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7247B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7247B
CN103947247B CN201180073734.7A CN201180073734A CN103947247B CN 103947247 B CN103947247 B CN 103947247B CN 201180073734 A CN201180073734 A CN 201180073734A CN 103947247 B CN103947247 B CN 103947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ll
base station
resource
control
contro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37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7247A (zh
Inventor
实川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47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7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7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72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39Frequency-contiguous, i.e. with no allocation of frequencies for one user or terminal between the frequencies allocated to anoth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无线通信系统(1)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在该小区间协调控制中,使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相互协调而对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发送信号。超微型基站(100)具有控制部(100a)和通信部(100b)。控制部(100a)根据在超微型基站(100)与宏基站(200)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协调区域ID,来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超微型小区的E‑PDCCH的资源。通信部(100b)采用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的解码对象的超微型小区的E‑PDCCH的第1资源,向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发送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LTE- 高级版(Advanced)中,为了扩大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正在进行异构网络的研究。异构网络是指,共存配置有宏小区和由低发送功率的基站构成的小区(以下记作“超微型小区”。)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在宏小区与超微型小区以同一频率运用的情况下,出现从宏小区向超微型小区的干扰的问题。即,在与超微型小区的基站(以下记作“超微型基站”。)连接的移动站(以下记作“超微移动站”。)中,来自超微型基站的信号受到来自宏小区的基站(以下记作“宏基站”。)的信号的干扰。
上述的小区间干扰对各物理信道(控制信道、共享信道)的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在子帧的发送时机在小区间同步的系统中,小区间干扰可能发生在控制信道之间以及共享信道之间。作为降低这样的小区间干扰的技术,可应用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作为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具有在LTE-高级版(版本-11)内正处于研究中的被称为 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协作多点技术)的技术或LTE(版本-8)内的被称为 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技术。在CoMP以及ICIC 等的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中,使多个基站相互进行协调,对移动站发送采用共享信道的数据信号。
另一方面,在近年来的LTE中,在多个用户间同时进行通信时,控制信道的容量有可能不足,作为解决该控制信道的容量不足的技术,研究了将控制信道扩展到例如共享信道区域等的技术。在该技术中,针对作为共享信道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对作为控制信道之一的 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进行频率复用,由此对PDCCH进行扩展。此外,后面将扩展后的PDCCH称作E-PDCCH(Enhanced-PDCCH:增强型PDCCH)。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 V10.2.0(2011-06)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 V10.2.0(2011-06)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 V10.2.0(2011-06)
非专利文献4:3GPP TR 36.814 V9.0.0(2010-03)
非专利文献5:3GPP R1-111636(2011-0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没有考虑降低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的控制信道的小区间干扰。
例如,在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的控制信道即E-PDCCH中,与共享信道即 PDSCH同样地考虑应用CoMP以及ICIC等的小区间协调控制。但是,因为当前研究的E-PDCCH分散配置在所分配的整个带宽中,所以难以应用CoMP以及ICIC等的小区间协调控制。结果是,具有采用E-PDCCH的控制信号彼此在小区之间进行干扰的担心。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降低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的控制信道的小区间干扰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在一个方式中,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在该小区间协调控制中,使第1小区的基站和第2小区的基站相互协调而对上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信号。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第1小区的基站、第2小区的基站和第1小区的移动站。第1小区的基站具有第1控制部和第2通信部。第1控制部根据在上述第1小区的基站与上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上述第1小区的规定区域。第1通信部采用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上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的上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向上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第2小区的基站具有第2控制部和第2通信部。第 2控制部根据上述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上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上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上述第2小区的规定区域。第2通信部采用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上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的上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向上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第1小区的移动站具有第3通信部,其根据上述第1资源来接收从上述第 1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根据上述第2资源来接收从上述第2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上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以在上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上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同的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上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上述共用识别符以上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上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上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以上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上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上述共用识别符以上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上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所述共用识别符和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被交换。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个方式,起到能够降低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的控制信道的小区间干扰这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异构网络的一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各个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PDCCH的映射方法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PDCCH的搜索空间的图。
图5是示出FDM方式下的E-PDCCH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增强控制区域(E-Control region)的配置例(其1)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增强控制区域的配置例(其2)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移动站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E-SS类型(Type)1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E-SS类型2的一例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的用户调度算法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动作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的用户调度算法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例。此外,本发明没有被此实施例所限定。
首先,参照图1~图5来说明作为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前提的技术。图1是示出异构网络的一例的图。图1所示的异构网络是共存地配置有宏小区和超微型小区的网络,宏基站和各个超微型基站经由光纤等有线接口进行连接。在这样的异构网络中,当以同一频率运用宏小区和超微型小区时,例如在与超微型基站连接的移动站中,来自超微型基站的下行链路的期望信号SG1接收到来自宏基站的较大的干扰信号SG2。结果是,具有各个物理信道(控制信道、共享信道)的通信品质劣化的担心。
在说明该小区间干扰对各物理信道的影响之前,参照图2对各物理信道的结构、向时间/频率资源映射的映射方法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各物理信道的映射方法的图。如图2所示,在时间方向上,1ms长的子帧由14个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符号构成,控制信道被映射到前方的n(=1~3) 个OFDM符号。控制信道是例如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重传指示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n的值被定义为称作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控制格式指示符)的控制信息。用于传送用户数据等的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被映射到剩余的OFDM符号。在频率方向上,由12个副载波构成 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来作为频率资源的分配单位,面向各用户的共享信道以RB为单位进行频率复用。此外,用于信道估计等的小区固有的参照信号 (Cell-specific RS(Reference Signal))以时间、频率方向稀疏地进行映射。另外,作为时间/频率资源的最小单位,定义了由1个OFDM符号、1个副载波围住的区域即 RE(Resource Element:资源要素)。此外,作为控制信道的映射单位,除了RS以外,还定义了由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4个RE构成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资源要素组)。
接下来,对上述各物理信道中的尤其是控制信道的映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PCFICH是用于传送CFI的物理信道。在PCFICH用的4个REG中,在子帧内的先头的OFDM符号中,以与小区ID(IDentity:标识)相关的副载波位置为起点,在系统带宽内,以大致相等间隔分散地进行映射。
PHICH是用于传送与上行共享信道相关的ACK/NACK信息的物理信道。根据从上位层通知的参数Ng,求出PHICH组数,对每一个PHICH组使用3个REG。在3 个REG中的没有映射PCFICH的REG中,以与小区ID相关的副载波位置为起点,在系统带宽内,以大致相等间隔分散地进行映射。
PDCCH是用于传送与通知信息和用户数据相关的调度信息的物理信道。图3是用于说明PDCCH的映射方法的图。作为各PDCCH使用的资源的单位,定义了 CCE(Control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要素),CCE对应于9个REG(=36RE)。聚合等级(以下记作“AL”。)是PDCCH使用的CCE数量,即相当于扩散率的参数。基站根据无线信道状态等从{1、2、4、8}中设定AL。详细将在后面记述,各PDCCH施加适当的偏移而被复用,通过QPSK(Quadrature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键控) 进行调制。各PDCCH进行4个调制符号单位的交织后,映射到没有映射PCFICH、 PHICH的REG。
在交织处理中,基站首先利用4个调制符号单位对经由QPSK调制的PDCCH进行块交织,并利用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基于小区ID的循环移动。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公式1表示块交织后的信号。
【公式1】
w(p)(0),...,w(p)(Mquad-1)…式(1)
其中,
P:天线编号;
Mquad:4个调制符号单位的总数
另外,循环移动后的信号通过以下的公式2来表示。
【公式2】
其中,
小区ID
参照公式1以及公式2可知这样的结构:当调制符号数或者小区ID的条件不同时,交织处理中的并排替换的规则也不同。
另外,由于基站不向移动站通知PDCCH的复用位置,因此在PDCCH解码时,移动站对具有可能性的复用位置的候选进行搜索,对各个接收信号尝试解码。为了将该解码次数限制在移动站可以处理的程度,导入了搜索空间(以下记为“SS”。)的概念。因此,基站在被限制的搜索空间内的任意的场所对PDCCH复用,移动站仅对搜索空间进行搜索并尝试解码即可。
图4是用于说明PDCCH的搜索空间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存在33个可使用的CCE的情况下的、某个子帧中的搜索空间的一例。为了传输报知信息的调度信息的PDCCH而设置的公共搜索空间(Common Search Space)始终被固定于前头的16个 CCE。为了传输用户数据的调度信息的PDCCH而设置的移动站固有搜索空间 (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Specific Search Space)的前头位置根据每个移动站、 AL、子帧而不同。该前头位置由散列函数来决定。另外,可使用的CCE数可以根据系统带宽、天线结构、CFI、Ng而改变。
接着,对小区间干扰对各物理信道的影响进行说明。在子帧的发送时机在小区间同步的系统中,小区间干扰可能发生在共享信道之间、控制信道之间。在LTE中,为了降低这样的小区间的干扰而对共享信道准备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例如是在LTE-高级版(版本-11)内正处于研究中的被称为CoMP(Coordinated Multiple Point:协作多点技术)的技术或LTE(版本-8)中的被称为ICIC(Inter-Cell InterferenceCoordination:小区间干扰协调)的技术。在这些CoMP以及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中,使多个基站相互进行协调,对移动站发送采用共享信道的数据信号。
例如,在CoMP中,从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对特定的超微型移动站发送信号分量相同的共享信道PDSCH。即,在超微型移动站中,接收来自相邻的宏小区的信号作为期望信号,所以能够降低小区间的干扰。
另外,例如,在ICIC中,关于共享信道PDSCH,在超微型基站中,对小区边界的移动站的共享信道分配特定的RB。另一方面,在宏基站中,不以该RB发送共享信道,或者以低发送功率进行发送,由此能够降低小区间的干扰。
但是,在上述的技术中,对PDCCH等的控制信道应用CoMP以及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是困难的。原因是在控制信道中,在相邻的小区之间调制符号数或者小区ID的条件不同,所以如参照公式1已经说明的那样,交织处理中的并排替换的规则不同。这样,对于控制信道,在相邻的小区之间,PDCCH的映射位置不同,分散到整个系统带宽,因此难以应用CoMP以及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技术。
另一方面,在LTE中提出了为了消除近年来的控制信道的容量不足而将控制信道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规定区域的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频分复用)方式的概念。图5是示出FDM方式的E-PDCCH的一例的图。如图5所示,例如,在FDM方式中对作为共享信道的PDSCH的RB频率复用作为控制信道之一的 PDCCH,由此来扩展PDCCH。以下,将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规定区域的PDCCH 称为E-PDCCH。
接着,说明关于E-PDCCH的问题点。即使在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等规定区域的控制信道即E-PDCCH中,根据降低小区间干扰的观点,也期望与作为共享信道的 PDSCH同样地应用CoMP以及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但是,E-PDCCH与现有的 PDCCH同样,在相邻的小区之间,E-PDCCH的映射位置不同,被分散配置在所分配的整个带宽,因此难以应用CoMP以及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结果是,具有采用E-PDCCH的控制信号彼此在小区之间进行干扰的担心。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研究E-PDCCH的发送方法,来消除 E-PDCCH中的上述问题点。
【实施例1】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构成为如图1所示的共存配置有宏小区和超微型小区的异构网络。并且,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为了进行CoMP或ICIC等小区间协调控制可交换必要的信息。以下,将可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小区的范围称为协调区域。另外,将协调区域ID定义为在属于协调区域的宏基站和超微型基站中共用的识别符。该协调区域ID是共用识别符的一例。
图6示出在协调区域内的某2个小区(小区1以及小区2)中对各个移动站(UE: 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用的E-PDCCH分配CCE的状况和各CCE被映射至时间/ 频率资源的状况。这里,例如小区1是超微型小区,小区2是宏小区。
作为E-PDCCH用的时间频率资源,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和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这样的2种区域。其中,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是用于小区间协调控制的资源,以规定的RB数单位进行设置。在图6的例子中,设置两个2RB单位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另外,在协调区域内的各个小区中共用的位置处设置这两个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
另一方面,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是没有被用于小区间协调控制的资源。例如,根据移动站数等来针对每个小区以不同的RB数单位来设置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和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与版本8控制区域(Release 8Control region) 同样,将REG作为构成要素。此外,在下面叙述这些增强控制区域的具体配置例。
另外,作为E-PDCCH用的CCE,设置有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和非协调控制用CCE。与版本8PDCCH相同,1个CCE对应于9个REG。
首先,在与超微型基站连接的移动站中,假定来自超微型基站的期望信号接受来自宏基站的干扰信号的状况。在此状况下,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协调区域内的各个小区中,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内的共用的CCE分配到与超微型基站连接的移动站。在图6的例子中,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协调区域内的小区1以及小区2 中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内的共用的CCE分配到移动站UE1、移动站UE2以及移动站UE3。
另一方面,假定来自超微型基站的期望信号没有接受来自宏基站的干扰信号的状况。在此状况下,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移动站的连接小区中将非协调控制用CCE 分配到移动站。在图6的例子中,超微型基站在移动站UE4的连接小区即小区1中,将非协调控制用CCE分配到移动站UE4,宏基站在移动站UE5的连接小区即小区2 中,将非协调控制用CCE分配到移动站UE5。
然后,各个CCE的E-PDCCH用的资源在QPSK调制之后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交织处理,并映射到增强控制区域的各个REG。具体地说,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CCE是非协调控制用CCE的情况下,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对已QPSK调制的 E-PDCCH进行块交织,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基于小区ID的循环移动。另一方面,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CCE是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情况下,以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RB单位进行交织处理。例如,在1个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内含有22个REG。在此情况下,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截取22个量,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块交织,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基于协调区域ID的循环移动。
通过这样,例如图中的UE1、UE2以及UE3用的E-PDCCH在各个小区中分配共用的CCE。然后,在各个小区中以共用的处理单位进行块交织,并在各个小区中进行基于共用识别符即协调区域ID的循环移动。然后,在各个小区中向共用的时间/ 频率资源即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内的REG映射E-PDCCH用的资源。因此,可从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对特定的移动站发送信号分量相同的控制信道E-PDCCH。结果是,能够提高E-PDCCH的接收特性。
此外,关于例如图中的UE4以及UE5用的E-PDCCH,在连接小区中分配CCE。另外,因为各个CCE在小区之间循环使用,所以可收容更多的移动站用的E-PDCCH。
这里,说明增强控制区域的具体配置例。图7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增强控制区域的配置例(其1)的图。图8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增强控制区域的配置例(其2)的图。此外,图7表示发送天线数是4个、作为版本8控制区域使用3个OFDM符号的状况。图8表示发送天线数是2个、作为版本8控制区域使用2个OFDM符号的状况。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关于小区固有的RS,被使用的RE数根据发送天线数而不同,映射位置根据小区ID以频率方向进行移动。另外,关于信道品质测定用的参照信号即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信道状态信息)-RS,对在图上记载的RE中使用的RE进行部分限定,利用上位层来设定发送周期等的图案。因此,没有使用其它物理信道的RE中的映射位置不依存于小区的REG存在。将映射位置不依存于小区的REG用作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以及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另外,没有使用其它物理信道的RE中的映射位置依存于小区的REG也存在。将映射位置依存于小区的REG用作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
此外,作为增强控制区域的结构,只要采用在无线通信系统内规定的结构既可。另外,增强控制区域的结构可以是无线通信系统内的各个基站根据需要进行切换的结构。在无线通信系统内的各个基站切换增强控制区域的结构时,基站向移动站通知表示增强控制区域的结构的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在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中,例如包含作为增强控制区域使用的RB的位置的信息以及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单位带宽 (例如,2RB的单位带宽)的信息。另外,还包含表示是否将E-PDCCH用的REG中的映射位置不依存于小区的REG用作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信息。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9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如图9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此外,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是属于协调区域的基站。
超微型基站100具有控制部100a和通信部100b。控制部100a具有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101、调度部1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103。另外,控制部100a具有控制信号生成部104、参照信号生成部105、物理信道复用部106、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8和IFFT(Inversed 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逆变换)部109。通信部100b 具有接收RF(RadioFrequency:射频频率)部107和发送RF部110。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连接。此外,在物理上,控制部100a由数字电路、DSP(Digital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和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构成,通信部100b由包含放大器和过滤器的模拟电路等构成。
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101根据从各个移动站通知的各个小区的接收功率 (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的信息,来判定该移动站是否是CoMP应用对象UE,而且决定协调小区。此外,所谓协调小区是指可进行作为小区间协调控制之一的CoMP的小区。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101将表示移动站是否是CoMP应用对象UE的信息和协调小区的信息作为CoMP应用对象UE信息通知给调度部102。
调度部102根据CoMP应用对象UE信息和从各移动站通知的信道品质信息 (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进行用户调度。例如,调度部102 根据CoMP应用对象UE信息和从各个移动站通知的CQI,向各个移动站用的共享信道分配频率资源以及向各个移动站用的E-PDCCH分配CCE。此外为了进行在小区之间协调的用户调度,调度部102与收容协调小区的宏基站200的调度部202之间,交换关于CoMP应用对象UE的用户数据、控制数据以及调度信息。经由有线接口进行该交换。
数据信号生成部103根据用户数据、后述的搜索空间切换指示以及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等,来生成PDSCH等的数据信号。控制信号生成部104根据由资源分配信息等构成的控制信息,来生成E-PDCCH等的控制信号。参照信号生成部105生成参照信号。
物理信道复用部106对各个物理信道进行频率复用。例如,物理信道复用部106 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对物理信道中的各个CCE的E-PDCCH进行块交织,并以4个调制符号单位进行基于协调区域ID的循环移动,由此对E-PDCCH进行频率复用。
接收RF部107针对上行链路的接收信号,进行从无线频率到基带的转换,并进行正交解调、A/D(Analog to Digital:模拟到数字)。接收RF部107具有天线A1,来接收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108进行上行控制信号的解调,将作为控制信息的CQI和各小区的RSRP复原。IFFT部109进行逆傅立叶变换(IFFT),附加上 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发送RF部110进行D/A转换、正交调制,并进行从基带到无线频率的转换,将功率进行放大,发送下行链路的信号。发送RF部110具有天线A2,来发送下行信号。
同样,宏基站200具有控制部200a和通信部200b。控制部200a具有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201、调度部2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203。另外,控制部200a具有控制信号生成部204、参照信号生成部205、物理信道复用部206、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208和IFFT(Fast Fourier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部209。通信部200b具有接收RF部207和发送RF部210。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连接。此外,在物理上,控制部200a由数字电路、DSP和CPU 等构成,通信部200b由包含放大器和过滤器的模拟电路等构成。
此外,宏基站200具有与超微型基站100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末尾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接着,说明移动站10的结构。图10是示出实施例1的移动站的结构的图。移动站10具有控制部10a和通信部10b。控制部10a具有FFT部12、数据信号解调部13、控制信号解调部14、信道推定部15、CQI计算部16、RSRP测定部17和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8。通信部10b具有接收RF部11和发送RF部19。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连接。
接收RF部11针对下行链路的接收信号,进行从无线频率到基带的转换,并进行正交解调、A/D转换。接收RF部11通过天线A5接收下行信号。FFT部12与典型的OFDM方式同样,检测接收信号的分离定时(cut-out timing)并去除CP,然后通过傅立叶转换(FFT)将该检测结果转换成频率区域的接收信号。
数据信号解调部13根据资源分配信息,对从接收信号提取的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对数据信息进行复原。在数据信息中除了用户数据之外,还包含搜索空间切换指示或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等来自上位层的控制信息。数据信号解调部13在复原搜索空间切换指示作为数据信息时,向控制信号解调部14通知已复原的搜索空间(SS:Search Space:搜索空间)切换指示。
控制信号解调部14对从接收信号提取的E-PDCCH等的控制信号进行解调,复原资源分配信息作为控制信息。控制信号解调部14在从数据信号解调部13通知SS 切换指示的情况下,切换在E-PDCCH解码时搜索的范围。
信道推定部 15根据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出的参照信号与已知的参照信号的副本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信道估计值。另外,不仅针对移动站10连接的小区进行该信道估计,还针对其周围的小区进行该信道估计。CQI计算部16使用移动站10连接的小区的信道估计值,计算信道质量信息(上述的CQI)。RSRP测定部17使用移动站10连接的小区及其周围小区的信道估计值,测定各小区的参照信号的接收功率(上述的 RSRP)。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18根据由CQI和由各小区的RSRP构成的控制信息,生成上行控制信号。发送RF部19在进行了D/A(Digital to Analog:数字到模拟)转换和正交调制后,进行从基带到无线频率的转换,将功率放大,发送上行链路的信号。发送RF部19通过天线A6发送上行信号。此外,在物理上,控制部10a由数字电路、 DSP和CPU等构成,通信部10b由包含放大器和过滤器的模拟电路等构成。
接着,说明动作。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如图1所示的在宏小区中混合有多个超微型小区的网络环境。图11是示出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的动作的图。此外,以下,移动站10与超微型基站100连接,属于协调区域的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 保持共用的协调区域ID。另外,以下,有时将移动站10连接的超微型小区称为连接小区。
在S1中,超微型基站100向移动站10通知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已接受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的移动站10确定映射CCE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以及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的配置。
在S2中,超微型基站100发送CSI-RS。在S3中,宏基站200发送CSI-RS。在 S4中,移动站10对于连接的超微型小区及其周边小区测定CSI-RS的接收功率。此外,周边小区包含协调区域内的各个小区。在S5中,移动站10将接收功率的测定结果作为RSRP向超微型基站100进行报告。
在S6中,超微型基站100根据从移动站10报告的各个小区的RSRP来推定移动站10中的小区间干扰的状态,根据其推定结果来测定CoMP应用对象UE而且决定协调小区。例如,当将移动站10连接的超微型小区的RSRP设为“RSRP_S”、将包含宏小区的协调区域内的各个小区的RSRP设为“RSRP_I”时,差α=|RSRP_S-RSRP_I| 表示移动站10中的小区间干扰的状态。因此,当协调区域内的小区中的α为既定阈值以下的小区存在时,超微型基站100检测与超微型小区连接的移动站10作为CoMP 应用对象UE,而且将α是既定阈值以下的小区决定为协调小区。在本实施例中,超微型基站100将宏小区决定为协调小区。
在S7中,超微型基站100向移动站10通知SS切换指示,该SS切换指示是指示在E-PDCCH解码时对移动站10搜索的搜索空间(SS)进行切换。
这里,说明超微型基站100在S7中执行的具体处理。在E-PDCCH解码时移动站10搜索的SS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包含在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上定义的SS 即E(Enhanced:增强)-SS类型1和在非协调控制用CCE上定义的SS即E-SS类型2。超微型基站100在移动站10是CoMP应用对象UE的情况下,向移动站10通知SS 切换指示,该SS切换指示是指示将当前的SS切换为图12所示的E-SS类型1。另一方面,超微型基站100在移动站10不是CoMP应用对象UE的情况下,向移动站10 通知SS切换指示,该SS切换指示是指示将当前的SS切换为图13所示的E-SS类型 2。此外,图12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E-SS类型1的一例的图。图13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E-SS类型2的一例的图。
返回图11,在S8中,超微型基站100以及宏基站200相互协调地进行用户调度。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超微型基站100以及宏基站200在S8中执行的用户调度算法的图。此外,超微型基站100以及宏基站200进行的用户调度因为处理内容是相同的,所以这里作为代表说明超微型基站100的处理内容。
首先,超微型基站100当选择作为调度对象的UE时(S31),进行在S31中选择出的UE是否是CoMP应用对象UE的判定(S32)。
当S32中的判定结果为在S31中选择的UE不是CoMP应用对象UE时(S32;否),超微型基站100进行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信号用RB的判定(S33)。当该判定结果为能够确保RB时(S33;是),超微型基站100选择E-PDCCH的AL(S34),进行在连接小区的E-SS类型2的区域内是否能够确保E-PDCCH用CCE的判定(S35)。当该判定结果为能够确保CCE时(S35;是),超微型基站100确保数据信号用RB以及E-PDCCH 用CCE(S36)。此时,超微型基站100以自身的小区ID为基础来确保数据信号用RB 以及E-PDCCH用CCE。然后,超微型基站100在协调区域内搜索作为调度对象的其它UE(S37),当没有其它UE时(S37;否),结束用户调度处理。
当S32中的判定结果为在S31中选择的UE是CoMP应用对象UE时(S32;是),超微型基站100在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中进行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信号用RB的判定 (S38)。当该判定结果是能够确保RB时(S38;是),超微型基站100选择E-PDCCH的 AL(S39),进行在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的E-SS类型1的区域中是否能够确保 E-PDCCH用CCE的判定(S40)。当该判定结果是能够确保CCE时(S40;是),超微型基站100确保数据信号用RB以及E-PDCCH用CCE(S36)。此时,超微型基站100 以协调区域ID为基础,确保在数据信号用RB和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的E-SS类型 1的区域内共用的位置的E-PDCCH用CCE。
此外,当在上述S33以及S38中判定为不能确保RB时(S33;否,S38;否),返回S31,再次执行其以后的处理。另外,当在上述S35以及S40中判定为不能确保 CCE时(S35;否,S40;否),也同样返回S31,再次执行其以后的处理。
反复执行上述S31~S40的一连串处理,直至不存在作为调度对象的UE为止 (S37;是),全部UE在调度处理完成的时刻结束。
返回图11,在S9中,超微型基站100采用在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的E-SS类型1的区域中共用的位置的E-PDCCH用CCE,对作为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 10发送与宏基站200相同的E-PDCCH。
在S10中,宏基站200采用在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的E-SS类型1的区域中共用的位置的E-PDCCH用CCE,对作为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10发送与超微型基站100相同的E-PDCCH。在无线信道上合成S9中发送的E-PDCCH和S10中发送的E-PDCCH,在SINR(Signal 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信干燥比)提高的状态下,使其到达移动站10的接收天线。由此,能够降低从宏小区对超微型小区中的CoMP 应用对象UE的E-PDCCH的干扰。
此外,超微型基站100采用E-SS类型2的区域中的CCE对不是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10发送E-PDCCH。
在S11中,移动站10根据在S7中从超微型基站100通知的SS切换指示进行SS 的切换,搜索切换后的SS对E-PDCCH进行解码。具体地说,作为CoMP应用对象 UE的移动站10将当前的SS切换为E-SS类型1,搜索E-SS类型1对E-PDCCH进行解码。另一方面,不是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10将当前的SS切换为E-SS 类型2,搜索E-SS类型2对E-PDCCH进行解码。然后,移动站10从已解码的E-PDCCH 中取得PDSCH的资源分配信息。
在S12中,超微型基站100采用已分配的共用位置的RB,对作为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10发送与宏基站200相同的PDSCH。
在S13中,宏基站200采用已分配的共用位置的RB,对作为CoMP应用对象 UE的移动站10发送与超微型基站100相同的PDSCH。在无线信道上合成S12中发送的PDSCH和S13中发送的PDSCH,在SINR提高的状态下,使其到达移动站10 的接收天线。由此,能够降低从宏小区对超微型小区中的CoMP应用对象UE的 PDSCH的干扰。
此外,超微型基站100采用已分配的RB,对不是CoMP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 10发送PDSCH。
在S14中,移动站10对在S11中取得的资源分配信息所示的RB上映射的PDSCH 进行解码,并获得用户数据。
如上所述,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1进行使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相互协调并对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发送信号的小区间协调控制。无线通信系统1具有超微型基站100、宏基站200和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超微型基站100具有控制部 100a和通信部100b。控制部100a根据在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协调区域ID,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超微型小区的E-PDCCH的资源。通信部100b采用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的解码对象的超微型小区的E-PDCCH的第1资源,向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 发送控制信号。宏基站200具有控制部200a和通信部200b。控制部200a根据上述协调区域ID来交织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宏小区的E-PDCCH的资源。通信部200b采用与上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 的解码对象的宏小区的E-PDCCH的第2资源,向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发送控制信号。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具有通信部10b,该通信部10b根据第1资源接收从超微型基站100发送来的控制信号并且根据第2资源接收从宏基站200发送来的控制信号。这里,规定的资源单位是1以上的RB。第1资源是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 固有的搜索空间(SS),例如包含在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上定义的SS即E-SS类型 1和在非协调控制用CCE上定义的SS即E-SS类型2。由此,无线通信系统1能够降低E-PDCCH的小区间干扰。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说明对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应用ICIC的技术的例子。即,实施例1的超微型基站100的调度部102以及宏基站200的调度部202以协调区域ID 为基础,确保在连接小区以及协调小区的E-SS类型1的区域中共用的位置的 E-PDCCH用CCE。由此,能够采用作为E-PDCCH用CCE而被确保的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全部资源,从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发送信号分量相同的E-PDCCH,能够降低E-PDCCH的小区间干扰。但另一方面,为了在基站之间交换所发送的控制信息,而需要进行高速的控制。
因此,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利用比较简易的方法,进行降低E-PDCCH的小区间干扰的小区间协调控制。为了实现该小区间协调控制,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的一个调度部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一部分区域设定为零发送功率或低发送功率,另一个调度部在该区域中发送E-PDCCH。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图。图15表示在协调区域内的某2个小区(小区1以及小区2)中向各UE用的E-PDCCH分配CCE的状况和将各个CCE映射到时间/频率资源的状况。这里例如,小区1是超微型小区,小区2是宏小区。此外,以下说明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主要差异。
首先,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发送功率设定为零或比当前值小的值。以下,将这样把发送功率设定为零或比当前值小的值的区域称为“无发送区域”。在图15的例子内,超微型基站在小区1中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中的4个CCE设定为无发送区域,宏基站在小区2中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中的8个CCE设定为无发送区域。
然后,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交换表示无发送区域的无发送区域信息。在图15 的例子中,超微型基站向宏基站通知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中设定为无发送区域的 4个CCE的位置或识别编号等信息,作为无发送区域信息。另一方面,宏基站向超微型基站通知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中设定为无发送区域的8个CCE的位置或识别编号等信息,作为无发送区域信息。
并且,超微型基站在从宏基站通知的无发送区域信息所示的宏基站的无发送区域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重叠时,将重叠区域的CCE分配到存在于与作为邻接小区的宏小区的边界处的移动站用的E-PDCCH。在图15的例子内,超微型基站在小区1 中,将宏基站的无发送区域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重叠的区域的8个CCE分配到存在于与小区2的边界处的移动站UE1以及UE3。
然后,宏基站在从超微型基站通知的无发送区域信息所示的超微型基站的无发送区域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重叠时,将重叠区域的CCE分配到存在于与作为邻接小区的超微型小区的边界处的移动站用的E-PDCCH。在图15的例子内,宏基站在小区2中,将超微型基站的无发送区域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重叠的区域的4个CCE 分配到存在于与小区1的边界处的移动站UE2。
这样,能够降低例如图中的UE1、UE2以及UE3用的E-PDCCH与邻接小区之间的干扰。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16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如图16所示,无线通信系统2具有超微型基站300和宏基站400。超微型基站300具有控制部300a和通信部300b。控制部300a具有ICIC应用对象UE 判定部301、调度部3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303。另外,控制部300a具有控制信号生成部304、参照信号生成部305、物理信道复用部306、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308和 IFFT部309。通信部300b具有接收RF部307和发送RF部310。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连接。
同样,宏基站400具有控制部400a和通信部400b。控制部400a具有ICIC应用对象UE判定部401、调度部4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403。另外,控制部400a具有控制信号生成部404、参照信号生成部405、物理信道复用部406、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408和IFFT部409。通信部400b具有接收RF部407和发送RF部410。这些各结构部分以能够单向或双向进行信号和数据的输入/输出的方式连接。
此外,无线通信系统2具有与实施例1中的无线通信系统1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末尾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具体地说,实施例2中的超微型基站300和宏基站400是与实施例1中的超微型基站100和宏基站200分别对应的构成要素。另外,超微型基站300的控制部300a 和通信部300b与超微型基站100的控制部100a和通信部100b分别对应。同样,宏基站400的控制部400a和通信部400b与宏基站200的控制部200a和通信部200b分别对应。
超微型基站300的ICIC应用对象UE判定部301、调度部3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 303与超微型基站100的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101、调度部102和数据信号生成部103分别对应。另外,控制信号生成部304、参照信号生成部305和物理信道复用部306与控制信号生成部104、参照信号生成部105和物理信道复用部106分别对应。另外,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308和IFFT部309与控制信号解调部108和IFFT 部109分别对应。另外,接收RF部307和发送RF部310与接收RF部107和发送 RF部110分别对应。
此外,宏基站400具有与超微型基站300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末尾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因为移动站的结构与实施例 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以下,说明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主要差异。超微型基站300的ICIC应用对象 UE判定部301根据从各个移动站通知的各个小区的RSRP的信息来判定该移动站是否是ICIC应用对象UE,而且决定协调小区。此外,协调小区是指可进行作为小区间协调控制之一的ICIC的小区。ICIC应用对象UE判定部301向调度部302通知表示移动站是否是ICIC应用对象UE的信息和协调小区的信息,作为ICIC应用对象UE 信息。
调度部302根据ICIC应用对象UE信息和从各移动站通知的CQI进行用户调度。例如,调度部302根据ICIC应用对象UE信息和从各移动站通知的CQI,向各移动站用的共享信道分配频率资源以及向各移动站用的E-PDCCH分配CCE。此外,为了进行已采用小区的无发送区域的用户调度,调度部302与收容协调小区的宏基站400 的调度部402之间,交换PDS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和E-PDC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经由有线接口进行该交换。
接着,对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假定如图1所示的在宏小区中混合有多个超微型小区的网络环境。图17是示出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2的动作的图。此外,以下,移动站10与超微型基站300连接,属于协调区域的超微型基站300和宏基站400保持共用的协调区域ID。另外,以下,将移动站10连接的超微型小区称为连接小区。
在S51中,超微型基站300向移动站10通知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已接收到增强控制区域结构信息的移动站10确定映射CCE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以及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的配置。
在S52中,超微型基站300发送CSI-RS。在S53中,宏基站400发送CSI-RS。在S54中,移动站10对于连接的超微型小区及其周边小区,测定CSI-RS的接收功率。此外,周边小区包含协调区域内的各个小区。在S55中,移动站10将接收功率的测定结果作为RSRP向超微型基站300进行报告。
在S56中,超微型基站300设定PDSCH的无发送区域和E-PDCCH的无发送区域,向宏基站400通知PDS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和E-PDC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在S57中,宏基站400设定PDSCH的无发送区域和E-PDCCH的无发送区域,向超微型基站300通知PDS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和E-PDCCH的无发送区域信息。
在S58中,超微型基站300根据从移动站10报告的各小区的RSRP来推定移动站10中的小区间干扰的状态,根据其推定结果来检测ICIC应用对象UE,而且决定协调小区。具体地说,超微型基站300在协调区域内的小区中的表示移动站10的小区间干扰状态的α为既定阈值以下的小区存在时,将与超微型小区连接的移动站10 检测为ICIC应用对象UE。此外,超微型基站300将α为既定阈值以下的小区中RSRP 最大的小区决定为协调小区。在本实施例中,超微型基站300将宏小区决定为协调小区。
在S59中,超微型基站300向移动站10通知SS切换指示,该SS切换指示是指示在E-PDCCH解码时对移动站10搜索的SS进行切换。具体地说,超微型基站300 在移动站10是ICIC应用对象UE的情况下,向移动站10通知SS切换指示,该SS 切换指示是指示将当前的SS切换为上述图12所示的E-SS类型1。另一方面,超微型基站300在移动站10不是ICIC应用对象UE的情况下,向移动站10通知SS切换指示,该SS切换指示是指示将当前的SS切换为上述图13所示的E-SS类型2。
在S60中,超微型基站300以及宏基站400进行基于在S56以及S57中交换的无发送区域信息所示的无通信区域的用户调度。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超微型基站300以及宏基站400在S60中执行的用户调度算法的图。此外,超微型基站300以及宏基站400进行的用户调度因为处理内容是相同的,所以这里作为代表说明超微型基站300的处理内容。另外,图18除了取代图14的步骤S32、S38以及S40而具有步骤S72、S78以及S80这一点之外,其余与图14相同,因此省略图18的详细说明。图18的步骤S71、S73~S77以及S79 与图14的步骤S31、S33~S37以及S39分别对应。
首先,超微型基站300在选择作为调度对象的UE时(S71),进行在S71中选择的 UE是否是ICIC应用对象UE的判定(S72)。当S72中的判定结果为在S71中选择的 UE不是ICIC应用对象UE时(S72;否),超微型基站300转移至S73以后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S71中选择的UE是ICIC应用对象UE时(S72;是),超微型基站300在协调小区的无发送区域与连接小区的RB重叠的区域内,进行是否能够确保数据信号用RB的判定(S78)。当该判定的结果为能够确保RB时(S78;是),超微型基站300转移至S79的处理。在S79的处理之后,超微型基站300在协调小区的无发送区域与连接小区的E-SS类型1重叠的区域内,进行是否能够确保E-PDCCH用CCE 的判定(S80)。当该判定的结果为能够确保CCE时(S80;是),超微型基站300转移至 S76转移的处理。
此外,当在上述S78中判定为不能确保RB时(S78;否)和在上述S80中判定为不能确保CCE时(S80;否),返回S71,再次执行其以后的处理。
返回图17,在S61中,超微型基站300采用协调小区的无发送区域与连接小区的E-SS类型1重叠的E-PDCCH用CCE,对ICIC应用对象UE即移动站10发送 E-PDCCH。因为在S61中从超微型基站300发送的E-PDCCH不受来自协调小区的信号的干扰,所以在SINR提高的状态下,到达移动站10的接收天线。由此,降低从宏小区对超微型小区中的ICIC应用对象UE的E-PDCCH的干扰。
此外,超微型基站300 采用E-SS类型2的区域中的CCE对不是ICIC应用对象的移动站10发送E-PDCCH。
在S62中,移动站10根据在S59中从超微型基站300通知的SS切换指示进行 SS的切换,搜索切换后的SS对E-PDCCH进行解码。具体地说,ICIC应用对象UE 即移动站10将当前的SS切换为E-SS类型1,搜索E-SS类型1对E-PDCCH进行解码。另一方面,不是ICIC应用对象UE的移动站10将当前的SS切换为E-SS类型2,搜索E-SS类型2对E-PDCCH进行解码。然后,移动站10根据已解码的E-PDCCH 取得PDSCH的资源分配信息。
在S63中,超微型基站300采用与协调小区的无发送区域重叠的连接小区的RB,对ICIC应用对象UE即移动站10发送PDSCH。因为在S63中从超微型基站300发送的PDSCH不受来自协调小区的信号的干扰,所以在SINR提高的状态下,到达移动站10的接收天线。由此,降低从宏小区对超微型小区中的ICIC应用对象UE的 PDSCH的干扰。
此外,超微型基站300采用所分配的RB对不是ICIC应用对象的移动站10发送PDSCH。
在S64中,移动站10对在S62中取得的资源分配信息所示的RB上映射的PDSCH 进行解码,并获得用户数据。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2中,宏基站400的控制部400a将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设定为无发送区域,将表示无发送区域的无发送区域信息与超微型基站300进行交换。假定从宏基站400通知的无发送区域信息所示的宏基站400中的无发送区域与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重叠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超微型基站300的通信部300b采用重叠的区域内的CCE,向存在于与作为邻接小区的宏小区的边界处的超微型小区的移动站10发送控制信号。由此,可利用比较简易的方法来减低E-PDCCH与邻接小区之间的干扰。
但是,在上述实施例1以及2中说明了在协调区域内的2个小区所共用的时间频率位置上设置有用于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情况。但是,只要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小区中的至少2个小区所共用的时间频率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既可。以下,说明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其它结构例。
图19是用于说明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其它结构例的图。如图19所示,例如,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3个小区1~3中的2个小区1以及小区3所共用的RB0以及 RB1的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另外例如,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3个小区 1~3中的2个小区2以及小区3所共用的RB2以及RB3的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另外例如,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3个小区1~3中的2个小区1以及小区2 所共用的RB4以及RB5的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总之,只要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小区中的至少2个小区所共用的时间频率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即可。
这里,假定在协调区域内的全部小区中的至少2个小区所共用的时间频率位置上设置有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设置于至少2个小区所共用的时间频率位置上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中,发送E-PDCCH。
采用图19所示的例子进行说明。即,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设置于小区1以及小区3所共用的RB0以及RB1的位置上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中,发送面向在小区1与小区3之间应用CoMP或ICIC的UE的E-PDCCH。另外,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设置于小区2以及小区3所共用的RB2以及RB3的位置上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中,发送面向在小区2以及小区3之间应用CoMP或ICIC的UE的E-PDCCH。另外,超微型基站以及宏基站在设置于小区1以及小区2所共用的RB4以及RB5的位置上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中,发送面向在小区1以及小区2之间应用CoMP或 ICIC的UE的E-PDCCH。在共用区域内的全部小区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中,共用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的位置与映射CCE的时间频率资源的位置的对应。因此,当不同小区的基站在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上发送同一E-PDCCH时,可对不同小区的基站应用CoMP的技术。另外,当不同小区的基站以在小区间协调控制用CCE上正交的方式发送E-PDCCH时,可对不同小区的基站应用ICIC的技术。
由此,不同小区的基站可将用于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1的资源量抑制为最小。结果是,不同小区的基站能够增大PDSCH用的资源量或者在小区之间可使用的增强控制区域类型2的资源量的比率。即,能够高效地利用已被限制的无线资源。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1以及2中,使控制信道扩展到共享信道区域,但也可以应用于使控制信道扩展到各个小区的规定区域的情况,例如使控制信道扩展到变更控制信道区域的带宽而产生的剩余区域的情况或使控制信道扩展到在小区之间能设定为相同尺寸的任意区域的情况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1以及2中,本申请所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降低了宏小区与超微型小区间的干扰。但是,无线通信系统1、2不仅限于此,还可以作为降低宏小区与毫微微小区之间的干扰、超微型小区与毫微微小区之间的干扰或者超微型小区与超微型小区之间的干扰的技术进行应用。
符号说明
1、2 无线通信系统
10 移动站
10a 控制部
10b 通信部
11 接收RF部
12 FFT部
13 数据信号解调部
14 控制信号解调部
15 信道推定部
16 CQI计算部
17 RSRP测定部
18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部
19 发送RF部
100、300 超微型基站
100a、300a 控制部
100b、300b 通信部
101、201 CoMP应用对象UE判定部
102、202、302、402 调度部
103、203、303、403 数据信号生成部
104、204、304、404 控制信号生成部
105、205、305、405 参照信号生成部
106、206、306、406 物理信道复用部
107、207、307、407 接收RF部
108、208、308、408 上行控制信号解调部
109、209、309、409 IFFT部
110、210、310、410 发送RF部
200、400 宏基站
200a、400a 控制部
200b、400b 通信部
301、401 ICIC应用对象UE判定部

Claims (11)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在该小区间协调控制中,使第1小区的基站和第2小区的基站相互协调而对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信号,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具有:
第1控制部,其根据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1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1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具有:
第2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2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2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具有第3通信部,该第3通信部利用所述第1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利用所述第2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以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同的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共用识别符和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被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规定区域是所述第1小区的共享信道区域,
所述第2小区的规定区域是所述第2小区的共享信道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根据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固有的识别符,来交织对应于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不同的资源单位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通信部采用对应于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不同的资源单位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对不是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对象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根据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固有的识别符,来交织对应于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不同的资源单位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通信部采用对应于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不同的资源单位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对不是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对象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是一个以上的资源块,
所述第1资源是在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对从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进行解码时参照的、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固有的搜索空间上的资源,
该搜索空间包含:针对作为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对象的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设定的第1搜索空间;和针对不是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对象的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设定的第2搜索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检测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是否是作为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对象的协调控制对象移动站,根据该检测结果,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通知搜索空间切换指示,该搜索空间切换指示用于指示对所述第1搜索空间和所述第2搜索空间进行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至少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通知映射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资源的位置信息和映射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资源的单位带宽信息,作为确定映射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资源所需的结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通信部以及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通信部采用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所包含的同一资源,来发送相同的所述控制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将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区域的发送功率设定为零或比当前值小的值,与进行所述小区间协调控制的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交换表示发送功率被设定为零或比当前值小的值的所述一部分区域的区域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通知的所述区域信息所示的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中的所述发送功率被设定为零或比当前值小的值的所述一部分区域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重叠时,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通信部采用重叠的区域内的规定的资源单位,向存在于与作为邻接小区的所述第2小区的边界处的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10.一种基站,其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1小区的基站,该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在该小区间协调控制中,使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以及第2小区的基站相互协调而对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该基站的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部,其根据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1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具有:
第2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2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2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具有第3通信部,该第3通信部利用所述第1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利用所述第2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以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同的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共用识别符和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被交换。
11.一种移动站,其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第1小区的移动站,该无线通信系统进行小区间协调控制,在该小区间协调控制中,使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以及第2小区的基站相互协调而对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该移动站的特征在于,
具有通信部,该通信部采用与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采用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来接收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发送的控制信号,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具有:
第1控制部,其根据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与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用的识别符即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1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1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1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具有:
第2控制部,其根据所述共用识别符,来交织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对应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扩展到所述第2小区的规定区域;以及
第2通信部,其采用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向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发送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第2资源与所述规定的资源单位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且作为所述第1小区的移动站的解码对象,
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的第1控制部以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共同的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1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的第2控制部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对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块交织,并采用所述共用识别符以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使已进行块交织的所述第2小区的控制信道的资源进行循环移动,
所述共用识别符和所述规定数量的调制符号单位在所述第1小区的基站和所述第2小区的基站之间被交换。
CN201180073734.7A 2011-09-30 2011-09-30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7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2677 WO2013046471A1 (ja) 2011-09-30 2011-09-30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7247A CN103947247A (zh) 2014-07-23
CN103947247B true CN103947247B (zh) 2018-11-13

Family

ID=47994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373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7247B (zh) 2011-09-30 2011-09-30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77414B2 (zh)
EP (1) EP2763457B1 (zh)
JP (1) JP5858047B2 (zh)
CN (1) CN103947247B (zh)
WO (1) WO20130464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02916B2 (ja) * 2011-11-07 2016-04-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9245873B (zh) * 2012-01-09 2022-01-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传输、接收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CN106788929B (zh) * 2012-01-09 2020-0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道资源映射方法、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9905220A (zh) 2012-09-28 2019-06-18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在无线网络中用于传递epdcch的方法、网络节点和用户设备
CN104349468B (zh) * 2013-08-01 2018-03-02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无线通信网络中进行资源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5379374B (zh) * 2013-08-09 2020-05-15 富士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交互方法、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US11452121B2 (en) * 2014-05-19 2022-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ous 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for different latency targets utilizing thin control
US11153875B2 (en) 2014-05-19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band pairing of carriers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transmit- and receive-swit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ultiplexing of differen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EP2978258B1 (en) * 2014-07-22 2017-03-08 Alcatel Lucent Seamless replacement of a first drone base station with a second drone base station
EP3047591B1 (en) 2014-12-04 2019-0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cell coordination in cellular deployment
CN107005874B (zh) * 2014-12-04 2020-12-29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蜂窝部署中小区间协调的测量报告触发
WO2018084758A1 (en) * 2016-11-03 2018-05-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Variable subband configuration of search space
US11641594B2 (en) 2017-01-05 2023-05-02 Nokia Technologies Oy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monitoring
US11202277B2 (en) * 2018-07-23 2021-12-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Overbooking handling for multiple transceiver nodes
JP7476325B2 (ja) 2020-02-13 2024-04-30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無線信号の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WO2021171522A1 (ja) * 2020-02-27 2021-09-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WO2021210264A1 (ja) * 2020-04-17 2021-10-21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移動局、基地局、受信方法及び送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67598A1 (ja) * 2008-12-10 2010-06-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信号拡散方法
CN101777941A (zh) * 2009-01-12 201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系统中的下行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无线系统
CN101998526A (zh) * 2009-08-13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映射的方法、控制信道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45728A (zh) * 2009-10-12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配参考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EP2343942A1 (en) * 2008-09-22 2011-07-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es, terminal apparatus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those apparatuses, and programs base stations of that system are caused to execu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47545B1 (ko) * 2009-04-20 2015-09-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기지국간 간섭 제거를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20282936A1 (en) * 2011-05-02 2012-11-0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ethods of PDCCH Capacity Enhancement in LTE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43942A1 (en) * 2008-09-22 2011-07-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Base station apparatuses, terminal apparatus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those apparatuses, and programs base stations of that system are caused to execute
WO2010067598A1 (ja) * 2008-12-10 2010-06-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信号拡散方法
CN101777941A (zh) * 2009-01-12 2010-07-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协作多点传输系统中的下行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和无线系统
CN101998526A (zh) * 2009-08-13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映射的方法、控制信道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45728A (zh) * 2009-10-12 2011-05-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分配参考信号的方法和基站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L Control Channel Enhancement for DL MIMO in Rel-11;NTT DOCOMO;《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5 R1-111636》;20110503;第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46471A1 (ja) 2015-03-26
US20140211717A1 (en) 2014-07-31
US9277414B2 (en) 2016-03-01
JP5858047B2 (ja) 2016-02-10
WO2013046471A1 (ja) 2013-04-04
CN103947247A (zh) 2014-07-23
EP2763457A4 (en) 2015-03-25
EP2763457B1 (en) 2018-12-26
EP2763457A1 (en)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7247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以及移动站
CN105940713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2132618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和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JP6208409B2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6464400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发现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14020580A1 (en) Quasi co-located antenna ports for channel estimation
CN104205669A (zh) 用于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导频加扰的装置和方法
CN110121895A (zh) 小区标识信息
CN104247525A (zh) 无线通信方法、局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4509154A (zh) 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3339981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0536926B2 (en) MBSF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TW201933843A (zh) 用於利用雙音調調制的子實體資源區塊分配的解調參考信號和相位旋轉
CN103340003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台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010383B2 (ja) 通信システム、マクロ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21507601A (ja) プライベート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を管理するための技法および装置
JP5814207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端末装置
JP6092521B2 (ja)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KR2019012111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기 개선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WO2014162357A1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JP588333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ローカルエリア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5848209A (zh) 一种子帧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14203298A1 (ja)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局および無線端末
US20220330280A1 (en) Translation of ue-specific frequency domain information among cells in fifth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JP2018125893A (ja) ユーザ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