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9659A -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9659A
CN103739659A CN201410044523.6A CN201410044523A CN103739659A CN 103739659 A CN103739659 A CN 103739659A CN 201410044523 A CN201410044523 A CN 201410044523A CN 103739659 A CN103739659 A CN 1037396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formula
cell
volume ratio
ethan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45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9659B (zh
Inventor
许琼明
杨世林
李夏
刘艳丽
李笑然
陈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41004452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396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39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9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9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96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本发明提供的化合物提取自油茶根,结构鉴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体外细胞试验表明,式Ⅰ所示化合物作用24h后,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小鼠移植瘤模型试验表明,该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和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

Description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背景技术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Linn),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油茶。油茶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产于我国的西南部和东南部,遍布17个省区。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远远高于菜油、花生油和豆油,与橄榄油比维生素E含量高一倍,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因此茶油备受关注。
此外,油茶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茶籽,苦寒香毒(皂素),主治喘急咳嗽,去疾垢”;《中华本草》也有记载,油茶的根及其根皮具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咽喉肿痛、胃痛、牙痛、跌打伤痛、水火烫伤,其疗效远远超过茶油。但油茶的药用价值未受到足够重视。
近年来,人们对油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目前,已经从油茶的茶子心、茶油、茶子饼、油茶叶中分离得到皂苷类、黄酮类、脂肪酸类、鞣质、芳香苷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研究发现,部分皂苷类化合物具有肠胃保护、降血脂、减肥、抗过敏或抗肿瘤的功效。马丽媛等发现,油茶茶子饼中95%以上的油茶总皂苷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因此,油茶皂苷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油茶皂苷主要提取自油茶,但之前人们对油茶研究多集中在茶子心、茶子饼、油茶叶、茶油中,对油茶根研究较少,油茶根中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具生物活性的油茶皂苷类化合物,因此,对油茶根中皂苷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本发明通过体外细胞试验和动物移植瘤试验发现,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体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021
式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将油茶根粉碎,取第一溶剂提取,浓缩,得到流浸膏;
步骤2:取流浸膏与水混合,过滤,收集滤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再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取乙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乙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5:5洗脱所得组分,分离、纯化,即得;
第一溶剂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0:100~95:5。
作为优选,油茶根粉碎的目数为10目~60目。
作为优选,第一溶剂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20:80~80:20。
更优选的,第一溶剂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
作为优选,步骤2取流浸膏与水混合步骤中,流浸膏与水的体积比为1:1~10,所用水的量达到将流浸膏溶解的目的即可。
作用优选,过滤所用滤布的目数为100~300目。
作为优选,分离、纯化的技术为沉析技术、结晶技术或色谱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或两者以上的技术,但不限于以上技术。
作为优选,分离、纯化的技术为色谱技术。
作为优选,分离、纯化具体为:取组分经硅胶柱分离,取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收集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再经ODS柱分离,取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洗脱所得组分;再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取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5:25洗脱所得组分;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色谱柱,第二溶剂洗脱,流速为2mL/min,收集39.0min组分,即得;
第二溶剂为:甲醇和水按体积比为72:28组成的混合溶液再与占混合溶液质量百分含量为0.2%的甲酸混合所得的混合物。
C18色谱柱的规格为250mm×10mm,填料粒度为5μm。
作为优选,硅胶柱为减压硅胶柱。
作为优选,硅胶柱中硅胶的目数为60~100目。
作为优选,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的溶剂依次为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30:70→20:80→0:100。
作为优选,ODS柱为中压反相ODS柱。
作为优选,中压反相ODS柱的规格为:460mm×26mm。
作为优选,ODS柱梯度洗脱的溶剂为甲醇和水体积比为50:50~100:0。
作为优选,ODS柱梯度洗脱的溶剂为甲醇和水体积比为50:50→60:40→70:30→80:20→90:10。
作为优选,ODS柱流速为25mL/min。
作为优选,ODS柱的检测波长为203nm。
作为优选,动态轴向压缩柱为ODS柱。
作为优选,动态轴向压缩柱的规格为:650mm×100mm,30μm,1500g;NewstyLe。
作为优选,动态轴向压缩柱梯度洗脱的溶剂依次为甲醇和水体积比为60:40→75:25→80:20→90:10。
作为优选,动态轴向压缩柱的流速为150mL/min。
作为优选,动态轴向压缩柱的检测波长为203nm。
作为优选,高效液相色谱为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作为优选,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波长为203nm。
作为优选,化合物检测方法包含薄层板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作为优选,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的检测波长为203nm。
作为优选,步骤2梯度洗脱的溶剂依次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0:100→30:70→50:50→60:40→70:30→80:20→95:5。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提取的温度为40℃~100℃,步骤1所述提取的时间为1h~15.5h。
作为优选,步骤1提取的温度为80℃~90℃,步骤1提取的时间为1.5h~2.5h。
作为优选,提取包括浸泡、回流提取、过滤和收集滤液步骤。
作为优选,浸泡步骤中,以g/mL计,油茶根与第一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5~20。
更优选的,浸泡步骤中,以g/mL计,油茶根与第一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5~15。
更优选的,浸泡步骤中,以g/mL计,油茶根与第一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10。
步骤1提取过程中,第一溶剂只要过量均可达到相近效果,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优选,浸泡的时间为10h~12h,浸泡的温度为30℃~50℃。
作为优选,回流提取的温度为80℃~85℃。
更优选的,回流提取的温度为80℃。
作为优选,回流提取的时间为0.5h~3h。
更优选的,回流提取的时间为2.0h。
作为优选,回流提取的次数为1~3次。
更优选的,回流提取的次数为2次。
过滤步骤可以在每次回流提取后进行,也可以在回流提取2~3次后进行,收集全部滤液,即为提取液。
作为优选,过滤步骤在每次回流提取后进行,过滤所得滤渣再与第一溶剂混合,进行下一次回流提取。
作为优选,以g/mL计,滤渣与第一溶剂的质量体积比为1:3~20。
作为优选,步骤1所述浓缩的温度为80℃~100℃,步骤1所述浓缩的时间为2h~5h。
作为优选,步骤1浓缩的温度为80℃~85℃,步骤1浓缩的时间为3h~4h。
作为优选,浓缩为减压浓缩。
作为优选,浓缩的倍数为20~100倍。
本发明还提供了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首先通过MTT法测定药物对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MTT法,又称MTT比色法,是一种检测细胞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其检测原理为活细胞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使外源性MTT还原为水不溶性的蓝紫色结晶甲瓒(Formazan)并沉积在细胞中,而死细胞无此功能。二甲基亚砜(DMSO)能溶解细胞中的甲瓒,用酶联免疫检测仪在490nm波长处测定其光吸收值,可间接反映活细胞数量。在一定细胞数范围内,MTT结晶形成的量与细胞数成正比。该方法已广泛用于一些生物活性因子的活性检测、大规模的抗肿瘤药物筛选、细胞毒性试验以及肿瘤放射敏感性测定等。它的特点是灵敏度高、经济。因此,本试验采用MTT法对受试药物进行筛选。本研究将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作为受试细胞,并将受试药物的作用时间设为24h。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式Ⅰ所示化合物作用24h后,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在的IC50值均小于30μg/mL,且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由此可见,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还通过小鼠移植瘤模型试验测试该化合物的抑瘤效果,结果表明,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和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其中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阳性对照CTX,因此,本发明提供了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肿瘤为肺癌、肝癌、黑素瘤或乳腺癌。肿瘤还可以为本发明没有公开,但有抑制效果的其他种类的肿瘤。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抗肿瘤药物,其包含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本发明抗肿瘤药物的剂型可以为本领域可实现的任意剂型,所用辅料为所用剂型的常规辅料,制备方法为相应剂型的常规制备方法。
作为优选,抗肿瘤药物的剂型为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注射液、粉针剂或喷雾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由油茶根中提取获得,结构鉴定结果显示,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本发明采用MTT法进行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式Ⅰ所示化合物作用24h后,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IC50值均小于30μg/mL,且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由此可见,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发明还通过小鼠移植瘤模型试验测试该化合物的抑瘤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和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其中对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阳性对照CTX,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式Ⅰ所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附图说明
图1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高分辨质谱谱图;
图2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核磁共振氢谱图;
图3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核磁共振氢谱图(放大图);
图4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核磁共振氢谱图(放大图);
图5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核磁共振碳谱图;
图6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核磁共振碳谱图(放大图);
图7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HSQC图;
图8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HMBC图;
图9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1H-1H COSY图;
图10是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的NOESY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到的材料和试剂均可由市场购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原料来源具体如下:
核磁共振仪500Hz(Varian Inc.,Palo Alto,CA,美国);高分辨质谱Q-TOF2(英国Micromass公司);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旋光仪241(PerkinElmer Inc.,Waltham,MA,美国);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SPD-20A,日本岛津公司);C18半制备色谱柱(250mm×10mm,5μm,美国Kromsil公司);中压制备液相色谱(Büchi色谱系统,C-650泵,中压柱(460mm×26mm i.d.,Büchi Corp.,Flawil,Swiss);动态轴向柱色谱(NP7000泵(Newstyle),NU3000UV-VIS检测器(Newstyle)和ODS柱(650mm×100mm,30μm,1500g;Newstyle);旋转蒸发仪(东京理化器械独资工厂);化学试剂(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薄层色谱硅胶板(HSGF254,烟台市芝罘黄务硅胶开发试验厂出品);各种柱色谱用硅胶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出品。
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均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
H22小鼠肝癌(肉瘤)细胞: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库。
S180小鼠肝癌(肉瘤)细胞:购于中科院上海细胞库。
ICR小鼠:清洁级,雄性,体重18-22g,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小鼠:品种为ICR,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购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
完全培养基:配方为含10%灭活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生产厂家为美国GIBCOBRL公司。
其余试剂及材料均由市场购得。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化合物的提取
取干燥的油茶根2kg,用粉碎机粉碎成10-40目的木屑,经6L水50℃浸泡12h后,在100℃下加热回流0.5h,过滤,滤渣再加入10L水,在80℃下加热回流3.0h,过滤,滤渣再与6L的20%乙醇混合,100℃下加热回流2h,合并三次过滤所得滤液,在85℃下减压浓缩4h,得到流浸膏500mL。
取制得的流浸膏与5.5L水混合,100目滤布过滤,离心滤液,取上清液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水、30%乙醇、50%乙醇、60%乙醇、70%乙醇、80%乙醇、95%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95%乙醇洗脱所得的组分,减压浓缩,得到油茶总皂苷。
取制得的油茶总皂苷先经60目硅胶的减压硅胶柱分离,依次用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40:60→20:80→0:100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组分8,经薄层板分析,合并其中的氯仿和甲醇体积比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展开剂系统为BAW系统时,Rf值为0.4-0.7),再经中压反相ODS柱分离,甲醇-水系统50:50→60:40→70:30→80:20→90:10梯度洗脱,流速25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得到6个组分,经过高效分析液相分析,用甲醇和水体积比为60:40~90:10梯度洗脱30min,合并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的组分(峰位于20min-28min),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分别用60%、75%、80%和90%的甲醇洗脱,流速150mL/min,检测波长203nm,共得到五个组分,经高效分析液相分析,将75%甲醇洗脱所得组分(峰位于13.5-15.0min)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甲醇-水(72:28,v/v)-0.2%甲酸洗脱洗脱,设定流速为2mL/min,检测波长203nm,于39.0min处得到白色无定形粉末63mg。
取制得的白色无定形粉末,检测显色特性、水解特性,再经1H-NMR,13C-NMR,HMBC,HSQC,1H-1H COSY,NOESY和HR-ESI-MS进行波谱解析,波谱数据图如图1~图10所示,NMR数据如表1所示,结构解析过程如下:经显色分析,硫酸乙醇显紫红色斑点,醋酐-浓硫酸反应阳性,Molish反应阳性,提示该化合物可能为皂苷类化合物。图1所示的质谱显示,该化合物的HR-ESI-MS的准离子峰m/z1317.6122[M-H]-,表明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63H98O29(计算值[M-H]-,m/z1317.6116,计算值是根据分子式,由最高丰度精确值计算而来)。用2N TFA完全酸水解得到单糖,糖经衍生化后进行GC分析,检测到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的存在。
图5、图6的化合物的13C-NMR谱谱图可知,此化合物共显示有63个碳信号(如表1所示),图7所示的化合物的HSQC谱可知,该化合物共含有10个甲基碳,11个亚甲基碳,31个次甲基碳以及11个季碳。进一步分析13C-NMR谱,该谱图显示出四个糖端基碳信号δ104.3,101.8,107.9和103.1,分别是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木糖以及另外一个D-半乳糖的端基碳。此外,还有一个位于低场区δ210.2的醛基碳信号。由图2、图3、图4所示的化合物的氢谱图可知,1H-NMR谱中高场区有六个明显的三萜皂苷角甲基氢信号δ0.88(Me-25),1.04(Me-26),1.17(Me-29),1.38(Me-30),1.54(Me-24)和1.89(Me-27);一个连氧亚甲基δ3.55(H-28,d,J=11.0Hz)和3.82(H-28,d,J=11.0Hz);五个连氧次甲基δ4.11(1H,dd,J=11.0,4.5Hz,H-3),4.23(1H,brs,H-15),4.46(1H,brs,H-16),6.73(1H,d,J=10.5Hz,H-21)和6.34(1H,d,J=10.5Hz,H-22);一个烯氢质子δ5.56(1H,brs,H-12)以及一个醛基氢质子δ9.96(1H,brs,H-23)。此外,化合物的1H-NMR谱还显示出一组当归酰基信号δ[6.16(1H,dq,J=7.5,1.5Hz,21-O-Ang-3'),2.25(3H,d,J=7.5Hz,21-O-Ang-4')和2.12(3H,s,21-O-Ang-5')];以及一组2-甲基丁酰基信号δ[2.15(1H,m,22-O-MB-2''),1.30(1H,m,22-O-MB-3''a),1.67(1H,m,22-O-MB-3''b),0.75(3H,t,J=7.5Hz,22-O-MB-4'')和1.10(3H,d,J=6.5Hz,22-O-MB-5'')]。
由图9所示的1H-1H COSY谱中可知,与连氧次甲基质子相邻的次甲基δH4.23(1H,brs)与δH4.46(1H,brs)相关,说明它们处在邻位且δH4.46为H-16信号,δH4.23为H-15信号;δH6.73(1H,d,J=10.5Hz)与δH6.34(1H,d,J=10.5Hz)间的相关信号说明它们处在邻位且δH6.73为H-21信号,δH6.34为H-22信号。
通过图8所示的化合物的HMBC谱图分析得知,该当归酰基连在化合物的21位上,而2-甲基丁酰基连在该化合物22位上,因为在HMBC中δH6.73(1H,d,J=10.5Hz,H-21)与δC167.8(21-O-Ang-1')相关,δH6.34(1H,d,J=10.5Hz,H-22)与δC176.8(22-O-MB-1'')相关。结合13C-NMR谱和1H-NMR谱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且与文献“Helvetica Chimica Acta2013.96,1126-1133”报道的已知苷元(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的核磁数据对比,确定该化合物的苷元结构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
对化合物如图7所示的HSQC谱图进行分析,归属了该皂苷上连接的糖的端基碳、氢信号,如下:δH4.83(1H,d,J=6.5Hz),5.80(1H,d,J=7.5Hz),5.10(1H,d,J=7.0Hz)和5.96(1H,d,J=7.5Hz),分别连在δC104.3(葡萄糖醛酸-C-1),101.8(半乳糖-C-1),107.9(木糖-C-1),103.1(半乳糖′-C-1)上。另外该化合物苷元3位向低场位于12.9ppm表明糖链连在苷元3位上,并且在HMBC谱中,葡萄糖醛酸端基质子δH4.83与苷元3位δC84.6相关,进一步证实了糖链连在苷元的3位。进一步查阅文献发现该化合物糖链与文献“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0,20,7435-7439”中报道的camellenodiol糖链数据相近,从而推断出该化合物糖链为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该糖链的连接顺序也可以通过分析HMBC谱证实,HMBC中葡萄糖醛酸端基质子δH4.83与苷元3位碳δC84.6相关,半乳糖端基质子δH5.80与葡萄糖醛酸3位碳δC85.0相关,木糖端基质子δH5.10与半乳糖2位碳δC84.1相关,半乳糖2位氢δH4.58与木糖端基碳δC107.9相关,另一个半乳糖端基质子δH5.96与葡萄糖醛酸2位碳δC78.2相关,葡萄糖醛酸2位氢δH4.57与该半乳糖端基碳δC103.1相关。此外,四个糖的端基质子偶合常数3JH-1,H-2较大,表明这四个糖都为β-构型。
图10所示的NOESY谱显示,δH6.73(1H,d,J=10.5Hz,H-21)与δH1.17(3H,s,H-29)相关,提示H-21为α构型;δH4.11(1H,dd,J=4.5,11.0Hz,H-3)与δH9.96(1H,brs,H-23)相关,提示H-3为α构型;δH4.46(1H,brs,H-16)与δH3.55(1H,d,J=11.0Hz,H-28)、3.82(1H,d,J=11.0Hz,H-28)相关提示提示H-16为β构型,δH6.34(1H,d,J=10.5Hz,H-22)与δH1.38(3H,s,H-30)相关,提示H-22为β构型。
因此,该化合物结构命名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
式Ⅰ。
-(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
表1式Ⅰ所示化合物的NMR(pyridine-d5,500MHz)数据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122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131
表中化学位移以ppm为单位,偶合常数(J)以Hz为单位
实施例2化合物的提取
取干燥的油茶根2kg,用粉碎机粉碎成20-30目的木屑,经40L的95%乙醇40℃浸泡8h后,在80℃下加热回流0.5h,过滤,滤渣再加入95%乙醇40L,在80℃下加热回流3.0h,过滤,合并两次过滤所得滤液,在90℃下减压浓缩3h,得到流浸膏500mL。
取制得的流浸膏与5.0L水混合,200目滤布过滤,离心滤液,取上清液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水、30%乙醇、50%乙醇、60%乙醇、70%乙醇、80%乙醇、95%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95%乙醇洗脱所得的组分,减压浓缩,得到油茶总皂苷。
取制得的油茶总皂苷先经100目硅胶的减压硅胶柱分离,依次用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40:60→20:80→0:100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组分8,经薄层板分析,合并其中的氯仿和甲醇体积比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展开剂系统为BAW系统时,Rf值为0.4-0.7),再经中压反相ODS柱分离,甲醇-水系统50%-100%梯度洗脱,流速25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得到6个组分,经过高效分析液相分析,用甲醇和水体积比为60:40~90:10梯度洗脱30min,合并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的组分(峰位于20min-28min),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分别用60%、75%、80%和90%的甲醇洗脱,流速150mL/min,检测波长203nm,共得到五个组分,经高效分析液相分析,将75%甲醇洗脱所得组分(峰位于13.5-15.0min)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甲醇-水(72:28,v/v)-0.2%甲酸洗脱洗脱,设定流速为2mL/min,检测波长203nm,于39.0min时得到白色无定形粉末71mg,经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所得数据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的氢谱数据一致,因此,确定此化合物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
实施例3化合物的提取
取干燥的油茶根2kg,用粉碎机粉碎成10-20目的木屑,经20L的70%乙醇40℃浸泡12h后,在85℃下加热回流3h,过滤,收集滤液,在100℃下减压浓缩2h,得到流浸膏300mL。
取制得的流浸膏与5.2L水混合,300目滤布过滤,离心滤液,取上清液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水、30%乙醇、50%乙醇、60%乙醇、70%乙醇、80%乙醇、95%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95%乙醇洗脱所得的组分,减压浓缩,得到油茶总皂苷。
取制得的油茶总皂苷先经80目硅胶的减压硅胶柱分离,依次用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40:60→20:80→0:100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组分8,经薄层板分析,合并其中的氯仿和甲醇体积比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展开剂系统为BAW系统时,Rf值为0.4-0.7),再经中压反相ODS柱分离,甲醇-水系统50%-100%梯度洗脱,流速25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得到6个组分,经过高效分析液相分析,用甲醇和水体积比为60:40~90:10梯度洗脱30min,合并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的组分(峰位于20min-28min),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分别用60%、75%、80%和90%的甲醇洗脱,流速150mL/min,检测波长203nm,共得到五个组分,经高效分析液相分析,将75%甲醇洗脱所得组分(峰位于13.5-15.0min)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甲醇-水(72:28,v/v)-0.2%甲酸洗脱洗脱,设定流速为2mL/min,检测波长203nm,于39.0min时得到白色无定形粉末58mg,经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所得数据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的氢谱数据一致,因此,确定此化合物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
实施例4化合物的提取
取干燥的油茶根2kg,用粉碎机粉碎成30-50目的木屑,经30L的80%乙醇35℃浸泡10h后,在85℃下加热回流0.5h,在80℃下加热回流3.0h,在90℃下加热回流2h,过滤,收集滤液,在80℃下减压浓缩5h,得到流浸膏600mL。
取制得的流浸膏与5.5L水混合,250目滤布过滤,离心滤液,取上清液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依次用水、30%乙醇、50%乙醇、60%乙醇、70%乙醇、80%乙醇、95%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95%乙醇洗脱所得的组分,减压浓缩,得到油茶总皂苷。
取制得的油茶总皂苷先经60目硅胶的减压硅胶柱分离,依次用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90:10→80:20→70:30→60:40→50:50→40:60→20:80→0:100梯度洗脱,得到组分1~组分8,经薄层板分析,合并其中的氯仿和甲醇体积比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展开剂系统为BAW系统时,Rf值为0.4-0.7),再经中压反相ODS柱分离,甲醇-水系统50%-100%梯度洗脱,流速25mL/min,检测波长为203nm,得到6个组分,经过高效分析液相分析,用甲醇和水体积比为60:40~90:10梯度洗脱30min,合并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的组分(峰位于20min-28min),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分别用60%、75%、80%和90%的甲醇洗脱,流速150mL/min,检测波长203nm,共得到五个组分,经高效分析液相分析,将75%甲醇洗脱所得组分(峰位于13.5-15.0min)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分离,甲醇-水(72:28,v/v)-0.2%甲酸洗脱洗脱,设定流速为2mL/min,检测波长203nm,于39.0min时得到白色无定形粉末81mg,经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所得数据与实施例1所得化合物的氢谱数据一致,因此,确定此化合物为21β-O-当归酰基-22α-O-(2-甲基丁酰基)-15α,16α,28-三羟基齐墩果-12-烯-23-醛3β-O-β-D-木糖-(1→2)-β-D-半乳糖-(1→3)-[β-D-半乳糖-(1→2)]-β-D-葡萄糖醛酸苷,化合物结构如式Ⅰ所示。
实施例5体外细胞试验
取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分别用含10%灭活NBS的RPMI1640培养基(另加GLu0.03%,Hepes0.06%,NaHCO30.2%)于37℃、5%CO2条件下培养,3天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
用完全培养基调节制得的对数生产期的细胞的浓度,使细胞浓度均为5×104个/mL,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100μL/孔,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4h后,分为以下几组:
试验组加入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加溶剂1%DMSO和99%PBS,调节终浓度分别为6.25μg/mL、9.375μg/mL、12.5μg/mL、18.25μg/mL、25.00μg/mL,10μL/孔。
阳性对照组加入5-FU,加溶剂1%DMSO和99%PBS,调节浓度为50μg/mL,10μL/孔。
阴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10μL/孔。
每组均设3复孔,分别培养24h。终止培养前4h加入浓度为5mg/mL的MTT,10μL/孔,在培养结束后每孔加入DMSO100μL,放置摇床10min,于酶标仪检测波长为490nm时的吸光度A值。计算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Inhibition Rate),计算公式如下:
Inhibition Rate(%)=[(A阴性对照组-A试验组)/A阴性对照组]×100%
根据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出IC50(半数抑制浓度),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制备的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24h的IC50(μg/mL)值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171
由表2所示的试验结果可知,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24h后的IC50值均小于30μg/mL,其中对于A549细胞的IC50值为22.23μg/mL,表明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上述4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P<0.05)的抑制作用,对人肺癌A549细胞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
试验过程中发现,阳性对照5-FU在浓度为50μg/mL时作用24小时后,对人肺癌A549肿瘤细胞抑制率仅为32%,而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在浓度为22.23±0.25μg/mL时作用24h后,对人肺癌A549肿瘤细胞抑制率达到50%,由此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
试验过程中还发现,阳性对照5-FU在浓度为50μg/mL时作用24小时后,对人肝癌BEL-7402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仅为24%,而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在浓度为28.32±0.16μg/mL时作用24h后,对人肝癌BEL-7402肿瘤细胞的抑制率达到50%,由此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肝癌BEL-7402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
试验过程中还发现,阳性对照5-FU在浓度为50μg/mL时作用24小时后,对B16小鼠黑素瘤细胞的抑制率为52%,由此可知,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B16小鼠黑素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5-FU。
试验过程中还发现,阳性对照5-FU在浓度为50μg/mL时作用24小时后,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为46%,由此可知,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5-FU。
将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4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进行体外细胞试验,试验方法同实施例5,所得结果与实施例5相似,即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4提供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对人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4提供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B16小鼠黑素瘤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BEL-74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5-FU。
实施例6小鼠移植瘤模型试验
分别取H22和S180小鼠肝癌(肉瘤)细胞冻存管,置于37℃恒温水浴中解冻,离心收集细胞,用PBS液洗涤两次,再用PBS液重悬细胞,经ICR小鼠腹腔传3代以上,取腹部明显膨大的小鼠,脱臼处死,对腹部酒精消毒,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乳白色腹水,注入已灭菌的离心管中,细胞计数器计数,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密度至5×106个/mL,给每只小鼠右腋下接种0.2mL细胞悬液进行造模,次日将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几组:
空白对照组:接种移植瘤的小鼠8只,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2mL,每日一次,给药10天。
阳性对照组:接种移植瘤的小鼠8只,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20mg/kg,隔日1次,给药10天。
试验组1:接种移植瘤的小鼠8只,腹腔注射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1.5mg/k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10天。
试验组2:接种移植瘤的小鼠8只,腹腔注射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3.0mg/kg的,每日一次,连续给药10天。
末次给药后2h,剥离瘤体,称取瘤重,计算抑瘤率,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191
其中给药组为阳性对照组、试验组1或试验组2。
试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瘤重的影响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192
*P<0.05,**P<0.01,vs空白对照组
由表3所示的试验数据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在剂量分别为1.5mg/kg和3.0mg/kg时,连续用药10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5%和50.0%,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抑瘤效果非常显著(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抑瘤率显著增强;阳性对照组在20mg/kg时,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1%,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与阳性对照组比,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抑制效果不如阳性对照。
由此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
表4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S180肉瘤瘤重的影响
Figure BDA0000463967300000201
*P<0.05,**P<0.01,vs空白对照组
由表4所示的试验数据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在剂量分别为1.5mg/kg和3.0mg/kg时,连续用药10天,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率分别达到25.8%和49.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抑瘤效果非常显著(P<0.01),且随剂量的增加,抑瘤率显著增强;阳性对照组在20mg/kg时,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率仅为37.1%,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效果显著优于(P<0.05)阳性对照CTX。
由此可见,实施例1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抑瘤效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CTX,且量效关系明显。
将实施例2~实施例4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进行小鼠移植瘤模型试验,试验方法同实施例6,所得试验结果与实施例6相似,即实施例2~实施例4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抑瘤效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CTX,且量效关系明显。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1~实施例4制备的式Ⅰ所示化合物对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量效关系明显;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P<0.01)的抑制作用,抑瘤效果显著优于阳性对照CTX,且量效关系明显。
实施例7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散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散剂。
实施例8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片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片剂。
实施例9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3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颗粒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颗粒剂。
实施例10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4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胶囊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
实施例11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溶液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溶液剂。
实施例12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乳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乳剂。
实施例13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3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混悬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混悬剂。
实施例14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4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注射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注射剂。
实施例15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2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粉针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粉针剂。
实施例16药物的制备
取实施例1制备的式I所示结构的化合物添加喷雾剂的常规辅料,按照常规方法制成喷雾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如式Ⅰ所示结构的化合物:
Figure FDA0000463967290000011
式Ⅰ。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将油茶根粉碎,取第一溶剂提取,浓缩,得到流浸膏;
步骤2:取所述流浸膏与水混合,过滤,收集滤液,离心,收集上清液,再经D101型大孔树脂柱分离,取乙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乙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5:5洗脱所得组分,分离、纯化,即得;
所述第一溶剂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0:100~95: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纯化具体为:取所述组分经硅胶柱分离,取氯仿-甲醇系统梯度洗脱,收集氯仿和甲醇体积比为80:20~60:40洗脱所得组分;再经ODS柱分离,取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0:30~90:10洗脱所得组分;再经动态轴向压缩柱分离,取甲醇-水系统梯度洗脱,收集甲醇和水体积比为75:25洗脱所得组分;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色谱柱,第二溶剂洗脱,流速为2mL/min,收集39.0min组分,即得;
所述第二溶剂为:甲醇和水按体积比为72:28组成的混合溶液再与占所述混合溶液质量百分含量为0.2%的甲酸混合所得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梯度洗脱的溶剂依次为乙醇和水体积比为0:100→30:70→50:50→60:40→70:30→80:20→95: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提取的温度为40℃~100℃,步骤1所述提取的时间为1h~15.5h。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浓缩的温度为80℃~100℃,步骤1所述浓缩的时间为2h~5h。
7.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肿瘤为肺癌、肝癌、黑素瘤或乳腺癌。
9.一种抗肿瘤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化合物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肿瘤药物,其特征在于,其剂型为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注射液、粉针剂或喷雾剂。
CN201410044523.6A 2014-01-30 2014-01-30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96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4523.6A CN103739659B (zh) 2014-01-30 2014-01-30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44523.6A CN103739659B (zh) 2014-01-30 2014-01-30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9659A true CN103739659A (zh) 2014-04-23
CN103739659B CN103739659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496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4452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39659B (zh) 2014-01-30 2014-01-30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3965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405A (zh) * 2009-07-16 2012-07-04 太平洋艾瑞有限公司 阻止癌细胞的入侵和转移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405A (zh) * 2009-07-16 2012-07-04 太平洋艾瑞有限公司 阻止癌细胞的入侵和转移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OU-LI WANG, ET AL.: "Tr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Camellia oleifera C.Abel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ies", 《HELVETICA CHIMICA ACTA》, vol. 96, 31 December 2013 (2013-12-31), pages 1126 - 1133 *
TITTO VARUGHESE, ET AL.: "Tea Triterpenoidal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 Camellia sinensis Have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Alcohol Dehydrogenase", 《PLANTA MEDICA》, vol. 77, 22 July 2011 (2011-07-22), pages 2029 - 203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9659B (zh)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42850A (zh) 文冠果的提取物和从提取物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组成,功能和应用,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972702A (zh) 文冠果的提取物和从提取物分离出的化合物的组成,功能和应用,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02247393B (zh) 一种齐墩果酸皂苷类成分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2319291B (zh) 一种构树叶总酚酸提取物及其在制备抗癌药物中的应用
CN101880306B (zh) 黄腊果皂苷类成分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178688A (zh) 一种常春藤皂苷类成分的制备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用途
CN103739660A (zh)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833818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4059123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169723A (zh) 一种齐墩果酸双糖皂苷类成分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9942481A (zh) 马齿苋中化合物Oleraisoindole A及其提取分离方法与应用
CN101721434B (zh) 一种阿里红有效组分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739657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739659A (zh)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739658B (zh) 一种化合物、其提取方法、其制备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5801634A (zh) 核桃青皮中一种新的直链醇苷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3755771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755769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755770B (zh) 一种油茶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其制备的抗肿瘤药物
CN103665090B (zh) 枸骨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169724A (zh) 一种齐墩果酸三糖皂苷类成分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CN109180696B (zh) 环烯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1323569B (zh) 倍半萜青蒿萜酯ae及其提取纯化方法
CN103665091A (zh) 枸骨皂苷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641883A (zh) 枸骨皂苷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23 Xiangcheng District Ji Road No. 8

Patentee after: Soochow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5123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Road, No. 199

Patentee before: Soochow Universit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130