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09507A - 蓄电池的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的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09507A CN104009507A CN201310611154.XA CN201310611154A CN104009507A CN 104009507 A CN104009507 A CN 104009507A CN 201310611154 A CN201310611154 A CN 201310611154A CN 104009507 A CN104009507 A CN 10400950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rter
- storage battery
- experimental rig
- cooling system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Tests Of Electric Status Of Batteri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蓄电池的试验时降低电力用布线上的电力损耗的技术,该蓄电池的试验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探针,安装在支持台上,用于与蓄电池连接;基板,安装在所述支持台上,经由电力用布线与所述探针连接;以及经由插座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输入输出电压为直流+60V以下且-60V以上的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充电用DC-DC变换器、放电用DC-DC变换器中的至少某一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蓄电池)或电容器等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动汽车或便携电话等中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的需求逐渐增加。此外,近年来,开发并生产了应用双电荷层现象的原理的电容器,在向电动汽车的电源或一般商用电力的储存的适用上,正在考虑应用电容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182930号公报)。
并且,在为了评价研发的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蓄电池的性能并评价安全性而进行充放电试验的充放电试验装置中,在充放电用的变换器(整流器)等的电源与蓄电池之间连接着电力用布线(线缆)(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282894号公报)。
但是,通过大电流对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蓄电池进行充放电的情况下,充放电用的变换器等的电源经常配置在与蓄电池分离的场所。因此,连接在电源和蓄电池之间的电力用布线上的电力损耗成为问题,考虑到电力损耗而使用大的变换器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公开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蓄电池的试验时降低电力用布线上的电力损耗的技术。
一个方案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探针,安装在支持台上,用于与蓄电池连接;基板,安装在所述支持台上,经由电力用布线与所述探针连接;以及经由插座与所述基板连接的输入输出电压为直流+60V以下且-60V以上的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充电用DC-DC变换器、放电用DC-DC变换器中的至少某一个。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在进行蓄电池的试验时,能够降低以往装置在电力用布线上的电力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试验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载置台上升后的状态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载置台上载置的电池仓(magazine)的整体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电池仓的侧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电池仓的俯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支持台上安装的电源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侧视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俯视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后视图。
图13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所使用的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14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所使用的散热器的主视图。
图15是图9所示的电源部所使用的散热器的侧视图。
图16是从外壳主体将盖体取下后的、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源部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电源部的侧视图。
图19是图16所示的电源部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试验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的载置台上升后的状态的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1~图4中,1表示试验装置3的基台,5表示基台1上立设的4根支柱。支柱5作为一例为圆柱状,在基台1的前侧和后侧各有2根,经由安装托架7安装在基台1上。
如图1所示,安装托架7作为一例,由安装于基台1上的平板状的台座9和与台座9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安装筒11构成,支柱5的下端插装在安装筒11中。另外,基台1形成为四角被斜切的俯视大致矩形状。
在基台1的上方,4根支柱5所插通的载置台13经由后述的导引部件23而与基台1平行地配置。并且,在插通载置台13的4根支柱5的前端,支持台15经由安装托架17与载置台13平行地被固接。另外,如图1所示,载置台13为板状,具有与基台1大致相同的形状。如图3所示,支持台15为板状,与载置台13相比,宽度尺寸(图3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较短。
如图2所示,安装托架17安装于支持台15的背面侧,作为一例,具有平板状的台座19和与台座19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安装筒21,支柱5的上端插装在安装筒21中。
进而,如图1所示,在载置台13上安装有支柱5所插通的4根导引部件23,导引部件23安装于载置台13上,作为一例,具有环状的台座25和与台座25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安装筒27。并且,支柱5插通安装筒27,虽然未图示,在载置台13上设有供支柱5插通的插通孔,该插通孔的中心轴与安装筒27相同。
如图2~图4所示,在基台1的表面的中央安装有气缸29,如图4所示,气缸29的活塞杆31与载置台13的背面的中央连结。并且,在图2的活塞杆31缩回的状态下,活塞杆31如图4那样向上方伸长时,载置台13沿着插通导引部件23的支柱5向上方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采用了通过气缸29使载置台13向上方移动的构造,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驱动机构使支持台下降。
如图1~图4所示,在载置台13上,遍及载置台13的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相互平行地安装有一对导引部件33,该导引部件33具有细长的多边柱形状。并且,在2根导引部件33之间,配置有收容了多个二次电池35的树脂制的电池仓37。
图5表示配置于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载置台13上的电池仓37的立体图,图6表示图5所示的电池仓37的侧视图,图7表示图5所示的电池仓的俯视图。
如图5~图7所示,电池仓37是矩形箱状的盒部件,使正极和负极的一对电极39、41向上方突出,沿着收容部43的长边方向并列地收容例如8个二次电池35,收容部43的上部开口。另外,二次电池35构成为薄壁的矩形形状,一对电极39、41从二次电池35的1个侧面向一个方向突出。
如图7所示,在收容部43的底部,多个间隔壁47与收容部43的前后的侧壁45平行地遍及收容部43的长边方向以等间隔突出设置。进而,在间隔壁47与间隔壁47之间、以及间隔壁47与侧壁45之间的收容部43的左右的侧壁49上,分别设有将二次电池35向上下方向引导的凹状的导引槽51。
因此,通过将二次电池35从收容部43的上方沿纵方向插入间隔壁47与间隔壁47之间的导引槽51、间隔壁47与侧壁45之间的导引槽51,使电极39、41向上方突出而将二次电池35并列地收容在电池仓37中。
像这样,并列地收容多个二次电池35的电池仓37如图1的箭头所示,从试验装置3的正面侧插入一对导引部件33之间而载置于载置台13上。另外,虽然未图示,在载置台13上设有挡块,该挡块将插入到导引部件33之间的电池仓37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图8表示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俯视图。此外,图9表示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支持台15上安装的电源部的立体图,图10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侧视图,图11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俯视图,图12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的后视图。
在图8中,53表示安装在图1的试验装置3的支持台15上的2个电源部,55表示电源部53的外壳。
如图9~图12所示,外壳55作为一例,比二次电池更厚且宽度更窄,由上部开口的长条的盒状的外壳主体55a和覆盖外壳主体55a的上部的开口部的盖体55b构成。
如图1、图8所示,一个电源部53的外壳55通过托架(未图示)固定在支持台15的左侧的端部(图8的支持台15的上部),外壳55从试验装置3的左侧的侧方朝向支持台15和朝向下方倾斜角度被固接。同样,另一个电源部53的外壳55通过托架(未图示)固定在支持部15的右侧的端部(图8的支持台15的下部),外壳55从试验装置3的右侧的侧方朝向支持台15和朝向下方倾斜地被固接。
2个外壳55像这样固接在支持台15上,如图3所示,从试验装置3的正面侧(图1的箭头侧)观察时,2个电源部53在支持台15上以大致V字状配置。
如图9所示,在外壳55的盖体55b上,沿着垂直于盖体55b的长边方向的方向,与收容于电池仓37的8个二次电池35对应地以等间隔设有8个插槽(slot)57。并且,在各插槽57中插入输入输出的直流电压为例如+60V以下且-60以上的充放电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DirectCurrent-to-Direct Current converter)59、充电用的DC-DC变换器61、放电用的DC-DC变换器63中的至少某一个。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分别将48V的直流电压变换为5V的直流电压(电流值25A)。在以下的说明中,直流电压也被称为DC(DirectCurrent)。
例如,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是分散型的电源系统用的板上电源模块,是具有向周边设备(插座)插拔的基板形状的、小型化的卡式的电源装置。因此,作为安全电源,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所输入输出的直流电压例如被设定为60V以下。
UL(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保险业试验室)标准,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标准等安全标准将超过60V的直流电压规定为危险电压,要求严格的绝缘处理。因此,反过来说,如果是60V以下的直流电压,则可以将绝缘处理简化。
此外,在标准中,越是高电压,要求越长的绝缘距离。因此,在以往的对超过60V的直流电压进行处理的电路中,难以达到高密度。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那样,构造为由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将来自DC-DC变换器113的DC48V输入降压到DC5V,所以能够将双向DC-DC变换器59等高密度地安装。
而且,能够将双向DC-DC变换器59等设为非绝缘型,所以不需要变压器,并且能够缩短绝缘距离,所以能够在母板77上高密度地安装。
并且,如图8~图12所示,在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的基板(印刷基板)65上,热焊接有水冷式的散热器67。
图13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53所使用的散热器67的立体图,图14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53所使用的散热器67的主视图,图15表示图9所示的电源部53所使用的散热器67的侧视图。
如图13~图15所示,散热器67是正面观察时大致T字状的中空的铝制的块部件,具有正面观察时矩形状的主体部69和从主体部69的左右的上部向侧方突出的臂部71。在一个臂部71的下部沿着主体部69的侧面安装有冷却水的流入管73,在另一个臂部71的下部沿着主体部69的侧面安装有冷却水的流出管75。
因此,从流入管73到流出管75在散热器67内构成冷却水的水冷系统。
并且,如图9所示,双向DC-DC变换器59等插入插槽57并与外壳55内的后述的母板的插座电连接时,如图10所示,主体部69的底部与外壳55的盖体55b的表面抵接。
图16表示从外壳主体55a将盖体55b卸下后的、图9所示的电源部53的立体图,图17表示图16所示的电源部53的俯视图,图18表示图16所示的电源部53的侧视图,图19表示图16所示的电源部53的主视图。
在图16及图17中,77是安装在外壳主体55a内的母板。母板77是基板的一例。如图17~图19所示,在母板77上与图9的插槽57对应地安装有多个插座79,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的基板65的接触部插入插槽57而与插座79电连接。
并且,如图16所示,在母板77的背面侧,对母板77进行冷却的水冷系统81配管为俯视时大致U字状,水冷系统81与安装在外壳主体55a的背面侧的侧面的复式连接器83连接。
如图12所示,在复式连接器83上,除了输出端子85、电压检测用的端子87、控制信号用的端子89之外,还安装有冷却水的流入用分接器91和流出用分接器(coupler)93,流入用分接器91和流出用分接器93与水冷系统81的未图示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连接。并且,配管(未图示)从外部与流入用分接器91和流出用分接器93连接,从外部的泵(未图示)向电源部53加压输送的冷却水流入水冷系统81而对母板77进行冷却。
此外,如图16所示,在母板77上,对于图17的各插座79的每一个,在各插座79的左右的斜前方设有一对圆形状的小孔95,在各小孔95中,安装于水冷系统81的分接器97向上方突出。进而,如图9所示,在盖体55b上也与母板77的小孔95对应地设有与小孔95相同直径的圆形状的小孔99,分接器97从各小孔99进一步向上方突出。并且,如图9所示,将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59插入插槽57而使其与插座79(图18)连接时,散热器67的流入管73和流出管75与分接器97连接,水冷系统81和散热器67内的水冷系统连通。
这样,母板77侧的水冷系统81和散热器67内的水冷系统连通后,流入水冷系统81的冷却水的一部分流入散热器67内的水冷系统,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59和充电用DC-DC变换器61等被冷却。
如前述那样,在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载置台13上,如图5所示,在规定的位置载置有电池仓37,该电池仓37在收容部43中最多收容8个二次电池35。
因此,如图1、图2及图8所示,在位于载置台13的上方的支持台15上,与电池仓37侧的二次电池35的电极39、41(图3)对应,正极用及负极用的各8个探针101经由弹簧103(图2)弹性地插接。并且,在如图2那样电极39、41与探针101分离的状态下,如图4那样使活塞杆31向上方伸长而载置台13向上方移动规定量时,电极39、41和探针101分别一对一地接触。
进而,在各电源部53的母板77上,相邻的各2个插座79并联地由图案(未图示)连接,各图案与图8所示的正极用的电源线缆105和负极用的电源线缆107连接。电源线缆105、107是电力用布线的一例。
如图1、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正极用的电源线缆105从母板77与插接于支持台15的左侧(图8的支持台15的上侧)的8个探针101分别一对一地连接。同样地,负极用的电源线缆107从母板77与插接于支持台15的右侧(图8的支持台15的下侧)的8个探针101分别一对一地连接。
因此,如图2、图3所示,在载置台13上载置并列地收容有二次电池35的电池仓37时,与正极的探针101和负极的探针101相对应地配置二次电池35的正极的电极39和负极的电极41。
这样,试验装置3对于1个二次电池35能够使用相邻的2个插槽57(图9)。即,对于1个二次电池35,能够在2个插槽57(图9)上根据规格或用途而安装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
图20表示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电路框图。图20表示对图1所示的试验装置3的一对电源部53的一方将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单独安装或将它们组合安装的一例。另外,省略了试验装置3的一对电源部53的另一方侧的电路框图。
如上述那样,试验装置3对于收容在电池仓37中的各一个二次电池35,能够使用相邻的2个插槽57(图9)。因此,在图20中作为一例,对于收容在电池仓37(图5)中的1个二次电池35-1,将一个双向DC-DC变换器59插入电源部53的1个插槽57(图9)。然后,对于收容在电池仓37(图5)中的另一个二次电池35-2,将一个DC-DC变换器61插入电源部53的一个插槽57(图9)。
进而,对于收容在电池仓37(图5)中的二次电池35-3、35-4,将DC-DC变换器61和DC-DC变换器63分别插入与二次电池35-3、35-4对应的2个插槽57(图9)的每一个。
接着,说明图20的电路框图的电连接状态。从主电源的电源布线(未图示)与可回生变压器109的输入端子连接。例如,可回生变压器109将来自主电源的200V的交流电压变换为DC340V,并从输出端子输出变换后的DC340V。在以下的说明中,交流电压也被称为AC(Alternating Current)。
可回生变压器109的输出端子经由电源布线111与双向DC-DC变换器113的输入端子连接。DC-DC变换器113将从可回生变压器109接受的DC340V降压到DC48V,并从输出端子输出。并且,DC-DC变换器113的输出端子经由电源布线115与电源部53的复式连接器83(图8)连接。
然后,安装于电源部53的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将DC48V输入降压到充放电试验用的DC5V,向每个探针101(二次电池35侧)以DC5V、25A输出。
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3具有这样的构造,在进行二次电池35的试验时,首先如图5所示,二次电池35并列地收容在电池仓37中。然后,收容着二次电池35的电池仓37如图2所示,从图1的箭头方向载置到试验装置3的载置台13上。
另一方面,根据试验的规格或用途,如图20那样在各2个插槽57(图9)中对1个二次电池35适当地插入最多2个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此外,伴随于此,如图9所示,安装于双向DC-DC变换器59等的散热器67的流入管73和流出管75与分接管97连接,母板77侧的水冷系统81与散热器67内的水冷系统相连接。
然后,如图20所示,来自DC-DC变换器113的电源布线115与电源部53的复式连接器83(图8)连接,此外,来自外部的未图示的冷却水用的配管与复式连接器83连接。
然后,在如图2那样电极39、41与探针101分离的状态下,如图4那样使活塞杆31向上方伸长而载置台13向上方移动规定量时,二次电池35的电极39、41与探针101分别一对一地接触。
然后,接入主电源的电源后,来自主电源的AC200V被可回生变压器109变换为DC340V,并由DC-DC变换器113将DC340V降压到DC48V。然后,由安装于电源部53的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将DC48V输入降压到充放电试验用的DC5V,并以DC5V、25A向每个探针101(二次电池35侧)输出。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对于二次电池35-1将一个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59插入一个插槽57(图9),对于二次电池35-2将一个充电用DC-DC变换器61插入一个插槽57(图9)。因此,从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对二次电池35-1、35-2分别输出DC5V、25A。
另一方面,对于二次电池35-3、35-4,在2个插槽57(图9)中分别插入DC-DC变换器61和DC-DC变换器63这两个变换器。因此,分别从DC-DC变换器61和DC-DC变换器63向二次电池35-3、35-4输出DC5V、50A。
然后,如前述那样,将一个DC-DC变换器61插入一个插槽57(图9)而向二次电池35-2输出DC5V、25A。但是,例如根据客户的需求对二次电池35-2需要DC5V、50A输出的情况下,向剩余的插槽57(图9)追加一个充电用DC-DC变换器61即可。由此,能够使用2个DC-DC变换器61输出DC5V、50A。
进而,通过在电源部53的各插槽57(图9)中单独或组合地使用2个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能够应对各种试验的规格或用途的变化。
并且,使外部的泵(未图示)工作而向电源部53加压输送冷却水时,冷却水流入水冷系统81而将母板77冷却,并且冷却水流入散热器67内的水冷系统而将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59等进行冷却。
这样,图1的试验装置3在探针101附近的支持台15上安装了使用双向DC-DC变换器59等的电源部53,所以与将电源配置在从二次电池分离的场所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缩短电源线缆105、107。
而且,作为像这样能够缩短电源线缆105、107的结果,电源线缆105、107的布线变得容易,所以与以往相比,电源线缆105、107变粗。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试验装置3,在进行二次电池35的试验时,能够降低电源线缆105、107上的电力损耗,并且能够降低阻抗,所以与以往相比,具有响应速度变快的优点。
并且,如图20所示,由电源部53将DC48V降压到DC5V,从双向DC-DC变换器59或DC-DC变换器61等以DC5V、25A向每个探针101(二次电池35-1等)输出,由此也理解为电力损耗的降低。
即,若电压下降则电流相应增加,所以由电源部53将DC48V输入降压到DC5V并从双向DC-DC变换器59等每个输出DC5V、25A,意味着从DC-DC变换器113向电源部53的电流输入为2.5A即可。
与从充放电用的电源向探针输入25A的以往构造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以2.5A向使用充放电用双向DC-DC变换器59等的电源部53布线,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降低电力损耗。
并且,通过采用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等使用了基板65的小型化的卡式电源装置,实现了试验装置3的小型化,并且充电、放电可自由组合而能够成为简易构造。
此外,如前述那样,能够将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做成非绝缘型,由此能够缩短绝缘距离,因此能够将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高密度地安装。
进而,通过冷却水对母板77和双向DC-DC变换器59等进行冷却,所以能够提高电源部53的可靠性,能够长期良好地使用电源部53。
另外,在图1~图20的试验装置3中,作为对双向DC-DC变换器59、DC-DC变换器61、63进行冷却的机构,采用使用了图13所示的散热器67的水冷式的散热系统,但是也可以取代这样的散热系统而使用空冷式的散热系统。
例如,也可以不向图13的散热器67流入冷却水而省略流入管73和流出管75,例如将铝制的散热器热焊接于双向DC-DC变换器59等的基板65,使散热器作为空冷式的散热器发挥功能。
进而,作为对双向DC-DC变换器59等进行冷却的机构,虽然未图示,也可以将图13的散热器67的臂部71向下方延伸设置以与母板77抵接,使散热器作为向母板77的热传导的介质发挥功能。
此外,所述试验装置3将二次电池作为试验对象使用,但是作为试验对象,当然也可以使用电容器。
进而,在所述试验装置3中,如图5所示,在电池仓37的收容部43中最多能够收容8个二次电池35,但是二次电池的最大收容数不限于此,电池仓的构造也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
进而,所述试验装置3对1个二次电池35能够使用相邻的2个插槽57,但是也可以对1个二次电池在电源部中设置2个以上的插槽,根据试验的规格或用途将2个以上的DC-DC变换器61等插入插槽。
通过以上的详细说明,实施方式的特征点及优点变得明确。这意味着,权利要求书在不脱离其精神及权利范围的范围内包含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特征点及优点。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容易地想到各种改良或变更。因此,具有专利性的实施方式的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包括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范围中包含的适当的改良及其等价物。
Claims (8)
1.一种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探针,安装在支持台上,用于与蓄电池连接;
基板,安装在所述支持台上,经由电力用布线与所述探针连接;以及
输入输出电压为直流+60V以下且-60V以上的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中的至少某一个,经由插座与所述基板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基台,在上方配置所述支持台;
载置台,设置于所述支持台和所述基台之间;
收容部件,载置于所述载置台上,上部开口,以电极朝向上方的方式并列地收容蓄电池;以及
驱动机构,使所述载置台或支持台的至少某一个移动,使所述电极与所述探针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以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具有散热系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系统具有:沿着所述基板配管并通过从外部流入的冷却水对所述基板进行冷却的水冷系统、以及安装于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水冷系统,
在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向所述基板连接时,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水冷系统与基板侧的散热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散热系统,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经由热传导的介质与所述基板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系统是沿着所述基板配管并通过从外部流入的冷却水对所述基板进行冷却的水冷系统。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具有空冷式的散热系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冷式的散热系统是安装于所述充放电用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所述充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及所述放电用直流-直流变换器的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33274A JP2014163743A (ja) | 2013-02-22 | 2013-02-22 | 蓄電池の試験装置 |
JP2013-033274 | 2013-02-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09507A true CN104009507A (zh) | 2014-08-27 |
Family
ID=51370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11154.XA Pending CN104009507A (zh) | 2013-02-22 | 2013-11-26 | 蓄电池的试验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4163743A (zh) |
CN (1) | CN10400950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70804B1 (ja) * | 2017-08-31 | 2019-02-13 | 株式会社ソフトエナジーコントロールズ | コンタクト機能付きマルチチャンネル充放電電源 |
CN109921212A (zh) * | 2019-03-01 | 2019-06-21 | 天津奥科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瓶充放电连接装置 |
CN109787326B (zh) * | 2019-03-18 | 2022-08-12 | 陕西理工大学 | 一种自闭式电子充电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JP7382189B2 (ja) * | 2019-09-19 | 2023-11-16 | 日鉄テックスエンジ株式会社 | 小型二次電池の充放電検査装置及びその充放電検査方法 |
CN113341328A (zh) * | 2021-06-02 | 2021-09-03 | 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分容机构 |
CN114167299B (zh) * | 2021-12-02 | 2024-05-14 | 远景动力技术(江苏)有限公司 | 电池水浴测试工装 |
JP7354357B1 (ja) * | 2022-06-15 | 2023-10-02 | 日鉄テックスエンジ株式会社 | 充放電検査装置および充放電検査設備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02796A (ja) * | 2010-05-19 | 2012-01-05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電池検査装置 |
JP2012095517A (ja) * | 2010-10-28 | 2012-05-17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電力変換モジュールの放熱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43546U (ja) * | 1991-11-18 | 1993-06-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圧コンバータ付きicソケツト |
TW200928707A (en) * | 2008-07-16 | 2009-07-01 | Sea Sonic Electronics Co Ltd | Power supply apparatus having DC-DC converter module mounted on individual printed circuit board |
JP5622658B2 (ja) * | 2011-05-31 | 2014-11-12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
2013
- 2013-02-22 JP JP2013033274A patent/JP2014163743A/ja active Pending
- 2013-11-26 CN CN201310611154.XA patent/CN10400950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002796A (ja) * | 2010-05-19 | 2012-01-05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電池検査装置 |
JP2012095517A (ja) * | 2010-10-28 | 2012-05-17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電力変換モジュールの放熱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3743A (ja) | 2014-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09507A (zh) | 蓄电池的试验装置 | |
US11949263B2 (en) | Portable power supply | |
US9506446B2 (en) | Mobile power bank | |
US11933860B2 (en) | System for forming and testing batteries in parallel and in series | |
CN102646796B (zh) | 蓄电池模块 | |
US20140141287A1 (en) | Battery pack and battery control module | |
US20180205058A1 (en) | Battery pack and vehicle containing battery pack | |
CN1178324C (zh) | 蓄电池组件、蓄电池充电器和使用该组件的电子设备 | |
KR20130111191A (ko) | 배터리 특성 자동 인식 시스템, 이에 적용되는 배터리 정보 저장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배터리 관리 장치의 최적화 방법 | |
KR102448544B1 (ko) | 모듈화 형태의 고정밀 충방전기 서브렉 조립구조 | |
CN114824410A (zh) | 用于激活在上面具有正极和负极的圆柱形二次电池的化成设备 | |
KR101969320B1 (ko) | 충방전 검사용 배터리 지그 박스 및 이를 이용한 충방전 검사장치 | |
KR101613497B1 (ko) | 단위 ups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무정전 전원장치 | |
CN114498889A (zh) | 一种便携式光储充电电源箱 | |
CN210380376U (zh) | 一种ups系统 | |
KR20220014138A (ko) | 이차전지용 충방전 장치 | |
CN212459982U (zh) | 便携式电池容量测试装置 | |
US11802914B1 (en) | System for high density testing of batteries within an environmental test chamber | |
TWI761249B (zh) | 可從電池箱外直接連接箱內芯塊電極的外接裝置 | |
CN219420339U (zh) | 一种行车记录仪用新型蓄电池组 | |
CN218567492U (zh) | Bms高压测试盒 | |
CN220629170U (zh) | 一种辅驱多合一集成电源控制器总成 | |
CN218350411U (zh) | 一种锂电池保护板检测装置 | |
CN117665328A (zh) | 一种适用于多电芯同步测试的分层台架 | |
RU210618U1 (ru) | Батарея электрохимических конденсаторов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26 Address after: Fukushima Applicant after: Fujitsu telecom network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Fujitsu Communication Network Co., Ltd.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