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4037B -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4037B
CN103954037B CN201410222386.0A CN201410222386A CN103954037B CN 103954037 B CN103954037 B CN 103954037B CN 201410222386 A CN201410222386 A CN 201410222386A CN 103954037 B CN103954037 B CN 1039540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pipe
conversion device
house
h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223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4037A (zh
Inventor
李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YANSEN FURNAC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YANSEN FURNAC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YANSEN FURNAC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YANSEN FURNAC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2223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540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54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4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4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4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lid-Fuel Combust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供热系统,具体涉及家用供热系统,包括设置在房屋外的热风炉,所述热风炉上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热转换装置,所述热转换装置包括有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呈敞开状态,所述出风管与房屋之间设置有热气管道,所述热气管道一端与所述出风管连接,另一端与房屋内部空间接通。空气从进风管进入到热转换装置中,在被热转换装置加热后进入到房屋内部,实现供热,由于将热风炉和热转换装置设置在房屋外,热风炉燃烧产生的烟气并不会进入到房屋内,进而避免了房屋内出现烟气中毒的危险,并且,热风炉较传统取暖炉具而言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进而实现了节能、经济和环保。

Description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热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气温极低,在城市内,人们居住与工作的楼房或住宅公寓中,一般是采取集中供热的方式,以实现取暖节能的目的。但是,在居民居住分散的城郊、农村地区以及游牧地区,由于集中供热工程造价高、维护困难等原因,在这些地区并不适用,所以目前这些地区基本是通过各自烧柴、烧煤或用电采暖,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叶并不安全。比如,每年冬季都有出现采用烧煤取暖时导致煤气中毒的事故,以及采用电取暖时导致的火灾事故。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找到即节能、又经济的方法或模式。
所以,目前亟需一种即节能、经济、环保,又安全可靠的家用供热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城郊、农村以及游牧地区存在冬季取暖不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即节能、经济、环保,又安全可靠的家用供热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包括设置在房屋外的热风炉,所述热风炉上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热转换装置,所述热转换装置包括有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呈敞开状态,所述出风管与房屋之间设置有热气管道,所述热气管道一端与所述出风管连接,另一端与房屋内部空间接通。空气从进风管进入到热转换装置中,在被热转换装置加热后进入到房屋内部,实现供热,由于将热风炉和热转换装置设置在房屋外,热风炉燃烧产生的烟气并不会进入到房屋内,进而避免了房屋内出现烟气中毒的危险,并且,热风炉较传统取暖炉具而言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进而实现了节能、经济和环保。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处设置有调速风机,所述调速风机朝所述热转换装置内部吹风。在进风管处设置调速风机,调速风机朝热转换装置内吹风,提高热转换装置的进风量,进而增加了进入房屋内部的进风量,提高了加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家用供热系统还包括有设置在房屋内部的热传感器,所述调速风机上设置有控制其转速的控制装置,所述热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热传感器将房屋内部的温度信号实时的传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接到信号后,调节调速风机的转速,控制进风量,实现房屋内温度的自动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热转换装置包括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内套设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与所得第二筒体的上端隔开设置,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封闭连接,所述第二筒体敞开的下端位于所述热风炉的出火口上方,所述第一筒体上设置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外部呈敞开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部空间接通,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上。热风炉中高温的烟尘气体从出火口进入到第二筒体内部加热第二筒体,然后从排烟管排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筒体外部的空气从进风管进入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的间隙内,与第二筒体和排烟管发生热交换后从出风管进入到热气管道,实现外部空气的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内壁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所述第二筒体外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通过在第一筒体内壁和第二筒体外壁上设置隔板,使得空气在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之间的间隙内流动时,能够更充分的与第二筒体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排烟管包括第一连通管、环状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环状管呈环状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外部,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空腔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环状管接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环状管接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筒体呈敞开状,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位于所述环状管沿径向的两侧。从热风炉出来的热气进入第二筒体内部之后,先经过排烟管的环状管之后再从第二连通管排出,增加了热气在热转换装置内部停留的时间,并且环状管位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的间隙内,而空气流动时包覆在排烟管外部,提高了空气与排烟管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筒体内间隔设置有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两端与所述第二筒体封闭连接,所述加热管两端穿出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部空间接通。第二筒体内的炙热烟气加热加热管,而加热管两端与第二筒体外部空间接通,所以在加热管内充满了从热转换装置外部进入的空气,空气被加热管迅速的加热,进一步的提高了热转换装置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超出其密闭的上端继续向上延伸形成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的下端为所述第二筒体的上端,所述第三筒体的上端敞开并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内壁隔开,所述出风管穿过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经所述第三筒体敞开的上端进入到第三筒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三筒体的下端内壁隔开。从进风管进入的空气在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之间流动加热后,再从第三筒体敞开的上端进入第三筒体内,之后再从出风管排出,增加了空气在热转换装置内流动的路程,进一步提高了热转换装置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筒体外壁和内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进一步的增加了空气在热转换装置内流动的路程和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热转换装置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筒体上端内壁隔开的挡板,所述挡板内缘与所述出风管的外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的外缘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三筒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三筒体的上端隔开,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第四筒体,所述第四筒体沿所述第三筒体与第一筒体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至所述环状管的上方,并与所述环状管隔开,所述第四筒体与所述第三筒体之间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所述进风管与所述第一筒体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所述第一筒体上。热转换装置外部的空气从进风管进入挡板上方的第一筒体内后,从通气孔进入到第四筒体和第一筒体之间的间隙内向下流动,经过第四筒体的下端和环状管后沿第四筒体与第二筒体和第三筒体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流动过程中,部分空气进入加热管后在往上流动,然后再经第三筒体的上端后沿第三筒体往下流动,最后从出风管排出,空气在热转换装置内上下起伏的流动,增加了空气与热转换装置内部接触的面积,进一步的提高了热转换装置的换热效率;另外,由于空气在进入热转换装置时是冷空气,随着空气的流动不断的被加热,空气在上下起伏流动时,是先沿最外侧的第一筒体流动,然后逐步的往最内侧的出风管流动,在径向上呈由外向内的流动路径,所以在热转换装置工作时,空气的温度也是由外向内逐步加热,所以使得第一筒体具有较低的温度,避免烫伤操作人员,同时,由于第一筒体的温度较低,也降低了热量与外部空间的散失量,进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下端设置与所述热风炉的出火口相配合的环状封板。使得从热风炉出火口出来的炙热烟气全部进入到热转换装置内部,进一步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空气从进风管进入到热转换装置中,在被热转换装置加热后进入到房屋内部,实现供热,由于将热风炉和热转换装置设置在房屋外,热风炉燃烧产生的烟气并不会进入到房屋内,进而避免了房屋内出现烟气中毒的危险,并且,热风炉较传统取暖炉具而言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进而实现了节能、经济和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热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热转换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排烟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热风炉,101-出火口,2-热转换装置,201-进风管,202-出风管,203-第一筒体,204-第二筒体,205-底板,206-排烟管,206a-第一连通管,206b-环状管,206c-第二连通管,207-隔板,208-加热管,209-第三筒体,210-挡板,211-第四筒体,212-通气孔,213-封板,3-热气管道,4-调速风机,5-热传感器,6-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所示的一种家用供热系统,包括设置在房屋外的热风炉1,所述热风炉1上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热转换装置2,所述热转换装置2包括有进风管201和出风管202,所述进风管201呈敞开状态,所述出风管202与房屋之间设置有热气管道3,所述热气管道3一端与所述出风管202连接,另一端与房屋内部空间接通。空气从进风管201进入到热转换装置2中,在被热转换装置2加热后进入到房屋内部,实现供热,由于将热风炉1和热转换装置2设置在房屋外,热风炉1燃烧产生的烟气并不会进入到房屋内,进而避免了房屋内出现烟气中毒的危险,并且,热风炉1较传统取暖炉具而言具有更高的燃烧效率,进而实现了节能、经济和环保。
作为优选,所述进风管201处设置有调速风机4,所述调速风机4朝所述热转换装置2内部吹风。在进风管201处设置调速风机4,调速风机4朝热转换装置2内吹风,提高热转换装置2的进风量,进而增加了进入房屋内部的进风量,提高了加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家用供热系统还包括有设置在房屋内部的热传感器5,所述调速风机4上设置有控制其转速的控制装置6,所述热传感器5与所述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热传感器5将房屋内部的温度信号实时的传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在接到信号后,调节调速风机4的转速,控制进风量,实现房屋内温度的自动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热转换装置2包括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一筒体203,所述第一筒体203内套设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二筒体204,所述第一筒体203的上端与所得第二筒体204的上端隔开设置,所述第一筒体20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筒体204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底板205,所述底板205与所述第一筒体203和第二筒体204封闭连接,所述第二筒体204敞开的下端位于所述热风炉1的出火口101上方,所述第一筒体203上设置有排烟管206,所述排烟管206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203外部呈敞开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筒体203和第二筒体204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204的内部空间接通,所述进风管201和出风管202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203上。热风炉1中高温的烟尘气体从出火口101进入到第二筒体204内部加热第二筒体204,然后从排烟管206排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筒体203外部的空气从进风管201进入到第一筒体203和第二筒体204之间的间隙内,与第二筒体204和排烟管206发生热交换后从出风管202进入到热气管道3,实现外部空气的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203内壁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207,所述第二筒体204外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207。通过在第一筒体203内壁和第二筒体204外壁上设置隔板207,使得空气在第一筒体203与第二筒体204之间的间隙内流动时,能够更充分的与第二筒体204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排烟管206包括第一连通管206a、环状管206b和第二连通管206c,所述环状管206b呈环状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204外部,所述第一连通管206a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204内部空腔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环状管206b接通,所述第二连通管206c一端与所述环状管206b接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筒体203呈敞开状,所述第一连通管206a和所述第二连通管206c位于所述环状管206b沿径向的两侧。从热风炉1出来的热气进入第二筒体24内部之后,先经过排烟管206的环状管206b之后再从第二连通管206c排出,增加了热气在热转换装置2内部停留的时间,并且环状管206b位于第一筒体203和第二筒体204之间的间隙内,而空气流动时包覆在排烟管206外部,提高了空气与排烟管206的接触面积,进一步的提高了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筒体204内间隔设置有若干加热管208,所述加热管208两端与所述第二筒体204封闭连接,所述加热管208两端穿出所述第二筒体204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204的外部空间接通。第二筒体204内的炙热烟气加热加热管208,而加热管208两端与第二筒体204外部空间接通,所以在加热管208内充满了从热转换装置2外部进入的空气,空气被加热管208迅速的加热,进一步的提高了热转换装置2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筒体204的侧壁超出其密闭的上端继续向上延伸形成第三筒体209,所述第三筒体209的下端为所述第二筒体204的上端,所述第三筒体209的上端敞开并与所述第一筒体203的上端内壁隔开,所述出风管202穿过所述第一筒体203的上端经所述第三筒体209敞开的上端进入到第三筒体203内部,并与所述第三筒体203的下端内壁隔开。从进风管201进入的空气在第一筒体203和第二筒体204之间流动加热后,再从第三筒体209敞开的上端进入第三筒体209内,之后再从出风管202排出,增加了空气在热转换装置2内流动的路程,进一步提高了热转换装置2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筒体209外壁和内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207。进一步的增加了空气在热转换装置2内流动的路程和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热转换装置2的换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203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筒体203上端内壁隔开的挡板210,所述挡板210内缘与所述出风管202的外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210的外缘与所述第一筒体203的内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210位于所述第三筒体209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三筒体209的上端隔开,所述挡板210上设置有第四筒体211,所述第四筒体211沿所述第三筒体209与第一筒体203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至所述环状管206b的上方,并与所述环状管206b隔开,所述第四筒体211与所述第三筒体209之间的所述挡板210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212,所述进风管201与所述第一筒体203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挡板210上方的所述第一筒体203上。热转换装置2外部的空气从进风管201进入挡板210上方的第一筒体203内后,从通气孔212进入到第四筒体211和第一筒体203之间的间隙内向下流动,经过第四筒体211的下端和环状管206b后沿第四筒体211与第二筒体204和第三筒体209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流动过程中,部分空气进入加热管208后在往上流动,然后再经第三筒体209的上端后沿第三筒体209往下流动,最后从出风管202排出,空气在热转换装置2内上下起伏的流动,增加了空气与热转换装置2内部接触的面积,进一步的提高了热转换装置2的换热效率;另外,由于空气在进入热转换装置2时是冷空气,随着空气的流动不断的被加热,空气在上下起伏流动时,是先沿最外侧的第一筒体203流动,然后逐步的往最内侧的出风管202流动,在径向上呈由外向内的流动路径,所以在热转换装置2工作时,空气的温度也是由外向内逐步加热,所以使得第一筒体203具有较低的温度,避免烫伤操作人员,同时,由于第一筒体203的温度较低,也降低了热量与外部空间的散失量,进而进一步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筒体203下端设置与所述热风炉1的出火口101相配合的环状封板213。使得从热风炉1出火口出101来的炙热烟气全部进入到热转换装置2内部,进一步的提高了热利用率。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房屋外的热风炉,所述热风炉上设置有与之相配合的热转换装置,所述热转换装置包括有进风管和出风管,所述进风管呈敞开状态,所述出风管与房屋之间设置有热气管道,所述热气管道一端与所述出风管连接,另一端与房屋内部空间接通,所述热转换装置包括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一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内套设有上端密闭而下端敞开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内间隔设置有若干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两端与所述第二筒体封闭连接,所述加热管两端穿出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外部空间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处设置有调速风机,所述调速风机朝所述热转换装置内部吹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设置在房屋内部的热传感器,所述调速风机上设置有控制其转速的控制装置,所述热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上端隔开设置,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之间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封闭连接,所述第二筒体敞开的下端位于所述热风炉的出火口上方,所述第一筒体上设置有排烟管,所述排烟管一端位于所述第一筒体外部呈敞开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侧壁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内部空间接通,所述进风管和出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内壁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所述第二筒体外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管包括第一连通管、环状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环状管呈环状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筒体外部,所述第一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内部空腔接通,另一端与所述环状管接通,所述第二连通管一端与所述环状管接通,另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筒体呈敞开状,所述第一连通管和所述第二连通管位于所述环状管沿径向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的侧壁超出其密闭的上端继续向上延伸形成第三筒体,所述第三筒体的下端为所述第二筒体的上端,所述第三筒体的上端敞开并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内壁隔开,所述出风管穿过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经所述第三筒体敞开的上端进入到第三筒体内部,并与所述第三筒体的下端内壁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筒体外壁和内壁上间隔设置有若干环状的隔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筒体上端内壁隔开的挡板,所述挡板内缘与所述出风管的外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的外缘与所述第一筒体的内壁密闭连接,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三筒体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三筒体的上端隔开,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第四筒体,所述第四筒体沿所述第三筒体与第一筒体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至所述环状管的上方,并与所述环状管隔开,所述第四筒体与所述第三筒体之间的所述挡板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所述进风管与所述第一筒体接通的位置位于所述挡板上方的所述第一筒体上。
CN201410222386.0A 2014-05-26 2014-05-26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Active CN1039540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2386.0A CN103954037B (zh) 2014-05-26 2014-05-26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22386.0A CN103954037B (zh) 2014-05-26 2014-05-26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4037A CN103954037A (zh) 2014-07-30
CN103954037B true CN103954037B (zh) 2016-09-07

Family

ID=51331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22386.0A Active CN103954037B (zh) 2014-05-26 2014-05-26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540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8875A (zh) * 2016-10-19 2017-01-04 朱友东 一种节能降尘烟囱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3583U (zh) * 2009-11-18 2010-07-14 马洪彬 温室供热装置
CN201672672U (zh) * 2010-06-01 2010-12-15 王金光 一种多功能热风器
CN202581788U (zh) * 2012-04-19 2012-12-05 范学齐 直接式热风炉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23583U (zh) * 2009-11-18 2010-07-14 马洪彬 温室供热装置
CN201672672U (zh) * 2010-06-01 2010-12-15 王金光 一种多功能热风器
CN202581788U (zh) * 2012-04-19 2012-12-05 范学齐 直接式热风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4037A (zh) 2014-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62226U (zh) 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
CN103954037B (zh) 一种家用供热系统
CN204943571U (zh) 一种具有自动控温功能的蜂窝煤炉
CN205807497U (zh) 一种无烟取暖炉
CN204202182U (zh) 冷凝式燃气壁挂炉
CN102644939A (zh) 新型集成灶
CN204880089U (zh) 玉米芯燃烧装置
CN204611846U (zh) 热风高温煤柴无烟灶
CN205482285U (zh) 烘干用集热燃烧炉
CN204100756U (zh) 一种锅炉烟气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CN204678325U (zh) 循环节能环保锅炉
CN204104804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烤房
CN204063933U (zh) 利用生物质燃烧的熔铝炉
CN203605276U (zh) 一种具有正反双烧功能的生物质能采暖炉
CN203605275U (zh) 一种具有助氧气化功能的生物质能采暖炉
CN204275077U (zh) 节能环保食用菌灭菌炉
CN204853561U (zh) 一种适合多种燃料的家用采暖炊事锅炉
CN205037360U (zh) 一种双火道炊事采暖炉具
CN203704034U (zh) 一种采暖炉具
CN204345906U (zh) 节能热水锅炉
CN203492696U (zh) 烟道内置式节能环保热风炉
CN203908263U (zh) 一种新型烘干设备
CN203421818U (zh) 高效过热蒸气热风发生一体炉
CN106839413A (zh) 一种移动热源烟风系统
CN204842946U (zh) 智能钢包蓄热烘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