP地址为“1.3.2.3”。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中,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为静态数据。换言之,就专用终端A的IP地址可以改变的特点而言,在使用便利性能上专用终端A优于非专用终端D。
通信方式“专用”表示采用图2以及图4所示的专用终端A的通信方式。通信方式“非专用1”表示采用如图4所示的非专用终端D的通信方式。通信方式“非专用2”表示采用除了专用终端A以及非专用终端D的通信方式以外的通信方式。
终端状态管理表
图13是终端状态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如图13所示的以终端状态管理表构成的终端状态管理数据库5003。该终端状态管理表中将每个终端10的终端ID与该终端10在作为收信终端时的终端名称、该终端10的运行状态、管理系统50收到下述登录要求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以及该终端10的IP地址相关联地保存。例如,如图13所示的终端状态管理表中,终端ID为“01aa”的终端10aa的收信名称为“日本东京事业所AA终端”,运行状态为“在线(允许通信)”,管理系统50收到登录要求信息的收信时间为“2011.11.10.13:40”,该终端10aa的IP地址为“1.2.1.3”。
在此,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即非专用终端D等的IP地址不在上述终端状态管理表的管理对象之中。
收信名单管理表
图14是收信名单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图14所示的以收信名单管理表构成的收信名单管理数据库5004。该收信名单管理表中将提出开始通信要求的要求终端的终端ID与所有作为该要求终端的收信终端候补登记的收信终端的终端ID相关联地保存。例如,在图14所示的收信名单管理表中,终端ID为“01aa”的要求终端10aa要求开始通信,而该要求终端10aa的收信终端候补有:终端ID为“01ab”的终端10ab、终端ID为“01ba”的终端10ba以及终端ID为“01bb”的终端10bb等多个终端。可以根据要求终端向管理系统50发送的增加或删除的要求来更新收信终端候补。在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的IP地址为管理对象以外,而在收信名单管理表(参见图14)中,专用终端A以外的终端10的终端ID也是管理对象。
时域管理表
图15是时域管理表的概念生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如图15所示的、以时域管理表构成的时域管理数据库5005。该时域管理表中将时域ID、中继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的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要求终端的终端ID、收信终端的终端ID、收信终端收到图像数据时的收信延迟时间(ms)、以及管理系统50收到收信终端发送的表示该延迟时间的延迟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相关联地保存。例如图15所示的时域管理表中显示,中继装置30a的中继装置ID为“111a”,该中继装置30a在终端ID为“01aa”的要求终端10aa与终端ID为“01ca”的收信终端10ca之间中继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收信终端10ca在“2011.11.10.14:00”收到图像数据时的延迟时间为200(ms)。如果是在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则除了上述收信终端以外,还可以根据要求终端发送的延迟信息来管理延迟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但是,如果是在三个终端之间通信,则需要根据接受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的收信终端发送的延迟信息来管理延迟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间。
转换管理表
图16是转换管理表的概念性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以如图16所示的转换管理表构成的转换管理数据库5006。该转换管理表中相关联地保存非专用终端(包括非专用1和非专用2的终端)的终端ID、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以及非专用终端的IP地址。
画质管理表
图17是画质管理表的示意图。存储部5000中保存以如图17所示的画质管理表构成的画质管理数据库5007。该画质管理表中相关联地保存表示图像数据延迟时间的延迟时间信息和图像数据的画质,要求终端或收信终端的延迟时间越长,中继装置30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就越低。
<管理系统各功能部的功能>
下面详细说明管理系统50的各项功能部。在以下管理系统50的各个功能部的说明中还将描述各项功能部与图8所示的结构部件中用于实现管理系统50的各项功能部的主要结构部件之间的关系。
收发信部51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网络I/F209得以实现,其经由通信网络2与其他终端、装置或系统之间收发各种数据或信息。
终端认证部52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其用经由收发信部51收到的登录要求信息中的终端ID以及密码作为检索键,来检索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判断终端信息管理表中是否保存了相同的终端ID以及密码,以进行终端认证。
状态管理部53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用于管理要求登录的要求终端的运行状态,将该要求终端的终端ID、运行状态、管理系统50收到登录要求信息的日期及时间、以及该要求终端的IP地址相关联地保存到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状态管理部53根据用户将终端10的电源开关109从接通转换到切断状态之际,从终端10发送的表示电源被切断的状态信息,将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表示在线的运行状态改变为离线。
判断部55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用于判断终端10的通信方式是否是专用终端A采用的通信方式。
时域管理部56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存储部5000中的时域管理表(参见图15)中相关联地保存用于中继通信数据的中继装置30的中继装置ID、要求终端的终端ID、收信终端的终端ID、收信终端接收图像数据时的延迟时间(ms)、以及从收信终端发送并由管理系统50收到的表示延迟时间的延迟时间信息的延迟信息收信日期及时间。时域管理部56制作用于设立通信时域的时域ID。
画质决定部58基于下述的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抽取的画质信息,决定由中继装置30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
延迟时间管理部58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得以实现,将上述以延迟时间信息表示的延迟时间保存在时域管理数据库5005(参见图15)的时域管理表中,具体保存在包含由下述的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抽取的终端ID在内的记录项中的延迟时间区域部分中。
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发送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HDD205得以实现,其实行在存储部5000中保存各种数据的保存处理、或实行提取存储部5000中保存的各种数据的提取处理。例如,以各种检索键检索存储部5000中的各种管理数据库,提取作为检索结果的对应于检索键的数据或信息。
<转换系统的功能结构>
转换系统80具备收发信部81、通信方式转换部82以及保存及提取处理部89。这些功能部是通过CPU201执行保存在HD204中并被展开到RAM203上的转换系统80用的程序、且由图8所示的结构部件中的某一部件按照CPU201的指令动作而得以实现的功能或功能装置。转换系统80具有以图8所示的RAM203以及/或者图8所示的HD204构成的存储部8000。该存储部8000中保存转换通信数据时使用的转换规则数据。
转换系统的各项功能部
以下利用图8以及图9详细说明转换系统80的各项功能部。在以下的说明中还将描述转换系统80的各项功能部与图所示的各构成部件中用于实现转换系统80的各项功能部功能的主要部件之间关系。
图9所示的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的功能通过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网络I/F209得以实现,经由通信网络2与其他终端、装置或系统之间进行各种数据或信息的收发。而且,收发信部81向中继装置30发送的收信终端信息所表示的终端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是表示通信时域(第三通信时域)的开始指示。收信信息为IP地址以及统一源标识符(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URI)等。
通信方式转换部82按照存放在存储部8000中的通信方式的转换规则数据,在要求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式与收信终端发送的通信数据的通信方式作互相转换。
保存及提取处理部89的功能由图8所示的CPU201的指令以及图8所示的HDD205实行,实行将各种数据保存到存储部8000中的存储处理,或者从存储部8000中提取其中保存的数据的提取处理。
《处理和动作》
以下参考图18~图25来说明在两个专用终端A之间通信的第一通信形态。即描述终端10aa和终端10ca双方均为专用终端A时终端之间的通信。图18是在终端之间开始通信之前的准备阶段的处理时序图。图18中各种管理信息均通过图2所示的管理用的通信时域sei通信。
如图18所示,首先,当用户指示接通图6和图7所示的电源开关109后,图9所示操作输入受理部12收到电源接通指令,接通电源(S21)。而后,登录要求部13在收到上述电源接通指令之际,从收发信部11经由通信网络2向管理系统50自动发送表示要求登录的登录要求信息(S22)。该登录要求信息包含用于识别作为要求终端的自己的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以及密码。这些终端ID以及密码是通过保存及提取处理部19从存储部1000中提取并送往收发信部11的数据。在要求终端(终端10aa)向管理系统50发送登录要求信息时,收信的管理系统50可以掌握送信的终端10aa的IP地址。
接着,管理系统50的终端认证部52,将经由收发信部51收到的登录要求信息中包含的终端ID以及密码作为检索键,检索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判断其中是否保存了相同的终端ID以及密码,进行认证(S23)。如果终端认证部52判断保存了相同的终端ID以及密码,因而登录要求出自具有正当利用权限的终端10,则状态管理部53将该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运行状态、上述登录要求信息的收信日期及时刻、以及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相关联地保存到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以表示的各项记录中(S24)。这样,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便相关联地保存了终端ID“01aa”、运行状态为“在线”、收信日期及时间为“2011.11.10.13:40”以及终端10aa的IP地址“1.2.1.3”。
管理系统50的收发信部51将表示上述终端认证部52的认证结果的认证结果信息通过通信网络2送往发出上述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S25)。以下继续说明终端认证部52判断终端具有正当利用权利后的情况。
管理系统50的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以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为检索键,检索收信名单管理表(参见图14),提取能够与要求终端(终端10aa)通信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ID(S26)。在此被提取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所对应的收信终端(终端10ab、10ba、…)分别为终端ID(“01ab”、“01ba”、…)。
而后,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以在S26中提取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ID(“01ab”、“01ba”、…)为检索键,提取各终端ID对应的运行状态(“离线”、“在线(暂停通信)”、…),获得各终端(终端10ab、10ba、…)的运行状态(S27)。
而后,收发信部51通过通信网络2,将包含上述S27中被用作为检索键的终端ID(“01ab”、“01ba”、…)和分别与之对应的收信终端(终端10ab、10ba、…)各自的运行状态(“离线”、“在线(暂停通信)”、…)在内的收信终端状态信息送往要求终端(终端10aa)(S28)。据此,要求终端(终端10aa)便掌握能够与其通信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终端10ab、10ba、…)各自目前的运行状态为(“离线”、“在线(暂停通信)”、…)。
进而,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以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为检索键,检索收信名单管理表(参见图14),提取以要求终端(终端10aa)为收信终端候补记录在该收信名单管理表中的其他要求终端的终端ID(S29)。在图14所示的收信名单管理表中,被提取的其他要求终端的终端ID为“01ba”、“01ca”、以及“01da”等。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定被提取的其他要求终端的终端ID为“10ba”、“10ca”、以及“10da”。
而后,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以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为检索键,检索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提取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运行状态(S30)。而后,收发信部51向在上述S29中提取的终端ID(“01ba”、“01ca”、“01da”)对应的终端(“10ba”、“10ca”、“10da”)之中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的运行状态为“在线”的终端(“10ba”、“10ca”)发送收信终端状态信息(S31-1和S31-2),该收信终端状态信息包含在S30中提取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运行状态(在线(允许通信))。收发信部51在向终端(“10ba”、“10ca”)发送收信终端状态信息时,根据各终端ID(“01ca”、“01da”),参考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保管的终端的IP地址。这样便向以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为收信终端进行通信的其他收信终端(“10ba”、“10ca”)传送了上述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运行状态(在线(允许通信))。
终端10da为非专用终端D,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中没有保管非专用终端D的运行状态,为此,无法向终端10da传达提出登录要求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运行状态(在线(允许通信))。换言之,非专用终端D不能接受专用终端A运行状态的传送服务。
同样,其他终端10在上述S21中,当用户要求将图6及图7所示的电源开关109接通后,图9所示的操作输入受理部12受理电源接通要求,进行与上述S22至S31-1和S31-2相同的处理,对此不再重复说明。
以下利用图6、图9、以及图19至图22说明在两个专用终端之间的通信。图19是提出开始通信要求的时序图。
如图19所示,首先,要求终端(终端10aa)为专用终端A,该终端的用户按动图6所示的操作键108,选择候补终端即为专用终端A的收信终端(终端10ca)后,图9所示的操作输入受理部12收到要求与收信终端(终端10ca)通信的要求(S41)。而后,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信部11将开始要求信息送往管理系统50(S42),该开始要求信息表示要求开始通信,其中包含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收信终端(终端ca)的终端ID“01ca”。
图9所示的管理系统50的状态管理部53根据开始要求信息中包含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终端ID“01aa”以及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终端ID“01ca”,分别检索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将该表中包含上述终端ID“01aa”和“01ca”的记录项中表示运行状态的区域部分改为“在线(正在通信)”(S43)。虽然要求终端(终端10aa)和收信终端(10ca)此时并未开始通信,但却被指定为处于通信状态,如果其他终端10要求与要求终端(终端10aa)或收信终端(终端10ca)通信,则要求终端(终端10aa)或收信终端(10ca)将输出表示处于正在通信状态的通知音或显示。
而后,管理系统50的时域管理部56制作在构建通信时域时使用的时域ID(S44)。管理系统50判断收信终端(终端10ca)所使用的通信方式(S45)。
在此,利用图20详细说明S45。图20是通信方式的判断流程图。
如图20所示,管理系统50的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根据收发信部51收到的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终端ID“01ca”,来检索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提取对应的通信方式信息(S45-1)。
而后,判断部55判断被提取的通信方式信息所显示通信方式是否是要求终端(终端10aa)使用的通信方式(S45-2)。具体为,判断部55判断由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提取的通信方式信息所显示的通信方式是否与要求终端(终端10aa)所利用的通信方式相同。通信方式相同是指与呼叫控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二者均相同,通信方式不同是指与呼叫控制方式和编码方式二者中至少一种方式不同。
而后,根据上述S45-2,如果判断部55判断通信方式相同(S45-2的是),则进入下述图21所示的S61的处理。以下,设收信终端(终端10ca)与要求终端(终端10aa)相同,均为专用终端A,因而以下从S61开始说明。图21是在专用终端A之间开始通信之前进行通信时域设立处理的时序图。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利用多个中继装置30之中与要求终端(终端10aa)连接在同一个LAN2上的中继装置30a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管理系统50的收发信部51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S61),该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表示对中继装置30a设立的通信时域进行初始化,其中包含上述S44中制作的时域ID以及保存在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4)中的要求终端(终端10aa)和收信终端(终端10ca)各自的IP地址。管理系统50在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时,还发送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收到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以及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
而后,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实行通信时域初始化(S62)。而后,收发信部31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S63),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开始通信时域的指示,其中包含来自管理系统50的时域ID。中继装置30a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时,还发送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这样,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信部1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同样,收发信部31向收信终端(终端10c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S64),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了开始通信时域的指示,其中包含从管理系统50发送的时域ID。中继装置30a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时,还发送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这样,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信部1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按照以上所述,基于S63,在要求终端(终端10aa)和中继装置30a之间设立了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图2所示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S65-1),同时基于S64,在收信终端(终端10ca)和中继装置30a之间设立了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图2所示的第二通信时域sed2)(S65-2)。
接着,利用图22说明为了如举行电视会议等的通信而在要求终端和收信终端之间进行的收发信处理。图22是在专用终端A的终端之间收发通信数据的处理时序图。从终端10aa向终端10ca发送通信数据的处理与从终端10ca向终端10aa发送通信数据的处理之间虽然是逆向处理,但是两者之间在通信数据的收发信以及将在以下叙述的延迟时间检测等处理中处理方法相同,因此在此仅说明从终端10aa向终端10ca发送通信数据的处理,而省略逆向处理说明。
首先,要求终端(终端10aa)利用通信时域sed1,从收发信部11经由通信网络2,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摄像部14拍摄的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通过声音输入部15a输入的声音的声音数据(S81)。本实施方式发送的数据为图3所示的由低分辨率、中分辨率、高分辨率三种分辨率构成的高画质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收到上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而后,画质确认部33以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为检索键,检索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提取将要中继的对应的图像数据的画质,据此来确认该图像数据的画质(S82)。本实施方式中,确认到图像数据的画质为高画质,为此,中继装置30a利用通信数据用的第二通信时域sed2,将未经改动的图像数据和声音数据送往收信终端(终端10ca)(S83)。由此,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信部11收到以低分辨率、中分辨率、高分辨率的三种分辨率构成的高画质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而后显示控制部16将三种画质的图像数据结合起来显示到显示器120上,同时,声音输出部15b根据声音数据输出声音。
接着,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延迟检测部17每隔一定时间,如每隔1秒检测收发信部11收到的图像数据的收信延迟时间(S84)。本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设定延迟时间为200ms。
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信部11用图2所示的管理信息用的时域sei并经由通信网络2向管理系统50发送延迟时间信息(S85),该延迟时间信息表示延迟时间为“200(ms)”。这样,管理系统50便能够在掌握延迟时间的同时,还掌握发送延迟时间信息的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
接着,管理系统50的延迟时间管理部58以上述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为检索键,检索终端状态管理表(参见图13),提取对应的终端ID“01ca”,进而,将上述延迟时间信息中的延迟时间“200(ms)”保存到时域管理表(参见图15)中包含上述终端ID“01ca”的记录项内用于记录延迟时间的区域部分中(S86)。
接着,画质决定部58以上述延迟时间“200(ms)”为检索键,检索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7),抽取对应的图像数据的画质“中画质”,将画质定为“中质量”(S87)。
而后,收发信部51以保存在时域管理表(参见图15)中与上述终端ID“01ca”相关的中继装置ID“111a”为检索键,检索中继装置管理表(参见图11),抽取对应的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1.2.1.2”(S88)。而后,收发信部51利用管理用通信时域sei并经由通信网络2,将上述S87决定的表示图像数据的画质为“中画质”的画质信息送往中继装置30a(S89)。该画质信息中包括上述S86中被当作检索键使用的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这样中继装置30a的改变画质管理部34便将发送信息的终端10(在此为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与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中画质”相关联地保存到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中管理(S90)。
而后,要求终端(终端10aa)继续进行与上述S81相同的处理,即利用第一通信时域sed1向中继装置30a发送以低分辨率、中分辨率、高分辨率三种分辨率构成的高质量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S91)。这样,与上述S82相同,在中继装置30a中,画质确认部33以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IP地址“1.3.1.3”作为检索键,检索改变画质管理表(参见图10),并抽取对应的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中画质”,据此来确认将要中继的图像数据的画质(S92)。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数据的画质被确认为“中画质”,其画质低于收发信部31收到的图像数据的画质“高画质”,为此,画质更改部35改变图像数据的画质,将“高画质”降低为“中画质”,更改图像数据的图像质量(S93)。
而后,收发信部31利用第二通信时域sed2并经由通信网络2,向收信终端(终端10ca)发送上述画质被改变成“中画质”的图像数据以及音质未经改变的声音数据(S94)。这样,收信终端(终端10ca)的收发信部11便收到以低分辨率、中分辨率两种分辨率构成的中画质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而后,显示控制部便能够将两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结合,并在显示器120ca上显示图像,与此同时,声音输出部15b能够基于声音数据输出声音。
这样,如果在图像数据的收信终端(终端10ca)中发生收信延迟,中继装置30a便可以改变图像的画质,避免参加电视会议等通信的用户有不协调感觉。换言之,可以向两个专用终端A提供处理图像数据收信延迟的服务。
以下利用图20、图23以及图25说明在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之间通信的第二种通信形态。本实施方式在专用终端A的终端10aa和非专用终端D的终端10da之间通信。在终端10aa采用的通信方式中,呼叫控制方式为即时通信协议或即时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编码方式为SVC,而终端10da采用的通信方式中呼叫控制方式为SIP,编码方式为AVC。
从图18和图19中,第一通信形态和第二通信形态之间的不同仅在于S41中选择的收信终端不同,即收信终端由终端10ca变为终端10da,随之用于收发信以及检索的收信终端的终端ID也作相应改变,为此,以下省略该期间的说明,而是从图20的S45-2,即判断部55判断收信终端(终端10da)不是专用终端A,其通信方式与要求终端(10aa)的通行方式不同(S45-2的否)开始说明。
在第二通信形态的情况下,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基于收发信部51受到的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终端ID“01da”来检索转换管理表(参见图16),抽取对应的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1.3.2.2”以及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1.3.2.3”(S45-3)。而后进入下述图23所示的S101的处理。
图23是在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之间开始通信之前进行通信时域设立处理的时序图。如图23所示,管理系统50的收发信部51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S101),该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表示对中继装置30a设立的通信时域进行初始化,其中包含时域ID以及要求终端(终端10aa)、转换系统80、收信终端(终端10da)各自的IP地址。其中,时域ID为S44中制作的ID。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IP地址保存在终端状态管理表中(参见图13)。而转换系统80以及收信终端(终端10da)各自的IP则分别为在上述S45-3中抽取的IP地址。
管理系统50在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时,还发送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收到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以及管理系统50的IP地址。
而后,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实行通信时域初始化(S102)。收发信部31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S103),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了开始通信时域的指示,其中包含从管理系统50发送的时域ID。中继装置30a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时,还发送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这样,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信部1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同样,收发信部31向转换系统80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S104),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了开始通信时域的指示,其中包含从管理系统50发送的时域ID以及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换言之,收发信部31不但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而且还发送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IP地址。中继装置30a向转换系统80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时,还发送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这样,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中继装置30a的IP地址。
进而在第二通信形态中,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向收信终端(终端10d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S105),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了开始通信时域的指示,其中包含从管理系统50发送的时域ID。另外,转换系统80向收信终端(终端10da)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时,还发送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这样,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收发信部1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
按照以上所述,基于S103,在要求终端(终端10aa)和中继装置30a之间设立了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图4所示的第一通信时域sed11)(S106-1)。同时,基于S104,在中继装置30a和转换系统80之间设立了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的通信时域(图4所示的第二通信时域sed12)(S106-2)。进而,基于S105,在转换系统80和收信终端(终端10ca)之间设立了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图4所示的第二通信时域sed13)(S106-3)。
接着,利用图24说明为了进行如举行电视会议等通信而在要求终端和收信终端之间进行的收发信处理。图24是在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之间收发通信数据的处理时序图。
首先,要求终端(终端10aa)为专用终端A,其利用第一通信时域sed11,从收发信部11经由通信网络2,向中继装置30a发送摄像部14拍摄的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以及通过声音输入部15a输入的声音的声音数据(S121)。本实施方式发送的数据为图3所示的由低分辨率、中分辨率、高分辨率三种分辨率构成的高画质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收到上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
而后,中继装置30a利用第二通信时域sed12从收发信部31经由通信网络2向转换系统80发送上述以三种分辨率构成的高画质的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S122)。由此,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收到上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
而后,转换系统80的通信方式转换部82根据预先保存在存储部8000中的转换规则数据,将上述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的通信方式从要求终端(终端10aa)所利用的通信方式转换成收信终端(终端10da)所利用的通信方式(S123)。在此,伴随通信方式的转换,图3所示的三种分辨率(高分辨率、中分辨率、低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图5所示的只用一种分辨率(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接着,转换系统80利用第三通信时域sed13,从收发信部81经由通信网络2向收信终端(终端10da)发送声音数据以及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S124)。这样,收信终端(终端10da)的收发信部11便收到声音数据以及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另一方面。当收信终端(终端10da)向要求终端(终端10aa)发送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时,如图24所示,收信终端(终端10da)利用第三通信时域sed13,从收发信部11经由通信网络2向转换系统80发送声音数据以及中分辨率图像数据(S125)。由此,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收到声音数据以及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而后,转换系统80的通信方式转换部82根据预先保存在存储部8000中的转换规则数据,将声音数据以及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的通信方式从收信终端(终端10da)所利用的通信方式转换成要求终端(终端10aa)所利用的通信方式(S126)。
图25是经过转换系统80转换后的的图像数据的画质示意图。在S126中,伴随通信方式的转换,图5所示的一种分辨率(中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被转换成如图25A所示的低分辨率图像数据、图25C所示的中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如图25B所示的分辨率为中分辨率和低分辨率之间的低中分辨率图像数据。换言之,在转换系统80中无法如上述S122转换高分辨率图像数据那样地转换非专用终端D的收信终端(终端10da)发送的中分辨率图像数据,而是以收信终端(终端10da)发送的中分辨率图像数据作为最大分辨率的图像数据,将该中分辨率图像数据转换成以该中分辨率图像数据、分辨率为中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之间的中低分辨率图像数据、以及低分辨率图像数据的三种分辨率构成的图像数据。
而后,转换系统80利用第二通信时域sed12,从收发信部81经由网络2将声音数据以及以三种分辨率构成的图像数据送往中继装置30a(S127)。由此,中继装置30a的收发信部31收到声音数据以及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而后,中继装置30a利用第一通信时域sed11,从收发信部31经由网络2将声音数据以及以三种分辨率构成的图像数据送往要求终端(终端10aa)(S128)。由此,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收发信部11便收到声音数据以及三种分辨率的图像数据。
以下利用图26和图27描述第三通信方式,即在如图21所示的通信终端的双方均为专用终端A的通信期间中,非专用终端D作为参加要求终端,要求参加通信。图26是非专用终端要求参加通信的处理流程图。此时设定要求参加终端为终端10db。进而该处理的前提为,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用户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参加要求终端(终端10db)的用户,告知要求终端(终端10aa)在上述S103取得的时域ID。
如图26所示,首先,参加要求终端(终端10db)的收发信部11向转换系统80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表示通信时域的开始指示(S141)。据此,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收到时域开始指示信息以及参加要求终端的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该时域开始指示信息包含要求终端(终端10aa)的用户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送往参加要求终端(终端10db)的时域ID(在此为“se01”)。参加要求终端的用户将该时域ID输入到参加要求终端(终端10db)中。
而后,转换系统80的收发信部81向管理系统50发送时域开始判断要求信息(S142),表示要求对通信时域的开始进行判断。据此,管理系统50的收发信部51收到时域开始判断要求信息以及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该时域开始判断要求信息中包含转换系统80在上述S141收到的时域ID以及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
而后,管理系统50的判断部55判断是否开始时域(S143)。在此利用图27详述S143的处理。图27是通信管理系统判断时域开始的处理流程图。
如图27所示,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以通过上述步骤收到的时域ID“se01”为检索键,检索时域管理表(参见图15)(S143-1)。
而后,判断部55判断是否存在与时域ID对应的终端ID(S143-2)。如果S143-2判断存在对应的终端ID(是),则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提取对应的终端ID(01aa,01ca),进而以该提取的终端ID为检索键,检索收信名单管理表(参见图14)中要求终端的终端ID的区域项(列),分别提取与终端ID(01aa,01ca)对应的收信终端的终端ID(S143-3)。
而后,保存及提取处理部19以上述S143-3提取的各终端ID为检索键,检索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提取对应的IP地址(S143-4)。
而后,判断部55判断在上述S143-4中提取的IP地址中是否包含在S142收到的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S143-5)。如果在S143的判断结果为包含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是),则判断部55判断开启通信时域(S143-6)。
而如果在上述S143-2的处理中判断不存在对应的终端ID(否),并且在S143-5中判断不存在非专用终端D的IP地址(否),则判断部55判断不开始通信时域(S143-7)。
而后返回图26,管理系统50的收发信部51向转换系统80发送判断结果信息,该判断结果信息表示经过上述S143的处理得到的判断结果(S144)。而后,如果S143的处理判断开始通信时域,则中继装置30a和转换系统80之间开设用于接受或发送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第三通信时域,对应图5的sed12)(S145-1)。进而,在转换系统80与参加要求终端(终端10db)之间设立用于收发通信数据的通信时域(第四通信时域,对应图5的sed13)(S145-2)。
《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上述本实施方式针对多个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期间中非专用终端D作为参加要求终端提出参加通信的要求,利用该参加要求终端的IP地址来判断(认证)是否允许该参加要求终端参加通信。据此,当出现没有正在通信的通信终端的用户提供的通信时域ID的用户要求参加通信时,管理系统50能够利用该参加要求终端在提出参加要求时同时发送的该参加要求终端的IP地址,作出拒绝参加要求的判断,从而起到保证通信安全的效果。
此外,由管理系统50送往中继装置30a的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中包含要求终端、转换系统80以及收信终端各自的IP地址。据此,中继装置30a能够向要求终端的IP地址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向转换系统80的IP地址发送包含收信终端的IP地址在内的时域开始指示信息。进而,转换系统80能够向收信终端80的IP地址发送时域开始指示信息。
通过上述管理系统50发送时域初始化要求信息,在中继装置30a和要求终端之间设立第一通信时域sed11,并在中继装置30a和收信终端之间设立第二通信时域sed12,进而在转换系统80与收信终端之间设立第三通信时域sed13。为此,即便要求终端和收信终端采用不同的通信方式,也能够通过转换系统80互相转换通信数据的通信方式,开启通信。
《实施方式的补充》
在上述的说明中,以专用终端A为要求终端,并以专用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为收信终端,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也可以反过来将要求终端A和非专用终端D作为要求终端,而将专用终端A作为要求终端。
关于第三通信形态,除了上述说明中的其他通信终端要求参加如图21所示的专用终端A之间的通信(第一通信形态)以外,也可以是其他通信终端要求参加如图23所示的专用终端A与非专用终端D之间的通信(第二通信形态)。
上述通信数据、通信终端10、通信管理系统50各自均仅仅是一例而已。该通信数据还可以包含文字或图像的文件数据,通信终端10除了进行通信的终端以外、例如还有收发上述文件数据的信息处理终端,通信管理系统还可以管理上述文件数据处理。进而,通信系统1也仅仅是一例而以,该通信系统也可以由通信终端和通信管理系统构成。
上述实施方式中用管理系统50以终端信息管理表(参见图12)来管理通信方式信息,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除此之外,还可以用要求终端来管理收信终端的通信方式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在图19所示的S42中,要求终端(终端10aa)将要求终端的终端ID和收信终端的终端ID与通信方式信息一起包含在开始要求信息中送往管理系统50。而且还可以在图19的S41中,让显示控制部16在显示器120上显示用于选择收信终端即非专用终端的选择画面,并要求用户选择。
当在该选择画面上选择了收信终端后,在图19的S42中,要求终端(终端10aa)将表示收信终端为非专用终端的信息(通信方式信息)包含在开始要求信息中送往管理系统50。此时,管理系统50不需要实行图20的S45-1,而是根据包含在开始要求信息中的通信方式信息,判断收信终端的通信方式不是专用(图20的S45-20的否),进入图20的S45-3。
而且,并不一定需要用户在选择画面上选择收信终端。例如在用户预先掌握了收信终端的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由操作输入受理部12接受用户输入的收信终端的位置信息(IP地址等)。在这种情况下,在S42中要求终端将收信终端的位置信息以及表示收信终端为非专用终端的信息(通信方式信息),而不是收信终端的终端ID,包含于开始要求信息中送往管理系统50。而后在管理系统50中,判断部55在S45-2中判断位置信息表示收信终端为非专用终端,从而进入S45-3。进而在S45-3中,保存及提取处理部59根据非专用终端的位置信息,提取转换系统80的位置信息,进入S101的处理。
终端ID既可以由制造商出货时预先保存到终端10中,也可以用用户输入。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30、管理系统50、转换系统80、程序提供系统90以及维护系统100既可用单独的计算机构建,也可用任意地分担被分割的各功能部的多台计算机来构建。在用单独的计算机构建程序提供系统90时,既可将程序提供系统90发送的程序分成多个模块单元来发送,也可发送整个程序。而在用多台计算机构建程序提供系统90时,各台计算机可以分别发送被分割形成的多个模块单元。
对于终端之间不同的呼叫方式,本实施方式以即时通信协议(或即时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和SIP作为终端之间不同的呼叫方式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只要终端之间的呼叫方式不同便可,并不受上述组合方式的限制。例如可以用通信协议(或即时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和H.323的组合、以及通信协议和即时通信协议的扩展协议的组合。
可以将保存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种程序的CD-ROM等记录媒体、保存这些程序的HD204、以及具备该HD204的程序提供系统90作为程序产品向国内外供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更改画质管理表以及图17所示的画质管理表中保管的均为中继装置30中继的图像数据的图像分辨率,但是,图像的分辨率只不过是表示图像质量的一例而已,而对于质量的保存管理,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作为质量的其他例子,例如还可以保管如图像数据的画质深度、声音数据的取样频率、声音数据的声音中的比特长等。声音数据也可以分为三种分辨率(高分辨率、中分辨率、低分辨率)的数据分开收发。
对于收信日期及时间的保管也不局限于图11、图13、图15中所示,在这些收信日期及时间中至少需要保管收信时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图11管理中继装置的IP地址,并用图13管理终端的IP地址,但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在本发明中,只要是用于在通信网络2上确认中继装置30的收信终端信息、或者用于在通信网络2上确认终端10的收信终端信息,便可管理各自的全域名(FQDN,fully qualified domain name)。此时,可以通过公知的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服务器来取得对应于FQDN的IP地址。
上述实施方式以电视会议系统为例对通信系统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除了电视会议系统以外,本发明还适用于网协(internetprotocol,IP)电话、网络电话等电话系统。另外,通信系统1还可以用于汽车导航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终端10的一方相当于汽车中搭载的导航装置,而另一方相当于管理导航的管理中心的管理终端或管理服务器、或者相当于其他汽车中搭载的导航装置。进而,通信系统1还可以用于手机通信系统,此时,终端10相当于手机。
上述实施方式用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作为一例通信数据,但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还可以用触觉数据作为通信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一方终端的用户的感到的触觉被传送到另一方终端的用户。还可以用嗅觉作为通信数据,此时,一方终端的用户的感到的嗅觉被传送到另一方终端的用户。通信数据是图像数据、声音数据、触觉数据、以及嗅觉数据中任意一种数据。
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通信系统1进行电视会议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用于讨论协商、亲朋好友之间的普通交谈、或者单向信息提供。

Claims (4)

1.一种用于管理通信终端的通信管理系统,该通信管理系统经由通信网络连接用于在以不同通信方式通信的所述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方式互相转换的转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以下各部:
时域管理部,用于将时域识别信息和终端识别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时域识别信息用于识别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时域,该终端识别信用于识别利用所述通信时域通信的各个通信终端;
收信名单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能够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通信的、作为收信终端后补的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另信息相关联地保管;
终端信息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位置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位置信息表示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在通信网络上的位置;
收信部,接受由所述转换系统发送的要求参加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正在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以及要求参加的通信的通信时域的时域识别信息;
提取部,用于根据所述收信部收到的所述时域识别信息,从所述时域管理部提取与该时域识别信息对应的终端识别信息,并根据该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收信名单管理部提取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进而根据该收信终端后补的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终端信息管理部提取与该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位置信息;
判断部,用于判断所述提取部提取的位置信息中是否包含所述收信部收到的位置信息;以及,
送信部,当所述判断部判断所述提取部提取的位置信息中包含所述收信部收到的位置信息时,将表示可以开始时域的判断结果送往所述转换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设正在通信的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中至少有一个通信终端采用的通信方式为第一通信方式,要求参加所述通信的通信终端采用的通信方式为第二通信方式,所述第一通信方式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互不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方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方式与用于与所述通信的收信终端之间的连接或切断的呼叫控制方式和用于对所述通信数据进行IP打包的编码方式之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不同。
4.一种用于通信管理系统的通信管理方法,而该通信管理系统用于管理通信终端,并且经由通信网络连接用于在以不同通信方式通信的所述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方式互相转换的转换系统,该通信管理系统具备以下各部:
时域管理部,用于将时域识别信息和终端识别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时域识别信息用于识别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时域,该终端识别信用于识别利用所述通信时域通信的各个通信终端;
收信名单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能够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通信的作为收信终端后补的通信终端的终端识别信息相关联地保管;
终端信息管理部,用于将所述终端识别信息和位置信息相关联地保管,该位置信息表示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通信终端在通信网络上的位置;
所述通信管理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通信管理系统中实行以下各项步骤:
收信步骤,接受由所述转换系统发送的要求参加多个所述通信终端之间正在进行的通信的通信终端的位置信息、以及要求参加的通信的通信时域的时域识别信息;
提取步骤,根据在所述收信步骤中收到的所述时域识别信息,从所述时域管理部提取与该时域识别信息对应的终端识别信息,并根据该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收信名单管理部提取与该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进而根据该收信终端后补的终端识别信息,从所述终端信息管理部提取与该收信终端候补的终端识别信息对应的位置信息;
判断步骤,用于判断在所述提取步骤中提取的位置信息中是否包含所在述收信步骤中收到的位置信息;以及,
送信步骤,当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在所述提取步骤中提取的位置信息中包含在所述收信步骤中收到的位置信息时,将表示可以开始时域的判断结果送往所述转换系统。
CN201410057213.8A 2013-02-25 2014-02-20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Pending CN1040101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4146 2013-02-25
JP2013-034146 2013-02-25
JP2014-023399 2014-02-10
JP2014023399A JP6330354B2 (ja) 2013-02-25 2014-02-10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0157A true CN104010157A (zh) 2014-08-27

Family

ID=50156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7213.8A Pending CN104010157A (zh) 2013-02-25 2014-02-20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01939B2 (zh)
EP (1) EP2770691B1 (zh)
JP (1) JP6330354B2 (zh)
CN (1) CN1040101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7197A (zh) * 2016-11-15 2018-08-07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与通信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3843B2 (ja) 2013-02-28 2018-0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06951A (ja) 2014-05-28 2016-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送管理システム、伝送システム、中継装置の選択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JP6326973B2 (ja) 2014-05-28 2018-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送端末、伝送システム、中継装置の選択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KR102311613B1 (ko) * 2015-03-23 2021-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합 메시지 발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11158344B1 (en) 2015-09-30 2021-10-26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Video ingestion and clip creation
US10230866B1 (en) 2015-09-30 2019-03-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Video ingestion and clip creatio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3492A1 (en) * 2001-12-04 2003-06-0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60052130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Choksi Ojas T Architecture to 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and inter-working of push to talk technologies
US20060246934A1 (en) * 2005-04-29 2006-11-02 Patel Swetal A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unit for selective receipt of group calls
US20080192770A1 (en) * 2007-02-09 2008-08-14 Mavenir Systems, Inc. Internetwork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GB2460897A (en) * 2008-06-18 2009-12-23 Skype Ltd Authorising and adding a user to a conference event by determining if a set up request received from the us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ference event
CN102651773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株式会社理光 终端连接控制系统、传送终端、传送系统以及终端连接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7124A (ja) * 2004-08-25 2006-03-09 Nec Corp 画像符号化データの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装置、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577183B2 (ja) 2005-10-25 2010-11-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35124B2 (ja) * 2006-03-13 2012-05-2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ールセンタ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08227577A (ja) 2007-03-08 2008-09-2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テレビ会議システム
US7739333B2 (en) * 2008-06-27 2010-06-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in unifie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WO2012039530A1 (en) * 2010-09-21 2012-03-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ference messaging between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enabled telephony devices and wan devices
US8576996B2 (en) * 2010-12-13 2013-11-05 Avaya Inc. This call
JP6079174B2 (ja) 2011-12-27 2017-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US9544197B2 (en) 2012-05-01 2017-01-10 Ricoh Company, Lt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display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display control progra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03492A1 (en) * 2001-12-04 2003-06-05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60052130A1 (en) * 2004-09-09 2006-03-09 Choksi Ojas T Architecture to facilitate interoperability and inter-working of push to talk technologies
US20060246934A1 (en) * 2005-04-29 2006-11-02 Patel Swetal A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unit for selective receipt of group calls
US20080192770A1 (en) * 2007-02-09 2008-08-14 Mavenir Systems, Inc. Internetwork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GB2460897A (en) * 2008-06-18 2009-12-23 Skype Ltd Authorising and adding a user to a conference event by determining if a set up request received from the us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ference event
CN102651773A (zh) * 2011-02-25 2012-08-29 株式会社理光 终端连接控制系统、传送终端、传送系统以及终端连接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7197A (zh) * 2016-11-15 2018-08-07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与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7689A (ja) 2014-10-02
US9401939B2 (en) 2016-07-26
EP2770691A1 (en) 2014-08-27
JP6330354B2 (ja) 2018-05-30
EP2770691B1 (en) 2018-07-04
US20140244755A1 (en) 2014-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4480B2 (e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maintenance system
CN102291385B (zh) 传送终端、传送系统、以及传送方法
CN102651773B (zh) 终端连接控制系统、传送终端、传送系统以及终端连接控制方法
CN103188478B (zh) 通信管理系统、通信系统、通信管理方法、维护系统
CN102970511B (zh) 传送管理系统、传送管理方法以及电视会议系统
JP6263843B2 (ja)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010157A (zh)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US10739964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function start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CN104023199A (zh) 通信管理系统和通信管理方法
JP6638768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9050572A (ja)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メンテナンスシステム
JP5907304B2 (ja)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3517030A (zh) 传送管理系统、传送系统以及传送管理方法
JP2018101978A (ja) 通信管理システム、通信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