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79442A - 传递比可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递比可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79442A
CN103879442A CN201310655407.3A CN201310655407A CN103879442A CN 103879442 A CN103879442 A CN 103879442A CN 201310655407 A CN201310655407 A CN 201310655407A CN 103879442 A CN103879442 A CN 103879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recompressed compression
input shaft
rotation
outpu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54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山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79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794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16H1/32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the orbital gear being nut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8Changing the transfer ratio between the steering wheel and the steering gear by variable supply of energy, e.g. by using a superposition gea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8Mechanical movements
    • Y10T74/18568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 Y10T74/188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including spur gear
    • Y10T74/18808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to or from alternating rotary including spur gear with r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递比可变装置。预压力调整插塞(79)穿过将Z1齿轮(61)、Z4齿轮(62)以及摆动齿轮(63)的内圈(65)的中央在轴向上连通的连通孔(67)。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一端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部(83),该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一端借助该外螺纹部(83)而螺合安装于在Z1齿轮(61)的内周形成的内螺纹部(84)。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另一端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82),该凸缘部(82)借助轴承(81)而在轴向上按压Z4齿轮(62)的背面。预压力调整插塞(79)对摆动齿轮机构(25)的啮合部施加规定的预压力。

Description

传递比可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递比可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作为传递机构而采用了摆动齿轮机构(nutation gearmechanism)的结构,提出有如下传递比可变装置:利用差动机构将基于马达驱动的旋转追加到基于转向操作的输入轴的旋转进而将追加后所得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由此使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旋转传递比(转向齿轮比)发生变化(例如,US2011/0108355A1)。
这种传递比可变装置的传递机构设置成以摆动齿轮机构作为差动机构,其中,该摆动齿轮机构具有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第一齿轮、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第四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以及与第四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并且该摆动齿轮机构还具备绕相对于第一齿轮以及第四齿轮的轴线倾斜的轴线旋转的摆动齿轮。摆动齿轮构成为:一边借助轴承而进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上的摆动一边因互相啮合的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的差、以及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的齿数的差而进行旋转,对来自输入轴的输入进行变速而后再将变速后的输入朝输出轴传递,并且,利用驱动单元使摆动齿轮旋转,由此变更输入轴与输出轴的旋转传递比。
在这样的传递比可变装置中,有时会在摆动齿轮机构的啮合部分产生错动而造成异常噪声。因此,为了实现在稳定的位置进行啮合而抑制异常噪声,采用了在第一齿轮以及第四齿轮从轴向两侧支承摆动齿轮机构的啮合部而施加朝向摆动齿轮侧的预压力(载荷)的构造。例如,通过采用从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的两侧对预压力用插塞进行紧固固定的方法,分别对摆动齿轮机构的啮合部施加预压力,由此维持良好的啮合状态。然而,由于需要分别对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施加预压力,所以有时会使得制造工时增加,并且因两侧的预压力发生偏差而导致性能出现偏差。另外,由于是将摆动齿轮夹装于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所以,在摆动齿轮机构的推力(thrust)刚性较低的情况下,摆动齿轮的弯曲程度增大而导致齿的啮合发生错动,从而有可能引起摆动齿轮机构的振动、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递比可变装置,能够利用简易的结构来降低从摆动齿轮机构的两侧施加的预压力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特征,传递比可变装置具备:输入轴,该输入轴与方向盘连结;壳体,该壳体将所述输入轴支承为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电动马达,马达输出轴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而设置于该电动马达;减速器,该减速器与所述马达输出轴连结而输出使马达旋转角降低后所得的转向角;输出轴,该输出轴将从所述减速器输出的所述转向角传递到转向轮侧;以及预压力施加机构,该预压力施加机构对所述减速器的齿轮的啮合部施加轴向上的预压力,所述减速器具备: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入轴,并在端面形成有第一齿;第四齿轮,该第四齿轮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出轴,并在与所述第一齿轮的所述端面对置的端面形成有第四齿;倾斜轴,该倾斜轴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倾斜;以及摆动齿轮,该摆动齿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马达输出轴倾斜并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倾斜轴,并且,具有以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以及第四齿轮啮合的方式而在不同的端面形成有第二齿以及第三齿的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该摆动齿轮一边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随着所述倾斜轴的旋转而进行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上的摆动、一边因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的差或者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的齿数的差而进行旋转,所述预压力施加机构具备预压力调整插塞,该预压力调整插塞在轴向上穿过将所述第一齿轮、所述摆动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的中央连通的连通孔,该预压力调整插塞的一端部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螺合安装于所述第一齿轮的内周面,以朝径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而设置于该预压力调整插塞的另一端部的凸缘部与所述第四齿轮的背面卡合。
附图说明
结合相应的附图并基于以下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使得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变得清晰明确,其中,例如利用数字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结构单元,其中,
图1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递比可变装置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的简要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递比可变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预压力施加机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预压力调整插塞的立体图。
图5是防松螺母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施所涉及的搭载于车辆的传递比可变装置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施所涉及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的简要结构。如图1所示,在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中,供方向盘2固定的转向轴3经由齿轮齿条机构4而与齿条轴5连结。由此,伴随着转向操作的转向轴3的旋转通过齿轮齿条机构4而被转换为齿条轴5的往复直线运动。此外,转向轴3通过将柱轴8、中间轴9以及小齿轮轴10连结而构成。
并且,伴随着该转向轴3的旋转的齿条轴5的往复直线运动经由与齿条轴5的两端连结的转向横拉杆11而传递到未图示的转向节,从而使得转向轮12的转向角、即车辆的行进方向发生变更。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构成为所谓的齿条辅助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EPS),利用滚珠丝杠机构14将辅助用马达13的旋转转换为齿条轴5的往复直线运动而进行传递,由此将该马达扭矩作为辅助力而施加于转向操纵系统。
另外,在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中,使转向轮12的转向角(车轮转向角,タイヤ角)相对于方向盘2的转向角(转向操纵角)的比率、亦即传递比(转向齿轮比)可变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设置于柱轴8的中途。该传递比可变机构15用于变更转向轴3的柱轴8的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旋转传递比,并形成为摆动齿轮机构。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的纵剖视图。如图2所示,传递比可变装置15具备:固定于汽车的车身(未图示)的近似圆筒状的壳体21;被输入有伴随着转向操作的旋转的作为输入轴的第一轴(以下,称为输入轴)22;以及与中间轴9(参照图1)连结的作为输出轴的第二轴(以下,称为输出轴)23。上述输入轴22以及输出轴23借助轴承38、39、70而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壳体21旋转,从而构成上述柱轴8(参照图1)。即,壳体21不因输入轴22的旋转而旋转。
传递比可变装置15具备收纳于壳体21内的电动马达24、以及作为差动机构的摆动齿轮机构25。并且,传递比可变装置15利用摆动齿轮机构25将基于马达驱动的旋转追加到输入轴22的旋转进而将追加后所得的旋转传递到输出轴23。进而,传递比可变装置15具备能够根据需要锁定(限制)电动马达24的旋转而将传递比机械性地固定的锁定机构26。
壳体21具备:圆筒状的壳体主体31,该壳体主体31由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等)形成并收纳有电动马达24以及摆动齿轮机构25;以及圆环状的下盖32,该下盖32将壳体主体31的轴向一端侧(图2中的左侧:箭头a2侧)覆盖。在壳体主体31上,在径向外侧形成有收纳电动马达24的马达收纳部35,在径向内侧形成有收纳摆动齿轮机构25的齿轮收纳部36。
在壳体主体31的轴向另一端侧(图2的右侧:箭头a1侧)内,收纳有将马达旋转轴(马达输出轴)45锁定的锁定机构26。并且,输入轴22被设置于壳体主体31的轴承70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输出轴23被设置于下盖32的轴承38、39支承为能够旋转,此外,输入轴22与输出轴23彼此配置于同轴上(轴线L1)。
电动马达24构成为无刷马达,其具备固定于马达收纳部35内的定子41、以及在定子41的内侧设置成能够旋转的转子42。马达旋转轴45形成为中空状,在马达旋转轴45的内部,与该马达旋转轴45同轴地嵌插有输入轴22。另外,马达旋转轴45的轴向长度设定为比马达收纳部35的轴向长度长,其箭头a1侧的轴端部配置于壳体主体31内,并且,其箭头a2侧的轴端部配置于齿轮收纳部36内。并且,马达旋转轴45被设置于下盖32的轴承48以及设置于壳体主体31的轴承49支承为能够旋转。
进而,在壳体主体31的马达收纳部35内,收纳有对转子42的旋转角进行检测的旋转角传感器(未图示,例如为角度分解器(resolver)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转子42的内侧收纳摆动齿轮机构25而能够缩短壳体21的轴向上的长度,其结果,能够确保车辆的较长的冲击吸收行程,或者,能够确保与壳体21相邻安装的其它装置(例如,倾斜/伸缩机构等)的安装空间。
如图2所示,倾斜轴部5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马达旋转轴45的径向内侧。倾斜轴部53具有相对于马达旋转轴45的轴心L1(输入轴22以及输出轴23的轴心)倾斜的轴心L2。倾斜轴部53的外周面形成为相对于轴心L1倾斜的圆筒状。
摆动齿轮机构25具备: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轴22连结的Z1齿轮(第一齿轮)61;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23连结的Z4齿轮(第四齿轮)62;以及配置于Z1齿轮61与Z4齿轮62之间并且经由倾斜轴部53而与马达旋转轴45连结的摆动齿轮63。
Z1齿轮61形成为圆筒状,在Z1齿轮61的外周缘,沿周向排列设置有朝箭头a2侧突出的多个第一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齿由相对于Z1齿轮61配置成放射状、且以能够绕该Z1齿轮61的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的圆柱状的滚子构成。另外,Z1齿轮61因输入轴22的轴端部与其内周面进行锯齿式(serration)嵌合而与输入轴22在同轴上连结成能够一体旋转。即,Z1齿轮61的轴心与马达旋转轴45的轴心L1一致。
Z4齿轮62形成为圆板状,在Z4齿轮62沿周向排列设置有朝箭头a1侧突出的多个第四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Z1齿轮64相同,各第四齿由相对于Z4齿轮62配置成放射状、且以能够绕该Z4齿轮62的轴线旋转的方式配置的圆柱状的滚子构成。另外,Z4齿轮62固定于形成为圆筒状的马达旋转轴45的内周,与输出轴23外周面以锯齿式嵌合的方式连结。即,Z4齿轮62与输出轴23在同轴上连结为能够一体旋转,Z4齿轮62的轴心与马达旋转轴45的轴心L1一致。此外,在倾斜轴部53与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之间分别夹装有轴承68、69。
摆动齿轮63具备:圆筒状的外圈64;圆筒状的内圈齿轮65;以及夹装于外圈64与内圈齿轮65之间的滚动体(滚珠)66。在内圈齿轮65的箭头a1侧(Z1齿轮61侧)的端面,沿周向排列设置有能够与第一齿啮合的多个第二齿。另一方面,在内圈齿轮65的箭头a2侧(Z4齿轮62侧)的端面,沿周向排列设置有能够与第四齿啮合的多个第三齿。即,由内圈齿轮65构成Z2齿轮(第二齿轮)76以及Z3齿轮(第三齿轮)7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的齿数N1设定为比第二齿的齿数N2少一个,并且第三齿的齿数N3设定为与第四齿的齿数N4相同。例如,在齿数N1=19、齿数N2=20、齿数N3=20、齿数N4=20的情况下,此时的马达旋转轴45与输出轴23的减速比设定为20。
并且,外圈64以能够与马达旋转轴45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倾斜轴部53的外周。即,摆动齿轮63的轴心与倾斜轴部53的轴心L2一致,摆动齿轮63绕相对于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的轴线倾斜的轴线旋转。对内圈齿轮65而言,仅Z2齿轮76的一部分与Z1齿轮61啮合,并且仅Z3齿轮77的一部分与Z4齿轮62啮合。此外,Z1齿轮61与Z2齿轮76的啮合部、和Z4齿轮62与Z3齿轮77的啮合部以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的轴心为中心而分离大致180°。
另外,利用预压力施加机构78对摆动齿轮机构25施加轴向的预压力以使Z1齿轮61与Z4齿轮62相互接近。该预压力施加机构78构成为:在与输入轴22连结的Z1齿轮61的内周面螺合安装的预压力调整插塞79被从外部紧固而进行旋转移动,由此在轴向上对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施力,从而该预压力施加机构78构成为能够调整并维持施加于摆动齿轮机构25的轴向上的预压力。
这样,在输入轴22、输出轴23以及马达旋转轴45分别被连结的摆动齿轮机构25中,输入轴22的旋转从Z1齿轮61借助摆动齿轮63并经由Z4齿轮62而朝输出轴23传递。另外,若电动马达24被驱动而使马达旋转轴45旋转,则与马达旋转轴45连结的倾斜轴部53进行摆头运动(nutate)。由此,内圈齿轮65与固定于倾斜轴部53的外圈64一起进行摆头运动,Z1齿轮61与Z2齿轮76的啮合部、以及Z4齿轮62与Z3齿轮77的啮合部朝同一方向旋转。
其结果,基于Z1齿轮61与Z2齿轮76以及Z4齿轮62与Z3齿轮77的齿数差的旋转差作为基于马达驱动的旋转而被追加传递到输入轴22,进而该追加所得的旋转被朝输出轴23传递(例如,在减速比为20的情况下,马达旋转轴45每旋转20圈便对输出轴23追加传递一圈的旋转)。因此,与基于马达驱动的旋转对应地变更输入轴22与输出轴23之间的旋转传递比、亦即方向盘2(参照图1)与转向轮12(参照图1)之间的传递比(转向齿轮比)。
接下来,图3是图2中的预压力施加机构78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立体图,图5是锁定螺母(防松螺母)8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传递比可变机构15(图2参照)的Z1齿轮61、Z4齿轮62以及摆动齿轮63的内圈齿轮65分别形成为环状。输入轴22的一端穿过Z1齿轮61的内周,从而与Z1齿轮61连结为能够一体旋转。输出轴23穿过Z4齿轮62的内周,从而与Z4齿轮62连结为能够一体旋转。
并且,预压力施加机构78构成为包括预压力调整插塞79、轴承81以及锁定螺母80。圆筒状的预压力调整插塞79穿过将Z1齿轮61、Z4齿轮62以及摆动齿轮63的内圈齿轮65的中央在轴向上连通的连通孔67。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一端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部83,该外螺纹部83螺合安装在形成于Z1齿轮61的内周的内螺纹部84。另外,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另一端形成有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圆板状的凸缘部82,该凸缘部82借助轴承81而在轴向上按压Z4齿轮62的背面。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外螺纹部83的供Z1齿轮61螺合安装的端部,螺合安装有在内周形成有内螺纹部84的圆环状的锁定螺母80,由此来限制预压力调整插塞79松动的情况。由此,预压力调整插塞79配置于连通孔67内的规定的位置,并在轴向上对摆动齿轮机构25的啮合部施加规定的预压力。
另外,如图4、图5所示,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以及锁定螺母80的中央分别在轴向上形成有贯通孔85。此外,贯通孔85形成为中空形状(例如,六边形状等),通过使未图示的工具从外部在周向上与该贯通孔85卡合而能够使预压力调整插塞79以及锁定螺母80进行旋转。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预压力施加机构78的预压力调整作业进行说明。在组装完成摆动齿轮机构25之后,组装轴承81,将预压力调整插塞79插入,将一端的外螺纹部83螺合安装于Z1齿轮61内周面的内螺纹部84。接着,从输出轴23侧将工具插入到预压力调整插塞79内径侧的六边形状的贯通孔85,从而以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紧固扭矩使预压力调整插塞79旋转。由此,预压力调整插塞79不受组装误差等影响地移动到规定的位置,对摆动齿轮机构25施加预压力。接下来,将锁定螺母80的内螺纹部84螺合安装于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外螺纹部83,从输入轴22侧将工具插入到锁定螺母80的六边形状的贯通孔85,进而使锁定螺母80旋转而对其进行紧固。由此,外螺纹部83与内螺纹部84相互密接而使得间隙被堵塞,由此限制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松动。
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结构,预压力调整插塞79在轴向上穿过Z1齿轮61、摆动齿轮63以及Z4齿轮62的中央,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一端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螺合安装于Z1齿轮61的内周面,在另一端朝径向外侧伸出的凸缘部82借助轴承81而与Z4齿轮62的背面卡合。若通过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旋转而对预压力调整插塞79进行紧固并使其朝输入轴22方向移动,则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彼此被朝摆动齿轮63侧施力而进行移动。预压力调整插塞79被螺合安装于一端的外螺纹部83的锁定螺母80朝轴向摆动齿轮63侧按压,从而限制了预压力调整插塞79在进行动作的过程中发生松动的情况。
另外,在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凸缘部82与Z4齿轮62背面之间配置有轴承81。能够利用该轴承81来提高推力方向上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基于冲击的摆动齿轮机构25的齿的啮合的错动。并且,凸缘部82借助轴承81直接按压Z4齿轮62,从而使得预压力调整插塞79对摆动齿轮机构25施加规定的预压力。
由此,预压力施加机构78不具备波形垫圈(wave washer)等弹性部材,通过预压力调整插塞79直接按压Z4齿轮62来朝Z1齿轮61与Z4齿轮62相互接近的方向对摆动齿轮机构25的啮合部施加规定的轴向上的预压力,从而能够维持齿轮间的良好的啮合状态。另外,能够由一个预压力调整插塞79将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连结,所以能够减少制造工序,并且能够相对于预压力调整插塞79的紧固扭矩而对摆动齿轮机构25的两侧的啮合部施加相同大小的预压力。其结果,即使存在组装误差等也能够降低从两侧施加于摆动齿轮机构25的嵌合部的预压力的偏差,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摆动齿轮机构25的性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利用简易的结构来降低从摆动齿轮机构的两侧施加的预压力的偏差的传递比可变装置。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能够以其它方式加以实施。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预压力调整插塞79螺合安装并紧固于输入轴22而对Z1齿轮61施力,由此对摆动齿轮机构25施加预压力,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在输出轴23设置预压力调整插塞79而对Z4齿轮62施力,由此对摆动齿轮机构25施加预压力。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壳体21不因输入轴22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类型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壳体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类型的传递比可变装置。另外,可以将壳体21配置成包围中间轴8,也可以将壳体21配置于车辆的引擎室内。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使方向盘2与输出轴23侧连结,并且使中间轴9与输入轴22连结。即,可以将输入轴22作为输出轴,并将输出轴23作为输入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齿轮63的外圈齿轮可以将Z1齿轮61以及Z4齿轮62连结为能够进行差动旋转,并且摆动齿轮63的内圈可以与电动马达24的转子42连结为能够一体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圆筒滚子、针状滚子、圆锥滚子用作滚动体66。另外,滚动体可以为单列或者多列。若为多列,则能够防止内圈齿轮65的倾倒。作为多列轴承,例如能够采用多列角接触轴承。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摆动齿轮机构型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波动齿轮型的传递比可变装置。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柱(column)搭载类型,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中间轴搭载型、小齿轮齿轮一体型的传递比可变装置。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的传递比可变装置15,但也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除此之外的用途的其它普通的装置。另外,虽然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构成为具备对转向轴3施加马达辅助力的转向操纵辅助机构的齿条辅助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为柱辅助型、小齿轮辅助型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废除转向操纵辅助机构。

Claims (4)

1.一种传递比可变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比可变装置具备:
输入轴,该输入轴与方向盘连结;
壳体,该壳体将所述输入轴支承为能够进行相对旋转;
电动马达,马达输出轴以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而设置于该电动马达;
减速器,该减速器与所述马达输出轴连结而输出使马达旋转角降低后所得的转向角;
输出轴,该输出轴将从所述减速器输出的所述转向角传递到转向轮侧;以及
预压力施加机构,该预压力施加机构对所述减速器的齿轮的啮合部施加轴向上的预压力,
所述减速器具备:
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入轴,并在端面形成有第一齿;
第四齿轮,该第四齿轮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输出轴,并在与所述第一齿轮的所述端面对置的端面形成有第四齿;
倾斜轴,该倾斜轴设置为相对于所述输入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倾斜;以及
摆动齿轮,该摆动齿轮设置为相对于所述马达输出轴倾斜并以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倾斜轴,并且,具有以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以及第四齿轮啮合的方式而在不同的端面形成有第二齿以及第三齿的第二齿轮以及第三齿轮,该摆动齿轮一边在所述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之间随着所述倾斜轴的旋转而进行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上的摆动、一边因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的差或者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的齿数的差而进行旋转,
所述预压力施加机构具备预压力调整插塞,该预压力调整插塞在轴向上穿过将所述第一齿轮、所述摆动齿轮以及所述第四齿轮的中央连通的连通孔,该预压力调整插塞的一端部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螺合安装于所述第一齿轮的内周面,以朝径向外侧伸出的方式而设置于该预压力调整插塞的另一端部的凸缘部与所述第四齿轮的背面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递比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压力调整插塞能够通过旋转而沿轴向进退,通过朝所述输入轴方向移动从而对所述输入轴朝接近所述输出轴的方向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递比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压力施加机构具备防松螺母,该防松螺母配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输入轴之间,并以朝所述摆动齿轮侧按压所述预压力调整插塞的方式而螺合安装于所述预压力调整插塞的一端部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递比可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压力施加机构具备轴承,该轴承配置于所述预压力调整插塞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第四齿轮之间,并将所述第四齿轮支承为能够进行相对旋转。
CN201310655407.3A 2012-12-19 2013-12-06 传递比可变装置 Pending CN1038794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6998A JP2014119098A (ja) 2012-12-19 2012-12-19 伝達比可変装置
JP2012-276998 2012-12-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79442A true CN103879442A (zh) 2014-06-25

Family

ID=49911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5407.3A Pending CN103879442A (zh) 2012-12-19 2013-12-06 传递比可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25673B2 (zh)
EP (1) EP2746135A1 (zh)
JP (1) JP2014119098A (zh)
CN (1) CN10387944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98469A (ja) * 2012-11-16 2014-05-29 Jtekt Corp 伝達比可変装置
JP6305076B2 (ja) * 2014-01-29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歯車機構、変速機及び多関節ロボットアー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11074A1 (de) 1988-03-31 1989-10-12 Teves Gmbh Co Ohg Alfred Getriebe zum uebertragen einer drehbewegung
SU1753101A1 (ru) 1988-09-30 1992-08-07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Новокраматорски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Планетарна прецессиона передача
US7824271B2 (en) * 2002-06-01 2010-11-02 Daimler Ag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relative angular position of two rotating elements
US7866288B2 (en) 2004-12-23 2011-01-11 Schaeffler Kg Device for varying the control times of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8155782A (ja) * 2006-12-25 2008-07-10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EP2202131B1 (en) * 2007-10-22 2013-01-02 JTEKT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ratio variable mechanism and steering device for vehicle equipped with it
JP5282938B2 (ja) 2008-07-07 2013-09-0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伝達比可変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用操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19098A (ja) 2014-06-30
US8925673B2 (en) 2015-01-06
US20140165753A1 (en) 2014-06-19
EP2746135A1 (en) 2014-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5329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1578465B (zh) 伸缩促动器
WO2012176707A1 (ja) モータ駆動力伝達装置
US9033840B2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10112472B2 (en) Drive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US8511419B2 (en) Steering system
US10384710B2 (en) Electric power assisted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s
US8961361B2 (en) Wheel drive unit
KR101757317B1 (ko) 인휠 구동장치
CN103569195A (zh) 传动比可变装置
EP2298623B1 (en) Transmission ratio changing mechanism and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US20180186398A1 (en) Steering device
EP1953421B1 (en) Hybrid differential gear device, differential case theref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of differential case
CN103879442A (zh) 传递比可变装置
US7036391B2 (en) Differential unit
US9114823B2 (en) Actuating device employed in steering system for vehicle
US20140260743A1 (en) Wheel driving apparatus
US9010482B2 (en) Transmission ratio variable device
JP6315105B2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及び電動アシスト装置
JP2011247300A (ja) ディ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JP2014097777A (ja) 伝達比可変装置
US20140137674A1 (en) Transmission ratio variable device
JP2014109318A (ja) 伝達比可変装置
JPH09267650A (ja) 車両用終減速機
JP2014025511A (ja) 減速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モータ回転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