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7441A -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7441A
CN103887441A CN201310586720.6A CN201310586720A CN103887441A CN 103887441 A CN103887441 A CN 103887441A CN 201310586720 A CN201310586720 A CN 201310586720A CN 103887441 A CN103887441 A CN 1038874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adual change
refracting layer
refractive index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867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俊廷
林昆蔚
赖丰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38874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74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3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inorganic layer materials only
    • G02B1/115Multi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包括:一基板;以及一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包括此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的封装结构。

Description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增进光取出效果及降低水气渗透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以其自发光、无视角、省电、制作工艺简易、低成本、低操作温度范围及高应答速度等优点,使其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其中白光OLED更被市场所重视,因其可用来做成固态照明光源,也可用来做成LCD背光源及全彩OLED显示器(白光OLED搭配彩色滤光片)。最近,由于各国政府及业界积极投入推动有机发光材料、元件及照明应用的研发,技术进展快速,发光效率已突破60lm/W,甚至可达100lm/W。虽白光OLED技术目前仍在实验室研发阶段,一旦突破寿命问题、生产技术成熟,有可能成为白光照明及背光源主角,也被视为显示器外,另一重要应用领域。在白光OLED照明应用中,除寿命问题外,发光效率也是需要提升的问题,对于底部发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而言,其外部效率通常被限制为约20%,因有近80%的发射光,由于阳极透明电极与玻璃基板间的折射率差异,以及玻璃基板与空气间的折射率差异造成波导效应,而困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中,因此,如何提升光取出效率已成为改善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此问题将限制有机发光二极管整体效率,进而影响其在显示器与固态照明的发展。 
目前,已有许多致力于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方式,例如在玻璃基板表面喷砂造成散射效果、贴附扩散膜、增亮膜与制作微透镜阵列来改善基板与空气间的临界角效应,使其光输出比例获得提升,或在基板表面制作纳米微结构,此外,也可在基板与透明导电膜(例如ITO)间利用光子晶体结构提升光取出效率,其他诸如利用纳米压印制作方式对基板进行图案化,也对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有改善效果,然而,上述方式所面临的是 制作成本较高,步骤复杂,生产速率慢等问题,较不适合用于现今产业做生产,为考虑以简便方式提升OLED光取出效率,通常会在基板与透明导电膜(例如ITO)间插入几种不同折射率折射层的方式,使其折射率变化不至过于明显,也可达到降低临界角损耗的功效;一般以高分子材料(例如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n=1.34)/Acrylic adhesive(n=1.47)/Zeonor cyclo olefin(n=1.53))多层堆叠于透明导电膜与基板之间作为渐变折射层,来达成光取出效果,但,此类结构中折射率的变化范围过小且其与透明导电膜ITO的折射率(n=1.8)仍有些许差距,致出光效果改善较为有限。此外,在基板与透明导电膜(例如ITO)间加入一图案化薄膜也可改善出光临界角,但其将面临后续蒸镀有机层时因表面不平整所导致整体阻水/阻气效果不佳的情况,造成OLED元件寿命减少或损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包括:一基板;以及一复合渐变折射(graded refractive index,GRI)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装结构,包括:一基板;一复合渐变折射(GRI)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以及一电子元件,设置于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封装结构,包括:一基板;一第一复合渐变折射(GRI)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以及一电子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与该基板之间。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的光取出结构,以两种折射率差异较大的氧化物(氧化锌、二氧化硅)作为靶材通过调变氧化锌 溅镀功率与二氧化硅溅镀功率制作成以氧化锌硅(ZnxSiyOz)无机氧化层为主的复合渐变折射(graded refractive index,GRI)层,其折射率大小自入光侧至出光侧之间依序由大至小排列,一方面利用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渐变特性使光由例如ITO的透明导电层入射至复合渐变折射层时,可有效降低入射光临界角损失,另方面,具有高阻水气效果(<0.01g/m2-day)的复合渐变折射层也可阻挡入侵的水气/氧气,大幅增进OLED元件的光取出效果。此外,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层可利用共溅镀(co-sputter)技术于同一腔体中连续镀制,免去一般制作工艺须传片与传片时的微粒污染,可达省时、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此外,本发明整体封装结构的可见光穿透率可达95%,具有极高光穿透率。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复合渐变折射(GRI)层;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复合渐变折射(GRI)层;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复合渐变折射(GRI)层;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复合渐变折射(GRI)层;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封装结构; 
图6-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封装结构;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封装结构;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封装结构; 
图8-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一种封装结构;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OLED封装结构的光取出效率;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不同锌、硅比例的单一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的阻水气率(WVTR)。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 
12、120~基板; 
14、140、140’~复合渐变折射层; 
16、160、160’~复合渐变折射层第一表面; 
18、180、180’~复合渐变折射层第二表面; 
20~第一折射层; 
22~第二折射层; 
24~第三折射层; 
26~第四折射层; 
28~第五折射层; 
100、100’、100’’~封装结构; 
300~电子元件; 
320~第一电极; 
340~发光层; 
360~第二电极; 
n1~第一折射率; 
n2~第二折射率; 
n3~第三折射率; 
n4~第四折射率; 
n5~第五折射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说明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10包括一基板12与一复合渐变折射(graded refractive index,GRI)层14。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形成于基板12上。基板12可为玻璃基板。复合渐变折射层14具有一第一表面16与一第二表面18,第一表面16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为一出光侧。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复合渐变折射层14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至第二表面18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2,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包括一第一折射层20与一第二折射层22。第一折射层2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第二折射层22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第一折射层20包括第一表面16,第 二折射层22包括第二表面18,第一表面16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为一出光侧。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 
在一实施例中,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3,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包括一第一折射层20、一第二折射层22与一第三折射层24。第一折射层2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第二折射层22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第三折射层24具有一第三折射率n3。第一折射层20包括第一表面16,第三折射层24包括第二表面18,第一表面16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为一出光侧。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 
在一实施例中,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4,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包括一第一折射层20、一第二折射层22、一第三折射层24与一第四折射层26。第一折射层2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第二折射层22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第三折射层24具有一第三折射率n3,第四折射层26具有一第四折射率n4。第一折射层20包括第一表面16,第四折射层26包括第二表面18,第一表面16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为一出光侧。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第三折射率n3大于第四折射率n4。 
在一实施例中,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5,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包括一第一折射层20、一第二折射层22、一第三折射层24、一第四折射层26与一第五折射层28。第一折射层20具有一第一折射率n1,第二折射层22具有一第二折射率n2,第三折射层24具有一第三折射率n3,第四折射层26具有一第四折射率n4,第五折射层28具有一第五折射率n5。第一折射层20包括第一表面16,第五折射层28包括第二表面18,第一表面16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为一出光侧。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第三折射率n3大于第四折射率n4,第四折射率n4大于第五折射率n5。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4的水气渗透率(WVTR)低于5×10-3g/m2/day。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6,说明一种封装结构。封装结构100包括一基板120、一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一电子元件300。基板120可为玻璃基板。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具有一第一表面160与一第二表面180,第一表面160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0为一出光侧。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 于基板120上。电子元件300设置于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0至第二表面180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由一第一电极320,一发光层340与一第二电极360所构成。第一电极320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第二电极360例如为金属电极,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下发光装置。 
在此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00更包括一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电子元件300上,如图6-1所示。 
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水气渗透率(WVTR)低于5×10-3g/m2/day。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7,说明一种封装结构。封装结构100’包括一基板120、一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一电子元件300。基板120可为玻璃基板。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具有一第一表面160与一第二表面180,第一表面160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0为一出光侧。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基板120上。电子元件300设置于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与基板12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0至第二表面180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由一第一电极320,一发光层340与一第二电极360所构成。第一电极320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第二电极360例如为金属电极,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上发光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8,说明一种封装结构。封装结构100’’包括一基板120、一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一电子元件300。基板120可为玻璃基板。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具有一第一表面160与一第二表面180,第 一表面160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0为一出光侧。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基板120上。电子元件300设置于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与基板12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0至第二表面180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由一第一电极320,一发光层340与一第二电极360所构成。第一电极320例如为铟锡氧化物(ITO)电极,第二电极360例如为金属电极,因此,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上发光装置。 
在此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00’’更包括一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电子元件300与基板12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水气渗透率(WVTR)低于5×10-3g/m2/day。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阅图8-1,说明一种封装结构。封装结构100’’’包括一基板120、一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一电子元件300。基板120可为玻璃基板。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具有一第一表面160与一第二表面180,第一表面160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0为一出光侧。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基板120上。电子元件300设置于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与基板12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0至第二表面180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为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由一第一电极320,一发光层340与一第二电极360所构成。当第一电极320与第二电极360同样为铟锡氧化物(ITO)电极时,电子元件300为一上下两面发光装置。 
在此实施例中,封装结构100’’’更包括一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形成于电子元件300与基板120之间。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具有一第一表 面160’与一第二表面180’,第一表面160’为一入光侧,第二表面180’为一出光侧。在此实施例中,电子元件300设置于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与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第一表面160’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例如具有化学式ZnxSiyOz,化学式中,0≤x≤1,0≤y≤1,0<z≤3。此外,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折射率自第一表面160’至第二表面180’递减,变化范围大体介于1.46~2.3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复合渐变折射层140与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140’的水气渗透率(WVTR)低于5×10-3g/m2/day。 
以下说明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制备方法,以共溅镀(co-sputter)技术为例作说明,首先,通入氩气(流量10sccm)至真空腔体中,在工作压力5mtorr,基板温度25℃条件下,调变氧化锌(ZnO)与二氧化硅(SiO2)溅镀功率,以将两种不同折射率的氧化锌与二氧化硅靶材制镀成多层折射率渐变的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氧化锌溅镀功率调变范围可介于0~1,000W,二氧化硅溅镀功率调变范围可介于0~1,000W。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元件的光取出结构,以两种折射率差异较大的氧化物(氧化锌、二氧化硅)作为靶材通过调变氧化锌溅镀功率与二氧化硅溅镀功率制作成以氧化锌硅(ZnxSiyOz)无机氧化层为主的复合渐变折射(graded refractive index,GRI)层,其折射率大小自入光侧至出光侧之间依序由大至小排列,一方面利用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渐变特性使光由例如ITO的透明导电层入射至复合渐变折射层时,可有效降低入射光临界角损失,另方面,具有高阻水气效果(<0.01g/m2-day)的复合渐变折射层也可阻挡入侵的水气/氧气,大幅增进OLED元件的光取出效果。此外,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层可利用共溅镀(co-sputter)技术于同一腔体中连续镀制,免去一般制作工艺须传片与传片时的微粒污染,可达省时、提高良率及降低成本的目的。此外,本发明整体封装结构的可见光穿透率可达95%,具有极高光穿透率。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发明渐变折射(GRI)层的折射率范围 
表1为本发明在不同氧化锌溅镀功率与二氧化硅溅镀功率条件下所制得渐变折射(GRI)层(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的折射率变化范围。 
表1 
由表1可看出,本发明通过调变氧化锌溅镀功率与二氧化硅溅镀功率所制得的渐变折射(GRI)层(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其折射率可达大的变化范围。 
【实施例2】 
本发明渐变折射(GRI)层的穿透率 
表2为本发明在不同氧化锌功率与二氧化硅功率条件下所制得渐变折射(GRI)层(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的穿透率。 
表2 
Figure BDA0000418196110000092
Figure BDA0000418196110000101
由表2可看出,本发明通过调变氧化锌溅镀功率与二氧化硅溅镀功率所制得的渐变折射(GRI)层(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具备94%以上的高穿透率。 
【实施例3】 
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GRI)层(1)对入射光临界角的提升效果 
请参阅图2,入射光由第一折射层20(具有第一折射率n1)一侧进入,而从第二折射层22(具有第二折射率n2)一侧出光。折射率大小为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根据式1(式中n1为入射端折射率,n2为出射端折射率,θc为临界角)及式2(折射层厚度需满足此式,才不致造成光反射)(式中d为折射层厚度,λ为发光波长,n为折射率,m为不为零的整数(例如1、2、3…,此处取m=1)),可计算出当第一折射率n1=1.694,第二折射率n2=1.594时,第一折射层20的厚度为70.1nm,第二折射层22的厚度为74.5nm,且入射光的临界角可由56度提升至70.2度以上。此结果将有效降低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层/透明导电层内部的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效应。 
&theta; c = sin - 1 ( n 2 n 1 ) 式1 
d = m&lambda; / 4 n 式2 
【实施例4】 
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GRI)层(2)对入射光临界角的提升效果 
请参阅图3,入射光由第一折射层20(具有第一折射率n1)一侧进入,经第二折射层22(具有第二折射率n2),而从第三折射层24(具有第三折射率n3)一侧出光。折射率大小为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根据式1(式中n1为入射端折射率,n2为出射端折射率,θc为临界角)及式2(折射层厚度需满足此式,才不致造成光反射)(式中d为折射层厚度,λ为发光波长,n为折射率,m为不为零的整数(例如1、 2、3…,此处取m=1)),可计算出当第一折射率n1=1.725,第二折射率n2=1.65,第三折射率n3=1.575时,第一折射层20的厚度为68.9nm,第二折射层22的厚度为72nm,第三折射层24的厚度为75.4nm,且入射光的临界角可由56度提升至73度以上,此结果将有效降低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层/透明导电层内部的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效应。 
【实施例5】 
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GRI)层(3)对入射光临界角的提升效果 
请参阅图4,入射光由第一折射层20(具有第一折射率n1)一侧进入,经第二折射层22(具有第二折射率n2),第三折射层24(具有第三折射率n3),而从第四折射层26(具有第四折射率n4)一侧出光。折射率大小为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第三折射率n3大于第四折射率n4,根据式1(式中n1为入射端折射率,n2为出射端折射率,θc为临界角)及式2(折射层厚度需满足此式,才不致造成光反射)(式中d为折射层厚度,λ为发光波长,n为折射率,m为不为零的整数(例如1、2、3…,此处取m=1)),可计算出当第一折射率n1=1.74射率n2=1.68射率n3=1.62率n4=1.56折射层20的厚度为69nm,第二折射层22的厚度为70.7nm,第三折射层24的厚度为73.3nm,第四折射层26的厚度为76.1nm,且入射光的临界角可由56度提升至75度以上,此结果将有效降低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层/透明导电层内部的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效应。 
【实施例6】 
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GRI)层(4)对入射光临界角的提升效果 
请参阅图5,入射光由第一折射层20(具有第一折射率n1)一侧进入,经第二折射层22(具有第二折射率n2),第三折射层24(具有第三折射率n3),第四折射层26(具有第四折射率n4),而从第五折射层28(具有第五折射率n5)一侧出光。折射率大小为第一折射率n1大于第二折射率n2,第二折射率n2大于第三折射率n3,第三折射率n3大于第四折射率n4,第四折射率n4大于第五折射率n5,根据式1(式中n1为入射端折射率,n2为出射端折射率,θc为临界角)及式2(折射层厚度需满足此式,才不致造成光反射)(式中d 为折射层厚度,λ为发光波长,n为折射率,m为不为零的整数(例如1、2、3…,此处取m=1)),可计算出当第一折射率n1=1.75,第二折射率n2=1.7,第三折射率n3=1.65,第四折射率n4=1.6,第五折射率n5=1.55时,第一折射层20的厚度为67.9nm,第二折射层22的厚度为69.9nm,第三折射层24的厚度为72nm,第四折射层26的厚度为74.2nm,第五折射层28的厚度为76.6nm,且入射光的临界角可由56度提升至76度以上,此结果将有效降低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层/透明导电层内部的光波导(optical waveguide)效应。 
【实施例7】 
本发明封装结构的光取出效率 
请参阅图4与图6,将本发明图6所示的OLED封装结构(其复合渐变折射(GRI)层如图4所示)与传统OLED封装结构(未包括复合渐变折射(GRI)层)进行光取出效率的比较,结果如图9所示。 
根据图9所示,本发明OLED封装结构的光取出效率较传统OLED封装结构的光取出效率大幅提升约35%以上。 
【实施例8】 
本发明复合渐变折射(GRI)层的阻水气效果 
本实施例以商用量测阻水/阻气仪器MOCON量测不同锌、硅比例的单一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的阻水气率(WVTR),结果如图10所示。 
根据图10所示,随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中的二氧化硅(SiO2)成分愈多,其阻水气特性愈佳,而当氧化锌硅(ZnxSiyOz)化合物层堆叠成四层复合渐变折射(GRI)层时,其阻水气率已达量测仪器MOCON极限,约10-3g/m2/day。 
虽然已结合以上较佳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23)

1.一种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包括:
基板;以及
复合渐变折射(graded refractive index,GRI)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氧化锌硅具有化学式ZnxSiyOz,0≤x≤1,0≤y≤1,0<z≤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介于1.46~2.3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包括第一折射层与第二折射层,该第一折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该第二折射层具有第二折射率,该第一折射层包括该第一表面,该第二折射层包括该第二表面,该第一折射率大于该第二折射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包括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与一第三折射层,该第一折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该第二折射层具有第二折射率,该第三折射层具有第三折射率,该第一折射层包括该第一表面,该第三折射层包括该第二表面,该第一折射率大于该第二折射率,该第二折射率大于该第三折射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包括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第三折射层与第四折射层,该第一折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该第二折射层具有第二折射率,该第三折射层具有第三折射率,该第四折射层具有第四折射率,该第一折射层包括该第一表面,该第四折射层包括该第二表面,该第一折射率大于该第二折射率,该第二折射率大于该第三折射率,该第三折射率大于该第四折射率。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包括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第三折射层、第四折射层与第五折射层,该第一折射层具有第一折射率,该第二折射层具有第二折射率,该第三折射层具有第三折射率,该第四折射层具有第四折射率,该第五折射层具有第五折射率,该第一折射层包括该第一表面,该第五折射层包括该第二表面,该第一折射率大于该第二折射率,该第二折射率大于该第三折射率,该第三折射率大于该第四折射率,该第四折射率大于该第五折射率。
8.一种封装结构,包括:
基板;
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以及
电子元件,设置于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氧化锌硅具有化学式ZnxSiyOz,0≤x≤1,0≤y≤1,0<z≤3。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介于1.46~2.3之间。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封装结构,还包括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电子元件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氧化锌硅具有化学式ZnxSiyOz,0≤x≤1,0≤y≤1,0<z≤3。
14.一种封装结构,包括:
基板;
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基板上,其中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以及
电子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与该基板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氧化锌硅具有化学式ZnxSiyOz,0≤x≤1,0≤y≤1,0<z≤3。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介于1.46~2.3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封装结构,还包括一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电子元件与该基板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氧化锌硅具有化学式ZnxSiyOz,0≤x≤1,0≤y≤1,0<z≤3。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电子元件为一上下两面发光装置。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封装结构,还包括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形成于该电子元件与该基板之间,其中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为一入光侧,该第二表面为一出光侧,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各层由氧化锌硅所构成,且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自该第一表面至该第二表面递减。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电子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该第一表面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封装结构,其中该第二复合渐变折射层的折射率介于1.46~2.3之间。
CN201310586720.6A 2012-12-19 2013-11-20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Pending CN1038874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8228 2012-12-19
TW101148228A TW201427132A (zh) 2012-12-19 2012-12-19 複合漸變折射層結構及包括此結構之封裝結構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7441A true CN103887441A (zh) 2014-06-25

Family

ID=5093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86720.6A Pending CN103887441A (zh) 2012-12-19 2013-11-20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68778A1 (zh)
CN (1) CN103887441A (zh)
TW (1) TW201427132A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0518A (zh) * 2015-07-21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膜、量子点膜的制备方法及背光模组
CN105954955A (zh) * 2014-12-10 2016-09-21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装置
CN107516713A (zh) * 2017-09-30 2017-1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7565055A (zh) * 2017-08-29 2018-01-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8039421A (zh) * 2017-12-27 2018-05-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薄膜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WO2018205600A1 (en) * 2017-05-11 2018-11-1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24425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
CN109244265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CN109696759A (zh) * 2018-12-29 2019-04-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高穿透性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方法及其显示面板
CN110212109A (zh) * 2019-05-22 2019-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CN11138428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显示装置
CN112349860A (zh) * 2019-10-15 2021-02-09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有机缓冲封装层与制作方法
US11114644B2 (en) 2019-05-22 2021-09-0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50052490A (ko) * 2013-11-06 2015-05-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190198809A1 (en) * 2017-12-27 2019-06-2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hin-film encapsulatio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ole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1365A1 (en) * 1999-05-20 2001-10-18 Charles Anderson Transparent substrate with an antireflection, low-emissivity or solar-protection coating
CN1599526A (zh) * 2003-09-15 2005-03-23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效率提升结构的有机发光组件
US20100065843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Zinc 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12141875A1 (en) * 2011-04-12 2012-10-18 Arkema Inc. Internal optical extraction layer for oled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5284B1 (fr) * 1996-02-22 1998-04-30 Saint Gobain Vitrage Substrat transparent muni d'un revetement de couches minces
US6436541B1 (en) * 1998-04-07 2002-08-20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nductive antireflective coating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same
JP5266466B2 (ja) * 2009-04-01 2013-08-21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眼鏡用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927457B2 (ja) * 2009-06-16 2016-06-01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光学製品及び眼鏡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DE102010024521A1 (de) * 2010-06-21 2011-12-22 Innovent E.V. Verfahren zur Erhöhung der Transluzenz eines Substra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31365A1 (en) * 1999-05-20 2001-10-18 Charles Anderson Transparent substrate with an antireflection, low-emissivity or solar-protection coating
CN1599526A (zh) * 2003-09-15 2005-03-23 统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光效率提升结构的有机发光组件
US20100065843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Zinc oxide-base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12141875A1 (en) * 2011-04-12 2012-10-18 Arkema Inc. Internal optical extraction layer for oled devices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54955A (zh) * 2014-12-10 2016-09-21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显示装置
US10185075B2 (en) 2014-12-10 2019-01-22 E Ink Holdings Inc. Reflective display apparatus and front light structure thereof
CN104950518A (zh) * 2015-07-21 2015-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量子点膜、量子点膜的制备方法及背光模组
US10330849B2 (en) 2015-07-21 2019-06-2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Quantum dot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8878674A (zh) * 2017-05-11 2018-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8205600A1 (en) * 2017-05-11 2018-11-15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0944078B2 (en) 2017-07-11 2021-03-09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244253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
CN109244265A (zh) * 2017-07-11 2019-01-1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CN109244253B (zh) * 2017-07-11 2021-03-3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使用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设备
CN109244265B (zh) * 2017-07-11 2020-12-2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制造其的方法
CN107565055A (zh) * 2017-08-29 2018-01-09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7516713A (zh) * 2017-09-30 2017-1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8039421B (zh) * 2017-12-27 2020-05-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薄膜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CN108039421A (zh) * 2017-12-27 2018-05-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薄膜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CN111384282A (zh) * 2018-12-27 2020-07-07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显示装置
CN111384282B (zh) * 2018-12-27 2021-10-01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显示装置
CN109696759A (zh) * 2018-12-29 2019-04-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高穿透性液晶显示面板制造方法及其显示面板
US10976586B2 (en) 2018-12-29 2021-04-13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with high transmittance and display panel thereof
CN110212109A (zh) * 2019-05-22 2019-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
WO2020232965A1 (zh) * 2019-05-22 2020-11-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114644B2 (en) 2019-05-22 2021-09-07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LED display panel and OLED display device
CN112349860A (zh) * 2019-10-15 2021-02-09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有机缓冲封装层与制作方法
CN112349860B (zh) * 2019-10-15 2023-03-14 广东聚华印刷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器件及其有机缓冲封装层与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68778A1 (en) 2014-06-19
TW201427132A (zh) 2014-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7441A (zh) 复合渐变折射层结构及包括此结构的封装结构
CN102820433B (zh) Oled的增透结构
CN101846849B (zh) 颜色变换片、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US10446798B2 (en) Top-emitting WOLED display device
CN102576168B (zh) 用于显示器、照明装置和太阳能电池的具有改善的光学性能和电性能的导电膜或电极
EP1865369B1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6654046A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2891265B (zh) Oled阳极的增反结构和oled阴极的增反结构
US9000425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panel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3268736B (zh) 一种量子点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13027508A1 (ja) 面状発光体
JP2008251217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
US20200321560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3606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2244201A (zh) 一种发光装置
CN103762318A (zh) 一种顶发射oled器件
CN11169716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239443B2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5720208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WO2024022057A1 (zh) 发光模组和发光装置
TWI252716B (en) Organic LED with brightness enhancer
CN102201545A (zh)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
WO2015067098A1 (zh) 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03531716A (zh) 有机发光装置
JP2011070921A (ja) 発光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