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6861B -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6861B
CN103996861B CN201410246722.5A CN201410246722A CN103996861B CN 103996861 B CN103996861 B CN 103996861B CN 201410246722 A CN201410246722 A CN 201410246722A CN 103996861 B CN103996861 B CN 103996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rposes
polymerizate
metal salt
aromatic nitrile
nitrile compou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467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6861A (zh
Inventor
智林杰
郝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Priority to CN20141024672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968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96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6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6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6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86Inert electrodes with catalytic activity, e.g. for fuel cells
    • H01M4/90Selection of catalytic material
    • H01M4/9008Organic or organo-metallic compou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用途,其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属于电化学领域。将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具有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制备,并广泛用于商业应用中。

Description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 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属于电化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消耗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能源技术成为迫切而又关键的一门技术。低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洁净能源技术,具有比能量高、工作条件温和、启动速度快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在低温燃料电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加快氧还原反应的催化剂部分,目前商用催化剂为铂碳(Pt/C)催化剂。
然而,铂作为一种贵金属,不但价格昂贵,而且自然界中储量稀少。因此开发出价格低廉且具有较高氧还原催化活性与稳定性的催化剂,来替代铂碳催化剂,被认为是最终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有效途径。
在所有非铂催化剂中,掺杂的碳基催化剂因具有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低甲醇渗透影响和高稳定性而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2009年,Liming Dai教授首先在Science,323(2009),760-64.报到了氮掺杂的碳管具有电催化氧还原特性;之后,ShizhangQiao教授在Angew·Chem·,52(2013),3110-16、Adv.Mater.,25(2013),6226-31和J AmChem Soc,136(2014),4394-403相继报到了掺杂的石墨烯在电化学氧还原中的应用。在利用杂原子掺杂的碳基材料做氧还原催化剂的大部分报中,大部分是利用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在碳骨架的基础上引入杂原子。这种反应方式可控性比较差,掺杂的杂原子含量有限,最关键的是此类方法操作复杂,因此不容易大规模制备。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已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将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具有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的,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制备,并广泛用于商业应用中。
发明人发现,目前为止,在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公开将由芳香腈类化合物单体作为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应用于氧还原反应作为氧还原催化剂中的案例。
优选地,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碳骨架,所述多孔网状结构可增加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比表面积,从而可以增加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使其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具有更佳的性能。进一步优选,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比表面积为400~3000m2/g,孔径分布为0.4~10nm。
所述比表面积例如为400m2/g、600m2/g、800m2/g、1000m2/g、1200m2/g、1400m2/g、1600m2/g、1800m2/g、2000m2/g、2200m2/g、2400m2/g、2600m2/g、2800m2/g或2900m2/g。
所述孔径范围例如为0.4~3nm、0.4~4nm、0.4~5nm、0.4~6nm、0.4~7nm、0.4-8nm、0.4-9nm或者0.4-10nm。
本发明中,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比表面积以及孔径分布采用77K下氮气的等温吸脱附方法测定,通过BET方法计算其比表面积,通过DFT方法计算其孔径分布。
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碳骨架中包含N原子,N原子的质量比为2.1~18.4%。例如2.1%、3.5%、4%、4.5%、5%、5.5%、6%、6.5%、7%、7.5%、8%、8.5%、9%、9.5%、10%、10.5%、11%、11.5%、12%、12.5%、13%、13.5%、14%、14.5%、15%、15.5%、、16%、、16.5%、17%、17.5%、18%或18.4%,进一步优选3.4~12.6%。所述N原子的质量比指:N原子在聚合产物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含量。
在本发明中,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的种类可选择的范围较宽,所述芳香腈化合物可以包括氰基取代的芳环化合物和/或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因为含有氰基,所以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容易发生聚合以及重排反应,又因其含有芳香环或芳杂环,所以聚合、重排后的产物结构是连续的大π体系结构,有利于电子的传输。
优选地,所述氰基取代的芳环化合物为氰基苯和/或氰基联苯,氰基取代基的个数至少为1个,优选为2-3个。
优选地,所述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为氰基取代的六元芳杂环化合物,六元芳杂环化合物中的杂原子为氮原子,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优选为氰基取代的吡啶,氰基取代基的个数至少为1个,优选为2-3个。
优选地,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对苯二甲腈(p-DCB)、间苯二甲腈(m-DCB)、邻苯二甲腈(o-DCB)、苯甲腈、1,3,5-三氰基苯(TCB)、2,6-二氰基吡啶(2,6-DCP)、2,4-二氰基吡啶(2,4-DCP)或4,4’-二氰基联苯(DCBP)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例如对苯二甲腈和间苯二甲腈的混合物,邻苯二甲腈和苯甲腈的混合物,1,3,5-三氰基苯、2,6-二氰基吡啶和2,4-二氰基吡啶的混合物,4,4’-二氰基联苯、对苯二甲腈和间苯二甲腈的混合物,邻苯二甲腈、苯甲腈、1,3,5-三氰基苯和2,6-二氰基吡啶的混合物,2,4-二氰基吡啶和4,4’-二氰基联苯的混合物,对苯二甲腈、间苯二甲腈、邻苯二甲腈、苯甲腈和1,3,5-三氰基苯的混合物,2,6-二氰基吡啶、2,4-二氰基吡啶和4,4’-二氰基联苯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聚合产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聚合反应条件下,将芳香腈类化合物与熔融的金属盐接触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合产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熔融的金属盐的作用是在聚合反应中作为溶剂和催化剂,只要其在熔融状态下能够保持稳定不分解即可,因此所述金属盐的种类的可选择范围较宽。优选地,所述金属盐为金属卤化物,进一步优选为金属氯化物,更进一步优选自氯化锌、氯化铜、氯化亚铁或氯化锰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混合物,最优选氯化锌。
所述金属盐的用量的可选择范围较宽,优选地,所述金属盐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0:1,例如1:1、1.5:1、2:1、2.5:1、3:1、3.5:1、4:1、4.5:1、5:1、5.5:1、6:1、6.5:1、7:1、7.5:1、8:1、8.5:1、9:1或9.5:1,进一步优选为1~5:1。
在本发明中,所述聚合反应条件一般包括接触的温度和接触的时间,所述接触的温度只需保证所述金属盐处于熔融状态即可,因此所述接触的温度可以为所述金属盐的熔点至金属盐的沸点,其不包括金属盐的沸点。所述接触的时间的可选择范围较宽,所述接触时间为0.5~80小时,例如1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19小时、20小时、24小时、28小时、32小时、36小时、40小时、44小时、48小时、52小时、56小时、60小时、64小时、68小时、72小时或76小时。为了保证材料的导电性,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一般高温反应时间可以很短,低温需要时间长一些。但是,工业上时间越长,成本越高,因此,反应时间不能太长,因此,所述接触时间优选为1~20小时,进一步优选为5小时。
由于保持金属盐为熔融状态所需温度一般较高,在开放的体系下反应可能会因为所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优选情况下,所述接触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进行,从而更好的避免因温度高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所述惰性气氛可以为不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熔融的金属盐以及聚合产物反应的气体,优选所述惰性气氛选自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或氡气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接触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所述密闭体系不仅可以避免温度高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还可以避免在开放体系中因温度高使原料挥发造成的损失,并且能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对所述聚合产物进行一系列后处理步骤,包括冷却、洗涤和干燥,这些步骤可对聚合产物进一步除杂提纯,有利于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应用。
所述冷却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常规方法,所述冷却可以为冷却至室温(如20-30℃)。
所述洗涤的目的是除去所述金属盐和聚合反应过程中发生的重排反应和/或者分解反应产生的易溶于常规溶剂的小分子,所述洗涤可使用水、盐酸或四氢呋喃等本领域常规试剂。
所述干燥目的是除去洗涤用的试剂,因此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常规方法,如自然干燥或烘干等,干燥温度可以为20~300℃。
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可用于发生氧还原反应的催化体系中。
所述催化体系包括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锂氧气电池、钠空气电池或锌空气电池等,优选燃料电池、锂空气电池或锂氧气电池,进一步优选燃料电池。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碳骨架结构、高导电性(电导率为0.01~2S/m)、氮含量丰富,将本发明的催化剂应用于不同体系的氧还原反应中,所述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氧还原催化活性、不受甲醇和一氧化碳影响,并且具有高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采用小分子(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而成,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小分子的类型以及反应条件来控制得到的材料的结构(包括比表面积、孔径分布、氮含量)。此外,本发明的制备过程简单且高效环保。
本发明提供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可适用于碱性燃料电池体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体系(酸性体系)、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体系等各种燃料电池体系,适用面广。与现有商用铂炭(Pt/C)催化剂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具有制备简单,高效环保,成本低廉,性能优异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催化剂的代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可以看出催化剂具有疏松多孔结构。
图2为本发明代表催化剂在77K下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以及相应DFT模型计算所得孔径分布图,其比表面积可达2860平方米/克,孔径分布范围为:0.5~6纳米。
图3为本发明催化剂的代表氧还原催化性能(电流-电势曲线/极化曲线),测试体系为三电极体系(对电极为铂电极、参比电极为Ag/AgCl电极),电解液为0.1摩尔氢氧化钾溶液,起始电位为-0.11V(相对于Ag/AgCl电极),极限电流密度为5.7毫安/平方厘米,与商用20%Pt/C性能相当。
图4为本发明催化剂的代表氧还原催化稳定性测试结果,结果显示40000秒以后仍然保持100%,比商用20%Pt/C稳定性要高(20000秒以后保持初始的7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甲腈(CAS号:623-26-7)1g(7.81mmol)、无水氯化锌0.53g(3.9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700℃下反应0.5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10.3%,比表面积为1710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5~4n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甲腈(CAS号:623-26-7)1g(7.81mmol)、无水氯化锌10.64g(78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700℃下反应80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所得到的氧还原催化剂中,氮元素含量为2.1%。比表面积为2980m2/g,孔径分布为:0.4~10n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甲腈(CAS号:623-26-7)1g(7.81mmol)、无水氯化锌1.06g(7.8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玻璃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玻璃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300℃下反应5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18.4%,比表面积为143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4~2.8n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甲腈(CAS号:623-26-7)1g(7.81mmol)、无水氯化锌5.32g(39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首先在400℃反应20h,然后升温至700℃反应60h,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10.3%。
从图1中可知,由该实施例制备的催化剂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
由图2的数据计算得出制备的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为2860m2/g,通过DFT方法计算得到催化剂的孔径分布在0.5~6nm之间。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甲腈(CAS号:623-26-7)1g(7.81mmol)、无水氯化铜2.10g(15.62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玻璃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玻璃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600℃下反应5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8.1%,比表面积为1450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4~8n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间苯二腈(CAS号:626-17-5)1g(7.8mmol)、无水氯化锌1.06g(7.8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700℃下反应1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9.1%,比表面积为1780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4~10nm。
实施例7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邻苯二腈(CAS号:91-15-6)1g(7.8mmol)、无水氯化锌1.06g(7.8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700℃下反应1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10.1%,比表面积为1690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4~3.9nm。
实施例8
本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提供的N元素掺杂的氧还原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将对苯二腈0.5g(3.9mmol)、间苯二腈0.5g(3.9mmol)、无水氯化锌1.06g(7.8mmol)混合均匀,并转移至10ml石英管中,用氩气置换掉石英管中的空气,将其密封后放入马弗炉中,在700℃下反应1小时,自然冷却至室温(25℃)后,打开玻璃管,将聚合产物取出,并依次用1mol/L的盐酸、纯净水洗涤,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20℃下干燥10小时,得到N掺杂的聚合产物,其可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其中,催化剂中氮元素的含量为10.9%,比表面积为1780m2/g,孔径分布范围是:0.4~9nm。
性能测试:
本发明提供的氧还原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活性评价是在Bio-Logic VSPpotentiostat/galvanostat电化学工作站上,室温下进行测试,测试时采用三电极体系,对电极为铂电极、参比电极为标准氢电极(当电解液为氧气饱和的0.5MH2SO4溶液时)或者Ag/AgCl电极(当电解液为氧气饱和的0.1M KOH溶液时)。一般性能测试结果是用旋转盘电极法测得的(旋转圆盘电极转速为1600rpm)。工作电极制备时,先称取10mg上述催化剂样品到超声瓶中,再加入2mL Nafion/乙醇溶液(0.25wt%Nafion),超声分散1h得到悬浊液。然后用微量取液器取6μL悬浊液涂到直径为0.5cm的玻碳电极上,放到红外灯下烘干;然后再涂6μL悬浊液并烘干制得工作电极。另外,还对氧还原反应所转移的电子数进行了测试:首先测试不同转速下的线性扫描伏安。然后取每根曲线上混合动力区内(0.55V~0.75V)的五个电位值所对应的电流密度,与转速构成K-L曲线(i-1vs.ω-1/2),然后通过K-L方程计算得氧还原反应所转移的电子数。
下表为上述实施例所得氧还原催化剂在不同的电解液体系(碱性体系:0.1MKOH或者酸性体系:0.5M H2SO4)下的催化性能(包括起始电位、截止电流、转移电子数):
表1
另外,氧还原性能测试结果还表明,实施例1-8所提供的氧还原催化剂,其催化性能不受甲醇和一氧化碳影响。
图3为实施例4所提供的N掺杂催化剂性能测试结果:起始电位可达-0.11V(相对于Ag/AgCl电极),极限电流密度为5.7毫安/平方厘米,与商用20%Pt/C性能相当。注:电解液为0.1M KOH。
图4为实施例4所得N掺杂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结果,结果显示40000秒以后仍然保持100%,比商用20%Pt/C稳定性要高很多(20000秒以后保持初始的72%)。
由实施例1-8和表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系列制备简单高效环保,成本低廉的氧还原催化剂;此类氧还原催化剂具有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的碳骨架结构,并且可以掺杂多种杂原子,表明其具有结构可控、性能可调的特点。而且,此类催化剂的氧还原催化性能均不受甲醇和一氧化碳的影响;氧还原性能综合测试结果表明此类催化剂具有优异的氧还原性能,其性能优于商用20%Pt/C催化剂,并且从电子转移数可知,催化反应过程为高效的4电子反应过程。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一系列氧还原催化剂可适用于碱性体系和酸性体系等氧还原体系,适用面广。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方法,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方法,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方法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将其用于发生氧还原反应的催化体系中作为氧还原催化剂,具有氧还原催化活性;
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选自对苯二甲腈、间苯二甲腈、邻苯二甲腈、苯甲腈、1,3,5-三氰基苯、2,6-二氰基吡啶、2,4-二氰基吡啶或4,4’-二氰基联苯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碳骨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比表面积为400~3000m2/g,孔径分布为0.4~1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的碳骨架中包含N原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N原子在聚合产物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2.1~18.4%。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N原子在聚合产物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含量为3.4~12.6%。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芳香腈类化合物包括氰基取代的芳环化合物和/或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取代的芳环化合物为氰基苯和/或氰基联苯,氰基取代基的个数至少为1个。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取代基的个数为2-3个。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为氰基取代的六元芳杂环化合物,六元芳杂环化合物中的杂原子为氮原子。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取代的芳杂环化合物为氰基取代的吡啶,氰基取代基的个数至少为1个。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氰基取代基的个数为2-3个。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产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聚合反应条件下,将芳香腈类化合物与熔融的金属盐接触进行聚合反应,得到聚合产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为金属卤化物。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为金属氯化物。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选自氯化锌、氯化铜、氯化亚铁或氯化锰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为氯化锌。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与芳香腈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0:1。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与芳香腈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5:1。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的温度为金属盐的熔点至金属盐的沸点,且不包括金属盐的沸点。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的时间为0.5~80小时。
22.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的时间为1~20小时。
23.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的时间为1~5小时。
2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在真空或者惰性气氛下进行。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氛为不与芳香腈类化合物、熔融的金属盐以及聚合产物反应的气体。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气氛选自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或氡气中的任意一种或者至少两种的组合。
2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在密闭环境中进行。
2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对所述聚合产物进行后处理步骤,包括冷却、洗涤和干燥。
2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体系包括燃料电池。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体系为锂空气电池或锂氧气电池。
CN201410246722.5A 2014-06-05 2014-06-05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Active CN1039968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6722.5A CN103996861B (zh) 2014-06-05 2014-06-05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46722.5A CN103996861B (zh) 2014-06-05 2014-06-05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6861A CN103996861A (zh) 2014-08-20
CN103996861B true CN103996861B (zh) 2018-01-09

Family

ID=51310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46722.5A Active CN103996861B (zh) 2014-06-05 2014-06-05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968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8549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厦门大学 SrTiO3单晶电阻开关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10581262A (zh) * 2018-06-08 2019-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材料制备方法、掺氮碳材料、电池及存储介质
CN109713327A (zh) * 2018-12-29 2019-05-03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938017A (zh) * 2019-11-27 2020-03-31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苯环单元的具有长余辉效应的有机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6510A (zh) * 2012-06-01 2013-12-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7460B2 (ja) * 1984-01-24 1994-09-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空気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6510A (zh) * 2012-06-01 2013-12-18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一种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6861A (zh)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4367B (zh) 一种碳基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Pang et al. Synergetic protective effect of the ultralight MWCNTs/NCQDs modified separator for highly stable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Riyajuddin et al. 3D‐Graphene Decorated with g‐C3N4/Cu3P composite: A Noble Metal‐free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for overall water splitting
Zhang et al. A facile route to bimetal and nitrogen-codoped 3D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etworks for efficient oxygen reduction
Senthil Kumar et al. Diamondoid‐structured Cu–dicarboxyl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high‐capacity anodes for lithium‐ion storage
Wang et al. Orientated Co3O4 nanocrystals on MWCNTs as superior battery-typ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a hybrid capacitor
JP5697749B2 (ja) 二酸化炭素富化デバイス
Fu et al.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erived hierarchically porous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structures as novel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N104624190B (zh) 一种钴基过渡金属氧还原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638304A (zh) 一种m-mof-74/石墨烯复合阴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Mahmood et al. Fused aromatic network structures as a platform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sis
Song et al. Iron carbide dispersed on nitrogen-doped graphene-like carbon nanosheets for fast conversion of polysulfides in Li–S batteries
CN103996861B (zh)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得到的聚合产物作为氧还原催化剂的用途
Hu et al. Inhibiting surface diffusion to synthesize 3D bicontinuous nanoporous N‐doped carbon for boosting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flexible all‐solid‐state Al‐air batteries
Xiao et al. Regulating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adsorption and redox conversion of polysulfides in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Wang et al. Pt nanoparticles supported on N-doped 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for oxygen reduction
Liu et al. Dual active sites engineering on sea urchin‐like CoNiS hollow nanosphere for stabilizing oxygen electrocatalysis via a template‐free vulcanization strategy
Kakaei et al.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N105406027A (zh) 一种芳香腈类化合物聚合产物和硫形成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Fan et al. Carbon-covered hollow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particles and nitrogen-doped carbon-covered hollow carbon nanoparticles for oxygen reduction
pandiyan Naresh et al. Activated carbon‐anchored 3D carbon network for bromine activity and its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in Zn− Br2 hybrid redox flow battery
Jiang et al. Biomass-derived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with excellent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vanadium redox reactions
Wang et al. A Co-N-doped carbonized egg white as a high-performance, non-precious metal, electro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CN103227336A (zh) 一种带状碳载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hang et al. Two-dimensional hollow carbon skeleton decorated with ultrafine Co3O4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lithium stor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