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0763A -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0763A
CN103900763A CN201210583334.7A CN201210583334A CN103900763A CN 103900763 A CN103900763 A CN 103900763A CN 201210583334 A CN201210583334 A CN 201210583334A CN 103900763 A CN103900763 A CN 103900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rim
centerdot
counterweight
unbalance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833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0763B (zh
Inventor
杭柏林
都强
刘鑫
王利宁
于林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sna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sna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sna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sna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833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0076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00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0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0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0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针对动平衡试验机的多级轮辋结构,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先将上、下轮辋校正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分别地等效至某一级上、下轮辋的平面上,以期等同于上、下轮辋平面上安装测试砝码,以有效地解决无法在多级轮辋的平面上安装砝码的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标定系数的测算精度。即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将上、下轮辋校正面MU、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分别地等效至装卡于某一级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量存在的mU、mD处,以期等同于在mU、mD处安装测试砝码。

Description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多级轮辋的轮胎动平衡试验机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属于橡胶机械与工业自动化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机动车轮胎,因其结构、制备工艺与复合预制原材料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布不均、或者质量中心与轮胎的几何中心不重合等实际问题,即常说的轮胎不平衡量。根据相关力学原理,存在一定程度质量偏心的轮胎在高速旋转状态下必定会产生交变的径向力,从而会引起机动车的振动或行驶噪声。轮胎不平衡量过大的话,还会影响到乘坐机动车的舒适度、控制机动车的平稳度、甚至还会引发交通事故。
如公开以下内容的在先申请专利,专利号200410023843.X,名称是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标定方法,其主要是针对具体卡装到位轮胎的标定系数是一致的,并不随轮胎自身规格型号、不平衡量程度的不同而变化。通过建立被测轮胎不平衡质量与实际测得在校正面放置测试砝码引起的不平衡量之间的对应线性关系,在获得上述对应量间标定系数的前提下,准确、具体地以实际测算数值来量化反映出轮胎不平衡量及相位。
但是,从上述在先申请中可以看出,此类标定方法仅适用于单级轮辋的动平衡试验机。一旦因轮胎规格型号发生变化而需更换动平衡试验机时,就需重新按上述方法测算出相应的标定系数,因为不同轮辋规格的动平衡试验机标定系数是不同的。
从实际轮胎制备与检测过程出发,当前较普遍地采用多级轮辋的动平衡试验机,即一套动平衡试验机可用于常用规格轮胎的测试所需。但是将轮胎卡装到位后,难以实现在上、下轮辋平面上安装测试砝码,这就给动平衡检测的标定系数测算提出了新的难点与技术课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述的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针对动平衡试验机的多级轮辋结构,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先将上、下轮辋校正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分别地等效至某一级上、下轮辋的平面上,以期等同于上、下轮辋平面上安装测试砝码,以有效地解决无法在多级轮辋的平面上安装砝码的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标定系数的测算精度。
另一发明目的是,通过综合测算出多级轮辋的每一级标定系数,实现针对多规格尺寸轮胎的动平衡试验,节省多套试验装备的配制、降低轮胎制造与试验成本。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所述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如下:
根据轮胎规格尺寸将其装卡于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某一级上、下轮辋之间;
将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安装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MU、MD处,力传感器实际测得的不平衡力N(包括上、下力传感器实测值Ns、Nx),以及被测轮胎不平衡质量m产生的离心力F(包括被等效分解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离心力Fs、Fx),以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标定系数K1、K2、K3、K4
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之处在于,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将上、下轮辋校正面MU、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分别地等效至装卡于某一级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量存在的mU、mD处,以期等同于在mU、mD处安装测试砝码;
等效表达式如下,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其中,MU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
MD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
mU是等效至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U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mD是等效至某一级下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D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A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上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C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B是某一级上、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r1是上、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半径;
r2是某一级上、下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半径。
基于上述等效原理、以及建立起的上、下轮辋校正面与上、下轮辋平面的对应质量等效线性关系,为提高下述标定系数测算的准确性,可在标定过程中,在上轮辋校正面的MU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下轮辋的不平衡质量mD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力传感器数据Nss、Nxs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 A + B B - C B · A B + C ) · M · r 1 r 2 = K 1 · N ss + K 2 · N xs
0=K3·Nss+K4·Nxs
同理,在下轮辋校正面的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mU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力传感器数据Nsx、Nxx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0=K1·Nsx+K2·Nxx
( B + C B - A B · C A + B ) · M · r 1 r 2 = K 3 · N sx + K 4 · N xx
由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针对具体测算标定系数K1、K2、K3、K4的流程改进如下:
第一步,仅安装被测轮胎的测试取值;
将被测轮胎安装在上、下轮辋之间,并在2001000rpm之间选择某一转速进行旋转,测得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整体不平衡量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为Ns0、Nx0;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
第二步,在上校下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在上校正面加质量为m1(一般为50-200g)的砝码,然后仍上步骤的转速进行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s、Nxs
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s - N s 0 ) + K 2 ( N xs - N x 0 ) = m 1 K 3 ( N ss - N s 0 ) + K 4 ( N xs - N x 0 ) = 0
第三步,在下校下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从上校正面取下质量为m1的砝码加在下校正面的同一角度上,并采用与上步相同的转速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x、Nxx。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x - N s 0 ) + K 2 ( N xx - N x 0 ) = 0 K 3 ( N sx - N s 0 ) + K 4 ( N xx - N x 0 ) = m 1
Ns0、Nx0、Nss、Nxs、Nsx、Nxx、m1均为已知值,将上述2个方程式组联立,
设Nss-Ns0=T1,Nxs-Nx0=T2,Nsx-Ns0=T3,Nxx-Nx0=T4,从而可以解得:
K 1 = m 1 T 4 / ( T 1 T 4 - T 2 T 3 ) K 2 = m 1 T 3 ( T 2 T 3 - T 1 T 4 ) K 3 = m 1 T 2 / ( T 2 T 3 - T 1 T 4 ) K 4 = m 1 T 1 ( T 1 T 4 - T 2 T 3 )
由此得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为进一步地优化并直观反馈出轮胎不平衡质量分布与传感器实测值间的线性关系,从尽量规避检测数据误差的角度出发,可在标定过程中,在上、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测试砝码的标定半径r1、加装角度均相同。
综上所述,本发明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具有优点如下:
1、解决了无法在多级轮辋结构之间放置测试砝码的问题,从而能够准确地测算出每一级轮辋对应的轮胎不平衡量标定系数,即保证了多级轮辋动平衡试验的测试精度,有利于实现依据实测值进行不平衡量评级、提高轮胎制造质量、可靠地寻找到产生不平衡量的问题所在和解决途径。
2、辅助地实现一套动平衡试验机适用于多个规格尺寸轮胎的测试需求,能够消除多套试验装备的配制要求而降低检测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现结合以下附图进一步地解释本专利的设计构思。
图1是离心力原理示意图;
图2是上轮辋不平衡量的等效示意图;
图3是下轮辋不平衡量的等效示意图;
图4是分别在上、下轮辋校正面安装测试砝码的标定系数测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产生离心力的原理是,当一个质子(m)以半径(r)按一定的角速度(ω)进行旋转时,在其半径方向将产生一个离心力(F)。
即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a=v2/r    v=ω·r    ∴F=mrω2
如图2和图3所示,基于应用多级轮辋的轮胎动平衡试验机进行动平衡测量过程中,上不平衡量存在于如图2所示的mU位置处,其特征是半径为r2,与上轮辋平面距离为
Figure BDA00002670173300051
(即U点到OU点的距离);
同理,下不平衡量存在于图3所示的mD位置处,其特征是半径为r2,与下轮辋平面距离为
Figure BDA00002670173300052
(即D点到OD点的距离)。
在标定系数测算过程中,测试砝码无法加载到mU或mD处,为便于人员操作并提高测算精度,本发明所述不平衡量标定方法的核心是:
根据轮胎规格尺寸将其装卡于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某一级上、下轮辋之间;
将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安装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MU、MD处,力传感器实际测得的不平衡力N(包括上、下力传感器实测值Ns、Nx),以及被测轮胎不平衡质量m产生的离心力F(包括被等效分解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离心力Fs、Fx),以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标定系数K1、K2、K3、K4
但是,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将上、下轮辋校正面MU、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分别地等效至装卡于某一级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量存在的mU、mD处,以期等同于在mU、mD处安装测试砝码;
等效表达式如下,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其中,
MU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如100克);
MD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如100克);
mU是等效至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U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mD是等效至某一级下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D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A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上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C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B是某一级上、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r1是上、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r2是某一级上、下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ω是测试时主轴的旋转角速度。
具体的等效测算过程如下:
在上轮辋校正面、校正半径为r1的位置处,安装质量为MU的标准砝码,对轮辋下校正面的影响为MD
在第二级上轮辋表面、半径为r2的位置加载质量为mU的校正砝码,使得系统处于动平衡状态;
以OD点为支点,在对轮胎下轮辋校正面无影响的前提下,以ω角速度旋转,实际的等效与各力矩分布如下:
FU=MUr1ω2    (1)
fU=mUr2ω2    (2)
根据力矩平衡原理有∑M=0,
FU(A+B)-fuB-FDC=0   (3)
· · · f u = A + B B · F U - C B · F D - - - ( 4 )
解得: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 - - ( 5 )
同理,在下轮辋校正面、校正半径为r1的位置加质量为MD的校准砝码,以OU点为旋转支点,以ω角速度进行旋转,以ω角速度旋转,实际的等效与各力矩分布如下:
FD=MDr1ω2    (6)
fD=mDr2ω2    (7)
可解得: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 - - ( 8 )
即如方程式(5)(8),mU、mD为等效校准量。
基于上述等效原理求得的方程式(5)(8),在标定过程中,在上轮辋校正面的MU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下轮辋的不平衡质量mD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上、下轮辋校正平面力传感器数据Nss、Nxs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 A + B B - C B · A B + C ) · M · r 1 r 2 = K 1 · N ss + K 2 · N xs
0=K3·Nss+K4·Nxs
同理,在下轮辋校正面的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mU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上、下轮辋校正平面力传感器数据Nsx、Nxx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0=K1·Nsx+K2·Nxx
( B + C B - A B · C A + B ) · M · r 1 r 2 = K 3 · N sx + K 4 · N xx
由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如图4所示,具体的标定系数测算过程如下:
在上轮辋校正面上加装质量为M的砝码MU,设下轮辋校正平面质量mD=0g,可由方程式(5)、(8)得出,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m U = ( A + B B · M - C B · M D ) · r 1 r 2
(9)
0 = ( B + C B · M D - A B · M ) · r 1 r 2
由方程组(9)知
M D = A B + C · M - - - ( 10 )
则得到
m U = ( A + B B - C B · A B + C ) · M · r 1 r 2 - - - ( 11 )
经过一个动平衡测试周期,获取顶部传感器数据Nss,底部传感器数据Nxs,则应有如下的校正方程组:
mU=K1·Nss+K2·Nxs   (12)
mD=0=K3·Nss+K4·Nxs    (13)
( A + B B - C B · A B + C ) · M · r 1 r 2 = K 1 · N ss + K 2 · N xs - - - ( 14 )
0=K3·Nss+K4·Nxs    (15)
同理,在下轮辋校正面上加装质量为M的砝码MD,设上轮辋等效标定质量mU=0g,则可由方程式(5)、(8)得出,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0 = ( A + B B · M U - C B · M ) · r 1 r 2
(16)
m D = ( B + C B · M - A B · M U ) · r 1 r 2
得到
M U = C A + B · M - - - ( 17 )
则有
m D = ( B + C B - A B · C A + B ) · M · r 1 r 2 - - - ( 18 )
经过一个动平衡测试周期,获取顶部传感器数据Nsx,底部传感器数据Nxx,则应有如下的校正方程组:
mU=0=K1·Nsx+K2·Nxx   (19)
mD=K3·Nsx+K4·Nxx   (20)
0=K1·Nsx+K2·Nxx    (21)
( B + C B - A B · C A + B ) · M · r 1 r 2 = K 3 · N sx + K 4 · N xx - - - ( 22 )
由方程(14)、(15)、(21)、(22)联立可计算得到K1、K2、K3、K4
基于上述等效与标定原理,具体测算标定系数K1、K2、K3、K4的执行流程如下:
第一步,仅安装被测轮胎的测试取值;
将被测轮胎安装在上、下轮辋之间,并在200-1000rpm之间选择某一转速进行旋转,测得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整体不平衡量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为Ns0、Nx0;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
第二步,在上校正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在上校正面加质量为m1(一般为50-200g)的砝码,然后仍上步骤的转速进行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s、Nxs
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s - N s 0 ) + K 2 ( N xs - N x 0 ) = m 1 K 3 ( N ss - N s 0 ) + K 4 ( N xs - N x 0 ) = 0
第三步,在下校正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从上校正面取下质量为m1的砝码加在下校正面的同一角度上,并采用与上步相同的转速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x、Nxx。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x - N s 0 ) + K 2 ( N xx - N x 0 ) = 0 K 3 ( N sx - N s 0 ) + K 4 ( N xx - N x 0 ) = m 1
Ns0、Nx0、Nss、Nxs、Nsx、Nxx、m1均为已知值,将上述2个方程式组联立,
设Nss-Ns0=T1,Nxs-Nx0=T2,Nsx-Ns0=T3,Nxx-Nx0=T4,从而可以解得:
K 1 = m 1 T 4 / ( T 1 T 4 - T 2 T 3 ) K 2 = m 1 T 3 / ( T 2 T 3 - T 1 T 4 ) K 3 = m 1 T 2 / ( T 2 T 3 - T 1 T 4 ) K 4 = m 1 T 1 / ( T 1 T 4 - T 2 T 3 )
由此得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同时,在标定过程中,在上、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测试砝码的标定半径r1、加装角度均相同。

Claims (4)

1.一种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根据轮胎规格尺寸将其装卡于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某一级上、下轮辋之间;
将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安装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MU、MD处,力传感器实际测得的不平衡力N(包括上、下力传感器实测值Ns、Nx),以及被测轮胎不平衡质量m产生的离心力F(包括被等效分解到上、下轮辋校正面的离心力Fs、Fx),以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的标定系数K1、K2、K3、K4,其特征在于:
在测算标定系数之前,将上、下轮辋校正面MU、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分别地等效至装卡于某一级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量存在的mU、mD处,以期等同于在mU、mD处安装测试砝码;
等效表达式如下,
m U = ( A + B B · M U - C B · M D ) · r 1 r 2
m D = ( B + C B · M D - A B · M U ) · r 1 r 2
其中,MU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
MD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的测试砝码质量,通常为定值的标准质量;
mU是等效至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U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mD是等效至某一级下轮辋的不平衡质量,即在MU、MD共同作用下在mD所在位置等效出的虚拟砝码质量;
A是在上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上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C是在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某一级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B是某一级上、下轮辋质量中心之间的距离;
r1是上、下轮辋校正平面的测试砝码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半径;
r2是某一级上、下轮辋的轮胎不平衡质心与轮辋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标定过程中,在上轮辋校正面的MU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下轮辋的等效不平衡质量mD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力传感器数据Nss、Nxs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 A + B B - C B · A B + C ) · M · r 1 r 2 = K 1 · N ss + K 2 · N xs
0=K3·Nss+K4·Nxs
同理,在下轮辋校正面的MD处放置质量为M的测试砝码,设定某一级上轮辋的不平衡质量mU为零,则通过在一个完整的动平衡测试周期中获取的力传感器数据Nsx、Nxx而获得如下校正方程式组,
0=K1·Nsx+K2·Nxx
( B + C B - A B · C A + B ) · M · r 1 r 2 = K 3 · N sx + K 4 · N xx
由此确定轮胎动平衡试验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测算标定系数K1、K2、K3、K4的流程如下,
第一步,仅安装被测轮胎的测试取值;
将被测轮胎安装在上、下轮辋之间,并在2001000rpm之间选择某一转速进行旋转,测得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整体不平衡量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为Ns0、Nx0;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
第二步,在上校正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在上校正面加质量为m1(一般为50200g)的砝码,然后仍上步骤的转速进行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s、Nxs
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s - N s 0 ) + K 2 ( N xs - N x 0 ) = m 1 K 3 ( N ss - N s 0 ) + K 4 ( N xs - N x 0 ) = 0
第三步,在下校正面加一定质量砝码后的测试取值;
从上校正面取下质量为m1的砝码加在下校正面的同一角度上,并采用与上步相同的转速旋转,测得加装砝码后的轮胎和主轴系统的整体不平衡量,即对应上、下传感器的实测值Nsx、Nxx。测得上述实测值后,即停止旋转并得出如下方程式组,
K 1 ( N sx - N s 0 ) + K 2 ( N xx - N x 0 ) = 0 K 3 ( N sx - N s 0 ) + K 4 ( N xx - N x 0 ) = m 1
Ns0、Nx0、Nss、Nxs、Nsx、Nxx、m1均为已知值,将上述2个方程式组联立,
设Nss-Ns0=T1,Nxs-Nx0=T2,Nsx-Ns0=T3,Nxx-Nx0=T4,从而可以解得:
K 1 = m 1 T 4 / ( T 1 T 4 - T 2 T 3 ) K 2 = m 1 T 3 ( T 2 T 3 - T 1 T 4 ) K 3 = m 1 T 2 / ( T 2 T 3 - T 1 T 4 ) K 4 = m 1 T 1 ( T 1 T 4 - T 2 T 3 )
由此得出标定系数K1、K2、K3、K4的具体数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标定过程中,在上、下轮辋校正平面放置测试砝码的标定半径r1、加装角度均相同。
CN201210583334.7A 2012-12-28 2012-12-28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Active CN1039007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3334.7A CN103900763B (zh) 2012-12-28 2012-12-28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83334.7A CN103900763B (zh) 2012-12-28 2012-12-28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0763A true CN103900763A (zh) 2014-07-02
CN103900763B CN103900763B (zh) 2017-03-08

Family

ID=50992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83334.7A Active CN103900763B (zh) 2012-12-28 2012-12-28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0076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38361A (zh) * 2016-09-20 2017-01-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影响系数的轮胎动平衡测量方法
WO2017186062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郭卫建 一种获取不平衡量砝码质心位置的方法
CN107478385A (zh) * 2015-05-19 2017-12-15 郭卫建 一种产生可溯源不平衡量的砝码的制作方法
CN108051142A (zh) * 2017-11-30 2018-05-1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三点测力式质心测量台多级整体标定方法
CN108982010A (zh) * 2018-09-07 2018-12-11 青岛科技大学 轮胎不平衡质量的测试方法
CN109642845A (zh) * 2016-08-24 2019-04-16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轮胎平衡测定装置、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评价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程序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2358A (en) * 1993-12-27 1996-10-08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Rim clamping device for a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CN1673710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标定方法
CN1673704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US20070131026A1 (en) * 2004-08-27 2007-06-14 Douglas Michael W Vehicle wheel balancer system with projection display
CN101196427A (zh) * 2006-12-08 2008-06-11 张芝泉 轮胎不平衡量标定与测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62358A (en) * 1993-12-27 1996-10-08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Rim clamping device for a tire uniformity machine
CN1673710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标定方法
CN1673704A (zh) * 2004-03-25 2005-09-28 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US20070131026A1 (en) * 2004-08-27 2007-06-14 Douglas Michael W Vehicle wheel balancer system with projection display
CN101196427A (zh) * 2006-12-08 2008-06-11 张芝泉 轮胎不平衡量标定与测量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都强 等: "轮胎动平衡试验机及其控制系统", 《橡胶工业》, vol. 53, no. 1, 31 January 2006 (2006-01-31), pages 41 - 45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78385A (zh) * 2015-05-19 2017-12-15 郭卫建 一种产生可溯源不平衡量的砝码的制作方法
CN107478385B (zh) * 2015-05-19 2020-12-15 北京双元天衡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产生可溯源不平衡量的砝码的制作方法
WO2017186062A1 (zh) * 2016-04-29 2017-11-02 郭卫建 一种获取不平衡量砝码质心位置的方法
CN109642845A (zh) * 2016-08-24 2019-04-16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轮胎平衡测定装置、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评价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程序
CN109642845B (zh) * 2016-08-24 2021-03-12 三菱重工机械系统株式会社 轮胎平衡测定装置、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评价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程序
CN106338361A (zh) * 2016-09-20 2017-01-1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影响系数的轮胎动平衡测量方法
CN108051142A (zh) * 2017-11-30 2018-05-18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三点测力式质心测量台多级整体标定方法
CN108051142B (zh) * 2017-11-30 2019-07-05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三点测力式质心测量台多级整体标定方法
CN108982010A (zh) * 2018-09-07 2018-12-11 青岛科技大学 轮胎不平衡质量的测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0763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0763A (zh) 轮胎多级轮辋不平衡量标定方法
CN102072797B (zh) 轮胎动平衡测量中的主轴不平衡量测量方法及轮胎平衡机
CN101532900B (zh) 一种立式轮毂动平衡机
CN100462704C (zh)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US20020177964A1 (en) Tire uniformity prediction using balance and low speed uniformity data
CN100485348C (zh) 轮胎径向力变化的预测方法
CN100582710C (zh) 轮胎不平衡量标定与测量方法
CN106338361A (zh) 一种基于影响系数的轮胎动平衡测量方法
CN101625277A (zh) 不平衡状态定量检测方法和装置及工件装夹状态检测方法
CN109115408B (zh) 一种基于离心力方程的大型水电机组动平衡试验方法
ITMI932569A1 (it) Procedimento e dispositivo per l'equilibratura dinamica di un rotore
CN102778335A (zh) 一种基于等效初相矢的各向异性转子全息动平衡方法
CN104101464A (zh) 一种基于旋转坐标系的多轮盘转子动平衡检测方法
CN105478245A (zh) 基于主轴振动检测的双自由度精密离心机副轴动不平衡量辨识方法
CN104330214B (zh) 一种简易现场动平衡方法
CN108225783B (zh) 航空涡轮风扇发动机风扇转子配平方法和装置
CN109642845A (zh) 轮胎平衡测定装置、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评价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方法、轮胎平衡测定装置的校正程序
CN102156025B (zh) 轮胎平衡机的系统标定方法
CN111024312B (zh) 一种叶轮风机现场动平衡方法
CN103217254A (zh) 用于修正永久性标定的方法以及测力式平衡机
CN101178339B (zh) 负载作用时的轮胎的径向偏差和旋转半径的测量方法
US11060941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unbalance of a shaft-elastic rotor with reference to the outward deflection
CN101144756A (zh) 应用于轮胎均匀性测试的标定方法
CN100487410C (zh) 轮胎动平衡不平衡量的标定方法
CN100462708C (zh) 主轴系统不平衡量的测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