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5396A -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5396A
CN103765396A CN201280040848.6A CN201280040848A CN103765396A CN 103765396 A CN103765396 A CN 103765396A CN 201280040848 A CN201280040848 A CN 201280040848A CN 103765396 A CN103765396 A CN 1037653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osting field
register system
unit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08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5396B (zh
Inventor
佐藤和美
香取知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65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53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3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08Reliability or availability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0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e.g. by using checking codes
    • G06F11/10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 G06F11/1008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in individual solid state devices
    • G06F11/1072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in individual solid state devices in multilevel mem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0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e.g. by using checking codes
    • G06F11/10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 G06F11/1008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in individual solid state devices
    • G06F11/1068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e.g. parity check, casting out 9's or 11's in individual solid state devices in sector programmable memories, e.g. flash dis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07Respon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a fault, e.g. fault tolerance
    • G06F11/1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data by redundancy in operation
    • G06F11/1402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 G06F11/1415Saving, restoring, recovering or retrying at system lev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02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0614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19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storage systems in relation to data integrity, e.g. data losses, bit err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2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making use of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0646Horizontal data movement in storage systems, i.e. moving data in between storage devices or systems
    • G06F3/0652Erasing, e.g. deleting, data cleaning, moving of data to a wastebaske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6Digital input from, or digital output to, record carriers, e.g. RAID, emulated record carriers or networked record carriers
    • G06F3/0601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 G06F3/0668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orage systems adopting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0671In-line storage system
    • G06F3/0673Single storage device
    • G06F3/0679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e.g. flash memory, one time programmable memory [OT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Storages (AREA)
  • Memory Syste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本技术涉及使得在数据记录系统可以在使用上优化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信息处理装置设置有: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以下特性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应用于每个记录区域的记录系统:所述特性是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并且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工作寿命值以及表示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以及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更具体涉及使得数据记录系统等可以在使用上优化的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存储设备的物理容量由于细化(refinement)和致密化(densification)而一直在增加;然而,错误率随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储设备的寿命正在变短。为了对此加以补偿,例如,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如错误校正和冗余,从而变得难以增加实际能够使用的容量。
此外,在传统的存储设备中,当读或写时,无法知道将要读或写什么种类的数据、以及将要把这些数据读或写到什么程度,因此在与性能和质量保证等有关的设计上需要考虑所有情况下的最差值。
此外,已经提出了以下技术:该技术使用MLC系统和SLC系统这两种系统作为用于记录数据的系统,并且还根据记录数据的类型(诸如,该记录数据是否为文件系统数据)来改变记录系统(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SLC(单水平单元)是在一个单元中记录1位数据的系统,而MLC(多水平单元)是在一个单元中记录多位数据的系统。在该情况下,在具有高更新频率的部分诸如FAT中采用SLC系统。因此,可能实现记录容量的增加,并延长存储器寿命。
此外,已经提出了混合存储装置,混合存储装置具有低功耗但还具有低写性能和短装置寿命,适当地控制这些多个存储级,关于属性和数据体积分配与所指定的策略对应的存储级,从而实现功耗低和性能下降小的存储设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在该技术中,管理影响寿命的参数(诸如对装置执行写的次数以及对装置执行擦除的次数)以及装置的功耗,并适当地控制存储级之间的转变。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0-198407A
专利文献2:JP2007-115232A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除了诸如数码相机和便携式音频播放器的电子装置之外,智能电话也变得普遍,并且近年来扩展这些电子装置中的存储容量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尽管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灵活性,但是当选择记录系统时仅考虑了更新频率。此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假定结合HDD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从而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此外,没有考虑到错误容忍度和寿命。
公开了考虑到这样的环境的本技术,并且使得记录系统在使用上优化。
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技术的第一方案是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可以是如下特性:所述特性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
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可以决定作为用于指定要在每个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的参数的参数,并且包括在SLC/MLC之间加以区分的标识符、错误校正能力强度和写水平冗余程度。
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可以产生用于记录以下数据的至少一个记录区域:对于所述数据,所述错误率为超过0的值。
所述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可以初始化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作为用于记录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的区域:在所述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中,将要应用SLC(单水平单元)系统的记录系统。
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信息记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其上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计算机用作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在本技术的第一方面中,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并且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是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以下特性来确定用于将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系统:所述特性是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并且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的比例的错误率;以及记录执行单元,其将所述数据记录在所述逻辑装置的记录区域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的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对应的记录区域中。
在本技术的第二方面中,基于以下特性来决定用于将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中的系统并且数据被记录在逻辑装置的记录区域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的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对应的记录区域中:所述特性是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并且包括表示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表示假定在读取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
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是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请求确定单元,其确定是否已连同表示以下特性的信息一起获取对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读取请求:所述特性包括表示假定在读取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记录区域指定单元,其在确定已获取对所述数据的读取请求的情况下从所述记录介质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指定与所述数据的特性对应的记录区域;读取单元,其从所指定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错误确定单元,其确定在已读取的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重新尝试确定单元,在确定在已读取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数据读取自的记录区域是否为当读取所述数据时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以及重读单元,其在已从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的情况下,再次从所述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
在本技术的第三方面中,确定是否已经连同表示以下特性的信息一起获得了对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读请求:所述特性包括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在确定已经获取到对该数据的读请求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中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指定与数据特性对应的记录区域。从所指定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数据,并确定已读取的数据中是否有错误。在确定在已读取的数据中有错误的情况下,确定数据读取自的记录区域是否为在读取数据时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在该数据是从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中读取的情况下,从该记录区域中再次读取该数据。
发明效果
根据本技术,可以在使用上使数据记录系统等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应用了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2是说明在存储设备中记录的数据的类型以及与数据的类型对应的特性的图。
图3是说明用于存储设备的记录系统的类别的图。
图4是示出由图1的CPU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的示例性功能配置的框图。
图5是说明存储格式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逻辑装置初始化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文件写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说明文件读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应用了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另一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10是示出应用了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又一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11是示出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应用了本技术的电子装置的实施例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在该图的例子中,在电子装置10中,经由总线31连接CPU21、存储设备22和主存储器23。
电子装置10例如被配置为数码相机或音乐播放器等,并且还被配置为具有在需要时连接到网络的功能等。存储设备22例如是由诸如闪存的存储介质配置成的逻辑装置。例如,诸如游戏和工具的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的数据、利用电子装置10的数码相机功能所捕获的图像数据以及利用音乐播放器功能所再现的音乐数据等被记录在存储设备22中。
在本技术中,例如,根据在存储设备22中记录的数据的类型来设置用于存储设备22的数据的记录系统。
图2是说明在存储设备22中记录的数据的类型、以及与数据的类型对应的特性的图。在图2中,给定了以下表格:在该表格中,在该图的竖直方向上示出数据的类型,而在该图的水平方向上示出数据的特性。
在图2的例子中给出了从(1)到(8)的八个数据类型。第一数据类型是“FS(文件系统)元数据”。这是作为文件系统数据的一部分而记录的元数据。
第二数据类型是“程序”。这例如是在电子装置10中执行的诸如游戏和工具的各种类型的应用程序的数据。
第三数据类型是“工作文件”。这例如是在存储设备22中临时创建的文件等,以及是在工作结束后擦除的数据。
第四数据类型是“静态图像”。这例如是利用电子装置10的数码相机功能所捕获的静态图像的数据等。
第五数据类型是“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电影、音乐”例如是通过MPEG2系统所编码的电影和音乐等数据,以及是不允许在再现期间修改的数据。“预定元数据”例如是通过MPEG4系统所编码的电影和音乐等数据的元数据。
第六数据类型是“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校正的电影数据”例如是通过排除通过MPEG4系统所编码的电影和音乐等数据的元数据而获得的数据。“可修改的数据”例如是通过MPEG2系统所编码的电影和音乐等数据,以及是允许在再现期间修改的数据。
第七数据类型是“关机(power-off)装置存储文件”。这例如是其中写有以下信息等的数据:在已经关闭电子装置10的电源之后一旦再次接通电源时参考该信息。
第八数据类型是“缓存数据”。这例如临时存储所观看的网页、以及存储EPG(电子节目导航)的数据等。
在图2的表格中,示出七种类型的头作为数据特性。即,“固定(secure)优先级”、“所需区域”、“重写计数”、“写数据量”、“寿命/错误率”、“读速度”和“写速度”被示出作为数据特性。
“安全优先级”是表示用于固定以下区域的优先级的值:要在存储设备22中记录数据的区域。在该例子中,设置了与数据类型对应的优先级1至6,其中优先值越低,优先级越高。当在存储设备22中分配数据的记录区域时,优先分配用于具有高优先级(低“固定优先级”值)的数据的记录区域。例如,如果下文中描述的所需区域的总量大于存储设备22的总记录容量,则减小用于具有低优先级的数据的所需区域。
“所需区域”表示应当被分配作为用于所关注的数据的记录区域的记录容量。例如,应当被分配作为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的记录容量的大小被分类为三个等级:“大”、“中”和“小”,并且用作为数值的预定所需区域来设置。
“重写计数”是表示将数据重写到什么程度的信息。在该例子中,数据的重写计数按降序被分类为“多次”、“每次在关闭电源时”、“几次”和“一次”。根据这些类别将预定数值设置为“重写计数”。
“写数据量”是表示所写的数据的总量的信息。例如,所写的每项数据的总量被假定为如附图中示出的那样,并且在实际上设置预定数值。
“寿命/错误率”是表示在存储设备22中记录了数据的情况下该记录区域所需的寿命(记录内容的持续时长)和错误率(假定在读取该记录区域中记录的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信息。
在该例子中,“10年”、“3年”和“1年”被设置为与数据类型对应的“寿命”。此外,“不可有错误”和“可有错误”被设置作为与各数据类型对应的“错误率”。此处,“不可有错误”意味着在寿命时段期间针对该记录区域设置的错误率值为0,而“可有错误”意味着在寿命时段期间针对该记录区域设置的错误率值超过0。而且,针对实际“寿命”和“错误率”设置预定数值。
“读取速度”是表示所关注的数据所需的读取速度的信息。例如,针对每个数据项的读取速度被假定为如该图中示出的那样,而实际上设置预定数值。
“写速度”是表示所关注的数据所需的写速度的信息。例如,针对每个数据项的写速度被假定为如该图中示出的那样,而实际上设置预定数值。
而且,在另一种类型的数据被记录在存储设备22中的情况下,类似地写入七种类型的头作为同样用于该数据的特性。
在本技术中,例如,基于图2中示出的表的信息,如图3所示出的那样对存储设备22的记录系统进行分类。图3是说明存储设备22的记录系统的类别的图。
在图3的例子中,存储设备22的记录系统被分类为五种记录系统A至E。在该图中通过(效率5)、(效率4)、......、(效率1)标记示出记录系统中的数据记录效率(例如,每单位面积的记录容量)。此处,跟随“效率”的数值越低,数据记录效率变得更高(例如,每单位面积的记录容量增加)。
该图中的SLC(单水平单元)是用于在一个单元中记录1位数据的系统,MLC(多水平单元)是用于在一个单元中记录多位数据的系统。因此,MLC相比于SLC每单位面积有更大的记录容量。
此外,在SLC中,由于通过二进制H/L值来判断累积电荷量的检测,因而抑制由于累积电荷量的轻微变化(如单元劣化或噪声)而导致产生错误。在SLC中,能够执行重写的上限次数高,数据持续时长相对长。
然而,在MLC中,由于通过多个值(如四个值、八个值、和16个值)来判断累积电荷量的检测,即使在由于单元劣化或噪声而导致的累积电荷量的小的波动出现的情况下仍产生错误。一般而言,在MLC中,错误校正功能是关键的,相比于SLC需要大量冗余面积。尽管就能够执行写的次数以及数据持续时长而言MLC相比于SLC来说更差,但是每一个单元的记录容量增加。
此外,在该图中,为了提高错误校正能力,需要记录更大量的冗余码等,因此数据记录效率降低,读取速度也下降。然而,通过提高错误校正能力,变得可以抑制读取数据的错误的产生。
此外,在该图中,因为针对写水平冗余的程度设置大值,限制了实际能够记录的数据容量。然而,通过针对写水平冗余的程度设置大值,变得可以减小单元重写计数并延长单元寿命,此外,变得可以抑制读取数据时和写数据时的错误产生。
记录系统A是其中NAND单元被用作SLC的系统,此外,MLC数据以伪方式记录为SLC。此外,在记录系统A中,写水平冗余程度被设置为大值。
记录系统A是以下记录系统:尽管降低了数据记录效率(例如,每单位面积的记录容量),但是利用该记录系统,产生错误的可能性被降低到最低程度。例如,记录系统A被应用于以下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该记录区域具有高的记录区域重写频率,需要低错误率,并且需要以高速执行数据的读和写。此外,在读取应用了记录系统A的记录区域的数据时不需要重新尝试。
而且,例如可以基于图2的“所需区域”、“重写计数”和“写数据量”来指定记录区域重写频率。
例如,在图2的“FS(文件系统)元数据”和“工作文件”记录区域中应用记录系统A。
记录系统B采用MLC。此外,在记录系统B中,设置冗余码等使得提高错误校正能力,并且写水平冗余程度被设置为大值。
记录系统B是以下记录系统:相比于记录系统A,在该记录系统中,数据记录效率高,并且产生错误的可能性低。例如,记录系统B被应用于以下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该记录区域具有低记录区域重写频率,需要低错误率,并且需要以高速执行数据的读和写。此外,在读取应用了记录系统B的记录区域的数据时不需要重新尝试。
例如,在图2的“程序”记录区域中应用记录系统B。
记录系统C采用MLC。此外,在记录系统C中,设置冗余码等使得错误校正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并且写水平冗余程度被设置为小值。
记录系统C是以下记录系统:尽管相比于记录系统A和记录系统B而言数据记录效率增加,但是利用该系统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未被减小到更大程度。例如,记录系统C被应用于以下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该记录区域具有低记录区域重写频率,需要低错误率,并且不需要以非常高的速度执行数据的读和写。此外,在一些读取应用了记录系统C的记录区域的数据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尝试。
例如,在图2的“静态图像”和“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记录区域中应用记录系统C。
记录系统D采用MLC。此外,在记录系统D中,设置冗余码等使得错误校正能力低,并且写水平冗余程度被设置为小值。
记录系统D是以下记录系统:尽管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利用该记录系统,数据记录效率被增加到最大程度。例如,记录系统D被应用于以下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该记录区域具有低记录区域重写频率,不需要降低错误率,并且不需要以非常高的速度执行数据的读和写。此外,在一些读取应用了记录系统D的记录区域的数据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尝试。
例如,记录系统D被应用于图2的“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记录区域中。这些数据项在读取时有错误的情况下可以由应用程序来校正或修改,因此能够被记录在基于执行读取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假定上所实施的记录区域中。换句话说,应用了记录系统D的记录区域是在基于读取数据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假定所实施的记录区域。
记录系统E采用MLC。此外,在记录系统E中,不需要错误校正能力,设置冗余码等使得可以进行错误确定,将写水平冗余程度设置为中等水平值。
记录系统E是以下记录系统:尽管相比于记录系统A和记录系统B而言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利用该记录系统,数据记录效率增加。例如,记录系统E被应用于以下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该记录区域具有高记录区域重写频率,不需要降低错误率,并且不需要以非常高的速度执行数据的读和写。此外,在一些读取应用了记录系统E的记录区域的数据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尝试。
换句话说,如在记录系统D的情况下那样,记录系统E允许在执行读取时错误产生到特定程度;然而,不同于记录系统D,延长了单元寿命,并且还抑制了当执行读和执行重写时产生错误。
例如,记录系统E被应用于图2的“关机状态存储文件”和“缓存数据”记录区域中。这些数据项可能被破坏,并且如果在读取时有错误则能够继续该处理,因此这些数据项能够被记录在基于执行读取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假定上实施的记录区域中。换句话说,应用了记录系统E的记录区域是基于当读取数据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假定上实施的记录区域。
在本技术中,例如,通过电子装置10的设计者预先创建表,诸如图2中示出的表。然后,基于该表中示出的数据类型的特性来决定用于每个数据项的记录区域的记录系统。换句话说,由于电子装置10的设计者在设计电子装置10时假定在电子装置10的存储设备22中要记录什么类型的数据,因而例如可以预先创建表,诸如图2中示出的表。
以该方式,在本技术中,分析与要记录的数据的类型对应的特性,并且利用与该分析结果对应的多个(例如,三种类型或更多种类型)记录系统来执行记录。例如,在传统技术中,由于均一地设置错误校正能力和写水平冗余程度,因而在用于媒体内容数据的记录区域中也均一地设置高错误校正能力和大的写水平冗余程度。
然而,如图2中所示,“静态图像”、“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和“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具有低的“重写计数”,因此理解到记录区域重写频率低。相应地,不需要在用于“静态图像”、“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和“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设置大的写水平冗余程度。
此外,如图3中所示,理解到“静态图像”、“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和“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具有短的“寿命”。此外,理解到“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可能具有超过0的“错误率”值,如“关机状态存储文件”和“缓存数据”。相应地,不需要在用于“静态图像”、“电影、音乐、预定元数据”和“校正的电影数据、可修改的数据”的记录区域中设置高的错误校正能力。
此外,在传统技术中,在假定开始的“寿命”时长中未产生过诸如“错误率”值超过零的记录区域。然而,例如,如图2中所示,通过根据数据类型来分析特性,实际上理解到存在以下情况:即使“错误率”在假定的“寿命”时长中超过0仍没有问题。因此,在本技术中,例如,产生应用了图3的记录系统D和记录系统E的记录区域。
通过以该方式应用本技术,例如,可以在存储设备如数码相机或音频播放器中增加需要大容量的媒体内容数据的记录效率。
图4是示出例如由图1的CPU21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的示例性功能配置的框图。应当注意到,在该图中仅示出了与存储设备22的数据记录的控制有关的功能框。
在该图中,示出了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文件系统初始化单元52、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文件管理单元54、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存储控制单元57和存储参数管理单元58。
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例如基于由电子装置10的设计者等创建的图2的表来设置用于多个记录系统(例如,图3的记录系统A至记录系统E)的参数。此处,例如,这些参数是在SLC/MLC之间加以区分的标识符、错误校正能力强度和写水平冗余程度等等。
文件系统初始化单元52基于从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提供的诸如每个记录区域的容量和记录区域数量的信息来执行存储设备22的分区,并对文件系统进行初始化。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对与电子装置10连接的逻辑装置(例如,存储设备22)的每个记录区域的初始化进行控制。在此时,例如,对存储设备22的每个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并且基于由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设置的参数,由下文中描述的存储控制单元57针对每个区域设置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错误校正系统和写水平冗余程度。
应当注意到,在图2中所示的表中,“写单位”可以被指定为特性。例如,可以通过考虑与具有高数据写单位的数据对应的页和擦除块以及与具有低写单位的数据对应的页和擦除块来选择最佳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
此外,例如,可以指定表示要记录的数据是否受到“一次性写”的写还是“可重写”的写的信息作为图2中所示的表中的特性。例如,如果数据的写单位小,则可以根据执行“一次性写”的写还是“可重写”的写来选择最佳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
文件管理单元54例如通过应用程序(诸如工具或游戏的程序)来提取在存储设备22中记录的数据,并且指定应当将这些文件中的各文件记录在哪个记录区域中。而且,例如通过从应用程序输出的写请求来指定所记录的数据的写单位(写处理时的单位数据量)。
例如,当由应用程序将数据记录在存储设备22中时,文件管理单元54例如根据应用程序的类型来决定数据特性,诸如先前参照图2提到的那些数据特性。可替换地,可以从该应用程序通知数据特性,诸如先前参照图2提到的那些数据特性。然后,基于数据特性,文件管理单元54向所关注的数据附加例如以下标识符:该标识符指定图3的记录系统A至记录系统E中的哪个记录系统应当用于将待写的数据记录其上。而且,该标识符例如被附加于组成预定数据写单位的每个文件。
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例如以文件单位提取应用程序记录在存储设备22中的数据,并控制存储控制单元57使得每个文件被记录在预定记录区域中。此时,基于由文件管理单元54附加到每个文件的标识符来决定记录区域,并且附加到每个文件的标识符被提供至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此外,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创建表示每个文件的记录位置的表等。
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例如控制与经由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从应用程序提供至存储控制单元57的每个文件对应的冗余码和写水平等。换句话说,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基于前述参数来指定每个区域的记录系统。然后,当由存储控制单元57将文件数据实际写入存储设备22或从存储设备22读取数据时,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执行与冗余码计算系统的控制和写水平的控制有关的处理。
而且,执行控制使得从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输出的“FS元数据”文件数据被记录在一般应用了记录系统A的记录区域中。
存储控制单元57对与电子装置10连接的逻辑装置(例如,存储设备22)的每个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此外,存储控制单元57向存储设备22执行文件数据的写入,或者执行读取,并且例如被配置为可谓与驱动器对应的功能块。
存储参数管理单元58例如更新诸如在存储设备22中的每个记录区域的剩余容量的信息。
接下来,参照图5的流程图来描述由电子装置10执行的存储格式处理的例子。
在步骤S21中,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例如基于图2中所示的表来分析数据的类型和特性。
在步骤S22中,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决定记录区域的数量和记录系统。例如,决定采用记录系统A至记录系统E的五个记录区域,诸如在图3中示出的那些记录系统。
在步骤S23中,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和存储控制单元57执行逻辑装置初始化处理,将在下文中参照图6来描述。
此处,参照图6的流程图来描述图5的步骤S23的逻辑装置初始化处理的详细例子。
在步骤S41中,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从通过步骤S22的处理所决定的多个记录区域中指定具有最高固定优先级的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例如,在图2的例子的情况下,“FS元数据”的固定优先级最高,因此,图3中采用记录系统A的记录区域被指定为通过步骤S22的处理所决定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具有最高固定优先级的用于数据的记录区域。
在步骤S42中,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获取区域的参数(通过步骤S41的处理所指定的区域)。此时,如上所述,例如,需要在SLC/MLC之间加以区分的标识符、错误校正能力强度以及写水平冗余程度等作为参数。
在步骤S43中,存储控制单元57基于通过步骤S42的处理所获取的参数来决定用于所关注的区域的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错误校正系统和写水平冗余程度。然后,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基于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错误校正系统和写水平冗余程度来决定用于所关注的区域的物理格式。
换句话说,基于通过步骤S42的处理所获取的参数来指定SLC/MLC之间的错误校正能力强度和写水平冗余程度,从而决定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此外,基于通过步骤S42的处理所获取的参数来指定错误校正能力强度,从而决定错误校正系统。此外,基于通过步骤S42的处理所获取的参数来指定写水平冗余程度,从而决定写水平冗余程度。
因此,决定用于该区域的物理格式。换句话说,当记录逻辑数据的预定记录单元时,利用所考虑的写水平冗余程度和错误校正系统来决定所需的物理区域。此外,因此确定该区域所需的存储容量,并执行与该区域对应的逻辑装置的初始化。
在步骤S44中,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53确定是否存在随后的记录区域。例如,在该情况下,还未执行与记录系统B至记录系统E的记录区域对应的逻辑装置的初始化,因此在步骤S44中,确定存在随后的记录区域。
在步骤S44,如果确定存在随后的记录区域,该处理返回到步骤S41,随后重复地执行该处理。
然而,例如,如果已经执行了与记录系统A至记录系统E的记录区域中的每个记录系统对应的逻辑装置的初始化,则在步骤S44中,确定不存在随后的记录区域,该处理结束。
以该方式执行逻辑装置初始化处理。
返回到图5,在步骤S23的处理之后,该处理前进到步骤S24。
在步骤S24中,初始参数设置单元51获取伴随步骤S23的处理的初始化之后的信息。此处获取的信息时对文件系统进行初始化所需的信息。
在步骤S25中,文件系统初始化单元52基于通过步骤S24的处理所获取的信息来执行存储设备22的分区,并对文件系统进行初始化。
以该方式执行存储格式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7的流程图来描述由电子装置10执行的文件写处理的例子。
在步骤S61中,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从应用程序中获取作为写请求而输出的构成预定数据写单位的文件,并从文件管理单元54获取与该数据对应的参数。
在步骤S62中,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将通过步骤S61的处理所获取的参数通知给存储控制单元57。
在步骤S63中,存储参数设置单元56基于通过步骤S62的处理所通知的参数来决定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错误校正系统以及写水平冗余程度。
在步骤S64中,存储控制单元57基于步骤S63的处理结果来指定构成存储设备22的记录介质中的物理记录位置。
在步骤S65中,存储控制单元57在通过步骤S64的处理所指定的物理记录位置中记录与通过步骤S61的处理所获取的文件对应的数据。
以该方式执行文件写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8的流程图来描述由电子装置10执行的文件读处理的例子。
在步骤S81中,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确定是否已经有来自应用程序的文件读请求,并等待直到确定已经有读请求为止。
在步骤S81中,如果确定已经有来自应用程序的文件读请求,则该处理前进到步骤S82。
在步骤S82中,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指定用于组成以下文件的数据的记录位置(例如,逻辑地址等):针对该文件,已经有读请求。而且,从而还针对该数据指定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算法、错误校正系统以及写水平冗余程度。
在步骤S83,存储控制单元57从记录介质中读取通过步骤S82的处理所指定的记录位置中所记录的数据。
在步骤S84中,存储控制单元57确定在通过步骤S83的处理所读取的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在步骤S84中,如果确定存在错误,则该处理前进至步骤S85。
在步骤S85中,存储控制单元57确定该数据是否为可能重新尝试的数据。在步骤S85中,如果确定该数据为可能重新尝试的数据,则该处理前进至步骤S86。
在步骤S86中,存储控制单元57再次从记录介质中读取在通过步骤S82的处理所指定的记录位置中记录的数据。
而且,如果通过步骤S84的处理确定不存在错误,跳过步骤S85和步骤S86的处理。此外,在步骤S85中,如果确定该数据不是可能重新尝试的数据,则跳过步骤S86的处理。
在步骤S86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87中,文件系统控制单元55将由通过步骤S83或步骤S86的处理所读取的数据所构成的文件提供至发出该读请求的应用程序。
而且,可以在步骤S84至步骤S86的处理之前执行步骤S87的处理,并且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执行的控制来执行步骤S84至步骤S86的处理。
此外,此处,已经描述了再次执行重新尝试(从记录介质中再次读取)的例子;然而,例如,可以执行预定次数的重新尝试直到读取到没有错误的数据。
以该方式执行文件读处理。
在上面已经描述了图3作为记录系统的参数的例子;然而,可以使用与图3中示出的那些参数不同的记录系统参数。例如,可以有更多或更少类型的记录系统。
可替换地,例如,基于在图2中示出的数据的特性,可以利用所执行的预定计算等以及所自动选择的记录系统等来产生参数。此外,例如,当分配数据的类型时,可以自动指定根据这些类型所假定的数据特性。
顺便提及,在图1的例子中,作为电子装置10的配置,描述了经由总线31连接CPU21、存储设备22和主存储器23的例子;然而,本技术可以应用于除此之外的配置中。
图9是示出电子装置10的另一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在该例子中,在电子装置10中,CPU21、主存储器23和控制器24经由总线31相连接。然后,介质25连接至控制器24。例如,介质25被配置成诸如磁盘的记录介质,并且控制器24是特别用于执行向介质25写数据以及从介质25读取数据的功能块。
在图9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图4可以是示出由控制器24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的示例性功能配置的框图。可替换地,图4的部分的框图可以被实现为由CPU21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等,以及其他功能块可以被实现为由控制器24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等。
此外,图10是示出电子装置10的又一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在该例子中,如图1的情况中那样,在电子装置10中,CPU21、存储设备22和主存储器23经由总线31相连接。然而,在图10的例子中,由控制器41和介质42配置存储设备22。
在图10的例子的情况下,例如,图4可以是示出由控制器41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的示例性功能配置的框图。可替换地,图4的部分的功能框图可以被实现为由CPU21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等,以及其他功能块可以被实现为由控制器41执行的诸如程序的软件等。
而且,可以由硬件或者可以由软件执行前述一系列处理。在由软件执行前述一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或记录介质中将构成软件的程序安装到在专用硬件中结合的计算机或者例如通过安装各种类型的程序能够执行各种类型的功能的通用个人计算器700(诸如在图11中示出的计算机)等上。
在图11中,CPU(中央处理单元)701根据在ROM(只读存储器)702中存储的程序、或者从存储单元708加载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703中程序来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如果适当的话,CPU701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所需的数据等也被存储在RAM703中。
CPU701、ROM702和RAM703经由总线704相互连接。输入/输出接口705也连接至该总线704。
由键盘或鼠标等构成的输入单元706、由显示器(由LCD(液晶显示器)等构成显示器)构成的或由扬声器等构成的输出单元707、由硬盘等配置的存储单元708、以及由调制解调器或诸如LAN卡的网络接口卡配置的通信单元709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705。通信单元7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
此外,在需要时驱动器710连接至输入/输出接口705,在适当的时候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或半导体存储器的可移除介质711附接至输入/输出接口705,以及在需要时从其读取的计算机程序被安装在存储单元708中。
在通过软件来执行前述一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或者由可移除介质711构成的记录介质等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
而且,该记录介质不仅可以由如图11所示的与装置主体分离的被分布为用于将程序传送给用户的可移除介质711(诸如磁盘(诸如软盘(注册商标))、光盘(诸如CD-ROM(压缩盘-只读存储器))、或DVD(数字多功能盘)、磁光盘(诸如MD(迷你盘)(注册商标)))或其上记录有程序的半导体存储器等配置而成,并且还可以由预先被结合到装置主体中而同时被分发给用户的其上记录有程序的ROM702、或在存储单元708中包括的硬盘配置而成。
而且,本说明书中的前述一系列处理包括按照所描述的顺序以时间顺序方式执行的处理,但是前述一系列处理不一定按照时间顺序方式被处理,并且还包括并行的或离散方式执行的处理。
此外,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目的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而且,本技术还可以采用诸如下述的配置。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2)根据(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是如下特性:所述特性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
(3)根据(1)或(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决定以下参数,所述参数是用于指定要在每个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的参数,并且包括在SLC/MLC之间加以区分的标识符、错误校正能力强度和写水平冗余程度。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产生用于记录以下数据的至少一个记录区域:对于所述数据,所述错误率为超过0的值。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初始化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作为用于记录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的区域,在所述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中,要应用单水平单元系统的记录系统。。
(6)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7)一种其上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计算机用作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8)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以下特性来确定用于将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的系统:所述特性是所述数据的特性,并且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的比例的错误率;以及
记录执行单元,其将所述数据记录在所述逻辑装置的记录区域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对应的记录区域中。
(9)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请求确定单元,其确定是否已连同表示以下特性的信息一起获取对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读取请求:所述特性包括表示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的比例的错误率;
记录区域指定单元,其在确定已获取对所述数据的读取请求的情况下从所述记录介质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指定与所述数据的特性对应的记录区域;
读取单元,其从所指定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
错误确定单元,其确定在已读取的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
重新尝试确定单元,在确定已读取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情况下,确定从中已读取所述数据的记录区域是否为当读取所述数据时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以及
重读单元,其在已从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的情况下,再次从所述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
参考标号列表
10 电子装置
21 CPU
22 存储设备
23 主存储器
24 控制器
25 介质
41 控制器
42 介质
51 初始参数设置单元
52 文件系统初始化单元
53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
54 文件管理单元
55 文件系统控制单元
56 存储参数设置单元
57 存储控制单元
58 存储参数管理单元

Claims (9)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在所述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是如下特性:所述特性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比例的错误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决定以下参数:所述参数是用于指定要在每个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的参数,并且包括在单水平单元/多水平单元之间加以区分的标识符、错误校正能力强度和写水平冗余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记录系统决定单元产生用于记录以下数据的至少一个记录区域:对于所述数据,所述错误率为超过0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初始化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作为用于记录文件系统的元数据的区域,在所述至少一个记录区域中,要应用单水平单元系统的记录系统。
6.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7.一种其上记录有程序的记录介质,所述程序使计算机用作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特性,来产生由所述记录介质配置的逻辑装置的多个记录区域,并且还决定要在每个所述记录区域中应用的记录系统;以及
逻辑装置初始化单元,其基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来对所述逻辑装置的每个所述记录区域进行初始化。
8.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系统决定单元,其基于以下特性来确定用于将要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记录到记录介质的系统:所述特性是所述数据的特性,并且包括表示所述数据的持续时长的寿命值以及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的比例的错误率;以及
记录执行单元,其将所述数据记录在所述逻辑装置的记录区域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与所决定的记录系统对应的记录区域中。
9.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请求确定单元,其确定是否已连同表示以下特性的信息一起获取对在记录介质中记录的数据的读取请求:所述特性包括表示假定在读取所述数据时所产生的错误的比例的错误率;
记录区域指定单元,其在确定已获取对所述数据的读取请求的情况下从所述记录介质的多个记录区域之中指定与所述数据的特性对应的记录区域;
读取单元,其从所指定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
错误确定单元,其确定在已读取的数据中是否存在错误;
重新尝试确定单元,在确定已读取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情况下,确定从中已读取所述数据的记录区域是否为当读取所述数据时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以及
重读单元,其在已从需要重新尝试的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的情况下,再次从所述记录区域中读取所述数据。
CN201280040848.6A 2011-08-30 2012-08-21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653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7274A JP5971509B2 (ja) 2011-08-30 2011-08-30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2011-187274 2011-08-30
PCT/JP2012/071027 WO2013031572A1 (ja) 2011-08-30 2012-08-21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396A true CN103765396A (zh) 2014-04-30
CN103765396B CN103765396B (zh) 2017-08-11

Family

ID=4775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084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65396B (zh) 2011-08-30 2012-08-21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471424B2 (zh)
EP (1) EP2752771A4 (zh)
JP (1) JP5971509B2 (zh)
CN (1) CN103765396B (zh)
BR (1) BR112014004056A2 (zh)
RU (1) RU2615072C2 (zh)
WO (1) WO20130315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6117B2 (ja) * 2013-12-16 2017-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マイクロコンピュータ
US20170003911A1 (en) * 2014-02-03 2017-01-05 Hitachi,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WO2018051647A1 (ja) * 2016-09-16 2018-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メモリシステム、情報システムおよびメモリ制御方法
FR3077655A1 (fr) * 2018-02-05 2019-08-09 Proton World International N.V. Gestion d'une memoire non volatil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10008008A1 (en) * 1999-12-27 2001-07-12 Yoshiaki Mori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30088813A1 (en) * 2001-10-29 2003-05-08 Mcclellan Paul J. Targeted data protection
US6625755B1 (en) * 1998-11-12 2003-09-23 Hitachi Software Engineering Co., Ltd. Storage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864218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和再现设备以及记录方法
US20070067559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Akira Fujibayashi Storage control apparatus,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data management method
US20070260592A1 (en) * 2006-05-03 2007-11-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 of metadata
CN101110059A (zh) * 2006-07-20 2008-01-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记录设备、数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产品
CN101911207A (zh) * 2008-01-16 2010-1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导体存储装置、控制装置、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9002B2 (ja) * 2001-06-13 2008-03-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メモリ装置
JP2005301684A (ja) 2004-04-12 2005-10-27 Hitachi Ltd ストレージシステム
JP4736414B2 (ja) * 2004-06-11 2011-07-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格納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KR20060019383A (ko) * 2004-08-27 200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장치 및 기록/재생 방법
JP4933861B2 (ja) 2005-09-22 2012-05-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ストレージ制御装置、データ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管理方法
CN102394101B (zh) * 2006-05-12 2014-12-31 苹果公司 具有自适应容量的存储设备
KR100833188B1 (ko) * 2006-11-03 2008-05-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데이터의 특성에 따라 싱글 레벨 셀 또는 멀티 레벨 셀에데이터를 저장하는 불휘발성 메모리 시스템
KR20090000192A (ko) * 2007-01-29 2009-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효기간 및/ 또는 인듀어런스 데이터를 알려주는 전자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7646636B2 (en) * 2007-02-16 2010-01-12 Mosaid Technologies Incorporated Non-volatile memory with dynamic multi-mode operation
JP4477681B2 (ja) * 2008-03-06 2010-06-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階層記憶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US9477587B2 (en) 2008-04-11 2016-10-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volume management system in a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US20100199020A1 (en) * 2009-02-04 2010-08-05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Non-volatile memory subsystem and a memory controller therefor
JP2010198407A (ja) 2009-02-26 2010-09-09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データ記録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7818525B1 (en) * 2009-08-12 2010-10-19 Texas Memory Systems, Inc. Efficient reduction of read disturb errors in NAND FLASH memory
JP5564957B2 (ja) * 2010-01-21 2014-08-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多層光記録媒体、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755B1 (en) * 1998-11-12 2003-09-23 Hitachi Software Engineering Co., Ltd. Storage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10008008A1 (en) * 1999-12-27 2001-07-12 Yoshiaki Mori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030088813A1 (en) * 2001-10-29 2003-05-08 Mcclellan Paul J. Targeted data protection
CN1864218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记录和再现设备以及记录方法
US20070067559A1 (en) * 2005-09-22 2007-03-22 Akira Fujibayashi Storage control apparatus, data management system and data management method
US20070260592A1 (en) * 2006-05-03 2007-11-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 of metadata
CN101110059A (zh) * 2006-07-20 2008-01-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数据记录设备、数据记录方法以及计算机产品
CN101911207A (zh) * 2008-01-16 2010-1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导体存储装置、控制装置、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71509B2 (ja) 2016-08-17
RU2615072C2 (ru) 2017-04-03
WO2013031572A1 (ja) 2013-03-07
US9471424B2 (en) 2016-10-18
BR112014004056A2 (pt) 2017-03-07
EP2752771A1 (en) 2014-07-09
US20140201601A1 (en) 2014-07-17
CN103765396B (zh) 2017-08-11
RU2014106477A (ru) 2015-08-27
JP2013050779A (ja) 2013-03-14
EP2752771A4 (en)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7654B (zh) 一种存储数据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US8868824B2 (en) Solid-state driv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US20100138677A1 (en) Optimization of data distribution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a data center
US20110107042A1 (en) Formatting data storage according to data classification
US9424177B2 (en) Clock switching method, memory controller and memory storage apparatus
CN107423231B (zh) 用来管理一记忆装置的方法以及记忆装置与控制器
CN103838676B (zh) 数据存储系统、数据存储方法及pcm桥
CN103514958A (zh) 一种emmc芯片寿命检测方法
CN110515549B (zh) 一种数据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03765396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3364016A (zh) 传感器数据记录装置、方法和程序
EP434559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CN113867633A (zh) 基于dram与nvm的异构混合内存数据处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0555243C (zh) 信息处理装置、图像摄取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1464837A (zh) 信息记录装置和信息记录方法
CN105138294B (zh) 一种硬盘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CN102473133B (zh) 数据记录装置及音频系统
US20210405887A1 (en) Content-based data storage
US20210406269A1 (en) Data storage selection based on data importance
TWI539368B (zh) 資料寫入方法與系統
CN102236584B (zh) 用来抑制数据错误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记忆装置及其控制器
Zhu et al. Machine learning assisted OSP approach for improved QoS performance on 3D charge-trap based SSDs
KR20150049772A (ko) 데이터 처리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동작 방법
US2023040920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storage
US11182087B2 (en) Modifying write performance to prolong life of a physical memor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