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8491B -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8491B
CN103968491B CN201310027288.7A CN201310027288A CN103968491B CN 103968491 B CN103968491 B CN 103968491B CN 201310027288 A CN201310027288 A CN 201310027288A CN 103968491 B CN103968491 B CN 1039684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honeycomb ceramics
exhaust passage
ventila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72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8491A (zh
Inventor
张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art scre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SHENHAI ANIMAL HUSBAND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SHENHAI ANIMAL HUSBAND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SHENHAI ANIMAL HUSBAND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2728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6849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68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8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8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84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涉及一种新风换气机结构的改进。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换热效率高的留温新风换气机。本发明包括壳体,其结构要点壳体内设置有一体成型的蜂窝体,蜂窝体内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进气口分别设置于蜂窝体两端的侧面上,所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出气口分别设置于蜂窝体两端的端面上。

Description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换气机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新风换气机多采用含有波纹板支撑结构的板翅式错流热交换芯体,波纹板支撑能解决换热板的支撑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阻力压降增大,错流式热交换效率不如逆流;另外新风换气机的体积直接受到芯体对角线长度的限制,所以这类热交换芯体存在换热效率低、体积大、成本高、制造不便,以及阻力压降大等问题。
而大多数逆流式的热交换机芯是采用波纹板互相叠合形成腔体,加工工艺复杂,腔体体积或厚度不能做得很小,从而无法使换气机芯的体积缩小,板材厚度不能太薄,否则通风时会造成腔体鼓胀或瘪缩,使互相交换的两种气体流量不等量,甚至部分通道堵塞;加之以往的换气机机芯的生产工艺成本非常高,严重地阻碍了新风换气机的发展和普及。
中国发明专利CN 101776406 A公开了一种新风换气机,如图5、图6所示,其包括箱体104,隔板103,将新风和排风完全隔开,在排风进口107和新风进口101处设置有风机,在风机的作用下,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口101通过喇叭口状导流装置105均匀进入新风换气机的逆流式换热芯体,室外排风通过排风进口107通过喇叭口状导流装置105均匀进入新风换气机用逆流式换热芯体,在温度差和湿度差的作用下在新风换气机内部的逆流式换热芯体内实现显热和潜热交换,交换后的气体再分别由新风出口106和排风出口102送进室内或排除室外。该换热芯体是由相同形状的顶板108、底板112和2-500个换热单元组成,换热单元由膜片110、一根端封条111和两根侧封条109组成。制造过程复杂、同时在气流不等量时会造成部分通道的鼓胀以及相邻通道的凹陷,会降低热交换效率。
中国专利授权号CN 201973840 U公开了一种新风换气机,如图7所示,其主要由箱体、风机、热交换器和高效过滤器组成,箱体内设有热交换器203,箱体的左下方设有污风入口201,左上方设有新风出口202,右下方设有新风入口205,右上方设有污风出口204;虽然其具有室内冷热负荷不受新风影响,大幅度降低新风处理所需能量,同时可以防尘,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优点。但是该新风换气机结构复杂,热交换方式为错流式,且就整个换气机的尺寸而言,热交换机芯的尺寸仅占总尺寸的五分之一左右,导致该换气机的整体结构体积大,重量重而换热效率低。该装置的能量回收效率难以达到专利文件中所述的80%。
目前国内的蜂窝式换热器为蜂窝陶瓷结构,用于高温烟气余热的回收,孔壁的厚度较厚,热阻较大,换热效率低,同时制造过程复杂,成本高,体积大,重量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廉、制造工艺简单、换热效率高的留温新风换气机。
为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壳体,其结构要点是壳体内设置有一次成型的蜂窝体,蜂窝体内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进气口分别设置于蜂窝体两端的侧面上,所述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出气口分别设置于蜂窝体两端的端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壳体两端相应于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出气口均设置有导流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蜂窝体沿气流方向设置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段与段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将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进气口设置于蜂窝体两端的侧面上,出气口设置于蜂窝体的两端面上,增大了逆流部分的长度,减小了错流部分的长度,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并且减小蜂窝体的长度。
2、本发明的蜂窝体为一次成型制成,并且,蜂窝体结构比较稳定,可以将蜂窝体的壁厚做的很薄,蜂窝体的孔径可做的很小,进一步提高单位体积的热交换效率。并且,本发明的重量也大幅度下降。
3、本发明将导流装置设置于壳体的两端,实现机体一体化,结构简单合理,减小了本发明的体积,易于生产,成本低廉。
4、本发明的导流装置设置于壳体的两端,将本发明竖直设置,可将排风通道出气口处的导流装置设置为烟囱的形式,通过烟囱效应,可实现无动力导流,节约能源。
5、由于本发明的结构特点,本发明在蜂窝体内实现气--气热交换的形式,使两种热交换气体等量、均衡、逆向地在间隔的新风通道和排风通道内流动,避免了因气流不等量而引起的通道鼓胀和相邻通道凹陷的问题。
6、本发明的蜂窝体通过隔热材料分隔为两段或两段以上,从而阻断了蜂窝体室内外两端形成的冷热桥,进一步保证本发明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蜂窝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底部设置回收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底部设置回收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的逆流式的新风换气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现有的逆流式的新风换气机的制造工艺图。
图7是现有的错流式的新风换气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为导流装置、2为进气口、3为出气口、4为新风通道、5为壳体、6为排风通道、7为蜂窝体、8为隔热材料、9为回收管、10为回收装置、11为防霜防冰除霜除冰装置、12为喷淋管、13为导流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壳体5,壳体5内设置有一次成型的蜂窝体7,蜂窝体7内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所述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进气口2分别设置于蜂窝体7两端的侧面上,所述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分别设置于蜂窝体7两端的端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壳体5两端相应于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均设置有导流装置1。
所述的导流装置1可为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的蜂窝体7竖直设置,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的导流装置1设置为烟囱。在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处设置烟囱,形成烟囱效应,实现无动力导流,节约能源。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蜂窝体7沿气流方向设置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段与段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8。段与段之间可通过粘合隔热材料8后连接一体。
相应于蜂窝体7设置有除尘装置。所述的除尘装置可为过滤网;当壳体5竖直设置时,除尘装置可为悬挂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的软绳状物或金属片状物;在气流通过时,软绳状物(纤维绳或橡皮绳等)或金属片状物在气流的扰动下,会不断敲打蜂窝体7,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相应于蜂窝体7设置有防霜防冰除霜除冰装置11。所述的防霜防冰除霜除冰装置11可为设置于新风通道4进气口2处(也就是室外)或排风通道6内的温度传感器和新风通道2进口处2处的自动开闭门;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可控制自动开闭门关闭新风通道4或新风的风机关闭;关闭自动开闭门时,排风通道6内的热空气会将新风通道4内的冰或霜融化,避免冰或霜越积越多。
当壳体5竖直设置时,可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表面设置憎水防覆冰涂层,和/或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悬挂软绳状物或金属片状物,和/或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沁流防冻介质,并相应于壳体5的底部设置防冻介质的回收装置10。
所述的蜂窝体7的上端设置有同软绳状物相应的防冻介质喷淋管12;所述的软绳状物同回收装置10相接触。
当防冻介质是盐溶液时,防冻介质回收装置10底部设置有回收管9,回收管9通过循环泵同防冻介质喷淋管12相连。
当防冻介质是油脂类时,防冻介质回收装置10侧方设置回收管9,回收管9通过循环泵同防冻介质喷淋管12相连;为便于憎水防冻介质的回收,回收箱内可设置浮漂。
回收箱侧方设置有注水管;通过注水管可向回收装置10内注水;以便完全回收憎水防冻介质。
所述的憎水防覆冰涂层可为氟硅聚合物、聚四氟乙烯、二氧化钛、有机-无机互穿网络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可在蜂窝体7生产加工前对原材料进行刷涂,也可以在蜂窝体7加工完成后浸涂。
防霜防冰除霜除冰装置11和除尘装置是保证换气机在各种不同工况条件下正常运行的基础。
蜂窝体7的两端设置有导流壳13,导流壳13的端面上相应于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设置有通孔;导流壳13的侧面上相应于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进气口2设置有通孔;所述的导流装置1设置于导流壳13体5的端面上。
所述的蜂窝体7可由铝箔、铜、铁或经憎水处理后的纸制成。
所述的蜂窝体7为一次成型法形成,或通过波纹板铆接一次成型为蜂窝体7的结构。
所述的壳体5可为设置于蜂窝体7表面的保温层;保温层可由聚氨酯等材料制成。
所述的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可为六边形、四边形或三角形等多边形。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换气过程:首先,室内热空气通过排风通道6的进气口2进入排气通道内,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的导流装置1对热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同时,室外冷空气通过新风通道4的进气口2进入新风通道4内;经新风通道4出气口3处的导流装置1流入室内;冷热空气在蜂窝体7内进行热交换;有效回收室内废气的热量。
当天气较寒冷时,排风通过6的出口处易积存冰霜,此时可通过开启和关闭新风通道4的形式,使排风通道6的出口处的冰霜融化。
也可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采用防冻介质或憎水防冻涂层的形式作为防霜防冰的措施。
另外,当气流通过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时,其内的防尘装置可保证进入室内空气的清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包括壳体(5),其特征在于:壳体(5)内设置有一次成型的蜂窝体(7),蜂窝体(7)内间隔地设置有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所述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进气口(2)分别设置于蜂窝体(7)两端的侧面上,所述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分别设置于蜂窝体(7)两端的端面上;所述的蜂窝体(7)沿气流方向设置为两段或两段以上,段与段之间设置有隔热材料(8);相应于蜂窝体(7)设置有防霜防冰除霜除冰装置(11);所述的壳体(5)竖直设置,所述的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表面设置有憎水防覆冰涂层,和/或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悬挂软绳状物或金属片状物,和/或在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内沁流防冻介质;相应于壳体(5)的底部设置防冻介质的回收装置(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壳体(5)两端相应于新风通道(4)和排风通道(6)的出气口(3)均设置有导流装置(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相应于蜂窝体(7)设置有除尘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窝体(7)由铝箔、铜、铁或经憎水处理后的纸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窝体(7)为一次成型法形成,或通过波纹板铆接一次成型为蜂窝体(7)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5)为设置于蜂窝体(7)表面的保温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蜂窝体(7)的孔型为多边形。
CN201310027288.7A 2013-01-25 2013-01-25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Active CN1039684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7288.7A CN103968491B (zh) 2013-01-25 2013-01-25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27288.7A CN103968491B (zh) 2013-01-25 2013-01-25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8491A CN103968491A (zh) 2014-08-06
CN103968491B true CN103968491B (zh) 2017-11-10

Family

ID=5123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7288.7A Active CN103968491B (zh) 2013-01-25 2013-01-25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68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50677A (zh) * 2017-11-24 2018-05-18 苏州赛易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蜂窝状的换热装置
CN110671758A (zh) * 2019-05-22 2020-01-10 广州绿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新风除霾净化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9280A (zh) * 2007-12-05 2008-04-30 赵耀华 无动力式空气热回收装置
CN101769696A (zh) * 2010-03-22 2010-07-07 徐珺 一种换热芯体及具有该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器
CN101776406A (zh) * 2010-01-14 2010-07-14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逆流式换热芯体
WO2011071446A1 (en) * 2009-12-08 2011-06-16 Ny Kraft Sverige Ab Heat exchanger with guided air flows
CN201973840U (zh) * 2011-03-23 2011-09-14 浙江志江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换气机
CN203052906U (zh) * 2013-01-25 2013-07-10 沈阳市沈海牧业有限公司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9280A (zh) * 2007-12-05 2008-04-30 赵耀华 无动力式空气热回收装置
WO2011071446A1 (en) * 2009-12-08 2011-06-16 Ny Kraft Sverige Ab Heat exchanger with guided air flows
CN101776406A (zh) * 2010-01-14 2010-07-14 天津大学 新风换气机用逆流式换热芯体
CN101769696A (zh) * 2010-03-22 2010-07-07 徐珺 一种换热芯体及具有该换热芯体的全热换热器
CN201973840U (zh) * 2011-03-23 2011-09-14 浙江志江风机有限公司 一种新风换气机
CN203052906U (zh) * 2013-01-25 2013-07-10 沈阳市沈海牧业有限公司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8491A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0141A (zh) 新风换气机用平板式换热器芯体
CN207377593U (zh) 矿井回风用低温热管换热系统
CN201952940U (zh) 一种新型透明绝热太阳能复合墙体
CN203052906U (zh)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CN103968491B (zh) 一种留温新风换气机
CN106440168A (zh) 带热量回收和废气净化的送排风系统
CN205383745U (zh) 一种环保节能吸热器
CN2864453Y (zh) 双层管路新风换气装置
CN108981038A (zh) 开闭式双功能热源塔
CN201751793U (zh) 高效热交换芯体及新风换气装置
CN110500003A (zh) 一种带热湿处理的新型窗框
CN206831750U (zh) 基于科恩达效应的窗玻璃气膜降温装置
CN204555177U (zh) 节能通风换热装置
CN204063303U (zh) 一种高效热回收新风机
CN204693544U (zh) 一种厨房用斜管式预热器
CN201794319U (zh) 双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采暖干燥房
CN208373331U (zh) 一种烟气脱白除尘一体化管式电除尘换热器
CN208735848U (zh) 全热交换器滤芯及全热交换器
CN205448122U (zh) 联合空调系统的通风光伏窗
CN208718536U (zh) 一种带热湿处理的新型窗框
CN208187150U (zh) 一种雨水收集补水式冷却塔
CN209655455U (zh) 室内机
CN210320452U (zh) 一种辐射制冷吊顶结构
CN208238304U (zh) 一种除霜器及具有该除霜器的冷凝器和热泵
CN207132534U (zh) 蓄能式风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06

Address after: 518000 Green Industry Pioneer Space on the Second Floor of Silicon Valley University Town Pioneer Park,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mart scree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10161 6 Gate 167 Dongling Road, Dongling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yang Shenhai Animal Husbandr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