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6131B - 侧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侧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6131B
CN103836131B CN201410110080.6A CN201410110080A CN103836131B CN 103836131 B CN103836131 B CN 103836131B CN 201410110080 A CN201410110080 A CN 201410110080A CN 103836131 B CN103836131 B CN 1038361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gear
separates
gears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00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36131A (zh
Inventor
夏承钢
孙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ngke Shenjia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11008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36131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36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6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36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6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44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using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62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 F16H3/66Gearings having three or more central gear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gear trains without drive passing from one train to an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 B60K17/0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of mechanica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0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16H2200/2012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sets of orbital gears with four sets of orbital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20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 F16H2200/203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 F16H2200/2058Transmissions using gears with orbital mo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aging friction means not of the freewheel type, e.g. friction clutches or brakes with eleven engag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两个三元件行星排、两个多元件复式行星排、多个离合器、多个制动器和箱体,具有至少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并对每个常用前进挡和倒挡均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可实现大、中、小和极小共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还设置了一个制动挡,可实施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转向半径。本发明的侧变速箱,其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均较优,可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Description

侧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的侧变速箱,可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背景技术
在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传动系的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一种独特的双侧变速兼转向的传动系,其工作原理如下:直驶时,双侧变速箱挂相同挡位;转向时,低速侧侧变速箱降低一挡;一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可实现ρ=0.5的原地转向;当一侧变速箱挂1挡,另一侧变速箱挂倒挡,则可实现-0.5<ρ<0.5的原位中心转向。此类双侧变速箱从车体侧面的侧传动孔向内装入车体,通过前传动与发动机相连接,虽然其转向性能不佳,但却使得动力传动舱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车体长度缩短近一米,可有效减小车辆外形轮廓,减少被发现和命中的概率,因此在俄罗斯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毫不犹豫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主要有两种型号的双侧变速箱在装备数量巨大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上使用,其中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300rpm的柴油机使用,具有七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另一种型号匹配最高转速20000rpm的燃气轮机使用,具有四个前进挡、一个倒挡和一个制动挡。
现有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变速比依次为:8.1714/4.4/3.4856/2.7867/2.0274/1.4667/1.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n-1依次为:0.5/1.667/4.3119/4.4873/3.170/3.1158/2.6427。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挡位变速比依次为:4.33/2.160/1.460/1.000,各挡位的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n-1依次为:0.5/1.43/2.58/2.67。两种侧变速箱的侧传动比均为5.45。各挡的规定转向半径本应随着挡位增加而逐渐增大,但以上数据表明,两种型号侧变速箱的中高挡规定转向半径偏小而不堪实用,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将导致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剧烈侧滑或向一侧倾覆。此外,车辆从直驶进入转向并向规定转向半径过渡时,须操纵着相应的摩擦元件处于打滑状态,因此不能实现精确转向,也由于过渡时间太长而影响操纵摩擦元件的寿命。
现有四挡或七挡侧变速箱的挡位划分和挡位速比主要是按照满足直驶性能需求设置的,对于转向性能需求只能适当兼顾,但实际使用经验表明,这对驾驶员操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过小的规定转向半径使得驾驶员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驾驶车辆转向,以避免发生侧滑。改善现有七挡侧变速箱转向特性的方案措施如下(Liu Xiuji.Design of Multi-speed PlanetaryTransmission.Beijing.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1992):对高挡增加一些专用于转向时一侧降速的挡来加大转向半径,保留原1、2、4、6和7挡作为直驶挡,原3和5挡作为转向挡,改善了原4挡和原6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但原7挡的规定转向半径仍较小不堪实用。
基于现有七挡双侧变速箱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电传动装置也已出现(A Hybrid-ElectricDrive Concept For High Speed Tracked Vehicles,Jármüvekés Mobilgépek,No.2.,(2008),pp.80.-88.),200kW柴油发动机并联200kW驱动电机后同轴配置在两侧变速箱之间,保留了动力传动舱高功率密度的优点,但转向性能仍没有得到改善。
现有七挡侧变速箱出现在近半个世纪前,其后简化形成现有四挡侧变速箱,但自现有四挡侧变速箱在三十年前公开以来,再也没有出现过新行星结构方案的侧变速箱,也没有公开过匹配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的新行星结构方案侧变速箱。因此,还存在着提供一种直驶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的可能,其可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直驶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小齿圈、第三大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行星架;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齿圈;第七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第八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小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三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即2挡、3挡、4挡和-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4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转向制动挡。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所述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需求设置,所述不常用前进挡和所述不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需求设置,所述转向挡的速比根据转向性能需求设置,其中,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所述1挡和所述2挡的排挡比、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综合设置;所述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3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3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3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3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4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4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4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4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所述-1挡和所述-2挡的排挡比、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综合设置;所述-2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所述-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且两挡位的速比比值Δ与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的关系为:
&rho; = &Delta; + 1 2 ( &Delta; - 1 ) .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当左侧变速箱和右侧变速箱同时挂所述1挡、所述2挡、所述3挡、所述4挡所述-1挡或所述-2挡时,实现车辆直驶;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1挡,所述右侧变速箱挂-1挡,实现车辆原位中心转向;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1挡或所述-1挡,所述右侧变速箱挂所述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2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2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2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3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3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3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4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4挡第4转向挡、所述4挡第3转向挡、所述4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4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以及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2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2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2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齿圈;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太阳轮;第三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大齿圈;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三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即2挡、3挡、4挡和-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4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转向制动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行星架;第七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第八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小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即2挡、3挡和-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转向制动挡。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太阳轮;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齿圈;以及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即2挡、3挡和-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的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1挡即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转向制动挡。
根据本发明的侧变速箱,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即1挡、2挡和-1挡,并对每个所述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1挡第4转向挡、1挡第3转向挡、1挡第2转向挡、1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1挡第4转向挡、-1挡第3转向挡、-1挡第2转向挡和-1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所述1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4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3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2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1转向挡;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以及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本发明的侧变速箱,包括两个三元件行星排、两个多元件复式行星排、多个离合器、多个制动器和箱体,具有至少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并对每个常用前进挡和倒挡均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可实现大、中、小和极小共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还设置了一个制动挡,可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转向半径。因此,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一种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均较优的侧变速箱,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四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四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三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三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现有七挡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是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侧变速箱;1,1S,1R,1C分别是第一行星排、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2,2S1,2S2、2R1,2R2、2C分别是第二行星排、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3,3S1,3S2,3R1,3R2,3R,3C分别是第三行星排、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小齿圈、第三大齿圈、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4,4S,4R,4C分别是第四行星排、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5箱体;6主动轮;C1,C2,C3,B1,B2,B3,B4,B5,B6,B7,B8分别是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第三制动器、第四制动器、第五制动器、第六制动器、第七制动器和第八制动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应理解,实施例仅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第一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可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2.5的动力装置,例如燃气轮机或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使用,具有四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的侧变速箱。
图1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四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的侧变速箱10包括:第一行星排1,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和第一行星架1C;第二行星排2,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二大齿圈2R1、第二小齿圈2R2和第二行星架2C;第三行星排3,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3S1、第三小太阳轮3S2、第三小齿圈3R1、第三大齿圈3R2、和第三行星架3C;第四行星排4,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4S、第四齿圈4R和第四行星架4C;箱体5;第一制动器B1,其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1S;第二制动器B2,其用于制动第二大齿圈2R1;第三制动器B3,其用于制动第二小齿圈2R2;第四制动器4,其用于制动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五制动器B5,其用于制动第三行星架3C;第六制动器B6,其用于制动第三大齿圈3R2;第七制动器B7,其用于制动第三小太阳轮3S2;第八制动器B8,其用于制动第四齿圈4R;第一离合器C1,其用于连接第一齿圈1R和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C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第四太阳轮4S相连接,第一太阳轮1S与第二行星架2C相连接,第三小齿圈3R1与第四行星架4C相连接,第三大太阳轮3S1与第四齿圈4R相连接,第四行星架4C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出端与主动轮6相连接。
表1是本发明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侧变速箱的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侧变速箱10具有三个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常用的倒挡,即2挡、3挡、4挡和-2挡,并对每个前进挡和每个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4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侧变速箱10还具有一个不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的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
表1侧变速箱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分离,○接合)
挡位 C1 B1 B2 B3 B4 B5 B6 B7 B8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
2挡 × × × × × × ×
3挡第4转向挡 × × × × × × ×
3挡第3转向挡 × × × × × × ×
3挡第2转向挡 × × × × × × ×
3挡第1转向挡 × × × × × × ×
3挡 × × × × × × ×
4挡第4转向挡 × × × × × × ×
4挡第3转向挡 × × × × × × ×
4挡第2转向挡 × × × × × × ×
4挡第1转向挡 × × × × × × ×
4挡 × × × × × × ×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
-2挡 × × × × × × ×
参考表1,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4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4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分离,第八制动器B8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以及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参考表1,侧变速箱10的每个挡位需要接合两个换挡元件,属于三自由度变速箱。直驶变速时只需要分离一个换挡元件并接合另一个换挡元件,操纵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变速。转向变速时也如此,且具有的多个数值合理的规定转向半径,转向效率高。
前进挡的挡位速比和数量可根据动力装置的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以及常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约12的传动范围类比确定,即q1×q2×…×qn-1×CPSR=12,其中,q1是1挡和2挡之间的排挡比,q2是2挡和3挡之间的排挡比,qn-1是n-1挡和n挡之间的排挡比,CPSR是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
对于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为4的动力装置,例如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只要设置两个前进挡即可,且1挡和2挡的速比比值接近3即可。但对于燃气轮机或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其转矩适应性系数只有2.5,必须配置四个前进挡。
高机动性履带车辆的1挡和-1挡是并不常用的爬坡挡,主要用于攀爬高达32°的陡坡,即其主要用于需要提供大驱动力的直驶场合,并不需要多个规定转向半径,只需操纵相应的换挡元件打滑短时间调整车辆行驶方向,因此,对于1挡和-1挡的转向利用制动挡即可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侧变速箱10的常用前进挡和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需求设置,不常用前进挡和所不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需求设置,转向挡的速比根据转向性能需求设置,其中,1挡或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1挡和2挡的排挡比、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和2挡的速比综合设置;2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3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和3挡的速比来设置;3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和3挡的速比来设置;3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和3挡的速比来设置;3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和3挡的速比来设置;4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和4挡的速比来设置;4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和4挡的速比来设置;4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和4挡的速比来设置;4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和4挡的速比来设置;-1挡或-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1挡和-2挡的排挡比、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和-2挡的速比综合设置;-2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和-2挡的速比来设置。
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依次减小,即ρ1234。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数量和大小,对于功率消耗和转向灵活性有很大的影响。在以等于或大于规定转向半径的半径进行转向时,所需动力装置的功率显著下降,因为可以充分利用转向再生功率。对每个常用前进挡和每个常用倒挡均设置四个规定转向半径,即大、中、小和极小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显著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
当左侧变速箱和右侧变速箱同时挂1挡、2挡、3挡、4挡、-1挡或-2挡时,实现车辆直驶。
当左侧变速箱挂1挡,右侧变速箱挂-1挡,实现车辆原位中心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1挡,右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5的车辆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4转向挡,实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3转向挡,实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2转向挡,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1转向挡,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车辆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3挡,右侧变速箱挂3挡第4转向挡,实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3挡,右侧变速箱挂3挡第3转向挡,实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3挡,右侧变速箱挂3挡第2转向挡,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3挡,右侧变速箱挂3挡第1转向挡,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车辆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4挡,右侧变速箱挂4挡第4转向挡,实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4挡,右侧变速箱挂4挡第3转向挡,实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4挡,右侧变速箱挂4挡第2转向挡,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4挡,右侧变速箱挂4挡第1转向挡,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车辆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1挡,右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5的车辆转向。
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4转向挡,实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4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3转向挡,实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3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2转向挡,实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2的车辆转向;当左侧变速箱挂-2挡,右侧变速箱挂-2挡第1转向挡,实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1的车辆转向。
应该指出,虽然对每个常用前进挡都设置了四个转向挡,但为了避免车速较高时用较小半径转向可能会导致车辆侧滑或倾覆,因此,挂2挡车速较低时,可用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转向,挂3挡中等车速时则只用第一、第二或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转向,挂4挡车速较高时则只用第一或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转向,即为了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可用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数量是随着车速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车辆在行进间从直驶工况过渡到转向工况,其转向半径的变化是逐渐减小的,即其转向半径的变化是从无穷大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再到第二规定转向半径等,即遵循∞→ρ1→ρ2→ρ3→ρ4,对应的侧变速箱10依次挂第1转向挡、第2转向挡、第3转向挡和第4转向挡。由于每次换挡接合的换挡元件不同,分担了换挡元件的滑磨功,对于提高换挡元件的寿命是极为有利的。在某些不常见的紧急转向条件下,也可以直接挂对应较小规定转向半径的转向挡,即不是顺序挂挡,而是直接挂到相应的转向挡。
根据行星排1~4的运动学方程、图1和表1对侧变速箱10的挡位速比in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2,其中k1、k21、k22、k23、k31、k32、k33、k4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k1是第一齿圈1R与第一太阳轮1S的齿数比,k21是第二小齿圈2R2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的齿数比,k22是第二小齿圈2R2与第二小太阳轮2S2的齿数比,k23是第二大齿圈2R1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的齿数比,k31是第三小齿圈3R1与第三大太阳轮3S1的齿数比,k32是第三小齿圈3R1与第三小太阳轮3S2的齿数比,k33是第三大齿圈3R2与第三大太阳轮3S1的齿数比,k4是第四齿圈4R与第四太阳轮4S的齿数比。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n根据式(1)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也列于表2中,式中Δ为某挡的某一转向挡与该挡的速比比值:
&rho; = &Delta; + 1 2 ( &Delta; - 1 ) - - - ( 1 )
表2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
根据ρ的分布范围,选择k1、k21、k22和k23的数值。参考常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常用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数值范围,选择ρ1=8~9,ρ2=5~6,ρ3=3~4和ρ4=1~2,则Δ1=1.1176~1.1333,Δ2=1.1818~1.2222,Δ3=1.2857~1.4和Δ4=1.6667~3.0。其中Δ4还是1挡和2挡的速比比值,其数值应接近2。试算后选择k1=3.0,k21=1.5,k22=2.5和k23=1.6,则Δ1=1.125,Δ2=1.2,Δ3=1.333和Δ4=1.889。
参考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四个挡位的总速比依次为23.6、11.8、7.96和5.45,试算后选择k4=4.45,k31=1.65,k32=2.0与k33=2.7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3。四前两倒的挡位最高车速也列于表中。
表3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挡位 in ρn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4.8 1.6(16km/h)
2挡第3转向挡 17.1 3.5
2挡第2转向挡 15.4 5.5
2挡第1转向挡 14.4 8.5
2挡 12.8 (32km/h)
3挡第4转向挡 16.2 1.6
3挡第3转向挡 11.2 3.5
3挡第3转向挡 10.0 5.5
3挡第1转向挡 9.42 8.5
3挡 8.37 (48km/h)
4挡第4转向挡 10.6 1.6
4挡第3转向挡 7.27 3.5
4挡第3转向挡 6.54 5.5
4挡第1转向挡 6.13 8.5
4挡 5.45 (75km/h)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0.9 1.6(-16km/h)
-2挡第3转向挡 -14.4 3.5
-2挡第3转向挡 -13.0 5.5
-2挡第1转向挡 -12.1 8.5
-2挡 -10.8 (-30km/h)
从表3可知,侧变速箱10的四个前进挡位的总速比依次为24.8、12.8、8.37和5.45,与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四个挡位总速比相差不大,侧变速箱10完全能够匹配燃气轮机使用。对于带液力变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其四个前进挡位的总速比与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数值也很接近,在具体匹配时适当调整各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的数值即可得到满意的性能。
现有四挡侧变速箱只有一个倒挡,而且由于行星结构的限制,其数值比其1挡的大许多,这意味着其不具备高速倒车能力,倒驶性明显不如本具体实施例的侧变速箱10。
侧变速箱10还具有制动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七制动器B7接合,第八制动器B8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制动挡。当左侧变速箱挂1挡或-1挡,右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如前所述,控制原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五制动器B5或第七制动器B7的接合程度,即可用于侧变速箱10挂1挡或-1挡时调整车辆行驶方向。
从图1可见,本具体实施例的换挡元件中,除了第一离合器C1外,其余的均为制动器。与离合器相比,制动器的结构更简单,布置也更容易。但也可见,第三行星排3和第四行星排4的连接形成了四层套轴,加工精度要求高,装配较麻烦。
第二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仍提供可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2.5的动力装置,例如燃气轮机或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使用,具有四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的侧变速箱,但避免了第一具体实施例中的多层套轴问题。
图2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四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的侧变速箱10包括:第一行星排1,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和第一行星架1C;第二行星排2,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二大齿圈2R1、第二小齿圈2R2和第二行星架2C;第三行星排3,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3S1、第三小太阳轮3S2、第三齿圈3R和第三行星架3C;第四行星排4,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4S、第四齿圈4R和第四行星架4C;箱体5;第一制动器B1,其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1S;第二制动器B2,其用于制动第二大齿圈2R1;第三制动器B3,其用于制动第二小齿圈2R2;第四制动器4,其用于制动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五制动器B5,其用于制动第三小太阳轮3S2;第六制动器B6,其用于制动第三齿圈3R;第一离合器C1,其用于连接第一齿圈1R和第一太阳轮1S;第二离合器C2,其用于连接第二大太阳轮2S1和第三小太阳轮3S2;第一齿圈1R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C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相连接,第一太阳轮1S与第二行星架2C相连接,第三行星架3C与第四太阳轮4S相连接,第四齿圈4R与箱体5固接,第四行星架4C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出端与主动轮6相连接。
表4是本发明第二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侧变速箱的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侧变速箱10具有三个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常用的倒挡,即2挡、3挡、4挡和-2挡,并对每个前进挡和每个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4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侧变速箱10还具有一个不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的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
表4侧变速箱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分离,○接合)
挡位 C1 B1 B2 B3 B4 B5 B6 C2 C3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3挡第4转向挡 × × × × × ×
3挡第3转向挡 × × × × × ×
3挡第2转向挡 × × × × × ×
3挡第1转向挡 × × × × × ×
3挡 × × × × × ×
4挡第4转向挡 × × × × × ×
4挡第3转向挡 × × × × × ×
4挡第2转向挡 × × × × × ×
4挡第1转向挡 × × × × × ×
4挡 × × × × × ×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参考表4,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4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3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4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4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以及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侧变速箱10每个挡位需要接合三个换挡元件,其属于四自由度变速箱。但前进或倒车时,直驶变速时只需要分离一个换挡元件并接合另一个换挡元件,操纵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变速。转向变速时也如此,而且具有的多个数值合理的规定转向半径,转向效率高,也易于实现自动变速。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直驶和转向接合相应的挡位原理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
根据行星排1~4的运动学方程、图2和表4对侧变速箱10的挡位速比in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5,表中也列出了根据式(1)计算得到的ρn。其中k1、k21、k22、k23、k31和k32、k4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行星排的结构特征参数,k1是第一齿圈1R与第一太阳轮1S的齿数比,k21是第二小齿圈2R2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的齿数比,k22是第二小齿圈2R2与第二小太阳轮2S2的齿数比,k23是第二大齿圈2R1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的齿数比,k31是第三齿圈3R与第三大太阳轮3S1的齿数比,k32是第三齿圈3R与第三小太阳轮3S2的齿数比,k4是第四齿圈4R与第四太阳轮4S的齿数比。
表5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
试算后选择k1=3.0,k21=1.5,k22=2.5,k23=1.6,k4=4.45,k31=1.5和k32=3.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6。四前两倒的挡位最高车速也列于表中。
表6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挡位 in ρn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6.4 1.6(15km/h)
2挡第3转向挡 18.2 3.5
2挡第2转向挡 16.4 5.5
2挡第1转向挡 15.3 8.5
2挡 13.6 (30km/h)
3挡第4转向挡 15.1 1.6
3挡第3转向挡 10.4 3.5
3挡第3转向挡 9.35 5.5
3挡第1转向挡 8.76 8.5
3挡 7.78 (52km/h)
4挡第4转向挡 10.6 1.6
4挡第3转向挡 7.27 3.5
4挡第3转向挡 6.54 5.5
4挡第1转向挡 6.13 8.5
4挡 5.45 (75km/h)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6.4 1.6(-15km/h)
-2挡第3转向挡 -18.2 3.5
-2挡第3转向挡 -16.4 5.5
-2挡第1转向挡 -15.3 8.5
-2挡 -13.6 (-30km/h)
从表6可知,侧变速箱10的四个前进挡位的总速比依次为26.4、13.6、7.78和5.45,与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四个挡位总速比相差不大,侧变速箱10完全能够匹配燃气轮机和带液力变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使用。
侧变速箱10还具有制动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第三离合器C3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制动挡。当左侧变速箱挂1挡或-1挡,右侧变速箱挂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如前所述,控制原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五制动器B5或第六制动器B6的接合程度,即可用于侧变速箱10挂1挡或-1挡时调整车辆行驶方向。
第三具体实施例
第一和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侧变速箱10显然也可以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4的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如前所述,此类动力装置只需要设置两个常用的前进挡位即可满足车辆动力性需求。但如果多设一个挡位,则可将此类动力装置的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要求减小到3,缩短换挡时间,降低车辆油耗,给车辆操纵和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带来明显的益处。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可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3的动力装置,包括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具有三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的侧变速箱。
图3是本发明第三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三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并对比图1可知,侧变速箱10是在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取消了第六制动器B6和第三大齿圈3R2,因此减少了一个前进挡,即第一具体实施例的3挡。挡位的结合原理等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下面只给出侧变速箱操纵摩擦元件状态、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及其具体数值列表。
表7侧变速箱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分离,○接合)
挡位 C1 B1 B2 B3 B4 B5 B7 B8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3挡第4转向挡 × × × × × ×
3挡第3转向挡 × × × × × ×
3挡第2转向挡 × × × × × ×
3挡第1转向挡 × × × × × ×
3挡 × × × × × ×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表8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
试算后选择k1=3.0,k21=1.5,k22=2.5,k23=1.6,k4=4.45,k31=1.5和k32=1.8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9。三前两倒的挡位最高车速也列于表中。
表9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挡位 in ρn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3.5 1.6(16km/h)
2挡第3转向挡 16.1 3.5
2挡第2转向挡 14.5 5.5
2挡第1转向挡 13.6 8.5
2挡 12.1 (32km/h)
3挡第4转向挡 10.6 1.6
3挡第3转向挡 7.27 3.5
3挡第3转向挡 6.54 5.5
3挡第1转向挡 6.13 8.5
3挡 5.45 (75km/h)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3.5 1.6(-16km/h)
-2挡第3转向挡 -16.1 3.5
-2挡第3转向挡 -14.5 5.5
-2挡第1转向挡 -13.6 8.5
-2挡 -12.1 (-32km/h)
参考表9,侧变速箱10的三个前进挡位的总速比依次为23.5、12.1和5.45,其排挡比接近2,匹配的动力装置的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3即可。
第四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仍提供可匹配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3的动力装置,包括混合动力装置和电驱动装置使用,具有三个前进挡和两个倒挡的侧变速箱,但避免了第三具体实施例中的多层套轴问题。
图4是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三前两倒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的侧变速箱10包括:第一行星排1,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1S、第一齿圈1R和第一行星架1C;第二行星排2,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二大齿圈2R1、第二小齿圈2R2和第二行星架2C;第三行星排3,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3S1、第三小太阳轮3S2、第三齿圈3R和第三行星架3C;第四行星排4,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4S、第四齿圈4R和第四行星架4C;箱体5;第一制动器B1,其用于制动第一太阳轮1S;第二制动器B2,其用于制动第二大齿圈2R1;第三制动器B3,其用于制动第二小齿圈2R2;第四制动器4,其用于制动第二小太阳轮2S2;第五制动器B5,其用于制动第三大太阳轮3S1;第六制动器B6,其用于制动第三齿圈3R;第一离合器C1,其用于连接第一齿圈1R和第一太阳轮1S;第二离合器C2,其用于连接第三大太阳轮3S1和第三齿圈3R;第一齿圈1R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入端,第一行星架1C与第二大太阳轮2S1、第三小太阳轮3S2相连接,第一太阳轮1S与第二行星架2C相连接,第三行星架3C与第四太阳轮4S相连接,第四齿圈4R与箱体5固接,第四行星架4C作为侧变速箱10的输出端与主动轮6相连接。
表10是本发明第四具体实施例所涉及的侧变速箱的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侧变速箱10具有两个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常用的倒挡,即2挡、3挡和-2挡,并对每个前进挡和每个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即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侧变速箱10还具有一个不常用的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的倒挡,即1挡和-1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1挡即-2挡第4转向挡。
表10侧变速箱操纵摩擦元件状态表(×分离,○接合)
挡位 C1 B1 B2 B3 B4 B5 B6 C2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3挡第4转向挡 × × × × × ×
3挡第3转向挡 × × × × × ×
3挡第2转向挡 × × × × × ×
3挡第1转向挡 × × × × × ×
3挡 × × × × × ×
-1挡/-2挡第4转向挡 × × × × × ×
-2挡第3转向挡 × × × × × ×
-2挡第2转向挡 × × × × × ×
-2挡第1转向挡 × × × × × ×
-2挡 × × × × × ×
参考表10,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接合,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4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3挡第1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分离,第二离合器C2接合,侧变速箱10实现3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接合,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接合,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3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接合,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2转向挡;第一离合器C1分离,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接合,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第1转向挡;以及第一离合器C1接合,第一制动器B1分离,第二制动器B2分离,第三制动器B3分离,第四制动器B4分离,第五制动器B5分离,第六制动器B6接合,第二离合器C2分离,侧变速箱10实现-2挡。
参考表7,侧变速箱10的每个挡位需要接合两个换挡元件,属于三自由度变速箱。直驶变速时只需要分离一个换挡元件并接合另一个换挡元件,操纵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变速。转向变速时也如此,且具有的多个数值合理的规定转向半径,转向效率高。
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直驶和转向接合相应的挡位原理与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类似,于此不再赘述。
根据行星排1~4的运动学方程、图3和表7对侧变速箱10的挡位速比in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见表11,表中也列出了根据式(1)计算的ρn
表11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
试算后选择k1=3.0,k21=1.5,k22=2.5,k23=1.6,k4=4.45,k31=3.0和k32=3.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12。三前两倒的挡位最高车速也列于表中。
表12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挡位 in ρn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2.9 1.6(18km/h)
2挡第3转向挡 15.7 3.5
2挡第2转向挡 14.2 5.5
2挡第1转向挡 13.3 8.5
2挡 11.8 (35km/h)
3挡第4转向挡 10.6 1.6
3挡第3转向挡 7.27 3.5
3挡第3转向挡 6.54 5.5
3挡第1转向挡 6.13 8.5
3挡 5.45 (75km/h)
-1挡或-2挡第4转向挡 -26.4 1.6(-16km/h)
-2挡第3转向挡 -18.2 3.5
-2挡第3转向挡 -16.4 5.5
-2挡第1转向挡 -15.3 8.5
-2挡 -13.6 (-30km/h)
从表12可知,侧变速箱10的三个前进挡位的总速比依次为22.9、11.8和5.45,其排挡比接近2,匹配的动力装置的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3即可。
显然,侧变速箱10也可匹配扩速比达到4的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此时不再设置上述不常用的1挡或-1挡,采用上述的2挡、3挡和-2挡分别作为1挡、2挡和-1挡,即只设置了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且每个挡位均设有四个转向挡,实现根据转向性能需求确定的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根据直驶性能需求对1挡的速比进行调整,使其速比和2挡的比值接近3。
试算后选择k1=3.0,k21=1.5,k22=2.5,k23=1.6,k4=4.45。根据1挡和2挡的速比比值接近3,选择k31=1.75。根据-1挡的最高车速为30km/h,选择k32=3.5。据此计算的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见表13。两前一倒的挡位最高车速也列于表中。
表13侧变速箱挡位速比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具体数值
挡位 in ρn
1挡第4转向挡 31.7 1.6
1挡第3转向挡 21.8 3.5
1挡第2转向挡 19.6 5.5
1挡第1转向挡 18.4 8.5
1挡 16.4 (25km/h)
2挡第4转向挡 10.6 1.6
2挡第3转向挡 7.27 3.5
2挡第3转向挡 6.54 5.5
2挡第1转向挡 6.13 8.5
2挡 5.45 (75km/h)
-1挡第4转向挡 -26.4 1.6
-1挡第3转向挡 -18.2 3.5
-1挡第3转向挡 -16.4 5.5
-1挡第1转向挡 -15.3 8.5
-1挡 -13.6 (-30km/h)
参考表13,侧变速箱10的两个挡位依次为16.4和5.45,其排挡比为3,可满足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为4的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的需求。
此外,对于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达到6以上的动力装置,可在以上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设计,得到相应的侧变速箱。由于转矩适应性系数或扩速比的增大到6,1挡和2挡之间的排挡比只要减小到2即可满足匹配要求。
显然,本发明的侧变速箱10易于实现系列化和模块化,其不仅能够匹配现有动力装置使用,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动力装置也只需要进行简单地修改即可满足要求,具有广泛的适配性和足够的灵活性。
图5和图6分别示出了现有七挡侧变速箱和现有四挡侧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其采用湿式多片离合器或多片制动器,换挡操纵系统为纯液压式,难于也没有实现自动换挡。本发明的侧变速箱具有较多的换挡元件,采用电液自动换挡操纵系统,易于实现直驶和转向自动换挡,显著提高了采用侧变速箱的高机动性履带车辆的机动性能。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五种侧变速箱,包括两个三元件行星排、两个多元件复式行星排、多个离合器、多个制动器和箱体,具有至少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并对每个常用前进挡和倒挡均设置了四个转向挡,可实现大、中、小和极小共四个规定相对转向半径,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还设置了一个制动挡,可实施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转向半径,其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均较优,可匹配燃气轮机、带液力变矩器的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装置或电驱动装置使用。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覆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所有改变和修改。这些改变和修改不应被认为是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诸如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修改均应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
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小齿圈、第三大齿圈和第三行星架;
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行星架;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齿圈;第七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第八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
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小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三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所述常用前进挡包括2挡、3挡、4挡,所述常用倒挡为-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所述常用前进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和4挡第1转向挡,所述常用倒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相应地为1挡和-1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所述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需求设置,所述不常用前进挡和所述不常用倒挡的速比根据直驶性能和转向性能需求设置,所述转向挡的速比根据转向性能需求设置,其中,
所述1挡及所述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所述1挡与所述2挡的排挡比及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3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3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3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3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3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4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4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4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4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4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1挡及所述-2挡第4转向挡的速比根据所述-1挡与所述-2挡的排挡比及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3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2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所述-2挡第1转向挡的速比根据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2挡的速比来设置;
且两挡位的速比比值Δ与规定相对转向半径ρ的关系为:
&rho; = &Delta; + 1 2 ( &Delta; - 1 )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当左侧变速箱和右侧变速箱同时挂所述1挡、所述2挡、所述3挡、所述4挡、所述-1挡或所述-2挡时,实现车辆直驶;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1挡,所述右侧变速箱挂-1挡,实现车辆原位中心转向;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1挡或所述-1挡,所述右侧变速箱挂所述制动挡,实现数值为0.5的第五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2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2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2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3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3挡第4转向挡、所述3挡第3转向挡、所述3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3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4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4挡第4转向挡、所述4挡第3转向挡、所述4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4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以及
当所述左侧变速箱挂所述-2挡,所述右侧变速箱分别挂所述-2挡第4转向挡、所述-2挡第3转向挡、所述-2挡第2转向挡和所述-2挡第1转向挡时,实现所述第四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三规定相对转向半径、所述第二规定相对转向半径和所述第一规定相对转向半径的车辆转向。
5.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
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齿圈;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大太阳轮;第三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大齿圈;以及
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三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所述常用前进挡包括2挡、3挡、4挡,所述常用倒挡为-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所述常用前进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3挡第1转向挡、4挡第4转向挡、4挡第3转向挡、4挡第2转向挡和4挡第1转向挡,所述常用倒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相应地为1挡和-1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4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三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7.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
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行星架;第七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第八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四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以及
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小齿圈与所述第四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与所述第四齿圈相连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所述常用前进挡包括2挡、3挡,所述常用倒挡为-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所述常用前进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和3挡第1转向挡,所述常用倒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相应地为1挡和-1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八制动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七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八制动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9.一种侧变速箱,其用作高机动性履带车辆双侧变速兼转向传动系,包括:第一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架;第三行星排,其为四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三大太阳轮、第三小太阳轮、第三齿圈和第三行星架;第四行星排,其为三元件行星排,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齿圈和第四行星架;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还包括:
第二行星排,其为五元件复式行星排,包括第二大太阳轮、第二小太阳轮、第二大齿圈、第二小齿圈和第二行星架;
第一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大齿圈;第三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齿圈;第四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二小太阳轮;第五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大太阳轮;第六制动器,其用于制动所述第三齿圈;第一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齿圈和所述第一太阳轮;第二离合器,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大太阳轮和所述第三齿圈;以及
所述第一齿圈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大太阳轮、所述第三小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二行星架相连接,所述第三行星架与所述第四太阳轮相连接,所述第四齿圈与所述箱体固接,所述第四行星架作为所述侧变速箱的输出端与主动轮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具有两个常用前进挡和一个常用倒挡,所述常用前进挡包括2挡、3挡,所述常用倒挡为-2挡,并对每个所述常用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常用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所述常用前进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2挡第1转向挡、3挡第4转向挡、3挡第3转向挡、3挡第2转向挡和3挡第1转向挡,所述常用倒挡的转向挡包括-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一个不常用前进挡和一个不常用倒挡,相应地为1挡和-1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3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或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以及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变速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所述前进挡包括1挡、2挡,所述倒挡为-1挡,并对每个所述前进挡和每个所述倒挡分别设置了四个转向挡,所述所述前进挡的转向挡包括1挡第4转向挡、1挡第3转向挡、1挡第2转向挡、1挡第1转向挡、2挡第4转向挡、2挡第3转向挡、2挡第2转向挡和2挡第1转向挡、,所述倒挡的转向挡包括-1挡第4转向挡、-1挡第3转向挡、-1挡第2转向挡和-1挡第1转向挡;所述侧变速箱还具有制动挡,其中,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所述1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离合器接合,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2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4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3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2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第1转向挡;
所述第一离合器接合,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1挡;以及
所述第一离合器分离,所述第一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二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三制动器分离,所述第四制动器分离,所述第五制动器接合,所述第六制动器接合,所述第二离合器分离,所述侧变速箱实现所述制动挡。
CN201410110080.6A 2014-03-24 2014-03-24 侧变速箱 Active CN103836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0080.6A CN103836131B (zh) 2014-03-24 2014-03-24 侧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0080.6A CN103836131B (zh) 2014-03-24 2014-03-24 侧变速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6131A CN103836131A (zh) 2014-06-04
CN103836131B true CN103836131B (zh) 2017-02-08

Family

ID=50799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0080.6A Active CN103836131B (zh) 2014-03-24 2014-03-24 侧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3613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7522B2 (ja) * 1993-11-26 2001-02-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駆動式装軌車両の発進時直進補正制御装置
JP3438929B2 (ja) * 1994-01-26 2003-08-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駆動式装軌車両の変速走行制御装置
US5445234A (en) * 1994-02-16 1995-08-2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ual drive transmission
GB0109336D0 (en) * 2001-04-17 2001-05-30 Secr Defence Drive configuration for a skid steered vehicle
RU2297926C1 (ru) * 2005-10-26 2007-04-27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Южно-Ураль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гусеничной машины
CN103538468B (zh) * 2013-09-22 2016-03-23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具有双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CN103640468B (zh) * 2013-12-20 2016-06-15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侧变速箱及具有该侧变速箱的电传动装置
CN103640471B (zh) * 2013-12-20 2016-04-06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具有两前进挡和两倒挡的侧变速箱及相应的电传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6131A (zh)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4148B (zh) 行星齿轮传动装置和电动车辆
CN104343904A (zh) 多级变速器
CN104728368B (zh) 一种六挡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01415577B (zh) 车辆驱动力分配装置
WO2011066158A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H700104A1 (de) Stufenloses Fahr- und Anfahrgetriebe.
US9291244B2 (en) Nine 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3574020B (zh) 操作多模式无级变速器的方法
CN103982632B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分动箱以及铰接式自卸车
JP2013190048A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DE102012001846A1 (de) Schaltgetriebe
CN104455384A (zh) 基于两挡变速的电驱动系统及其协调换挡控制方法
CN105090393A (zh) 六换档元件阶梯传动比自动变速器
CN103640471B (zh) 具有两前进挡和两倒挡的侧变速箱及相应的电传动装置
CN103538468B (zh) 具有双侧变速箱的履带车辆电传动装置
CN109693540A (zh) 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此的车辆及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922534B (zh) 电磁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CN105501055B (zh) 履带车辆的传动装置及行驶控制方法
CN106763568A (zh) 一种六挡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04389960B (zh) 一种用于履带车辆的七档行星自动变速器
CN111033086A (zh) 成组变速器装置
CN103879450B (zh) 行星转向机构及基于该转向机构的传动装置
CN105443685A (zh) 多挡位自动变速器
CN103836131B (zh) 侧变速箱
CN105927719A (zh) 多级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