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3851A - 自动上下料设备 - Google Patents

自动上下料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3851A
CN103863851A CN201210541933.2A CN201210541933A CN103863851A CN 103863851 A CN103863851 A CN 103863851A CN 201210541933 A CN201210541933 A CN 201210541933A CN 103863851 A CN103863851 A CN 1038638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atic loading
unloading equipment
product
transmission parts
bog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19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大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fuji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5419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63851A/zh
Priority to TW101149586A priority patent/TW201423743A/zh
Priority to US14/067,039 priority patent/US20140169916A1/en
Publication of CN103863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8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8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consecutive-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Abstract

一种用于为产品自动取放物料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承载装置与传送装置。物料存放于承载装置内。传送装置设置于产品与承载装置之间。当承载装置将物料推动至传送装置时,传送装置将物料传递至产品,以使物料安装于产品上。当物料移出产品时,该传送装置用于获取物料并将物料传递至承载装置处并与承载装置对准,以使物料滑入并收容于承载装置内。

Description

自动上下料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上下料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更换光碟机中光碟的自动上下料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个测试工站往往需要将多张不同的测试碟片依次放入电子产品内,以测试电子产品对应的功能是否正常。传统的作业方法是操作员在第一张碟片测试完成后手动将碟片取出并放入碟片盒内后再取出下一张碟片继续进行测试,直至所有碟片测试完成。在上述测试过程中,操作员需要不停的取放碟片,这种动作重复性高易使操作员产生作业疲劳,增加操作员的工作量,从而降低了测试效率。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自动取放物料的自动上下料设备。
一种用于为产品自动取放物料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承载装置与传送装置。物料存放于承载装置内。传送装置设置于产品与承载装置之间。当承载装置将物料推动至传送装置时,传送装置将物料传递至产品,以使物料安装于产品上。当物料移出产品时,该传送装置用于获取物料并将物料传递至承载装置处并与承载装置对准,以使物料滑入并收容于承载装置内。
在使用上述自动上下料设备时,该物料可由承载装置自动传送至传送装置处,并经传送装置传送至产品处,使物料安装于产品上;同时,在物料使用完成并由传送装置还传送至承载装置处时,物料可自动滑入并收容于承载装置内。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佳实施方式中自动上下料设备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3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图5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3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图7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第一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图9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状态图。
图11图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第二使用状态图。
图12为图1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另一角度状态图。
图13图1所示自动上下料设备中部分结构的第三使用状态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自动上下料设备 100
机台 1
第一侧边 11
第二侧边 12
第三侧边 13
第四侧边 14
穿孔 15
第一滑轨 16
支撑柱 17
第二滑轨 18
安装装置 2
安装板 21
第一安装面 210
第一滑块 23
第一导向件 25
连接杆 250
导向轮 252
第二导向件 27
第一驱动件 29
第一感应件 3
发射端 30
反射端 32
插接装置 5
连接板 50
第一连接板 51
第一连接面 501
第二连接板 52
第二滑块 54
第二驱动件 55
固定板 56
第一插接件 57
第二插接件 58
第三驱动件 59
传送装置 7
支撑架 70
支架 701
第一表面 711
第二表面 713
开孔 714
限位槽 715
挡板 702
第一连接部 712
第二连接部 722
固定部 732
配合部 742
第一固定块 703
第二固定块 704
校正块 705
第一配合块 725
第二配合块 726
第三固定块 706
第一安装孔 716
第四固定块 707
缺口 717
第二安装孔 727
导向柱 72
限位块 74
第一传送件 76
第二转轴 760
第一导向块 761
第一安装架 762
第一传送轮 763
第三安装面 764
第四安装面 765
第一通孔 766
第一主臂 767
第一支臂 768
收容槽 769
槽壁 770
第二传送件 78
第二导向块 781
第二安装架 782
第二传送轮 783
第二通孔 784
第二主臂 785
第二支臂 786
驱动组件 80
第四驱动件 801
第一转轴 803
主动轮 805
第一传动轮 806
第二传动轮 807
从动轮 808
盖体 809
第一弹性件 82
第二弹性件 84
支撑组件 86
第一动力件 861
第二动力件 863
第一支撑件 865
第二支撑件 867
承载装置 9
支撑座 91
支撑板 910
座体 911
置放部 912
突起 913
装配槽 914
动力组件 92
定位块 921
丝杆 923
马达 925
皮带 927
安装块 929
导轨 93
推动组件 94
安装台 941
推力件 943
抵顶件 945
承载组件 95
承载板 950
配合块 960
储存件 970
主体 971
容置槽 972
开槽 973
开口 974
缓冲件 975
第一边缘 976
第二边缘 977
第三边缘 978
导斜面 979
底部 981
第一侧壁 982
第二侧壁 983
第三侧壁 984
垫块 990
壳体 999
第二感应件 96
感应端 961
遮挡片 963
光碟播放器 200
第一测试光碟 300
第二测试光碟 400
第一部分 401
第二部分 40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2,自动上下料设备100用以对产品进行取放物料。在本实施方式中,产品为待测试的吸入式光驱光碟播放器200。物料包括用于测试光碟播放器200的光碟。本实施例中,光碟包括第一测试光碟300及第二测试光碟400(如图8所示)。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均包括需要保护的第一部分401及可不保护的第二部分403(如图8所示)。第一部分401为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相背的两个表面,所在区域。其中,上述两个表面即为通常所指的记录有信息的记录面及与记录面相背的非记录面。第二部分403为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上设置于第一部分401外边缘的部分。第一测试光碟300的尺寸大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尺寸,且第一测试光碟300为七张,第二测试光碟400为一张。光碟播放器200包括本体201、设置于本体201相对两端的若干第一插接口203以及第二插接口205。本体201大体呈长方形状,其上设置有仓门(图未示),用于供用户将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从光碟播放器200内取出或放入光碟播放器200内。若干第一插接口203与第二插接口205可包括USB接口、电话线/网络线接口、高清晰度多媒体(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接口等。
自动上下料设备100包括机台1、间隔设置于机台1上的安装装置2、第一感应件3、插接装置5、传送装置7与承载装置9。其中,安装装置2设置于插接装置5与传送装置7之间,用以承放光碟播放器200。第一感应件3设置于安装装置2相对的两侧,用以感应光碟播放器200是否放置于安装装置2上。插接装置5设置安装装置2的一侧并与光碟播放器200的第一插接口203与第二插接口205进行插接,用以连通光碟播放器200的电源与网络等。传送装置7设置于安装装置2与承载装置9之间,用以使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在承载装置9与光碟播放器200之间传递。承载装置9用以存放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且还用于将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推动至传送装置7内。
请一并参考图3及图4,机台1大致为长方体板,其包括首尾连接的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与第一侧边11平行的第三侧边13、与第二侧边12平行的第四侧边14、穿孔15、两个第一滑轨16、四个支撑柱17以及两个第二滑轨18。其中,第二侧边12与第四侧边14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一侧边11与第三侧边13相对的两端。穿孔15大体呈长方形状,其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设置于机台1上靠近第一侧边11的一端。两个第一滑轨16大致呈长条状,且两者均沿平行于第二侧边12的方向延伸。两个第一滑轨16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间隔设机台1上。支撑柱17大致呈圆柱形,其自机台1上垂直延伸。支撑柱17间隔设置于机台1上靠近第三侧边13的一端,且四者之间连线形成一个长方形。两个第二滑轨18大致呈长条状,其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分别设置于穿孔15的相对的两侧。
安装装置2包括安装板21、四个第一滑块23、四个第一导向件25、两个第二导向件27以及第一驱动件29。安装板21大体呈长方形板状,其包括第一安装面210及与第一安装面210相背的第二安装面(图未示)。四个第一滑块23间隔设置于安装板21的第二安装面上,用以与两个第一滑轨16配合。每个第一导向件25包括连接杆250以及两个导向轮252。连接杆250沿垂直于机台1的方向设置于第一安装面210上。两个导向轮25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沿垂直于机台1的方向转动连接于连接杆250上并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连接杆250转动。四个第一导向件25中两个第一导向件25沿平行于第二侧边12的方向设置第一安装面210上靠近第二侧边12的一侧,且该两个第一导向件25的导向轮252相背设置;另外两个第一导向件25沿平行于第二侧边12的方向设置于第一安装面210上靠近第四侧边14的一侧,且该两个第一导向件25的导向轮252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导向件27的结构与四个第一导向件25的结构基本相同,且两者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面210上靠近第一侧边11与第三侧边13的两端。四个第一导向件25与两个第二导向件27之间的连线形成一个形状与光碟播放器200形状相匹配的长方形状,用以为光碟播放器200放置于安装板21上时提供引导作用。第一驱动件29设置于机台1上,用以驱动安装板21相对于机台1沿平行于第二侧边12的方向滑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9为气缸。
第一感应件3包括发射端30及与发射端30配合的反射端32。发射端30与反射端32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分别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滑轨16的两端。
插接装置5包括连接板50、两个第二滑块54、第二驱动件55、固定板56、若干第一插接件57、第二插接件58以及第三驱动件59。连接板50包括第一连接板51及与第一连接板51连接的第二连接板52。第一连接板51包括第一连接面501以及与第一连接面501相背的第二连接面(图未示)。第二连接板52沿垂直于第一连接板51的方向设置于第一连接面501上。两个第二滑块54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二连接面上,用以与两个第二滑轨18配合。第二驱动件55设置于第二连接板52上远离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固定板56与第二驱动件55连接,其可在第二驱动件55的驱动下沿垂直于第一侧边11方向移动。第一插接件57设置于安装板21上靠近第三侧边13的一端,用以与光碟播放器200上的第一插接口203配合。若干第二插接件58间隔设置于固定板56上与第二驱动件55相背的一面,用以与光碟播放器200的第二插接口205配合。第三驱动件59设置于机台1上与第二滑轨18相背的一面,用以驱动第一连接板51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55与第三驱动件59均为气缸。
请参考图5及图6,传送装置7包括支撑架70、两个导向柱72、两个限位块74、第一传送件76、第二传送件78、驱动组件80、第一弹性件82、第二弹性件84以及支撑组件86。
支撑架70垂直设置于机台1上,其包括支架701、挡板702、第一固定块703、第二固定块704、校正块705第三固定块706以及第四固定块707。支架701大体呈长条形板状,其包括第一表面711、与第一表面711相背的第二表面713以及限位槽715。限位槽715沿垂直于机台1的方向贯穿于第一表面711与第二表面713。挡板702包括第一连接部712、第二连接部722固定部732以及配合部742。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大体呈长条状,两者相对且间隔的设置于支架701相对的两侧且沿垂直于支架701的方向突出于第一表面711外。固定部732由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之间,并由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远离支架701的一端垂直延伸形成。其中,固定部73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的凸出方向与支架701凸出的方向相同,从而使固定部732、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以及支架701大致形成U字型。其中,固定部732与支架701位于第一连接部712与第二连接部722相同的一侧,且固定部732与第一表面711平行。配合部742大体呈方形板状,其设置于支架701的中部,且位于支架701与固定部732之间。配合部742远离支架701的一端与固定部732之间预留一定间隙,用以供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通过。第一固定块703与第二固定块704均大体呈板状,两者间隔设置于第一表面711上且位于限位槽715相反的两侧。第一固定块703位于限位槽715靠近机台1的一侧,第二固定块704位于限位槽715远离机台1的一侧。第二固定块704上设置有开孔714。校正块705大致呈长条状,其包括第一配合块725以及第二配合块726。其中,第一配合块725设置于配合部742远离支架701的一端,第二配合块726设置于固定部732与配合部742相对的一侧。第一配合块725与第二配合块726相对且保持一定间隙,用以供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通过。第三固定块706与第四固定块707两者沿垂直于机台1的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二表面713上。第三固定块706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716。第四固定块707上设置有缺口717及第二安装孔727。缺口717开设于第四固定块707面向第二表面713的一侧。
两个导向柱72大致呈圆柱形,其连接于第一固定块703与第二固定块704之间。两个限位块74大致呈柱状,其分别穿设于两个导向柱72上。其中,两个限位块74位于两个导向柱72上的同一等高线上。
第一传送件76包括第一导向块761、第一安装架762、以及两个第一传送轮763。第一导向块761大致呈方形块状,其包括第三安装面764、与第三安装面764相背的第四安装面765以及两个第一通孔766。两个第一通孔766贯穿于第一导向块761并位于第三安装面764和第四安装面765之间。第一导向块761通过两个第一通孔766套设于两个导向柱72上,并位于限位块74的一侧。第一安装架762包括第一主臂767及第一支臂768。第一主臂767与第一支臂768均大体呈长条形板状,且第一主臂767垂直连接于第一支臂768的中部,从而使第一安装架762大致呈T型状。两个第一传送轮763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一支臂768相对的两端,且两个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一主臂767位于第一支臂768的同一侧。
第二传送件78包括第二导向块781、第二安装架782、以及两个第二传送轮783。第二导向块781大至呈方形块状,其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通孔784。两个第二通孔784沿贯穿于第二导向块781。第二导向块781通过两个第二通孔784套设于两个导向柱72上,并位于限位块74与第一导向块761相对的另一侧。第二安装架782包括第二主臂785及第二支臂786。第二主臂785与第二支臂786均大致呈长条形板状,且第二主臂785垂直连接于第二支臂786的中部,从而使第二安装架782大致呈T型状。两个第二传送轮783分别转动连接于第二支臂786相对的两端,且两个第二传送轮783与第二主臂785位于第二支臂786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传送轮763以及两个第二传送轮783均为设置有V型收容槽769的导向轮。每个收容槽769均包括两个相对的槽壁770。当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收容于两个第一传送轮763与两个第二传送轮783之间时,第一传送轮763与两个第二传送轮783的收容槽769抵顶于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第二部分403上,两个槽壁770位于第二部分403两侧用以限定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且还用于保护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第一部分401,以防止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记录面与非记录面被磨损。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一传送轮763以及两个第二传送轮783可为设置有其它用于传送物料的部件,且收容槽769的形状亦可以根据物料的需求而定。
驱动组件80包括第四驱动件801、第一转轴803、主动轮805、第一传动轮806、两个第二传动轮807、两个从动轮808以及盖体809。第四驱动件801设置于第四安装面765上。第一转轴803沿平行于机台1的方向贯穿于第三安装面764与第四安装面765之间,且其可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第一导向块761转动。主动轮805与第一传动轮806分别设置于第一转轴803的两端。其中,主动轮805设置于第四安装面765上,且其可在第四驱动件801的驱动下带动第一转轴803一同转动。第一传动轮806设置于第三安装面764上,其可随第一转轴803一同转动。两个第二传动轮807设置于第三安装面764上,且两者分别位于第一传动轮806靠近第二导向块781一端的两侧。两个从动轮808设置于第三安装面764上,且两者分别位于第一传动轮806远离第二导向块781一端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二传动轮807与第一传动轮806,两个从动轮808与两个第二传动轮807均以啮合的方式相互配合。盖体809设置于第四安装面765上,并盖设于第四驱动件801与主动轮805上。
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弹性件84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为弹簧。其中,第一弹性件82设置于第一传送件76与第一固定块703之间,第二弹性件84设置于第二传送件78与第二固定块704之间。
支撑组件86包括第一动力件861、第二动力件863、第一支撑件865以及第二支撑件867。第一动力件861通过第一安装孔716设置于第三固定块706上。第二动力件863通过第二安装孔727设置于第四固定块707上。第一支撑件865的一端与第一动力件861连接,第二支撑件867的一端与第二动力件863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件861与第二动力件863均为气缸。
承载装置9包括支撑座91、动力组件92、两个导轨93、推动组件94、承载组件95以及两个第二感应件96。
支撑座91包括支撑板910以及座体911。支撑板910大体呈方形板状,其设置于四个支撑柱17上。座体911设置于支撑板910上,其包括置放部912、两个突起913以及装配槽914。两个突起913由座体911相对的两侧向远离支撑板910的方向凸出形成。装配槽914由两个突起913与座体911共同界定形成。动力组件92包括定位块921、丝杆923、马达925(如图2所示)、皮带927(如图2所示)以及安装块929。丝杆923通过定位块921设置于装配槽914内。马达925设置于机台1上,并通过皮带927与丝杆923连接,用以驱动丝杆923转动。安装块929设置于丝杆923上,并可在外力作用下随丝杆923相对于支撑板910移动。两个导轨93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分别设置于两个突起913上。
推动组件94包括安装台941、推力件943以及抵顶件945。安装台941大致呈板状,其垂直设置于支撑板910上靠近第三侧边13的一端。推力件943设置于安装台941上,用提供推动力。抵顶件945大致呈柱状,其设置于推力件943朝向支撑座91的一端。
请结合参看图7及图8,承载组件95包括承载板950、配合块960、若干储存件970、垫块990以及壳体999。承载板950包括第一承载面951及与第一承载面951相背的第二承载面(图未示)。配合块960设置于第二承载面上,用以与两个导轨93配合。若干储存件970依次相连的设置于第一承载面951上。在本实施例中,储存件970用以存储第一测试光碟300,其数量与第一测试光碟300及第二测试光碟400的数量对应。
每个储存件970包括主体971、容置槽972、开槽973、开口974以及若干缓冲件975。主体971大致呈方形板状,其包括第一边缘976、第二边缘977、与第一边缘976平行的第三边缘978、与第二边缘977平行的第四边缘(图未示)以及导斜面979。第二边缘977与第四边缘分别垂直连接于第一边缘976与第三边缘978相对的两端。导斜面979设置于第一边缘976上,且位于开口974与容置槽972之间并由第二边缘977向第一边缘976方向倾斜。
容置槽972设置于主体971上,其包括底部981、第一侧壁982、第二侧壁983以及第三侧壁984。底部981由主体971的表面凹陷形成。第一侧壁982与第二侧壁983分别凸出于底部981相对的两端,且两者均沿第一边缘976向第三边缘978方向延伸。其中,第一侧壁982设置于底部981靠近第二边缘977的一侧,第二侧壁983设置于底部981靠近第四边缘的一侧。第三侧壁984连接于第一侧壁982与第二侧壁983之间且设置于底部981靠近第三边缘978的一端。
开槽973大体呈长条状,其由第三边缘978向第一边缘976方向一直延伸至底部981的中部,从而使容置槽972与第三边缘978连通。
开口974设置于第一侧壁982及第二侧壁983之间并与第三侧壁984相对。第一侧壁982、第二侧壁983、第三侧壁984以及开口974共同配合使容置槽972大致呈一个开口朝向第一边缘976的U字型。第一侧壁982与第二侧壁983之间的距离由开口974向第三侧壁984方向逐渐变小。其中,第一侧壁982与第二侧壁983与开口974连通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尺寸,第一侧壁982及第二侧壁983与第三侧壁984连接的两端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尺寸,从而使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由开口974经第一侧壁982的引导顺畅地滑入第三侧壁984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982与第二侧壁983均大致为直线段,第三侧壁984大致为弧形段,用以与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形状相适配。第一侧壁982与第三侧壁984相对的一端及与第三侧壁984连接的另一端之间的连线为斜线,且该斜线由开口974向第三侧壁984方向向下倾斜,用以引导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自动滑入容置槽972内。
若干缓冲件975间隔设置于第一侧壁982与第三侧壁984上,用以提供缓冲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干缓冲件975均为橡胶柱。垫块990设置于开槽973内,用以辅助抵顶件945推动第二测试光碟400。壳体999盖合于若干储存件970远离承载板950的一端,用以固定若干储存件970。可以理解地,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储存件970的数量、容置槽972的形状与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物料而定。
每个第二感应件96包括感应端961以及与感应端961配合的遮挡片963。两个感应端961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间隔设置于支撑板910上。两个遮挡片963设置于承载板950上,且分别与两个感应端961对应,用以限定承载组件95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方向来回移动的最大位置。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感应件96均为光栅感应件。
请再参考图1及图2,在组装时,第一连接板51通过两个第二滑块54设置于两个第一滑轨16上,第三驱动件59设置于机台1上与第二滑轨18相背的一面并与第一连接板51连接,用以驱动第一连接板51通过两个第二滑块54在两个第一滑轨16上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滑动。第二连接板52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面501上,第二驱动件55设置于第二连接板52远离第一连接板51的一端。固定板56与第二驱动件55连接,若干第一插接件57间隔设置于固定板56与第二驱动件55相背的一面并可随固定板56在第二驱动件55的驱动下沿垂直于第一侧边11方向移动。安装板21通过四个第一滑块23滑动设置于两个第一滑轨16上。四个第一导向件25沿平行于第二侧边12的方向间隔设置于安装板21的两端,两个第二导向件27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面210靠近第一侧边11与第三侧边13的两端。
支撑板910设置于四个支撑柱17上。支架701设置于支撑板910上靠近第一侧边11的一端,挡板702设置于支架701上远离第一侧边11的一侧。两个导向柱72连接于第一固定块703与第二固定块704之间,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穿设于两个导向柱72上。其中,第一传送件76设置于靠近机台1的一端,第二传送件78设置于远离机台1的另一端。第四驱动件801设置于第一传送件76的第四安装面765上。主动轮805与第一传动轮806通过第一转轴803分别设置于第四安装面765与第三安装面764上,且主动轮805与第四驱动件801接触,从而使主动轮805与第一传动轮806实现同轴转动。两个第二传动轮807与第一传动轮806以啮合的方式配合,且两个第二传动轮807可在第一传动轮806的带动下同向转动。两个从动轮808分别与两个第二传动轮807以以啮合的方式配合,且两个从动轮808可在对应的第二传动轮807的作用下同向转动。两个第一传送轮763分别设置于第一支臂768相对的两端,并通过第一主臂767固定于第三安装面764上。其中,两个第一传动轮806分别通过两个第二转轴760与对应的从动轮808同轴转动连接。两个第二传送轮783亦分别通过两个第二转轴760转动连接于第二传送件78上。第一弹性件82连接于第一传送件76与第一固定块703之间。第二弹性件84设置于第二传送件78与第二固定块704之间。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一动力件861连接并通过第一安装孔716安装于第三固定块706上。第二支撑件867与第二动力件863连接并通过缺口717及第二安装孔727安装于第四固定块707上。其中,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通过限位槽715共同收容于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之间。
安装台941设置于支撑板910上远离第一侧边11的另一端。抵顶件945设置于推力件943上并与推力件943一同设置于安装台941上。其中,抵顶件945朝向传送装置7的一面。支撑座91设置于支撑板910上并位于传送装置7与推动组件94之间。两个导轨93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分别设置于两个突起913上。承载板950通过两个配合块960滑动设置于两个导轨93上。若干储存件970依次贴合地设置于承载板950的第一承载面951上。壳体999盖合于若干储存件970远离承载板950的一端,且壳体999与若干储存件970共同形成一个长方形箱体状。两个第二感应件96的感应端961间隔设置于支撑板910的两端,两个遮挡片963间隔设置于承载板950的两端。
在初始状态时,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一一对应的放置于若干储存件970内。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分别在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弹性件84的作用下抵接于两个限位块74相对的两端。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通过限位槽715收容于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之间。承载组件95位于支撑座91上靠近第二侧边12的一端。其中,承载组件95中靠近第二侧边12一端的储存件970的开口974与两个第一传送轮763对应并位于同一直线上,且推力件943对应收容于该储存件970的开槽973内。承载板950上靠近第二侧边12一端的遮挡片963收容于对应的感应端961内,即承载组件95位于初始位置。
在使用时,操作员将光碟播放器200在四个第一导向件25与两个第二导向件27的引导下朝靠近安装板21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感应件3的发射端30与反射端32感应到光碟播放器200放置于安装板21上时,第一感应件3发出第一信号。第一驱动件29响应第一信号带动安装板21沿两个第一滑轨16向垂直且远离第一侧边11的方向移动,并使第一插接件57插接入第一插接口203内。第三驱动件59响应第一信号带动插接装置5沿两个第二滑轨18向靠近第二侧边12的一端移动,并使若干第二插接件58与光碟播放器200上的若干第二插接口205对齐。若干第一插接件57在第二驱动件55的带动下沿垂直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插接入对应的第二插接口205内,以启动光碟播放器200对应功能,例如,电源连接以及网络连接等。
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在第一动力件861与第二动力件863的作用下分别抵推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其中,第一传送件76在第一支撑件865向靠近机台99的方向移动,而第二传送件78在第二支撑件867的作用下向远离机台1的方向移动,用以为第一测试光碟300与第二测试光碟400进入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提供让位空间。
请参看图9与图10,抵顶件945在推力件943的作用下沿开槽973向靠近储存件970的方向移动,并抵顶放置于储存件970内的第一测试光碟300。第一测试光碟300沿容置槽972的第一侧壁982经开口974移出储存件970外。此时,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在第一动力件861与第二动力件863的作用下沿相对的方向移动。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在第四驱动件801的作用下开始转动。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在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弹性件84的作用下亦沿相对的方向移动。
请参看图11与图12,第一测试光碟300沿与第二侧边12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并通过固定部732与配合部742之间的间隙收容于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两者的收容槽769之间,且同时第一测试光碟300在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弹性件84拉力的作用下使第一测试光碟300夹持于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之间。第一测试光碟300在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转动的作用下向靠近光碟播放器200的方向移出。在此过程中,第一配合块725与第二配合块726分别抵接于第一测试光碟300对应面上以校正第一测试光碟300移动的行程。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抵接于第一测试光碟300的第二部分403,且收容槽769的两个槽壁770护住第一测试光碟300的第一部分401,从而防止第一测试光碟300的记录面与非记录面在传送过程中被划伤。当第一测试光碟300移出至光碟播放器200的仓门处时,光碟播放器200在吸入式光驱的作用下将第一测试光碟300吸入。最后,如图13所示,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分别抵接于两个限位块74的两端。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收容于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之间。
在第一测试光碟300测试完成并移出仓门时,当第一传送件76与第二传送件78在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的作用下沿相背的方向移动至预定位置后,第一支撑件865与第二支撑件867并在第一动力件861及第二动力件863的作用下沿相对的方向移动并收容于两个导向柱72之间。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在第四驱动件801的作用下开始转动。第一测试光碟300沿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动并通过固定部732与配合部742之间的间隙收容于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两者的收容槽769之间,且同时第一测试光碟300在第一弹性件82与第二弹性件84拉力的作用下使第一测试光碟300夹持于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之间。第一测试光碟300在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转动的带动下向靠近储存件970的方向移出。在此过程中,第一传送轮763与第二传送轮783抵接于第一测试光碟300的第二部分403,且收容槽769的两个槽壁770护住第一测试光碟300的第一部分401,从而防止第一测试光碟300的记录面与非记录面在传送过程中被划伤。第一配合块725与第二配合块726分别抵接于第一测试光碟300对应面上以校正第一测试光碟300移动的行程。
当第一测试光碟300在导斜面979引导的作用下通过开口974进入容置槽972时,第一测试光碟300在自身重力且在第一侧壁982的引导下向第三侧壁984方向滑入,并抵接于第三侧壁984。由于第一侧壁982与第三侧壁984上均设置有缓冲件975,从而有效的保护了第一测试光碟300。同时,由于第一边缘976上设置有导斜面979,因此当第一测试光碟300进入开口974时,能有效防止第一测试光碟300第一部分401被刮伤。
在第一张第一测试光碟300收容至容置槽972内后,马达925驱动丝杆923转动,承载板950在丝杆923的作用下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的方向移动并同时向第四侧边14方向靠近,以使第二个储存件970的开口974与第一传送轮763对齐,从而根据上述步骤开始进行第二张第一测试光碟300的测试。对于第三张至第七张第一测试光碟300以及第二测试光碟400的测试步骤与第一张第一测试光碟300的测试步骤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尺寸略小于第一测试光碟300的尺寸,因此用于承放第二测试光碟400的储存件970的开槽973内还放置有垫块990,用以当抵顶件945抵推第二测试光碟400时,增加抵顶件945的行程使第二测试光碟400在移出对应储存件970时达到与第一测试光碟300相等的行程,从而使承载组件95适应不同尺寸光碟的存储。在第二测试光碟400测试完成后,承载组件95已由靠近第二侧边12的初始位置滑动至靠近第四侧边14的最大位置。此时,承载板950上靠近第四侧边14一端的遮挡片963收容于对应的感应端961内。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动上下料设备,用于为放置于机台上的产品自动取放物料,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包括承载装置与传送装置,该物料存放于承载装置内,该传送装置设置于产品与承载装置之间;当承载装置将物料推动至传送装置时,该传送装置将物料传递至产品,以使物料安装于产品上;当物料移出产品时,该传送装置用于获取物料并将物料传递至承载装置处并与承载装置对准,以使物料滑入并收容于承载装置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承载装置包括推动组件及储存件;该物料在推动组件的推动下移出储存件并传递至传送装置;该储存件包括容置槽,该容置槽包括第一侧壁;当物料在传送装置作用下由产品处传送至承载装置并与储存件对准时,该物料在第一侧壁的引导下自动滑入并收容于容置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承载装置包括支撑座及动力组件,该储存件设置于该支撑座上并在动力组件的作用下相对于支撑座移动,用以使对应的储存件与传送装置对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还包括安装装置,该安装装置包括安装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的连接杆以及第一导向轮;该第一导向轮设置于连接杆上,用以引导产品向靠近安装板方向移动并安装于安装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还包括第一感应件,用以检测该产品是否已放置于该安装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安装装置包括第一驱动件,当产品放置于安装板上时,该安装板在第一驱动件的作用下移动,以使产品与该传送装置对准当产品放置于安装板上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包括插接装置,该插接装置包括第一插接件,该产品设置有与第一插接件配合的第一插接口;当产品放置于安装板上时,该安装板在第一驱动件的作用下移动,以使第一插接件插接于第一插接口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包括插接装置,该插接装置包括第二驱动件及第二插接件,该产品设置有与第二插接件配合的第二插接口;该第二插接件可在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移动并插接于第二插接口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自动上下料设备包括插接装置,该插接装置包括第三驱动件;该第二插接件在第三驱动的作用下移动并与第二插接口对准,且第二插接件还可在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向靠近第二插接口方向移动并插接于第二插接口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上下料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传送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一传送件、第二传送件以及驱动组件,该第一传送件与第二送件设置于该支撑架上,该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支撑架与第一传送件之间,该第二弹性件连接于支撑架与第二传送件之间;当物料传送至第一传送件与第二传送件之间时,该第一传送件与第二传送件在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相对移动并抵接于物料的两端,以使第一传送件与第二传送件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
CN201210541933.2A 2012-12-14 2012-12-14 自动上下料设备 Pending CN1038638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1933.2A CN103863851A (zh) 2012-12-14 2012-12-14 自动上下料设备
TW101149586A TW201423743A (zh) 2012-12-14 2012-12-24 自動上下料設備
US14/067,039 US20140169916A1 (en) 2012-12-14 2013-10-30 Machine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materi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541933.2A CN103863851A (zh) 2012-12-14 2012-12-14 自动上下料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3851A true CN103863851A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02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41933.2A Pending CN103863851A (zh) 2012-12-14 2012-12-14 自动上下料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69916A1 (zh)
CN (1) CN103863851A (zh)
TW (1) TW20142374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0241A (zh) * 2016-02-19 2016-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上料装置及具有其的自动上料机
CN108861394A (zh) * 2018-07-05 2018-11-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上下料装置及上下料方法
CN113459517A (zh) * 2021-06-30 2021-10-01 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膜贴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9384A (en) * 1989-02-23 1992-08-18 Philip Tuttobene Article vending machine
US5556085A (en) * 1995-07-21 1996-09-17 Cyr; Adelard N. Work holder for eyeglasses
US6710969B2 (en) * 2001-07-11 2004-03-23 Quantum Corporation Rotary magazine tape storage system
IL160164A0 (en) * 2001-08-09 2004-07-25 Integrated Dynamics Engineering Edge gripping pre-aligner
KR100939671B1 (ko) * 2005-03-29 2010-02-03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미디어 처리 장치
US7509660B2 (en) * 2005-12-22 2009-03-24 Datatronics Technology, Inc. Disc retrieval and release apparatus and method
TW200731234A (en) * 2006-02-08 2007-08-16 Datatronics Technology Inc A device for destroying the data off of disks and its method thereof
US8385163B2 (en) * 2009-01-06 2013-02-26 Hitachi-Lg Data Storage, Inc. Optical disc library system and methods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40241A (zh) * 2016-02-19 2016-05-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上料装置及具有其的自动上料机
CN105540241B (zh) * 2016-02-19 2018-01-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上料装置及具有其的自动上料机
CN108861394A (zh) * 2018-07-05 2018-11-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上下料装置及上下料方法
CN113459517A (zh) * 2021-06-30 2021-10-01 苏州富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密封膜贴合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3743A (zh) 2014-06-16
US20140169916A1 (en)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01643B (zh) 连接器用ccd自动化检测设备
CN1922687B (zh) 用于存储装置的测试托架
CN103457298B (zh) 一种充电转接口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立体车库
CN104925437B (zh) 一种面向smd的可扩展智能仓储系统
CN103863851A (zh) 自动上下料设备
CN103863806A (zh) 传送装置
CN107857092A (zh) 软板自动翻转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US20210221611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 robotic load handling device
US10644519B2 (en) Positionally compliant charge connector for robotic drive unit charging
CN103848020A (zh) 物料分离装置
CN103950566A (zh) 一种推送式自动塑料枪头装载机
CN103863808A (zh) 承载装置
US6449223B1 (en) Library apparatus for disc cartridge
CN108962692A (zh) 接线框装配设备
CN205282859U (zh) 一种插针装置
CN102083291A (zh) 使用与限制机壳运动的保持托架相接合的轨道的设备搁架
CN106864852A (zh) 一种药盒推送装置及智能药盒推送装置
CN101794602B (zh) 图书馆设备
CN114955083A (zh) 一种橡胶减震件的骨架归集转运装置
CN102530536B (zh) 集成电路收料装置
CN104103284B (zh) 磁盘驱动设备
US6290072B1 (en) Library apparatus
CN220411657U (zh) 一种rgv小车的接驳车的物理定位结构
CN215753793U (zh) 一种显示屏包装箱及显示屏装置
CN215360954U (zh) 充电装置、充电总成以及换电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